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案例分析第二题
- 格式:ppt
- 大小:1.21 MB
- 文档页数:1
病理学案例分析及答案一、病例描述。
患者,女性,35岁,主诉右侧乳房肿块半年余。
患者于半年前发现右侧乳房出现肿块,无明显诱因,无疼痛,无乳头溢液,无发热,无乳房皮肤改变。
患者否认有乳腺癌家族史。
查体,右侧乳房上外象限可触及一枚硬质结节,表面光滑,活动度一般,无压痛。
双侧腋下淋巴结未扪及肿大。
二、影像学检查。
乳腺超声,右侧乳腺实质内可见一个直径约2.5cm的低回声结节,边界清晰,形态规则,内部回声不均。
CDFI示其内血流信号丰富。
乳腺X线摄片,右侧乳腺实质内见一个高密度结节,边缘规则,周围未见明显毛刺。
三、病理学分析。
右侧乳腺穿刺活检,活检标本见大量癌细胞,细胞核大、异型性明显,核分裂象增多,胞浆量少。
免疫组化示ER、PR、HER2均阳性。
四、诊断及治疗。
根据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及病理学分析结果,确诊为右侧乳腺浸润性导管癌。
患者接受了右侧乳腺保乳手术,术后辅以放疗及内分泌治疗。
五、病例讨论。
浸润性导管癌是乳腺癌中最常见的类型,多见于中老年女性。
临床上常表现为乳房肿块、乳头溢液、乳腺皮肤改变等,但也有部分患者无明显症状。
影像学检查对于乳腺癌的诊断有重要价值,超声、X线摄片及磁共振等检查可协助临床及病理学诊断。
病理学检查是乳腺癌诊断的“金标准”,通过乳腺穿刺活检及免疫组化检查可以明确诊断及分子分型,为患者后续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六、结语。
乳腺癌是女性常见恶性肿瘤,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对于提高患者生存率至关重要。
临床医生应当重视乳腺癌的早期筛查及诊断,提高对于乳腺癌的认识,以期早日发现、早日治疗,降低患者的病死率。
同时,患者在发现乳房异常情况时应及时就医,接受规范的检查及治疗,提高治愈率。
患者,男,61岁,退休工人。
突然呕血1小时入院。
患者去年7月份在某医院诊断为“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于1小时前进食晚餐后出现恶心,呕出鲜红色血液,量约300ml,无血凝块。
伴头晕、心悸、口干。
入院后又呕鲜血约500ml,头昏、乏力,次晨共解柏油样便2次,每次约150g。
患者有乙肝病史多年,确诊“肝硬化”1年余。
入院体检:体温℃,脉率80/min,呼吸22/min,血压105/70mmHg,慢性病容,颈侧见2处蜘蛛痣,巩膜清,有肝掌、腹膨软,肝肋下未及,脾肋下3cm,腹部移动性浊音阳性。
实验室检查:肝肾功能:总蛋白L,白蛋白L,球蛋白L,A/G ,总胆红素μmol/L,直接胆红素μmol/L,谷丙转氨酶120U/L,尿素氮L,肌酐120μmol/L,葡萄糖L。
乙肝标志物测定(ELISA法):HBsAg 阳性、HBcAg阳性、抗HBc阳性。
胃镜:食管中下段静脉中-重度曲张。
B超:提示肝硬化,门静脉高压,脾肿大,中等量腹水。
腹水常规为漏出液。
腹水病理:未见癌细胞。
住院后因再次大出血抢救无效死亡。
1、根据提供的病史及检查结果,你诊断是什么诊断依据。
2、肝硬化的概念,了解发病机制?3、门脉性肝硬化的病理变化如何叙述其临床病理联系。
