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白细胞血的临床应用
- 格式:ppt
- 大小:1.77 MB
- 文档页数:41
浅述滤除白细胞输血的功效患者在输血过程中除了可能发生过敏反应、溶血反应、发热反应,还可能会发生循环超负荷、低体温、代谢性酸中毒、出血倾向等特殊的输血并发症[1]。
其中含白细胞的血液输注是导致输血不良反应的重要因素。
20世纪70年代报道用离心法去白细胞以减少输血副作用后,去白细胞也逐渐常规应用于制备各种血液制品,去白细胞的红细胞和血小板在欧美国家广泛应用。
近年来去白细胞输血普遍应用于国内临床,其功效已得到国内外输血界的公认。
1.预防非溶血性发热反应人们关注的输血后白细胞引起的免疫效应中,最常见的是非溶血性发热反应。
以往认为非溶血性发热输血反应是由同种免疫引起,即由受者血中的白细胞抗体和输入的白细胞相作用而产生的,所以离心法或滤器去白细胞法是预防非溶血性发热反应的重要措施。
近来对非溶血性发热反应的病理生理特性研究发现,血小板输注后非溶血性发热反应主要与血小板保存过程中产生的活性物质如组胺、脂质、补体裂解成分和多种细胞因子有关。
这些活性物质在红细胞和血小板制品中随保存时间延长而增加,并且有临床资料证实其时间越长,发热反应的发生率越高。
白细胞来源的与发热反应有关的细胞因子包括IL-l、IL-6、TNF-α、IL-8和MCP-1等均已了解清楚。
研究发现,在见到发热反应的血小板制品中IL-1、IL-6、TNF-α的值增高,而且随着保存时间增加其值越高,相应发热反应率也升高。
实验研究发现,在保存前去除白细胞,即使保存时间增加,制剂中细胞因子浓度也不增高。
因此强调保存前,也就是在采集后就去除白细胞>1㏒10,对预防非溶血性发热反应有效。
2.降低传播白细胞相类传染性病原体(CMV、HTLV-Ⅰ/Ⅱ)的危险性巨细胞病态(CMV)是一种以免疫不全患者为侵袭目标,引起间质性肺炎、肝炎、脉络膜视网膜炎、胃肠炎等致死性脏器障碍的病态,以往未感染CMV的免疫功能不全患者也可以通过输入CMV阳性血液内白细胞而引起感染。
去白细胞>2㏒10,可预防CMV等病毒输血传播。
输注滤白细胞血液的临床意义现代输血学研究表明,血液中非治疗性成分如白细胞等是一种“污染物质”,同种异体输血后会产生白细胞抗体,引起一系列的不良反应及副作用。
如:非溶血性发热反应,血小板输注无效,输血相关性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巨细胞病毒(CMV)感染等。
因此,血液及其成分去除白细胞对输血安全及临床治疗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白细胞滤除输血技术能预防非溶血性发热反应、血小板输注无效等副作用,它对输血安全及临床治疗效果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主要有以下几点临床意义。
1.预防非溶血性发热反应多数专家认为:异体输血后体温升高1℃即可定为非溶血性发热反应。
此反应是由供体白细胞和(或)血小板上的抗原与受血者(患者)血浆中的抗体发生抗原-抗体反应引起。
初次输血时发生率仅为0.5%,多次输血后发生率高达60%。
成分血中白细胞低于5×108/L,发生率明显降低。
2.防止血小板输注无效实践证明,多次输血后血小板的治疗效果会大大降低,此种现象称为血小板输注无效,输入多供者手工分离浓缩血小板尤其如此。
研究血小板输注无效与人类白细胞抗原(human-leukocyte antigen HLA)的关系时发现,多数血小板输注无效患者从前都接受过多次输血治疗,而输注滤除白细胞或γ射线辐照过的浓缩血小板,患者不发生HLA免疫性血小板输注无效,说明HLA特异性抗原-抗体反应是诱发血小板输注无效的主要因素。
3.防止输血相关性移植物抗宿主病(TA-GVHD)的发生输血相关性移植物抗宿主病(transfusion associated graft versus host disease ,TA-GVHD)是输入含有免疫活性淋巴细胞的血液制品后,受者免疫系统对免疫活性淋巴细胞不能识别和排斥,使其在体内植活、增殖,进而攻击和破坏受者体内的细胞和组织的一种致命性输血并发症。
滤出白细胞血液制剂可大大降低输血相关性移植物抗宿主病(TA -GVHD)的发生。
