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白细胞输血基础和临床应用研究
- 格式:doc
- 大小:27.00 KB
- 文档页数:3
⽩细胞去除的原理及应⽤⼀、引⾔⽩细胞是⾎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在⼈体免疫系统中发挥着⾄关重要的作⽤。
然⽽,在某些情况下,如输⾎、⾎液透析或某些特定的医疗过程中,去除⽩细胞可能是必要的。
本⽂将详细探讨⽩细胞去除的原理、⽅法以及其在医疗实践中的应⽤。
⼆、⽩细胞去除的原理⽩细胞去除的原理主要基于⾎液成分的物理和化学特性。
常⽤的⽩细胞去除⽅法包括离⼼法、过滤法和免疫吸附法等。
1.离⼼法:离⼼法是⼀种基于⾎液成分密度差异的原理进⾏⽩细胞去除的⽅法。
通过调整离⼼机的转速和时间,可以将⽩细胞与其他⾎液成分分离,从⽽达到去除⽩细胞的⽬的。
2.过滤法:过滤法是通过特定的过滤材料来去除⽩细胞。
这些过滤材料通常具有特殊的孔径和表⾯性质,能够捕获并去除⽩细胞,⽽允许红细胞和⾎浆等成分通过。
3.免疫吸附法:免疫吸附法利⽤特定的抗体与⽩细胞表⾯的抗原结合,从⽽实现⽩细胞的去除。
这种⽅法具有较⾼的特异性和选择性,可以精确地去除⽬标⽩细胞。
三、⽩细胞去除在医疗实践中的应⽤1.输⾎:在输⾎过程中,去除⽩细胞可以降低输⾎反应的⻛险,如输⾎相关性移植物抗宿主病(TA-GVHD)等。
通过去除⽩细胞,可以减少免疫原性物质的输⼊,从⽽降低免疫反应的发⽣。
2.⾎液透析:在⾎液透析过程中,去除⽩细胞有助于减少透析器内的炎症反应和凝⾎反应。
这有助于提⾼透析效果,延⻓透析器的使⽤寿命。
3.癌症治疗:在某些癌症治疗过程中,如⻣髓移植或化疗等,去除⽩细胞可以降低治疗过程中的副作⽤和并发症。
通过去除⽩细胞,可以减少免疫系统的过度激活和炎症反应,从⽽减轻患者的痛苦和提⾼治疗效果。
四、结论⽩细胞去除技术在医疗实践中具有⼴泛的应⽤价值。
通过了解⽩细胞去除的原理和⽅法,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这⼀技术,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然⽽,也需要注意到,⽩细胞去除并⾮适⽤于所有情况,应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医疗需求进⾏决策。
五、展望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细胞去除技术也在不断进步和完善。
滤白红细胞悬液的临床应用滤白红细胞悬液(Filter Leukoreduced Red Blood Cell Suspension,简称LRBCs)是一种应用于输血过程中的血液制品,通过去除悬浮其中的白细胞,提供更纯净的红细胞悬液用于输血。
LRBCs在临床应用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将从LRBCs的制备、适应症和临床效果几个方面来探讨其在临床中的应用。
一、LRBCs的制备LRBCs制备的关键在于去除红细胞悬液中的白细胞。
目前常见的方法是通过使用滤波器或离心技术来实现。
滤波器可以选择微孔滤膜,如陶瓷滤膜或聚酯纤维滤膜等,具体选择取决于所需去除的细胞类型和大小。
离心技术则是通过离心机的离心力来分离白细胞和红细胞。
这两种方法都可以有效地去除白细胞,从而获得LRBCs。
二、LRBCs的适应症1. 减少输血相关反应风险:白细胞富集的红细胞悬液与输血相关的不良反应风险增加有关。
去除白细胞可以降低输血相关细胞因子的含量,从而减少过敏反应和免疫反应的发生,提高输血安全性。
2. 减少感染风险:白细胞富集的红细胞悬液可能存在传染病病毒、细菌和寄生虫等致病微生物。
使用LRBCs可以显著降低感染的风险,特别是对于长期血液供应者和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
