师范教育——小学教育工程
- 格式:pdf
- 大小:224.38 KB
- 文档页数:1
坚持师范特色,重视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教师职业能力培养【摘要】教师职业能力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运用教育教学的相关知识与经验促使学生学习,达成教育目标的一系列行为方式,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必备专业性基本能力,也是教师完成教育教学实践活动的基本保证。
师范生的教师职业能力培养是一项艰巨而系统的工程,需要通过多途径的长期培养才能完成。
【关键词】师范特色;小学教育;教师职业能力职业能力是大学生就业的核心竞争力,它是指从事某种职业所特殊需要具备的知识、经验与技能。
不同类型职业人才所要求的职业能力各异。
小学教育专业是以培养合格的小学教师为目标的,就应坚持师范特色,重视学生的教师职业能力培养。
教师职业能力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运用教育教学的相关知识与经验促使学生学习,达成教育目标的一系列行为方式。
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必备专业性基本能力,也是教师完成教育教学实践活动的基本保证。
师范生的教师职业能力培养是一项艰巨而系统的工程,需要通过多途径的长期培养才能完成。
一、坚定师范培养目标,突出人才培养规格的专业针对性人才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的总原则和总方向,是开展教育教学的基本依据。
在全国高校走综合发展之路的大热潮中,我们始终坚持这个专业是定性在教育的,坚持“铸师魂,立师德,学师识,练师能,养师风”的师范教育办学原则,确定了“以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人文素质、业务素质和身心素质,掌握小学教育专业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适应能力和创新意识,能胜任小学教育教学工作的应用型专门人才”为专业培养目标。
并把“具有科学的儿童观,有志献身小学教育事业,富有童心、爱心和责任心,爱岗敬业,为人师表;能胜任小学多学科教学工作,具备小学班级活动的组织、指导能力;具有较扎实的教师职业技能”作为专业基本素质和能力。
二、坚持服务对象的定向性,构建能保证全面发展的课程体系并根据师范教育内部的层次规律、师范教育的服务对象及学校的具体情况,确定小学教育专业是定格在本科层次的,因此应有高等教育各专业的一般特征,学生的学识水平应该是本科层次的,具有能游刃有余地满足小学教育综合教育教学需要的知识体系。
收稿日期:2020-09-10作者简介:杜剑华(1981-),女,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教育基本理论,教师教育;刘冰(1981-),女,小教高级,研究方向:语文教学方法。
基金项目: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师范专业认证背景下小学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研究”(GH180571)。
基于师范专业认证的小学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以白城师范学院小学教育专业为例杜剑华1,刘冰2,李小龙1(1.白城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2.白城市明仁小学,吉林白城137000)摘要:教师职业是一种实践性职业,师范专业认证的开展对师范生的实践能力提出明确的要求。
针对白城师范学院小学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理论与实践脱节、实践教学流于形式等问题,结合师范专业认证的要求和小学教育专业的特点,提出新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设想,包括目标体系、内容体系、实施体系和保障体系等,以期为小学教育专业的实践教学改革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师范院校;专业认证;小学教育;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中图分类号:G62-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3118(2021)01-0089-05第35卷第1期2021年2月白城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 of Baicheng Normal UniversityNo.12021V ol.35Feb.教师专业化和师范专业认证的开展,推动着教师教育的变革和实践转向。
“教师职业是一种实践性职业,在教师职业素养形成的过程中,实践教学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1]教育“在本质上是实践的……教育的意义不可以仅仅在认识领域寻求解决。
教育永远面临着发生、发现、践行的问题”[2]。
因此,构建实用的实践教学体系是提高小学教师教育能力的关键。
一、师范专业认证对实践教学的要求2017年10月26日,教育部下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暂行)》,揭开了师范专业认证的序幕。