洗涤红细胞与去白细胞的红细胞区别洗涤红细胞与去白细胞的红细胞是实验室研究中常用的两种细胞处理方法。
它们之间存在一些显著的区别,下面将详细介绍。
1.定义与原理洗涤红细胞是指通过多次离心沉淀和溶解去除其中的血浆和细胞外物质,最终得到纯净的红细胞。
该方法主要用于临床实验室进行红细胞相关的研究。
通过洗涤过程,红细胞的外表面吸附的血浆蛋白、血型抗原和抗体等物质可被去除,从而减少实验结果的干扰。
去白细胞的红细胞则是在洗涤基础上进一步处理的产物。
除了去除血浆和细胞外物质,去白细胞的红细胞还通过特定的处理方法去除红细胞中残留的白细胞。
去白细胞的红细胞主要用于临床输血、造血干细胞移植等领域,以避免外源性白细胞引起的不良反应。
2.处理过程洗涤红细胞的制备过程相对简单。
首先,将新鲜的全血样本在适当的温度下离心,分离出红细胞。
接下来,将红细胞与合适的缓冲溶液混合,然后进行离心,将上清液去除。
重复这一过程多次,直至溶液的清晰度满足要求,最终得到洗涤后的红细胞。
在洗涤红细胞的基础上,制备去白细胞的红细胞需要进一步处理。
一种常用的方法是添加特殊的化学试剂,使白细胞在离心的过程中沉淀下来。
通过将上清液取出,去除其中的白细胞,然后再次洗涤红细胞,即可得到去白细胞的红细胞。
3.应用领域洗涤红细胞主要应用于临床实验室的科研工作。
在血液学、免疫学等领域的一些实验中,如血型鉴定、免疫吸附等,需要纯净的红细胞作为实验材料。
洗涤红细胞可以去除一些杂质,减小实验结果的误差。
去白细胞的红细胞广泛应用于临床输血、骨髓移植等领域。
白细胞在输血或移植过程中,可能引起患者的免疫反应或导致移植后免疫排斥的发生。
通过去除红细胞中的白细胞,可以降低这些不良反应的风险。
4.存储和注意事项洗涤红细胞和去白细胞的红细胞都需要在适当的条件下存储。
通常情况下,它们需要在低温(2-8℃)下保存,以保持其稳定性和功能完整性。
在进行洗涤红细胞和去白细胞的红细胞处理时,需要注意无菌操作,以避免细菌污染和外源性细胞的影响。
输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的作用白细胞和红细胞是人体血液中的两种主要细胞类型,它们在免疫系统和氧运输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然而,某些情况下,输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可以带来一定的益处。
本文将探讨输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的作用和其在一些特殊情况下的应用。
1. 输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的原因输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的主要原因是为了治疗特定的疾病或减轻病情。
白细胞悬浮红细胞是指从捐献者血液中分离出的白细胞和红细胞的混合物。
以下是一些输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的原因:1.1 避免或减轻过敏反应某些人对白细胞悬浮红细胞中的白细胞成分敏感,可能出现过敏反应。
通过输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可以减少过敏反应的风险,从而提高治疗效果和患者的安全性。
1.2 减少移植排斥反应在器官移植过程中,白细胞可以引发移植排斥反应。
为了减少排斥反应的发生,输送白细胞悬浮红细胞可以降低免疫反应并增加移植器官的存活率。
1.3 其他病理情况某些疾病和病理情况,如自身免疫性疾病和白血病等,可能需要通过输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来调节免疫系统和治疗疾病。
2. 输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的作用输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可以在某些特定的情况下发挥重要作用:2.1 免疫调节输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中的白细胞成分可以调节免疫系统的功能,通过减少或增加特定免疫细胞的数量来改变炎症反应和免疫应答。
