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博物院(普通版)优质课
- 格式:pptx
- 大小:34.34 MB
- 文档页数:5
新人教统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故宫博物院》优质课教案教学目标1.查阅书籍或上网查找资料,初步了解有关故宫博物院的相关资料。
2.搜集关于故宫博物院的一些有趣故事。
3.课前熟读课文,充分了解文本出示的四则材料。
教学过程板块一激趣导入,引入课题1.课件出示故宫图片。
2.谈话:同学们,你们去过故宫吗?里面有什么呢?你们在课前都搜集了有关故宫的资料,谁愿意向大家介绍一下?故宫,位于北京市中心,旧称紫禁城。
始建于明成祖永乐四年(1406),建成于永乐十八年(1420),距今已有近六百年的历史。
它是明清两代的皇宫,是我国现存的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
故宫的整体建筑特点是金碧辉煌,庄严绚丽,被誉为“世界五大宫”(中国故宫、法国凡尔赛宫、英国白金汉宫、美国白宫、俄罗斯克里姆林宫)之首。
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3.过渡:事实上,中国的故宫博物院一共有两处——北京故宫博物院和台北故宫博物院,两者均为世界著名的旅游胜地。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红墙黄瓦的巍峨宫殿,去领略我国古代宫殿建筑的风采吧!板块二明确任务,自主阅读1.出示课前的阅读任务,明确阅读目的。
(1)为家人计划故宫一日游,画一张故宫参观路线图。
(2)选择一两个景点,游故宫的时候为家人作讲解。
2.由完成这两个任务应该采用的阅读方法和策略,转入到对前面两篇课文所掌握的策略和方法的回顾。
要点1:学《宇宙生命之谜》时,知道了可以根据阅读目的选择相关内容进行阅读,与阅读任务关联不大的内容我们可以略读。
要点2:要学会提取相关内容里面有效和重要的信息。
3.师生共同制作阅读记录卡。
4.5.小组合作交流讨论,共同交流阅读记录卡的内容,并完成相应游览路线图的制作和故宫景点的讲解内容准备。
6.教师巡视指导。
板块三全班交流,成果反馈1.任务一:设计故宫一日游参观路线图(1)出示自主阅读之前提出的任务和要求。
(2)小组选择代表阐述本小组的学习成果,其他组员进行补充,鼓励其他小组提问质疑,教师适时指导。
故宫博物院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了解故宫博物院的建筑布局、主要建筑及其特点。
掌握按照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阅读课文和观看图片、视频等资料,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热爱之情,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故宫博物院的建筑布局和主要建筑的特点。
学习按照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方法。
2、教学难点理解故宫建筑所体现的文化内涵。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故宫博物院的相关知识,包括历史背景、建筑特点等。
2、直观演示法利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故宫的壮丽。
3、小组合作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探究问题,培养合作能力。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展示故宫的图片或视频片段,引起学生的兴趣。
提问学生对故宫的了解程度,导入新课。
2、初读课文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标注出生字词。
教师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讲解重点字词。
3、整体感知引导学生思考: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介绍故宫博物院的?明确:按照由南到北的空间顺序。
4、精读课文分组讨论:故宫的建筑布局有什么特点?每组派代表发言,教师总结。
重点分析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和后三宫(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的建筑特点。
结合课文中的描写,让学生想象建筑的宏伟和精美。
5、探究文化内涵引导学生思考:故宫的建筑体现了哪些中国传统文化?例如:对称的布局体现了中国古代的中庸思想,黄色的琉璃瓦和红色的宫墙体现了皇家的威严等。
6、拓展延伸让学生分享自己参观故宫的经历或感受。
介绍一些与故宫相关的历史故事或传说,增加趣味性。
7、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包括故宫的建筑布局、主要建筑特点以及所体现的文化内涵。
8、布置作业写一篇关于自己家乡某一建筑的说明文,要求按照空间顺序进行描写。
五、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参与度。
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四制)六上11《故宫博物院》优质课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故宫博物院》是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四制)六年级上册第11课,本文介绍了故宫的历史、建筑、陈设和艺术价值等内容。
通过学习本文,学生可以了解故宫的辉煌历史和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这篇课文既是对学生文化素养的提升,也是对他们的历史知识拓展。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对历史文化也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故宫的全面认识和深入理解还不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文本,了解故宫的历史、建筑和艺术价值,提升他们的文化素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了解故宫的历史、建筑和艺术价值。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的热爱,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了解故宫的历史、建筑和艺术价值。
