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织物涂层整理
- 格式:docx
- 大小:27.77 KB
- 文档页数:9
织物的阻燃涂层整理1.前言据美、英、日等国家对火灾起因的统计,近年来纺织品引起的火灾呈上升趋势,已占据火灾总数的一半,造成了生命和财产的巨大损失,世界各国纷纷出台了纺织品阻燃的有关标准,对室内装饰、工业用布、服装用纺织品等做了严格的规定。
绝大部分的纺织材料是可燃的,需要经过阻燃处理来降低燃烧速度或使其离开火源后能够迅速停止燃烧。
纺织品的阻燃整理有两种方式:1、添加型,将阻燃材料与纺丝原液混和,或将阻燃剂加到聚合物中再纺丝,从而使纺出的丝具有阻燃效果。
2、后整理型,在染整加工过程中,将阻燃材料通过浸渍、浸轧或涂层等方法整理到织物上。
本文主要介绍织物的阻燃涂层整理。
阻燃涂层胶是功能性涂层胶的一种,是把阻燃材料通过一定的方式添加到涂层胶中去,整理后不仅具良好的涂层风格,同时赋予织物优异的阻燃效果。
涂层阻燃整理与传统的浸渍或浸轧阻燃整理相比,具有耐洗性好,强力不下降,不需要污水处理等优点,因此,在室内家纺、工业用布等领域应用广泛。
2. 阻燃涂层胶中涂层基胶的类型和性能特点印染行业应用的涂层胶主要有聚丙烯酸酯(PA)、聚氨酯(PU)和PUA。
PA的价格较低,合成和聚合技术较易掌握,能满足一般涂层要求,但目前市场上的产品质量参差不齐。
与PA相对,PU在性能上有独特之处,主要为耐磨、耐溶剂、耐低温(一30℃以下),防水透湿性好,具有优异弹性和皮膜感。
PUA是将PU与PA进行接枝,它结合了PU与PA的优点,但技术难度较高。
PA、PU和PUA都可以作为阻燃涂层胶的基胶。
从涂层胶使用的溶剂来分,可分为溶剂型涂层胶和水系型涂层胶。
溶剂型涂层胶使用最普通的溶剂有二甲基甲酰胺(DMF)、丁酮(MEK)、甲苯(TOL)、异丙醇(IPA)、乙二醇甲醚、乙二醇乙醚、丁醇、醋酸乙酯等,毒性较大,且易燃易爆。
与溶剂型涂层胶相比,水系型涂层胶具有环保、不燃、加工过程安全等优点,但与织物的粘着力,成膜性能、耐水压等性能相对略差。
目前,水系型涂层胶正通过产品改进或加入合适的交关剂来解决上述的缺点,加工工艺日趋成熟,将逐渐取代溶剂型涂层胶。
丙纶织物的阻燃涂层整理
丙纶织物的阻燃涂层用于提高织物的阻燃性能,防止其在受到火焰或高温时燃烧或熔化。
以下是丙纶织物阻燃涂层的整理步骤:
1. 清洁:将丙纶织物进行清洁,去除灰尘、油污等杂质,以确保涂层能够充分附着在织物表面。
2. 涂层剂准备:选择合适的阻燃涂层剂,通常会选择阻燃剂和粘合剂的混合物。
确保涂层剂的质量符合相关的阻燃标准。
3. 涂层:使用刷子、辊筒等工具将涂层剂均匀地涂抹在织物上。
涂层的厚度和均匀性需要控制好,以确保涂层能够有效地覆盖整个织物表面。
4. 干燥:让涂层的织物在适当的温度和湿度下进行干燥,以使涂层剂固化并附着在织物上。
根据涂层剂的要求,可能需要使用烘干设备来提高干燥效果。
5. 固化:为了增强涂层的附着力和阻燃性能,可以进行涂层的固化处理。
固化方法可以包括热固化、紫外线固化等。
6. 检测和验收:对涂层后的织物进行相关的阻燃性能测试,确保涂层达到要求。
如果涂层不符合要求,可以对涂层进行修补或重新涂层。
需要注意的是,涂层的整理步骤可能因不同的涂层剂和具体的
使用要求而有所变化。
因此,在进行丙纶织物阻燃涂层整理时,建议参考涂层剂的使用说明书和相关的标准要求,以确保涂层的质量和性能。
丙纶织物的阻燃涂层整理阻燃涂层是一种可以应用在丙纶织物上的特殊涂层,其主要作用是提高丙纶织物的阻燃性能。
丙纶织物是一种合成纤维织物,具有较高的耐热性和耐化学性,但其阻燃性能相对较差。
为了提高丙纶织物的阻燃性能,人们研发出了各种阻燃涂层。
阻燃涂层的制备方法有很多种,其中常见的方法包括溶液法、熔融法、涂布法等。