这种调节作用可以在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中起到关键作用。
2.2 免疫抑制白细胞悬浮红细胞中的白细胞成分可以抑制免疫系统的功能,降低免疫反应的强度。
这对于减少移植排斥反应和治疗某些免疫相关疾病非常重要。
2.3 减少过敏反应对于对白细胞成分过敏的人来说,输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可以大大降低过敏反应的发生率,保证患者的安全。
3. 输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的应用除了上述提到的情况,输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在一些特殊的应用中也具有重要意义:3.1 红细胞输血在输血过程中,某些特定的患者可能需要通过输送白细胞悬浮红细胞来避免或减轻过敏反应,提高输血的安全性。
去除白细胞血液的临床应用及评价作者:丁月平丁亚玲陈珏汤文隽朱菲来源:《医学信息》2014年第19期摘要:目的分析去除白细胞血液制品的质量及临床应用评价。
方法选择2013年1月~5月50例血液进行滤前、滤后白细胞及血红蛋白检测,评估白细胞去除率和红细胞是否受影响。
结果白细胞去除率达99.99%,血红蛋白滤前、滤后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使用一次性白细胞滤器进行白细胞滤除质量达到GB18469-2012《全血及成分血质量要求》;临床输注去除白细胞血液制品大大降低输血反应发生率,特别大大降低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
关键词:去除白细胞;血液;临床应用;评价现代输血研究表明,血液中非治疗性成分白细胞是一种“污染物”[1]。
同种异体输血后会产生白细胞抗体,引起一系列的不良反应。
如:非溶血性发热反应(NHFTR),血小板输注无效,输血相关性移植物抗宿主病(TA-GVHD),传播病毒等。
去除白细胞方法众多,有离心白膜法、生理盐水洗涤法、冰冻去甘油法、过滤法、血细胞分离机等,迄今最有效、最常用的清除白细胞法为过滤法。
过滤法是指采用白细胞专用过滤器,滤除血液制剂中的白细胞。
1资料与方法1.1根据GB18469-2012《全血及成分血质量要求》,选择50份去白细胞血液;对过滤前、后白细胞及血红蛋白进行检测分析,以判定所使用的一次性去白细胞塑料血袋是否符合质量要求。
1.2标本来源2013年1月~5月无偿献血血液50份,采血量均为300ml,献血者符合《献血者健康检查标准》,采集过程顺利,采集后置2℃~6℃条件下保存,4~48h内进行去白;采用重力自然过滤法。
滤前、虑后留取5ml血样作为标本。
1.3试剂与材料一次性使用去白细胞塑料血袋(山东威高),WG-DWG低温操作柜(山东威高),XSP-18A显微镜,AC970+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
1.4统计学方法实验结果的统计分析采用t检验,求得p值。
2结果(见表1)3讨论输血既能挽救患者的生命,安全输血已成为当今国内外临床治疗中最关注的问题之一。
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的优点及临床应用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临床成分输血治疗日益扩大,人们对血液质量,输血治疗和输血安全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
去除白细胞后制备的悬浮红细胞(即去白悬浮红细胞),广泛应用于临床,极大地提高了临床用血的安全性。
输血治疗很大程度上市补充红细胞和凝血因子。
人类白细胞是机体最重要的免疫细胞,但人类白细胞的HLA抗原(组织相容性抗原)差异巨大,个体之间几乎没有完全匹配的。