3. 预防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移植造血干细胞移植后,供者的白细胞可能攻击受体的组织,导致GvHD。
LRBCs的使用可以降低GvHD的发生风险,提高移植干细胞的存活率,增加患者的生存率。
三、LRBCs的临床效果1. 提高患者生存率:研究表明,使用LRBCs输血可以显著减少输血相关的并发症,包括感染、围手术期的炎症反应和免疫相关并发症。
这些并发症的降低可以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2. 提高手术成功率:手术患者输血是常见的临床操作,使用LRBCs 可以减少手术相关的并发症,保护术后器官功能,提高手术的成功率。
3. 减少输血需求:由于LRBCs经过去除白细胞处理,其红细胞因子含量更高,可以提供更高的有效红细胞计数,因此使用LRBCs输血可以减少输血需求,降低患者对外源性血液的依赖。
少白细胞输血技术的应用及对输血不良反应的影响分析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输血技术也在不断地进步和完善。
在输血过程中,为了避免输血受者出现不良反应,减少输血相关并发症的发生,近年来少白细胞输血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少白细胞输血技术是一种在输血过程中去除或减少供血者白细胞数量的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输血反应、感染和免疫抑制。
一、少白细胞输血技术的应用1. 适应症少白细胞输血技术主要适用于以下人群:(1)反复输血的患者:由于反复输血容易导致体内免疫抑制和免疫功能下降,容易导致输血反应的发生和感染的发生。
对于需要反复输血的患者,少白细胞输血技术可以有效地减少输血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2)免疫抑制状态的患者:某些疾病或治疗过程中,需要进行免疫抑制治疗的患者,由于其免疫功能下降,对于外源性抗原的排斥反应也会减少,因此少白细胞输血技术可以有效地减少输血反应的发生。
(3)手术患者:手术患者由于手术和麻醉等原因容易出现免疫抑制状态,因此在手术前后需要进行输血的患者,少白细胞输血技术也可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2. 技术原理少白细胞输血技术主要是通过减少供血者血液中的白细胞数量,从而降低供血血液中的免疫原性。
常见的少白细胞输血技术包括预过滤法、红细胞复合法、离心去白法等。
在实际应用中,少白细胞输血技术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需要来选择合适的方法。
二、对输血不良反应的影响分析1. 减少输血反应的发生输血反应是指输血过程中由于输血受者对供血者的血液产生免疫反应而引发的一系列不良反应,包括发热、寒战、过敏反应等。
通过少白细胞输血技术可以减少供血者血液中的免疫原性,降低输血受者对供血者的免疫反应,从而减少输血反应的发生。
2. 降低感染的发生在输血过程中,由于输血受者免疫功能的下降或者供血者血液中存在的病原微生物,容易引起感染的发生。
通过少白细胞输血技术可以减少供血者血液中的病原微生物的数量,降低感染的发生。
3. 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少白细胞输血技术可以有效地减少输血反应和感染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存率,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
去白细胞血液在临床中的应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输血科哈尔滨 150001)【摘要】目的:应用各种去除白细胞的方法去除血液制品中的白细胞,从而预防和减轻输血不良反应,是现代输血的发展趋势。
