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对旅游影响的知觉_李有根
- 格式:pdf
- 大小:181.59 KB
- 文档页数:7
旅游目的地居民旅游感知影响因素研究旅游目的地居民旅游感知影响因素研究引言随着全球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对于吸引游客和促进经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在旅游目的地中,居民的旅游感知对于旅游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目前对于旅游目的地居民旅游感知影响因素的研究还相对较少。
因此,本文旨在探讨旅游目的地居民旅游感知的影响因素,为旅游目的地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本文将分别从旅游目的地的形象塑造、旅游开发对居民的影响以及居民的社会文化背景三个方面探讨旅游目的地居民的旅游感知影响因素。
一、旅游目的地形象塑造的影响因素旅游目的地的形象塑造对于吸引游客和促进旅游业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同时也直接影响着居民对旅游的感知。
1. 传媒与宣传:传媒对于旅游目的地的形象宣传具有重要作用。
正面的宣传能够提升旅游目的地的知名度和吸引力,进而影响居民的旅游感知。
2. 旅游设施和服务质量:旅游目的地的设施和服务质量直接关系到居民的旅游感知。
良好的旅游设施和专业的服务能够提供良好的旅游体验,增强居民的旅游感知。
二、旅游开发对居民的影响旅游开发的方式和规模对居民的生活产生重要影响,进而影响居民对旅游的感知。
1. 经济收益:旅游业的发展可以带来就业机会和经济收益,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和福利,进而提升居民的旅游感知。
2. 环境影响:过度旅游开发可能给当地环境带来不可逆转的破坏,这会对居民的生活质量产生负面影响,降低居民的旅游感知。
三、居民的社会文化背景对旅游感知的影响居民的社会文化背景对旅游感知起着重要作用。
1. 社会认同:居民对旅游目的地的认同感会直接影响他们对旅游的感知。
当居民对自己所在的旅游目的地有强烈的认同感时,他们更有可能对旅游感兴趣。
2. 文化吸引力:旅游目的地所具有的独特的文化元素和吸引力,会吸引更多居民对旅游的感知。
结论旅游目的地居民的旅游感知受多个因素的共同影响。
传媒与宣传、旅游设施和服务质量、旅游开发对居民的经济收益和环境影响以及居民的社会文化背景等因素都对旅游感知产生影响。
旅游地居民对旅游的感知与态度研究
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旅游地居民对旅游的感知与态度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研究领域。
旅游地居民是旅游业的重要参与者和受益者,他们的感知与态度对旅游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旅游地居民的感知是指他们对旅游活动、旅游资源和旅游发展的认知和体验。
旅游地居民的感知主要受到旅游业发展对其生活环境和社区影响的认知程度的影响。
研究表明,当旅游业对居民的生活环境产生积极影响时,居民的感知往往是积极的。
例如,旅游业的发展可以提供就业机会,改善基础设施,增加文化交流等,这些积极影响会使居民对旅游的感知更加正面。
旅游地居民的态度是指他们对旅游的价值观、兴趣和行为意向。
研究发现,旅游地居民的态度往往与他们的感知密切相关。
当居民对旅游的感知积极时,他们往往会对旅游持有积极态度,愿意支持旅游业的发展并参与旅游活动。
相反,当居民对旅游的感知消极时,他们可能对旅游持有消极态度,甚至抵制旅游发展。
旅游地居民对旅游的感知与态度的研究对于制定旅游发展政策和管理旅游目的地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深入了解居民的感知和态度,可以更好地满足居民的需求,提高居民的满意度,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为了有效研究旅游地居民对旅游的感知与态度,研究者可以采用问卷调查、访谈和焦点小组讨论等方法进行数据收集。
通过
收集居民对旅游发展的看法、对旅游资源利用的态度以及对旅游影响的感知等信息,可以全面了解旅游地居民的感知与态度。
总之,旅游地居民对旅游的感知与态度是旅游发展中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深入研究旅游地居民的感知与态度,有助于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居民的满意度,实现旅游目的地的共赢发展。
乡村旅游地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及态度分析摘要:旅游业的发展会给目的地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旅游地居民的感知及态度是反映旅游影响的晴雨表。
文章以互助小庄为例,分析了当地居民对旅游带来的经济影响的感知、社会文化影响的感知及生态影响的感知,当地居民对游客的态度、对投资者和从业者的态度、对旅游业的态度,从而总结出乡村旅游发展初期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特征。