2018年6月,教育部教师工作司、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又联合推出《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工作指南(试行)》,进一步细化了师范类专业认证工作的实施要点,解读了中学教育、小学教育以及学前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的内涵、考查要点与佐证材料内容,推动了师范专业认证的进程。
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方案(1999-2002年)》及其实施意见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教育部•【公布日期】2000.03.06•【文号】教师[2000]3号•【施行日期】2000.03.06•【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失效•【主题分类】教师队伍建设正文*注:本篇法规已被:教育部关于废止和宣布失效一批规范性文件的通知(发布日期:2011年2月24日,实施日期:2011年2月24日)宣布失效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方案(1999--2002年)》及其实施意见的通知(2000年3月6日教师〔2000〕3号)世纪之交,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
为了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国务院批转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和第三次全教会精神,1999年9月我部召开了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和校长培训工作会议。
会议部署各地实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动员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提高对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建立健全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制度,形成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的良性运行机制,开创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的新局面。
现将我部制订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方案(1999--2002年)》和《关于实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的意见》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并将各地实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的情况及时报我部师范教育司。
附件一: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方案(1999--2002年)在跨越世纪的关键时期,党中央、国务院召开了改革开放以来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做出了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为了落实全教会的精神和《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教育部决定实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以下简称“工程”)。
“工程”面向全体中小学教师,突出骨干教师培养,以提高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为重点,以提高中小学教师的整体素质为目的。
小学教育专业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热爱乡村小学教育事业,适应小学教育改和发展需要,具备素质教育理念、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情感,掌握宽厚的基础知识、熟练的师范教育基本技能,具有较强的小学教育教学能力、管理能力,以及教育研究和创新能力, 能够胜任小学多学科教学和教育管理工作的高素质小学教师。
二、培养规格和要求1.具有正确的政治思想信念,热爱祖国,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热爱小学教育事业,理解小学教育工作的价值。
遵守教育法律法规和教师职业规范,为人师表,具有职业理想和敬业精神。
2.具有较为宽阔的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等方面的知识素养,形成综合性的知识结构,并精通1—2门主要学科领域。
3.具备小学教育教学的基本职业技能,普通话、外语和计算机应用技术达到规定要求;理解和掌握有关小学儿童生命成长的规律与特点,具有尊重、理解、保护、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的意识与能力;掌握教与学的知识,掌握2门小学学科课程标准与教材,掌握有效的教学方法,包括教学规划与设计、教学组织与实施、教学评价以及教学反思;具有一定的教育问题意识和教育研究能力。
4.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艺术修养、健康的审美观和一定的艺术表现力,有自我发展的潜力、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及进取精神。
