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第七章 平行线的证明讲义
- 格式:docx
- 大小:538.76 KB
- 文档页数:5
《第七章平行线的证明》知识归纳【要点梳理】要点一、定义、命题及证明1.定义:一般地,用来说明一个名词或者一个术语的意义的句子叫做定义.2.命题:判断一件事情的句子,叫做命题. 要点诠释:(1)每个命题都由题设、结论两部分组成,题设是已知事项,结论是由已知事项推出的事项. (2)正确的命题称为真命题,不正确的命题称为假命题. (3)公认的真命题叫做公理. (4) 经过证明的真命题称为定理.3.证明: 在很多情况下,一个命题的正确性需要经过推理,才能作出判断,这种演绎推理的过程称为证明. 要点诠释:(1)实验、观察、操作所得出的结论不一定都正确,必须推理论证后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2)证明中的每一步推理都要有根据,不能“想当然”,这些根据可以是已知条件,学过的定义、基本事实、定理等.(3)判断一个命题是正确的,必须经过严格的证明;判断一个命题是假命题,只需列举一个反例即可.要点二、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1.平行线的判定判定方法1: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判定方法2: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判定方法3: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要点诠释:根据平行线的定义和平行公理的推论,平行线的判定方法还有:(1)平行线的定义:在同一平面内,如果两条直线没有交点(不相交),那么两直线平行. (2)如果两条直线都平行于第三条直线,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平行线的传递性). (3)在同一平面内,垂直于同一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4)平行公理: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 2.平行线的性质性质1: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性质2: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性质3: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要点诠释:根据平行线的定义和平行公理的推论,平行线的性质还有:(1)若两条直线平行,则这两条直线在同一平面内,且没有公共点.(2)如果一条直线与两条平行线中的一条直线垂直,那么它必与另一条直线垂直.要点三、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及推论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推论:(1)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2)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它不相邻的内角.要点诠释:(1)由一个公理或定理直接推出的真命题,叫做这个公理或定理的推论.(2)推论可以当做定理使用.。
平行线的证明知识点一、定义、命题定义:一般地,对某一名称或术语的含义加以描述,作出明确规定的句子,就叫做该名称或术语的定义。
常用句式:········叫做···命题:一般地,对某一件事情作出判断的语句叫做命题。
命题包含条件和结论。
常用句式:如果······,那么······逆命题:条件与结论互换的命题脚逆命题。
公理:公认的真命题称为公理。
证明:演绎推理的过程称为证明。
定理:经过证明的真命题称为定理。
例1、“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这个语句是()A定理B公理C定义D只是命题跟踪训练1、“有一个角为直角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这个语句是()A定理B公理C定义D只是命题例2、下列句子中,是定理的是(),是公理的是(),是定义的()A、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B、两点确定一条直线C、无限不循环小数叫做无理数D、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跟踪训练2、下列语句中,是命题的是 ( )(A)直线AB和CD垂直吗(B)过线段AB的中点C画AB的垂线(C)同旁内角不互补,两直线不平行(D)连结A、B两点例3、下列各命题的条件是什么?结论是什么?(1)如果两个角相等,那么它们是对顶角;条件:;结论:(2)如果a>b,b>c,那么a=c;条件:;结论:跟踪训练3、将下列命题改成“如果……,那么……”的形式,并指出条件和结论(1)两角和其中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2)菱形的四条边都相等;(3)全等三角形的面积相等;例4、已知下列命题:①相等的角是对顶角;②互补的角就是平角;③互补的两个角一定是一个锐角,另一个为钝角;④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直线平行;⑤邻补角的平分线互相垂直.