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苏教版高中数学高一必修一2.3《对数函数》精品导学案(2)

苏教版高中数学高一必修一2.3《对数函数》精品导学案(2)

苏教版高中数学高一必修一2.3《对数函数》精品导学案(2)
苏教版高中数学高一必修一2.3《对数函数》精品导学案(2)

高中数学必修三导学案:3.1.2

§3.1.2 概率的意义 课前预习案 教材助读 阅读教材113-118页,完成下列问题 1.概率的正确理解:概率是描述随机事件发生的的度量,事件A的概率P(A)越大,其发生的可能性就越;概率P(A)越小,事件A发生的可能性就越 . 2.概率的实际应用:知道随机事件的概率的大小, 有利我们做出正确的 ,还可以解决某些决策或规则的正确性与公平 性. 3.游戏的公平性:应使参与游戏的各方的机会为等可能的, 即各方的相等,根据这一要求确定游戏规则才是的. 4.决策中的概率思想:以使得样本出现的 最大为决策的准则. 5.天气预报的概率解释:降水的概率是指降水的这个随机事件出现的 ,而不是指某些区域有降水或能不能降水. 6.遗传机理中的统计规律: (看教材P118) 课内探究案 一、新课导学 1、阅读课本p113“思考”,讨论其结果: 2、问题1:抛掷10次硬币,是否一定是5次“正面朝上”和5次“5次反面朝上”? 3、问题2:有四个阉,其中两个分别代表两件奖品,四个人按排序依次抓阉来决定这两件 奖品的归属.先抓的人中奖率一定大吗? 二、合作探究 探究1:概率的正确理解 问题1:有人说,既然抛掷一枚硬币出现正面的概率为0.5,那么连续两次抛掷一枚质地均匀的硬币,一定是一次正面朝上,一次反面朝上。你认为这种想法正确吗? 试验:让我们做一个抛掷硬币的试验,观察它落地时的情况。 每人各取一枚同样的硬币,连续两次抛掷,观察它落地后的朝向,并记录下结果,填入下表。重复上 面的过程10次,把全班同学试验结果汇总,计三种结果发生的频率。 事实上,“两次均反面朝上”的概率为,

“两次均反面朝上”的概率为,“正面朝上、反面朝上各一次”的概率 为。 问题2:有人说,中奖率为 1/1000的彩票,买1000张一定中奖,这种理解对吗? 探究2:游戏的公平性 问题3:在一场乒乓球比赛前,必须要决定由谁先发球,并保证具有公平性,你知道裁 判员常用什么方法确定发球权吗?其公平性是如何体现出来的? 探究3:决策中的概率思想 思考:如果连续10次掷一枚骰子,结果都是出现1点,你认为这枚骰子的质地是均匀的,还是不均匀的?如何解释这种现象? 探究4:天气预报的概率解释 思考:某地气象局预报说,明天本地降水概率为70%,你认为下面两个解释中哪一个能 代表气象局的观点?明天本地有70%的区域下雨,30%的区域不下雨?明天本地下雨的机会 是70% 思考:遗传机理中的统计规律 你能从课本上这些数据中发现什么规律吗? ※典型例题 例1某中学高一年级有12个班,要从中选2个班代表学校参加某项活动。由于某种原因,一班必须参加,另外再从二至十二班中选1个班.有人提议用如下的方法:掷两个骰子 得到点数和是几,就选几班,你认为这种方法公平吗?哪个班被选中的概率最大? 例2 为了估计水库中的鱼的尾数,先从水库中捕出 2 000尾鱼,给每尾鱼作上记号(不影响其存活),然后放回水库.经过适当的时间,让其和水库中其余的鱼充分混合,再从水 库中捕出500尾鱼,其中有记号的鱼有40尾,试根据上述数据,估计这个水库里鱼的尾数.

完整word版,苏教版高一数学必修1综合复习试题

高一数学必修1综合复习试题 一、填空题 1.集合A ={x |-1≤x ≤2},B ={x |x <1},则A ∩(?R B )= . 2.已知函数20()10x x f x x x ?=?->?,≤,,,若1()2f a =,则实数a = . 3.方程)2(log )12(log 255-=+x x 的解集为 . 4.函数23 )(-=x x f 的定义域为 . 5.已知函数()f x 是R 上的奇函数,且当0x >时,32()2f x x x =-,则0x <时,函数()f x 的表 达式为()f x = . 6.定义集合A 、B 的一种运算:1212{,,}A B x x x x x A x B *==+∈∈其中,若{1,2,3}A =, {1,2}B =,则A B *中的所有元素数字之和为 . 7.已知定义在R 上的奇函数)(x f 满足),()2(x f x f -=+则)6(f =_________. 8.若2()2(1)2f x ax a x =+-+在(3,3)-为单调函数,则a 的取值范围是 . 9 .函数y 的单调递减区间为 . 10.函数)86lg()(2++-=a ax ax x f 的定义域为R ,则实数a 的取值范围是 . 11.若关于x 的方程a a x -+= 523)43(有负实数解,则实数a 的取值范围为 . 12.如果函数()223f x x x =-+在[]0,m 上有最大值3,最小值2,则m 的范围是 .