答:1诊断:门脉性肝硬化(晚期)依据:1呕鲜血约500ml: 上消化道出血;2 两处蜘蛛痣,巩膜清:激素代谢障碍;3脾肋下3cm,腹部移动性浊音阳性:脾肿大和腹水4肝肾功能:总蛋白48.1g/L,白蛋白27.6g/L,球蛋白20.5g/L,A/G ,总胆红素μmol/L,直接胆红素μmol/L,谷丙转氨酶120U/L,尿素氮L,肌酐120μmol/L,葡萄糖L:物质代谢障碍;5乙肝标志物测定(ELISA法):HBsAg阳性、HBcAg阳性、抗HBc阳性:大三阳;6提示肝硬化,门静脉高压,脾肿大:肝硬化失代偿期;7未见癌细胞:排除肝癌2肝硬化:指由于反复交替发生的弥漫性肝细胞变性、坏死,纤维组织增生和肝细胞结节状再生,而导致的肝结构改建,肝变形、变硬。
病理案例分析病例摘要:男,24岁,工人。
现病史:半年前于工地施工中,不慎左脚被钉子刺伤,当时局部感染化脓,下肢红肿,约2周后逐渐恢复,此后左小腿又有数次疼痛和肿胀。
2个月前左小腿疼痛肿胀达到膝关节周围,收入院治疗症状有所减轻。
4天前左下肢肿胀,疼痛加重,并有发冷发烧。
昨日开始咳嗽,咳痰,今晨咳痰带有少量血液,无胸痛。
查体:除发现左下肢浮肿外,其它未见明显异常(病人在职工医院住院)。
今日下午2点15分左右患者由厕所回病房途中大叫一声倒在地上,医务人员赶到时见患者四肢痉挛、颜面青紫、口吐白沫、瞳孔散大,抢救无效,于2点50分死亡临床诊断:急死、死因不清申请病理解剖:患者家属及医生要求查明死亡原因。
解剖记录摘要:身长174厘米,体重60公斤。
大体检查:左下肢浮肿,以膝关节以下为显著,左脚面有一外伤愈合的小瘢痕,剖开左腿见左股动脉及其分支无明显异常改变。
左股静脉:大部分变粗变硬。
从腘窝至卵圆孔一段股静脉内完全被凝固的血液成分堵塞,该血液凝固物长约40厘米与血管壁连接不紧密,大部分呈暗红色,表面粗糙,质较脆,有处呈灰白色与血管连接紧密。
肺动脉的主干及两大分枝内均被凝血块样的团块堵塞,该团块呈暗红色无光泽,表面粗糙、质脆,与肺动脉壁无粘连。
左肺内较小的动脉分枝内也有血凝块样物质堵塞。
显微镜检查:左股静脉主要为红色血栓结构(纤维素网内充满大量红细胞,少数处为混合血栓结构(可见少量血小板梁),靠近血管壁处有肉芽组织长入血栓内。
肺动脉主干及两大分枝内大部分为红色血栓结构。
左肺小动脉分枝内血凝块样物仍为红色血栓,靠近血管壁处血栓有肉芽组织长入。
思考题:1、左股静脉内有什么病变?为什么能形成这种病变?为什么股动脉无此改变?2、肺动脉内为何种病变?根据是什么?参考答案:1、血栓形成,左脚钉子刺伤→静脉炎→(血栓形成条件)静脉管内膜损伤→血栓形成。
股动脉深在,壁厚不易损伤。
2、肺动脉内为血栓,根据为肺动脉主干及大分枝为暗红色凝血块样物,无光泽,表面粗糙,质脆与肺动脉壁无粘连,镜下为红色血栓。
心血管内科主任/副主任医师病例分析题库及解析二2020年6月心血管内科主任/副主任医师病例分析题库及解析二第1 题:案例分析题(本题1分)病历摘要: 患者男性,28岁,因劳累后呼吸困难1周入院。
既往有心脏病史。
PR:心脏向左下扩大,心率120次/分,心率快慢不一,心音强弱不等,胸骨左缘第3、4肋间可闻及3/6级舒张期哈气性递减型杂音,心尖部闻及3/6级舒张期隆隆样杂音。
如何鉴别心源性哮喘和支气管哮喘,下列哪些支持心源性哮喘A.哮鸣音B.高血压C.肺动脉瓣第二音亢进D.两下肺湿性啰音E.抬举性心尖搏动F.奇脉G.交替脉H.毛细血管搏动征【正确答案】:DEG第2 题:案例分析题(本题1分)病历摘要: 患者男性,75岁,既往有高血压和冠心病病史10余年。
因剧烈胸痛并放射到背部和上腹部2小时,伴出冷汗,呕吐2次。
查体:血压180/100mmHg(右),140/80mmHg(左)。
心率95次/分,胸骨左缘第3肋间可闻及3/6级舒张期杂音。
考虑可能的原因为提示: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出现少尿A.血容量不足B.主动脉夹层影响至肾动脉C.低血压D.肾小球肾炎E.药物中毒F.急性尿路梗阻G.肾小管坏死H.肾盂肾炎【正确答案】:ABC第3 题:案例分析题(本题1分)病历摘要: 男性,44岁,心悸,气促2年。