关键词:居民;旅游影响;感知;态度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及态度,是影响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它有可能成为成功开发、营销、运作现有或未来旅游项目的一个重要的规划和政策因素。
关于旅游目的地居民对旅游影响感知的研究,有利于政府制定科学合理的旅游发展政策,提高居民对当地旅游业的支持,最终促进旅游可持续发展。
然而旅游研究较长时间内一直把旅游地和旅游者作为主要对象,当地居民却未能得到足够的重视。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和人们对社区参与的重视,旅游地居民的感知和态度研究开始逐渐增多。
冯智明指出此方面的研究要拓展旅游地研究区域及类型,如乡村旅游地、少数民族村寨旅游地、生态博物馆等,并应开展不同旅游类型区域居民感知的比较研究,以揭示我国旅游地居民对旅游影响感知的共性与个性。
互助小庄从一个单纯的农业结构社区到旅游业介入的农村社区,旅游业的发展对当地经济、环境、社会文化会产生怎样的影响?旅游到底会产生怎样性质的影响,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居民对旅游业发展态度又是如何?本文采用问卷调查,配合简单访谈的研究方法,通过对互助小庄居民旅游影响的感知与态度调查,了解在乡村旅游发展初期,旅游对当地社会产生的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影响,以及居民对旅游业的支持情况。
一、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居民对旅游经济影响的感知1、居民对资金使用影响的感知。
互助小庄被调查的居民中,居民通过从事旅游业大部分家庭都有储蓄。
超过一半的被调查者选择将家庭除去日常生活开销外的剩余资金用于投资,居民中投资者的比例较高,当地居民打破了传统的将剩余资金存入银行的观念,而将资金用于风险投资,风险意识和资本意识大大提高,旅游地居民逐步加入到了创业大军的队伍中。
旅游地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与态度研究作者:龙惠来源:《学理论·上》2013年第06期摘要:旅游地居民作为旅游发展的重要利益群体,对旅游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了解旅游地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与态度就显得非常有必要。
分析了影响旅游地居民感知与态度的因素,并且提出了居民感知与态度的主要内容,最后从四个方面提出了如何正确有效地引导居民的感知与态度。
关键词:旅游地;居民;感知;态度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6-0099-02引言旅游目的地居民作为旅游发展的重要利益群体,对旅游业的成功开发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20世纪70年代,国外有学者开始对旅游发展带来的积极影响进行探讨。
不久之后,许多学者认识到旅游其实是一把双刃剑,不仅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并且提出了许多观点和测量旅游影响的量表。
例如,Doxey提出一个旅游地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态度的总体变化模式,即高度兴奋、漠然、厌恶和对抗四个阶段,这对以后的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
国内相关的研究则始于20世纪90年代,主要侧重于通过案例进行分析,但也有一些理论和方法的引入和探讨。
例如,陆林通过对皖南地区居民对旅游发展的态度调查,认为理想均质下居民对旅游可能产生四种态度并且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组合类型[2]。
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会给旅游目的地带来更大的影响,居民对其的感知也会愈加强烈。
同时由于人本主义的影响和将来学科发展的态势,旅游地居民感知和态度的研究也会逐渐增多。
基于以上目的,本文将主要分析影响居民感知与态度的因素和居民对环境、经济、社会文化三个方面的感知与态度。
一、影响居民感知与态度的因素分析旅游地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和态度在不同的地区、在同一地区不同时间以及同一地区不同群体存在着差异。
导致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与态度存在差异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居民对旅游的经济依托、游客特征、对旅游的参与和控制、旅游地所处的生命周期以及人口统计学特征。