13.已知定义域为()(),00,-∞+∞U 的偶函数()f x 在(0)+∞,上为增函数,且(1)0f =,则 不等式()0x f x ?>的解集为 . 14.不等式012 ≥+-ax x 对所有]2,1[∈x 都成立,则实数a 的取值范围 . 二、解答题 15.设集合{}2|lg(2)A x y x x ==--,集合{}|3||B y y x ==-. ⑴ 求B A ?和A B U ; ⑵ 若{}|40C x x p =+<,C A ?,求实数p 的取值范围. 16.计算下列各式的值: (1)3212833)21() 32(??? ??--+-- ; (2) 2lg 2lg3111lg 0.36lg823 +++.

2019-2020年高二数学必修3 苏教版

2019-2020年高二数学必修3 苏教版 教学目标: 1、理解为什么能用样本数据的平均值估计总体的水平。初步了解如何动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进行统计研究,提高统计的准确性利税学。感受统计不仅是列表、画图的低层次的工作,而且是一门具有高度科学性的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学科。 2、掌握从实际问题中提取数据,利用样本数据计算其平均值,并对总体水平作出估计的方法。 3、通过对数据的分析与估计,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利用平均数和组中值对样本数据进行分析和估计。 教学难点:最小二乘法的思维过程的理解。 教学过程: 课堂引入: 在2.2节中,我们通过列频率分布表、画频率分布直方图、条形图、折线图、密度曲线和茎叶图来对数据从分布规律角度进行分析和估计,发现数据的规律。从本节起,我们利用上节的相同背景问题,从不同的角度提取数量规律进行分析和估计。 我们从天气预报中常见的“月平均气温”、“年平均气温”等概念,对某季篮球联赛中队员得分情况统计,也常利用“平均得分”,成绩统计中,也利用 “平均分”等,都涉及到“平均数”的概念。 初中我们曾经学过众数、中位数、平均数等各种数字特征,这些数字都能为我们提供关于样本数据的特征信息。 学生思考:在频率直方图中,众数是指最高矩形的中点的横坐标,中位数是指样本数据中累积频率为0.5时所对应的样本数据值,平均数是指样本数据的算术平均数。 定义:能反映总体某种特征的量称为总体特征数 思考:怎样通过抽样的方法,用样本的特征数估计总体的特征数呢? 新课讲授 §2.3.1平均数及其估计 课本P50页引例: 我们可以计算7月25日至8月10日平均气温为34.02度,8月8日至8月24日的平均气 温为30.02度。 学生自学、讨论课本引例,教师引导,适当提示分析最小二乘法的思维过程。注意以下两点: (1)n 个实数a 1,a 2,a 3,……,a n 的和简记为 ∑=n i i a 1 ; (2)n a a a a n +++= ......21称为这n 个实数a 1,a 2,a 3,……,a n 的平均数或均值。(算术 平均数) 例1:教师在电脑上用EXCEL 展示数据,并直接用EXCEL 中的函数“AVERAGE ”计算给定数据的平均数。 学生练习:课本P66页第3题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三导学案 简单随机抽样

2.1 随机抽样 2.1.1 简单随机抽样 1.问题导航 (1)什么叫简单随机抽样? (2)最常用的简单随机抽样方法有哪两种? (3)抽签法是如何操作的? (4)随机数表法是如何操作的? 2.例题导读 通过教材中的“思考”,我们了解抽签法的优、缺点及适用条件. 1.简单随机抽样的定义 设一个总体含有N 个个体,从中逐个不放回地抽取n 个个体作为样本(n ≤N),如果每次抽取时总体内的各个个体被抽到的机会都相等,就把这种抽样方法叫做简单随机抽样. 2.简单随机抽样的分类 简单随机抽样? ????抽签法(抓阄法)随机数法 3.随机数法的类型 随机数法?????随机数表法随机数骰子法计算机产生的随机数法 1.判断下列各题.(对的打“√”,错的打“×”) (1)在简单随机抽样中,某一个个体被抽到的可能性与第几次抽取有关,第一次抽到的可能性最小;( )