体检:心界扩大,心率100次/分,心尖部可闻及S 、S 及3/6级收缩期杂音,双肺可闻及细湿性啰音。
有关扩张型心肌病,下列哪些是不符合的A.S 增强B.舒张期奔马律C.开瓣音D.收缩期杂音E.主动脉瓣区舒张期杂音F.心脏增大G.可有心动过速、心动过缓H.心房增大【正确答案】:AC第4 题:案例分析题(本题1分)第4 题:案例分析题(本题1分)病历摘要: 患者男性,28岁,劳累后心悸气促10年,加重1周入院。
PE:心率110次/分,心音强弱不一,心律快慢不等,第一心音亢进,可闻及开瓣音,心尖部可闻及隆隆样杂音。
心房颤动最常发生于A.冠心病B.高血压心脏病C.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D.老年E.缩窄性心包炎F.甲亢性心脏病G.肺源性心脏病H.风湿性心脏病主动脉瓣狭窄【正确答案】:C第5 题:案例分析题(本题1分)病历摘要: 男性,68岁,近日来心绞痛发作次数增多,出现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端坐呼吸。
心血管内科主任/副主任医师病例分析题库及解析三2020年6月心血管内科主任/副主任医师病例分析题库及解析三仿真试题三第1 题:案例分析题(本题1分)病历摘要: 患者男性,58岁,近日来心绞痛发作次数增多,出现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端坐呼吸。
查体:血压165/110mmHg,心率80次/分,心尖部闻及S3,两肺底闻及湿性啰音。
患者应进行哪些检查A.肝功能检查B.BNP测定C.超声心动图检查D.血电解质测定E.心肌酶学测定F.血脂测定G.心肌核素显影H.心电图检查【正确答案】:BCDEFH第2 题:案例分析题(本题1分)病历摘要: 患者为女性,年龄30岁,既往有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和关闭不全。
近4周来出现反复发热,胸闷,气促。
查体:T38.4℃,眼结膜有出血点,心率100次/分,心尖部可闻及收缩期和舒张期杂音,呈乐性,多变。
左上腹压痛,无反跳痛,左肋缘下可触及脾脏,双下肢无浮肿。
下列哪些体征对诊断最有特异性A.进行性贫血B.皮肤粘膜出血点C.心尖部杂音呈乐性和多变性D.脾肿大E.杵状指F.左上腹压痛G.发热H.脑栓塞【正确答案】:C第3 题:案例分析题(本题1分)病历摘要: 患者男性,65岁,突发胸痛伴出冷汗3小时入院。
既往有高血压、糖尿病史。
体查:BP160/100mmHg,心率65次/分,律齐,无杂音。
两肺未闻及干湿性啰音。
心电图结果如图1:此患者的急诊诊断是什么?A.急性心包炎B.急性肺栓塞C.变异性心绞痛D.急性心肌梗死E.左心室肥大F.张力性气胸G.不稳定型心绞痛H.急性心包炎【正确答案】:D第4 题:案例分析题(本题1分)病历摘要: 患者男性,29岁,因心悸气促5天入院。
既往有心脏病史。
体检:心率200次/分,胸骨左缘第3肋间闻及4/6级收缩期杂音,伴震颤,P2亢进。
此时最重要的检查时什么A.心脏CT检查B.心电图C.HolterD.平板运动试验E.超声心动图F.血脂测定G.血气分析H.血电解质测定【正确答案】:BE第5 题:案例分析题(本题1分)病历摘要: 患者男性,29岁,因心悸气促5天入院。
一、患者,男性,70岁,因轻度偏瘫、失语两天入院。
患者既往有脑动脉粥样硬化史。
脑CT检查见左侧额叶、颞叶部位脑实质中出现数个低密度病灶。
脑MRI(磁共振)示左侧大脑中动脉近端管腔狭窄,脑血管图示大脑中动脉血流明显减少。
临床诊断为大脑中动脉血栓形成,额叶、颞叶部位脑梗死。