以昭化区为例浅析旅游目的地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态度昭化区职业高级中学黄珍摘要: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旅游目的地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态度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关注和重视。
旅游地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态度是旅游发展状况的“晴雨表”,通过对此研究,可以从侧面反映出旅游业带来了哪些影响以及影响程度如何,且有助于了解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促进旅游地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旅游目的地;旅游影响;居民态度自昭化区提出建设宜居宜游幸福昭化、大力实施“文旅兴区”战略以来,昭化区貌可以说是旧貌换新颜,无论是在交通、基础设施还是在地区形象上等都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那么,从旅游目的地居民的角度来看,发展旅游业给当地带来了哪些影响呢? 当地居民对这些影响的感知态度又是怎样呢?由于笔者本人所学专业为旅游管理,履行本职工作的同时经常协助区旅游局的各类旅游接待事务,与旅游目的地居民接触较多,通过对当地居民的观察及与他们交谈了解,现从经济影响、社会文化影响、环境影响等三个方面对当地的旅游感知态度谈谈自己的思考。
一、旅游目的地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态度(一)对旅游经济影响的感知旅游目的地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态度,普遍明显地体现在经济方面。
通俗地来说,就是发展旅游让他们“有利可图”。
在走访各旅游目的地如昭化古城、平乐寺等,当地居民均认为,政府发展旅游业,一是增加了本地居民收入,二是增加了本地居民的就业机会,三是促进了本地的经济发展,四是使本地居民生活水平有很大提高。
游走在昭化区旅游景区内,你会发现景区内真正外来开设门店的比较少,绝大部分都是原住居民,我们可以从他们的生活状态感觉出来他们生活的惬意;同时,发展旅游业除了投入更大的财力外,还需要更大的人力物力,因此当地居民们就近务工的比例很大。
这些都说明了旅游业的经济功能与经济效应使旅游业发展对旅游地的经济影响较大,旅游的开发发挥了旅游业及其相关产业的关联效应和乘数效应。
(二)对旅游社会文化影响的感知我们发现,正如居民对旅游经济影响感知态度一样,他们对社会文化影响的积极方面感知较强烈,而对社会文化影响的消极方面感知较弱。
中文摘要旅游目的地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研究是旅游影响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
本文以桂林阳朔为例,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利用传统李克特量表法问卷和模糊统计问卷进行调查,分析阳朔居民对旅游的经济、文化、环境影响的感知程度,总结了阳朔居民对旅游影响的一般认知态度状况,并对内在影响因素进行了相关分析,得出各特征群体对旅游影响感知的偏向。
这对制定合理的旅游发展政策、改善居民对旅游者的态度和提高居民对旅游业的支持、促进旅游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旅游影响,感知,目的地居民,模糊统计ABSTRACTResident's perception is one of the primary contents to traveling influence studies .This article take Guilin Yangshuo as an example. Base on the field survey .Using statistics analysis and fuzzy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of Likert scale .Has analyzed Yangshuo resident's sensation degree to the economy,cultural and the environmental effect . Summarized Yangshuo resident's common cognition manner to the traveling influence .Has the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formulate the reasonable traveling development policy. It has importan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promot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ourism.Key Words:Tourism Impacts,Resident’s Perception, Fuzzy Statistics目录中文摘要 (1)ABSTRACT (2)1.导论 (4)1.1论题的提出 (4)1.1.1 旅游影响感知研究背景 (4)1.1.2 旅游影响感知研究意义 (4)2.