溶液法是将阻燃剂溶解在溶剂中,然后将丙纶织物浸泡在溶液中,使其充分吸附阻燃剂。
熔融法是将阻燃剂加热至熔化状态,然后将丙纶织物浸渍在熔融的阻燃剂中,使其吸附阻燃剂。
涂布法是将阻燃剂直接涂布在丙纶织物表面,形成一层阻燃涂层。
阻燃涂层可以提高丙纶织物的阻燃性能,从而减少火灾事故的发生。
阻燃涂层具有很好的耐高温性能和耐化学性能,可以在高温下保护丙纶织物不燃烧或延缓燃烧。
阻燃涂层还可以提高丙纶织物的抗拉强度和耐磨性,延长其使用寿命。
阻燃涂层的组成主要包括阻燃剂、增塑剂、溶剂和助剂等。
阻燃剂是阻燃涂层中的主要成分,可以通过各种化学反应来抑制丙纶织物的燃烧。
常见的阻燃剂有磷系阻燃剂、氮系阻燃剂和卤系阻燃剂等。
增塑剂可以增加阻燃涂层的柔软性和延展性,提高其附着力和耐久性。
溶剂可以使阻燃剂和增塑剂均匀地分散在涂料中,便于涂布在丙纶织物表面。
助剂可以提高阻燃涂层的性能,如增加抗紫外线能力、抗菌能力等。
阻燃涂层的应用范围广泛,包括建筑材料、航空航天、电子电器、交通运输等领域。
在建筑材料中,阻燃涂层可以应用在丙纶织物的隔热层、隔音层等方面,提高建筑物的防火性能。
在航空航天领域,阻燃涂层可以应用在丙纶织物的舱内装饰、座椅等方面,提高飞机的防火性能。
在电子电器领域,阻燃涂层可以应用在丙纶织物的电线电缆、电子元件等方面,提高电器产品的防火性能。
在交通运输领域,阻燃涂层可以应用在丙纶织物的车内装饰、座椅等方面,提高交通工具的防火性能。
阻燃涂层是一种可以提高丙纶织物阻燃性能的涂层。
阻燃涂层可以通过不同的制备方法得到,包括溶液法、熔融法、涂布法等。
标准集团(香港)有限公司
织物涂层整理的常用方法
涂层整理就是将一层或者多层能形成薄膜的高分子化合物均匀的涂覆在紡织物的表面,以达到织物的两面能有不同功能的织物表面整理技术。
涂层既能改变织物的外观风格,也能增加织物的功能性,使织物的附加值得到提高。
1、干法涂层:
将涂层剂用稀释后,在添加所需助剂调配成可用漿料,均匀的涂敷在织物上,之后对涂过的织物进行加热,待溶剂或水蒸发后涂层剂即可在织物表面形成一层薄而坚籾的膜。
2、转移成膜法:
此法是先将浆料涂覆于有机硅或者其他树脂处理过的转移纸、橡胶带等转移介质上,再将涂过浆料的转移介质与织物叠合,经轧压使得浆料转移至织物上,再经烘干、冷却等工艺处理后,纸与织物涂层分离即可得到涂层织物。
这种成膜工艺较适用于整理经不起张力的轻薄织物。
3、热熔成膜法:
将热塑性的聚氨酯加热至熔融的状态,涂敷在织物上面,经冷却,在织物表面形成一层薄膜。
4、黏合方法:
这种方法主要用于室内装饰织物等较厚织物制品的整理上。
其制作工艺是将2. 5mm到4隱厚度的薄膜用粘合剂黏在织物表面,经过轧压使之牢牢的与织物黏在一起成为一体。
5、湿法成膜:
将线型结构的聚氨酯溶于二甲基甲酰胺(DMF)中,加入助剂制成涂布浆料,涂覆于织物上,在与水接触时DMF能向水溶出而聚氨酯树脂不溶,故树脂的浓度迅速增大,分子间的凝聚力提高,瞬间形成半渗透的薄膜,DMF通过此半透膜继续向水中扩散,此时,水也向涂层内扩散,这样形成不稳定态的涂层,制成骨架结构而形成带有微孔的薄膜。
Standard International Group(HK) Limited
标准集团(香港)有限公司。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织物涂层整理
1、PA涂层,又叫AC胶涂层,即丙烯酸涂层,是目前最普通最常见的一种涂层,涂后可增加手感,防风,有垂感。
2、PU涂层,即聚氨酯涂层,涂后织物手感丰满,有弹性,表面有膜感。
3、防绒涂层,即指防羽绒涂层,涂后能防止羽绒跑绒,适合做羽绒服
面料。
但现在涂层中凡有水压要求的PA涂层也叫防绒涂层。
4、PA白胶涂层,即在织物表面涂一层白色的丙烯酸树脂,能增加布面的遮盖率,不透色,并使布面颜色更鲜艳。
5、PU白胶涂层,即在织物表面涂一层白色聚氨酯树脂,作用基本同PA 白胶,但是PU白胶涂后手感更丰满,织物更有弹性,牢度更好。