三、主干学科教育学、心理学。
四、主要课程学校教育发展、儿童发展与学习、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小学班级管理和少先队活动组织、课程设计与评价、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论、小学英语课程与教学论、小学教育科研方法。
五、学制及授予学位本专业修读年限为四年,在修业年限内,学生修完本专业培养方案规定的课程,取得规定的学分,符合学位授予要求者,授予教育学学士学位。
六、毕业最低学分本专业毕业最低学分160.5学分。
七、课程结构本方案课程由通识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程、教师教育课程、技能训练和实践课程四个部分组成。
其中,通识课程学分占总学分29.6%,学科基础课程学分占总学分29.3%,教师教育课程学分占总学分22.4%,技能训练和实践课程学分占总学分18.7%。
国内关于小学教育专业的研究综述从南京晓庄学院成立并设立我国第一个小学教育本科专业至今,仅仅十余载,目前,全国已有近百所高校设置了小学教育本科专业,这种发展速度在我国高校专业的发展历史上实属罕见。
与此同时,国内学者对小学教育专业的研究也开展得有声有色。
总体上来说,学者们对小学教育专业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小学教育专业定位、专业建设、培养模式、专业师范性弱化和课程设置等几个方面。
一、专业定位小学教育专业定位研究意在为小学教育专业赢得一个“合法”的身份,并由此确定它的建设途径。
[1] 迄今为止,关于小学教育专业定位的研究尚处在探索阶段,仍有较大的研究空间。
南京晓庄学院惠中认为,我国普通高校专业设置主要分为三个层次,第一、第二层次“基本上是按照学科分类来划分”,第三层次中有部分专业(如摄影、表演等)“注意到了社会职业需求导向”,以社会职业需求为依据。
小学教育专业与学前教育专业相似,属于第三层次的专业,它的上位学科是教育学,所以应当是教育类专业。
[2] 江峰教授则认为专业定位本身需要事实依据,而最有力的事实不是来自专业设置的某种标准或原则,而是来自小学教师职业本身。
目前,我们只能从可能性而不能从必然性上提出它的建设方案。
[3]黄路阳等学者指出尽管教育部尚未将小学教育专业列入本科专业目录,但是从小学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和与之相应的课程设置来看,小学教育专业课程的主体是教育专业课程。
在实践中,除少数学校设立小学教育学院专门培养大学学历的小学教师外,大多数学校的小学教育专业都设置在教育系。
在发达国家,本科学历小学教育专业毕业生被授予教育学学士学位。
因此小学教育专业应该归入教育学学科之下。
[4] 卢正芝教授认为本科学历小学教育专业应当充分体现其师范性、高等教育本科的层次性,以及小学教育专业自身的个性。
[5] 还有相当一部分学者认为,在小学教育中,知识本身难度并不大,难的是如何教授知识、教学生学会学习。
从某种意义上讲,“如何教”比“教什么”更为重要。
本期专稿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
小学阶段教育,为孩子一生的发展奠基。
小学教师的任务光荣而艰巨,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的小学教师培养任务任重而道远。
一、背景概述(一)小学教育专业办学历程从新中国成立至上世纪90年代末,我国小学教师主要由中等师范学校培养。
1999年,教育部下发《关于师范院校布局结构调整的几点意见》,指出教师教育体系逐步实现由三级师范(中等师范、高师专科、高师本科)向二级师范(高师专科、高师本科)过渡,小学教师培养主体为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和本科院校。
1998年,南京晓庄学院设立了中国第一个小学教育本科专业。
2001年,小学教育本科专业正式被列入我国教育部设置的本科专业目录。
随后,许多高等院校纷纷设置小学教育专业,将小学教师纳入学校人才培养体系。
(二)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武汉市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统计,十三五”期间,我市3-14周岁学龄人口规模持续增长,到2020年,学前教育、小学、初中年招生(入园)规模分别突破12.5万、12万、9万人,在校生规模分别达到35.4万、64.5万、25.3万人,分别较2015年增长31.7%、36.3%、30.4%,小学入学数量达到高峰。
随着武汉“超大城市”定位和国家中心城市、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城乡教育一体化和学区制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城乡、区域、校际之间教育资源配置差距显著缩小,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9%以上,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公办学校就读的比例保持全国领先水平,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建设达标率达到85%以上。
武汉城市职业学院小学教育专业紧扣武汉及湖北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通过内涵发展,加强专业建设,培养全日制小学教师,做好在职教师培训服务,为武汉及湖北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小学教育专业人才支撑。