因此,输入异体白细胞就是一次组织移植,不可避免的要引起受体发生免疫反应(发热反应,免疫排斥,免疫抑制等),同时随着异体白细胞的进入,被吞噬细胞(白细胞的一种)吞噬的某些病毒亦随之进入体内,造成去白细胞病毒感染。
另外,异体白细胞的进入,亦可导入活性T细胞,引起移植物抗宿主病,而后者死亡率非常高。
1.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的优点减少血液储存损伤,储存血随着储存时间的延长,质和量都会不同程度的改变,不仅红细胞受损变性,红细胞的存活数约减少30%,红细胞2,3-DPG下降,对血氧的运输释放不利,而且还产生溶血和不可逆的损伤,如胆红素、LDH、血清铁、血钾增高。
大量输库存血是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
多器官障碍综合征的危险因素。
如果储存前去除白细胞,可明显减少这些损伤。
减少白细胞引起的免疫反应的发生受血者HLA抗原可产生HLA抗体导致某些严重的输血反应及血小板输注无效。
输入血液中的白细胞HLA抗原能激活受血者效应细胞或T细胞长生抗体,引起某些严重的输血反应:而血制品的抗体(大部分存在于白细胞上)可直接和受血者体内相关抗原引起输血反应,r如;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输血相关性急性肺损伤,去除白细胞可最大限度的减少其发生。
减少输血相关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发生TA-GVHD是一种罕见的但严重致命的反应,发生率0.01%~0.1%,死亡率达84%~100%,去除白细胞可最大限度的减少其发生。
减少免疫抑制功能输入血液中的白细胞可抑制受血者的免疫功能,增加院内感染并导致器官衰竭和死亡。
去白细胞血液在临床中的应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输血科哈尔滨 150001)【摘要】目的:应用各种去除白细胞的方法去除血液制品中的白细胞,从而预防和减轻输血不良反应,是现代输血的发展趋势。
方法:随机抽取100例使用去白细胞血液制品的不同疾病患者为观察组,以同样例次、相同疾病使用未去白细胞血液制品的病例为对照组,比较2组发生输血反应情况。
结果:观察组100例发生输血反应1例,反应率1% ,对照组100例发生输血反应11例,反应率11%,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 p 99. 99% ,红细胞回收率> 93. 4% ,完全去除血液中的微小凝块和微聚物体。
另外,利用血液辐照仪对血液制品进行γ射线辐照,灭活血液中的淋巴细胞,也可减轻受血者的输血反应,预防输血相关性移植物抗宿主病。
1.3非溶血性输血反应的判断:在输入血液或血液某种成分的过程,或输血结束1~2 h内,体温升高1℃以上,以发热、寒战为主,重度反应者可伴有恶心、呕吐、荨麻疹等症状。
1.4统计方法所得数据用spss 16.0 统计软件处理。
2 结果观察组100例患者发生输血反应1例,反应率1% ;对照组100例发生输血反应11例,反应率11%,两组比较,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 < 0. 01)见附表3 讨论输血是抢救患者生命的必要手段之一,但输注含有白细胞的血液制品常常引起非溶血性发热反应,主要原因是受血者机体产生的白细胞抗体,再次遭遇含有白细胞的血液成分时,受者抗体与供者的白细胞发生同种免疫反应,刺激内源性致热源从供者白细胞中释放,引起发热反应。
据统计临床发生率在10.2%~41%,发生率的高低与输入的白细胞含量相关[2]。
有研究证明,若一次输入的血液或血液成分中白细胞含量低于5×109 /l,就能有效地防止非溶血性发热反应。
因此,输血前去除供血者血液中的白细胞,是降低非溶血性输血反应行之有效的方法[4]。
本研究中对照组输血时未应用去白细胞血液成分,其输血后输血反应发生率为11%,远高于观察组。
去白细胞输血临床应用[摘要] 目的研究使用滤器制备去白细胞全血和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的技术,临床观察降低非溶血液性输血反应的发生率。
