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性食品概论》课程教案江西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
- 格式:pdf
- 大小:101.91 KB
- 文档页数:13
《功能性食品》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功能性食品Functional Foods课程编码:6321F020 学分:2 总学时:36说明【课程简介】本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包括功能因子的主要生理功能、不同人群的营养需求、各种食品原料的营养特点、功能性食品的开发以及功能性食品的评价与管理等相关知识。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国内外功能性食品的发展现状及趋势,掌握功能性食品开发原理、技术及生产管理与申请审批要点等相关基础理论知识,拓宽其开发新型功能食品选择原料的范围,提高其实际运用能力,为其日后从事功能性食品开发与研制工作奠定一定的基础。
【课程性质】专业方向课【适用专业】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功能性食品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基础、以及它的发展与前沿内容;掌握功能性因子的相关性质及其在食品中的应用;掌握现代人类疾病与食品功能性因子的关系;掌握功能性食品开发原理、技术及生产管理与申请审批要点等相关基础理论知识。
【先修课程要求】食品化学及实验、食品分析化学基础及实验、食品生物化学及实验、食品微生物学及实验、食品营养学及实验等相关专业课程。
【能力培养要求】培养学生具备功能性食品的认知能力;具有根据需要选择功能性食品的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以及求新创新能力。
【学习总量】总学时36学时,其中理论36学时。
【教学方法与环境要求】教师以课堂讲授为主、课件、教具、与网络教学相结合,同时辅以案例分析任务驱动、小组讨论等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组织学生讨论、辅导答疑等。
理论教学采用多媒体辅助讲授。
【学时分配】【教材与主要参考书】教材:《功能性食品学》,张小莺等,科学出版社,2017年7月,第二版参考书:【1】《功能性食品学》,郑建仙,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年9月,第二版【2】《功能性食品》,刘景圣,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年2月,第一版【3】《功能性食品》,钟耀广,化学工业出版社,2011年2月,第一版【4】《功能性食品学》,郭著等编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1年4月,第一版【5】《功能性保健食品检测指南》,戴华,中国标准出版社,2012年9月,第一版大纲内容绪论【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功能性食品调节人体机能的作用。
功能性食品教案教案标题:功能性食品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功能性食品的定义和特点。
2. 掌握功能性食品对健康的益处和作用。
3. 能够评估和选择适合自己的功能性食品。
4. 培养学生对健康饮食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内容:1. 功能性食品的定义和特点a. 解释功能性食品的概念和范围。
b. 引导学生了解功能性食品的特点,如添加了特定的营养成分或生物活性物质。
c. 举例说明功能性食品的种类,如富含纤维素的谷物、富含益生菌的酸奶等。
2. 功能性食品对健康的益处和作用a. 分析功能性食品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如提供所需的营养素、增强免疫力等。
b. 引导学生了解不同功能性食品的具体作用,并与常见健康问题进行关联,如补钙食品对骨骼健康的影响。
c. 引导学生了解功能性食品的限制和注意事项,如适量食用、不可替代药物等。
3. 评估和选择适合自己的功能性食品a. 教授学生如何评估功能性食品的质量和效果,如查看产品标签、了解相关研究和证据等。
b. 引导学生根据自身需求和健康状况选择适合的功能性食品,如孕妇选择富含叶酸的食品。
c. 提供实例让学生进行功能性食品选择和比较,培养他们的判断能力和健康意识。
4. 培养学生对健康饮食的意识和习惯a. 引导学生了解均衡饮食的重要性,如摄取多种营养素、适量控制摄入量等。
b. 提供健康饮食的建议和指导,如增加蔬菜水果摄入、减少糖和盐的摄入等。
c. 引导学生制定个人的健康饮食计划,并鼓励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实践和坚持。
教学方法:1. 讲授:通过讲解功能性食品的定义、特点和作用,帮助学生建立起相关知识框架。
2. 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或全班讨论,分享对功能性食品的认识和体验。
3. 实践:引导学生进行功能性食品的评估和选择实践,通过实际操作提高他们的实际能力。
4. 案例分析:提供功能性食品的案例,让学生分析和比较不同产品的优劣,培养他们的判断能力。
教学资源:1. 功能性食品的相关资料和研究报告。
2. 功能性食品的产品样本或图片。
