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能教案设计
- 格式:pdf
- 大小:43.14 KB
- 文档页数:3
核能教案分享与反思核能作为一种清洁、高效的能源形式,已经在很多国家得到了广泛应用。
为了更好地普及核能知识,提高学生对核能的理解和应用能力,本文将分享一个核能教案,并对教案的实施效果进行反思和总结。
一、教案目标1. 了解核能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 掌握核能的应用领域和优势;3. 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4. 提高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二、教案内容1. 导入: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核电站,引发学生对核能的兴趣,并激发他们的思考;2. 概念讲解:通过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互动讨论,介绍核能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如核裂变和核聚变的过程;3. 应用案例介绍:通过多媒体方式呈现核能在能源领域的广泛应用,如核电站、核医学、核工程等;4. 实验操作:组织学生进行简单的核能实验,如利用锡箔测量辐射;利用核反应堆进行模拟实验等;5. 小组合作:分成小组,让学生自由讨论和探索核能的未来应用领域,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6. 总结反思:引导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和反思,分享他们的感受和体会。
三、教案实施效果反思通过对这个核能教案的实施,我发现学生们对核能的理解和认识得到了显著提高。
首先,他们在图片和视频的引导下,对核电站的构造和工作原理有了直观感受,增强了对核能的兴趣。
其次,在概念讲解环节,学生们积极参与讨论,提出了很多问题,我逐一解答,并尝试引导他们自己找到答案。
这样的探索式学习,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
在实验操作环节,学生们亲自动手进行实验,增强了他们对核能的实际操作能力,并培养了他们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最后,在小组合作环节,学生们通过讨论和合作,开拓了对核能未来应用领域的思考,体现了他们的创造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总的来说,这个核能教案的实施效果非常好。
通过多种教学手段的结合,学生对核能的兴趣得到了激发,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得到了提高,实践操作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得到了培养。
然而,也需要不断探索和完善教学内容和方法,使学生在核能教育中获得更多的知识和技能。
核能-鲁科五四学制版九年级物理下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和理解原子核结构基本概念。
2.了解核反应及其应用。
3.了解构成原子核的核子和带电粒子的性质和特点。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了解核反应及其应用。
2.了解构成原子核的核子和带电粒子的性质和特点。
三、教学内容3.1 前置知识1.电子、质子、中子、原子核、电子云、原子序数(表示原子核中质子的个数)和质量数(表示原子核中中子和质子的总数)。
2.质量数、原子序数、核子数、同位素。
3.2 新知识1.核的组成,包括质子和中子构成原子核,电子云和原子核的相互作用力(电磁力。
2.核反应及其应用。
3.3 教学方法和过程1.按照前置知识回顾:电子、质子、中子、原子核、电子云、原子序数(表示原子核中质子的个数)和质量数(表示原子核中中子和质子的总数);质量数、原子序数、核子数、同位素等各个方面进行介绍。
2.核的组成和核的性质,包括质子和中子构成原子核,电子云和原子核的相互作用力(电磁力)等进行介绍。
3.核反应及其应用,如核聚变、核裂变等,以及核武器、核反应堆,核应用等。
3.4 教学要点1.熟悉核的组成和性质,包括质子和中子构成原子核,电子云和原子核的相互作用力(电磁力)等进行介绍。
2.了解核反应及其应用,如核聚变、核裂变等,以及核武器、核反应堆,核应用等。