2.教学难点:对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词语的理解,以及对中华文化深入的认识。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媒体资料,为学生营造一个直观、生动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提高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课文内容,了解故宫的历史、建筑和艺术价值,设计好教学问题和活动。
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查阅相关资料,对故宫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故宫的图片,引导学生回忆对故宫的了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课文的韵律美。
然后,教师逐段讲解课文内容,解答学生的疑问。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如:“课文中有哪些句子体现了故宫的建筑特点?”“故宫的艺术价值体现在哪里?”学生分组讨论,回答问题。
最新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11故宫博物院》【市级优质课一
等奖教案】
最新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11 *故宫博物院》【市级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选择阅读材料。
2.熟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根据作者的游览顺序,画出故宫的建筑布局图。
3.把握文章的说明顺序、结构顺序和说明方法。
4.学会介绍复杂景观,重点突出、详略得当的写作技巧。
【过程与方法】
1.与选择内容有关的材料细读,与内容无关的材料粗读,要使用的材料及时做好标记。
2.以太和殿为例,认识并学习方位词的准确运用,找准作者的立足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故宫博物院建筑艺术的独特风格和伟大成就,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重点:
1.学会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选择阅读材料。
2.把握文章的说明顺序、结构顺序、说明方法。
3.以太和殿为例,认识并学习方位词的准确运用,找准作者的立足点。
「新部编人教版」六上语文《故宫博物院》优质课教案11某故宫博物院【教材分析】本课是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阅读策略单元的一篇略的课文。
课文由四则材料组成。
第一则材料按游览参观路线由南到北逐次并详略得当地介绍了故宫的主要建筑及其布局和功用;第二则材料则补充介绍了太和殿的毁坏和修复;第三则材料引用了故宫博物院官方网站出示的对故宫博物院的简单介绍和参观引导,第四则材料则出示了故宫博物院的平面示意图。
课文前的导读部分提出了两个阅读任务,引导学生有目的地阅读。
学习这篇课文,既可以从中获得对故宫的一般性了解,又可以增强我们对祖国传统建筑艺术的自豪感。
同时,在根据阅读任务进行阅读的过程中,也能指导学生有效阅读材料,建立整体把握、重点理解的阅读意识。
[教学目标]1.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筛选阅读材料。
2.从各种相关材料中提取重要信息,完成故宫参观路线图的设计。
[教学重难点]1.从各种相关材料中提取重要信息,完成故宫参观路线图的设计。
2.从各种相关材料中提取重要信息,并对材料中重要信息进行组合。
[教学课时]1课时一、熟悉任务,筛选材料(一)情境导入,认识故宫同学们,在中国有一座城中之城,是明清两代的皇宫,为我国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至今已有近六百年的历史。
如果你去参观了,肯定会情不自禁地赞叹它规模的宏大、建筑的精美、布局的统一,特别是那些珍藏着的无数稀世珍宝,更和其建筑艺术一样闻名于世。
每个参观者都能从中深刻地了解到封建帝王生活的奢华靡费,并为古代广大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惊叹不已。
这座城中之城就是“故宫博物院”。
(出示图片,板书课题)(二)读取任务,浏览全文1.打开课本,同学们会发现课文前的导读提示有两项任务,请同学们来读一读。
并和同学交流,你会根据不同的任务怎样选择阅读材料。
2.同学们做出判断之前请先读一读材料,看看材料分别讲述了什么?(1)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并把你的发现与同桌分享。
预设:同学们发现这篇课文是由四篇材料组成的,类型不同,有文字,有图片;出处也不同,材料一是选自黄传惕的《故宫博物院》,材料二选自姜舜源的《故宫史话》,材料三、材料四都选自故宫博物院官方网站。
12.《故宫博物院》教学设计教材解析:本文是一组非连续性文本,由四篇材料组成,有对故宫博物院进行全景介绍的说明性文字,有关于太和门被烧的故事,以及来自官方网站的游览须知和平面示意图。
这些材料中,既有文字介绍,也有图片提示,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特别适合达成小学阶段“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能从图文等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这个目标。
学习提示提供了两个阅读任务,以引导学生运用前面学到的方法,有针对性地展开“有目的地阅读”活动。
材料一是一篇说明文,文章沿着故宫的中轴线,按照由南向北的顺序对故宫主体建筑进行了较为详尽的介绍。