研究综述 (4)2.1 国外研究状况 (4)2.2 国内研究状况 (5)2.3 阳朔旅游发展及研究现状 (6)2.3.1 阳朔旅游发展现状 (6)2.3.2 阳朔感知研究状况 (7)3.研究目的与方法 (7)3.1 研究目的 (7)3.2 研究方法 (7)3.3 研究内容 (8)3.4 分析框架 (8)4.实证研究 (9)4.1 问卷设计 (9)4.1.1 传统问卷问题的提出与模糊统计学的引入 (9)4.1.2问卷内容设计 (9)4.1.3 问卷作答形式 (9)4.2 问卷实施 (10)4.2.1 问卷调查的有效性控制 (10)4.2.2 调查问卷的回收情况 (10)4.2.3有效样本特征 (11)5.传统问卷测量结果与分析 (13)5.1描述性分析 (13)5.1.1 居民对社会文化影响感知 (13)5.1.2 居民对生活环境影响感知 (14)5.1.3 居民对社会经济影响感知 (15)5.2 相关分析 (16)5.2.1 社会文化感知项与各影响因素的相关关系 (17)5.2.2 生活环境感知项与各影响因素的相关关系 (18)5.2.3 社会经济感知项与各影响因素的相关关系 (19)6.模糊统计问卷测量结果与分析 (20)6.1 模糊统计分析方法选取 (20)6.2 距离分析 (20)7.研究结论 (22)8.研究局限与展望 (23)附录 (24)参考文献 (28)致谢................................................................................................................................ 错误!未定义书签。
古村落旅游地居民综合感知及差异分析摘要本文以陕西韩城党家村为例,采用问卷调查和现场访谈相结合的方式,运用EXCEL、SPSS等软件对调查结果进行数理统计,分析了居民对当地旅游开发的感知态度及差异,探讨了有关居民旅游感知的影响因素;并运用旅游发展阶段理论、社会交换理论等分析了党家村旅游开发的现状,认为目前党家村的旅游开发处于良好的状态,当地居民对旅游开发和旅游者持欢迎态度,处于融洽阶段。
关键词古村落;居民;旅游影响;感知;差异分析中国古村落以其特有的人文空间、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为现今旅游开发的热点。
但是,目前古村落的旅游开发尚处于初级阶段,政府往往偏重于对一些古建筑的修复和保护,复原文物古迹和开发其他相关景点[1],而忽视了生活其中的居民对古村落进行旅游开发和古村落保护性开发的态度和反映。
古村落作为一种文化旅游资源,是与其村民的生产生活分不开的。
进行古村落旅游地居民旅游感知和态度的调查分析,了解村民对旅游开发的经济、社会文化和环境感知,有助于政府了解旅游影响、减少旅游者和居民的矛盾冲突。
艾普(Ap,1992)认为,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态度有可能成为成功开发、营销、运作现有和未来旅游项目的一个重要的规划和政策因素[2]。
国内关于古村落旅游活动的研究多集中于南方少数民族聚居的村落[3-7],而关于北方汉族古村落旅游地的研究较少见到。
并且其研究集中于旅游对当地社区的文化影响[8-10],综合感知研究较少。
本文以位于关中地区的韩城党家村为对象,采用问卷和实地访谈相结合的方式对旅游地居民进行了调查,力图对北方汉族聚居地古村落的旅游开发和当地旅游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
目前用来解释旅游影响和居民感知的理论主要有旅游发展阶段理论、社会交换理论、旅游容量理论、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旅游依附理论等[11,12]。
根据在巴巴多斯和加拿大安大略的尼亚加拉湖区的案例调查,多克塞(Doxey,1975)认为,当地居民对旅游发展的态度随着旅游开发的深入,经历了从开始的欢欣(Euphoria),到冷漠(Apathy)、恼怒(Annoyance),直至对抗(Antagonism)的一系列阶段。
禾木景区居民对旅游资源开发和旅游行为影响的感知20 世纪60 年代以来,旅游目的地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一直都是国外旅游社会学和旅游地理学的研究热点,研究重点包括居民对旅游经济、文化、社会和环境影响的感知。
此后,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居民旅游感知的影响因素和相关的理论解释,代表性的理论包括游玩理论、补偿理论、分配理论和依附理论。
Soutar、Waitt、Long 等研究了居民对某些特殊旅游产品的感知和态度,表明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和态度是成功开发、营销、运作现有或未来旅游项目的一个重要因素。
在借鉴国外理论的基础上,国内对旅游影响感知的研究特别是研究民族地区居民对旅游影响感知的内容颇丰。
苗红、陈兴鹏等研究了甘肃马蹄寺景区内居民对旅游经济、环境以及文化影响的感知,指出当地居民的正面感知强于其负面感知; 杨学燕通过研究宁夏永宁县纳家户村居民的旅游感知认为,开发宁夏回族民俗文化旅游的路径是家族内部联合开发或与地方民族产业发展相结合; 黄燕玲、罗盛锋等研究了贵州巴拉河旅游区居民对农业旅游影响的感知,结果表明居民对旅游发展的影响持肯定态度,但不同类型的居民对旅游发展态度存在一定差异。