请回答下面问题:1、根据病情资料,受累脑组织可能发生了哪些病理变化?①由于脑动脉粥样硬化,血管逐渐缩窄,脑细胞可发生营养不良性萎缩,病理性色素沉着(脂褐素);②脑梗死导致脑发生液化性坏死(脑软化)。
2、脑组织受损死亡后如何再生修复?答:神经细胞属于永久性细胞,几乎不具有再生能力,故坏死后不可再生,只能由神经胶质细胞形成胶质瘢痕(类似肉芽组织)取代、机化与包裹坏死脑组织,实现不完全修复。
二、患者,男性,34岁,建筑工人。
中午在工地食用盒饭后,继续工作约1h,突感下腹部疼痛,伴恶心、不适,去厕所解稀便后自觉好转,遂回家休息,并口服两片黄连素。
下午4点钟,患者出现多次反复水样腹泻,伴恶心、呕吐及发热,来院急诊。
体查:体温38.5℃,中下腹有压痛,肠鸣音亢进。
血液检查白细胞总数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
大便检查有大量中性粒细胞、脓细胞,伴粘液及片状膜样物。
医生即给予输液,加入左氧氟沙星等抗生素治疗,病情缓解。
1、患者肠道病变的病理诊断是什么?显微镜下肠道会有哪些病变?病理诊断:急性细菌性痢疾(假膜性肠炎)。
显微镜下改变:患者结肠,尤其是乙状结肠和直肠黏膜充血水肿,有大量中性粒细胞在黏膜层内浸润,有大量黏液渗出,黏膜浅层部分黏膜上层和腺体坏死脱落,并伴有大量纤维素渗出。
在坏死黏膜表面,大量纤维素、中性粒细胞、坏死黏膜上皮和红细胞混合形成一层膜样结构。
黏膜下层也明显充血、水肿及有多量中性粒细胞浸润。
2、病变的发生发展如何?为什么大便中有片状膜样物?病变发生发展:患者因食用不洁食物,引起痢疾杆菌感染。
当人体因抵抗力下降及细菌数量较多时,细菌就可侵入结肠黏膜上皮细胞,不断繁殖,释放毒素,吸引大量中性粒细胞浸润,引起肠黏膜炎症和黏膜上皮坏死,并有大量黏液渗出,加上炎症刺激引起肠道蠕动加强,产生水样腹泻。
亚健康状态-病例分析病例摘要:某男,33岁,工作勤奋,经常加班,甚至到深夜,久而久之,他逐渐感觉周身疲乏无力,肌肉关节酸痛,食欲不振,到医院做了全面检查之后,未发现阳性体征和检验结果。
分析题:1、请问他的身体状况处于何种状态?2、是否需要治疗?参考答案:1、处于亚健康状态。
2、因为他在体检后没有发现疾病的存在,但又有疲劳、食欲不振等表现,并不属于健康状态,所以他是处于疾病和健康之间的第三种状态即亚健康状态。
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个体不需要治疗,但需要通过自我调节如适当休息、放松、增加睡眠等逐步消除这些症状,使机体早日恢复健康。
细胞凋亡-病例分析病史摘要:患者,王某,男,47岁,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经连续化疗8周,自觉症状减轻,但食欲减退,轻度脱发,有低热。
抽血,分离淋巴细胞作DNA琼脂糖电泳,常规透射电镜检查及核酸内切酶活性测定,发现:DNA电泳谱呈梯状条带;电镜检查发现:细胞皱缩,胞膜及细胞器相对完整,核固缩;核酸内切酶活性显著增强。
分析题:病人淋巴细胞发生什么病理改变?为什么?参考答案:病人淋巴细胞发生凋亡改变,依据是DNA琼脂糖电泳、电镜检查及核酸内切酶活性测定。
水、电解质代谢紊乱-病例分析王某,男,15个月,因腹泻、呕吐4天入院。
发病以来,每天腹泻6~8次,水样便,呕吐4次,不能进食,每日补5%葡萄糖溶液1000ml,尿量减少,腹胀。
体检:精神萎靡,体温37.5℃(肛)(正常36.5-37.7℃),脉搏速弱,150次/分,呼吸浅快,55次/分,血压86/50mmHg(11.5/6.67KPa),皮肤弹性减退,两眼凹陷,前囟下陷,腹胀,肠鸣音减弱,腹壁反射消失,膝反射迟钝,四肢凉。
实验室检查:血清Na+125mmol/L,血清K+3.2mmol/L。
问:该患儿发生了何种水、电解质代谢紊乱?为什么?参考答案:患儿发生了低渗性脱水和低钾血症。