《功能性食品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功能性食品学课程类别:任意选修课适用专业:食品科学与工程考核方式:考查总学时、学分: 24 学时、1.5 学分其中实验学时: 0 学时一、课程教学目的通过课程教学,使学生掌握食品的学科特点,功能性食品基本原料的选择和功能因子的确定,功能性食品的设计,功能性食品的生产工艺、功能性食品的质量检测与安全性及功能性评价等方面的基础知识。
二、课程教学要求学习本课程前,学生应具备食品科学知识基础和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为学生日后从事功能性食品研发、检测、评价等方面的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先修课程本课程以食品化学、生物化学、食品工艺学、食品营养学、食品分析、食品毒理学、食品免疫学作为基础。
四、课程教学重、难点课程教学重点是功能性食品学概念、发展史及发展趋势、功能因子类型及特点、功能性食品资源、毒理学评价及功能性评价、配方设计。
课程教学难点是毒理学评价、功能学评价试验项目。
五、课程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课程教学过程中主要以理论讲授方法为主,并增加师生案例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提问等环节。
通过阅读主要参考书目、网上查询、整理资料和专题讨论,加深对食品安全学最新学术内容的了解,并掌握学科发展动态,了解和掌握高新技术的原理和方法。
教学手段主要以多媒体教学和板书为主。
六、课程教学内容第一章绪论(2学时)1.教学内容(1)功能性食品概念及要求;(2)功能性食品的分类、功能和功效成分;食品安全性的现代内涵;(3)国内外功能性食品发展概况。
2.重、难点提示(1)重点:功能性食品的内容和任务;(2)难点:功能性食品的分类和功效成分。
第二章功能因子(4学时)1.教学内容(1)功能因子的种类、分布及化学组成;功能因子的生理功效、构效关系;(2)功能性碳水化合物;(3)氨基酸活性肽与活性蛋白质;(4)功能性油脂;(5)维生素与矿物质;(6)其他活性物质。
2.重、难点提示(1)重点:功能因子的结构与功能性之间的关系;(2)难点:功能因子的分子结构、理化特征。
功能性食品教案教案标题:功能性食品教案目标:1. 了解功能性食品的概念和特点。
2. 了解常见的功能性食品及其功效。
3. 培养学生对于健康饮食的意识和习惯。
4. 提高学生的科学研究和表达能力。
教案步骤:引入活动:1. 向学生介绍功能性食品的概念,即具有特定功效和保健作用的食品。
2. 引导学生思考:你们知道有哪些常见的功能性食品吗?你们对它们有了解吗?知识探究:3.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就功能性食品展开讨论,包括它们的功效、适宜人群等方面。
4. 小组汇报: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功能性食品进行汇报,包括食品的功效、成分、食用方法等。
实践操作:5. 实验活动:选择一种功能性食品,例如酸奶,进行实验。
学生可以观察酸奶中的益生菌,并了解益生菌对人体的好处。
6. 制作食谱:学生根据所学的功能性食品知识,设计并制作一个健康食谱,要求包括功能性食品的搭配和食用方法。
拓展延伸:7. 资料收集:要求学生收集更多关于功能性食品的资料,包括新闻报道、科学研究等方面。
8. 辩论活动:将学生分成两组,一组支持功能性食品的使用,一组反对。
进行辩论,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和表达能力。
总结评价:9. 总结讨论: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回答一些问题,例如:你觉得功能性食品对我们的健康有何影响?你会在日常生活中选择功能性食品吗?10. 学生评价:让学生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评价,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
教学资源:1. 功能性食品的相关资料和图片。
2. 实验所需的材料和设备。
3. 功能性食品的食谱示例。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和汇报中的表现,包括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2. 评估学生在实验活动中的观察和记录能力。
3. 评估学生设计的食谱是否合理并符合功能性食品的要求。
4. 通过学生的总结和评价,了解他们对于功能性食品的理解和态度。
功能性食品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功能性食品的定义、分类及作用机理。
2. 学生能掌握我国常见的功能性食品原料及其功效。
3. 学生能了解功能性食品在健康饮食中的作用及适用人群。
技能目标:1. 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生活中常见的功能性食品,并进行合理搭配。
2. 学生能设计一份符合个人需求的健康饮食方案,包括功能性食品的摄入。
3. 学生能运用网络、书籍等资源,收集和整理功能性食品的相关信息。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能认识到功能性食品在健康饮食中的重要性,树立科学饮食的观念。
2. 学生能养成关注食品安全、注重营养搭配的良好习惯。
3. 学生能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增强对中华饮食文化的自豪感,培养爱国情怀。