(2)有同学说:“随机数表只有一张,并且读数时只能按照从左向右的顺序读取,否则产生的随机样本就不同了,对总体的估计就不准确了”.() 解析:(1)在简单随机抽样中,每个个体被抽到的可能性相等,与第几次抽取无关; (2)随机数表的产生是随机的,读数的顺序也是随机的,不同的样本对总体的估计相差并不大. 答案:(1)×(2)× 2.某校期末考试后,为了分析该校高一年级1 000名学生的学习成绩,从中随机抽取了100名学生的成绩单,就这个问题来说,下面说法中正确的是() A.1 000名学生是总体 B.每名学生是个体 C.每名学生的成绩是所抽取的一个样本 D.样本的容量是100 解析:选D.该问题中,1 000名学生的成绩是总体,每个学生的成绩是个体,抽取的100名学生的成绩是样本,样本的容量是100. 3.抽签法的优点、缺点各是什么? 解:优点:简单易行,当总体个数不多的时候搅拌均匀很容易,每个个体有均等的机会被抽中,从而保证样本的代表性.缺点:当总体个数较多时很难搅拌均匀,产生的样本代表性差的可能性很大. 1.简单随机抽样是一种最简单、最基本的抽样方法,简单随机抽样有两种选取个体的方法:放回和不放回,我们在抽样调查中用的是不放回抽样,常用的简单随机抽样方法有抽签法和随机数法.2.随机数表法的优点与抽签法相同,缺点上当总体容量较大时,仍然不是很方便,但是比抽签法公平,因此这两种方法只适合总体容量较少的抽样类型. 3.简单随机抽样中每个个体入样的可能性都相等,均为n/N,但是这里一定要将每个个体入样的可能性、第n次每个个体入样的可能性、特定的个体在第n次被抽到的可能性这三种情况区分开来,避免在解题中出现错误.

苏教版高中数学必修4—第一学期期末文科测试

开始输入x f(x)>g(x) h(x)=f(x)h(x)=g(x) 输出h(x)结束 是否 第4题图 2014—201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文科数学测试 参考公式:回归直线的方程是:a bx y +=?, 其中1 2 2 1 ?,;n i i i i i n i i x y nx y b a y bx y x x nx ==-= =--∑∑g g 其中是与对应的回归估计值. 一、选择题 1.集合{}{}4,5,3,9,3M m N =-=-,若M N ?≠?,则实数m 的值为() A .3或1-B .3C .3或3-D .1- 2.若直线1ax by +=与圆2 2 1x y +=相交,则点(,)P a b 与圆的位置关系是() A.在圆上B.在圆外C.在圆内D.不能确定 3.若函数()y f x =的反函数是2x y =,则(2)f =() A.4B.2C.1D.0 4.如图所示的算法流程图中,若2 ()2,()x f x g x x ==则(3) h 的值 等于() A.8 B.9 C.1- D.1 5.若抛物线2 2y px =的焦点与椭圆22 162 x y +=的左焦点重合,则p 的值为() A.-2 B.2 C.-4 D.4

6.在ABC V 中,已知2cos c a B =,()()a b c b c a +++-3bc =,则ABC V 是() A.等腰三角形B.等腰直角三角形C.等边三角形D.无法判断 商店名称 A B C D E 销售额x (千万元) 3 5 6 7 9 利润额y (百万元) 2 3 3 4 5 根据此表可得回归直线方程为 A.0.50.4y x =+ B.0.41y x =+ C.28.6y x =- D.8.655y x =-+ 8.若函数123+++=mx x x y 是R 上的单调函数,则实数m 的取值范围是() A .),31 (+∞B .]31,(-∞C .),31[+∞D .)3 1,(-∞ 9.函数2 ()2f x x x =--在[]55x ∈-,内任取一点0x ,使0()0f x ≤的概率是(). A . 110 B . 23 C . 310 D . 45 10.生产一定数量商品的全部费用称为生产成本,某企业一个月生产某种商品x 万件时的生 产成本为2 1()2202 C x x x =++(万元),一万件售价是20万元,为获取最大利润,该企业 一个月应生产该商品数量为() A .36万件 B .18万件 C .22万件 D .9万件 二、填空题 11.设单位向量12,e e u r u u r 的夹角为120°,向量1222,a e e b e =+=-r u r u u r r u u r ,则a b =r r g _______ 12.下列命题不是真命题的是_________________ ①平行六面体一定是直棱柱; ②一个边长为2的等边三角形的直观图的面积为64 ; ③空间三点确定一个平面; ④若//,,l l m αβαβ?=I ,则//l m ; ⑤若,,,l m l n m n α⊥⊥?,则l α⊥. 13.已知0,0x y >>,若 22832y x m m x y +>+-恒成立,则实数m 的取值范围是 ;