一、低渗性脱水:1、病史:呕吐、腹泻、不能进食,4天后才入院,大量失液、只补水,因此从等渗性脱水转变为低渗性脱水。
病理生理学病例分析引言病理生理学是研究疾病发生发展的生理学基础的分支学科。
通过对疾病的病理变化和相关的生理过程的研究,可以深入了解疾病的本质和机制,为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本文将通过一个实际的病例,以病理生理学的角度分析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
病例描述患者X,女性,60岁,无特殊过敏史,主诉右上腹疼痛2个月,伴有恶心、呕吐。
经身体检查和影像学检查显示肝脏增大、肝功能异常。
分析步骤步骤一:病理变化的描述根据患者的主诉和检查结果,可以初步判断患者可能患有肝脏疾病。
肝脏增大、肝功能异常是肝病常见的病理变化。
步骤二:病理生理学机制通过分析患者的病史和检查结果,可以得出以下可能的病理生理学机制:1.肝脏增大:肝脏增大可能是由于肝细胞的增生或转化为肿瘤细胞导致。
肝细胞的增生可能是对外部刺激(如病毒感染、药物中毒)的反应,也可能是由于肝脏功能失调而导致的代偿性增生。
2.肝功能异常:肝功能异常可能是由于肝细胞受损导致,包括肝细胞坏死、纤维化和肝纤维化等。
肝细胞受损可能是由于病毒感染、药物中毒、肝脏缺血等原因导致。
步骤三:病因分析针对患者的病理生理学机制,可以进一步分析潜在的病因:1.病毒感染:肝病的常见病因之一是病毒感染,包括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等。
这些病毒可以通过血液传播、性传播以及母婴传播等途径感染肝细胞,导致肝细胞受损和功能异常。
2.药物中毒:某些药物具有肝毒性,长期使用或过量使用这些药物可能导致肝脏病变。
例如,乙酰氨基酚、四环素等药物都以肝毒性为主要不良反应。
3.肝脏缺血:肝脏缺血可以由于血液供应不足或血流阻断引起。
这可能是由于肝动脉、门静脉或其分支的狭窄、栓塞等引起。
步骤四:诊断和治疗针对病例的分析结果,可以提出以下的诊断和治疗方案:1.诊断:结合临床症状、体格检查和辅助检查(如肝功能、肝脏超声等),可以初步诊断患者可能患有肝病,具体病因需要进一步明确。
2.治疗:对于明确的病因,应该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病理生理学》病案分析试题一、病例思考(水电)患者女性,16岁,因心慌、气短1年,咳嗽、咯血、腹胀和尿少2周入院。
入院后经各种检查诊断为: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心功能Ⅳ级,肺部感染。
实验室检查:血K+4.6m mol/L,Na+144mmo l/L,C l-90m mol/L,HCO-329m mol/L。
住院后给予强心、利尿(氢氯噻嗪25m g/次,3次/日)、抗感染治疗,并进低盐食物。
治疗7天后,腹胀、下肢浮肿基本消失,心衰明显改善。
治疗18天后,心衰基本控制,但一般状况无明显改善,且出现精神萎靡不振、嗜唾、全身软弱无力、腹胀、恶心、呕吐、不思进食及尿少等,并有脱水现象;血K+2.9mmol/L,Na+112mm ol/L,Cl-50.9mmo l/L,H CO-335.7m mol/L。
立即给予静脉补充含氯化钾的葡萄糖盐水。
5天后,一般状况明显好转,食欲增加,肌张力恢复,尿量亦逐渐正常;血K+4.4mmol/L,Na+135mm ol/L,Cl-91mmol/L,HCO-330mmol/L。
讨论题:1、引起患者出现低血钾、低血钠的原因有哪些?2、哪些症状与低血钾有关?说明其理由。