其中,正确命题的个数为()A、0B、1个C、2个D、3个跟踪训练4、下列命题中,真命题有()①如果a=b,b=c,那么a=c;②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的垂线段,叫做这个点到这条直线的距离;③如果a•b=0,那么a=b=0;④如果a=b,那么a3=b3.A.1个B.2个C.3个D.4个对应练习一.选择题1.下列选项中,可以用来说明命题“若x2>9,则x>3”是假命题的反例是()A.x=3B.x=﹣3C.x=4D.x=﹣4 2.下列命题中,假命题的是()A.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B.等腰三角形的两底角相等C.面积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D.有一个角是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3.下列命题是真命题的是()A.两个锐角的和还是锐角B.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C.同旁内角相等,两直线平行D.等腰三角形既是轴对称图形,又是中心对称图形4.下列语句中,是命题的是()A.两个相等的角是对顶角B.在直线AB上任取一点CC.用量角器量角的度数D.直角都相等吗?5.下列命题中,是真命题的是()A.形状相同的两个三角形是全等三角形B.三条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是全等三角形C.面积相等的两个三角形是全等三角形D.三个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是全等三角形知识点二、平行线的判定运用平行线的判定公理或定理时的三点注意1.位置关系:三线八角.2.数量关系:两个角要么相等,要么互补.3.判定两线:判定的是三线八角中的两条被截线.例1、如图,直线AB,CD被直线EF所截,∠1=55°,下列条件中能判定AB∥CD的是( ) A.∠2=35° B.∠2=45° C.∠2=55° D.∠2=125°跟踪训练1、如图,直线a,b被直线c所截,下列条件能使a∥b的是( )A.∠1=∠6B.∠2=∠6C.∠1=∠3D.∠5=∠7例2.如图,下列条件中,不能判断直线l1∥l2的是 ( )A.∠1=∠3B.∠2=∠3C.∠4=∠5D.∠2+∠4=180°跟踪训练2、如图,在下列条件中,不能判定直线a与b平行的是( )A.∠1=∠2B.∠2=∠3C.∠3=∠5D.∠3+∠4=180°变式训练1.如图,∠1=∠2,∠3=40°,则∠4等于( )A.120°B.130°C.140°D.40°2. 如图,将三个相同的三角尺不重叠不留空隙地拼在一起,观察图形,在线段AB,AC,AE,DE,EC,DB中,相互平行的线段有( )A.4组B.3组C.2组D.1组3.如图,直线a,b被直线c,d所截,若∠1=80°,∠2=100°,∠3=85°,则∠4的度数是( )A.80°B.85°C.95°D.100°知识点三、平行线的性质平行线的性质图示文字叙述符号语言判定性质1两直线____ ,同位角____。
第七章平行线的证明本章归纳总结【知识与技能】掌握本章的重要概念,能熟练灵活地运用有关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通过整理本章知识点,经历严格的推理证明过程,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情感态度】借助生活实际和思考探究、合作交流等形式,培养学生积极探索、多动手、多动脑的良好学习习惯.【教学重点】回顾本章知识点,构建知识结构。
【教学难点】利用本章有关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一、知识框图,整体把握【教学说明】引导学生回顾本章知识点,展示知识结构图,让学生系统地了解本章知识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
教学时,边回顾边引导学生画结构图。
二、释疑解惑,加深理解1。
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在运用的时候要注意:(1)判定是不知道两直线平行,是根据某些条件来判断两条直线是否平行;(2)性质是知道两直线平行,是根据两直线平行得到其他关系.2。
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及推论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是有关角的问题中最常用的定理,是解决问题的基本手段.同时三角形的外角性质是证明角相等及不等问题的重要依据,必要时,可以通过添加辅助线来构造内、外角的位置关系,从而确立数量关系。
三、典例精析,复习新知例1在下列给出的条件中,不能判定AB∥DF的是()A。
∠A+∠2=180°B。
∠A=∠3 C.∠1=∠4 D.∠1=∠A【分析】判定的是AB与DF平行,则把这两条直线看做被截的两直线,去找成同位角、内错角和同旁内角关系的两角,其中D选项∠1和∠A是AC、DE被截形成的同位角,由∠1=∠A 得到的应是AC∥DE,故选D。
