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质安全电源电路理论综述
- 格式:doc
- 大小:55.00 KB
- 文档页数:16
本安电路设计原理本安电路设计是一种针对危险环境中使用的电子设备进行的安全性设计。
本安电路设计的主要目标是确保在潜在的爆炸性环境中,电子设备不会成为点燃源,从而保障人身安全和设备自身的完好。
以下是本安电路设计的几个主要方面:1.电路分析在进行本安电路设计时,首先需要对电路进行详细的分析。
这包括确定电路的拓扑结构、元件参数、功耗等。
在选择电路元件时,应优先考虑具有本安认证的元件,以确保电路的安全性。
2.元件选择与布置在进行元件选择和布置时,需要考虑潜在的爆炸性环境中的温度、湿度、压力等参数,以及元件之间的相互影响。
应选择符合本安认证的元件,并按照相关标准进行布局,以降低电路的风险。
3.隔离与耦合技术隔离和耦合技术是本安电路设计的关键。
隔离是为了将电路中的不同部分进行物理上的隔离,以防止电位传递和潜在的点火源的产生。
耦合则是在保证电路正常工作的前提下,尽可能减少电路之间的相互影响。
4.防爆与防护措施防爆和防护措施是本安电路设计的重点之一。
防爆措施包括选择适合的元件、降低工作温度、避免过载等。
防护措施则包括对电路进行屏蔽、加装保护罩等,以减少外部环境对电路的影响。
5.接地与屏蔽技术接地和屏蔽技术是本安电路设计中非常重要的环节。
接地是为了将电路中的不同部分连接在一起,以形成一个统一的电位参考点。
屏蔽则是为了减少电磁干扰对电路的影响,保证电路的稳定性。
6.电路测试与验证在进行本安电路设计时,需要对电路进行严格的测试和验证。
这包括功能测试、性能测试、环境适应性测试等。
在测试过程中,应严格按照相关标准进行,确保电路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7.设计文档与标注为了方便后续的维护和使用,需要对本安电路设计进行详细的文档编写和标注。
这包括电路原理图、PCB布局图、元件清单等。
在设计文档中,应详细说明电路的设计思路、元件选择、测试结果等。
8.可靠性评估与优化在完成本安电路设计后,需要对电路进行可靠性评估和优化。
这包括对电路进行寿命预测、环境适应性评估、可靠性试验等。
本质安全型电气设备防爆原理范文本质安全型电气设备是一种特殊的电气设备,它采用了一系列的安全设计和防爆原理,以确保在危险环境中使用时不会引发火灾或爆炸。
本文将详细介绍本质安全型电气设备的防爆原理。
一、隔爆原理本质安全型电气设备的防爆原理之一是隔爆原理。
根据这一原理,设备的所有易燃材料、电路和元件都被封装在密封的防爆壳体内,并且与外界隔离开来。
这种壳体通常由耐火材料制成,能够有效阻挡火焰和热量的传播。
此外,设备内部的电路和连接线材料也必须具有良好的隔爆性能,以防止火花和电弧的产生。
通过隔爆原理,本质安全型电气设备能够在危险环境中安全运行,避免火灾和爆炸的发生。
二、限流保护原理限流保护是本质安全型电气设备的另一个重要防爆原理。
根据这一原理,设备的输入和输出电路都必须采用合适的限流装置,以限制电流的大小。
在正常工作状态下,电流不会超过限定值,从而避免了过大电流引发的火花和电弧。
当设备发生故障或异常时,限流装置会及时切断电流,以保护设备和周围环境的安全。
通过限流保护原理,本质安全型电气设备能够有效防止过电流引发的火灾和爆炸。
三、能量限制原理能量限制是本质安全型电气设备的另一个关键防爆原理。
根据这一原理,设备的电路设计和电气参数必须限制能量的大小,以防止能量积累到引发火灾或爆炸的程度。
具体来说,设备的电压、电流和功率必须严格控制在安全范围内,不能超出设定的限定值。
此外,在设备内部还会安装能量限制装置,例如过压保护器、过流保护器等,以及采用低能量的电路设计,进一步限制能量的释放。
通过能量限制原理,本质安全型电气设备能够有效避免能量积累引发的火灾和爆炸。
四、温度控制原理温度控制是本质安全型电气设备的另一个重要防爆原理。
根据这一原理,设备的运行温度必须严格控制在安全范围内,避免过高温度引发火灾或爆炸。
具体来说,设备内部会安装温度探测器,监测温度的变化,并及时采取措施调整温度。
此外,设备还会采用一系列的散热装置,例如散热片、风扇等,以有效降低温度。
1.1 关于本安电源本安电源即本质安全电源,属于爆炸性气体环境用防爆电气设备,在强制性国家标准GB3836中有明确要求。