2017年最新高中数学必修5全册导学案及章节检测含答案

2016-2017学年高中数学必修五 全册导学案及章节检测 目 录 1.1.1 正弦定理(一) ............................................................................................................. 1 1.1.1 正弦定理(二) ................................................................................................................ 5 1.1.2 余弦定理(一) ............................................................................................................. 9 1.1.2 余弦定理(二) ........................................................................................................... 13 1.2 应用举例(一) ................................................................................................................. 18 1.2 应用举例(二) ................................................................................................................. 24 第一章 解三角形章末复习课 ............................................................................................... 30 第一章 解三角形章末检测(A ) ........................................................................................ 35 第一章 解三角形章末检测(B ) ........................................................................................ 42 2.1 数列的概念与简单表示法(一) ................................................................................... 50 2.1 数列的概念与简单表示法(二) ................................................................................... 54 2.2 等差数列(一) ............................................................................................................... 59 2.2 等差数列(二) ............................................................................................................... 63 2.3 等差数列的前n 项和(一) ........................................................................................... 67 2.4 等比数列(一) ............................................................................................................... 76 2.4 等比数列(二) ............................................................................................................... 80 2.5 等比数列的前n 项和(二) ........................................................................................... 88 数列复习课检测试题 ............................................................................................................. 93 数列习题课(1)检测试题 ................................................................................................... 98 数列习题课(2)新人教A 版必修5 .................................................................................. 102 数列章末检测(A )新人教A 版必修5 .............................................................................. 106 数列章末检测(B )新人教A 版必修5 .............................................................................. 112 第二章 数 列 章末检测(B) 答案 ............................................................................. 115 3.1 不等关系与不等式 ...................................................................................................... 120 3.2 一元二次不等式及其解法(一) ................................................................................... 125 3.2 一元二次不等式及其解法(二) ................................................................................... 130 3.3.1 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与平面区域 ......................................................................... 134 3.3.2 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一) . (140) 3.3.2 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二) (146) 3.4 ≤a +b 2(二) (157) 第三章 不等式复习课 ......................................................................................................... 161 第三章 不等式章末检测(A ) .......................................................................................... 167 第三章 不等式章末检测(B ) (174)

(苏教版)高中数学必修1配套练习+章节测试卷汇总

(苏教版)高中数学必修1配套练习+章节 测试卷汇总 第1章集合 1.1 集合的含义及其表示

A级基础巩固1.下列关系正确的是() ①0∈N;②2∈Q;③1 2?R;④-2?Z. A.③④B.①③C.②④D.① 解析:①正确,因为0是自然数,所以0∈N; ②不正确,因为2是无理数,所以2?Q; ③不正确,因为1 2是实数,所以 1 2∈R; ④不正确,因为-2是整数,所以-2∈Z. 答案:D 2.若一个集合中的三个元素a,b,c是△ABC的三边长,则此三角形一定不是() A.锐角三角形B.直角三角形 C.钝角三角形D.等腰三角形 解析:根据集合中元素的互异性可知,一定不是等腰三角形.答案:D 3.集合M={(x,y)|xy<0,x∈R,y∈R}是()

A .第一象限内的点集 B .第三象限内的点集 C .第四象限内的点集 D .第二、第四象限内的点集 解析:集合M 为点集,且横、纵坐标异号,故是第二、第四象限内的点集. 答案:D 4.已知集合A 含有三个元素2,4,6,且当a ∈A ,有6-a ∈A ,则a 为( ) A .2 B .2或4 C .4 D .0 解析:若a =2∈A ,则6-a =4∈A ;或a =4∈A ,则6-a =2∈A ;若a =6∈A ,则6-a =0?A . 答案:B 5.方程组?????x +y =2,x -2y =-1 的解集是( ) A .{x =1,y =1} B .{1} C .{(1,1)} D .(1,1) 解析:方程组的解集中元素应是有序数对形式,排除A 、B ,而D 不是集合的形式,排除D. 答案:C 6.下列集合中为空集的是( ) A .{x ∈N|x 2≤0} B .{x ∈R|x 2-1=0} C .{x ∈R|x 2+x +1=0} D .{0} 答案:C 7.设集合A ={2,1-a ,a 2-a +2},若4∈A ,则a 的值是( ) A .-3或-1或2 B .-3或-1 C .-3或2 D .-1或2 解析:当1-a =4时,a =-3,A ={2,4,14}.当a 2-a +2=4

