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外科常用抗凝药物
- 格式:ppt
- 大小:208.00 KB
- 文档页数:23
血管外科出科考试题一、单选题。
1.容易导致大隐静脉曲张加重的危险因素:A.吸烟B。
喝酒C。
久站工作D。
低温刺激2.下列为大隐静脉曲张的根治治疗方式:A.激光治疗B. 高位结扎+剥脱术C.硬化剂治疗D.弹力袜治疗3.不是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剥脱术的术后并发症的是:A.伤口感染B.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C.隐神经受损D.下肢动脉栓塞4.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最常见的类型是A.周围型B.中央型C.混合型D.原发型5.不属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病因的是:A. 静脉血流滞缓B. 静脉壁损伤C. 血液高凝状态D.高脂血症6.外科术后最易发生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部位是:A.小腿深静脉B.大隐静脉C.股浅静脉D.髂静脉7.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最危险并发症是:A.肺栓塞B.骨筋膜是综合症C.患肢坏疽D.软组织水肿8.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首要危险致病因素:A.年龄B.高血压C. 高脂血症D.糖尿病9.不属于急性动脉栓塞的早期症状:A. 疼痛B. 肢体麻木C.肢体温度低D.患肢紫绀10.发颤病人预防动脉栓塞最重要的干预手段:A.改善心功能B.控制心率C.抗凝D.控制血压(选择题答案CBDCD AAADC)二、填空题。
1.简述大隐静脉曲张的治疗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并发症有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
4.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发病高危因素:____、____、____、____、____。
5.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治疗方法:____、____、____、____。
三、论述题。
1.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病原因。
(血液黏度高、血流缓慢及血管壁的损伤是造成本病的三大主要原因。
)2.常用的抗凝药物及其机制。
1、肝素。
在体内外均有很强的抗凝作用,这是通过抗凝血酶Ⅲ来实现的,对凝血过程的多个环节均有抑制作用,其作用迅速。
.短篇论著•利伐沙班与华法林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腔内治疗的抗凝疗效对比于艺伟1,孙波2,曹广信2,裴长安2,胡潍青2,汲武广2,张纪存2,张杰峰2(].潍坊医学院,山东潍坊261000;2.潍坊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血管外科,山东潍坊261000)【摘要】目的比较利伐沙班与华法林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腔内治疗的抗凝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潍坊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血管外科行腔内治疗的43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患者临床资料,根据其抗凝治疗方案分为华法林组(20例)和利伐沙班组(23例),比较两组患者的静脉通畅率、血液学检测指标和VEINES-QOL/Sym问卷调査评分。
结果术后第12周利伐沙班组的骼静脉支架通畅率为(95.38±2.39)%,华法林组为(93.03±2.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
利伐沙班组出血率为4.3%,华法林组为15.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MJ.323)。
两组患者用药后血栓弹力图R、K值均升高,其中利伐沙班的影响比华法林更大。