可以是直流,也可以是交流,它在极端情况下的放电能量不会点燃爆炸性气体。
而普通开关电源是电源的工作方式是开关方式。
相比于普通电源,本安电源对安全性的要求更为严格。
本安型开关电源突出优点是转换效率高、体积小、重量轻、输入电压范围宽、电网适应能力很强等优点。
在本安电源电路中,开关本安电源作为一种新的应用技术,具有独特的优点和良好的性能,尤其是具有较宽的电网适应性,在煤矿及其他含有爆炸性混合物的环境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因此本安电源的设计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1.2 开关电源的种类及组成开关电源有两种:一种是直流开关电源;另一种是交流开关电源。
开关电源由主电路、控制电路、检测电路和辅助电源组成。
1、主电路冲击电流限制:上电时限制输入侧的冲击电流。
输入滤波器:其功能是过滤电网中存在的杂波,防止机器产生的杂波反馈回电网。
整流与滤波:电网的交流电源直接整流为更平滑的直流电。
逆变:将整流后的直流电转换为高频交流电,它是高频开关电源的核心部分。
输出整流与滤波:根据负载需要提供稳定可靠的直流电源。
2、控制电路一方面,从输出端采集样本并与设定值进行比较,然后控制逆变器,改变其脉宽或脉冲频率以稳定输出。
另一方面,根据测试电路提供并经保护电路识别的数据,提供控制电路来保护电源采取各自措施。
3、检测电路在保护电路中提供运行中的各种参数和仪表数据。
1.3 本质安全开关电源与线性本安电源的区别线性本安电源具有线路简单、动态响应快、输出纹波小、干扰小、稳压性能好等优点,线性本安电源功率受限,但主要缺点是电源转换效率低、整体体积大、输入电压范围窄和对电网适应能力差。
本安型开关电源突出优点是转换效率高、体积小、重量轻、输入电压范围宽、电网适应能力很强等优点,通过提高开关频率可以增加本安电源输出功率,更重要的是高频开关电源通过提高电路的开关频率,使得电路当中使用的储能电感和储能电容值大大降低。
本质安全电路设计要求发布时间:2009-8-26 16:21:16 阅读:935次本质安全电路设计要求本质安全型:是指电路、系统及设备在正常状态下和规定的故障状态下,产生的任何电火花或任何热效应都不能引起规定的爆炸混合物爆炸的电气设备。
这个定义中的正常状态是指电气设备在设计规定条件下的正常工作(试验时在试验装置中产生的短路或断路视为正常状态);故障状态是指在试电路,非保护性元件损坏或产生短路、断路、接地及电源故障等情况。
这种设备的防爆原理,就是设法减小电路火花的能量及元件上的温度(其方法就是降低电源电压、减小电路电流,采用适当的电气元件及其参数),使其不能点燃矿井中爆炸混合物,达到防爆的目的。
由于这类设备产生的明火花不点燃爆炸性混合物,因此它的优点很多,体积小、重量轻,便于携带,而且安全程度高。
要使电路火花不点燃爆炸性混合物,那么这种电路就只能是弱电系统。
因此,本质安全型电气系统和设备,主要是用于控制、通讯、信号、测量、和监视方面。
一、基本要求本质安全电路应满足以下基本要求:1.本安电路与非本安电路在同一隔爆外壳内布置时,最基本要求是分开布置。
为了保证本安型系统的安全,免受非本安系统的影响,要求分开布置是非常必要的。
在产品设计和装配中,必须注意这个问题。
然而,由于在隔爆外壳内空间和位置都受到了限制,所以分开布置也只能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
我们应该在有限的空间内合理布置,力求本安系统与非本安系统分开要符合GB3836.4-2000的要求。
为了保证质量,除了外观检查外,还应把本安参数检查耐压试验列入产品出厂试验项目。
一般,当本安系统与非本安系统在电路上有连接时,应采取隔离措施,并按标准进行耐压试验。
其次,为了易于辨别,安全火花电路用的连接导线用蓝色,接线端子应有“i”标志。
2.本质安全设备的温度组别应按6.2和GB3836.1-2000中第5章规定,以避免热表面引起点燃。
温度组别不适用于关联设备。
3.电气参数要求,系统或设备必须经过防爆检验单位检查和试验,证明它在正常状态和故障状态下的明火花不会点燃爆炸性混合物。