师范专业认证背景下的小学教育专业特色发展——以武汉城市职业学院为例■武汉城市职业学院初等教育学院贺汪波杨梅该研究成果为武汉市职成教协会2020-2021年度科研规划课题项目“专业认证背景下小学教育专业改革发展策略研究——以武汉城市职业学院为例”(编号:2020-11Y)阶段性成果。
摘 要:本文基于师范类专业认证提出的“产出导向”理念,通过对《小学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第二级)》进行分析,了解文件从理念、改革、机制方面对小学教育专业学生毕业要求指标的确立,围绕小学教育专业课程体系中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类型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就如何建构小学教育专业课程体系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课程体系;产出导向;小学教育中图分类号:G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214(2020)16-0056-02 DOI:10.12240/j.issn.2095-9214.2020.16.027师范类专业认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强调产出导向,即要求高校基于基础教育所需的教师进行人才培养,聚焦师范生毕业后“学到了什么”“能做什么”,从而反向设计课程体系与教学环节。
2018年,教育部提出的《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强调了乡村教师素质的提升与教师质量优化的问题。
小学教育专业毕业生是基础教育师资队伍的主要来源,更是乡村教师的主要输入方式,关注小学教育专业师范生的培养质量,就是为基础教育质量提升做准备工作。
科学完备的课程体系是知识结构和能力培养的重要载体,研究小学教育专业课程体系将对基础教育人才培养起到支撑作用。
一、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小学教育专业学生毕业要求指标(一)教师的基本素养——践行师德教师的社会功能是师范类高校应关注的问题,在师范生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应准确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立德树人为己任。
高校应立足于小学教育专业,加强学生对教师专业与职业规范的理解,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
同时,践行师德这一毕业要求指标也暗示了高校应该关注师范生的专业情意,培养师范生热爱教师职业,具有较高的专业理想、理智的专业情操,激发师范生对教师专业的自我认同与自我提升。
(二)教师的学科素养——学会教学新时代的小学教师不仅需要具备小学教育专业的相关知识,还需要学习掌握多元化的知识,以迎接教育现代化和不同需求的教育对象。
师范类专业介绍(一)话不多说,先上图——在高考志愿时可填报师范类专业如下图:根据师范类专业的类型可以分为三大类:学段教育、特殊教育、其他类。
1学段教育1.1学段是某一特定学习阶段的简称,是一个相对的时间概念。
本文中的师范类专业对应学段只有学前阶段、小学阶段、中学(初中、高中)阶段、中职阶段。
1.2中学教育阶段:对应初中和高中两个学段,专业可分为“多学科导向”和“单一学科导向”。
1.2.1多学科导向:包含四个专业,均属于交叉学科,科学教育专业可以理解为“理综”,人文教育专业可以理解为“文综”,艺术教育专业可以理解为音乐、舞蹈、美术(含书法)的交叉融合;劳动教育专业是2021年新增专业,目前没有毕业生,该专业设立的背景是国家要推进在中小学的劳动教育,因此发展前景较大,用人缺口较大,但是同样有需求不代表收入高。
1.2.2单一学科导向:常见的有十一个专业,其中十个是文化课专业,分别对应中学阶段单一的文化课科目;剩余的一个是体育教育专业,这个专业基本不对普通批次招生,只针对体育生或者是高水平运动队招生。
1.3中职教育阶段:对应的是中等职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的教师资格分为三种,分别是中职文化课、中职专业课、中职实习指导课。
1.3.1中职文化课:高考填报志愿专业与中学教育的单一学科导向专业相同,获得高中教师资格证的可以到中职学校任职,但是获得了中职文化教师资格证的不可以到高中任职;1.3.2中职专业课:高考填报志愿专业依据《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试行)》设定,例如“财务会计教育(师范)”、“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师范)”这类专业,因为此类专业数量太多不一一列举,但是实际填报的时候,对应中职专业课招生专业设定的并不多,后面会有专门的介绍;1.3.3中职实习指导课:只要具备普通中等职业学校毕业及其以上学历,并具有相当助理工程师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或者中级及以上工人技术等级即可;1.3.4需要注意的是,中职实习指导师只能指导学生进行实习,提高学生操作技能;而中职专业指导师既可以为学生上专业课,又可以指导学生进行实习。
师范教育——小学教育工程
发表时间:2019-11-28T12:37:12.360Z 来源:《素质教育》2020年2月总第334期作者:赵利德
[导读] 任重而道远,必须肩负培养具备“学高为师,德高为范”的高素质的专业人才的重任。
山东省青岛莱西市院上镇海尔希望小学266609
摘要:高等专科教育工程是培养小学教师的摇篮工程,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启蒙工程,任重而道远,必须肩负培养具备“学高为师,德高为范”的高素质的专业人才的重任。