为什麽需补钾5天后病情才好转?3、患者是否合并酸碱平衡紊乱?是何原因引起?为何种类型?二、病例思考(酸碱)限于篇幅,不再另加病例。
病例一、二、和三分别见A型选择题30、31和32。
请分别分析这些患者体内的酸碱平衡状况。
病例一、某慢性肺气肿患者,血气分析及电解质测定结果如下:pH7.40,P aCO28.9k Pa(67mmHg),[HCO-3]40mmol/L,[N a+]140mmol/L,[C l-]90mmol/L.病例二:某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因上腹部不适呕吐而急诊入院,血气分析及电解质测定结果如下:pH7.40,PaC O25.9kPa(44mmHg), [H CO3-]26mmo l/L,[Na+]142mm ol/L,[Cl-]96m mol/L。
法医病理学案例分析案例1(一)、简要案情2002年1月8日下午,接天津市公安局蓟县分局指挥中心报称,蓟县城关镇板桥村卜××及其妻子马××死在家中,要求出现场。
(二)、现场情况现场位于卜××家中,其家前后门窗完好无撬痕,室内物品无翻动痕迹,没有物品丢失。
前院西侧有台压水机,机身外围捆有稻草(保湿用),捆绳有新鲜断痕,断端有血迹,机头周围有滴落血迹。
正房堂屋西侧有一灶台,灶台上有一把带血的剪刀,堂屋内靠东侧地面有110cm×75cm血泊。
整个堂屋地面上有来回走动的粗纹皮鞋血足迹(经鉴定与卜洪春所穿皮鞋认定同一)。
西屋装杂物,没有被翻动痕迹,炕上放两个菜板,菜板上没有菜刀。
东屋门帘上有擦蹭的血迹,上面附着有毛发及小块组织。
东屋内南侧是炕,北侧是家具。
炕西侧墙壁上有挥甩血迹,炕下地面上马××尸体呈仰卧状,衣着完整,尸体下有130cm×110cm 血泊。
炕面东侧为卜××尸体,头南脚北呈仰卧状(经调查系被其养子温××从绳套上放下),上身赤裸,尸体东侧有一把倒放的椅子,尸体上面的房柁上悬挂着绳套,绳套上有血迹。
尸体北侧地面上是卜××脱下的上衣,衣服前襟均浸有大量血迹。
屋内北侧躺柜上有一把带血的菜刀。
(三)、尸检检验1.马××,老年女性,尸长154cm,衣着整齐,损伤集中于颈部背侧,左耳后枕部正中有20cm长哆开创口,深达颅腔,小脑底部横断,其下方创口长15cm,深达脊髓,脊髓横断;颈后左侧长8cm横行创口,深达竖脊肌。
2.卜××,老年男性,尸长176cm,上身赤裸,下身衣着完整,双眼睑球结合膜散在点状出血点。
额顶部在10cm×6cm范围内有前后走向条形钝器创口8条,右前至左后走向创口6条,均达颅骨。
左耳后8cm 处有后上至前下5cm、4.5cm长斜行创口,深达颅骨,颅骨外板骨折。
病例摘要:某男,33岁,工作勤奋,经常加班,甚至到深夜,久而久之,他逐渐感觉周身疲乏无力,肌肉关节酸痛,食欲不振,到医院做了全面检查之后,未发现阳性体征和检验结果。
分析题:1、请问他的身体状况处于何种状态?2、是否需要治疗?参考答案:1、处于亚健康状态。
2、因为他在体检后没有发现疾病的存在,但又有疲劳、食欲不振等表现,并不属于健康状态,所以他是处于疾病和健康之间的第三种状态即亚健康状态。
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个体不需要治疗,但需要通过自我调节如适当休息、放松、增加睡眠等逐步消除这些症状,使机体早日恢复健康。
细胞凋亡-病例分析病史摘要:患者,王某,男,47岁,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经连续化疗8周,自觉症状减轻,但食欲减退,轻度脱发,有低热。
抽血,分离淋巴细胞作DNA琼脂糖电泳,常规透射电镜检查及核酸内切酶活性测定,发现:DNA电泳谱呈梯状条带;电镜检查发现:细胞皱缩,胞膜及细胞器相对完整,核固缩;核酸内切酶活性显著增强。