VEINES-QOL/Sym问卷调査评分结果显示,利伐沙班组患者生存质量和主观症状评分优于华法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o结论利伐沙班组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腔内治疗的抗凝效果优于华法林组。
【关键词】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利伐沙班;华法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post-thrombotic syndrome,PTS)包括患肢沉重、胀痛、静脉曲张、皮肤瘙痒伴色素沉着、湿疹等,严重者出现下肢高度肿胀、脂性硬皮病、患肢增粗,甚至出现难以愈合的静脉性溃疡⑴。
临床统计患者在被诊断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的最初2年内,即使经过规范的抗凝治疗,仍有33%~55%会发展为PTS,其中5%~10%为严重PTS⑵。
华法令钠华法林 2.5mg,3mg 半片-1片poqd利伐沙班拜瑞妥10mg10-20mg(见备注)poqd(见备注)硫酸氯吡格雷波立维75mg 75mg po qd硫酸氢氯吡格雷泰嘉25mg 50-75mg po qd阿司匹林拜阿司匹林0.1g 0.1g po qd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管外科常用抗凝药物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管外科常用抗血小板药物前列地尔凯时5ug10ug+NS100ml ivdrip bid5-HT2受体拮抗剂沙格雷酯安步乐克0.1g0.1g po tid其他类型西洛他唑培达50mg50-100mg po bid尿激酶尿激酶10万U视具体情况iv视具体情况防治血栓栓塞性疾病,防治血栓形成和发展(DVT、血栓栓塞性静脉炎、降低肺栓塞的发生率及减少外科大手术后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
血友病、毛细血管脆弱症、上消化道出血、尿路出血、咯血、眼底出血等患者用于预防髋关节和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深静脉血栓(DVT)和肺栓塞(PE)的形成。
也可用于预防非瓣膜性心房纤颤患者脑卒中和非中枢神经系统性栓塞,降低冠状动脉综合症复发的风险等。
治疗DVT。
对利伐沙班或片剂中任何辅料过敏的患者;有临床明显活动性出血的患者;具有凝血异常和临床相关出血风险的肝病患者;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禁用。
硬化疾病的患者;可减少动脉粥样硬化事件(如心肌梗塞,中风和血管性死亡)的发生率。
过敏、严重的肝脏损伤、活动性病理性出血(如消化性溃疡或颅内出血)。
适用于有过近期发作的中风、心肌梗死和确诊外周动脉硬化疾病的患者;可减少动脉粥样硬化事件(如心肌梗过敏、严重的肝脏损伤、活动性病理性出血(如消化性溃疡或颅内出血)。
痛;急性心肌梗死;预防心肌梗死复发;动脉血管的手术后(动脉外科手术或介入手术后,如主动脉冠状动静脉搭桥术,PTCA);预防大脑一过性的血流减少(TIA: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和已出现早期症状(如面部或手臂过敏、胃十二脂肠溃疡、出血倾向(出血体质)。
华法林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血管外科董国祥治疗血栓性疾病的药物主要包括:抗血小板药、肝素类药物、长效口服抗凝药、促纤维蛋白原溶解药物。
其中长效抗凝药是长期维持性抗凝治疗,特别是治疗静脉血栓性疾病的主要药物。
长效口服抗凝药均为维生素K拮抗剂类的口服抗凝剂,这类药可分为两类:香豆素类和茚二酮类。
两类药物的抗凝疗效相当,但用量不同。
香豆素类包括双香豆素、苯丙香豆素和华法林。
茚二酮类药物的毒性较大,故已很少使用。
华法林是目前国内外最常用的长效抗凝药,也是目前唯一在临床使用的维生素K拮抗剂。
患者使用该药后疗效的个体差异甚大,因此需根据凝血相关的实验室检测结果,如国际标准化比值(INR)随时调整用药剂量,如无条件监测凝血相关的检测指标,则不得给患者使用华法林,否则可能造成出血等严重后果,甚至危及生命。
华法林的药理作用及使用方法华法林主要是干扰肝脏合成依赖于维生素K的凝血因子Ⅱ、Ⅶ、Ⅸ和Ⅹ,从而抑制血液凝固。
因其是一种间接抗凝药物,仅在体内起效,在体外时无抗凝效果。
凝血因子Ⅱ、Ⅶ、Ⅸ和Ⅹ的半衰期分别为6、20~30、45~72和>60小时。
因此,口服华法林后至少需要36~48小时才能表现出抗凝作用。
停药后,以上各凝血因子的合成也需一段时间,因此凝血功能也需多日后逐渐恢复。
首次使用华法林的剂量为5~20 mg,此后每天的维持剂量为2.5~7.5 mg。