【2020年】2020年苏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二(全册)同步练习汇总

【推荐】2020年苏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二(全 册)同步练习汇总 第1章立体几何初步 1.1 空间几何体 1.1.1 棱柱、棱锥和棱台 A级基础巩固 1.下列图中属于棱柱的有()

A.2个B.3个 C.4个D.5个 解析:根据棱柱的定义, 第一行中前两个和第二行中后两个为棱柱. 答案:C 2.五棱柱中, 不同在任何侧面且不同在任何底面的两顶点的连线称为它的对角线, 那么一个五棱柱共有对角线() A.20条B.15条 C.12条D.10条 解析:由题意五棱柱对角线一定为上底面的一个顶点和下底面的一个顶点的连线, 因为不同在任何侧面内, 故从一个顶点出发的对角线有2条, 五棱柱的对角线共有2×5=10(条). 答案:D 3.下面图形所表示的几何体中, 不是棱锥的为()

解析:判断一个几何体是否是棱锥, 关键看它是否满足以下条件:有一个面是多边形, 其余各面都是三角形, 且是有一个公共顶点的三角形.故A不是棱锥;B是四棱锥;C, D是五棱锥.答案:A 4.关于棱柱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________(填序号). ①所有的棱都相等; ②至少有两个面的形状完全相同; ③相邻两个面的交线叫作侧棱. 解析:①错误, 因为侧棱与底面上的棱不一定相等;②正确, 根据棱柱的结构特征知, 棱柱的两个底面一定是全等的, 故棱柱中至少有两个面的形状完全相同;③错误, 因为底面和侧面的公共边不是侧棱. 答案:② 5.观察如图所示的正六棱柱, 共有________对平行平面, 能作为棱柱底面的有________对.

解析:观察图中的正六棱柱, 可知共有4对平行平面, 其中能作为棱柱底面的只有1对. 答案:4 1 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填序号). ①底面是正方形的棱锥是正四棱锥; ②各条侧棱都相等的棱锥是正棱锥; ③底面是正三角形, 其余各个面是等腰三角形的三棱锥一定是正三棱锥; ④正四面体是正三棱锥. 解析:根据定义判定. 答案:④ 7.在四棱锥的四个侧面中, 直角三角形最多有______个. 解析:从长方体中寻找四棱锥模型. 答案:4 8.有一个面是多边形, 其余各面都是三角形的几何体一定是棱锥吗? 解:不一定, 因为“其余各面都是三角形”并不等价于“其余各

苏教版本高中高一数学必修一学习知识点归纳总结计划.doc

教版高一数学必修一知点 【一】 一、集合及其表示 1、集合的含: “集合” 个首先我想到的是上体育或者开会老常喊的“全体集合”。数学上的“集合”和个意思是一的,只不一个是一个是名而已。 所以集合的含是:某些指定的象集在一起就成一个集合,称集,其中每一个 象叫元素。比如高一二班集合,那么所有高一二班的同学就构成了一个集合,每一个同学就称个集合的元素。 2、集合的表示 通常用大写字母表示集合,用小写字母表示元素,如集合A={a, b ,c}。 a、 b、 c 就是集合 A 中的元素,作a∈ A,相反, d 不属于集合A,作 dA 。 有一些特殊的集合需要: 非整数集 (即自然数集 )N 正整数集N* 或 N+ 整数集 Z 有理数集Q 数集 R 集合的表示方法:列法与描述法。 ①列法: {a,b,c ??} ② 描述法:将集合中的元素的公共属性描述出来。如{xR|x-3>2},{x|x-3>2} ,{(x,y)|y=x2+1} ③言描述法:例:{不是直角三角形的三角形} 例:不等式 x-3>2 的解集是 {xR|x-3>2} 或 {x|x- 3>2} :描述法表示集合注意集合的代表元素 A={(x,y)|y=x2+3x+2} 与 B={y|y=x2+3x+2} 不同。集合 A 中是数元素(x,y),集合 B 中只有元素y。 3、集合的三个特性 (1)无序性 B={2,1},集合A=B。 指集合中的元素排列没有序,如集合A={1,2},集合 例:集合A={1,2},B={a,b},若 A=B,求 a、 b 的。 解:,A=B 注意:有两解。 (2)互异性 指集合中的元素不能重复,A={2,2}只能表示{2} (3)确定性 集合的确定性是指成集合的元素的性必明确,不允有模棱两可、含混不清的情况。 二、集合的基本关系 1.子集, A 包含于 B,:,有两种可能 (1)A 是 B 的一部分, (2)A 与 B 是同一集合, A=B, A、B 两集合中元素都相同。 反之 :集合 A 不包含于集合B,作。 如:集合 A={1,2,3} ,B={1,2,3,4}, C={1,2,3,4},三个集合的关系可以表示,,B=C。A是 C 的子集,同 A 也是 C 的真子集。 2.真子集 :如果 AB, 且 AB 那就集合 A 是集合 B 的真子集,作 AB(或BA)