本研究选取喀纳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中的一个少数民族聚居村庄,从旅游目的地“主人”的角度,应用旅游依附和旅游补偿等理论实证分析迅速发展的旅游业在提高就业、改善民生的同时如何影响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和世居习俗,剖析了当地居民对旅游资源开发和旅游行为影响的真实感知与心理倾向,为边疆少数民族落后地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1、研究区概况禾木村隶属新疆阿勒泰地区布尔津县禾木喀纳斯乡,紧临喀纳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喀纳斯景区的核心区,是神奇的图瓦人集中生活的居住地,也是世界仅存的 3 个图瓦人村落( 禾木村、喀纳斯村和白哈巴村) 中面积最大的原始村落,号称“中国第一村”( 图1) 。
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与态度研究随着旅游业的迅速发展,旅游业务已经成为了一个国家重要的经济活动。
旅游产业不仅能推动国民经济的发展,还可以创造大量就业机会,促进地区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但是,随着旅游业的繁荣,居民对旅游的影响感知和态度逐渐成为了研究的热点。
不同的居民对旅游业的感知和态度,对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和谐有着重要的影响。
一、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旅游业由于其特殊性质,导致在旅游地区内居住的居民和游客之间发生了种种复杂的场景,如景区规划、文化传承、环境保护、人员管理等方面。
这些因素可能会对当地居民的生活和生计带来影响,也可能会影响游客的旅游体验。
因此,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成为了该领域内的热门话题。
(一)经济效益旅游对当地的经济和生计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
旅游业为当地创造就业机会,推动当地的经济发展,提高当地人民生活水平。
在旅游业发达的城市,经济效益对于居民而言是具有重要意义的,他们乐于接待旅游者和游客,以此来增强他们的收入和社会地位。
(二)生态环境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不仅带来了经济发展,同时也对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山水旅游区、红树林旅游区、海岛旅游区等等,环境资源稀缺是旅游业发展的现实问题,对于环境保护和管理,居民的应对态度十分关键。
大多数居民都认识到旅游业的生态环境对于当地生计的重要意义,他们提倡保护生态环境、保护野生动物、保护生态资源、保护当地文化等,一些居民团体建立了保护计划或者志愿者组织,来发挥自己的力量。
总的来说,居民认为保护环境是他们责任所在,是长期发展的重要保证。
(三)文化传承旅游核心是传递文化和历史。
不同的旅游地区可能会有不同的特色和文化,这些特色成为了旅游的吸引点和经济价值所在。
因此,当地文化传承成为了一种旅游基础设施的支撑点。
居民认为文化遗产是城市的瑰宝,他们也意识到文化传承的重要性,他们也会积极参与到文化遗产的保护中去,这种保护包括游客的行为规范化和对于文化宣传的增加。
燕山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乌镇旅游地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和态度研究
姓名:***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旅游管理
指导教师:***
20051101
燕山大学管理学硕士学位论文
在乌镇,呈“十”字型的水系将整个乌镇镇区划分为东栅、西栅、南栅、北栅等四个传统民居区块,进而也形成了乌镇的五个保护管理景区,①东栅景区:东至财神湾,南至东市河南岸30.50米(包括景区停车场、餐饮中心),北至甘泉东路南侧,西至兴华路;②中市景区:西至市河,北至卖鱼桥(包括人民公园),南至乌镇大桥,东至兴华路;③南栅景区:西以市河为界,北至乌镇大桥,南至沙汪弄,东至兴华南路西侧;④西栅景区:东至市河,西至小环湖岛西端,南至西市河南岸30一50米,北至西大街往北100米;⑤北栅景区:南至常春街南堍,北至北栅大桥,东以市河为界,向西100.200米范围内的传统民居和传统街市。
乌镇景区开发构成双棋盘式河街平行,水陆相邻的格局。
其成功经验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称为“乌镇模式”。
3.2.2.1乌镇景区乌镇旅游开发是分步骤、划区域进行的。
中市和东栅景区是乌镇旅游开发的一期工程,也是目前为止乌镇对旅游者开放的景区。
中市和东栅景区如图3。
2所示。
图3-2乌镇景区图
ofWuzhenscenicarea
Fig.3·2Thefigure。
三亚居民对旅游社会文化效应的感知一、导言“旅游的社会文化影响是旅游者与旅游目的地居民在旅游活动过程中产生”的各种特定社会关系的结果②。