方法用白细胞过滤器和无菌接口的方法制备出50袋(规格为200ml)去白全血和去白悬浮红细胞制剂,并对此进行质量检测,临床调查输血人次36328,临床选择23例(占总输血人次的0.0633%)。
既往有多次输血史,并且发生过2次以上输血反应的患者,输注去白细胞血液制剂时,所发生的输血反应情况。
结果 23例患者输注不去白血液制剂时出现输血反应率为5.43%;输注去白细胞血液制剂时,输血反应率为0.047%。
结论白细胞滤器制备去白细胞血液制剂能有效地预防和降低白细胞抗体所致的同种免疫性非溶性输血反应。
[关键词] 白细胞滤器;去白细胞血液;输血反应[中图分类号] r457.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07-093-01我站研究制备了去白细胞血液制剂,并反复进行了质量检测,观察分析了临床应用情况,取得了非常满意的疗效。
1 白细胞去除方法白细胞可采用多种方法去除,主要有离心去白膜法、洗涤法、冰冻去甘油法、过滤法、照射法,其中过滤法最为理想[1]。
本文具体介绍用第3代白细胞滤器和无菌接的方法,去除储存前全血、悬浮红细胞中白细胞技术。
1.1 材料 (1)血液来源:用cpda血袋采集的全血(规格为200、400ml/袋)或悬浮红细胞制剂(规格为1个单位/袋),采集后置2℃~6℃条件下保存4~24 h。
(2)耗材:一次性白细胞滤器,由成都双流双陆医疗器械有限公司提供。
(3)设备:低温大容量离心机:由美国贝克曼(backman)公司提供;无菌接口机:由德国进口驳接机公司提供;热合机:由苏州医疗器械有限公司、韩国进口热合机提供。
1.2 制备方法 (1)全血过滤:用cpda血袋采集的200ml或400ml 全血(采集后1-5d),通过无菌导管连接器将采集的血液与白细胞过滤器相连,连接成功后,将血袋悬挂于支架上,依重力作用自然过滤,待完全过滤后(过滤时间大约6-10min)排除空气,对接配血管及打印标签,核对无误后,热合下过滤后的血袋,此即为制备的去白细胞全血。
去白细胞机采血小板的临床应用白细胞机采血小板(Apheresis Platelets, AP),是一种现代化、高效、安全的血液制品。
它通过离心血液,将血浆与血小板分离,达到临床治疗或输注的目的。
白细胞机采血小板具有许多独特的优势,被广泛应用于各种临床领域。
本文将介绍去白细胞机采血小板的临床应用。
一、去白细胞机采血小板的原理与操作步骤去白细胞机采血小板是一种基于离心原理的自动操作设备,能够快速分离血浆和血小板。
其基本原理是根据血液成分的不同密度,通过离心力将血浆与血小板分离开来,有效去除多余的白细胞。
操作步骤如下:1. 患者的外周血通过静脉穿刺或动脉穿刺进入采血机;2. 血液在采血机中被分离成血浆和血小板两部分;3. 血浆和血小板按照预设方案分别分离储存。
二、应用领域1. 血小板输注去白细胞机采血小板可以获得高浓度的血小板制品,用于治疗严重的血小板减少症或出血性疾病。
这种血小板制品质量高、纯度高、传染风险低,有效提高了治疗效果。
2. 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 SIRS)SIRS患者临床表现为体温异常、心率快、血压下降等症状。
去白细胞机采血小板可去除活化的白细胞,减少炎症介质释放,缓解全身炎症反应。
3. 骨髓移植去白细胞机采血小板可采集到高浓度的血小板制品,用于骨髓移植术后的血小板输注,可有效预防移植后出血并提高生存率。
4. 自身免疫性疾病去白细胞机采血小板还可以去除血液中的自身免疫性物质,如抗体、免疫复合物等,减少免疫反应,对于一些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具有一定的效果。
三、优势与不足去白细胞机采血小板相比传统方法具有以下优势:1. 分离效率高:可以快速、高效地分离血小板,获得高浓度的血小板制品。
2. 高纯度:通过去除白细胞,使血小板制品纯度更高。
3. 安全:采用封闭系统,降低交叉感染的风险。
然而,去白细胞机采血小板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1. 成本高:设备投资及运营成本较高,限制了其普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