材料一选自黄传惕的《故宫博物院》,是一篇以空间顺序进行说明的文章。
课文按照游览路线由南到北详略得当地介绍了故宫的主要建筑及其布局和功用。
第二篇材料是一个关于太和门的故事,赞美了扎彩棚的能工巧匠;第三篇材料截取了一张图片,是故宫博物院官方网站出示的对故宫博物院的简单介绍和参观路线引导;第四则材料是故宫博物院的平面示意图,区分了故宫开放与未开放地区。
学习这篇课文不但从中获得对故宫的一般性了解,又可以增强我们对祖国传统建筑艺术的自豪感。
教学建议:本课是略读课文,旨在让学生通过自读,对在前两课中学习的方法进行综合运用和复习巩固。
①教学时,可以先对前面两课的学习进行简单回顾,接着让学生根据学习提示确定自己的阅读任务;②然后让学生带着阅读目的充分展开自主学习,随后在小组内进行交流;③最后安排一次全班展示,用以检验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况,同时对有目的地阅读这一阅读策略进行整理。
教学目标:1.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筛选阅读材料2. 从各种相关材料中提取重要信息,完成故宫参观路线图的设计。
3.对材料中的重要信息进行组合,并搜集相关资料,游览时进行讲解。
教学重点和难点:1、从各种相关材料中提取重要信息,完成故宫参观路线图设计。
2、从各种相关材料中提取重要信息,并对材料中重要信息进行组合。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出示图片,导入新课1、在前两课的学习中,我们一起关注了有目的的阅读,知道了在阅读的过程中,要根据不同的目的,选择合适的方法。
11* 故宫博物院【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筛选阅读材料。
2.从各种相关材料中提取重要信息,完成故宫参观路线图的设计。
3.对材料中的重要信息进行组合,并搜集相关资料,游览时进行讲解。
过程与方法:1.学生根据方位词,理清游览顺序。
2.抓住重点引导学生,并拓展其他景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代人民勤劳智慧的欣赏,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1.详细解读太和殿部分,学习本文运用空间顺序说明建筑物(群)的写作手法。
2.认识找准某个观察立足点并运用方位词对说明建筑物的重要意义。
【教学难点】了解方位词在空间说明顺序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单元主题:本单元课文主要是围绕“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选用恰当的阅读方法”这个专题进行编排的。
主要由《竹节人》、《宇宙生命之谜》、《故宫博物院》三篇课文组成。
《竹节人》主要讲述的是“我”小时候用毛笔杆制作竹节人,与同学在课桌上搏斗引得大家围观,课上偷玩被老师收走后,发现老师也和我们一样爱玩竹节人。
表现了作者快乐无忧的童年生活以及爱师尊师的师生情谊。
《宇宙生命之谜》这篇课文介绍了科学家探索地球之外是否有生命存在的艰难历程,说明到目前为止,地球之外是否有生命存在,仍然是一个未解的谜。
学习科学家追求真知、不断探索的精神,激发爱科学、学科学、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
《故宫博物院》这篇课文大体按照游览参观路线,由南到北逐次并详略得当地介绍了故宫的主要建筑及其布局和功用。
读者既从中获得了对故宫的一般性了解,又对祖国的传统建筑艺术产生自豪感。
习作《 让生活更美好》要求能正确选择材料来写作文,通过文字表达情感。
《语文园地》学单元重点:(1)根据阅读目的的不同,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
本单元的三篇课文都有意安排了这一训练点。
《竹节人》阅读要求中安排了三个任务,即(1)写玩具制作指南,教别人玩这种玩具。
(2)体会传统玩具给人们带来的快乐。
《故宫博物院》教学设计(优质课课案)○市实验中学贞锴【教材分析及设计思路】《故宫博物院》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鲁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一篇典的以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现代说明文。
文章相对浅白,怎样在教学中做到既讲习应该讲习的基本容、又适度发掘有价值的教学因素,这就值得深究了。
阅读学习说明类文章,读懂当然是基本目的,但这个“懂”必须是语文课程畴的“懂”,因此,本文的教学绝不能自觉不自觉地以了解、增进故宫有关知识作为教学目的(关于故宫的知识、资料图片可适当引介,但终究只是个“引子”而已)。
语文教学的宗旨所在和对话指向——绝非仅仅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文本表达的容(文本的原生价值),更在于让学生学习文本表达相应容时所采用的言语手段(文本的教学价值),指向其言语形式。
叶圣先生指出:“说明文,以说明白了为成功。
”故,说明文的阅读教学必须坚决地站在语言文字立场之上展开。
学习说明性的课文,我们更要引导学生关注知识背后的语言文字和语言表达,关注作者思考问题所表现出的科学的思想态度,按照《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第四学段”(7—9年级)中提出的相应要求,让学生“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容”,“获取主要信息”,“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等。
说明文的文体知识当然应该教,应该渗透,但是怎么教、怎么教更好呢?“只要是学习一篇说明文,就一定要让学生弄清楚说明对象、说明特征、说明方法、说明顺序、说明结构、说明语言……这样一来,说明文的学习还有什么美感可言?”(《语文教学通讯》2008年第2期《警惕:说明文教学的去语文化》)学生在本单元前两篇经典说明文《中国石拱桥》、《园林》的学习中,对说明文基本的文体知识已有较充分的把握和训练,如果再按部就班地按照相关套路设计这篇课文的学习,难免有些枯乏,很可能滑向一种简浅的重复和浪费,既不合乎学情,也不符合教材编者意图,更体现不出单元教学统摄下的篇目教学侧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