3.5 教学评价1.在讲解核反应及其应用方面能够做到深入浅出。
2.能够引导学生理解核反应的基本概念和事实,提高学生的核反应应用能力和核素计算能力。
3.能够了解核素的简单计算方法,掌握人类运用核能获得的各种应用。
四、教学反思通过这次的核能教学,我感到受益匪浅。
在教学中,我结合生动形象的图片和实例,让学生尽可能深入的了解到核能的基本概念和应用,没有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
在讲解过程中,我讲解时注重与学生的互动,不断引导学生思考和思考,让学生在积极互动的状态下,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核能学科。
核能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原子、原子核结构。
2.知道获取核能有两个途径──重核裂变、轻核聚变。
二、教学重难点本节内容是由“核能”、“裂变”和“聚变”三部分构成的。
核成主要是由原子结构发生改变时,就能释放出巨大的能量,所以要了解核能,首先要了解原子的结构,原子非常小,其结构抽象,对于核的由来不易理解,它是本节教学的重点。
重核可以分裂成质量较小的核,这是裂变;同样,质量较小的核可以结合成较重的原子核,这就是聚变。
在核反应的过程中会释放出巨大的能量,而且反应时间较短,如果不加以控制,则无法被人类的正常使用,只能做成破坏非常强的原子弹和氢弹等。
在核反应中应用的原料及废料中含有放射性物质,对人类会产生危害,所以使用核能时还要注重安全使用。
重点:核能的由来及其优点和可能带来的问题。
难点:裂变和聚变。
三、教学策略通过上一节的学习已经知道近几十年人类消耗的能源总量在快速上升,并且能源结构主要是以化石能源为主,人类已面对能源危机。
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开发利用新能源,核能就是现在使用较多的新能源。
要了解核能的由来就要对原子结构有所了解,所以可以从原子结构开始研究,当原子核发生变化时,会对外释放大量的能量,这就是核能。
原子核发生改变有两种可能,一种是原子核分裂成多个原子核,这是裂变;另一种是几个原子核聚合成一个原子核,这就是聚变。
通过原子弹、氢弹爆炸了解原子核发生改变时,放出巨大的能量,如何使用这种能量呢?对裂变进行分析,了解链式反应的过程,可以通过火柴实验的模拟链式反应,如果核反应的速度可以控制,则人类就可以使用裂变时释放的能量,这就是可控核裂变。
可以通过挂图或视频了解核电站的基本构造。
聚变现阶段还没有找到控制其反应速度的方法,如果找到控制聚变的方法,则可以解决眼前的能源危机。
在介绍核能利用的同时,也要提到核能使用中可能带来的问题,可以通过视频了解核泄漏事故,如切尔诺贝利、日本福岛核电站的核泄漏。
通过分析得出,安全使用的核能是一种清洁的能源,对环境影响较小,同时也要注意到它可能带来的问题,要用辩证的眼光来看待核能。
5.2 裂变及其应用三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核裂变的概念,知道重核裂变中能释放出巨大的能量;(2)知道什么是链式反应;(3)会计算重核裂变过程中释放出的能量;(4)知道什么是核反应堆。
了解常用裂变反应堆的类型,了解核电站及核能发电的优缺点。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核子平均质量与原子序数关系的理解,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及应用教学图像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2)通过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本,培养学生归纳与概括知识的能力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求真理的激情,树立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基本的科学素养,通过核能的利用,思考科学与社会的关系;(2)通过教学,让学生认识到和平利用核能及开发新能源的重要性;(3)确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变化的,而变化过程必然遵循能量守恒的观点。
教学重点:链式反应及其释放核能的计算;重核裂变的核反应方程式的书写。
教学难点:通过核子平均质量与原子序数的关系,推理得出由质量数较大的原子核分裂成质量数较小的原子核释放能量这一结论。
