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十六章社会主义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和现代企业制度

第十六章社会主义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和现代企业制度

第十六章社会主义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和现代企业制度
第十六章社会主义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和现代企业制度

第十六章社会主义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和现代企业制度

「学习目的和要求」

社会主义国有企业是市场的主体,是从事商品生产和商品经营活

动的基本经济单位和国民经济的支柱,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也要通过

国有企业的经济活动得到实现。要揭示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经济运行

的规律,必须考察社会主义国有企业。本章所考察的社会主义国有企业,即全民所有制企业。学习本章应了解社会主义国有企业的地位。

性质和特征,企业的活力与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等问题,借

以认识社会主义直接生产过程中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第一节社会主义国有企业的地位

社会主义国有企业的生产资料属于全体劳动人民共同所有,它

是直接从事生产、流通或服务等经济活动并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国民经济的基本经济单位。

社会主义国有企业根据它所从事的经济活动不同,分为直接从

事生产和经营的工业企业、农业企业、建筑施工企业,以及为生产

和生活服务的交通运输企业、商业企业、邮电通讯企业、金融企

业、服务性企业,等等。随着生产、流通和社会分工的发展,生产

的专业化程度不断提高,以及经济结构的调整,企业的规模、种

类、结构和数量,也会有所变化。

一、社会主义国有企业是社会主义国民经济的支柱

是因为:第一,它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中占支配地位,掌握先进的技术设备,拥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强大的控制力。第二,它是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主要实现者,可以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物质产品、基础设施、重要资源和技术力量。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实现国家的工业化和现代化,始终都要依靠和发挥国有企业的主导作用。第三,它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主要体现者,社会主义再生产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各个环节的经济活动,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和方向,都离不开国有企业,它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主要经济基础。

二、社会主义国有企业是具有自身独立经济利益的经济实体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国有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层生产经营单位,是具有自身经济利益的经济实体,这是由以下经济条件所决定的:

第一,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企业中劳动者的个人物质利益要

求,只能或主要是通过他所在的企业来实现,每个劳动者通过劳动所取得的物质利益的多少,与他从事劳动的企业的联合劳动结果和生产经营状况密切相关。正是劳动者的这种与所在企业生产经营状况紧密相关的物质利益要求,决定了国有企业必然是具有自身独立的经济利益的经济实体。

第二,社会主义国有企业的生产资料属于全体劳动者共同所有,但由各个企业占有和使用。国有企业的所有权与经营使用权的适当分离,使企业对其经营管理的资产享有经营权,相应地享有通过经营使用这些资产而带来的经济利益。因此,国有企业生产资料所有权与经营使用权的分离,也决定了企业必然是具有自身独立经济利益的经济实体。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为了发展商品生产和开展市场经营活动,国有企业作为具有独立经济利益的经济实体的地位必须得到维护,这样才能使企业主动地参与市场竞争和市场经营,提高自身的竞争能力和生存能力,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各个企业由于生

产经营管理好坏而带来的收益差别,应当反映在不同企业劳动者所获得的物质利益的差别上。

三、社会主义国有企业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商品生产和经营单位及市场竞争主体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所生产的产品和提供的服务,都要作为商品通过市场加以销售,企业不仅要直接参与市场竞争,而且企业之间的经济联系和生产要素的获取,都要通过市场来实现,企业是商品生产和经营单位,是市场竞争主体。

国有企业作为商品生产和经营单位以及市场竞争主体,必须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以自身的商品销售收入,补偿自己的支出,在完成对国家上缴税利的基础上,盈利归己,亏损自负。企业要真正具有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能力与机制。企业具有生产和经营的自主权,才能独立地进行经济决策和生产经营活动,从而对自己的决策和活动的结果承担责任,盈亏自负。

四、社会主义国有企业是具有一定权利和义务的法人实体

社会主义国有企业具有法人地位,企业法人即经济法人,它是拥有自己经营的财产和依照法定程序建立的能够独立地行使民事权利、承担民事责任和参加民事活动的经济组织。

国有企业作为法人实体,必须具有自己应有的权利,并承担应尽的社会义务。

国有企业的权利就是企业的经营权,企业经营权是指企业对其经营管理的财产享有占有、使用、依法处置和经营收益的权利。企业按照国家规定的资产经营形式,依法行使经营权。

国有企业作为法人实体,应当承担应尽的社会义务和责任。企业应当在核准登记的经营范围内,从事生产和经营活动,遵守国家各项有关法律、法规、政策的规定,确保企业财产的保值增值,防止国有资产流失。企业以其经营管理的资产,承担民事责任。企业的法定代表人和其他有关人员,以法人名义从事的经营活动,承担

民事责任。厂长对企业盈亏负有直接经营责任,职工按照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制,对企业盈亏也负有相应责任。

第二节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

一、企业的活力和企业的经营机制

社会主义国有企业的活力,从根本上说是指企业全体劳动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充分发挥。具体地说是指企业在国家计划指导下,依靠自身的力量,灵敏地适应复杂多变的市场需军,高效率地进行商品生产和经营,使企业具有自我发展、自我约束、自我积累、自我改造的能力,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自身的生

企业要具有活力,关键在于企业应具有完善的经营机制。

国有企业的经营机制,是指企业作为一个经济有机体,为适应外部经济环境和求得生存与发展而具有的内在功能和运行方式。企业经营机制包含以下基本内容:

第一,动力机制或激励机制。企业的动力机制,就是通过激发企业内部的利益动机而形成企业经济运行所需要的激励机制。职工是企业的主体,企业动力机制的实质就是通过一定的经济利益机制,充分调动与发挥企业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国有企业动力机制的运作与完善,需要处理好两个层次的经济利益关系。一是正确处理企业资产所有者同企业经营者及生产者的利益关系,通过选择、设定某种企业经营形式和利益分配办法,协调两者的利益关系。二是正确处理企业经营者同生产者的利益关系,通过合理的利益分配原则和有效的分配形式,协调双方的利益关系。通过这两个层次利益关系的协调,实质上就是处理好国家、企业集体、职工个人三者之间的物质利益关系,以充分调动和发挥企业与职工的

积极性。

第二,约束机制。企业的约束机制,就是企业调整和控制自身的行为,使之适应各种约束条件和环境变化,以求得生存与发展的机制。约束机制的实质,就是企业依靠自我调整和控制能力,优化自身的行为方式,做出正确决策,以保证企业追求最佳经济效益目标的实现。企业的行为约束机制有两个方面,一是企业内部行为的约束,包括企业的预算约束、审计约束、财务约束、责任约束、纪律约束等等,以克服企业的短期行为,增收节支,取得盈利,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促进企业的发展;二是企业外部行为的约

束,包括市场约束、合同约束。法律约束和一定的行政约束等等。

企业的生产经营要面向市场,吸纳各种市场信息,适应市场供需变化和生产要素的供给条件,遵守和履行各种经济合同,按照法律和市场规则从事生产经营活动。

第三,运转机制或循环机制。企业的运转机制就是要保持企业由投入到产出的不断循环过程的良性状态,使企业的供、产、销顺畅进行和运转的机制。完善企业的运转机制,需要选择和设计企业的各项经营管理制度,完善内部组织机构,优化企业决策体制;使企业有效地取得生产经营所需要的各种生产要素,增强企业对生产资料、资金、技术、信息等的调蓄能力;提高企业对外部市场、信用条件和金融状况等变化的应变功能,特别是提高抗逆市场价格波动、信用中断、资金紧张、销售困难等突变的功能,以保持企业在外界环境变化冲击下的稳定性;同时还应提高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使企业在市场经营中长盛不衰。

二、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和增强企业活力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首先应该是企业具有充分活力的社会主义。增强企业活力,特别是增强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活力,提高它们的素质,转换其经营机制,这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中心环节,是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和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关键所在。我国原有经济体制的僵化模式的各种弊端,集中表现为企业缺

有大中型企业的活力,转换其经营机制,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所面临的突出任务,只有增强它们的活力,使企业的经营机制合理化,才能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概括地说,国有企业的经营机制要实现以下转换:

第一,企业动力机制要从非利益型向利益型转换。在我国原有经济体制条件下,企业是行政机构的附属物,企业的经济利益被严重忽视,使企业失去从物质利益上促进经济发展的动力。同时,在企业内部忽视职工个人的物质利益,分配上搞平均主义,不能激励职工的劳动积极性。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必须使企业的动力机制从非利益型向利益型转换,一方面,要切实重视企业作为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所应具有的独立物质利益,使企业和职工的物质利益与其生产经营成果紧密联系;另一方面,要处理好国家、企业和职工的物质利益关系,既要重视企业和职工的经济利益,又要维护国家的整体与长远利益。

第二,企业约束机制要从被动型向主动型转换。在我国原有的指令性计划体制下,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都要服从指令性计划和行政主管部门的安排,资金无偿使用,生产资料统一调拨,产品统购包销。企业的基本职能是执行性职能,失去自我约束的主动性,其行为约束完全是消极被动的。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作为市场的主体,必须使约束机制从被动型向主动型转换。企业应当主动地使自身的行为符合市场经济运行规律,既要使企业的获利多少同企业使用资金和生产资料的效果相联系,又要使企业的生存发展与企业收益的合理使用相联系。从而使企业从优化自身的行为方面强化其约束机制,实现从被动执行向主动决策的转化。

第三,企业运转机制要从生产型向生产经营型转换。在我国原有经济体制下,企业的一切经济活动都由国家统一安排和规定,企业的经济活动基本上局限于企业内部以及与上级主管部门的纵向联系,而与市场缺少直接联系,形成一种封闭的、单纯生产型的经营机制。转换企业经营机制,要使企业的运转机制由生产型向生产经营型转换,使企业的活动范围扩大到企业外部,生产经营直接接受市场机制和各种经济杠杆的制约,加强企业之间的横向经济联系,

积极参与市场竞争。企业应通过市场预测和对市场信息的了解,使自己的产、供、销面向市场,形成开放型的运行机制。

社会主义国有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从总体上看,能够有效地发挥企业和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提高企业整体素质。增强企业活力和转换企业经营机制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中心环节,其重要性在于:

第一,有利于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国有企业作为社会主义国民经济的支柱和社会主义经济的基础,它是工业生产建设和市场商品流通的主要的直接承担者,是国家财富的主要创造者,也是社会

生产力发展、经济技术进步和提高我国综合国力的主要力量。国有企业是否具有强大的活力,是否具有完善的经营机制,不仅关系到企业自身的经济利益,更关系到国民经济全局的重大问题,对推动我国整个国民经济以尽可能快的速度发展,对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实现我国经济建设的战略目标,具有重大作用。

第二,有利于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国有企业只有具有充分的活力和完善的经营机制,才能发挥其作为市场主体的作用,更好地适应复杂多变的市场需要,有效地参与市场竞争,对市场的各种信息做出灵活的、及时的反应,制定正确的经营决策;才能使企业的行为与市场规律的内在要求相一致,市场机制才能对资源配置发挥基础性的调节作用;从而才能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完善与发展。

第三,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益。社会主义国家的宏观经济效益,是建立在企业微观经济效益基础之上的。我国国有企业的经济效益总的说来还比较低,拥有巨大的提高经济效益的潜力。我国经济建设要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为此,必须增强企业活力,使企业高效率地从事生产经营活动。

第四,有利于提高企业素质。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可以在完善企业的动力机制、约束机制、运转机制的基础上,发挥企业内在潜力,适应市场供求变化,使企业真正成为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的主体,从而提高企业素质。

三、转换企业经营机制的主要途径——国有企业的改革、改组、改造和加强管理

转换企业经营机制的途径是多方面的,需要进行综合治理,但主要是依靠企业内部机制的转变。必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提高企业整体素质,构造高效运行的微观基础,将企业的改革同改组、改造和加强管理(简称“三改一加强”)紧密地结合起来。

第一,深化国有企业改革。通过深化改革,探索国有企业的有效实现形式,推进国有企业的体制创新。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国有大中型企业实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革,使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法人实体和市场主体。

第二,推进国有企业战略性改组。要着眼于搞好整个国有经济,抓好大企业,放活中小企业。对少数重要骨干企业由国家独资控制经营,发展实力雄厚和竞争力强的大型企业和大企业集团。有一定实力和产品有市场的大企业中,经营状况良好的实行股份制等经营方式,经营困难的通过兼并、联合等形式进行资产重组,盘活

其存量资产。对于产品无市场、扭亏无望、资不抵债、资源枯竭的企业,已无存在价值,实行破产和关闭。放开搞活中小企业要形式多样化,采取改组、联合、兼并、租赁、承包经营、股份合作制、出售等多种形式。

第三,加快企业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国有企业是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的主体,必须在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中走在前列,形成以企业为中心的技术创新体系。企业要加强科研开发和技术改造,加大资金投入,重视科技人才,推进产学研结合,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提高企业技术开发能力,大力推广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形成面向市场的新产品开发和技术创新机制。

第四,加强和改善企业管理。国有企业管理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推行科学管理,强化基础工作,从严管理企业,实现管理创新,形成自主管理的机制。在企业管理方面必须着重加强企业发展战略研究,健全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狠抓管理薄弱环节,特别是搞好成本管理、资金管理和质量管理,并广泛采用现代

管理技术、方法和手段。

四、完善转换企业经营机制的外部环境

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转换企业的经营机制,除了企业自身进行“三改一加强”以外,还要有外部条件的配合,改善企业生产经营的外部环境。

第一,转变政府职能,实行政企分开。改变企业隶属于各级行政机构,成为国家行政机构附属物的状况,割断企业对国家的依赖。政府在经济上主要行使国有资产所有者、经济运行宏观调控者和社会经济管理者的职能,不直接干预国有企业的生产经营事务。

第二,发展各类市场,维护正常经济秩序。完备的市场体系是作为市场竞争主体的企业得以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必要条件,因此,推进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要继续完善商品市场,培育和发展生产要素市场,建立有利于商品、资金、技术、劳动力合理流动的全国统一的市场体系。同时,要健全市场规则,规范市场行为,加强市场监管,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依法严厉打击经济违法和犯罪行为,并切实减轻企业的各种负担。

第三,健全中介服务体系。社会中介服务体系,主要有各种社会中介服务机构和各类行业协会。社会中介服务机构包括会计、律师、公证、资产评估、咨询等机构,它们应与政府部门彻底脱钩,真正成为一种事业性组织,并要规范社会中介机构的行为,真正做到客观、真实、公正。各类行业协会也应加以规范,加强行业自

律。这样才能使社会中介服务体系有效地为企业的生产经营和改革发展服务。

第四,建立和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法律制度。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法律法规体系尚不够完备,为了给企业的生产经营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必须抓紧制定和完善有关维护社会秩序、实施宏观调控、规范市场主体、健全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同时应加强和改善司法、行政执法和执法监督。依法惩处侵犯企业合法权益的违法犯罪行为,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路,增加就业岗位。要进一步完善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失业保险、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搞好这三条保障线的相互衔接。同时要依法扩大养老、失业、医疗等社会保障的覆盖范围。要分离企业办社会的职能,逐步将社会服务机构移交给地方政府统筹管理,有的社会服务机构可转为企业化经营。

此外,从宏观上保持经济总量的平衡,扩大对外开放力度,以及制止不合理的重复建设等等,都对完善企业经营的外部环境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

第三节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一、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

搞好国有企业改革,对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我国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紧紧抓住和不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取得了重大成就。国有企业的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发生了深刻变化,一批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成长壮大,技术装备水平明显提高,以国有企业为主生产的一些重要产品的产量跃居世界前列。在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新格局下,国有经济的总体实力进一步增强,在国民经济中继续发挥着主导作用,并且一直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有力地支持了国家的经济体制改革和现代化建设。国有企业朝着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迈出了前所未有的重大步伐。1997 年党的十五大提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以来,国有企业改革从政策调整性改革走上了制度创新,改革步伐加快,取得显著成效。一批国有大中型企业进行了股份制改革,初步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框架。但长期以来国有企业所面临的一些深层次问题还未根本解决,如政企不分、国有资产流失、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经营机制不活、企业冗员多和社会负担重等问

题,仍不同程度地存在。2002年党的十六大强调指出,要按照建

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能使国有企业真正作为商品生产者经营者和市场主体,从自身经济利益出发对市场做出灵敏的反应,根据市场信号及时调整企业生产经营方向和规模,形成适应市场经济运行的生产经营机制,从而有效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