开始使用华法林时可与肝素或低分子量肝素合用,待华法林发挥作用后再停用肝素或低分子量肝素。
调整华法林剂量的目标就是要使患者的凝血酶原时间延长>50%,活动度降至20%~30%,INR维持在2.0~3.0。
开始服用华法林期间,需每日检测凝血酶原时间,并根据检测结果调整用药剂量,待INR维持在2.0~3.0后,可逐步减少检测次数,并将检测间隔逐渐延长至3天、1周、2周,甚至4周。
如使用华法林期间出现药物累积过量或不足,应随时对用药量进行微调。
因患者使用华法林的过程中表现出的个体差异非常大,且从开始使用至达到良好而稳定的凝血状态约需2周,因此,不建议用华法林预防各种术后血栓性疾病。
心血管外科常用药物知识问答健康宣教心血管外科患者围手术期常用药物有降压药、正性肌力药、抗心律失常药、抗血栓药和调脂药。
(一)降压药常用利尿剂是什么?小剂量利尿剂是高血压初步治疗的首选,特别是老年人、超重者。
99%的肾小球滤过液被肾小管重新吸收回体内,因此,利尿剂多通过减少重吸收率来增加尿量,例如,肾小球滤过率降为98%,则尿量可增加1倍。
选用利尿剂时应根据其作用部位、机制及作用时间和用量来选择,避免同时用作用于同一部位的两种利尿剂。
常使用的利尿剂有呋塞米、氢氯噻嗪、螺内酯、氨苯蝶啶。
呋塞米是磺胺药物的衍生物,是治疗急性肺水肿和急性心肌梗死引起的左心衰肺淤血的首选药物,口服10~20min起效,1.5h达到高峰。
氢氯噻嗪利尿效果较呋塞米弱,但作用时间长,口服1~2h 起效,持续16~24h。
螺内酯通过阻断醛固酮受体起到保钾的作用。
氨苯蝶啶抑制钠离子交换,减少钠在远曲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使钾的间接丢失减少。
氨苯蝶啶作用时长为8~12h,螺内酯作用时间可达3~5天。
碳酸酐酶抑制剂,如乙酰唑胺,利尿作用弱,主要用于治疗青光眼。
渗透性利尿剂,如甘露醇,常用于减轻脑水肿。
此外,临床上常采用氨茶碱与呋塞米联合静脉泵入,收到良好利尿效果。
氨茶碱常用于舒张呼吸道平滑肌,同时也能增加心肌收缩力。
氨茶碱通过增加肾血流和肾小球滤过率而产生的利尿作用很弱,但与髓袢类利尿剂如呋塞米联合使用,能加强后者的利尿效果。
在使用利尿剂的过程中,要准确记录尿量,根据尿量调整微量注射泵的速度,防止利尿过度造成的低血压或低血钾,导致心律失常。
血管扩张剂是什么?血管扩张剂可减轻周围血管阻力,减轻心脏的后负荷,同时,扩张冠状血管,增加心肌供氧,改善心功能。
常用药有硝普钠、硝酸甘油和奈西立肽。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和利尿剂联合口服有助于维持血流动力学。
在使用血管扩张剂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严密监测患者的血压,必要时使用心电监护仪,特别是硝普钠等降压效果快速的药物,输注速度不应超过10μg/(kg·min)。
血管外科考试题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was revised on the afternoon of December 13, 2020血管外科出科考试题一、单选题。
1.容易导致大隐静脉曲张加重的危险因素:A.吸烟B。
喝酒C。
久站工作D。
低温刺激2.下列为大隐静脉曲张的根治治疗方式:A.激光治疗B.高位结扎+剥脱术C.硬化剂治疗D.弹力袜治疗3.不是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剥脱术的术后并发症的是:A.伤口感染B.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C.隐神经受损D.下肢动脉栓塞4.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最常见的类型是A.周围型B.中央型C.混合型D.原发型5.不属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病因的是:A.静脉血流滞缓B.静脉壁损伤C.血液状态D.高脂血症6.外科术后最易发生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部位是:A.小腿深静脉B.大隐静脉C.股浅静脉D.髂静脉7.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最危险并发症是:A.肺栓塞B.骨筋膜是综合症C.患肢坏疽D.软组织水肿8.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首要危险致病因素:A.年龄B.高血压C.高脂血症D.糖尿病9.不属于急性动脉栓塞的早期症状:A.疼痛B.肢体麻木C.肢体温度低D.患肢紫绀10.发颤病人预防动脉栓塞最重要的干预手段:A.改善心功能B.控制心率C.抗凝D.控制血压(选择题答案CBDCDAAADC)二、填空题。