本质安全电源的基本电路原理煤矿井下本质安全电源是将普通稳压电源的输出通过一些多方位的保护手段使输出电源变成本质安全输出,所以本质安全电源的设计方式大多是对电源输出电压及电源输出电流的合理保护来限制该稳压电源的能量,限制后的稳压电源就可以认定为本质安全电源。
电源电压的保护方式是通过判断输出端电压,该电压高了就断开输出,终而复始。
而电源电流的保护方式大致上分为两种,即恒电流型及截电流型,这两种保护由路方式在煤矿井下本质安全电源的使用最为普遍。
恒电流型本质安全电源具有外围电路简单、可靠性高、电流持续性的特点,尤其是对音视频负载,能够最大限度保证负载电路供电正常,不易受外界因素的干扰而中断能量供给;截流型保护电路相比较而言有电路功耗低、效率高的特点,往往可以将本质安全电源输出参数(功率)设计的相对更大些。
煤矿井下使用的本质安全电源一般情况下分为“Ma级”和“Mb级”两种保护级别,但目前以“Mb级”居多,即本质安全电源在设计时可以采用相同两部分电路以串联的形式来保护电路,即其中一个部分出现故障(通常短路最为严重)时,另外一部分保护电路仍然可以对该功能起到保护的要求。
因此,本质安全电源的保护电路要设计两部分相同的过电压及过电流保护电路,同时也可以设计一个专门针对输出短路的限能电路,能够更快的将短路时前端输出的能量加以限制。
本质安全电路本质安全电路是一种特殊的电路设计,其目的是保证在意外情况下,电路不会对人员或设备造成危害。
在工业和民用电子设备中,本质安全电路的应用非常广泛,特别是在有爆炸危险的环境中,如化工厂、石油钻采平台等场所。
本文将介绍本质安全电路的基本原理、设计要点和应用范围。
本质安全电路的基本原理是通过限制电路中的能量,使其在正常工作和意外情况下都不会产生危险。
这种电路通常采用低电压、低电流的设计,以及特殊的保护措施,如隔离、限流、过压保护等。
在设计本质安全电路时,需要充分考虑电路中可能存在的各种故障和意外情况,确保在任何情况下都能保持安全。
在实际应用中,本质安全电路通常用于控制系统和传感器接口。
例如,在化工生产过程中,需要对温度、压力、液位等参数进行监测和控制,这就需要使用本质安全电路来保证传感器和控制器的安全性。
另外,在一些特殊环境中,如矿井、油田等地下工作场所,也需要使用本质安全电路来确保设备和人员的安全。
设计本质安全电路需要特别注意以下几个要点:首先,合理选择元器件。
在本质安全电路中,元器件的选择非常重要。
需要选择符合安全标准的元器件,并且要考虑其在异常情况下的工作特性。
例如,选择具有过载保护功能的传感器、隔离性能好的隔离器件等。
其次,合理布局电路。
在设计本质安全电路时,需要合理布局电路,避免信号干扰和电磁干扰。
尽量采用屏蔽、隔离等措施,确保电路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最后,进行严格测试。
设计完成后,需要进行严格的测试和验证,确保电路在各种异常情况下都能正常工作,并且不会对人员和设备造成危害。
总的来说,本质安全电路在工业和民用电子设备中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通过合理的设计和严格的测试,可以确保电路在任何情况下都能保持安全,为生产和生活带来便利和保障。
希望本文对本质安全电路的理解和应用有所帮助。
本质安全理论我国开始从事本质安全电路理论研究的时间要追溯到上个世纪五十年代,虽然我国起步比较晚,但是从目前国内的发展状况来看,无论在理论研究方面,还是本质安全产品设计方面发展的速度都很快。
进入六十年代我国自行设计的矿用本质安全设备开始投入使用。
七十年代初我国设计的本质安全产品开始在石油、化工等领域应用[32]。
特别是最近几年国内在本质安全理论研究方面进步很快,已经接近国际水平。
对电阻性电路的放电特性从理论上分析研究[7];在此基础上,通过大量的具体试验对电感电路先后进行了全面的研究和分析[33_40];此后,一些专家和学者又对电容性电路以及复杂电路的放电特性与引燃特性做了深入的研究和理论分析[41_44],并且分别建立了相应的数学模型。
在本质安全产品方面国内生产的相关产品与一些国家的同类产品相比,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国内生产的隔爆兼本质安全电源产品及相关产品较多,如:KDW15/16/22隔爆兼本质安全型电源箱、MCDX-III隔爆兼本质安全型不间断电源、DXJ-24矿用隔爆兼本安电源、 KDW17矿用隔爆兼本安电源、CK-26矿用隔爆兼本安电源、TK220矿用隔爆兼本质安全型电源等[45_48]。