分析题:病人淋巴细胞发生什么病理改变?为什么?参考答案:病人淋巴细胞发生凋亡改变,依据是DNA琼脂糖电泳、电镜检查及核酸内切酶活性测定。
水、电解质代谢紊乱-病例分析王某,男,15个月,因腹泻、呕吐4天入院。
发病以来,每天腹泻6~8次,水样便,呕吐4次,不能进食,每日补5%葡萄糖溶液1000ml,尿量减少,腹胀。
体检:精神萎靡,体温37.5℃(肛)(正常36.5-37.7℃),脉搏速弱,150次/分,呼吸浅快,55次/分,血压86/50mmHg(11.5/6.67KPa),皮肤弹性减退,两眼凹陷,前囟下陷,腹胀,肠鸣音减弱,腹壁反射消失,膝反射迟钝,四肢凉。
实验室检查:血清Na+125mmol/L,血清K+3.2mmol/L。
问:该患儿发生了何种水、电解质代谢紊乱?为什么?参考答案:患儿发生了低渗性脱水和低钾血症。
一、低渗性脱水:1、病史:呕吐、腹泻、不能进食,4天后才入院,大量失液、只补水,因此从等渗性脱水转变为低渗性脱水。
病理学病例分析题及答案58岁男农民案例一:男,58岁农民6年前确诊为脑动脉粥样硬化一周前发现右侧上﹑下肢麻木,活动不自如。
1天前出现右侧上﹑下肢麻痹,无法活动。
诊断为脑血栓形成请分析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其脑可能发生的改变及病变特点和发生机制。
参考答案∶(1可能发生的改变:①脑萎缩;②脑梗死(2)病变特点︰①肉眼脑体积缩小,重量减轻,脑沟加深,脑回变窄,皮质变薄;左大脑半球有一软化灶;②光镜神经细胞体积缩小数量减少,软化灶周有脑水肿,中性粒细胞和吞噬细胞浸润,并可见泡沫细胞。
(3)机制︰①脑动脉粥样硬化一管腔相对狭窄且渐加重一脑组织慢性缺m血r 营养不良r萎缩;②脑动脉粥样硬化继发血栓形成一阻塞血管腔一动脉供血中断一脑梗死(软化)案例二:患者男,58岁,农民,因发热﹑咳嗽﹑咳黏液脓痰5天,痰中带血2天入院·既往患者有吸烟﹑饮酒史。
曾于5年前诊断为“慢性支气管炎”·“慢性胃炎”等,自述“心窝”和腹上区经常性疼痛,近来咳嗽时有加重。
体格检查∶体温383C,脉搏82次l min,呼吸21次/ min ,血压17.3/10.1kPa(130/76 mmHg),消瘦,左锁骨上淋巴结大,质稍硬,不活动·实验室检查︰外周血白细胞0.85 X 109/L,血红蛋白90 g/L·X线胸片︰左下肺近肺门必见一 3 cm X 2.5 cm边缘不整之阴影·胃镜︰胃窦小弯侧有2cmX 1.8cm的糜烂病灶伴灶性出血,余无特殊。
请拟定诊断的步骤和方法,并作出可能的诊断。
参考答案∶(1)左锁骨上淋巴结活体组织检查,如有癌转移,则根据临床资料初步判定可能为肺或胃癌;胃镜取活体组织检查以排除胃癌,因肺部占位近肺门,可做纤维支气管镜进一步确定肺部占位病变的性质;如仍无法确定且患者可耐受手术,则可作手术,术中可送肿块做快速冷冻切片诊断以确定手术范围,并将切除组织送检;术前应进一步作胸片(正·侧位),有条件可作CT检查,以确定肿块大小和位置。
血液病学(医学高级)-案例分析题1、患者女,36岁,因“上腹不适伴憋气”来诊。
查体: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ECOG)评分:2分,全身皮肤、巩膜黄染,浅表未触及肿大淋巴结。
实验室检查:红细胞沉降率30mm/1h,乳酸脱氢酶441U/L,总胆红素及直接胆红素明显升高。
骨髓检查:原始淋巴细胞占0.04,余未见异常。
胸部CT:纵隔巨大肿物,直径大于10cm。
行CT引导下穿刺活检病理,诊断为非霍奇金淋巴瘤,弥漫大B细胞型,CD20(+)。
腹部CT:胃壁增厚,胰头占位,肝占位病变。
该患者下一步还必须进行的检查有()A.盆腔CT或B型超声B.淋巴结B型超声C.脑脊液检查D.胃镜E.颅脑X线片F.肠镜2、患者女,36岁,因“上腹不适伴憋气”来诊。
