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不怕远征难》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19.42 KB
  • 文档页数:3

下载文档原格式

  / 3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3课《红军不怕远征难》教案设计

李蕊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掌握长征的原因、经过和意义。遵义会议及历史意义。

2、过程、方法与能力

通过引导学生探究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和红军取得长征胜利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结合阅读长征示意图,培养学生读图、填图的能力,引导学生运用地图了解红军长征经过的主要省份、江河,形成清晰的时空概念,并能说出发生在那里的重大历史事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引导学生体会长征精神,认识中国革命的艰苦历程,学习红军战胜艰难困苦、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感情,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中央红军的长征。遵义会议。

2、教学难点:认识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观看视频毛泽东的七律《长征》,让学生在诗歌的情境中来了解历史,激发学习兴趣,启动思维。

2、初步认识长征

阅读讨论:红军为什么要离开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长征?引导学生对长征的背景进行探究,从而使学生初步了解什么是长征。

4、整体感知长征过程

A、长征的开始 1934年10月,瑞金(展示红军开始长征时的图片资料)

B、初期受挫设问:红军长征初期的处境如何?

冲破敌人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人员伤亡过半。

长征刚一开始就人员损失过半,照这样走下去,红军还有希望吗?在红军面临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毛泽东提出了一个什么建议?

C、历史转折:遵义会议,1935年1月

设问:这次会议是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召开的,红军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引导学生阅读课文,了解遵义会议的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

讨论探究:为什么说遵义会议是我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引导学生比较遵义会议前后红军处境发生的变化,理解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不仅对长征具有重大的作用,甚至对整个中国革命都具有重大意义。

D、冲出重围:四渡赤水----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强调红军的创新精神)

巧渡金沙江----跳出了敌人的的包围圈。(强调红军一鼓作气,发挥集体的智慧和力量)

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观看电影节选,体会红军战士英勇无畏的英雄气概)

过雪山、草地(图片展示,体会红军遭遇的艰难困苦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E、胜利会师:1935年10月,党中央和中央红军历经艰难险阻,终于到达陕甘宁革命根据地的吴起镇,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展示会师图片,体会会师的喜悦)

补充介绍红二军和红四军的长征出发地与到达时间。

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红一、红二、红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师。

强调红军长征开始和结束的时间:1934年10月—1936年10月。

5、活动与探究

说出红军渡过哪几条江、河,在这些江河上发生过什么事?

红军长征途中,除敌人的围追堵截外,还遇到哪些困难和问题?

6、理解长征胜利的意义。

从1934年10月到1936年10月,红军战胜了千难万险,历经二万五千多里的艰难险阻,胜利到达陕北。长征是以失败开始,以胜利告终,成功的实现了战略大转移,为中国革命保存了势力,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7、体会长征精神:

在感知长征的整个过程及艰苦历程的基础上,通过阅读相关的材料,引导学生体会长征精神。

讨论长征到底给我们留下了什么宝贵的财富?今天我们还需要长征精神吗?它对你的学习和生活有什么现实意义?

总结:红军长征成为了一段难忘的岁月,革命的历程充满了艰难曲折,今天的我们应该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长征已经过去70多年了,但长征精神却永存!红军的长征结束了,但我们每个人的长征,我们中华民族的长征正在进行中。如何走好“我的长征”?如何走好“中华民族的长征”?如何把长征精神传承下来,并把她变成长征路上的精神动力,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认真思考的问题。我相信,你们能交上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

8、课堂练习(略)

课堂板书设计

第13课红军不怕远征难

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红军长征

(瑞金长征—遵义会议—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

飞夺泸定桥—过雪山草地—胜利会师)

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长征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