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音版音乐六上第2课《小河淌水》ppt课件1
- 格式:ppt
- 大小:718.00 KB
- 文档页数:1
人音版音乐六年级上册第2课《小河淌水》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小河淌水》是人音版音乐六年级上册第二课的一首歌曲。
这首歌曲是一首富有民族特色的云南民歌,旋律优美、抒情,歌词描绘了小河静静流淌的美景,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歌曲采用2/4拍,节奏舒展,富有弹性,适合六年级学生学习。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音乐基础,对音乐课程有较高的兴趣。
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能自觉地参与课堂活动,积极地表现自己。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民族音乐的理解和感受还不够深入,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加以引导。
三. 说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并感受云南民歌的风格特点,培养对民族音乐的热爱。
2.学会歌曲《小河淌水》,并能用优美的歌声表达歌曲的情感。
3.通过歌曲学习,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歌曲中的民族特色节奏和音调。
2.歌曲的高音部分,部分学生可能难以唱准。
3.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理解和感受。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采用欣赏、模仿、分组练习等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歌曲。
2.运用多媒体手段,展示歌曲的背景和民族特色,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3.教师示范演唱,引导学生正确发音和唱腔。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欣赏云南民歌《小河淌水》,引导学生感受歌曲的美感。
2.学唱歌曲:讲解歌曲的节奏、音调,分组练习,教师辅导。
3.歌曲讨论:分析歌曲表达的主题和情感,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4.演唱展示:学生分组演唱,教师点评,指导改进。
5.总结: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歌曲的民族特色和情感表达。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包括歌曲《小河淌水》的旋律线条、节奏符号、重点音符等,突出民族特色和歌曲情感。
八. 说教学评价1.学生演唱歌曲的准确性、音准和节奏感。
2.学生对歌曲的理解和感受,以及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程度。
3.学生分组演唱的团结协作能力。
九. 说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确保教学效果。
小河淌水
小河淌水是一首云南民歌,由尹宜公创作于1947年。
歌词质朴自然,富于想象,感情真挚、内在,音区较高,音域较宽,表现出少女的活力与纯情,是一首经典的民歌作品,黄虹、李谷一、龚琳娜、彭丽媛、谭晶等歌唱家都曾演唱过该歌曲。
《小河淌水》诞生于1947年春云南大学月亮高悬亮汪汪的一个夜晚。
最初,尹宜公取歌名为《月亮出来亮汪汪》,连夜拿去请江鹜看时,江鹜低声哼唱了两遍后说:这首山歌太美了!建议歌名用“小河淌水”更好。
《小河淌水》就用笔名“赵华”编入了云大“南风合唱团”的刊物《教学唱》。
从那时起,《小河淌水》逐渐传播开来。
《小河淌水》从产生起,犹如文学中“典型大于形象”的艺术魅力唤起了人们的共鸣。
优美的旋律,动情的歌声不论是在哪个国家、哪个民族响起,不论是年轻人还是老年人,也不论是黎明百姓还是艺术家,各自都会由此产生对爱情、幸福生活的追求和美的感受。
以至于,著名作家、电影剧作家白桦2005年9月在接受云南媒体采访时说了这样的话:“我对《小河淌水》太熟悉了。
上世纪50年代初第一次听到黄虹演唱,之后就一直听了50多年……。
为此我回忆了经历的很多事,翻看了云南的许多史料和音乐资料,感到《小河淌水》很可能不是云南单一民族的民歌,而是多民族融合的结晶,是各民族世世代代的热恋着的情人们的呼唤。
因为云南各民族的生活不是单一的,它体现着多元文化的交汇。
就如同王洛宾的西部民歌,很难说它属于哪个民族。
”
《小河淌水》以超然地域坏境的人性追求之美,感动了每一个人,被世界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肤色的民众所喜爱,被西方音乐界誉为“东方小夜曲”,其魅力是因为它滋生于弥渡这片神秘的人文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