6、PA银胶涂层,即在织物表面涂一层银白色胶,使织物具有遮光,防辐射的功能,一般多用于窗帘、帐篷、服装。
7、PU银胶涂层,基本功能同PA银胶涂层。
但PU涂银织物具有更好的弹性、更好的牢度,对于帐篷等要求高水压的面料,PU涂银相对PA涂银更好。
专注下一代成长,为了孩子。
纺织品涂层整理剂又称涂层胶,是一种均匀涂布于织物表面的高分子类化合物。
它通过粘合作用在织物表面形成一层或多层薄膜,不仅能改善织物的外观和风格,而且能增加织物的功能,使织物具有防水,耐水压,通气透湿,阻燃防污以及遮光反射等特殊功能。
早在二千多年前,古代中国人民就已经把涂层胶用于织物表面,那时多为生漆、桐油等天然化合物,主要用于防水布的制作。
时至近代,出现了性能优越的多种合成聚合物类涂层胶。
最初的产品存在只防水而不透湿的缺陷,涂层织物使用时有闷热感,舒适性差。
为了改善涂层胶的通气透湿性,自70年代以来,科研人员通过对涂层胶化学结构的改性和变换涂层加工方法等手段研制出了一系列防水透湿型织物用涂层胶。
近年来,功能型涂层胶和复合型涂层胶也有了较大的发展。
涂层胶的分类方法很多,按化学结构分类主要有:1.聚丙烯酸酯类(PA);2.聚氨酯类(PU);3.聚氯乙烯类(PVC);4.有机硅类;5.合成橡胶类(如氯丁橡胶)。
此外,还有聚四氟乙烯、聚酰氨、聚酯、聚乙烯、聚丙烯和蛋白质类。
目前主要应用的是聚丙烯酸酯类和聚氨酯类。
按在使用上采用的介质不同分为溶剂型和水系型两种,溶剂型具有耐水压高,成膜性好,烘燥快,含固量低等优点,但同时又有在织物上渗透性强、手感粗硬,毒性大、易着火,需要溶剂回收装置、且回收费用高的缺陷。
与溶剂型相比,水系型无毒、不燃、安全,成本低、不需回收,可制造厚涂产品,有利于有色涂层产品的生产,涂层亲水性好;其缺点是耐水压低,烘燥慢,在长丝织物上粘着较难。
按涂层工艺及焙烘条件不同又有干式涂层胶和湿式涂层胶,低温交联涂层胶和高温交联涂层胶之分。
干式和低温交联涂层胶因其涂层工艺简单,焙烘温度低,省力节能,它们是未来涂层织物发展的趋势。
2.聚丙烯酸酯涂层胶(Polyacrylate简称PA)聚丙烯酸酯类织物涂层胶是目前常用的涂层胶之一,它有下列优点:耐日光和气候牢度好,不易泛黄;透明度和共容性好,有利于生产有色涂层产品;²耐洗性好;粘着力强;²成本较低。
浅谈织物涂层整理织物, 涂层纺织品涂层整理剂又称涂层胶,是一种均匀涂布于织物表面的高分子类化合物。
它通过粘合作用在织物表面形成一层或多层薄膜,不仅能改善织物的外观和风格,而且能增加织物的功能,使织物具有防水,耐水压,通气透湿,阻燃防污以及遮光反射等特殊功能。
早在二千多年前,古代中国人民就已经把涂层胶用于织物表面,那时多为生漆、桐油等天然化合物,主要用于防水布的制作。
时至近代,出现了性能优越的多种合成聚合物类涂层胶。
最初的产品存在只防水而不透湿的缺陷,涂层织物使用时有闷热感,舒适性差。
为了改善涂层胶的通气透湿性,自70年代以来,科研人员通过对涂层胶化学结构的改性和变换涂层加工方法等手段研制出了一系列防水透湿型织物用涂层胶。
近年来,功能型涂层胶和复合型涂层胶也有了较大的发展。
涂层胶的分类方法很多,按化学结构分类主要有:1.聚丙烯酸酯类(PA);2.聚氨酯类(PU);3.聚氯乙烯类(PVC);4.有机硅类;5.合成橡胶类(如氯丁橡胶)。
此外,还有聚四氟乙烯、聚酰氨、聚酯、聚乙烯、聚丙烯和蛋白质类。
目前主要应用的是聚丙烯酸酯类和聚氨酯类。
按在使用上采用的介质不同分为溶剂型和水系型两种,溶剂型具有耐水压高,成膜性好,烘燥快,含固量低等优点,但同时又有在织物上渗透性强、手感粗硬,毒性大、易着火,需要溶剂回收装置、且回收费用高的缺陷。
与溶剂型相比,水系型无毒、不燃、安全,成本低、不需回收,可制造厚涂产品,有利于有色涂层产品的生产,涂层亲水性好;其缺点是耐水压低,烘燥慢,在长丝织物上粘着较难。