方法:随机抽取100例使用去白细胞血液制品的不同疾病患者为观察组,以同样例次、相同疾病使用未去白细胞血液制品的病例为对照组,比较2组发生输血反应情况。
结果:观察组100例发生输血反应1例,反应率1% ,对照组100例发生输血反应11例,反应率11%,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 p 99. 99% ,红细胞回收率> 93. 4% ,完全去除血液中的微小凝块和微聚物体。
另外,利用血液辐照仪对血液制品进行γ射线辐照,灭活血液中的淋巴细胞,也可减轻受血者的输血反应,预防输血相关性移植物抗宿主病。
1.3非溶血性输血反应的判断:在输入血液或血液某种成分的过程,或输血结束1~2 h内,体温升高1℃以上,以发热、寒战为主,重度反应者可伴有恶心、呕吐、荨麻疹等症状。
1.4统计方法所得数据用spss 16.0 统计软件处理。
2 结果观察组100例患者发生输血反应1例,反应率1% ;对照组100例发生输血反应11例,反应率11%,两组比较,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 < 0. 01)见附表3 讨论输血是抢救患者生命的必要手段之一,但输注含有白细胞的血液制品常常引起非溶血性发热反应,主要原因是受血者机体产生的白细胞抗体,再次遭遇含有白细胞的血液成分时,受者抗体与供者的白细胞发生同种免疫反应,刺激内源性致热源从供者白细胞中释放,引起发热反应。
据统计临床发生率在10.2%~41%,发生率的高低与输入的白细胞含量相关[2]。
有研究证明,若一次输入的血液或血液成分中白细胞含量低于5×109 /l,就能有效地防止非溶血性发热反应。
因此,输血前去除供血者血液中的白细胞,是降低非溶血性输血反应行之有效的方法[4]。
本研究中对照组输血时未应用去白细胞血液成分,其输血后输血反应发生率为11%,远高于观察组。
去白细胞输血临床应用[摘要] 目的研究使用滤器制备去白细胞全血和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的技术,临床观察降低非溶血液性输血反应的发生率。
方法用白细胞过滤器和无菌接口的方法制备出50袋(规格为200ml)去白全血和去白悬浮红细胞制剂,并对此进行质量检测,临床调查输血人次36328,临床选择23例(占总输血人次的0.0633%)。
既往有多次输血史,并且发生过2次以上输血反应的患者,输注去白细胞血液制剂时,所发生的输血反应情况。
结果 23例患者输注不去白血液制剂时出现输血反应率为5.43%;输注去白细胞血液制剂时,输血反应率为0.047%。
结论白细胞滤器制备去白细胞血液制剂能有效地预防和降低白细胞抗体所致的同种免疫性非溶性输血反应。
[关键词] 白细胞滤器;去白细胞血液;输血反应[中图分类号] r457.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07-093-01我站研究制备了去白细胞血液制剂,并反复进行了质量检测,观察分析了临床应用情况,取得了非常满意的疗效。
1 白细胞去除方法白细胞可采用多种方法去除,主要有离心去白膜法、洗涤法、冰冻去甘油法、过滤法、照射法,其中过滤法最为理想[1]。
本文具体介绍用第3代白细胞滤器和无菌接的方法,去除储存前全血、悬浮红细胞中白细胞技术。
1.1 材料 (1)血液来源:用cpda血袋采集的全血(规格为200、400ml/袋)或悬浮红细胞制剂(规格为1个单位/袋),采集后置2℃~6℃条件下保存4~24 h。
(2)耗材:一次性白细胞滤器,由成都双流双陆医疗器械有限公司提供。
(3)设备:低温大容量离心机:由美国贝克曼(backman)公司提供;无菌接口机:由德国进口驳接机公司提供;热合机:由苏州医疗器械有限公司、韩国进口热合机提供。
1.2 制备方法 (1)全血过滤:用cpda血袋采集的200ml或400ml 全血(采集后1-5d),通过无菌导管连接器将采集的血液与白细胞过滤器相连,连接成功后,将血袋悬挂于支架上,依重力作用自然过滤,待完全过滤后(过滤时间大约6-10min)排除空气,对接配血管及打印标签,核对无误后,热合下过滤后的血袋,此即为制备的去白细胞全血。
