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的发展了历史

  • 格式:docx
  • 大小:143.34 KB
  • 文档页数:8

下载文档原格式

  / 1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农业发展史

食物生产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首要条件。农业是以食物生产为目的的经济活动,因此,农业的产生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性变迁。距今一万年左右,农业开始

在我国出现,原始农业初步发展。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771年,我国由原始社会进入奴隶制时代,原始农业也逐渐向粗放农业转变,为后来农业的长足发展创造了条件。

中国农业的起源

中国是人类的发祥地之一。距今170万至1万年前,已有脱离动物界的原始人类生活在这片辽阔的大地上。当时尚末产生农业,原始人类依靠采集和渔猎为生,史称旧

石器时代,相当于中国古代传说中的有巢氏“构木为巢”、燧人氏“钻燧取火”’和伏羲氏“以佃以渔”的时代。然而,随着人口的增长和采集渔猎的强化,人类常常面临饥饿的

威胁。如何获得稳定而可靠的食物来源成了农业起源的动力。

我国农业发生最早的地区是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黄河流域土壤疏松肥沃,气候温

暖干燥,为原始农业的发生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考古学资料表明,黄河中

游的磁山和裴李岗文化距今已有8000年历史。遗址中发现大量粟类作物,有的窖穴堆积达2m以上。从出土工具看,不仅有石斧、石刀、石铲、石镰等种、管、收农具,

还有石磨盘和石磨棒等粮食加工工具。此外,还表现有猪、狗、鸡的遗骸,说明当时

已经形成农牧混合型农业经济。其后的仰韶文化以及黄河上游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

和下游的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均表明黄河流域是我国农业起源最早的地区之一。

长江流域气候温暖湿润、雨量充沛,为以水稻种植为特色的原始水田农业的发展创

造了条件。浙江余姚的河姆渡遗址是新石器早期文化遗存,距今已7000多年。在这里发现有稻谷、谷壳、稻秆、稻叶等遗存,厚20~50cm,此外还发现大量的石斧和骨耜。在相距不远、年代与之相近的桐乡罗家角遗址中还发现籼粳栽培稻并存。这些说明长

江流域与黄河流域一样是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摇篮(图)。其后的马家浜文化和良渚文

化都是这一传统的继续。

南方地区农业起源较黄河、长江流域相对为晚,较典型的代表有广东曲江的石峡遗址、云南白羊村遗址和福建昙石山遗址,距今5000至3000年。河北、内蒙古及东北

一带北方地区的农业起源与黄河流域原始农业存在明显的渊源关系,其中较具代表性

的有红山文化、富河文化和新乐文化,距今6000至5000年。

原始农业与粗放农业阶段

(1)原始农业的初步发展

由于中国幅员辽阔,地理条件复杂,不同地区的农业生产一开始就具有不同的特点。总的来说,新石器时代的农业活动大致可分为四个区域:黄河流域及其北部,从新石

器早期就发展起了以种植粟、黍为主的旱地农业;长城以北和广大西部地区,狩猎经

济较发达,出现游牧经济;长江流域广大地区逐渐发展成以水稻种植为主的水田农业;南方和滨海地区农业发生虽早,但因人口稀少、生物资源丰富,采集和渔猎仍占相当

大的比重。

新石器时代我国原始种植业大体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即10000年至8000年前为

原始刀耕或火耕阶段;8000年至5000年前为原始锄耕或耜耕阶段;5000年至4000

年前为发达锄耕阶段。在生产工具上,这一时期完成了由“刀耕火种”向发达锄耕的进化;在耕作制度上,完成了由年年易地的生荒耕作制向连种三五年撂荒三五年的轮荒

耕作制的转变,土地利用率较以前有了显著提高。

在原始畜牧业方面,经长期圈养驯化,家畜种类有所增加。河北武安磁山和河南新郑裴李岗遗址有家猪、家犬和家鸡的遗骨出土,说明七八千年前中原地区已有原始畜

牧业。稍后的仰韶文化遗址中又有牛的遗骨出土。大汶口和龙山文化遗址中还发现马、山羊和绵羊的遗骸。至此,在我国北方马、牛、羊、鸡、犬、豕“六畜”俱全的畜牧业

已具雏形。在中国南方,养猪之历史可上推至8000到10000年。浙江河姆渡遗址还

出土有水牛和家犬的遗骨,说明六七千年前以饲养猪、狗、水牛为内容的南方畜牧业

已初步发展。

(2)粗放农业阶段

到了五六千年前,黄河流域的原始农业进一步发展,黄河中下游人口持续繁衍,逐渐成为中原经济文化的中心。夏、商、周王朝相继在这里建立了强盛的国家。夏、商、

周属奴隶制时代,历时1300多年。这个时期的农业按原始农业有了一定的进步,但仍处于粗放农业阶段。

夏代是原始公社开始解体并逐渐走向奴隶社会的时代。私有财产已经萌发,土地制度由农村公社制蜕变为奴隶主国家所有制。国王拥有全部土地,并将其分封给诸侯和

臣属,最后由“庶民”进行耕种,即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夏代后期,青铜器已经出现,对后来农业生产工具的变革产生了划时代影响。

商代是奴隶制的鼎盛时期,它持续了600多年,是我国历史上存在时间最长的一个王朝。商代的社会经济和科学文化都有长足发展,农业已成为社会主要生产部门,农

具制作较夏代更为精细。商后期农具除木、骨、石器外,已有少量青铜农具。

公元前11世纪,西周取代商朝,中国步入一个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大转变时期。西周继续实行分封政策,促使封国户口增殖,田地扩大,富源开阔,农业生产有

了长足的进步。西周继承夏代沟洫和商代井田体系,施行井疆沟洫制。木制农具和青

铜农具均有大量增加。随着中原人口的增加,作物种类也日趋多样化。在畜牧业方面,西周已发明了马匹去势术,牲畜内外科病症的治疗也积累了初步经验。在林业方面,

西周时注重用养结合,设有“虞人”,专司护林工作,并对树木采伐年龄及采伐季节作

了规定。

北方传统农业的形成与发展

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在社会制度上实现了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演变,在农业生产方面则开始了由粗放农业向精耕农业的转变。由于春秋战国至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

主要农业区在秦岭和淮河以北,全国70%以上的人口居住在黄河流域。

(1)北方传统农业的形成

秦汉时期,我国农业在春秋战国开始的道路上进一步发展,精耕细作的优良传统逐渐形成。秦灭六国后,结束了诸侯纷争割据的局面,秦汉王朝继承了春秋战国时的农

本思想,将重农思想推向一个新的高峰,实行轻徭薄赋、垦荒实边、兴修水利、奖励

力田、劝业农桑等一系列重农政策,较大地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