按涂层工艺及焙烘条件不同又有干式涂层胶和湿式涂层胶,低温交联涂层胶和高温交联涂层胶之分。
干式和低温交联涂层胶因其涂层工艺简单,焙烘温度低,省力节能,它们是未来涂层织物发展的趋势[1][2]。
2.聚丙烯酸酯涂层胶(Polyacrylate简称PA)聚丙烯酸酯类织物涂层胶是目前常用的涂层胶之一,它有下列优点:2耐日光和气候牢度好,不易泛黄;2透明度和共容性好,有利于生产有色涂层产品;2耐洗性好;2 粘着力强;2成本较低。
Related织物的水性聚氨酯涂层整理技术即在基布上施加一层粘合剂,覆上一层薄膜或其他材料,加热加压,形成一个复合织物;或者薄膜本身即是粘合材料,把基布与其他材料粘合在一起。
新型纺织品向人们提供各种优异的服用功能,防水透气织物就是其中之一。
防水透气织物也叫防水透湿织物,国外又称“可呼吸织物”。
有人曾对人在运动时的大致出汗量作了研究,服装透气性低于人体出汗量时,人就有闷热感。
因此,透气性大小是衡量织物服用舒适性的重要指标,特别是运动服。
聚氨酯涂层织物具有防水透湿功能,其主要特点是消费者穿在身上的外衣,既能防雨防风又能将人体形成的汗液、汗气蒸发,避免在衣服内凝结,保持干爽、舒适。
水性聚氨酯在轻纺、皮革、胶粘剂、印染等行业中的应用已相当广泛,若用于织物后整理,可明显提高服装或饰品的华丽庄重感和穿着舒适感,因此,有些品种已经开始受到时装界的青睐。
棉织物的抗皱免烫整理是改善织物服用性能、提高其附加值的重要加工工序之一。
水性聚氨酯具有无臭味、不含有机溶剂、无污染、不燃等特点,作为环保绿色纺织助剂使用,而水性聚氨酯抗皱整理剂具有不含甲醛、不泛黄、强力损失小等优点。
防水透气织物首先被开发用在军服、防护服的生产,现在已广泛用于运动服、旅行包、帐篷等的制聚氨酯(PU)是分子结构中含有“-NHCOO-”单元的高分子化合物,在纺织品上PU广泛应用于氨纶丝和涂层整理。
纺织品的聚氨酯涂层整理是后整理工艺新发展的一种加工技术。
织物的聚氨酯涂层整理是聚氨酯树脂在织物上应用的一个主要方面。
织物经聚氨酯涂层整理后,外观得到明显改善:手感好、耐磨抗擦、透气透湿、防水性能好等。
采用聚氨酯材料(PU)制成的涂层或薄膜的研究异常活跃,新工艺、新品种不断面世,引起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
水性聚氨酯织物涂层整理逐成趋势织物涂层顾名思义,就是在织物表面涂一层别类材料。
这也说明,织物涂层有两个加工对象——基布、涂层材料,以及把这两者结合起来的技术——涂层技术。
织物制品染整后整理技术的解析与改进一、织物制品染整后整理技术的概述织物制品染整后整理技术是指在织物染色或印染加工完成后,对织物进行形态修整、整饰和特殊处理的过程。
整理技术对织物的质量和外观具有重要影响,影响整个产品的市场价值和销售情况。
织物整理技术主要包括浆洗、定型、定形、烘干、整理、抽辊等流程。
这些步骤对织物的颜色、手感、尺寸稳定性、光泽、减皱等方面都有很大影响。
二、织物制品染整后整理技术的流程及其作用1、浆洗:以清洁织物、消除染色过程中产生的污渍和残留物为目的。
同时,也可以润滑织物使其更易整理,提高光泽度,防止静电和撕裂,保持尺寸稳定性。
2、定型:是利用热和压力特殊对织物形状进行修整的过程,以达到织物尺寸稳定性的目的。
3、定形:是热处理织物以改善其外观的过程。
定形可强化纤维间力学结合,确保尺寸稳定性,防止织物变形和脱水,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光泽度。
4、烘干:是通常情况下对经过浆洗和定型处理的织物进行除剩余水分的过程,同时也能够使织物更易整理。
5、整理:是将烘干的织物进行压光、整饰、去污处理等,以达到使织物看起来柔软、美观、时尚的目的。
6、抽辊:是对整饰后的织物进行去污和减皱处理,以保持织物柔软,易折叠,易搭配。