去白细胞输血基础和临床应用研究
白细胞是血液中的“污染物”,白细胞在血液人体库存血液中是多余的部分,主要原因是白细胞离体24 h其功能就会完全消失,并且无任何功能的白细胞极易出现多种输血负面反应。
随着医疗技术发展,现在去白细胞输血已经在临床上被广泛运用。
去白细胞在临床治疗中可减少血小板输注无效、非溶血性发热反应、输血有关传染疾病等众多输血后不良反应。
并且随着医学研究的深入,去白细胞输血在临床上的运用也得到了明显进展,本文在对去白细胞输血深入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分析。
标签:去白细胞输血;基础;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随着医学研究工作者对血液白细胞的研究逐渐深入,自上世纪70代指出使用离心法去白细胞可降低输血后的副作用以后,去白细胞输血已经被广泛运用在临床中,去白细胞后的血小板以及红细胞已经在发达国家临床上广泛使用。
近年来众多研究人员指出去白细胞输血可把非溶血性发热程度以及发生率明显降低,可减少传播白细胞内有关传染病原体携带的危险性,并且可预防和输血有关的免疫抑制综合疾病等,防止患者接受输血后出现众多输血负面反应,现综述如下。
1 去白细胞输血基础
经医学研究工作人员多年研究证明,同种异体输血会致使输血人员出现显著免疫抑制现象,这种综合疾病在医学中被称作输血相关免疫抑制。
人体输入同种异体白细胞产物以及白细胞均会在多数情况下和输血相关免疫抑制效应有显著联系,其中通过输入细胞因子,会使受体内的机体免疫出现明显反应。
虽然现在基础研究中无法确定单核细胞、淋巴细胞、树突状细胞等,但是基本认为血液中的白细胞在接到输血相关免疫抑制中有重要角色。
因输注白细胞在输血者淋巴细胞和体内循环在同种异体的移植物中存在,所以有学者认为这有可能是在微嵌合状态下受血者出现输血相关免疫抑制现象[1]。
经研究发现,输血相关免疫抑制效应可通过去白细胞进行改善,并且保存后的去白细胞没有该种作用。
此外,同种异体输血会引起输血者的淋巴细胞亚群出现改善,体内CD4+/CD8+的比值会不断降低,会导致术后出现明显感染性疾病。
如使用滤器进行去白细胞输血,则不会对患者NK细胞、淋巴细胞亚群形成影响。
有学者指出,输血治疗会把癌症患者术后的生存率降低,这可能和血液制品中含有的细胞外促使肿瘤生长的物质有关系[2]。
众多研究均证明输血相关免疫抑制效应和细菌感染率增加有密切联系。
虽然有部分研究没有发现去白细胞输血基础对预防感染的关键证据,但是在研究中都描述出了该种趋势。
所以大部分学者均认为去白细胞输血可减少输血相关免疫抑制效应以及其他作用。
2 去白细胞输血临床运用
2.1降低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研究发现,临床输血反应中出现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的机率在55%~75%[3]。
主要原因包以下内容:①反复输血已经使患者体内出现白细胞抗体,该因素会对献血人员血液中的白细胞造成破坏,导致血液释放热源物质并且引起发热现象。
②血液在运输、保存的过程中,血液内白细胞死亡后会释放出热源物质,从而引起发热现象。
输注血液的成分不同,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发生机率也存在差异。
经研究后发现,保存血液之前把白细胞去除会把血液保存时间增加,使制剂中细胞因子的浓度逐渐升高。
因此采集血液后把白细胞去除对减低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有良好意义。
2.2降低传染性疾病发生机率因血液白细胞内存在大量没有被杀灭的病毒、细菌等微生物,比如艾滋病病毒、巨细胞病毒、EB病毒等,人体内的缺陷病毒会和血液中的白细胞亲和性有效融合并且无法从感染患者中的血浆内有效分离,上述病毒通过输血途径对患者输血后就会导致传染性疾病明显增加。