例2把下列命题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并分别指出它们的条件和结论.(1)整数一定是有理数;(2)同角的外角相等.(3)两个锐角互余.【分析】本题考查命题的概念、叙述简单的命题。
要善于分辨条件与结论,这是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的基础.解:(1)如果一个数是整数,那么它一定是有理数.条件:一个数是整数;结论:它一定是有理数.(2)如果两个角是同一个角的外角,那么这两个角相等。
平行线的性质(基础)知识讲解【学习目标】1. 掌握平行线的性质公理、定理,并能依据平行线的性质公理、定理进行简单的推解;2. 了解并掌握平行线的性质定理的探究过程;3. 了解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的区别和联系.【要点梳理】要点一、平行线的公理、定理公理: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得到的同位角相等.(简记为: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定理: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得到的内错角相等(简记为: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定理: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得到的同旁内角互补(简记为: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要点诠释:(1)“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都是平行线的性质的一部分内容,切不可忽视前提“两直线平行”.(2)从角的关系得到两直线平行,是平行线的判定;从平行线得到角相等或互补关系,是平行线的性质.要点二、平行线的性质定理的探究过程1.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得到的内错角相等(简记为: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321cba因为a∥b,所以∠1=∠2(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又∠3=∠1 (对顶角相等)所以∠2=∠3.2.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得到的同旁内角互补(简记为: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因为a∥b,所以∠3=∠2(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又∠3+∠1=180°(补角的定义),所以∠2+∠1=180°.要点诠释:平行线性质定理的证明,要借助平行线线性质公理,因为公理是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总结出来的正确的结论,不需要证明,但是定理、性质或推论到的证明其正确性. 要点三、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1)平行线的判定是由角的数量关系判断两直线的位置关系.平行线的性质是由平行关系来寻找角的数量关系.(2)应用平行线的判定和性质定理时,一定要弄清题设和结论,切莫混淆.(3)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的联系与区别区别:性质由形到数,用于推导角的关系并计算;判定由数到形,用于判定两直线平行.联系:性质与判定的已知和结论正好相反,都是角的关系与平行线相关.(4)辅助线规律,经常作出两平行线平行的直线或作出联系两直线的截线,构造出三类角.【典型例题】类型一、平行线的性质公理、定理的应用1.如图所示,如果AB∥DF,DE∥BC,且∠1=65°.那么你能说出∠2、∠3、∠4的度数吗?为什么.【思路点拨】本题已知条件中,包含了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是由DE∥BC,可得∠1=∠4,∠1+∠2=180°;第二层次是由DF∥AB,可得∠3=∠2或∠3+∠4=180°,从而解出∠2、∠3、∠4的度数.【答案与解析】解:∵ DE∥BC,∴∠4=∠1=65°(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2+∠1=180°(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2=180°-∠1=180°-65°=115°.又∵ DF∥AB(已知),∴∠3=∠2(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3=115°(等量代换).【总结升华】平行线的性质:由两条直线平行的位置关系得到两个相关角的数量关系.举一反三:【变式】(2015•永州)如图,∠1=∠2,∠A=60°,则∠ADC=度.【答案】解:∵∠1=∠2,∴AB∥CD,∴∠A+∠ADC=180°,∵∠A=60°,∴∠ADC=120°.