旅游行为的发生势必导致来自不同地域、不同群体和不同背景的旅游者相互交流、影响,进而带来文化的冲突和融合,文化冲突本身就意味着文化的融合,互不关联的社会文化之间自然也就无所谓冲突和矛盾了。
所以,这种地域差异和群体差异必将对旅游客源地和旅游目的地的生活方式、民风民俗和价值观念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目的地居民化感知主要体现在本土文化的保存现状、基础服务和公共服务的能力、生活方式的选择、价值观念的变化等几大方面。
对于旅游目的地大部分居民而言,旅游发展对于当地文化的积极效应显而易见,基础服务和公共服务的不断完善,传统文化受到更多的关注和保护,生活方式的多样化和选择的多元化等。
与此同时,负面效应也随之而来,原有的生活节奏被旅游者扰乱,犯罪、赌博和DU品的侵入,社会道德、价值观念和自我认知的悄然变化等等。
因旅游产生的正反两面的复杂影响,既可以彰显并巩固原有的文化认同,也可能打破原有的认同心理,逐步模糊旅游地的标签和特色。
旅游地居民对文化的感知因旅游发展阶段、居民个体差异而各不相同,不能一概而论,不同的文化感知决定其对旅游发展的态度。
三亚作为我国旅游发展的前沿重镇和海岛型旅游度假目的地的典型城市,凭借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优良的滨海旅游资源和古老浓郁的黎苗风情一直在滨海旅游城市中占据重要席位。
居民既是社会经济活动的主体,也是社会文化的主要载体。
因此,考察三亚居民对旅游的社会文化感知,要以社区居民为核心,构建居民、旅游业和社会文化三者的关系。
二、调查与分析作者分别于20XX年6月11日、12日和7月9日在三亚进行实地问卷调查,这一时间段外地旅游者人数较少,可以有效减少调查问卷的误差。
在三亚市主要居民区(临春社区、儋州社区、商品街社区、金鸡岭社区)和社区居民集中休闲区域(解放路步行街、三亚湾、海月广场)发放问卷300份,回收279份,有效率93%,问卷包括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为问卷调查者的主要社会文化特征(表1所示),第二部分为三亚市居民对发展旅游的态度评估,以此作为一手资料分析本地居民对发展旅游的感知及影响因素。
Effects of Residents' Perception of Tourism Impacts on Their Attitude A Case Study of Global Dinosaurs Town in Changzhou City 作者: 李如友 黄常州
作者机构: 盐城工学院旅游系,江苏盐城224051
出版物刊名: 旅游论坛
页码: 45-52页
年卷期: 2013年 第4期
主题词: 旅游地居民,旅游影响感知 居民态度 影响作用 环球恐龙城
摘要:以常州环球恐龙城为例,利用层次回归分析方法,探讨了旅游地居民的旅游影响感知对态度的影响作用。
研究发现,控制了人口统计学变量的影响之后,旅游地居民的经济影响感知、社会文化影响感知和环境影响感知对态度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进一步对比发现,社会文化影响感知对态度的影响效应较大。
该研究拓展了人们对旅游影响感知与态度之间关系的认识.同时为旅游地开发和管理提供了借鉴。
第6卷第4期2013年7月旅游论坛Tourism ForumVol.6No.4Jul.,2013[旅游业研究]旅游地居民的旅游影响感知对态度的影响作用①———以常州环球恐龙城为例李如友,黄常州(盐城工学院旅游系,江苏盐城224051)[摘 要]以常州环球恐龙城为例,利用层次回归分析方法,探讨了旅游地居民的旅游影响感知对态度的影响作用。
研究发现,控制了人口统计学变量的影响之后,旅游地居民的经济影响感知、社会文化影响感知和环境影响感知对态度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进一步对比发现,社会文化影响感知对态度的影响效应较大。
该研究拓展了人们对旅游影响感知与态度之间关系的认识,同时为旅游地开发和管理提供了借鉴。
[关键词]旅游地居民;旅游影响感知;居民态度;影响作用;环球恐龙城[中图分类号]F5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784(2013)04-0045-08 引言旅游地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态度是其对旅游发展的支持意愿和行为的指示器[1-2]。
已有学者研究发现,旅游地居民对旅游发展的态度与旅游影响感知紧密相关[3-5],旅游影响感知是旅游地居民对居住空间的物质和社会文化环境改变的直接反应,居民态度则是对旅游地变化的主动响应。
行为是态度的外显,居民对旅游发展的态度直接决定了他们在旅游地发展中扮演的角色和发挥的作用,或积极促进,或消极阻碍。
正如Murphy所言,在开发和规划不能与当地社区的意愿和能力相符的情况下,抵制和仇视的行动将会提高旅游开发的成本,甚至会毁坏旅游业的发展趋势[6]。
因此,研究旅游地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与态度,探索旅游影响感知对态度的影响作用,对于旅游地制定合理的旅游发展政策,促进社区、居民与旅游业三方和谐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旅游地居民的旅游影响感知与态度研究一直是学界的热门课题,研究内容主要集中于居民感知内容与维度[7-8]、居民感知和态度差异的影响因素与判别[9-11]、解释模型[12]等。