巨细胞病毒是主要对人体免疫功能侵袭的因素,会导致输血患者出现胃肠炎、间质性肺炎、肝炎以及脏器疾病等,输入巨细胞病毒血液会导致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受到感染。
研究发现,把血液中的白细胞取出会预防巨细胞病毒等病毒传染,如果血液制品中的白细胞数量在5×106/L以下时可以排除通过输血途径传染疾病,因此使用白细胞滤器防止传染性疾病是医学治疗中的重点[4]。
2.3预防移植物抗宿主病移植物抗宿主病的高危人群中是存在先天性、后天性免疫缺陷的患者、放射治疗后免疫抑制患者、新生儿疾病等患者中。
是输血者血液中因淋巴细胞导致的致命性免疫反应。
经研究发现,现在预防移植物抗宿主病最有效、最可靠的方式就是对输注的血液去白细胞输血。
3 去白细胞输血研究进展
目前随着研究的深入,去除血液中白细胞的主要方式包括离心法、洗涤法、滤过器过滤法、白细胞分离机制取法等。
研究发现,因滤过器滤过法成本低、效率高,是当前在国际上运用最广泛的方式。
现在随着滤过器的发展,已经可把白细胞清除6Log10以上,保证最大限度清除白细胞并且有比较理想的滤出效果[5]。
传统滤过器只使用滤膜机械过滤方式,主要原理是红细胞、血小板因易变形、体积小,容易通过滤过器中的孔径,因白细胞体积较大受到阻碍。
现在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新一代滤过器对滤膜纤维使用了特殊的化学、物理处理,从而使得纤维表面镜面特性出现改善,滤膜临界表面的张力受到明显增加。
这些改善使得血液可顺利通过并且会增加对白细胞的吸附力,从而保证过滤性能得到有效改善。
研究发现,临床上使用白细胞滤过器会出现一些无法避免的不良反应,比如对血小板激活反应、对血液中呼吸爆发、氧化等生化过程激发作用、红细胞回收率等。
现在滤过器对白细胞已经有了良好清除率,所以研究滤过器的性能要逐渐从增加白细胞清除率逐渐转变到降低输血后的不良反应、改善白细胞滤器功能的研究中,比如化学物质可修饰滤膜,从而把血液中抗氧化效果有效改善,改善滤
膜材质从而减少血小板激活效果等。
随着濾过器的更新与完善,去白细胞输血在保证安全输血中会有更加广泛的使用前景。
4 结论
总之,随着医学技术发展,制备方式、来源以及自动化技术的完善,使得临床上可用的血液各成分、品种不断增加,即使是同一名称的血液制品性质也出现了明显变化,作为对同种异体输血优化的去白细胞在临床研究中的进展最为突出[6]。
因为白细胞滤器的性能逐渐改善,去白细胞在临床运用中的效率也在逐渐提高,虽然去白细胞输血范围逐渐扩大,但是仍然没有权威性去白细胞输血标准出现,因此临床上需要对去白细胞输血机制作用深入研究,从而保证去白细胞输血在临床上得到更加普遍、广泛的运用。
参考文献:
[1]聂慧芳,张玉春,梁世艳,等.悬浮去白细胞红细胞保存的相关质量考察[J].中国输血杂志,2012,25(5):483-484.
[2]潘晓红.去白细胞输血和常规输血患者大剂量输血的效果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12,7(36):118-119.
[3]李明,邓卫.去白细胞输血在大剂量输血患者中的临床观察[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4,5(5):49-51.
[4]陈皞,鲁思文,詹晓燕,等.去除白细胞输血对预防非溶血性输血后发热反应的应用价值[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2,33(23):2929-2930.
[5]李洪兵,陈周,冉柏林,等.去白细胞成分输血在老年肿瘤患者输血治疗中的应用价值[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3,17(14):92-93.
[6]汤仁礼,丁丽,吴剑,等.2008~2010年上饶市滤除白细胞血液在临床输血中的应用[J].中国现代医生,2012,50(1):82-83.编辑/肖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