1.简述大隐静脉曲张的治疗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并发症有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
4.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发病高危因素:____、____、____、____、____。
5.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治疗方法:____、____、____、____。
三、论述题。
1.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病原因。
(血液黏度高、血流缓慢及血管壁的损伤是造成本病的三大主要原因。
抗凝或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患者接受区域麻醉与镇痛管理的专家共识(2017)王秀丽王庚(共同执笔人)冯泽国江伟李军张兰陈绍辉金善良袁红斌徐懋(共同执笔人)郭向阳(共同负责人)止血机制正常的患者,区域麻醉导致封闭腔隙内(颅内、眼内或椎管内等)血肿和神经压迫损伤等严重并发症的概率很低。
但对于使用抗凝、抗血小板等抗血栓药和其他导致止血异常的患者(创伤、大量失血、肝功能异常和DIC等),区域麻醉导致血肿的风险增加。
一旦发生椎管内血肿或其它深部血肿,可能造成严重的不良后果,如截瘫、神经损伤、明显失血、气道梗阻等。
近年来,随着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的升高,服用抗血栓药物预防血栓的患者也日益增多。
房颤、静脉血栓、机械瓣膜置换术后、冠脉支架置入术后等患者,通常会应用抗血栓药。
此类患者接受区域麻醉时,其止血功能的异常增加了区域麻醉的风险。
对于围术期使用抗血栓药的患者,区域麻醉时机的选择很重要。
麻醉科医师应该掌握常用抗血栓药的基本特点,选择合适的时机,将该类患者应用区域麻醉的风险降到最低。
不同的患者,药物的代谢亦不同,应注意凝血功能的检查。
熟悉抗血栓药物的药理特点并结合凝血功能检查,有助于麻醉科医师做出更加合理的选择。
本专家共识参考国内外相关指南,结合心脑血管及深静脉血栓用药和区域麻醉的应用,为抗凝或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患者的区域阻滞管理提供意见,规范围术期的相应管理,供麻醉科医师和相关医务人员参考。
一、常用抗血栓药的基本药理临床常用抗血栓药可分为抗凝血酶药、抗血小板药及纤维蛋白溶解药等。
中草药和抗抑郁药也有改变凝血功能的作用。
各类药物的基本药理作用简述如下。
(一)抗凝血酶药1.间接凝血酶抑制剂①肝素(UFH):是一种分子量在15 000~18 000 D的粘多糖。
UFH主要通过与抗凝血酶Ⅲ(AT-Ⅲ)结合,增强后者对活化的凝血因子Ⅱ、Ⅸ、Ⅹ、Ⅺ和Ⅻ的抑制作用。
其后果涉及阻止血小板凝集和破坏,妨碍凝血激活酶的形成;阻止凝血酶原变为凝血酶;抑制凝血酶,妨碍纤维蛋白原变成纤维蛋白。
《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杂志》2022年6月第8卷第6期Journal of Vascular and Endovascular Surgery Vol.8, No.6, Jun 2022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抗凝治疗依从性的研究进展吕丽琼1,曹晓璐2,邓宏平1,郭米霞1,袁焰1,景倩1,万慧11武汉大学人民医院血管外科,湖北武汉 4300222武汉科技大学医学院,湖北武汉430080摘要:抗凝治疗是目前临床上公认的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主要方法。
本文从下肢DVT患者抗凝治疗依从性的现状、评估工具、影响因素等方面进行了综述,探讨当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议,旨在引起临床医护人员对下肢DVT患者抗凝治疗依从性的重视,为临床干预提供参考依据,从而有效提高下肢DVT患者抗凝治疗依从性,以达到预防血栓再形成和复发、降低再次住院率的目的。