居民对旅游影响的知觉①李有根赵西萍邹慧萍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旅游管理系(西安710049)[摘要]研究居民对旅游影响的知觉是分析旅游影响效应的有利途径。
本文提出应将居对民旅游影响知 觉纳入国内旅游心理学研究体系。
在研究、借鉴有关理论的基础上,对居民旅游影响知觉的概念、 特征、意义进行深入理解和解释。
关键词 知觉,居民,旅游影响的知觉,社会交换1居民对旅游影响的知觉与旅游心理学研究对象旅游心理学是将心理学理论应用于旅游实践活动的新兴学科分支。
它的研究对象是旅游活动中人的心理活动及其行为的规律,包括旅游者和旅游工作者的心理和行为[1]。
但通常认为,旅游现象的本质是具有众多相互作用要素和方面的复合体,是一种综合的社会现象[2]。
由此可以推知,旅游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相当广泛的,不仅包括旅游者和旅游工作者,而且包括旅游地区居民的心理和行为。
有关居民对旅游影响知觉的理论应纳入旅游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内容体系中。
1.1居民对旅游影响的知觉(RESIDEN TS'PERCEPTION S ON TO URISM IM PACT S)关于居民对旅游影响的知觉,现尚无一致性定义。
笔者认为居民对旅游影响的知觉就是居民感知旅游影响因素和效应的一种社会知觉。
按照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成果,社会知觉是一种过程,它包括对个体的知觉,对自我的知觉,对人际关系的知觉以及对社会角色的知觉和判断。
知觉是知觉主体反映客体的过程。
作为知觉的主体和客体既可以是单个个体,也可以是一个群体。
由于旅游现象的“综合性”以及旅游影响效应的日趋突出,要求我们面对居民的心理和行为进行研究。
居民是旅游影响知觉的主体。
旅游影响是存在于居民与旅游者之间交互作用的社会关系结果,它包括旅游经济影响,旅游环境影响和旅游社会文化影响。
因此,这种以群体为主体的知觉过程应包括旅游地居民对其自身或对其成员的知觉,居民代表或整体对旅游者的知觉,居民对旅游关系影响的知觉。
实践中,我们通常理解到的居民旅游影响知觉有:居民对自我(成员与群体)知觉,如个体差异,资源优势等;居民对旅游者知觉,如旅游者语言、习俗、文化、国籍等;居民对旅游关①本文修改稿于1996年10月16日收到。
系影响知觉,如旅游地区物价,生活方式,交通,自然环境以及地区声誉等。
1.2居民对旅游影响的知觉的特征由上可知居民的旅游影响知觉是居民群体感知旅游关系的社会知觉。
作为一种社会知觉,它普遍地存在选择性、理解性及恒长性的特征[3]。
另一方面按照心理学观点,作为群体,居民具有群体压力与社会从众行为、居民规范和居民凝聚力的特征。
因而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具有动态反映的特点,在研究中需要考虑居民的积极反映或消极反映,以及积极反映与消极反映相互转变的条件和过程。
尽管任何知觉都是一种发展的认识过程,但本文中还要强调居民对旅游影响的知觉的动态性或称之为阶段性。
这种动态性包含认识过程的变化,感知客体的变化及感知主体的变化所引起的知觉表现。
它与主体是群体这一特征相一致。
事实上,某地开发旅游资源的起初,是少数居民的代表,如政府官员,企业家等作为旅游倡导者,他们察觉到本地存在的旅游潜力和资源优势,并认为旅游业的发展将大大增加地区社会福利。
一旦该提议付诸行动,部分居民将成为旅游接待工作者而参与旅游活动,他们为之付出劳动、时间、智能及至资本,并通过接待工作获取报偿。
另外,部分居民则不得不承认事实,接受旅游并试图理解它。
此时,居民中将出现不同的感知反映,这种反映,可能是群体感染,可能是自觉意识,也可能有某种体验为基础。
这个阶段的知觉指向性不明,乐观、悲观及观望心并存。
乃至旅游景点趋向成熟时,原先被强加承认旅游的部分居民开始有机会重新评价并参与旅游活动,这时群体行为趋向一致性。
再以后,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居民内部利益分配不公正,甚至居民付出的总体社会成本超过其社会收益时,居民感知的内容发生了变化,表现出消极情绪,而消极情绪又强化这种知觉,此时居民的态度发生波折。
因此,可以说居民对旅游影响的知觉是某地旅游业发展状况的“晴雨表”,这个“晴雨表”对指导旅游政策及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2居民对旅游影响的知觉的作用近20年来,世界旅游高速发展,“大众旅游”成为特色。
旅游业的发展一方面促进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另一方面加剧了环境损耗和地方特色消失。
于是人们认识到旅游发展目标应符合经济期望目标和环境要求,这不仅要尊重当地的自然与社会结构,而且要尊重当地的居民。
居民对旅游影响的知觉和态度关系到现行旅游市场的运转,旅游政策制定与实施,未来旅游资源规划。
居民对旅游负面影响的知觉以至行为表现,已成为当前旅游管理研究的新课题。
目前包括我国在内的许多国家仍是传统的以旅游促经济的发展思想,对旅游影响的居民知觉研究涉入不多。
首先,研究居民对旅游影响的知觉有助于全面理解旅游产品内涵。
广义的旅游产品是包括旅游资源在内的社会诸因素,在流通渠道中相互凝聚成特定效用,从而成为综合性的社会商品[4]。
它包括广泛的内在条件和外在条件,其中外在条件中包括居民的态度与行为因素。