但其输出功率一般都比较小,很难满足目前煤矿生产的需求。
1 本质安全电路基本原理、分类及火花放电形式本质安全电气设备防爆基本原理是:通过限制电气设备电路的各种参数或采取保护措施来限制电路的火花放电能量和热能,使其在正常工作和规定的故障状态下产生的电火花和热效应均不能点燃周围环境的爆炸性混合物,从而实现电气防爆[48]。
本质安全型电气设备根据其安全程度不同分为ia和ib两个等级。
ia等级是指电路在正常工作、一个或两个计数故障时,都不能点燃爆炸性混合物的电气设备。
ib等级是指电路在正常工作或一个计数故障时,不能点燃爆炸性混合物的电气设备[49]。
电路放电火花的基本形式为:火花放电、弧光放电、辉光放电和由三种放电形式组成的混合放电。
本质安全综述摘要:本文主要结合现实中频繁发生的各种事故出发,讨论了近年来备受关注的本质安全问题,简要介绍了本质安全的由来及其含义,还讨论了本质安全理论的发展过程。
关键字:本质安全,安全管理前言面对着频繁发生的空难、海难、矿难以及大量难以预测和预防的自然灾害,如地震、海啸、山体滑坡、泥石流及雪崩等,人们期盼着找到一种有效途径,从此可以一劳永逸的预防甚至是杜绝事故,于是人们在安全管理实践中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索,提出了大量事故成因理论,如人为失误论、骨牌论、综合论等等,试图从源头入手,对事故进行预防和治理。
似乎每一种理论都有各自的优点,但现实生活中的事故及灾难仍然经常发生,对人类的种种美好愿望和殷切期盼显得有点不近人情。
究竟是现有的理论存在欠缺?还是事故本身就具有不可预测性和预防性?20世纪90年代开始本质安全逐渐成为安全管理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一些人认为它是一种全新的安全理念,将会从根上改变人类在事故治理和预防上的被动局面。
但是,本质安全管理思想的出现能够从根本上改变事故频发的现状吗?面对种种疑惑,本文将从本质安全概念的含义入手,对本质安全管理理论体系进行必要的梳理。
1.本质安全的由来及其含义1.1本质安全的由来“本质安全”一词源于20世纪50年代世界宇航技术界,主要是指电气设备具有控制能量释放,避免引燃燃爆性物质的安全性能。
1978年,英国化工安全专家提出了一种理念,即事故预防的最佳方法不是依靠附加安全设施,而是通过消除危险或降低危险程度来取代安全装置,从而降低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和严重性,并将其称为“本质安全”。
我国有关本质安全的研究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电子产品的可靠性研究,在学术上明确提出本质安全概念是在20世纪90年代。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对本质安全的研究已经从最初的设备、技术方面的本质安全,逐步向生产系统和企业管理方面的本质安全发展。
[1-3]1.2本质安全的含义中文表达“本质安全”只有一个词组,但这并不意味着国内在该项研究中已经形成共识。
本安电路基础知识发布时间:2009-8-26 16:17:31 阅读:647次本安电路基础知识本质安全定义为电路在标准规定条件(包括正常工作和规定的故障条件)下产生的任何电火花或任何热效应均不能点燃规定的爆炸性气体混合物。
电火花的点燃特性取决于电路中的电气能量,当电路被接通或断开时总是以火花形式来释放一定的能量,该能量来源于供电电源以及电路中的储能元件。
从防爆基本原理可知,爆炸性气体混合物发生点燃爆炸需要有三个要素,即:可燃性物质、助燃物质和点燃源存在。
点燃源可以是电火花或危险温度。
电火花指电容性电路的短路放电、电感性电路的开路放电,电阻性电路周期性的接通和断开放电以及炽热导线的熔断。
危险温度指导线束发热。
灼热发光的灯丝发热以及元器件的表面高温。
本质安全通常指某个系统,而不是指某一个设备。
人们常说一个变送器或传感器是本质安全时,这是一种简化说法,实际上本质安全指变送器或传感器经电缆与关联设备组成的本质安全系统。