查体: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ECOG)评分:2分,全身皮肤、巩膜黄染,浅表未触及肿大淋巴结。
实验室检查:红细胞沉降率30mm/1h,乳酸脱氢酶441U/L,总胆红素及直接胆红素明显升高。
骨髓检查:原始淋巴细胞占0.04,余未见异常。
胸部CT:纵隔巨大肿物,直径大于10cm。
行CT引导下穿刺活检病理,诊断为非霍奇金淋巴瘤,弥漫大B细胞型,CD20(+)。
腹部CT:胃壁增厚,胰头占位,肝占位病变。
还应该进行的检查有()A.感染筛查B.血常规C.尿常规D.粪常规+隐血E.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125(CA125)F.血液流变学3、患者女,36岁,因“上腹不适伴憋气”来诊。
查体: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ECOG)评分:2分,全身皮肤、巩膜黄染,浅表未触及肿大淋巴结。
实验室检查:红细胞沉降率30mm/1h,乳酸脱氢酶441U/L,总胆红素及直接胆红素明显升高。
骨髓检查:原始淋巴细胞占0.04,余未见异常。
胸部CT:纵隔巨大肿物,直径大于10cm。
行CT引导下穿刺活检病理,诊断为非霍奇金淋巴瘤,弥漫大B细胞型,CD20(+)。
腹部CT:胃壁增厚,胰头占位,肝占位病变。
导致患者国际预后指数(IPI)增高的因素有()A.红细胞沉降率大于15mm/1hB.乳酸脱氢酶大于正常C.肿物直径大于10cmD.结外病变大于1个E.分期为Ⅳ期F.ECOG评分大于1分4、患者女,59岁,因“左侧锁骨上淋巴结无痛性进行性肿大,伴乏力”来诊。
科学出版社〈病理学〉教材各章节后附病案分析讨论参考答案第二章细胞和组织的适应、损伤与修复案例2-1患者,女,35岁,10年前,曾因行剖宫产手术,术后刀口感染,经一月余才愈合,起初局部形成一个5cm×3cm大小的、红褐色、质地柔软、稍隆起的长条状组织,随后慢慢皱缩,质地变硬,色泽逐渐呈灰白色,但刀疤中部逐渐变薄、隆起约5cm×2cm大小,且随腹压的变化明显隆起或凹陷。
体查:下腹部有一长约5cm,宽约2cm刀疤;表面失去正常皮肤的色泽和纹理结构,呈光亮、较薄、无毛发生长、明显高起于周围皮肤的隆起区。
思考题:1.患者的刀口出现了哪种创伤愈合?请分析其发生和演变过程。
2.产生了何种并发症?为什么?案例分析:1.二期愈合:由于刀口的感染,使局部组织坏死加重,形成了大量的肉芽组织,随后肉芽组织演变成纤维性瘢痕而修复,同时,皮肤附件严重受损不能完全再生,因而无毛发可见,局部仅有较薄的表皮层和瘢痕。
2.腹壁疝形成:由于局部形成了较薄的瘢痕组织,因其缺乏弹性和抗拉力强度不足,在腹腔内压长期作用下,局部逐渐向外膨出,形成腹壁疝。
案例2-2女性,85岁,夜间起床上卫生间小便,不慎摔倒在地,右侧臀部着地,局部疼痛不能站立,被送入医院。
入院检查:体温37℃,脉搏90次/分,血压130/85mmHg。
右臀部压痛,右腿活动受限。
B超:腹内脏器未见异常。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尿常规均正常。
X线检查:右侧股骨颈骨折。
X光片见附图2-24。
图2-24 右股骨颈骨折讨论:1、简述骨折愈合的基本过程。
2、该骨折因病人年龄偏大,不能手术待自然愈合,可能产生何种后果?3、哪些因素可影响骨折的愈合?案例分析:1.骨折基本愈合过程分4期:血肿形成期纤维性骨痂期骨性骨痂期骨痂改建期。
2.本例患者高龄、外伤后局部疼痛、压痛,不能站立,X线检查明确股骨颈骨折,并有骨质嵌入。
其愈合过程也是有上述4阶段。
手术复位较困难,可行股骨头置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