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哲学史》教学课件:第二十二讲 康德对纯粹知性概念的先验演绎(下)
- 格式:ppt
- 大小:234.50 KB
- 文档页数:16
150天读康德《纯粹理性批判》之:先验逻辑导言II至IV在先验逻辑导言的第一部分,康德并没有直接介绍先验逻辑,而是先从一般逻辑入手,考察了在人们常识中的逻辑是什么。
接下来,有了一般逻辑的基础,康德就开始介绍他所首创的先验逻辑,明确了什么是先验逻辑,以及先验逻辑包含什么。
由于接下来这三个部分联系紧密,所以我们放在一起去统一理解,另外在先验逻辑中,康德也明确了在他理论体系中很重要的一个概念——先验,值得重点关注。
(另外,由于后面章节的编号会继承先验感性论部分,所以先验逻辑导言的标号用罗马数字表示)Day 26-27/2020年6月5-6日II、先验逻辑如我们所指出的,普遍逻辑抽掉一切知识内容,即抽掉一切知识与客体的关系,只考察知识相互关系的逻辑形式即一般思维形式。
但既然(如先验感性论所证明的)有纯粹的直观,也有经验性的直观,那么也很可能在对象的纯粹思维和经验性的思维之间找到某种区别。
虽然要讲先验逻辑,但他并没有直接说什么是先验逻辑,而是把他的思考路径呈现了出来。
由于这一部分核心要研究的就是知性,是思维的方式,如果把逻辑抽掉一切知识内容,即抽掉一切与客体的关系,那么所剩下的恰好就是思维的形式。
但如果只有单纯的形式,是无法对思维进行更深入的研究的。
在先验感性论中,有着纯粹直观和经验直观的区分,纯粹直观与经验直观共同起作用形成了感性认知,那么由此去设想。
在思维领域,纯粹思维和经验思维是不是也能找到这样一种划分。
如果能找到类似于纯粹直观和经验直观那种同样的结构,就可以跳出原有的形式逻辑来去重新考察思维(因为抽掉一切内容的形式逻辑,在康德看来产生不了任何新知识,只能充当一种纯形式,他要寻找的东西并不是形式逻辑)。
在这种情况下,就会有一种在其中不抽掉知识的全部内容的逻辑;因为这种逻辑将只包含对一个对象的纯思维的规则,它将排除一切具有经验性内容的知识。
它还将讨论我们有关对象、而又不能归之于对象的知识来源。
那么如果存在类似于直观的情况,那么我们要寻找的那个逻辑,就应该不像形式逻辑那样抽掉一切知识的内容,而只是把经验性的内容去掉,但是保留思维的一般对象,由此产生的逻辑规则就是有关于对象,但不属于对象的。
康德对先验的理解1 康德的先验知识概念康德是德国哲学家中最重要的一位,他强调人类认识的主体性,并倡导“先验知识”这一概念。
在康德哲学体系中,“先验知识”是一种特殊的知识形式,它源于自身,不依赖于经验,但却为经验所必需。
那么,先验知识是什么呢?康德认为,先验知识乃是我们生来即具备的知识,不需要通过感觉经验来获取,是我们先天具备的知识。
这种“先验” 自身就掌握着我们对于世界的理解,并能够对其作出相应的判断。
相比之下,后验知识则是基于我们对于外部世界感官经验的积累,也就是通过感官来获取的经验知识。
康德的这一理论也带来了强烈的讨论。
有人批评它太过于理论化,另一些则称其为唯心主义。
但此理论的重要性在此不可忽视,康德的先验知识理论还是具有非常深远的哲学意义。
2 先验知识的形式康德的先验知识可以分为两种:时间和空间。
时间是我们对于世界发生变化的认识,察觉到事物的先后次序,因此时间是一种先验知识。
而空间则是我们看待事物的形态、位置和大小的认知方式,任何一个空间先验概念都扎根于直觉和经验。
此外,康德提出了许多道德和价值判断的先验原则,如作为理性生物体的人的自由意识、尊重个人尊严、不侵犯他人安全和财产等。
这些原则其实都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所表现的先验观念,是我们的内在知识体系塑造的结果。
3 康德的先验知识的作用先验知识的最大作用是为后续的认识提供基础,使得认知不再是纯粹的主观体验。
我们的先验知识是对于经验的一种预测和期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解释我们的感觉判断。
它潜在地影响着我们的判断,往往具有无意识的下意识作用,但却是认识过程的基石。
康德的先验知识概念的意义在于,它认为先验知识包含在我们已有的经验之中,是我们认知的基础。
因此,我们需要先验知识才能准确、有意义地理解新经验、新知识。
这一讲解方式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一些前现代思想家们常常表达的对真理、对自由、对整体构造或对心灵等问题的疑虑和思考。
康德认为,所谓“先验”,不仅是知识本身的问题,更是个人经验、生命体验、知识积累和社会经验的综合体现。
《纯粹理性批判》(二)知性:概念、范畴、先验演绎与先验统觉人类的认知如何形成或者说知识来源于哪里。
经验主义如休谟完全放弃理性在认知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否定因果律的存在,把所有普遍规律认为是主观的经验联想,认为所有知识来源于经验;而理性主义如笛卡尔则忽视了经验对于知识形成过程的重要作用,把理性思考当作知识的唯一来源。
康德则认为经验与理性(广义的)都不可或缺。
我们的知识有两个来源:一个是感受表象的能力,另一个是通过这些表象来认识一个对象的能力。
前者中对象通过直观被给予我们,后者中对象通过与之相应的概念被思维。
前面提到过将我们通过被对象刺激获得表象的能力称之为感性,那么此处通过表象认识一个对象的能力就是知性。
直白地说就是我们通过感性直观来接收对象的刺激信号,然后依靠知性对这些信号进行处理。
为什么不是理性而是知性?其实康德对于人的认知过程的划分非常的细致,康德认为广义的理性包括三个部分:纯粹知性、判断力以及纯粹理性。
经由感性提供的感觉材料并不是随便就被我们处理然后就可以形成知识和理性思考的。
我们一般所认为的理性包括理性主义者所进行的思辨大多在纯粹理性这一层次,这其实就忽略了感性直观到底是如何被整合进我们的意识形成概念,进而进行思考的。
而知性就是其中能够先天地整合感性直观杂多的能力,也就是我们认识事物的能力。
关于纯粹知性的概念部分的内容可以说是《纯粹理性批判》整本书中的精华部分,也因此是较难懂的部分。
甚至先验演绎部分康德在第二版中完全重写了一版,前后两版有很大的差异,下面的内容结合两版进行介绍。
先从概念说起。
直观和概念构成我们知识的一切要素,直观给我们提供一种对象的表象,概念则本身就暗含了多种表象之间的相互关系,在其中对象能够被思维。
如果概念没有与之相应的直观,或直观没有概念都不能产生知识,可以说思维无内容是空的,直观无概念是盲的。
接下来是判断。
一个判断就是一个关于概念的命题。
在一个判断中,概念不直接与对象发生关系,而是和其他直观表象或概念表象发生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