故答案为:120°2. 如图,一条铁路修到一个村子边时,需拐弯绕道而过,如果第一次拐的角∠A是105度,第二次拐的角∠B是135度,第三次拐的角是∠C,这时的道路恰好和第一次拐弯之前的道路平行,那么∠C应为多少度?【思路点拨】过点B作直线BE∥CD,用“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和“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解答.【答案与解析】解:过点B作直线BE∥CD.∵CD∥AF,∴BE∥CD∥AF.∴∠A=∠ABE=105°.∴∠CBE=∠ABC-∠ABE=30°.又∵BF∥CD,∴∠CBE+∠C=180°.∴∠C=150°.【总结升华】此题是一道生活实际问题,根据题目信息,转化为关于平行线性质的数学问题.3. 已知,如图,AB∥CD,BE∥FD.求证:∠B+∠D=180°【思路点拨】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可得∠B=∠1,∠1+∠D=180°,等量代换即可证明∠B+∠D=180°.【答案与解析】证明:∵AB∥CD(已知),∴∠B=∠1(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BE∥FD(已知),∴∠1+∠D=180°(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B+∠D=180°(等量代换).【总结升华】此题主要考查平行线的性质: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举一反三【变式】如图,AB∥CD,CE平分∠ACD,若∠1=25°,求∠2的度数.【答案】解:∵CE平分∠ACD,∠1=25°,∴∠ECD=∠1=25°,∵AB∥CD,∴∠ECD+∠2=180°,∴∠2=180°-∠ECD=155°.4.(2016春•秦皇岛期末)如图,AB∥CD,分别探讨下面四个图形中∠APC与∠PAB、∠PCD的关系,请你从所得到的关系中任选一个加以说明.(适当添加辅助线,其实并不难)【思路点拨】关键过转折点作出平行线,根据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或结合三角形的外角性质求证即可.【答案与解析】如图:(1)∠APC=∠PAB+∠PCD;证明:过点P作PF∥AB,则AB∥CD∥PF,∴∠APC=∠PAB+∠PCD(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2)∠APC+∠PAB+∠PCD=360°;(3)∠APC=∠PAB﹣∠PCD;(4)∵AB∥CD,∴∠POB=∠PCD,∵∠POB是△AOP的外角,∴∠APC+∠PAB=∠POB,∴∠APC=∠POB﹣∠PAB,∴∠APC=∠PCD﹣∠PAB.【总结升华】两直线平行时,应该想到它们的性质,由两直线平行的关系得到角之间的数量关系,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5. 如图是大众汽车的标志图案,其中蕴涵着许多几何知识.根据下面的条件完成证明.已知:如图,BC∥AD,BE∥AF.(1)求证:∠A=∠B;(2)若∠DOB=135°,求∠A的度数.【思路点拨】(1)由平行线的性质(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可得∠A=∠B.(2)由平行线的性质(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可得∠A=180°-∠DOE.【答案与解析】解:(1)∵BC∥AD,∴∠B=∠DOE,又∵BE∥AF,∴∠DOE=∠A,∴∠A=∠B.(2)∵∠DOB=∠EOA,由BE∥AF,得∠EOA+∠A=180°又∠DOB=135°,∴∠A=45°.【总结升华】本题考查的是平行线的性质,主要是考查学生把实际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的能力,要结合实际图象画出数学图形,再运用平行线的性质来解决.举一反三【变式】已知:如图,BD∥AF∥CE,∠ABD=60°,∠ACE=36°,AP是∠BAF的平分线,求∠PAC的度数.类型二、平行的性质与判定综合应用6、如图所示,AB∥EF,那么∠BAC+∠ACE+∠CEF=( )A.180° B.270° C.360° D.540°【答案】C【解析】过点C作CD∥AB,∵ CD∥AB,∴∠BAC+∠ACD=180°(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又∵ EF∥AB∴ EF∥CD.∴∠DCE+∠CEF=180°(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又∵∠ACE=∠ACD+∠DCE∴∠BAC+∠ACE+∠CEF=∠BAC+∠ACD+∠DCE+∠CEF=180°+180°=360°【总结升华】这是平行线性质与平行公理的综合应用,利用“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可以得到∠BAC +∠ACE+∠CEF=360°【巩固练习】一、选择题1.