织物整理流程对织物的颜色、手感、尺寸稳定性、光泽、减皱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影响,因此,整理中的每一步都非常重要。
如果任何一步出现问题,都会对最终产品的质量产生不良影响。
因此,发展先进的整理技术,改进现有技术,逐渐完善整理流程,已成为织物加工企业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
三、织物制品染整后整理技术的改进1、采用新型整理剂现有的整理剂对织物的柔软度和光泽度具有很好的效果,但它们存在低环保性的问题,对环境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消费者越来越关注使用环保型整理剂。
企业应选用符合环保标准的整理剂,以适应市场需求。
2、应用新型整理技术目前,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一些新型整理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织物整理领域。
如冷轧技术、光滑技术、微波辅助技术等,这些技术的应用可以提高织物的质量和外观,提高整体的生产效率。
织物涂层织物涂层概述织物涂层,顾名思义,就是在织物表面涂一层别类材料。
这也说明,织物涂层有两个加工对象--基布、涂层材料,以及把这两者结合起来的技术--涂层技术。
广义的涂层技术,也包括层压,即在基布上施加一层粘合剂,覆上一层薄膜或其他材料,加热加压,形成一个复合织物;或者薄膜本身即是粘合材料,把基布与其他材料粘合在一起。
从狭义来讲是将涂层材料涂刮到织物表面的加工过程。
织物涂层的涂布方式则要根据产品要求、所用涂层剂的特性来选择。
一般分为直接涂布法和间接涂布法两类。
直接涂布法是将涂层剂用物理机械方法直接均匀地涂布到织物表面;间接涂布法又称转移涂层,是先将涂层剂用刮刀方法涂布于特制的防粘转移纸(又称离型纸)上。
再与织物压合,使涂层物与织物粘接起来,再将转移纸与织物分离。
一、涂层整理方法及涂层加工设备织物涂层整理,从狭义来讲是将涂层材料涂刮到织物表面的加工过程。
织物涂层的涂布方式则要根据产品要求、所用涂层剂的特性来选择。
一般分为直接涂布法和间接涂布法两类。
直接涂布法是将涂层剂用物理机械方法直接均匀地涂布到织物表面;间接涂布法又称转移涂层,是先将涂层剂用刮刀方法涂布于特制的防粘转移纸(又称离型纸)上。
再与织物压合,使涂层物与织物粘接起来,再将转移纸与织物分离。
涂层加工设备有很多类型,国外常用的一些设备有浮动刮刀涂布机、刀辊涂布机、逆辊涂布机、刮辊涂布机、圆网涂布机、间接涂布机(又称转移涂层机)。
二、涂层剂的发展涂层整理用涂层剂的种类也很多。
常用的有乳胶、聚氨酯、聚丙烯酸酯、聚乙烯等高分子聚合物。
而在这些涂层剂中,近几年发展特别显著的是聚丙烯酸酯类和聚氨酯类树酯。
聚丙烯酸酯是将不同的丙烯酸酯单体共聚而成,它可因其中所用原料单体不同而具有不同的物理机械性能;聚氨酯是以含双异氰酸酯基的化合物与多元醇或其它含活泼氢的化合物进行加聚而成,反应中没有副产物。
前几年,国内织物涂层加工所使用的涂层剂大多数都是*进口,近二年,国内已有几个化工厂和科研单位试制生产出高层次的涂层剂,这就为发展我国的织物涂层技术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织物小知识——整理的目的和方法
织物整理的目的和方法如下:
整理的目的:
1. 改变织物的外观,如轧光整理、荧光增白等。
2. 改变织物的手感,如柔软整理、硬挺整理等。
3. 改善织物的形态稳定性,如拉幅整理、合成纤维及其混纺织物的热定形整理、树脂整理等。
4. 提高织物的防护性能,如防水整理、阻燃整理、抗静电整理、防辐射整理和防紫外线整理等。