教学方法: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讨论、交流。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大家都知道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即将结束的时候,美国于1945年8月6日、9日先后在日本的广岛、长崎上空投下了两颗原子弹,刹那间,这两座曾经十分美丽的城市变成一片废墟。
大家还知道目前世界上有少数国家建成了许多核电站,我国也相继建成了浙江秦山核电站和广东大亚湾核电站等。
我想,现在大家一定想知道原子弹爆炸及核发电的原理,那么,我们这节课就来学习裂变,通过学习,大家就会对上述问题有初步的了解。
(二)进行新课1、核裂变(fission )提问:核裂变的特点是什么?(重核分裂成质量较小的核的反应,称为裂变)总结:重核分裂成 的核,释放出核能的反应,称为裂变。
提问:是不是所有的核裂变都能放出核能?(只有核子平均质量减小的核反应才能放出核能) 总结:不是所有的核反应都能放出核能,有的核反应,反应后生成物的质量比反应前的质量大,这样的核反应不放出能量,反而在反应过程中要吸收大量的能量。
《核能》教学设计一、教材及学情分析《核能》这一节选自浙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三章《能量的转化与守恒》第七节,教材采用通俗描述的方法给出核能的概念,介绍获得核能的两条途径——裂变和聚变,以及人工获得并利用核能的方法,从核电站对核能的和平利用中阐释目前人类开发和利用核能的技术,同时揭露核废料、核泄露等问题。
九年级的学生在这之前已经学习过原子结构以及一些基本化学知识,且如今信息发达,学生对核能的利用以及利用过程中产生的一些事故有所了解。
再利用学生处于青春期的好奇心、好胜心,整一个课堂在思维的碰撞中,既可以丰富课外知识,活跃课堂气氛,又可以在讨论过程中渗透教学内容,让学生认识到科学技术的两面性。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知道裂变和链式反应②知道聚变和热核反应③知道放射性及其应用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阅读学习相关知识,养成学生关注高新科学技术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的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通过对核电站的了解使学生体会到科学技术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变化②通过搜集信息、阅读资料、交流辩论,形成辩证的科学观。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知道原子核的裂变和聚变是获得核能的两种方式难点:让学生认识到科学技术的两面性,培养辩证的科学观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播放短视频《广岛原子弹爆炸瞬间》,让学生感受原子弹爆炸的威力。
(分析: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是名族的骄傲,在此美国核武器的利用让学生知道科学技术在综合国力当中的地位,同时原子弹爆发的威力也让学生感受到技术的两面性,为后续的辩论做好铺垫。
)(二)新课新知1、回顾原子的结构,用已知的知识来展开新课内容。
2、展示原子核模型(自制小球棍棒模型),提问学生改变这个原子核的方法(学生操作,教师指导)。
由模型探究中的“拆”与“合”得出改变原子核的方法是分裂或者组合,由此对应获得核能的两种方式:核聚变和核裂变。
(分析:这里利用模型模拟改变原子核的两种方法,从而引出获得核能的两种方式,让原本学生不太能理解的裂变、聚变变得浅显易懂,更加容易理解)3、【裂变】探究小游戏:气球的连续爆炸。
教案:人教版九下物理22.2 核能一、教学内容1. 核能的定义和分类:核能是指原子核在分裂或者聚合过程中释放出的能量。
根据核反应的不同类型,核能可以分为核裂变和核聚变两种。
2. 核裂变和核聚变的特点:核裂变是指重核分裂成两个较轻的核,同时释放出巨大的能量。
核聚变是指两个轻核合并成一个较重的核,同样也能释放出巨大的能量。
3. 核能的利用:核能可以通过核反应堆进行利用,产生热能,进而转化为电能。
核能作为一种清洁、高效的能源,对于缓解能源危机和减少环境污染具有重要意义。
4. 核能的安全问题:核能在提供巨大能量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安全隐患。
如核泄漏、核废料处理等问题。
因此,核能的发展和利用需要严格的安全措施和管理。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核能的定义、分类和利用,理解核裂变和核聚变的特点。