高中数学必修三程序框图导学案及课后作业加答案

1.1.1 算法的概念 【学习要求】 1.了解算法的含义,体会算法的思想; 2.能够用自然语言描述解决具体问题的算法; 3.理解正确的算法应满足的要求; 4.会写出解线性方程(组)的算法、判断一个数为质数的算法、用二分法求方程近似根的算法. 【学法指导】 通过分析、抽象、程序化二次方程消去法的过程,体会算法的思想,发展有条理地清晰地思维能力,提高算法素养;发展对具体问题的过程与步骤的分析能力,发展从具体问题中提炼算法思想的能力. 【知识要点】 2.算法与计算机 计算机解决任何问题都要依赖于 ,只有将解决问题的过程分解为若干个 ,即 ,并用计算机能够接受的“ ”准确地描述出来,计算机才能够解决问题. 【问题探究】 [问题情境] 赵本山和宋丹丹的小品《钟点工》中有这样一个问题:宋丹丹:要把大象装入冰箱,总共分几步?哈哈哈哈,三步.第一步,把冰箱门打开;第二步,把大象装进去;第三步,把冰箱门带上. 探究点一 算法的概念 问题1 一个大人和两个小孩一起渡河,渡口只有一条小船,每次只能渡1个大人或两个小孩,他们三人都会划船,但都不会游泳.试问他们怎样渡过河去?请写出一个渡河方案. 小结 广义地说,算法就是做某一件事的步骤或程序.菜谱是做菜肴的算法,洗衣机的使用说明书是操作洗衣机的算法.在数学中,主要研究计算机能实现的算法,即按照某种步骤一定可以得到结果的解决问题的程序. 问题2 在初中,对于解二元一次方程组你学过哪些方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 x -2y =-1 ① 2x +y =1 ②的具体步 骤是什么? 问题3 写出求方程组???? ? A 1x + B 1y + C 1=0 ①A 2x +B 2y +C 2 =0 ②(A 1B 2-B 1A 2≠0)的解的算法. 问题4 由问题3我们得到了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求解公式,利用此公式可得到问题2的另一个算法,请写出此算法. 小结 根据上述分析,用加减消元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可以分为三、四或五个步骤进行,这些步骤就构成了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一个“算法”.在数学中,按照一定规则解决某一类问题的明确和有限的步骤称为算法.从以上问题中我们看到某一个问题的算法不唯一. 探究点二 算法的步骤设计 例1 设计一个算法,判断7是否为质数. 分析1 质数是怎样定义的? 分析2 根据质数的定义,怎样判断7是否为质数? 问题1 根据分析1、分析2写出例1的解答过程. 跟踪训练1 设计一个算法,判断35是否为质数. 问题2 要判断整数89是否为质数,按照例1的思路需用2~88逐一去除89求余数,需要87个步骤,这些步骤基本是重复操作,如何改进这个算法,减少算法的步骤呢? 问题3 判断一个大于2的整数是否为质数的算法步骤如何设计? 例2 写出用“二分法”求方程x 2-2=0(x >0)的近似解的算法. 小结 算法的特点:(1)有穷性:一个算法应包括有限的操作步骤,能在执行有穷的操作步骤之后结束. (2)确定性:算法的计算规则及相应的计算步骤必须是确定的. (3)可行性:算法中的每一个步骤都是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的基本操作,并能得到确定的结果. 跟踪训练2 求2的近似值,精确度0.05. 【当堂检测】 1.看下面的四段话,其中不是解决问题的算法是________. (1)从济南到北京旅游,先坐火车,再坐飞机抵达; (2)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是去分母、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系数化为1; (3)方程x 2-1=0有两个实根; (4)求1+2+3+4+5的值,先计算1+2=3,再计算3+3=6,6+4=10,10+5=15,最终结果为15. 2.已知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长为a ,b ,求斜边长c 的一个算法分下列三步: (1)计算c =a 2+b 2; (2)输入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长a ,b 的值; (3)输出斜边长c 的值. 其中正确的顺序是________ 【课堂小结】 算法是建立在解法基础上的操作过程,算法不一定要有运算结果,答案可以由计算机解决,算法没有一 个固定的模式,但有以下几个基本要求: (1)符合运算规则,计算机能操作; (2)每个步骤都有一个明确的计算任务; (3)对重复操作步骤返回处理; (4)步骤个数尽可能少; (5)每个步骤的语言描述要准确、简明. 【课后作业】