5. 保证织物的服用寿命,如防霉整理、防蛀整理等。
6. 改善织物的保健功能,如抗菌防臭整理、香味整理、负离子整理和远红外整理等。
整理的方法:
1. 利用水分、热量、压力和机械的作用以达到整理的目的,如拉幅整理、轧光整理、电光整理等。
2. 利用化学药剂与纺织纤维发生化学反应,从而改变纤维的物理化学性能。
如树脂整理、耐久性防水防火整理等。
3. 在织物上加入填充料,以改善织物的手感和重量。
例如用淀粉或胶质、陶土及其他矿物质配成浆液的上浆整理。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需要,建议查阅纺织品相关书籍或咨询专业人士。
浅谈织物涂层整理织物,涂层纺织品涂层整理剂又称涂层胶,是一种均匀涂布于织物表面的高分子类化合物。
它通过粘合作用在织物表面形成一层或多层薄膜,不仅能改善织物的外观和风格,而且能增加织物的功能,使织物具有防水,耐水压,通气透湿,阻燃防污以及遮光反射等特殊功能。
早在二千多年前,古代中国人民就已经把涂层胶用于织物表面,那时多为生漆、桐油等天然化合物,主要用于防水布的制作。
时至近代,出现了性能优越的多种合成聚合物类涂层胶。
最初的产品存在只防水而不透湿的缺陷,涂层织物使用时有闷热感,舒适性差。
为了改善涂层胶的通气透湿性,自70年代以来,科研人员通过对涂层胶化学结构的改性和变换涂层加工方法等手段研制出了一系列防水透湿型织物用涂层胶。
近年来,功能型涂层胶和复合型涂层胶也有了较大的发展。
涂层胶的分类方法很多,按化学结构分类主要有:1.聚丙烯酸酯类(PA);2.聚氨酯类(PU);3.聚氯乙烯类(PVC);4.有机硅类;5.合成橡胶类(如氯丁橡胶)。
此外,还有聚四氟乙烯、聚酰氨、聚酯、聚乙烯、聚丙烯和蛋白质类。
目前主要应用的是聚丙烯酸酯类和聚氨酯类。
按在使用上采用的介质不同分为溶剂型和水系型两种,溶剂型具有耐水压高,成膜性好,烘燥快,含固量低等优点,但同时又有在织物上渗透性强、手感粗硬,毒性大、易着火,需要溶剂回收装置、且回收费用高的缺陷。
与溶剂型相比,水系型无毒、不燃、安全,成本低、不需回收,可制造厚涂产品,有利于有色涂层产品的生产,涂层亲水性好;其缺点是耐水压低,烘燥慢,在长丝织物上粘着较难。
按涂层工艺及焙烘条件不同又有干式涂层胶和湿式涂层胶,低温交联涂层胶和高温交联涂层胶之分。
干式和低温交联涂层胶因其涂层工艺简单,焙烘温度低,省力节能,它们是未来涂层织物发展的趋势[1][2]。
2.聚丙烯酸酯涂层胶(Polyacrylate简称PA)聚丙烯酸酯类织物涂层胶是目前常用的涂层胶之一,它有下列优点:2耐日光和气候牢度好,不易泛黄;2透明度和共容性好,有利于生产有色涂层产品;2耐洗性好;2粘着力强;2成本较低。
其缺点是:2弹性差,易折皱;2表面光洁度差;2手感难以调节适度。
最初的聚丙烯酸酯类涂层胶属于单纯防水型产品,通过几十年的发展,目前的品种不仅具有防水透湿,阻燃等多种功能,而且还有低温节能的特色。
聚丙烯酸酯类涂层胶一般均由硬组分(如聚丙烯酸甲酯等)和软组分(如聚丙烯酸丁酯等)共聚而成。
聚丙烯酸酯涂层的主要单体有丙烯酸、丙烯酸甲酯、丙烯酸乙酯、丙烯酸丁酯等,为了提高其防水性能,必要时可加入丙烯酰胺和丙烯腈,聚合引发剂一般用过氧化物(如过硫酸钾等)。
2.1防水涂层整理剂此种聚丙烯酸酯类涂层整理剂最初多为溶剂型产品,其粘着性和耐水性极佳。
为了提高膜的强度,常加入外胶联剂,此类具有代表性的品种是大日本油墨公司的Criscoat系列涂层整理剂及其助剂。
其适合加工柔软的薄织物,与防水剂拼用一次,即可获得较高的拒水和耐水压效果。
但溶剂型产品含有大量的有机溶剂如甲苯、醋酸乙酯等,使用时容易造成环境污染或发生火灾,且溶剂回收费用高。
溶剂型涂层整理剂合成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悬浮聚合,所得产品的分子量较高;另一种是溶液聚合,所得产品的分子量低。
