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教师的推荐》读后感精选范文5篇

  • 格式:docx
  • 大小:48.39 KB
  • 文档页数:9

下载文档原格式

  / 15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给教师的推荐》读后感精选范文5篇

最近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学著作《给教师的推荐》,感触很深。最终明白当一个

教师是多么不容易,异常是当一个好教师尤其不容易。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读后感范文5篇,希望可以分享给大家进行参考和借鉴。

《给教师的推荐》一书系20世纪苏联教育经典译丛之一,由前苏联着名教育家瓦·阿·苏霍姆林斯基所着、杜殿坤编译,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苏霍姆林斯基是前苏联着

名教育学家,他有很多鲜明的教育观点。比如:教育者的使命就是让孩子各方面和谐发展,这种和谐发展的前提是对每一个学生个性的尊重:“和谐的教育--这就是发现深藏在每一个人内心的财富。共产主义教育的明智,就在于使每一个人在他的天赋所及的一切领域中最

充分地表现自我。”

他写了很多充满了“人”的魅力的书:《要相信孩子》、《我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关于人的思考》、《给教师的一百条推荐》、《让少年一代健康成长》、《怎样培养真

正的人》等等。其中的《给教师的一百条推荐》是苏霍姆林斯基专为中小学教师而写的。译者根据我国的状况和需要,选取了《给教师的一百条推荐》的精华部分,另从苏氏的其他着作里选取了有益于教师开阔眼界、提高水平的精彩条目作为补充,全书仍有一百条,统称《给教师的推荐》。书中每一条谈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它让教师明白了一个道理,原

先学生该这样教。

这本书共设计到100条推荐,我就其中的受益颇深的几个推荐,谈谈自我的感受:

翻开书,一百条推荐之首便是作者在反复的教导我们“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

首先就要我们了解,每个孩子都是独立不一样的个体,在学校里,教师不就应“一视同仁”,尤其是在学校生活的最主要领域--脑力劳动的领域里,对儿童要个别对待。

作者打了一个最形象的比喻:让所有刚刚入学的7岁儿童都完成同一种体力劳动,例

如提水,有的孩子提了5桶就精疲力尽,有的孩子却能提20多桶,可是如果你要强迫一

个身体虚弱的孩子必须要提20桶,那么这就会损害他的力气,他到明天就什么也干不成。儿童的脑力劳动所需要的力量,也是象这样各不相同的。读到这我不禁想到一个一向困绕

我的问题:为什么在我所教授的学生中会有明显的优差生等级?

为什么同时教授,有的学生能够很容易很完美的掌握,而有的学生却什么也学不会,

此刻我最终明白原先我没有在备课中思考到孩子们的差异性,没有周密的思考到每一个学

生在上课时将要做什么,没有因人而异,为他们挑选适合他们学习的资料,使他们取得一

点小小的成就。原先就因为我这种欠缺思考的备课,使我的课堂中产生了很多的无效劳动,

而无效劳动--这大概是学生和教师可能遇到的莫大的严重危险吧。正是苏霍姆林斯基首条

解决了我初为人师的困惑。

他要求我们读书,每一天不间断的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

要和对知识的渴求,他鼓励刚参加工作的年轻教师在热烈而紧张的劳动中抽出时间来逐渐地,一步步的积累精神财富,智力财富和教育的明智。他教育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要学习教育同行们的优秀经验,取得他们的优秀信念,深入思考优秀教师的经验,将有助于我们看到:在自我的实际工作中,要取得某种结果,都取决于哪些因素。

读到这些推荐,突然很懊恼自我的消极,一向抱怨工作太忙,时间太少,而忽略了学习,忽略了读书,忽略了我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那点基础知识,只是沧海一粟这一简单的道理。以前雄心壮志的想过,要完善自我,可是现实的工作却成了我颓废最好的理由。为什么不能在闲暇之余读读手边的书,为什么不能在没有课的时候多去听听同行们的经验,为什么不能在晚上清闲的时候写写一天的教学日记,想想,时间真如流水就这样荒废了。

书中有一个故事我此刻仍然记忆犹新:一位有三十年教龄的历史教师上了一节公开课,来听课的人很多,他们本来都打算在课堂进行中间写点记录,以便照常规课后提些意见的,可是他们听的入了迷,竟连记录都忘记了。他们坐在那里,屏息静气地听,完全被讲课吸