苏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三高一参考答案

兴化市板桥高级中学2009-2010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学情检测 高一数学参考答案 1、90 2、2,1-==b a 3、0 4、-2 5、),1(),(+∞?-∞a a 6、ο307、18、25 9、3 39210、311、112、直角 13、32 312214、③ 15、解:(1)()[]()21cos cos cos - =+-=+-=B A B A C π∴C =120° (2)由题设:???=+=322b a ab ? -+=?-+=∴120cos 2cos 222222ab b a C BC AC BC AC AB ()()102322 222=-=-+=++=ab b a ab b a 10=∴AB 16、(1)因为x>0,y>0,且2x+y=1 所以

12121x y x y ??+=+? ???()122x y x y ??=++ ??? 44y x x y =++ 448≥+=+= 4112,,42y x y x x y ==上式中,等号当且仅当 即也即x=y=时成立 min 128x y ??∴+= ??? (2) ( )()()( )( )2 2min ,,23 302 3 ,3a+b 22260 1 121 a b R a b ab a b ab a b a b R a b a b ab a b a b a b a b a b ++∈++=-++∴=>∴+<∈+≥-++??≥= ???∴+++-≥∴+≥== ∴+=因为且而当时,有 即上式中等号当且仅当时成立 17、 45451530453015sin sin 1000sin 30sin15sin15cos 7541000100010005001 sin 30sin 302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ABS SBC BSA AS BS ABS BAS BS BS ?∠=-∠=-=∠=-=∴=∠∠∴=∴=?=?=?=在ABS 中,

高中数学苏教版必修4三角恒等变换练习题

第三章 三角恒等变换 § 3.1.1-2 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 一.选择题 1、sin750= ( ) A、14 2、tan170+tan280+tan170tan280 = ( ) A、-1 B、1 D、 3、若12sin x x =cos(x +φ),则φ的一个可能值为 ( ) A、6π- B、3π- C、6π D、3 π 4、设α、β为钝角,且sin α,cos β=α+β的值为 ( ) A、 34π B、54π C、74π D、54π或74 π 5、1tan 751tan 75+- = ( ) C、 D、* 6、在△ABC 中,若0

11、已知tan(4π+x )= 1 2 ,求tan x 12、化简2cos10sin 20cos20- 13、已知4π<α<34π,0<β<4π,且cos(4π-α)=35,sin(34π+β)=513 ,求sin (α+β)的值。 * 14、已知α、β为锐角,sin α= 8,17cos(α-β)=21 29 ,求cos β. 3.1.3二倍角的正弦、余弦与正切公式

2017-2018学年新苏教版高中数学必修1全册教案

苏教版高中数学必修1 全册教案

目录 1.1集合的含义及其表示 (1) 1.2子集、全集、补集(1) (4) 1.2子集、全集、补集(2) (7) 1.3交集、并集 (9) 2.1.1函数的概念和图象(1) (12) 2.1.1函数的概念和图象(2) (15) 2.1.2函数的表示方法(1) (17) 2.1.2函数的表示方法(2) (20) 2.2函数的简单性质(1) (23) 2.2函数的简单性质(2) (25) 2.2函数的简单性质(3) (28) 2.2函数的简单性质(4) (31) 2.3映射的概念 (34) 3.1.1分数指数幂(1) (37) 3.1.1分数指数幂(2) (40) 3.1.2指数函数(1) (43) 3.1.2指数函数(2) (46) 3.1.2指数函数(3) (49) 3.2.1对数(1) (52) 3.2.1对数(2) (55) 3.2.2对数函数(1) (57) 3.2.2对数函数(2) (59) 3.2.2对数函数(3) (61) 3.3幂函数 (63) 3.4.1函数与方程(1) (65) 3.4.1函数与方程(2) (68) 3.4.1函数与方程(3) (70) 3.4.2函数模型及其应用(1) (72) 3.4.2函数模型及其应用(2) (75) 3.4.2函数模型及其应用(3) (78)