本质安全系统框图如下图5-1:图5-1本质安全系统框图本质安全系统检验取证分为系统检验认可和参数检验认可:系统检验认可是本质安全设备与规定的关联设备相互连接,构成本质安全系统的认可方式。
系统检验方式,其相互配合关系明确,用户选配设备简单,但配合灵活较差。
参数检验认可是分别对本质安全设备和关联设备规定其安全参数的一种认可方式。
对于本质安全设备应规定U i、I i、C i、L i参数,对于关联设备应规定U m、U o、I o、C o、Lo参数。
一、最小点燃能量点燃大量试验表明,点燃不同的爆炸性气体混合物需要的点燃能量不同,例如点燃甲烷与空气的混合物需要280μJ,而点燃氢气与空气的混合物需要20μJ,在防爆工程上,把可燃性气体按照其点燃能量的大小分类:I类电气设备(代表性气体甲烷):280μJ;IIA类电气设备(代表性气体丙烷):180μJ;IIB类电气设备(代表性气体乙烯):60μJ;IIC类电气设备(代表性气体氢气):20μJ。
enrich your life today,. yesterday is history.tomorrow is mystery.同学互助一起进步(页眉可删)论本质安全型电气设备我矿属于煤与瓦斯突出矿井,瓦斯治理工作是矿井安全生产的重点,而电气设备防爆管理工作则是防止瓦斯恶性事故发生的不可忽视重点工作之一。
所以,杜绝井下电气设备失爆是我们机电安全管理工作的核心和难点。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我们对抗自然的力量也越来越大。
近年来投入井下使用的本质安全型电气设备就大大保障了我们对瓦斯的治理工作(煤矿安全规程第四百八十一条规定:井下防爆型的通信、信号和控制等装置应优先采用本质安全型)。
可是什么是本质安全型电气设备?它是怎样达到防爆的目的?本质安全电气设备的失爆应如何介定?首先,我们先来了解本质安全型电气设备的防爆原理。
打开煤矿安全规程第四百八十一条释义,本质安全型电路是指在正常工作和规定的故障状态下产生的电火花和热效应均不能点燃规定的爆炸性混合物。
也就是说,本质安全型电气设备是通过限制电气设备电路的各种参数或采取保护措施来限制电路的火花放电能量和热能,使所产生的电火花或热效应的能量小于0.28mJ,即瓦斯浓度为8.5%(最易爆炸的浓度)最小点燃能量,从而在电气上实现防爆。
从它的工作原理不难看出,这种电气设备的电路本身就具有防爆性能,也就是说该类电气不是靠外壳防爆和充填物防爆。
煤矿安全规程第四百八十一条释义这样表述:在防爆类型中本质安全型设备安全程度最高,它不需要专门的隔爆外壳和其它防爆措施。
由此可见,对本安型电气设备外壳的要求是具有一定的强度和防尘、防水、防外物能力,使用塑料外壳时要防止产生静电,且塑料外壳的材质要采用不燃性或难燃性材料制成;采用合金外壳的材质中的含镁量不超过0.5%,以防止由于摩擦产生危险火花。
其次,为了更彻底的了解什么是本质安全型防爆设备,我们有必要知道什么是隔爆型设备。
隔爆型电气设备的防爆原理是:将电气设备的带电部件放在特制的外壳内,该外壳具有将壳内电气部件产生的火花和电弧与壳外爆炸性混合物隔离开的作用(即能防止壳内爆炸火花点燃外部可燃物或气体爆炸),并能承受进入壳内的爆炸性混合物被壳内电气设备的火花、电弧引爆时所产生的爆炸压力,而外壳不被破坏。
本质安全供电安全管理本质安全供电安全管理随着人们对电力安全问题的不断关注和重视,本质安全供电概念的提出也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本质安全供电可以有效降低电气事故的发生率,提高电力供应稳定性,保障电力系统运行的安全性。
本文将针对本质安全供电的概念、特点以及其在供电管理中的应用进行探讨。
一、本质安全供电的概念本质安全供电是指在电力系统设计和运行中,通过在设计和运行中采用优良的技术和管理措施,实现系统的自愈能力,保证系统自身在发生故障时能够在规定时间内进行自我恢复,不影响正常用户的用电需求。
简单来说,本质安全供电是在保证电力供应可靠性的同时,对系统具备自我修复的能力,能在故障发生后自行恢复正常运行。
二、本质安全供电的特点本质安全供电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技术性强。
本质安全供电需要运用一系列科学技术手段,包括电力系统的设计、设备的选用、运行控制等多方面的技术体系,以保证电力系统的安全可靠。
2.管理性强。