下列说法:①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②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③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④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其中是平行线的性质的是 ( ) A.① B.②和③ C.④ D.①和④2.(2015•泰安)如图,AB∥CD,∠1=58°,FG平分∠EFD,则∠FGB的度数等于()A.122° B.151°C.116°D.97°3.下列图形中,由AB∥CD,能得到∠1=∠2的是( )4.(2016•陕西一模)直线a、b、c、d的位置如图,如果∠1=100°,∠2=100°,∠3=125°,那么∠4等于()A.80°B.65°C.60°D.55°5.如图所示,已知AD与BC相交于点O,CD∥OE∥AB.如果∠B=40°,∠D=30°,则∠AOC的大小为( )A.60° B.70° C.80° D.120°6.如图所示,直线l1//l2,∠1=40°,∠2=75°,则∠3等于( )A.55° B.30° C.65° D.70°二、填空题7.如图,一个含有30°角的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顶点放在一个矩形的对边上,若∠1=25°,则∠2= _______.8. 如图,点B,C,E,F在一直线上,AB∥DC,DE∥GF,∠B=∠F=72°,则∠D= ________度.9.如图所示,已知CD平分∠ACB,DE∥AC,∠1=30°,则∠2=______度.10.(2015•云南)如图,直线l1∥l2,并且被直线l3,l4所截,则∠α=.11.(2016春•冷水江市期末)如图,下列推理是否正确,请写出你认为是正确推理的编号.①因为AB∥DC,所以∠ABC+∠C=180°②因为∠1=∠2,所以AD∥BC③因为AD∥BC,所以∠3=∠4④因为∠A+∠ADC=180°,所以AB∥DC.12.如图所示,AB∥CD,且∠BAP=60°-a,∠APC=45°+a,∠PCD=30°-a,则a=________.三.解答题13.如图,已知AB ∥CD ,MG 、NH 分别平分∠BMN 与∠CNM ,试说明NH ∥MG?14. 如图,a ∥b ∥c ,∠1=60°,∠2=36°,AP 平分∠BAC ,求∠PAQ 的度数.15.(2015春•晋安)如图,直线CB∥OA,∠C=∠OAB=100°,E 、F 在CB 上,且满足∠FOB=∠AOB,OE 平分∠COF(1)求∠EOB 的度数;(2)若平行移动AB ,那么∠OBC:∠OFC 的值是否随之发生变化?若变化,找出变化规律或求出变化范围;若不变,求出这个比值.(3)在平行移动AB 的过程中,是否存在某种情况,使∠OEC=∠OBA?若存在,求出其度数;若不存在,说明理由.【答案与解析】一.选择题1. 【答案】A ;【解析】两直线平行−−−→←−−−性质判定角的关系. 2. 【答案】B ;【解析】∵AB∥CD,∠1=58°,∴∠EFD=∠1=58°,∵FG 平分∠EFD,∴∠GFD=∠EFD=×58°=29°,∵AB∥CD,∴∠FGB=180°﹣∠GFD=151°.故选B .3. 【答案】B ;【解析】∠2与∠1的对顶角是同位角的关系.4. 【答案】D ;【解析】∵∠1=100°,∠2=100°,∴∠1=∠2,∴直线a ∥直线b ,∴∠4=∠5,∵∠3=125°,∴∠4=∠5=180°﹣∠3=55°,故选D.5. 【答案】B【解析】注意到CD∥OE∥AB,由“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可知∠AOE=∠D=30°,∠EOC=∠B=40°.故∠AOC=∠EOC+∠AOE=40°+30°=70°.6. 【答案】C;【解析】∠3=180°-40°-75°=65°.二、填空题7.【答案】115°;【解析】∵四边形ABCD是矩形,∴AD∥BC,∴∠2=∠DEG=∠1+∠FEG=115°.故答案为:115°.8.【答案】36°;【解析】∵AB∥DC,DE∥GF,∠B=∠F=72°,∴∠DCE=∠B=72°,∠DEC=∠F=72°,在△CDE中,∠D=180°-∠DCE-∠DEC=180°-72°-72°=36°.故答案为:36.9.【答案】60;【解析】由已知得:∠2=2∠1=60°.10.【答案】64°;【解析】由已知可得:AD∥BC,由平行的性质可得:∠D+∠C=180°.如图,∵∠1+56°=120°,∴∠1=120°﹣56°=64°,又∵直线l1∥l2,∴∠α=∠1=64°.故答案为:64°.11. 【答案】①②④【解析】①∵AB∥DC,∴∠ABC+∠C=180°,此结论正确;②∵∠1=∠2,∴AD∥BC,此结论正确;③∵AD∥BC,∴∠1=∠2,而∠3≠∠4,此结论错误,④∵∠A+∠ADC=180°,∴AB∥DC,此结论正确.故答案为①②④.12.【答案】15°;【解析】由图可知:∠APC=∠BAP+∠PCD,即有45°+a=60°-a+30°-a,解得:a=15°.三、解答题13.【解析】证明:∵AB∥CD(已知),∴∠BMN=∠MNC(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MG、NH分别平分∠BMN、∠CNM(已知).∴∠MNH=12∠MNC,∠NMG=12∠BMN(角平分线定义).∴∠MNH=∠NMG,∴ NH∥MG(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14.