在旅游活动中,居民是很大程度的参与者,是相对旅游者较为稳定的群体,它是“主人”。
居民的态度和行为,关系到旅游地形象特征。
热情好客、彬彬有礼,赢得旅游者好感;反之,粗鲁、泠漠则是影响旅游接待工作的一大公害。
对于旅游地区来讲,不但要广泛加强对外合作与交流,而且要深入挖掘完善自身“素质”。
居民的参与意识与友好态度将是未来旅游市场上旅游产品广为传播的先决条件之一。
而这一切态度和行为都源自居民对旅游影响效应的综合感知。
心理学研究表明,某种态度一旦形成,则不易改变。
因此,开发旅游产品时,首先要了解居民的心理和反应,注意引导居民的积极性和参与精神,练好旅游接待工作内功。
其次,居民对旅游影响的知觉是制定旅游发展战略的新因素。
关于旅游现象的研究,长期以来一直以旅游者为主体,以旅游需求为动力,理论与实践中有关旅游资源开发,旅游产品设计,接待服务规范等,无不为满足旅游者需求而服务。
这是“以旅游促经济”发展思想的市场导向结果。
然而,中国旅游业尽管呈现迅猛势头,但来自许多旅游景点“负面效应”的反映也接踵而至。
物价高涨,交通拥挤,超前消费,环境污染,利益分配不公正等潜在问题有所暴露。
随着旅游影响问题日益提到重要位置上,对旅游资源的开发与管理方面进行深入微观分析已成为必需。
旅游景点居民的旅游影响知觉是旅游产品供给市场的基本要素之一。
居民对旅游影响的知觉是涉及旅游产品开发、成长、萧条的内在因素。
未来21世纪旅游行业效益将不再是靠单方面地满足旅游需求所能达到的。
研究居民对旅游影响的知觉有利于进一步分析旅游业的社会成本,是制定旅游发展战略的环境因素之一。
3居民对旅游影响的知觉的理论国外关于居民旅游影响知觉的研究在70年代随旅游影响的研究而有所发展。
Allen[5]以及Butler[6]等人曾使用概念模型来解释居民对旅游影响的认识。
研究证实了居民的态度与旅游者的接触,居留长短,年龄及语言有关。
Allen还进一步证实了居民的知觉与导致这种认知来源之间的关系。
研究发现当旅游发展带给个人的利益受到控制时,对旅游发展影响有积极感性认识的居民就支持加速发展旅游及旅游特殊政策。
但是,为什么以及在什么条件下居民对旅游影响表现出这种反应,目前,还缺乏解释性研究。
国外学者已经提出许多理论来解释居民对旅游影响的知觉的性质,如:游玩理论,报偿理论,冲突理论;[7]归因理论;依附理论。
但没有一个理论能够围绕这种现象提供完善解释。
Allen提出应用社会交换理论来解释居民对旅游影响的知觉。
现代社会交换理论是由Ho mans[8],Blau[9]及Emerso n[10]的研究工作发展而来的,是有关资源在相互作用的个体或团体间交换的社会学理论。
霍曼斯(Homa ns)曾提出“人类交换命题”,他认为社会行为是一种商品交换,一个人在与他人打交道时,他既要付出最小代价,同时又千方百计地想获取更可能多的报酬。
在现今生活中可以发现许多应用交换原则的事例,例如:送礼物,婚姻及亲戚关系,组织行为与管理,市场,参与消闲活动及捐赠行为。
但是社会交换理论还从未应用在旅游方面。
Sutton认为具有社会特征的交换在主人和游客间确立了“旅游遭遇”关系(即旅行社会事务),他认为这种遭遇具有不对称,不平衡的特征。
它“可能提供酬劳的或满意的交换机会,可能促使主人开发利用,也可能引起游客的怀疑或憎恨”。
Pearce支持这种观点,他认为“时常发生事件的不对称性,利用机会的短暂性以及由于大量文化差异产生的交流困难,这些形成主人对游客消极反应的重要因素”。
这种关系趋向于不平衡、不平等,但并不是所有交换行为都对旅游者有利。
事实上,游客可能因缺乏足够的知识而上当受骗。
4社会交换过程模型美国Tex as A&M大学的John AP通过研究构造出社会交换过程模型[11],他结合各种社会交换理论的基本概念和因素,试图理解居民与旅游者之间的动态相互关系,解释居民对旅游影响形成的知觉。
模型概括说明居民初始涉及旅游交换,持续交换及最后脱离交换的过程。
模型反映的交换过程的基本构成有四部分:需求满足、交换关系、交换后果、不交换。
联系各部分间关系的过程有:初步交换(1)、交换形成(2)、交易估价(3)、后果积极估计(4)及后果消极估计(2b、4b)。
模型结构如下图所示。
4.1模型基本假设模型基本假设有四个,即:(1)社会关系中存在社会当事人之间的资源交换关系;(2)社会当事人在交换关系中寻求相互利益;(3)涉及居民知觉的初始交换动机是改善地区的社会经济面貌;(4)从居民的知觉及态度可以预测他们的行为。
前两个假设基于社会学理论,第三个假设是模型应用的基础,第四个假设来源于态度与行为之间的一致性具有强相关的理论,这是模型推断的理论依据。
4.2模型基本概念(1)知觉:指居民对旅游活动的情绪反映,而不是态度。
知觉与态度有时可以相互替换,区别在于知觉是归结于某个客体,对某物体而言的含义,而态度则表示人们对已有情绪的承受及向某个目标行动的趋向。
在居民与旅游者的情景关系中,使用知觉较合适,因为居民不需要足够的知识或承受与之相关的情绪。
(2)当事人:即交换参与者。
在居民与旅游者环境中,当事人可能是某个人或团体,如当地居民、工人、企业家、城镇官员、街道委员会、旅游者、旅游机关、发展商、环保人员或投资者。
4.3模型机理及推断的命题4.3.1需求满足(动机)当事人的需求满足是从事社会交换的基本理由。
需求满足是交换的起点,产生需求满足的动机是驱动交换的力量。
由假设(3)可知居民的基本动机是为了增进地区社会福利;而旅游者的动机是为了获得满意的旅行。
在模型中,采用社会心理学的方法,认为行为是动态的相互作用。
因此,需求满足为行为起源及解释基础提供了一个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