2. 掌握核能作为一种清洁、高效的能源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地位。
3. 了解核能利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安全问题,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和环保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核能的定义、分类和利用,核裂变和核聚变的特点。
难点:核能安全问题的理解和应对措施。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课本、练习册、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核电站的照片,让学生了解核能的实际应用。
2. 知识点讲解:(1) 核能的定义和分类: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核能的定义,同时讲解核裂变和核聚变的特点。
(2) 核能的利用:介绍核反应堆的工作原理,以及核能如何转化为电能。
(3) 核能的安全问题:讲解核泄漏、核废料处理等安全问题,强调核能利用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3. 例题讲解:教师通过展示例题,讲解核能的相关计算和方法。
4. 随堂练习: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册上的题目,教师进行个别指导。
六、板书设计核能的定义、分类和利用核裂变:重核分裂成两个较轻的核,释放巨大能量。
核聚变:两个轻核合并成一个较重的核,释放巨大能量。
核能的利用:核反应堆、电能。
物理鲁科版选择性必修第三册教案第5章原子核与核能第1节认识原子核【教学目标】1、知道什么是放射性及放射性元素。
2、知道三种射线的特征,以及如何利用磁场电场区分它们。
3、知道原子核的组成,会正确书写原子核符号,知道核子和同位素的概念。
【教学重难点】1、天然放射现象及其规律,原子核的组成。
2、知道三种射线的本质,以及如何利用磁场区分它们。
【教学过程】一、天然放射现象的发现1.天然放射现象1895年,德国物理学家伦琴发现了X射线。
1896年法国物物理学家贝克勒尔,在实验室无意把磷光物质放在包有黑纸的照相底片上,后来在使用这包照相底片时,发现照相底片已经感光,这一定是某种穿透能力很强的射线穿透黑纸式照相底片感光——思维敏捷的贝克勒尔抓住这一意外“事件”进一步探讨,发现了放射现象。
揭开了探索原子核结构的序幕。
皮埃尔·居里和玛丽·居里夫人在贝克勒尔的建议下,对铀和铀的各种矿石进行了深入研究,发现了放射性极强的新元素:其中一种为了纪念她的祖国——波兰,而命名为钋(Po);另一种命名为镭(Ra)。
(1)物质发射射线的性质称为放射性;(2)具有放射性的元素称为放射性元素;(3)物质自发地放射出射线的现象,叫做天然放射现象;(4)研究发现,原子序数大于83的所有元素都能自发的放出射线;原子序数小于83的有些元素,也具有放射性。
二、认识三种放射线1、三种射线的组成、性质约2、说明(1)原子放出α射线或β射线后,就变成另一种元素的原子核——发生了核反应,说明原子核还有其内部结构;通常γ射线是伴随着α射线或β射线放出的。
α射线或β射线不一定同时放出。
(2)放射性与元素存在的状态无关。
如果一种元素具有放射性,那么不论它是以单质形式存在,还是以某种化合物的形式存在,放射性都不受影响。
放射性反映的是元素原子核的特性。
三、质子和中子的发现1、质子的发现(1)卢瑟福用α粒子轰击氮核,发现质子。
(见图5-4)(2)质子带正电荷,电荷量与一个电子所带电荷量相等,271.672623110p m kg -=⨯2、中子的发现(1)查德威克发现中子。
初中《核能》教案课程目标:1. 让学生了解核能的定义、分类和利用方式。
2. 使学生掌握核能的优缺点,以及我国核能发展现状。
3. 培养学生的能源观念,提高他们对核能安全的认识。
教学重点:1. 核能的定义、分类和利用。
2. 核能的优缺点。
3. 我国核能发展现状。
教学难点:1. 核能的转化过程。
2. 核能优缺点的分析。
教学准备:1. 教材《核能》。
2. PPT课件。
3. 教学视频或图片。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能源?能源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有什么重要性?2.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能源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人类对能源的需求越来越大,因此需要开发和利用各种能源。