二、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

现代企业制度是适应社会化大生产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成为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的企业制度。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是:“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

第一,产权关系明晰。企业中的国有资产所有权属于国家,国家作为企业的出资者是企业中国有资产的所有者,拥有出资者所有权,企业拥有包括国家在内的出资者投资形成的全部企业法人财产权,从而在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基础上,进而在企业中形成出资者所有权与企业法人财产权的分离。

第二,企业权责明确。企业以其全部法人财产,依法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照章纳税,对出资者承担资产保值增值责任。

第三,出资者权责明确。出资者按照向企业的投资额享有所有者权益,即资产受益、重大决策和选择管理者的权利。企业破产时,出资者只以其向企业的投资额对企业债务承担有限责任。

第四,政企分开。政府不直接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企业也不能不受所有者约束,损害所有者权益。企业按照市场需求自主地组织生产经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并在市场竞争中优胜劣汰。

第五,管理科学。企业建立科学的企业领导体制和组织管理制度,调节所有者、经营者和职工之间的关系,形成激励和约束相结合的经营机制。

三、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内容

(一)国有资产出资人制度

这是实现政企职责分开和企业中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重要制度基础。企业中的国有资产,其出资者为代表全体人民的国家,国有资产出资人以其向企业的全部投资额享有所有者的权益,包括资产受益权、重大决策权、经营管理者选择权。除此之外,国有资产出

资人不能干预企业经常性的生产经营活动,确保企业的经营自主权。同时,国有资产出资者只以其向企业的全部投资承担企业的各种债务和损失。政府主管部门与企业之间,由过去的行政管理关系转变为出资人与投资企业之间的关系。

(二)企业法人财产制度

企业法人财产权是企业法人与企业经营权的有机结合。企业依法享有对企业财产的经营权,包括占有权、使用权、处置权以及经营收益权。企业对由出资者投资所形成的企业全部法人财产独立支配,自主经营。

整体性是指企业法人财产不可分割,企业的出资者除国家独资企业外,还有其他的出资者,但不论企业的出资者有多少,企业的法人财产合为一体,由企业法人占有和使用,企业实行统一经营管理,出资者不能随意抽回投资。稳定性是指出资者即使将其向企业的投资转让给他人(如出卖股票而使股权变动),企业的财产并不因而发生变动,保持了企业财产的相对稳定。延续性是指只要企业存

在,企业法人就拥有企业法人财产权,不会因投资者的变动而影响企业法人财产权的行使。效益性是指企业法人财产制度的建立,使企业的财产所有者不必亲自经营自己的财产,而是委托给有经验、会管理、善经营的专职经营者,即企业法人代为经营,从而可以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

(三)有限责任制度

营中发生严重亏损,资不抵债,甚至破产时,出资者仅以其投资额承担有限清偿责任,不用以出资者的其他财产赔偿,从而减少了出

经营亏损,资不抵债,甚至破产时,只以企业现有的全部法人财产为限进行清债和赔偿,不涉及企业以外的财产。

企业法人财产制度和有限责任制度,可以有效地解决企业只负盈不负亏的问题,并使企业经营者独立自主地从事生产经营,提高资产运营效率。

(四)企业组织管理制度

现代企业制度具有科学的企业领导体制和组织管理制度,调节所有者、经营者、生产者之间的责任与权利关系,三者之间通过企业的权力机构、决策机构、经营管理机构、监督机构,建立决策、执行和监督体系,形成各司其职、权责明确、相互制约的关系。这

现代企业要建立和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法人治理结构就是指由股东大会、董事会。经理层和监事会所组成的一种制度安排和运行机制。它是为了处理由于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而产生的信托代理关系,即股东与信托人(董事会)之间的关系,以及董事会与代理人

(经理层)之间的关系。这种法人治理结构具有各司其职、权责明确、有效制衡、运转协调的特征,有利于从企业内部建立起激励机制、约束机制和运转机制。

现代企业制度应适应社会化大生产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探索符合市场经济规律和我国国情的企业领导体制和组织管理制度,建立科学管理制度和民主管理制度。企业的科学管理制度包括基础性管理制度,如生产管理、技术管理、质量管理、成本管理、定额管理,以及财务管理、劳动用工管理、分配管理、计划管理、物资管理等等;市场经营管理制度,如营销管理、信息管理、市场预测管理、合同管理、广告管理等等;资产运营管理制度,如存量资产管理、资金管理、商标管理、专利管理等等。

企业的民主管理制度包括政治民主、生产技术民主和经济民主三方面的管理制度。企业要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充分发挥职工群众的民主管理作用,工会与职工代表大会要组织职工参加企业的民主管理,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

现代企业制度要实行企业内部的经济责任制,企业经济责任制的基本原则是:责、权、利相结合;国家、集体、个人利益相统一;职工劳动所得与劳动成果相联系。企业要坚持和完善厂长(经理)负责制,保证厂长(经理)依法行使职权。要建设好企业领导班子,发挥企业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保证与监督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

四、现代企业制度的形式

我国国有企业的现代企业制度,形式多种多样。公司制是现代企业制度的一种有效组织形式。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国有大中

型企业继续实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革。”而公司制又有多种形式,可

以是单一投资主体的国有独资公司,也可以是混合所有的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这些公司可以是多个国有投资主体共同组成,也可以是国有投资为主与非国有投资主体以及个人投资共同组成的国有控股公司。

有限责任公司是指由两个以上50个以下股东共同出资所设立

的企业法人组织。国家授权投资的机构或者国家授权的部门,可以

股份有限公司是由五个以上股东为发起人,通过发行股票筹集资金所设立的企业法人组织。股份有限公司的设立,可以采取发起设立或者募集设立的方式。发起设立是指由发起人认购公司发行的全部股份而设立的公司。募集设立是指由发起人认购公司应发行股份的一部

国有股权在公司中所占的比例,按不同产业和股权分散程度而有所区别。一般竞争性行业和基础产业中的公司,国家要控股,并吸收非国有资金入股,以扩大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和影响范围。生产某些特殊产品的公司和军工企业由国家独资经营。全国性行业总

公司宜改组为控股公司。

复习思考题

(1)社会主义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处于什么地位?

(2)增强企业活力和转换企业经营机制为什么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中心环节?

(3)如何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

(4)为什么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

(5)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和内容是什么?

(6)现代企业制度采取什么具体形式?

44、企业的活力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04上,简)

44.我国国有企业经营机制要实现哪些转换?(03下,简)

45、简述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05上,简)

45、现代企业制度包括那些基本制度?(05下,简)

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参考Word)

现代企业管理制度 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三个方面的主要内容: 现代企业制度有着十分丰富的内涵,它是当前最为发达的一种企业体制。市场经济较为发达的西方国家,已建立起一整套较为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所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主要包括如现代企业产权制度、现代企业组织制度、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三个方面的主要内容: 1现代企业产权制度产权归属的明晰化、产权结构的多元化、责任权利的有限性和治理结构的法人性是现代企业产权制度的基本特征。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首先要求对其进行公司化改造,明晰企业的产权划分和归属主体,在此基础上引导出多元化的投资来源。同时,根据投资的多少,确立对称的责任和权利,打破国家对企业债务负无限责任的传统体制。在所有权与经营权分开的前提下,企业依照自己的法人财产开展各项经济活动,独立地对外承担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在现代企业产权制度的规范下,企业不再是国家行政机关的附属物,国家也不再是企业的惟一投资主体。在企业的所有资产中,所有权属分散的股东,企业通过自己独立的法人地位运营全部资产。企业与国家之间、企业与分散的股东之间,各自的责任与权利是明确的。国有企业经过公司化改造后,在其内部建立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部门相互制衡的公司治理结构,确保企业产权关系的有效实施。建立现代企业产权制度是我国的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基础和前提。 2现代企业组织制度 现代企业制度有一套完整的组织制度,其基本特征是:所有者、经营者和生产者之间,通过公司的决策机构、执行机构、监督机构,形成各自独立、责权分明、相互制约的关系,并以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公司章程加以确立和实现。 现代企业组织制度有两个相互联系的原则,即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的原则,以及由此派生出来的公司决策权、执行权和监督权三权分立的原则。在此原则基础上形成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并存的组织机构框架。公司的组织机构通常包括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人员四大部分。按其职能,分别形成权力机构,执行机构、监督机构和管理机构。股东大会作为权力机构,它由国家授权投资的机构或部门以及其他出资者选派代表组成。股东实际上就是公司的所有者,股东大会所形成的决议是最终决议,具有法律效力。董事会作为公司的常设机构,是股东大会的执行机构,也是公司的经营决策机构,其主要职责是执行股东大会的决议,制定公司的大政方针、战略决策、投资方向、收益分配。监事会作为公