为了克服溶剂型产品的缺点,水系型的聚丙烯酸酯类涂层整理剂应运而生。
水系型的又分为乳液类,非皂乳液类和水溶类三种。
乳液类分子量为10-500万,粒子直径0.05-0.2微米,含固量一般为40-60%。
由于采用乳液聚合法,聚合时加入少量复合乳化剂,由于乳化剂的存在,在融结成膜过程中,一部分被挤至膜与织物之间界面,从而削弱了与织物的粘结强度,使产品的耐水压受到一定的影响。
另一部分被挤至膜的外表面,引起膜表面的涩滞感,造成涂层织物的手感不爽。
非皂乳液类(也有称无乳剂型)涂层剂不含乳化剂,对织物主要进行精细涂层防水整理。
整理后的织物能保持原有的风格,具有柔软的手感和很高的牢度,手感滑爽,有较高的机械性能和良好的防水效果。
水溶类是一种特殊的胶体分散液,是在高聚物中引入亲水性官能团,能在水中呈澄清状态,水溶类的分子量一般在10-20万左右。
国内已有报道,以乳液聚合法合成聚丙烯酸酯超微乳液,其平均粒径在50nm以下,外观为半透明胶体粘液,选择2D树脂作为外交联剂,用含氟树脂进行后拒水整理,可使涂层织物获得更高的耐水压值和拒水性[3]。
目前国内该类产品多为外交联型,应用时须加入交联剂,给厂家应用带来不便。
近年国内有人对水性超微乳自交联聚丙烯酸酯织物涂层剂的应用性能进行了研究[4],结果表明其性能优异,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2.2防水透湿涂层整理剂经此类涂层剂整理过的织物同时具有防水和透湿两种功能,其防水透湿机理是依靠成膜时形成大量的微孔。
这些孔隙小于2微米,能阻止水滴(平均直径100微米),却允许水蒸气分子(平均直径0.0004微米)通过,从而获得防水透气性[5]。
为了改善聚丙烯酸酯类加工织物的通气透湿性,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日本将含有羧基,羟基,腈基等亲水性基团的丙烯酸酯类共聚物溶解于水能混溶的有机溶剂中制成涂层胶,涂后经温水处理,去除溶剂并使共聚物凝固,干燥去水使共聚物在织物上形成微孔薄膜。
这种涂层胶以湿法涂层处理织物通气透湿性良好。
与干法相比,湿法涂层较为繁杂,因此开发既能干法涂层,又防水透湿的织物涂层胶势在必行。
我国于80年代中期研制出此类产品如PP-3,系由丙烯酸酯类单体乳液聚合而成[5]。
2.3多功能性涂层整理剂目前,聚丙烯酸酯涂层胶已从过去的防水透湿型产品发展到多个品种,主要包括阻燃,防风,遮阳及泡沫涂层整理剂,甚至还兼有几种性能的多功能产品。
其中又以阻燃涂层胶发展最快。
研制开发阻燃涂层剂主要有两种途径,一种是选用阻燃性单体共聚;另一种是在聚丙烯酸酯乳液中添加阻燃协效剂和阻燃剂。
此类产品有美国White公司的Caliban F/R P-44和P-53,其阻燃剂均为十溴二苯基化合物与氧化锑的复合物,阻燃性好[6]。
国内也有阻燃涂层产品,如天津纺织工业研究所的C-20,其性能可与国外的同类产品相媲美[7]。
日本公布了用于电磁屏蔽的阻燃金属涂层织物,在此织物涂层的一则涂以丙烯酸聚合物Toacron SA 6218为主的涂层,在另一则涂以含阻燃剂的聚氨酯层ResamineUD[8]。
泡沫涂层加工是纺织品涂层整理的一种新型工艺,其中的泡沫涂层整理剂是关键,FCA-100是国内出现的一种泡沫涂层整理剂。
3.聚氨酯涂层胶(Polyurethane 简称PU)聚氨酯全称为聚氨基甲酸酯,是分子结构中含有—NHCOO—单元的高分子化合物,该单元由异氰酸基和羟基反应而成,反应式如下:—N=C=O + HOˉ → —NH-COOˉ20世纪70年代,德国Otto Bayer 首先合成了PU。
在1950年前后,PU作为纺织整理剂在欧洲出现,但大多为溶剂型产品用于干式涂层整理。