二、核能的定义和分类(10分钟)1. 讲解核能的定义:核能是指原子核在分裂或聚合过程中释放出的能量。
2. 介绍核能的分类:裂变能和聚变能。
3. 讲解核能的利用:核电站和核反应堆。
三、核能的优缺点(15分钟)1. 优点:a. 能量密度高:核能释放的能量巨大,且核燃料体积小,运输方便。
b. 环境影响小:核能发电不像化石燃料发电那样产生大量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
c. 燃料资源丰富:核燃料储量较大,且使用寿命长。
2. 缺点:a. 核辐射污染:核能发电过程中会产生放射性废料,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威胁。
b. 核事故风险:核电站若发生事故,后果严重。
c. 核扩散问题:核燃料可用于制造核武器,存在安全隐患。
四、我国核能发展现状(10分钟)1. 介绍我国核能发展历程:从“两弹一星”到核电站建设。
2. 阐述我国核能发展现状:核电站数量和容量逐年增长,核能占我国能源结构的比重逐渐提高。
3. 讨论我国核能发展前景: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积极发展核能,优化能源结构。
五、核能安全教育(5分钟)1. 讲解核事故的发生原因和预防措施。
2. 强调核辐射的危害和防护方法。
3.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核能观念,关注核能安全。
六、课堂小结(5分钟)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总结核能的定义、分类、优缺点和我国核能发展现状。
4.6 核能利用三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什么是核反应,会写出人工转变方程;(2)知道什么是放射性同位素,人造和天然放射性物质的主要不同点;(3)了解放射性在生产和科学领域的应用;(4)知道放射性污染及其对人类和自然产生的严重危害,了解防范放射线的措施,建立防范意识。
2、过程与方法:渗透和安全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教育。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应用已有知识、处理加工信息、探求新知识的能力。
教学重点:人工转变的两个核反应方程及反应过程中遵循的规律。
教学难点:人工转变的两个核反应方程及反应过程中遵循的规律教学方法: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讨论、交流。
教学用具:(1)挂图,实验器材模型,课件等;(2)多媒体教学设备一套:可供实物投影、放像、课件播放等。
(一)引入新课前面已经学习了核反应的一种形式:衰变。
本节课我们要学习核反应的另一种形式:人工转变以及人工转变产生的放射性同位素的应用和核辐射的防护。
(二)进行新课1、核反应:原子核在其它粒子的轰击下产生新原子核的过程叫核反应。
在核反应中质量数守恒、电荷数守恒。
人工转变核反应方程:H O He N 1117842147+→+ n C He Be 101264294+→+例如:写出下列原子核人工转变的核反应方程。
(1)1123Na 俘获1个α粒子后放出1个质子(2)1327Al 俘获1个α粒子后放出1个中子(3)816O 俘获1个中子后放出1个质子(4)1430Si 俘获1个质子后放出1个中子理解并记住核反应方程,通过方程理解核反应中遵循的规律。
2、人工放射性同位素(1)放射性同位素:有些同位素具有放射性,叫做放射性同位素。
放射性同位素有天然和人造两种,它们的化学性质相同。
(2)人工放射性同位素Al He P(3)人工放射性同位素的优点:放射强度容易控制;形状容易控制;半衰期短,废料容易处理。
(4)凡是用到射线时,都用人造放射性同位素。