第十六章社会主义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和现代企业制度

第十六章社会主义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和现代企业制度 「学习目的和要求」 社会主义国有企业是市场的主体,是从事商品生产和商品经营活 动的基本经济单位和国民经济的支柱,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也要通过 国有企业的经济活动得到实现。要揭示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经济运行 的规律,必须考察社会主义国有企业。本章所考察的社会主义国有企业,即全民所有制企业。学习本章应了解社会主义国有企业的地位。 性质和特征,企业的活力与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等问题,借 以认识社会主义直接生产过程中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第一节社会主义国有企业的地位 社会主义国有企业的生产资料属于全体劳动人民共同所有,它 是直接从事生产、流通或服务等经济活动并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国民经济的基本经济单位。 社会主义国有企业根据它所从事的经济活动不同,分为直接从 事生产和经营的工业企业、农业企业、建筑施工企业,以及为生产 和生活服务的交通运输企业、商业企业、邮电通讯企业、金融企 业、服务性企业,等等。随着生产、流通和社会分工的发展,生产 的专业化程度不断提高,以及经济结构的调整,企业的规模、种 类、结构和数量,也会有所变化。 一、社会主义国有企业是社会主义国民经济的支柱 是因为:第一,它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中占支配地位,掌握先进的技术设备,拥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强大的控制力。第二,它是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主要实现者,可以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物质产品、基础设施、重要资源和技术力量。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实现国家的工业化和现代化,始终都要依靠和发挥国有企业的主导作用。第三,它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主要体现者,社会主义再生产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各个环节的经济活动,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和方向,都离不开国有企业,它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主要经济基础。 二、社会主义国有企业是具有自身独立经济利益的经济实体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国有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层生产经营单位,是具有自身经济利益的经济实体,这是由以下经济条件所决定的: 第一,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企业中劳动者的个人物质利益要

创新国有企业管理制度

创新国有企业管理制度,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09级经济管理班李中选 一、国有企业管理制度创新的必要性及其内容 (一)、国有企业管理创新的必要性 1、管理创新有利于国有企业提高竞争力。国有企业关系国计民生,关系国家建设的长治久安,搞好国有企业的改革对发展国民经济意义重大,只有管理创新才能带动企业其他方面的健康发展。企业的任何经营环境都有赖于管理创造的带动而优化,只有国有企业创新管理方式,其他方面就才能取得进展。这样,企业的竞争力必然会有所提高。 2、管理创新还有利于提升国有企业形象。在我国,国有企业一向以戴着“国有”的帽子而自高自傲,给市场的感觉十分不友好,当一种全新的企业文化形成后,整个国有企业都会把自身真正置于整个市场中,这是有赖于管理创新的。当国有企业自高自傲的态度消失后,更会注重自身建设与发展,自然会提升企业形象,而且国有企业的形象还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国家的形象。 3、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国有企业对成就的追求、对自我价值实现的向往、对社会责任的道义渴望,更强化了他们创新的冲动。 (二)、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创新内容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有企业必须要摆脱传统计划经济的色彩,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制度——企业管理的基石。一个企业如果不能建立健全一套符合自身发展,且科学完善行之有效的制度化管理体系,是难以取得成功的。企业制度的创新,它是指随着生产的不断发展而产生的新的企业组织形式。其主要内容包括:企业产权制度创新,用人制度的创新,企业文化创新,分配和激励制度创新,股份合作制企业进行创新,企业质量管理制度创新,企业营销管理制度创新,以市场经济为导向以过程管理为基础,由领导治厂到科学决策、管理制度化、规范化和“依法治企”阶段等。 本文主要从企业文化、管理理念、分配和激励制度方面阐述国有企业管理制度的创新。 二、、国有企业文化创新的背景和目标 (一)、推动国有企业文化促进和转型的三大背景因素

完善国有企业规章制度

完善国有企业规章制度 陈志勇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无论是什么单位,国企也好,外企也罢,总有着这样那样的制度和规章来规范员工们的行为。对于企业而言,规章制度有如国家的法律一样承担着神圣的使命,是规范化企业管理的载体,也是企业竞争力的基础。企业规章制度作为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文化建设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管理出效益”人所共知,而管理的重要手段就是规章制度的执行,有人曾把制度喻为降低成本的关键工序、安全生产的保障。 作为国有企业的一名员工,你对现在公司的各项制度满意吗?你最爱的公司制度是什么?最恨的公司制度是什么?最难以理解的公司制度是什么?现实中许多国有企业的规章制度不可谓不全面,墙上挂的、纸上写的,比比皆是,然而有章不循、半途而废、形同虚设、装潢门面,实际操作起来熟视无睹的,却屡见不鲜。这问题的根源并不在于制度本身有多么复杂,也不在于建立制度文本化的过程有多么高的技术含量,而是在制度推广以及执行过程中,所遭遇到的事实阻力较大,为什么呢? 这就是首先要探讨的问题,究其原因,乃规章制度本身之弊端所致。 国有企业规章制度存在的弊端 1、企业制度的系统性不够 规章制度是每个企业实施科学和有效管理的基础。在我国几十年的经济建设中,许多大型企业都基本形成了一整套系统、科学、规范的内部管理法则。而国有企业,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前,很少有一套系统的内部管理规章制度,对一些已经形成的制度也缺乏科学总结和动态完善,唯以保证制度的连续性、操作性和科学性。 企业制度建设的系统性、完整性和规范性不仅可以折射出企业发展的步伐,而且可以让人了解企业的人文、社会等历史面貌。同时,它的生成和发展,必然经历由简到繁,再由繁到简的过程。白沙集团是我国著名的大型国有企业、湖南省利税首户,其实施“简单管理”就是由繁到简的较高境界,而许多国有企业连“繁”的水平还未达到。 2、企业制度的民主性不足 其主要表现是国有企业中多数规章制度的制定、出台长官意志起着决定性作用,只要通过几个部门甚至是某个部门的风暴会议形成,经领导象征性会签后即可成文,很少是经过员工或职代会的充分讨论、修改后形成的, “以人为本”的人性化管理在多数国有企业中流于形式、口号化,没有形成真正重视员工、关心员工和激励员工的生产工作氛围,在制度的形成过程中表现为民主性不足,所以国有企业中员工对制度的认同度较差、对执行制度的主观自律意识低,仍属必然。 每个企业的规章制度应是全体员工共同遵守的工作行为规范,其制定必须坚持走群众路线,必须得

国有企业公车管理制度

XX集团有限公司 车辆综合管理制度 为了加强对集团车队公务车辆和驾驶员队伍的有效管理,根据有关国家法律法规、效能建设和政府采购等规定,特制订本车辆综合管理制度。 一、车辆使用制度 1.集团领导工作用车由办公室统一安排,原则上相对固定,部室站队工作用车按领导分管对口用车。一般情况下,办公室不再调度派车。 2.严禁擅自将公车外借,若有违反,造成经济损失和法律责任,均由该车驾驶员负全责,并按纪检监察相关规定进行严肃处理。 3.重大活动、突发事件等情况用车,办公室统一安排所有车辆。部室用车要接受调剂。 二、车辆维修保养制度 1.审批程序:车辆需要维修、保养、装潢或添置设备用品的,须经分管领导准许,驾驶员填写《维修申请单》后,经办公室备案,驾驶员凭《维修联系单》到市采购中心定点厂家维修。维修金额估计在5000元以上的,必须先由车辆维修方面技术人员出具项目清单报办公室批准,后进行维修。