关键词:高专教育小学教师素质师范教育
一、师范教育产生的原因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就注重培养传导、授业者,是师范教育的先驱。
现代在普及教育的过程中,对教师这种专门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由此师范学校应运而生,它是专门训练教育教学人才的机构。
也就是说师范教育最初是源于培养普及初等教育师资的需要。
师范教育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为了解决教师的“如何教”的问题,它体现了教师的教育专业性,也就是说,师范生必须要有专业的教育水平。
高专师范教育,是专门培养小学师资的行业教育。
上师范学校的人大部分是下决心准备干教师这一行的人。
因此说,师范学校,是培养那种甘心奉献自己的未来人才的摇篮。
祖国的建设需要各行各业的人才,而育人是基础。
小学教育是启蒙教育,而“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需要高专师范教育为其源源不断地输送具有扎实专业基础和良好个人素质的小学教师。
二、高专师范生的素质要求及素质教育
高专师范生,作为未来站在小学讲台前的人,为人师表最重要,品格的培养应该是第一位。
可以说,道德、人格素质是小学教师的立身之本,也是教师教育“师范性”的最集中体现。
高专师范个人素质包括很多,不仅指一个人的能力,更看重人文性,具体来说包括生理素质、心理素质、文化素质和行为素质等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
一个人的个人素质可以说代表了一个人处世立足的能力,决定着一个人做人和做事的成功与否。
师范生的个人素质,不仅关系到其本人的为人处世和工作能力,而且因其将来所要从事的是教育人的职业,要担负“以人格塑造人格”这一特殊使命,来培养祖国的花朵,这关系到祖国的未来,所以对其个人素质的要求也具有不同寻常的高度。
因此,师范学生必须具备“学高为师,德高为范”的素质。
现在,师范生的个人素质现状还是很不错的,大多数师范学生是因为喜欢教师这个行业而自愿报考师范学校的,他们能在教师的引导下,很好地完成学业和自觉地进行个人综合素质的培养。
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有一部分师范生,他们的个人素质现状较差。
就专业而言,学业不精,点到为止,没有扩展知识面的渴求,没有培养创新意识的要求;就品德而言,自我道德教育松懈,人生观、价值观扭曲;就身心健康而言,不注重心理教育,不能自觉加强心理教育,培养心理健康、个性健全、人格完善的自我。
因此,加强对师范生的素质教育任重道远。
“要成才,先做人”,加强做人、为师的基本道德和人格素质培养,历来都是师范教育工作的重点。
因此,对将要担负“以人格塑造人格”这一特殊使命的师范生而言,其品德发展、人格完善、心理健康的意义之重大不言而喻。
其次,技能的培养是资本。
师范生学习与一般学生不同,各门功课要全能。
在所学的科目中,尤其要注重基础课。
另外,师范生还要学习怎样备课、怎样教学、怎样批改学生作业、怎样管好学生、怎样指导学生生活等。
师范生应该是一个全才,是小学生心目中的偶像,才能符合一个合格教师的称号,才能有资格培养祖国建设需要的人才。
作为新世纪的师范生,不仅要具有广博的文化知识和深厚的专业知识,还必须具有教育科学素质,只有这样才能胜任教育教学任务。
要重视调动学生参加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的积极性,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训练,无论是对基础知识的学习,还是普通话训练、口语表达、书写、课堂设计、课堂组织能力、组建班集体技能、培养优良班风、组织学生的课内外活动、对学生的个体教育和心理指导、学生家访、班主任技能训练等,都要重视起来。
作为新时代的师范生,将担负着二十一世纪的小学基础教育的重任,无论是专业基础知识、技能,还是个人素质修养,跟上时代步伐,与时俱进,才能不辱使命,培育好新时代的小学生。
三、高专师范生的小学教育
高专师范生个人素质对小学教育有重大影响。
一些优秀的师范毕业生,已在小学教育领域,为小学教育事业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像蜡烛一样奉献着自己,照亮着别人,成为小学教育的主力军,为基础教育创下了不可磨灭的业绩。
而混在师范学生群体里的部分学生,目标模糊,糊里糊涂混日子,他们素质不高乃至素质低下。
这些学生连基础知识都学不好,更别谈个人修养的锤炼和个人素质的培养了。
试想,这样的师范生毕业后,怎么从事“为人师表”的职业呢?又怎能言传身教去带好小学生学习做人、学习知识和技能?高专师范生个人素质的提高对小学教育极为重要,高专师范生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小学教育。
文化知识素质是职业对教师最基本要求,师范生的学习和知识功底直接影响着小学的教学质量,师范学生只有具备了扎实的专业知识的基本功,树立了终身学习的观念,才可能在自身不断成长基础上有效地组织教学,并言传身教地影响小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观。
道德、人格素质是小学教师的立身之本,师范生的道德水准、做人标准的高低当然也关系到将来他所要塑造的小学生的为人。
作为小学教师其心理素质和健康水平不仅影响到个人,而且对小学生心理的完善和个性的发展有着直接而深远的影响。
因此,高专师范教育是一最基础的教育工程,也是一个系统工程,高专师范生必须具备全面的、优良的素质,才能在明天的小学教育中大展鸿图,为祖国的未来建设培养更多高素质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