1.1集合的含义及其表示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集合的含义,知道常用集合及其记法; 2.使学生初步了解“属于”关系和集合相等的意义,初步了解有限集、无限集、空集的意义; 3.使学生初步掌握集合的表示方法,并能正确地表示一些简单的集合. 教学重点: 集合的含义及表示方法.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境 1.情境. 新生自我介绍:介绍家庭、原毕业学校、班级. 2.问题. 在介绍的过程中,常常涉及像“家庭”、“学校”、“班级”、“男生”、 “女生”等概念,这些概念与“学生×××”相比,它们有什么共同的 特征? 二、学生活动 1.介绍自己; 2.列举生活中的集合实例; 3.分析、概括各集合实例的共同特征. 三、数学建构 1.集合的含义:一般地,一定范围内不同的 ...、确定的 ...对象的全体组成一个集合.构成集合的每一个个体都叫做集合的一个元素. 2.元素与集合的关系及符号表示:属于∈,不属于?. 3.集合的表示方法:列举法 描述法 图示法 个体与群体 群体是由个体 组成 自然语言描述如{15的正整数约数} 数学语言描述规范格式为{x|p(x)}

高中数学 必修三 导学案:3.3

§3.3 几何概型 课前预习案 教材助读 预习教材P135-P136,完成以下问题。 几何概型的两个特点:(1)________________性,(2)_________________性. 课内探究案 一、新课导学 1.模拟方法:通常借助____________来估计某些随机事件发生的概率。用模拟方法可以在短时间内完成大量的重复试验,对于某些无法确切知道概率的问题,模拟方法能帮助我们得到其概率的近似值。 2.几何概型: (1)向平面上有限区域(集合)G内随机地投掷点M,若点M落在的概率与G1的成正比,而与G的、无关,即P(点M落在G1) = ,则称这种模型为几何概型。 (2)几何概型中G也可以是或的有限区域,相应的概率是或 。 二、合作探究 探究1:飞镖游戏:如图所示,规定射中红色区域表示中奖。 问题1:各个圆盘的中奖概率各是多少? 问题2:在区间[0,9]上任取一个整数,恰好取在区间[0,3]上的概率为多少? 问题3:在区间[0,9]上任取一个实数,恰好取在区间[0,3]上的概率为多少? 新知1:几何概型:如果每个事件发生的概率只与构成该事件区域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__,则称这样的概率模型为几何概率模型,简称几何概型。几何概型的两个特点:(1)_______________性,(2)_________________性. 几何概型概率计算公式:

P(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典型例题 例1某人午觉醒来,发现表停了,他打开收音机,想听电台整点报时,求他等待的时间不多于10分钟的概率. 例2 如图,假设你在每个图形上随机撒一粒黄豆,则图1、图2落到阴影部分的概率分别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2、(选讲)在区间[-1,1]上任取两个数,则 (1)求这两个数的平方和不大于1的概率; (2)求这两个数的差的绝对值不大于1的概率。 例3 取一根长为3米的绳子,拉直后在任意位置剪断,那么剪得两段的长都大于1米的概率是_______. 三、当堂检测 1、平面上画了一些彼此相距a 2的平行线,把一枚半径为)(a r r 的硬币任意掷在这平面上

苏教版数学高一必修四模块综合检测

(时间:120分钟;满分:160分) 一、填空题(本大题共14小题,每小题5分,共70分,把答案填在题中横线上) 1.cos ??? ?-17π 3=__________. 解析:cos ????-17π3=cos ????-6π+π3=cos π3=12. 答案:12 2.已知????12sin 2θ <1,则θ所在的象限为__________. 解析:∵????12sin 2θ <1=????120, ∴sin 2θ>0, ∴2k π<2θ<2k π+π(k ∈Z ), ∴θ表示第一或第三象限的角. 答案:第一或第三象限 3.已知向量a 与b 的夹角为120°,且|a |=|b |=4,那么a ·b 的值为__________. 解析:a ·b =|a ||b |cos θ=4×4×cos120°=16×(-1 2 )=-8. 答案:-8 4.已知sin α+cos α=-52,则tan α+1 tan α的值为__________. 解析:∵sin α+cos α=-52,∴1+2sin αcos α=54,∴sin αcos α=18.∴tan α+1tan α=sin αcos α+cos α sin α = 1 sin αcos α =8. 答案:8 5.已知向量a 与b 的夹角为120°,且|a |=1,|b |=3,则|5a -b |=__________. 解析:|5a -b |2=(5a -b )2=25a 2+b 2-10a ·b =25×12+32-10×1×3×????-1 2=49,∴|5a -b |=7. 答案:7 6.函数y =A sin(ωx +φ)(A >0,ω>0,|φ|<π 2 )的图象如图所示,则y 的表达式为 __________. 解析:由T 2=2π3-π6,求出周期T =π,ω=2,然后可求得φ=π 6 . 答案:y =2sin(2x +π 6 )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