在外地发生故障或车辆突发故障等情况下需要及时维修的,必须事先电话报告分管领导和办公室,经同意后进行维修,事后补办《维修申请单》等手续。 2.费用结算:厂家每季度凭《维修联系单》和驾驶员签字的维修清单送办公室,由办公室统一到财务室核销。 3.建立维修台账:由办公室建立一车一档,详细掌握车辆情况,如维修时间、维修厂家、更换部件名称、部件价格等。 三、车辆用油制度 集团车辆用油严格执行政府采购制度,实行一车一卡,设定加油卡权限,限车号加油。特殊情况下需要现金购买油料的,必须事先报告分管领导,说明原因。 四、车辆保洁制度 驾驶员应随时保持车内外干净、整洁。 五、车辆保险制度 根据公务车辆定点保险有关要求,在政府采购中标的保险公司中择优投保。投保险种按照节约、必需的原则进行确定。 六、车辆验审制度 驾驶员负责在规定时间内做好所驾驶车辆的验审工作,因驾驶员疏忽而导致车辆脱审的,由此产生的一切后果(被公安交警部门查处、发生事故保险公司不予理赔等)由驾驶员自行承担。 七、车辆停放制度 1.在集团大院落内,公务车辆必须停放在指定车位上。 2.晚间与节假日,公务车辆一律停放在集团大院内。但因工作需要晚间不能停放在集团大院内的车辆,在充分考虑停放安全的前

现代企业制度的内涵与国有企业改革方向

现代企业制度的内涵与国有企业改革方向 林毅夫蔡李周 (北大中国经济研究中心) (中国社科院人口所) (中国社科院农发所) 在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所存在的各种有效的现代企业制度,是一个一般性与特殊性的统 一体。我国国有企业的改革,只有从这种一般性和特殊性两个方面出发,才能成功地选择正确 的方向。本文拟从对企业制度的总体概括和认识开始,把我国企业改革置于这种现代企业制 度的一般性和特殊性之中进行考察。 一、国有企业改革方向的选择 党的十四大确立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特别是十四 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以后,围绕转 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这一主题展开的国有企业改革的讨论更加深入了, 首先是针对中央提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以及过去几年股份制试验的经验教训所作的阐述。关 于现代企业制度的内涵,大多数观点认为其与现代公司制度是含义相同的。也就是说,建立现 代企业制度就是要把现有的企业形式改造成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吴敬琏等,1993 , 第173 页) 。 其次,针对前一时期企业实行承包制过程中暴露出来的企业与国家利益目标不一致,对国 有企业的委托—代理关系进行了讨论。问题常常被归结为国有企业产权界定不明确。一般的 解释是,尽管国家代表全体人民行使国有资产产权,但国家却是不明确的概念,最终又要依赖 于各级政府,后者或者说地方和部门都直接管企业,同时又处于企业实际经营过程之外,结果 是既因信息缺乏问题管不好,又无法避免行政干预,还会使企业资产流失。所以,讨论中涉及 的所谓产权不清晰问题,实际上是对政企不分和委托—代理关系中经营权背离所有权等问题 的一种概括,其中核心是通过何种制度安排使企业资产的所有者和经营者达到激励相容,或所 有者通过何种机制对经营者实施有效的监督。 第三,人们普遍观察到,对于国有企业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来说,无论是企业承包制还 是股份制的试验,都使国家在拥有企业经营信息方面处于不利的地位,而内部信息的拥有者即 企业经营者却与国家利益取向不尽一致,因而所有者与经营者的激励发生矛盾。由于这种现 象在转轨过程中俄罗斯和东欧的国有企业中得到最突出的表现,青木昌彦将这种现象表述为 “内部人控制”(参见青木昌彦、钱颖一,1995) 。这种表述及其相关的分析方法引起了我国经济学家的共鸣,不少人从这个角度探讨国有企业改革方向,并设计公司治理结构的目标模式,以 3 1997 年第3 期 及从目前的企业模式向不同治理模式的企业制度过渡的具体途径,等等。① 把最近关于国有企业改革问题的讨论加以归纳,评价各种改革主张的关键在于回答如下 问题: (1) 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是什么; (2) 国有企业面临的真正问题是什么; (3) 产权或所有制改革是否能够解决企业的问题; (4) 在企业外部竞争环境与内部治理结构两者之间,哪一种对 于国有企业是最急需的。 二、两权分离与现代企业制度 机器大工业的出现和发展,超越了个人的资金和风险承担能力,导致所有与经营相分离的 公司形式的诞生,因而产生了委托- 代理的问题。斯密最早观察到股份公司中存在的委托- 代理矛盾,并描述了股东因对公司业务所知甚少而导致的监督困难,以及代理人与委托人之间 在利益取向上面的差异。伯利和米恩斯则进一步揭示了在所有权与控制权分离的情况下,企 业的直接经营者在激励与责任方面,与企业的所有者之间的矛盾(Stigler et al. ,1983) 。概括 起来,所有权与控制权在现代公司中被分离之后,由于所有者与经营者不是同一个主体,从两

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三个方面的主要内容

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三个方面的主要内容: 现代企业制度有着十分丰富的内涵,它是当前最为发达的一种企业体制。市场经济较为发达的西方国家,已建立起一整套较为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所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主要包括如现代企业产权制度、现代企业组织制度、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三个方面的主要内容: 现代企业产权制度产权归属的明晰化、产权结构的多元化、责任权利的有限性和治理结构的法人性是现代企业产权制度的基本特征。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首先要求对其进行公司化改造,明晰企业的产权划分和归属主体,在此基础上引导出多元化的投资来源。同时,根据投资的多少,确立对称的责任和权利,打破国家对企业债务负无限责任的传统体制。在所有权与经营权分开的前提下,企业依照自己的法人财产开展各项经济活动,独立地对外承担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在现代企业产权制度的规范下,企业不再是国家行政机关的附属物,国家也不再是企业的惟一投资主体。在企业的所有资产中,所有权属分散的股东,企业通过自己独立的法人地位运营全部资产。企业与国家之间、企业与分散的股东之间,各自的责任与权利是明确的。国有企业经过公司化改造后,在其内部建立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部门相互制衡的公司治理结构,确保企业产权关系的有效实施。建立现代企业产权制度是我国的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基础和前提。现代企业组织制度 现代企业制度有一套完整的组织制度,其基本特征是:所有者、经营者和生产者之间,通过公司的决策机构、执行机构、监督机构,形成各自独立、责权分明、相互制约的关系,并以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公司章程加以确立和实现。现代企业组织制度有两个相互联系的原则,即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的原则,以及由此派生出来的公司决策权、执行权和监督权三权分立的原则。在此原则基础上形成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并存的组织机构框架。公司的组织机构通常包括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人员四大部分。按其职能,分别形成权力机构,执行机构、监督机构和管理机构。股东大会作为权力机构,它由国家授权投资的机构或部门以及其他出资者选派代表组成。股东实际上就是公司的所有者,股东大会所形成的决议是最终决议,具有法律效力。董事会作为公司的常设机构,是股东大会的执行机构,也是公司的经营决策机构,其主要职责是执行股东大会的决议,制定公司的大政方针、战略决策、投资方向、收益分配。监事会作为公司的又一常设机构,其主要职能是对董事会和经理人员行使职权的活动进行监督,审核公司的财务和资产状况,提请召开临时股东会等。经理人员是企业的管理阶层,包括公司的总经理、副总经理和部门经理等,负责公司日常的经营管理活动,依照公司的章程和董事会的决议行使职权。经理层对董事会负责,实行聘任制,不实行上级任命制。由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及经理层相互制衡的现代企业组织制度,既赋予经营者充分的自主权,又切实保障所有者的权益,同时又能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它是我国的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依托。 现代企业管理制度 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有一套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与经理层相互制衡的公司治理结构;具有正确的经营思想和能适应企业内外环境变化、推动企业发展的经营战略;建立适应现代化生产要求的领导制度;拥有熟练地掌握现代管理知识与技能的管理人才和具有良好素质的职工队伍;在生产经营各个主要环节普遍地、有效地使用现代化管理方法和手段;建设以企业精神、企业形象、企业规范等内容为中心的企业文化,培育良好的企业精神和企业集体意识。按照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积极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在企业内部设置科学合理的治理机制,建立起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根本保障。 现代企业产权制度、现代企业组织制度、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三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它们共同构成了现代企业制度的总体框架 :“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 1 现代企业制度概述 市场经济国家存在三种基本的企业制度:业主制、合伙制、公司制。现代企业是"由一组支薪的中、高层经理人员所管理的多单位企业" 。现代企业将许多单位置于其控制之下,进行不同类型的经济活动,处理不同的产品和服务。现代企业制度要求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 公司制是现代企业制度中的一种主要和有效的组织形式,一般是指由两人以上经营某项共同事业所组成的一个集合体。公司是法人中的一种,具有进行生产经营或其他服务性活动的权力和行为能力,依法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经济组织。因此,公司必须依法成立,拥有自己的财产,独立承担法律责任。