20世纪60年代,由于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和政府环保法规的出台,水系PU涂层应运而生。
70年代以后,水系PU涂层迅速发展,PU涂层织物已广泛应用。
80年代以来,PU的研究和应用技术出现了突破性进展。
与国外相比,国内关于PU纺织品整理剂的研究较晚。
据不完全统计,国内水系PU的科研、生产单位不多(约40余家),年产量万吨以上,且大部分为皮革涂饰剂,用于纺织品整理的不多。
聚氨酯涂层剂是今后发展的主要种类,它的优势在于:Ø涂层柔软并有弹性;Ø涂层强度好,可用于很薄的涂层;Ø涂层多孔性,具有透湿和通气性能;Ø耐磨,耐湿,耐干洗。
其不足在于:Ø成本较高;Ø耐气候性差;Ø遇水、热、碱要水解。
PU涂层剂按组成分类有:聚酯系聚氨酯;聚醚系聚氨酯;芳香族异氰酸酯系聚氨酯;脂肪族异氰酸酯系聚氨酯。
按使用上采用的介质分为溶剂类和水系类[2]。
3.1溶剂型PU涂层胶溶剂类PU具有良好的强伸度和耐水性,但毒性大,易燃烧。
从组分上来说,它还分为双组分类和单组分类。
双组分产品由预聚物和胶联剂组成,预聚物是将异氰酸酯与低聚多元醇反应生成的末端为羟基的预聚物。
胶联剂则是含有多个(三个以上)异氰酸酯基的化合物。
在涂层整理时,预聚物与胶联剂反应,形成热固性网状薄膜,赋予纺织品优良的性能。
此类产品有大日本油墨公司的Crisvon7367 SL。
单组分产品为线状结构,有无定形区也有结晶区,是热塑性的。
单组分产品由端异氰酸酯基(—NCO)的预聚体经扩链而成。
产品如国内的AR-1401,国外的有大日本油墨公司的Crisvon2016EL,2116EL。
Bayer公司的Impranil系列。
溶剂型PU涂层胶大多使用DMF,或甲苯与异丙醇的混合物作为溶剂。
为了达到防水透湿的效果,溶剂型涂层整理剂一般采用湿法涂层工艺加工织物。
3.2水系PU涂层胶水系型又分为水溶性和水分散型两种。
水系PU用于织物涂层整理,量大面广,如日本的Superflex系列,德国的Imperanil水分散系列。
水系PU成膜性好,并有较好的防水性。
Elastron CT-7,C-52均为水系PU,用于防水透湿涂层。
水分散型PU可制成非离子,阴离子和阳离子分散液。
水分散型PU对酸碱敏感,在酸的存在下,阴离子PU将凝聚,而阳离子PU不耐碱。
国产的有PUI-1,503型,目前该类产品在不断发展。
水系PU涂层胶最初采用转相乳化法制造,但产品中含有乳化剂,对粘着性、强韧性和耐水性产生不良影响。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20世纪80年代后期,自乳化型水系涂层胶逐渐增多,其主要原理是在聚合物链上引入适量的亲水基团,在一定条件下自发分散形成乳液。
水系PU涂层胶通常用于干法涂层。
为提高涂层产品的耐水性、柔软性和耐久性,应进行前、后防水整理。
例如PU-195就属于该类产品。
大分子中含有大量的极性基团,分子间力很强,导致其具有优良成膜性,能够在织物上形成坚韧而耐久的薄膜,拒水性良好,它还具有一定透湿性。
其原因是:一方面PU中的极性基团或亲水基团,如—OH,—NHCOO—,—SO3H,—COOH等的“化学阶梯石”[9]作用,使水蒸气分子沿着阶梯从高湿度一侧迁移到低湿度一侧;另一方面PU由软段和硬段组成,分别形成结构中的无定性区和结晶区,由于无定性区分子链比较松散,结构不紧密,水分子容易进入,并迁移和扩散,从而达到透湿的目的[1]。
3.3 PU乳液改性为了提高乳液及膜性能,扩大应用范围,需要对PU乳液进行适当的改性。
目前,改性的途径大致可分为四类:⑴改进单体和合成工艺;⑵添加助剂;⑶实施交联;⑷优化复合。
3.3.1改进单体和合成工艺在原有的生产技术上,根据实际需要选用新的反应单体或改良合成工艺与加工工艺,是提高PU乳液及膜性能简易可行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