【解析】解:∵a∥b∥c,∴∠BAQ=∠1=60°,∠CAQ=∠2=36°,∠BAC=60°+36°=96°,又AP平分∠BAC,∠BAP=12×96°=48°,∴∠PAQ=∠BAQ-∠BAP=60°-48°=12°.15.【解析】解:(1)∵CB∥OA,∴∠AOC=180°﹣∠C=180°﹣100°=80°,∵OE平分∠COF,∴∠COE=∠EOF,∵∠FOB=∠AOB,∴∠EOB=∠EOF+∠FOB=∠AOC=×80°=40°;(2)∵CB∥OA,∴∠AOB=∠OBC,∵∠FOB=∠AOB,∴∠FOB=∠OBC,∴∠OFC=∠FOB+∠OBC=2∠OBC,∴∠OBC:∠OFC=1:2,是定值;(3)在△COE和△AOB中,∵∠OEC=∠OBA,∠C=∠OAB,∴∠COE=∠AOB,∴OB、OE、OF是∠AOC的四等分线,∴∠C OE=∠AOC=×80°=20°,∴∠OEC=180°﹣∠C﹣∠COE=180°﹣100°﹣20°=60°,故存在某种情况,使∠OEC=∠OBA,此时∠OEC=∠OBA=60°.。
第七章 平行线的证明
一、思维导图
⎪⎪⎪⎪⎪⎪⎪⎪⎪⎪⎪⎩
⎪⎪⎪⎪⎪⎪⎪⎪⎪⎪⎪⎨⎧⎪⎩⎪⎨⎧︒⎪⎪⎩⎪⎪⎨⎧⎪⎩⎪⎨⎧⎪⎪⎩⎪⎪⎨⎧的内角。
于任何一个和它不相邻: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推论角的和。
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推论。
等于定理:三角形的内角和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条直线平行。
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互补。
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等。
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平行线的性质平行。
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行。
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平行线的判定的例子。
,而不具有命题的结论反例:具备命题的条件分类:真命题、假命题部分组成。
结构:由条件和结论两句子。
定义:判断一件事情的命题平行线的证明21180二、考点聚焦
考点1 定义与命题
例1 下列四个命题中,真命题有 ( )
①任意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
②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
③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旁内角互补;④在同一平面内,若直线a ⊥b ,b ⊥c ,则直线a 与c 不相交。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变式1-1:对假命题“任何一个角的补角都不小于这个角”举反例,正确的反例
是()
A.∠α=60°,∠α的补角∠β=120°,∠β>∠α
B.∠α=90°,∠α的补角∠β=90°,∠β=∠α
C.∠α=100°,∠α的补角∠β=80°,∠β<∠α
D.两个角互为邻补角。
考点2 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
例2 如图,一个由4条线段构成的“鱼”形图案,其中∠1=50°,∠2=50°,∠3=130°,找出图中的平行线,并说明理由。
变式2-1:如图,直线
l∥2l,∠A=125°,∠B=85°,
1
则∠1+∠2= ()
A.30°
B.35°
C.36°
D.40°
变式2-2:如图,直线EF∥GH,点A在EF上,AC交GH于点B,若∠FAC=72°,∠ACD=58°,点D在GH上,求∠BDC的度数。
考点3 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例3 如图,在△ABC中,∠BAC=x°,∠B=2x°,∠C=3x°,则∠BAD=()A.145° B.150° C.155° D.160°
变式3-1:如图,在△ABC中,∠A=40°,D点是∠ABC和∠ACB角平分线的交点,则∠BDC= 。
三、真题精选
1.如图,将一副三角板和一张对边平行的纸条按下列方式摆放,两个三角板的一直角边重合,含30°角的直角板的斜边与纸条一边重合,含45°角的三角板的一个顶点在纸条的另一边上,则∠1的度数是()
A.15°
B.22.5°
C.30°
D.45°
2.已知:如图,直线a∥b,∠1=50°,∠2=∠3,
则∠2的度数为()
A.50°
B.60°
C.65°
D.75°
3.下列图形中,由AB∥CD,∠1=∠2的是()
4.如图,直线1l∥2l,∠1=20°,则∠2+∠3= 。
5.如图,点D在∠AOB的平分线上OC上,点E在OA上,ED∥OB,∠1=25°,则∠AED的度数为。
6.如图,已知1l∥2l,直线l与1l,2l相交于C,D两点,把一块含30°角的三角尺按如图位置摆放,若∠1=130°,则∠2= 。
7.如图,AB∥CD,点E是CD上一点,∠AEC=42°,EF平分∠AED交AB于点F,求∠AFE的度数。
8.如图,AE与CD交于点O,∠A=50°,OC=OE,∠C=25°,求证:AB∥C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