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及运行机制.docx

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及运行机制高校资产经营公司是按照《中共中Y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及《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精神,在积极发展与规范管理高校产业的背景下,建立的高校新型产业组织形式,是由高校出资设立的法人独资有限公司,是学校投资产业的一种组织形式。资产经营公司代表学校控制产业股权,在制定校办产业发展规划、整合学校资源、调整后勤产业结构、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扩充学校经费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 一、现阶段高校资产经营公司发展的制度障碍 高校校办企业在高校产业发展的过程中,起到过十分积极的作用,但是随着经济发展和高校发展壮大的需要,学校自身经营管理中的产权关系不顺畅、管理制度不规范、行政干预过多等问题逐渐暴露,不论从发展高校资产理念的角度,还是从优化配置的角度考虑,学校自身对资产的经营都是应当被逐渐摒弃的,在充分考虑创新能力偏低和市场经济不够完善的事实基础上,校办产业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都应当进行进一步的规范和发展。 (一)企业与高校之间定位模糊不清。传统的校办企业市场定位模糊,企业发展没有切实目标,仅仅追求数量上的增长和规模上的扩大,只要是盈利的部分都纳入校办产业来管理,既模糊了学校本身的功能定位,又混淆教学与后勤之间的界限。很多高校把技术含量薄弱、竞争力弱的项目都划归到校办企业当中,造成了校办产业资本投入不合理,结构层次不清晰,流动资金匮乏,资金周转困难,严重造成资产

缩水、资不抵债,财务风险扩大,有些甚至通过学校资产弥补校办产业经营不善的空缺。 (二)资产名义划归没有改变实质。不少高校在规范化建设的过程中存在着后勤集团和资产经营公司“双重管理”的模式,且在分工的过程中,权责不明晰,职能不明确,有的从名义上直接将后勤集团划归资产经营公司,却没有改变后勤集团操纵管理的实质;有的学校直接由高一级别的行政领导直接管理资产经营公司,其实质还是事业编制人员参与管理,在管理上造成上下权属不清,从而加大了改革后的管理难度。高校资产经营公司的股份属于国有,在股权的控制方面,一般采用董事会管理的方式,那么国有股权管理权限的转移必然会产生一系列的问题,如果将全部股权的行使权限交由董事会履行,那么董事会就控制了股权的所有支配权,国有资产的监管将出现困难;如果将部分管理权限交由董事会,在经营中将可能会造成行政权力支配过多、内部人员控制、管理混乱多头,背离了现代企业制度的本质。 (三)经理人选拔机制不健全。不少高校设置了校企法人治理机构,但是董事会、股东会人员大部分由行政人员兼任,以行政命令而非议事规程管理校企。校办产业的管理人员大多是从其他岗位上调配、转移过来的,非科班出身,有很多缺乏市场管理和开拓的经验;从财务和审计方面看,会计和审计从事业单位本身分流而来,缺乏企业会计核算能力,对企业的财务管理、成本核算、税收审计缺乏经验;从创新的角度讲,高新校产项目发展缓慢,科技产出和成果转化率较低,管理人员的眼光有时无法发现市场规律,寻找到具有新的经济增长点

关于加强国有企业管理的意见

关于加强国有国有企业管理的意见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引导国有国有企业加强管理创新,提升国有国有企业管理水平和整体素质,促进全区国有国有企业又好又快发展,现就新形势下加强国有国有企业管理工作提出如下指导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强国有企业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国有企业管理是国有企业发展的重要方面。引导国有企业优化管理,对国有企业明晰发展战略、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塑造国有企业文化、提升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促进国有企业健康发展意义重大。近年来,全区国有企业普遍存在现代管理理念缺乏、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管理制度不健全、品牌发展滞后、作坊式生产现象突出等诸多问题。这些问题制约着国有企业做大做强,有的甚至危及国有企业生存,严重影响国有企业和地方经济健康发展。各级各有关部门务必充分认识加强国有企业管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积极引导和推动国有企业树立现代管理理念,健全管理制度,提升管理水平,提高 (一)总体要求:坚持“政府引导、企业自主、典型示范、创新发展”的思路,以国有企业为主体,以区场为导向,

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引导国有企业学习借鉴先进管理经验,建立健全现代国有企业管理制度,提高国有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水平,为全区经济转变发展方式、建立现代产业体系、推动跨越 (二)工作目标:通过5年左右的引导和推动,全区国有企业管理理念明显提升,现代管理体系建立健全,管理效益进一步凸显,涌现一批管理科学、技术先进、竞争力强、成长性好的现代国有企业,培育发展10户管理标杆国有企业。到 60%以 (一)建立健全法人治理结构。全区规模以上国有企业要按照《公司法》和现代国有企业制度要求,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加快形成多元产权结构和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逐步建立“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国有企业制度。支持有条件的国有企业进行产权改造,引进职业经理人,建立符合国有企业特点的组织机构、决策机制、管理机制,着力改变传统家族式管理模式。 (二)加强战略规划管理。引导规模以上国有企业树立战略发展理念,精心制定发展战略和中长期发展规划。规模以上国有企业战略规划制定率达100%。引导国有企业把握国内外

现代企业制度的内涵与国有企业改革方向(1)知识讲解

现代企业制度的内涵与国有企业改革方向 在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所存在的各种有效的现代企业制度,是一个一般性与特殊性的统一体。我国国有企业的改革,只有从这种一般性和特殊性两个方面出发,才能成功地选择正确的方向。本文拟从对企业制度的总体概括和认识开始,把我国企业改革置于这种现代企业制度的一般性和特殊性之中进行考察。 一、国有企业改革方向的选择 党的十四大确立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特别是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以后,围绕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这一主题展开的国有企业改革的讨论更加深入了,首先是针对中央提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以及过去几年股份制试验的经验教训所作的阐述。关于现代企业制度的内涵,大多数观点认为其与现代公司制度是含义相同的。也就是说,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就是要把现有的企业形式改造成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吴敬琏等,1993,第173页)。 其次,针对前一时期企业实行承包制过程中暴露出来的企业与国家利益目标不一致,对国有企业的委托一代理关系进行了讨论。问题常常被归结为国有企业产权界定不明确。一般的解释是,尽管国家代表全体人民行使国有资产产权,但国家却是不明确的概念,最终又要依赖于各级政府,后者或者说地方和部门都直接管企业,同时又处于企业实际经营过程之外,结果是既因信息缺乏问题管不好,又无法避免行政干预,还会使企业资产流失。所以,讨论中涉及的所谓产权不清晰问题,实际上是对政企不分和委托—代理关系中经营权背离所有权等问题的一种概括,其中核心是通过何种制度安排使企业资产的所有者和经营者达到激励相容,或所有者通过何种机制对经营者实施有效的监督。 第三,人们普遍观察到,对于国有企业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来说,无论是企业承包制还是股份制的试验,都使国家在拥有企业经营信息方面处于不利的地位,而内部信息的拥有者即企业经营者却与国家利益取向不尽一致,因而所有者与经营者的激励发生矛盾。由于这种现象在转轨过程中俄罗斯和东欧的国有企业中得到最突出的表现,青木昌彦将这种现象表述为“内部人控制”(参见青木昌彦、钱颖一,1995)。这种表述及其相关的分析方法引起了我国经济学家的共鸣,不少人从这个角度探讨国有企业改革方向,并设计公司治理结构的目标模式,以及从目前的企业模式向不同治理模式的企业制度过渡的具体途径,等等。① 把最近关于国有企业改革问题的讨论加以归纳,评价各种改革主张的关键在于回答如下问题:(1)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是什么;(2)国有企业面临的真正问题是什么;(3)产权或所有制改革是否能够解决企业的问题;(4)在企业外部竞争环境与内部治理结构两者之间,哪一种对于国有企业是最急需的。 二、两权分离与现代企业制度 机器大工业的出现和发展,超越了个人的资金和风险承担能力,导致所有与经营相分离的公司形式的诞生,因而产生了委托-代理的问题。斯密最早观察到股份公司中存在的委托-