课程性质:本课程属于生活实践类课程,结合学科知识,注重实践操作和实际应用。
学生特点:六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认知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对生活实践类课程感兴趣,善于合作与交流。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和课程性质,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培养健康饮食观念。
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提高生活质量。
二、教学内容1. 功能性食品概念及分类- 介绍功能性食品的定义、分类及作用机理。
- 教材章节:第二章第一节2. 常见功能性食品原料及其功效- 分析我国常见的功能性食品原料,如:大豆异黄酮、膳食纤维、益生菌等。
- 介绍各类功能性食品原料的生理功能及适用人群。
- 教材章节:第二章第二节3. 功能性食品在健康饮食中的应用- 讲解功能性食品在健康饮食中的作用,如:改善肠道菌群、降低血脂、提高免疫力等。
- 探讨功能性食品在不同人群中的应用,如:儿童、老年人、运动员等。
- 教材章节:第二章第三节4. 功能性食品的合理搭配与摄入- 指导学生如何根据个人需求,合理搭配功能性食品。
- 分析功能性食品摄入过量或不足可能产生的影响。
功能性食品课程教学设计一、课程背景在当今时代,人们对于健康和营养的关注度日益增加。
功能性食品因其特定的功效和保健作用成为人们追求健康生活的首选。
功能性食品不仅能够提供丰富的营养,还能预防疾病、改善身体机能以及增强免疫力。
因此,培养学生对功能性食品的充分认识和了解,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功能性食品的概念、分类和相关法规;2. 掌握功能性食品的功效和作用;3. 学习识别并选购合适的功能性食品;4. 掌握功能性食品的烹饪方法和技巧;5.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内容1. 功能性食品的概念和分类a) 功能性食品的定义和特征;b) 功能性食品的分类:蛋白质类、维生素类、矿物质类、益生菌类等;c) 功能性食品的相关法规和标识。
2. 功能性食品的功效和作用a) 不同功能性食品的功效和作用;b) 常见功能性食品的健康保健功能;c) 功能性食品与特定人群的营养需求。
3. 选购合适的功能性食品a) 能够理解和解读功能性食品的标签和说明书;b) 掌握选购功能性食品的注意事项和技巧;c) 设计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自去实地选购功能性食品。
4. 功能性食品的烹饪方法和技巧a) 学习烹饪功能性食品的基本技巧;b) 设计并实施小组烹饪实践活动;c) 分享和讨论不同烹饪方法对功能性食品的影响。
5. 创新实践与评估a) 设计功能性食品的创新配方和制作工艺;b) 实施实践活动,让学生动手制作功能性食品;c) 通过口味评估和营养分析,评价功能性食品的实际效果。
四、教学方法1. 多媒体教学法:利用幻灯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展示功能性食品的相关知识和案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 分组合作学习法:将学生分成小组,参与烹饪实践和功能性食品创新设计,培养团队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3. 情景教学法:通过模拟实际场景,让学生在超市或市场上选购功能性食品,并进行评估和讨论。
五、教学评估1. 课堂小测验:对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进行监测,检测对功能性食品的理解和掌握程度;2. 课程作业:要求学生针对某一功能性食品进行深入研究,撰写报告并进行口头答辩;3. 实践评估:通过学生的实际烹饪活动和功能性食品创新设计,评估其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功能性食品》教学大纲课程编号:2200020学时:32学分:2授课学院:农业与生物工程学院适用专业:食品科学与工程教材:范青生等编.保健食品研制与开发技术.化工出版社,2006主要参考资料:1.吴谋成编.功能食品研究与应用.化工出版社,20042.张荣平等编.中国食品和保健食品的理论与实践. 云南科技出版社,20033.郑建仙编.功能性食品.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9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及任务《功能性食品》是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生的选修课程。
本课程主要讲授功能食品提取与分离技术、功能食品功能原料、功能评价、功效成分检测技术及其进展。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国内外功能食品现状及趋势,掌握功能性食品开发原理、技术及生产管理与申请审批要点等相关基础理论知识,拓宽其开发新型功能食品选择原料的范围,提高其实际运用能力,为其日后从事功能性食品开发与研制工作奠定一定的基础。
二.教学基本要求通过学习,要求学生了解功能食品现状及发展趋势,掌握功能性食品开发原理、技术及生产管理与申请审批要点等相关基础理论知识,明确各功能食品的生理特性,掌握相关功效成分的检测方法及技术,提高实际运用能力。