22.2核能一、教学目标:(1)知道释放核能的两种方式.(2)了解铀核链式反应的大致情况和核电站的大致工作过程.二、教学过程:1、引入:同学们谁能说出我们人类制造的杀伤性武器中,杀伤性最强的武器是什么?是核武器.同学们能否说得具体一些呢?原子弹、氢弹.那谁能告诉我为什么核武器具有这么大的杀伤力,它爆炸时的巨大能量是怎样得来的?这时学生似乎不像刚才那么明白了;我们这节课的学习就要收获这些知识,解决同学们想弄清的,长久以来所闲惑的问题.不仅能明白以上老师提出的问题,还能知道更多呢.随着世界人口的增加和经济的不断发展,能源的消耗持续增长.能源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物质.2、同学们知道原子是由什么组成的(电子和原子核).原子核又是什么的呢?由质子和中子组成,中子不带电,质子带正电同种电荷互相排斥,许多带正电的质子拥挤在一个小小的原子核中,它们之间必定会产生很大的相互排斥的力.那么,为什么原子核里的质子和中子还能紧紧地结合在一起呢?3、指出:原子核内的各个粒子质子和中子正是依靠强大的核力紧紧地结合在一起的.当原子核发生变化时,就可能释放惊人的能量.我们怎样利用原子核内的这种巨大的能量呢?三、简单课前练习1.原子核是由和组成的.原子核发生改变时,有时会释放出惊人的能量.我们把这种能量叫能也叫.有两条途径可以获得核能,即和其中到目前为止还不能进行人工控制,因此还不能用来发电.2.把质量较大的原子核分裂成两个或两上以上中等质量核的过程叫做,对链式反应不加控制,就会在极短的时间内放出巨大的能量,以至引起威力强大的爆炸,就是根据这个原理制成的.3.利用核能发电的电站叫它的核心部分是.4.使两个较轻的原子核结合成一个较重的原子核时,也能释放出核能,这种现象叫做,太阳释放出的能量就是这种变化,人们根据这种原理制成了比原子弹威力更大的5.用中子轰击铀核,铀核发生的过程同时放出2~3个中子,这些中子又能轰击其铀核,这样不断地自行继续下去的现象叫做.四、深入分析:⑴核能非常巨大,所以由原子核的裂变和原子核的聚变这两条途径获得核能.原子弹是利用原子核在裂变时产生的核能爆炸的,氢弹是利用原子核聚变时产生的核能爆炸的.人类已经可以控制核能的平稳释放,让核能和平地为人类服务.链式反应和核电站⑵同学们看到的,用中子作为“炮弹”去轰击铀原子核,使铀核分裂,同时释放2个中子和核能,这2~3个中子又使2—3个铀核分裂,放出更多的中子,使更多的铀核裂变,把这种现象称为铀核的链式反应.这种反应若不加以控制,在极短时间内将释放出大量的核能原子弹就是利用这种情况.⑶为了安全地利用核能,核电站常利用循环水流把反应堆中的内能引导出来.但由于从反应堆中出来的水和蒸汽是有放射性的,不能直接用来推动机器,因而要把它跟产生蒸汽并推动汽轮机的水分隔开来,形成两个回路(如图17—2一3所示).第一同路用不锈钢管子做成,管子通过反应堆中心,用泵使水在管子里循环流动,把核反应放出的能量带出;第二网路包在第一回路的外面,吸取第一回路的热量,使得第二回路里的水转化成蒸汽,推动汽轮机运转,将内能转化成机械能,然后进入冷凝器,液化成水。
中职物理(高教版)授课教案第二节核能核技术一、重核裂变1939年12月,德国物理学家哈恩和他的助手斯特拉斯曼发现,用中子轰击元素周期表中的第92号元素铀时,铀核发生了分裂,变成了钡、镧等一些中等质量的原子核。
后来科学家们把这种重原子核分裂成两个中等质量原子核的过程,叫做裂变。
科学家们发现,重核裂变反应后的产物的总质量比反应前的反应物的总质量减少,这种现象叫做质量亏损。
爱因斯坦的质能关系指出,物体的能量和质量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重核裂变时出现质量亏损,必然要放出能量。
我们把这种在核反应中放出的能量叫做核能。
E=mc2经过计算发现,如果1 kg铀全部裂变,放出的能量超过2 000 t优质煤完全燃烧时释放的能量。
由于一般情况下,铀核裂变时总要释放出2~3个中子,这些中子又会引起其他铀核的裂变,这样,裂变反应就会不断地进行下去,释放出越来越多的能量,这就是链式反应,如下图所示。
铀块的体积对于产生链式反应是一个重要因素。
因为原子核非常小,如果铀块的体积不够大,中子从铀块中通过时,可能还没有碰到铀核就跑到铀块外面去了。
能够发生链式反应的铀块的最小体积叫做它的临界体积。
如果铀的体积超过了它的临界体积,只要有中子进入铀块,会立即引起铀核的链式反应,在极短的时间内就会释放出大量的核能,发生猛烈的爆炸。
原子弹就是根据这个原理制成的。
下图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于在西部地区爆炸成功。
原子弹爆炸时链式反应的速度是无法控制的,为了用人工方法控制链式反应的速度,使核能比较平缓地释放出来,人们制成了核反应堆。
反应堆用浓缩铀作为核燃料,用石墨、重水或普通水作为中子的减速剂,用易于吸收中子的金属镉做成控制棒,控制裂变反应速度,反应堆的示意图如下图所示。
当反应过于激烈时,使镉棒插入深一些,让它多吸收一些中子,反应速度就会慢下来。
用计算机自动地调节镉棒的升降,就能使反应堆保持一定的功率安全地工作。
反应堆工作时,核燃料裂变释放出的核能转变为热能,使反应堆的温度升高。
如何对抗核污染教案教案标题:如何对抗核污染教学目标:1. 了解核污染的定义、原因和危害。
2. 掌握对抗核污染的方法和措施。
3. 培养学生对环境保护的意识和责任感。