国有企业制度建设

国有企业集团的制度体系建设 执笔人:夏凌云 制度是指要求大家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程或行动准则。体系是指若干有关事物或某些意识相互联系而构成的一个整体,泛指一定范围内或同类的事物按照一定的秩序和内部联系组合而成的整体。企业的制度体系是指为了让企业正常运营发展而制定的各种办事规程或行动准则的一个有机整合体。 在当前市场深化改革的形势下,管理制度体系建设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所重视,加强管理制度体系建设成为提高企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对于国有企业集团而言,制度体系建设无论是对于母子公司管控,还是母、子公司单体持续发展,都有极重要的作用。如何在企业制度体系的建设中融入管理者的理念、智慧,如何通过制度体系建设,有效配臵资源,打造核心竞争力,促进集团公司目标实现;如何使子公司在集团统一指挥下,抓而不死、放而不乱,百花齐放,是多数国有企业集团公司面临的难题。 一、我国国有企业集团制度体系建设发展现状 为了更清晰直观的描述我国国有企业集团制度体系建设的现状,本文先按企业管理制度建设在企业发展不同阶段的特点将企业制度体系建设发展分为以下四个阶段,并结合我国国有企业的发展历程指出我国国有企业集团制度体系建设的。 第一阶段建立初期——“应急期”。这个阶段主要呈现的管理现状是出现什么问题解决什么问题,也可以称之为经验管理,即“人治”。这个阶段下的企业不是完全没有制度,但主要是靠经验和习惯发挥着管理作用。 第二阶段成长期——“规范期”。这个阶段的企业在管理制度体系建设上主要是完善与管理相关的各种制度,并培训实施。但是这个阶段员工对制度执行的自觉性不足,管理层对制度贯彻的监控

不力,建立起来的管理制度体系还未能在企业运营中进行固化。 第三阶段稳定期——“固化期”。这个阶段的企业进入一个发展较为平稳的时期,企业为了将已成熟的管理制度体系在企业运营过程中进行固化并提高管理效率,主要采用现代IT技术建立信息系统,用以解决制度执行、贯彻中的不足,同时将企业的制度固化成员工的习惯。 第四阶段成熟期——“文化期”。这个阶段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逐步形成了自有的企业文化并根植每位员工的心中。“文化期”的企业,仍然存在制度管理,只是不再反复强调制度的强制作用,制度管理正逐步升华,遵守制度也成为一种基本的企业文化。 图1:企业制度体系建设发展阶段 二、我国国有企业集团制度体系的建设 在我国国有企业由“规范期”向“固化期”发展的过程中,探讨如何构建一套既具有国际竞争力,又符合企业实际情况、具备可操作性的企业制度体系,具有较强的实践意义和理论价值。 1、国有企业集团制度体系建设需要考虑的五个关键要素 国有企业集团的制度体系产生于企业具有个性化的环境和自身特点,带有强烈的企业个性特征。而个性则提炼于企业运营的五

程恩富《政治经济学》(第5版)章节题库(社会主义企业和现代企业制度)【圣才出品】

第15章社会主义企业和现代企业制度 一、名词解释 1.企业 答:企业是指以独立产权为基础,通过从事生产、流通和其他服务性经济活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独立经济组织。企业是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企业的一般特征是:经济性、商品性、社会性、盈利性、组织性、自主性和竞争性。企业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类型:按生产力组织形式,企业可分为单厂性企业和多厂性企业;按生产关系性质,企业可分为公有制企业、非公有制企业、混合所有制企业。在现实中,企业还可以按所属经济部门、按生产要素所占比重、按企业规模大小进行分类。企业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单位,是实现宏观社会资源有效配置和科技进步的主体,企业上缴的利税是国家经济建设资金积累的主要来源。 2.社会主义企业 答:社会主义企业是指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相联系的企业。社会主义企业是社会主义生产力的组织者和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体现者。社会主义企业的特征有:①社会主义企业的生产资料实行公有制;②社会主义企业的生产目的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③社会主义企业内部和企业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平等合作、互助互利的关系;④社会主义企业的盈利分配体现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相统一的关系;⑤社会主义企业发展的内在动力来自物质利益的实现和对社会主义事业的追求。

3.国有企业 答:国有企业是指全部资产归国家所有的企业组织。国有企业的特点有:①国有企业具有特殊的产权制度;②国有企业的经营行为可能超越单纯的商业利益目标;③国有企业有特殊的融资渠道;④国有企业通常具有较高的信誉;⑤国有企业总是同政府有密切的关系。国有企业按其性质可以分为两类:资本主义国家的国有企业和社会主义国家的国有企业。资本主义国有企业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一种重要形式,也是当前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调节经济的物质基础。社会主义国有企业是社会主义社会最主要的经济基础,是国民经济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发展的重要保证。 4.现代企业制度 答:现代企业制度是指以完善的企业法人制度为基础,以有限责任为特征,以现代公司为主要形式的企业制度。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内涵是:在法律地位上,公司是企业法人;在法律责任上,股东与公司具有不同的责任:股东以其出资额或所持股份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公司则以其全部资产对公司的债务承担责任;在内部管理制度上,公司实行法人治理结构。法人治理结构是指由股东会(或股东大会)、董事会、经理层和监事会组成的公司内部组织管理制度。现代企业制度有以下几个主要特征: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内容包括完善的企业产权制度、有限责任制度和科学的组织管理制度。现代企业制度的主要组织形式包括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国有独资公司和控股公司。 5.有限责任公司 答:有限责任公司是指由1人以上,50人以下的股东共同出资设立,每个股东以其出

国有企业采购管理制度

********公司 采购管理制度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目的和依据) 为规范公司采购行为,加强公司资产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防范风险,促进廉政建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国有资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等法律、法规、规章,结合公司实际,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定义) 本制度所称采购,是指使用国有资金以合同方式有偿取得货物、工程和服务的行为,包括购买、租赁、委托、雇用等。 本制度所称的“货物”是指材料、燃料、设备、产品等。 本制度所称的“工程”是指建设工程,包括建筑物和构筑物的新建、改建、扩建、装修、拆除、修缮等。 本制度所称的“服务”是指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相关的服务。 第三条(适用范围)

公司采购行为的管理,适用本制度。 公司与建设工程有关的重要设备、材料以及服务等的采购,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执行。 第四条(管理部门及职责) 公司成立采购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统筹管理各单位和部门开展采购工作,组织实施本制度。 公司采购领导小组的职责是: (一)审核通过采购管理规章制度; (二)审议通过公司年度集中采购计划和集中采购目录; (三)组织开展对采购活动的监督检查; (四)审议公司其他采购重大事项。 公司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公司综合部,是采购以及专家库和供应商信息库归口管理部门。具体职责包括: (一)拟订采购管理规章制度,建立健全采购管理规章制度体系; (二)编制公司年度集中采购计划和集中采购目录,并组织实施; (三)负责集中采购目录的对外公开; (四)会同有关部门开展对采购活动的风险防控和监督检查; (五)组织采购人员的专业技能培训;