三.教学内容第一章绪论(2学时)1.功能食品概念、要求2.功能食品的分类、功能和功效成分3.我国功能性食品发展概况4.功能食品使用原则第二章功能食品的申报、审批(2学时)1.审批机构及相关部门2.注册范围3.申请与审批4.原料·辅料5.试验·检验6.再注册7.复审8.历年产品注册情况第三章功能食品的研制(4学时)1.资料查询2.功能食品开发原则3.功能食品研发报告4.产品质量标准5.安全性毒理学评价6.功能学评价要求7.标签·说明书·命名8.功能食品产品命名第四章功能食品的生产工艺和生产技术(4学时)1.确定生产工艺的原则2.提取技术3.沉降、分离技术4.浓缩技术5.干燥技术第五章功能食品功能学评价(2学时)1.功能食品新功能与原功能对比2.评价程序第六章功能食品的生理特性及检测技术(4学时)1.降血脂食品的生理特性及检测技术2.抑制肿瘤食品的生理特性及检测技术第七章功能性氨基酸、肽和蛋白质(4学时)1.半必需氨基酸2.活性肽3.活性蛋白质4.酶蛋白第八章功能食品种类(讨论)(6学时)第九章抗氧化功能食品(2学时)1.营养和衰老2.关于衰老机理的一些研究3.评价延续衰老功能食品的常用生化指标4.延缓衰老功能食品评价指标的测定方法第十章疲劳机理及缓解体力疲劳功能食品(2学时)1.疲劳2.营养素与运动(劳动)能力3.各种活动的能量代谢特点4.评价抗疲劳功能食品的常用方法四.学时分配。
《功能性食品概述》课程标准《功能性食品概述》课程标准一、课程概况本课程为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选修课。
功能性食品概述是食品科学与预防医学相关内容相互融合而成的一门综合科学,涉及功能性食品化学、营养学、生物学、工程学和管理学等内容。
功能性食品将在21世纪对机体的保健、疾病的防治、延年益寿、美容等方面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和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功能性食品的根本概念、功能性食品的功能因子,掌握功能因子的作用机理、功能性食品的评价原理和方法,并学会设计、开发和评价功能性食品。
通过本课程的各个教学环节,到达以下根本要求:⑴掌握功能性食品的概念及分类;⑵掌握功能性食品的功能因子及其作用机理;⑶能够对功能性食品作出正确的评价,并学会设计、开发功能性食品。
三、教学内容第一章绪论 2学时教学目的:学习功能食品的概念和功能性食品的特征与分类,功能性食品的开展状况和开展策略。
教学内容:1、功能性食品的概念及其演替过程2、功能性食品的特征与分类3、功能性食品与药品的区别4、我国功能性食品的开展现状5、我国功能性食品的开展策略第二章功能性碳水化合物 2学时教学目的:掌握真菌多糖、植物多糖及膳食纤维的定义及分类、生理功能及作用机理,了解各种功能性碳水化合物。
教学内容: 1、活性多糖 2、膳食纤维 3、功能性低聚糖第三章氨基酸、活性蛋白质与活性肽 2学时教学目的:掌握几种活性肽及活性蛋白质的生理功能与作用机理,了解活性蛋白质及活性肽的相关知识。
教学内容: 1、氨基酸 2、活性肽 3、活性蛋白质第四章功能性油脂 2学时教学目的:掌握多不饱和脂肪酸及磷脂的概念、分类;理解其具有的生理功能及作用机理;了解多不饱和脂肪酸的来源,以及脂肪替代品的定义和种类。
教学内容:1、多不饱和脂肪酸2、磷脂3、脂肪替代品第五章活性微量元素 2学时教学目的:掌握微量元素的定义、种类及其生理功能;掌握硒的生理功能。
功能性食品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功能性食品的定义、分类及作用。
2. 使学生掌握我国常见的功能性食品成分及功效。
3. 帮助学生了解功能性食品在健康饮食中的作用及适用人群。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分析、比较不同功能性食品的能力。
2. 提高学生运用功能性食品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独立查找、整理功能性食品相关资料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功能性食品的兴趣,激发他们探索食品与健康的热情。
2. 增强学生的健康意识,使他们关注饮食与健康的关系。
3.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合理选择和消费功能性食品。
本课程针对年级特点,结合学科知识,以实用性为导向,旨在帮助学生掌握功能性食品的相关知识,提高他们的生活品质。
课程目标具体、可衡量,便于教学设计和评估。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使他们在生活中能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
二、教学内容1. 功能性食品概述- 功能性食品的定义与分类- 功能性食品的发展历程及现状- 功能性食品的适用人群及注意事项2. 常见功能性食品成分及功效- 膳食纤维的作用及来源- 益生菌、益生元的作用及适用人群- 蛋白质、多肽类功能性食品- 多种维生素、矿物质的生理功能及食物来源3. 功能性食品在健康饮食中的应用- 功能性食品在平衡膳食中的作用- 功能性食品对慢性疾病的预防作用- 功能性食品在特殊人群中的应用4. 功能性食品的评估与选择- 功能性食品的评估方法及标准- 如何正确选择功能性食品- 功能性食品的合理消费建议教学内容根据课程目标进行选择和组织,确保科学性和系统性。
本课程依据教材相关章节,结合实际教学需求,明确教学内容的安排和进度。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对功能性食品的认识和应用能力。
三、教学方法本课程将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提高教学效果。
1. 讲授法:通过生动的语言、丰富的案例,系统讲解功能性食品的基本概念、分类、成分及功效等理论知识,为学生奠定扎实的理论基础。