关键词:下肢深静脉血栓;抗凝治疗;依从性;影响因素中图分类号:R543 文献标识码:A doi: 10.19418/ki.issn2096-0646.2022.06.11 Research progress on compliance of anticoagulant therapy in patients with lower extremity deep vein thrombosisLyu Liqiong1, Cao Xiaolu2, Deng Hongping1, Guo Mixia1, Y uan Y an1, Jing Qian1, Wan Hui11 Department of Vascular Surgery, Renmin Hospital of Wuhan University, Wuhan 430022, Hubei, China2 School of Medicine, Wuh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uhan 430080, Hubei, ChinaAbstract: At present, anticoagulant therapy is clinically recognized as the main treatment for lower extremity deep vein thrombosis (DVT). In this paper,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anticoagulant therapy compliance in patients with lower extremity DVT, assessment tool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were summarized, the existing problems were explored and suggestions were proposed to arouse the awareness of clinical medical staff to emphasize the compliance of anticoagulant therapy, provide reference for clinical intervention, so as to improve the compliance of patients, prevent the recurrence of thrombosis and reduce the rate of re-hospitalization.Key words: lower extremity deep vein thrombosis; anticoagulant therapy; compliance; influencing factor抗凝治疗是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最基本的治疗方法之一,一般在明确诊断后即开始进行治疗[1]。
抗凝或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患者接受区域麻醉与镇痛管理的专家共识(2017)王秀丽王庚(共同执笔人)冯泽国江伟李军张兰陈绍辉金善良袁红斌徐懋(共同执笔人)郭向阳(共同负责人)止血机制正常的患者,区域麻醉导致封闭腔隙内(颅内、眼内或椎管内等)血肿和神经压迫损伤等严重并发症的概率很低。
但对于使用抗凝、抗血小板等抗血栓药和其他导致止血异常的患者(创伤、大量失血、肝功能异常和DIC等),区域麻醉导致血肿的风险增加。
一旦发生椎管内血肿或其它深部血肿,可能造成严重的不良后果,如截瘫、神经损伤、明显失血、气道梗阻等。
近年来,随着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的升高,服用抗血栓药物预防血栓的患者也日益增多。
房颤、静脉血栓、机械瓣膜置换术后、冠脉支架置入术后等患者,通常会应用抗血栓药。
此类患者接受区域麻醉时,其止血功能的异常增加了区域麻醉的风险。
对于围术期使用抗血栓药的患者,区域麻醉时机的选择很重要。
麻醉科医师应该掌握常用抗血栓药的基本特点,选择合适的时机,将该类患者应用区域麻醉的风险降到最低。
不同的患者,药物的代谢亦不同,应注意凝血功能的检查。
熟悉抗血栓药物的药理特点并结合凝血功能检查,有助于麻醉科医师做出更加合理的选择。
本专家共识参考国内外相关指南,结合心脑血管及深静脉血栓用药和区域麻醉的应用,为抗凝或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患者的区域阻滞管理提供意见,规范围术期的相应管理,供麻醉科医师和相关医务人员参考。
一、常用抗血栓药的基本药理临床常用抗血栓药可分为抗凝血酶药、抗血小板药及纤维蛋白溶解药等。
中草药和抗抑郁药也有改变凝血功能的作用。
各类药物的基本药理作用简述如下。
(一)抗凝血酶药1.间接凝血酶抑制剂①肝素(UFH):是一种分子量在15 000~18 000 D的粘多糖。
UFH 主要通过与抗凝血酶Ⅲ(AT-Ⅲ)结合,增强后者对活化的凝血因子Ⅱ、Ⅸ、Ⅹ、Ⅺ和Ⅻ的抑制作用。
其后果涉及阻止血小板凝集和破坏,妨碍凝血激活酶的形成;阻止凝血酶原变为凝血酶;抑制凝血酶,妨碍纤维蛋白原变成纤维蛋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