教学内容:1. 核污染的定义和原因2. 核污染对环境和人类的危害3. 对抗核污染的方法和措施教学步骤:Step 1: 导入(5分钟)通过引入相关话题,引发学生对核污染的兴趣。
可以使用图片、视频或相关新闻报道等多媒体素材。
Step 2: 知识讲解(15分钟)2.1 讲解核污染的定义和原因,包括核能事故、核废料的处理和核试验等。
2.2 介绍核污染对环境和人类的危害,包括辐射对生物体的影响、生态系统破坏和人类健康问题等。
Step 3: 讨论与案例分析(15分钟)3.1 分组讨论:学生分成小组,讨论他们对抗核污染的方法和措施的想法。
3.2 案例分析:提供一些实际的核污染事件案例,让学生分析并讨论如何应对和解决这些问题。
Step 4: 方法总结(10分钟)4.1 教师总结学生的讨论结果,提出对抗核污染的主要方法和措施,如加强核安全管理、推广清洁能源、加强核废料的处理与储存等。
4.2 强调每个人都可以为抗击核污染做出贡献,鼓励学生从自身做起,节约能源,减少对核能的依赖。
Step 5: 拓展活动(15分钟)5.1 学生小组展示:每个小组选择一个抗击核污染的方法或措施,进行简短的展示。
5.2 角色扮演:学生分角色扮演不同的利益相关者,如政府官员、环保组织成员、科学家等,讨论如何合作应对核污染问题。
Step 6: 总结与评价(5分钟)学生总结今天所学的内容,并进行自我评价,反思自己在环境保护方面的责任和行动。
教学资源:1. 多媒体素材:图片、视频、新闻报道等相关核污染资料。
2. 实际核污染事件案例材料。
3. 小组讨论和展示所需的纸张、笔等。
评估方式:1. 学生小组展示的内容和表现评价。
2. 学生对核污染问题的讨论和解决方案的贡献评价。
3. 学生的总结和自我评价。
核污染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核污染的概念、类型和影响,认识核污染对人类和环境的危害。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获取、加工和运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环境保护的意识和责任感,关注核能安全问题,形成与核能相关问题保持适当距离的思考方式。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核污染的概念、类型和影响。
2.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信息获取和分析能力,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核能问题的思考方式。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图片和问题导入:展示核污染的图片,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你们对核污染有什么了解?你们曾经听说过哪些核污染事故?核污染对人类和环境有什么影响?”2. 知识讲解(15分钟)通过讲解掌握核污染的基本概念、类型和影响:概念:核污染是指核能源的开发利用过程中所产生的辐射和放射性物质对人类和环境造成的污染。
类型:核污染主要分为四种类型,分别是核辐射污染、核废料污染、核爆炸污染和核泄漏污染。
影响:核污染对人类和环境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健康影响、环境破坏和生态失衡等方面。
3. 案例分析(20分钟)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核污染事故的案例,深入了解核污染的具体影响和教训。
以切尔诺贝利核事故为例,让学生回顾该事件的经过和影响。
让学生讨论导致该事故发生的原因以及对人类和环境的影响。
4. 信息获取与分析(15分钟)引导学生运用网络、图书馆等资源获取核污染相关信息,并进行分析和总结。
学生可以通过搜索引擎或阅览图书馆的相关书籍,获取更多的核污染案例和信息。
学生汇总自己所找到的核污染案例和相关数据,并结合讲解的核污染类型和影响进行分析和总结。
5. 总结(5分钟)学生结合前面的讲解和案例分析,对核污染进行总结,并表达自己对核污染问题的看法。
四、教学方法1. 导入:通过图片和问题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采用讲解的方式,向学生传授核污染的概念、类型和影响。
3. 案例分析: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案例分析,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创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