本质安全供电涉及电力系统设计、设备维护、运行管理等多方面的管理措施,因此需要有严谨的管理制度和规范的操作流程。
3.环境适应性强。
本质安全供电需要考虑到电力系统运行中的各种环境因素,如气候变化、能源供应等,以保持系统在恶劣环境下仍能正常运行。
4.经济性强。
本质安全供电是在保证供电质量的基础上实现经济效益最优。
三、本质安全供电在供电管理中的应用1.电网规划。
电网规划需要考虑电力系统的现状、未来发展趋势以及未来用电需求变化等因素,有针对性地设计电力系统,以达到本质安全供电目标。
2.设备采购。
采购电力设备时需要根据本质安全供电原则进行选择,选择具备较好的品质和可靠性的设备,以保证电力系统运行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3.设备维护。
电力设备维护对于保障电力系统的稳定运行非常重要。
维护人员需要定期对设备进行检查、维修和更换,以保证设备的良好状态,从而达到本质安全供电目标。
4.运行管理。
运行管理是保证电力系统正常运行的一项重要工作。
矿用本质安全型开关电源的研究摘要:矿用本质安全型开关电源是一种特殊的电源,其原理基于本质安全的概念。
其主要特点是具有自我保护功能,能够在任何危险情况下自动停止工作,保障电器设备和人员的安全。
在矿山等易燃易爆的场所使用本质安全型电源,将是一种可靠、安全的选择。
本文将针对矿用本质安全型开关电源展开详细分析,以供参考。
关键词:矿用;本质;安全型;开关;电源前言:本质安全型开关电源是一种特殊的直流电源,可以在矿山等容易发生爆炸事故的场所使用,以确保电器设备的安全、可靠运行。
矿山是一个特殊的工作环境,其环境和工作条件会对电器设备的性能和安全性提出很高的要求。
因此,为了保障矿山电器设备的正常工作和人员生命安全,需要采用具有本质安全性的开关电源,以保障矿山电器设备的正常工作和人员生命安全。
1.矿山环境和电器设备的特点1.1矿山环境的特点矿山的地下深度很深,常年不见阳光,地下的环境温度很高,且湿度较大。
地下深处气压也较大,这种环境会对电器设备的工作产生很大的影响。
矿山地下的环境中含有大量的灰尘和湿气,这些物质会对电器设备的工作产生很大的影响。
一些矿物中还含有腐蚀性气体,会对电器设备造成腐蚀和损坏。
矿山事故是一种常见的安全事故,特别是煤矿和金属矿山。
矿山事故会对电器设备产生很大的冲击和损害,因此需要使用具有本质安全性的电源,以保障矿山电器设备的正常工作和人员生命安全[1]。
1.2矿井中电器设备的特点矿井中的电器设备工作环境十分恶劣,温度高、湿度大、灰尘多,容易受到腐蚀和损坏。
矿山中的电器设备需要长时间工作,运行时间长,需要具有稳定、可靠、高效的电源。
矿井中的电器设备安全性要求很高,特别是对于煤矿等易燃易爆的场所,需要使用具有本质安全性的电源,以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
矿井中的电器设备需要远距离传输电能,需要使用高效、稳定的电源,以保障电能传输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1.矿用本质安全型开关电源原理矿用本质安全型开关电源主要包括变压器、整流器、滤波器、开关电源、控制电路等组成部分。
本质安全电源电路理论综述
1 前言
作为通讯、监控、检测、报警以及控制系统的供电设备,主要应用在石油、化工、纺织和煤矿等含有爆炸性混合物环境中。
本质安全电源电路必须符合本质安全电路标准的要求,本质安全电路是指在标准规定的条件(包括正常工作和标准规定的故障条件)下产生的任何电火花或任何热效应均不能点燃规定的爆炸性气体环境的电路[1, 2, 3]。
其特点是:电源电路内部和引出线不论是在正常工作还是在故障状态下都是安全的,所产生的电火花不会点燃周围环境中的爆炸性混合物。
人们对本质安全电路理论研究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发展历史,目前本质安全产品和标准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体系。
本文在收集、整理大量参考文献的基础上,就以下几个方面分别进行介绍。
2 本质安全电源电路发展过程
2.1 本质安全理论产生的背景