引住了,就跟自我也变成学生一样。课后有邻校的教师请教他:“您花了多少时间来背这

节课?”他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并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可是,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十五分钟。”

这段话向我启开了一个窗口,使我从中获益匪浅,我窥见了教育技巧的一些奥秘。真

正的优秀的教师哪个不是终生都在准备一节课啊!这也是我教学生涯中的所追求的梦想境

苏霍姆林斯基的谆谆教诲让我茅塞顿开,他书中那个用终身的时间在扩大自我的知识

海洋,持之以恒地提高自我的教育技巧的历史教师也让我领悟到了一些教育技巧的奥妙,

我最终明白教师的时间问题是与教育过程的一系列因素密切相关的。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

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怎样使这些小溪永远持续活力,有潺

潺不断的流水,我们首先就应安排好自我的时间,不断的提高自我的教育技巧,不让每时

每刻浪费

“如果学生没有学习的用心要求,教师越是把注意局限在知识上,学生对自我学习上

的成绩就越冷淡,学习愿望就越低落。”

“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我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

兴趣的重要条件。当一个人不仅仅在认识世界,并且在认识自我的时候,就能构成兴趣。没有这种自我肯定的体验,就不可能有对知识的真正的兴趣。”

在《给教师的推荐》中,这样的句子比比皆是。正是这样经典的句子一次又一次的震

撼着我们的心灵。也所以,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推荐》,才可能一版再版,并长久

地留在了一代又一代教师的书架上,让我们读了又读,常读常新。

每次打开苏霍姆林斯基,每次细读苏霍姆林斯基,每次重读苏霍姆林斯基,总会为之

怦然心动,总会不时地被震憾。

暑假放假之际,学校给每位教师发了一本苏联着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着的《给教师

的推荐》。这位具有30多年教育实践经验的教育理论家针对中小学的实际问题写成的作

品《给教师的推荐》深受一代又一代教师的喜爱。书中每一条谈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

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全面反映了苏霍

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有益于开阔教师的眼界,提高水平。假期里的品读带给

我极大的启发和深深的感触。

书中一开始就提出了一个令几乎所有教师都头疼的问题:“为什么早在一年级就会出

现一些落伍的、考不及格的学生,而到二、三年级有时候还会遇到落伍得无可救药的?”造

成这其中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苏氏在提出问题后,直接了当地做了解释:这是因为在学

校生活的最主要的领域--脑力劳动的领域里,对儿童缺乏个别对待的态度的缘故。,也就

是我们经常提到的“因材施教”。就应说,这条教育原则,对每一个从事教育的人来说都是

耳熟能详。我们在制定计划时也经常说,不仅仅要备教材,还要备学生。要想“个别对

待”“因材施教”,就务必对这“个别”“材”进行细致的了解,诸如其性格脾气、家庭背景、学

习方式、思维特点等等加以熟知,从而在课堂上为不一样的学生创造能发挥他们自身潜力的学习情景,“使每一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享受到脑力劳动中的成功的

乐趣”,这样他们都会感觉到他们也是在不停地提高,才会“点燃起成为一个好人的火花。”,要做到这一点,确实不是很容易的。它不仅仅需要教师付出辛勤的劳动,更需要必须的教

育技巧,掌握必须的教育艺术。

苏霍姆林斯基称说:“在我们的创造性的教育工作中,对‘后进生’的工作是最难啃的‘硬

骨头’之一,这样说没有那一位教师是不肯赞同的。”可是,他善于从心理学和哲学的高度

对一般认为的“差生”进行分析,从而构成了独特的“差生”观。他认为,一般认定的“差生”,有三种类型:一类属于思维尚未“觉醒”的学生,教师的任务是“激发它的觉醒”。第二类属

于“天赋”面纱尚未揭开时的差生。第三类属于“理解力差和头脑迟钝”的“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学生在课本面前坐得越久,他就会显得越聪明”的观点,对“差生”是绝对行不通的。要透过对“差生”进行“有足够耐心”的教育来发现他们的闪光点。而这

种针对性的教育,有一个曲折的过程。况且并不是每一个“差生”都有闪光点。也并不是每

一个有闪光的“差生”都能被教师发现。在转变“差生”的过程中寻找“差生”的闪光点,从激发“差生”兴趣入手进而转变“差生”,是苏霍姆林斯基“差生”教育观的重要理念之一。费佳是他教过五年的一位“差生”。他健忘,对学习缺乏兴趣,思维迟钝。在同一班级里,类似于费

佳的学生还有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