现代企业制度的几种形式

现代企业制度的几种形式 现代企业制度(modern enterprise system),现代企业制度是指以市场经济为基础,以完善的企业法人制度为主体,以有限责任制度为核心,以公司企业为主要形式,以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为条件的新型企业制度,其主要内容包括:企业法人制度、企业自负盈亏制度、出资者有限责任制度、科学的领导体制与组织管理制度。公司制、业主制、合伙制。 (1)业主制。这一企业制度的物质载体是小规模的企业组织,即通常所说的独资企业。在业主制企业中,出资人既是财产的唯一所有者,又是经营者。企业主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经营,并独自获得全部经营收益。这种企业形式一般规模小,经营灵活。正是这些优点,使得业主制这一古老的企业制度一直延续至今。但业主制也有其缺陷,如资本来源有限,企业发展受限制;企业主要对企业的全部债务承担无限责任,经营风险大;企业的存在与解散完全取决于企业主,企业存续期限短等。因此业主制难以适应社会化商品经济发展和企业规模不断扩大的要求。 (2)合伙制。这是一种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共同投资,并分享剩余、共同监督和管理的企业制度。合伙企业的资本由合伙人共同筹集,扩大了资金来源;合伙人共同对企业承担无限责任,可以分散投资风险;合伙人共同管理企业,有助于提高决策能力。但是合伙人在经营决策上也容易产生意见分歧,合伙人之间可能出现偷懒的道德风险。所以合伙制企业一般都局限于较小的合伙范围,以小规模企业居多。 (3)公司制。现代公司制企业的主要形式是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公司制的特点是公司的资本来源广泛,使大规模生产成为可能;出资人对公司只负有限责任,投资风险相对降低;公司拥有独立的法人财产权,保证了企业决策的独立性、连续性和完整性;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为科学管理奠定了基础。现代企业制度的出台与形成。 现代企业制度的形成: 过程进入90年代,中国经济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一方面,非国有经济发展迅速,另一方面,伴随开放的扩大,大量国外产品进入中国市场。这种变化一方面为国有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另—方面使国有企业处于日益严峻的竞争环境之中。面临这种挑战,国有企业原有单一的国有这种产权形式已经不适应形势;同时,国有企业历史沉淀下来的企业冗员、企业债务、社会保障等问题,使企业在日益加剧的竞争局面中深陷困境。人们认识到,国有企业改革的唯一出路,就是制度创新,即实行现代企业制度。1992年,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目标模式。这要求国有企业改革沿着这一方向推进,即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相适应的企业制度。1993年11月,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正式提出,国有企业改革要进行制度创新,建立以股份制为主要形式的现代企业制度。

国有企业公司资产管理制度

国有企业公司资产管理制度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XX公司(以下简称公司)的资产管理,明确资产使用与管理的责权关系,规范资产管理程序,确保资产的安全完整,根据《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8号-资产管理》和省国资委有关规定,结合公司的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所称的资产管理,主要包括流动资产管理、固定资产管理、无形资产管理、长期投资管理以及资产评估、资产处置管理等。 第三条公司及各全资子公司、控股子公司未经公司董事会批准,不得以资产对外提供担保,或对限额以上的资产进行处置或对资产损失进行财务核销。 第四条本制度适用于公司本部、分公司以及各全资子公司的资产管理行为。 第二章资产管理组织体系与职责分工 第五条公司财务部为资产管理统一归口管理部门,履行下列资产管理职责: (一)拟订公司资产管理制度和配套的资金管理办法、应收票据管理办法、应收款项管理办法; (二)负责各类资产的价值管理,建立公司资产台账; (三)负责货币资金、交易性金融资产(指各种有价证

券)、应收票据的管理,参与各类应收款项管理与债权清理; (四)负责组织或协助公司办公室、XX部定期进行固定资产、存货的盘点与账实相符核对工作; (五)负责办理产权登记工作; (六)负责资产评估工作; (七)负责资产处置与损失财务核销的审查; (八)其他与资产管理相关的工作。 第六条公司办公室为固定资产实物归口管理单位,履行下列资产管理职责: (一)拟订公司固定资产管理办法; (二)负责公司固定资产的实物管理,建立公司本部固定资产的台账,指导、监督、检查分公司、子公司建立本单位固定资产的实物台账; (三)负责定期或不定期组织开展固定资产盘点工作; (四)根据财务部的通知,负责组织本部门与各分公司、子公司等具体保管使用单位开展固定资产的账实相符核对工作; (五)负责本部门管理的固定资产的处置与损失财务核销的申报工作,对分公司、子公司的固定资产的处置与损失财务核销申请进行审查; (六)其他与固定资产相关的实物管理工作。 第七条XX部为存货实物管理单位,履行下列资产管理

国有企业如何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国有企业如何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一、我国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 从企业制度演变的过程看,现代企业制度是指适应现代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一种企业制度,也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一种企业制度。基本特征为“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十六个字。 1、产权清晰。 (1)有具体的部门和机构代表国家对某些国有资产行使占有、使用、处置和收益等权利。 (2)国有资产的边界要“清晰”,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摸清家底”。首先要搞清实物形态国有资产的边界,如机器设备、厂房等;其次要搞清国有资产的价值和权利边界,包括实物资产和金融资产的价值量,国有资产的权利形态(股权或债权,占有、使用、处置和收益权的分布等),总资产减去债务后净资产数量等。 2、权责明确 “权责明确”是指合理区分和确定企业所有者、经营者和劳动者各自的权利和责任。所有者、经营者、劳动者在企业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因此他们的权利和责任也是不同的。 权利。所有者按其出资额,享有资产受益、重大决策和选择管理者的权利,企业破产时则对企业债务承担相应的有限责任。企业在其存续期间,对由各个投资者投资形成的企业法人财产拥有占有、使用、处置和收益的权利,并以企业全部法人财产对其债务承担责任。经营者受所有者的委托在一定时期和范围内拥有经营企业资产及其他生产要素并获取相应收益的权利。劳动者按照与企业的

合约拥有就业和获取相应收益的权利。 责任。与上述权利相对应的是责任。严格意义上说,责任也包含了通常所说的承担风险的内容。要做到“权责明确”,除了明确界定所有者、经营者、劳动者及其他企业利益相关者各自的权利和责任外,还必须使权利和责任相对应或相平衡。此外,在所有者、经营者、劳动者及其他利益相关者之间,应当建立起相互依赖又相互制衡的机制,这是因为他们之间是不同的利益主体,既有共同利益的一面,也有不同乃至冲突的一面。相互制衡就要求明确彼此的权利、责任和义务,要求相互监督。 3、政企分开 “政企分开”的基本含义是政府行政管理职能、宏观和行业管理职能与企业经营职能分开。 (1)政企分开要求政府将原来与政府职能合一的企业经营职能分开后还给企业,改革以来进行的“放权让利”、“扩大企业自主权”等就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2)政企分开还要求企业将原来承担的社会职能分离后交还给政府和社会,如住房、医疗、养老、社区服务等。应注意的是,政府作为国有资本所有者对其拥有股份的企业行使所有者职能是理所当然的,不能因为强调“政企分开”而改变这一点。当然,问题的关键还在于政府如何才能正确地行使而不是滥用其拥有的所有权。 4、管理科学 “管理科学”是一个含义宽泛的概念。从较宽的意义上说,它包括了企业组织合理化的含义;从较窄的意义上说,“管理科学”要求企业管理的各个方面,如质量管理、生产管理、供应管理、销售管理、

推动国有企业完善现代企业制度

推动国有企业完善现代企业制度 来源:《求是》作者:苗圩 当前,我国已经进入全面深化改革的新阶段。国有企业属于全民所有,是推进国家现代化、保障人民共同利益的重要力量。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必须适应市场化、国际化的新形势,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推动国有企业完善现代企业制度。这是中央对国有企业改革的新要求,是增强国有企业活力和竞争力、提高国有经济发展质量的有效途径和必然选择,对完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具有重要的 意义。 一、推动国有企业完善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性 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把国有企业改革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积极探索、循序渐进,作出了一系列重要决策部署。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推动国有企业逐步建立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提出了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推进国有企业战略性重组,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的任务。党的十六大确立了国家所有、分级代表,权利、义务与责任相统一,管资产与管人、管事相

结合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为国有企业改革奠定了良好的体制基础。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对国企改革进行了全面部署。党的十七大提出要深化国有企业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党的十八大提出,要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完善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推动国有资本更多投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党中央的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为国有企业改革和现代企业制度建设指明了方向。 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国有企业改革不断深入推进,国有企业经营机制、管理体系、企业面貌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现代企业制度建设成效显著,全国以上的国有企业完成了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多数企业建立了股东会、董事会、经理层和监事会等机构,公司治理结构逐步规范。一大批国有企业实现了股权多元化,形成了混合所有制的股份有限公司。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激励约束机制逐步建立,企业经营管理效率明显提升。一批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成长壮大,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明显提高。年至年,国有企业营业收入从万亿元增长到万亿元,年均增长。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进一步优化,国有企业从中小企业、一般加工行业逐步退出,电力、电信、邮政等垄断行业改革取得积极进展。政企分开、政资分开迈出实质性步伐,国有资产管理体制逐步完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初步建立。总体来看,国有企业活力和竞争力不断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