1886年由普鲁士瓦斯委员会委托亚琛(Aachen)工业大学进行了瓦斯爆炸方面的基础性试验,并在1898年的后续试验过程中得出了“任何电火花都能够引起爆炸”重要结论[4]。
1911和1913年英国威尔士(Welsh)和圣海德(Senghenydd)煤矿因电铃信号线路产生放电火花先后发生瓦斯爆炸,造成数百人死亡的严重后果。
为此,当时任英国内政部技术官员,并设计了火花试验装置。
1915年,在1916年提出了本质安全电路设计方法和理论,这一理论的提出标志着本质安全理论正式创立[5,
6, 7, 8, 9]。
2.2 早期的本质安全电源
早期的本质安全电源是由16个湿式里单齐(Leclanche)电池串联而成的蓄电池组,输出电压为24V,蓄电池之间串联了一个大电阻用来限制短路电流,整体结构上将电阻和蓄电池组封装在一起。
由于用蓄电池作为信号电源非常不方便,容易出现故障,需要经常维护。
所以人们开始试验采用交流电作为电源,具体办法是利用一个信号变压器将电网电压转换较低的电压大约为15V,输出电流为1.6A (需串联非感性电阻),将电源整体放入一个防爆壳内,从而提高其安全性能,满足安全生产的要求[9, 10, 11]。
2.3 本质安全标准及相关理论发展简介
在没有制定本质安全电路标准的时期,本质安全电气设备的设计结果是否被接受,主要取决于鉴定机构的辨别力,这是由当时煤矿立法给予鉴定机构的权力。
在英国,大部分提交本质安全电气设备的检验必须由“部长批准”。
随着本质安全设备的增加及其在采矿上的应用远远超出了需要“部长批准”的范围,社会各界都希望建立正式的本质安全鉴定程序。
1901年英国标准学会正式建立,1905年提出矿用设备使用安装规程,1911年制定了煤矿法提出煤矿用电气设备安装与使用通用规程,并于1926年首次发表了英国标准229号,规定了隔爆外壳的要求,使本质安全电气设备的检验必须由“部长批准”的形式于1928年宣告结束。
1929年英国标准协会与皇家宪章(Royal Charter)
合并为国家标准机构,1933年联邦德国制定了本质安全防爆国家标准VDE171[12, 13]。
1945年英国国家标准机构颁布了本质安全方面国家标准“本质安全器件与电路”标准代号BS1259:1945。
1949年发布了关于“本质安全信号变压器(主要用于煤矿)”的标准,代号为BS1538:1949。
1958年对标准BS1259进行了修订,修订后的标准代号为BS1259:1958。
随着电子器件的更新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电气设备的种类和形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英国国家标准机构于1945年再一次修订BS1259:1958。
1967年在IEC31G委员会布拉格会议期间,经过对火花放电提交的不同试验结论比较,决定采用联邦德国西门子公司一组工作人员设计的火花试验装置所作的试验结果,并将该试验装置推选为国际标准火花试验装置[14]。
1978年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发布了一系列相关标准,其中包括“本质安全和附属设备的构造和试验”标准,标准代号:IEC刊物79-11。
在此期间,欧洲标准化组织CENELEC 也制定了一系列关于“可燃性环境中电气设备的构造与试验”欧洲标准,本质安全型标准代号为:EN50020。
欧洲电工标准协调委员会于1981年制定有关本质安全系统结构与测试的欧洲标准,代号为:EN50039,与之相当的英国标准为:BS5501:1982[15, 16]。
美国在本质安全电路设计方面,先后制定了本质安全国家电气规程(NEC504—2条),1995年保险商实验室(UL913)和美国仪表学会(ISA),出版了用于检验和安装本质安全设计的标准(ANSI/ISA—PR12.6—1995)[17]。
在本质安全电器产品检验方面,世界各国都有专门授权的防爆检验部门从事本质安全电路和电气设备及其关联设备的检验,例如英国的矿业安全研究院(SMRE)、德国的PTB、前苏联的马可尼安全研究院、全速防爆电器设备研究所。
美国没有官方检验机构,UL(Underwriters Laboratories Inc)和FM(Factory Mutual Research Co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