功能性食品学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功能性食品的定义、分类及发展历程。
2. 学生能掌握我国对功能性食品的法规标准及安全评价方法。
3. 学生能了解常见功能性食品成分的作用机理及其在健康维护中的应用。
技能目标:1. 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判断和评价市售功能性食品的产品特点及功效。
2. 学生能设计简单的功能性食品配方,提高创新实践能力。
3. 学生能运用科学文献检索、综述和分析方法,深入研究功能性食品领域的前沿动态。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能树立正确的食品安全观念,关注功能性食品行业的发展。
2. 学生能养成科学合理的饮食习惯,提高自身健康素养。
3. 学生能培养对功能性食品研究的兴趣,激发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应用性、实践性较强的学科,旨在使学生掌握功能性食品的基础知识,提高实践操作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科学素养。
学生特点:高二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生物学、化学基础知识,具有较强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但可能缺乏实际应用经验。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注重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相结合,鼓励学生参与讨论、互动,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将课程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以便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有效评估和指导。
二、教学内容1. 功能性食品概述- 功能性食品的定义、分类及其发展历程。
- 我国功能性食品的法规标准及市场现状。
2. 功能性食品成分及其作用机理- 常见功能性食品成分(如膳食纤维、益生菌、低聚糖等)的生理功能。
- 功能性食品成分的作用机理及其在健康维护中的应用。
3. 功能性食品的评价与安全- 功能性食品的安全性评价方法。
- 功能性食品的保健功能评价及其临床验证。
4. 功能性食品配方设计与实践- 功能性食品配方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 案例分析:实际功能性食品产品的配方设计和制作。
5. 功能性食品产业发展趋势- 国内外功能性食品产业现状及发展趋势。
- 功能性食品领域的研究热点和前沿动态。
功能性食品科学课程设计一、课程背景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提升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功能性食品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
功能性食品是指含有一定功能成分,在保持人体生理平衡、预防和治疗疾病方面具有特殊功效的食品。
如今,功能性食品已经成为我国乃至全球食品产业中的一大趋势和发展方向。
在这个背景下,大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的功能性食品科学知识,了解不同种类食品的营养成分及其作用,以及如何制备和评价这些食品的功效和质量。
因此,本课程旨在向大学生介绍功能性食品的基本概念、功能成分的分类和作用、功能性食品的制备和评价等内容,为他们打好食品科学的基础,并为未来的学术研究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设计1. 课程目标本课程的目标是使学生:•了解功能性食品的概念及其发展趋势;•熟悉功能性成分的种类和作用;•掌握功能性食品的制备原理和方法;•能够对不同的功能性食品进行评价和比较;•培养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科学思想和方法。
2. 课程内容本课程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功能性食品的概念和种类•了解功能性食品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史;•介绍不同种类的功能性食品,如保健食品、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等;•探讨功能性食品的营养成分,如维生素、蛋白质、矿物质等。
(2)功能性成分的分类和作用•介绍功能性成分的种类和特点,如营养素、植物提取物、益生菌等;•探讨不同功能性成分的作用和功效,如增强免疫力、促进消化、预防癌症等。
(3)功能性食品的制备原理和方法•介绍功能性食品的制备原理和方法,如营养素添加、植物提取物提纯、益生菌发酵等;•探讨功能性食品在不同阶段及不同温度下的制备过程中的影响因素。
(4)功能性食品的评价和比较•了解功能性食品的评价方法,如生物学评价、生化和分子评价、人体试验评价等;•排列功能性食品的好坏,比较体现不同功能性成分的食品的优劣。
(5)课程实践•结合功效食品的制备和评价方法,组织学生参与项目的设计和实验操作,深化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