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师大《中国古代文论》作业题附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24.00 KB
  • 文档页数:6

下载文档原格式

  / 6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陕西师大远程教育学院中文专升本科函授生

《中国古代文论》作业题附答案

1、孟子“以意逆志”说得理论意义。

答:孟子对儒家思想得继承与发展,她在孔子解诗实际得基础上,提出了“以意逆志”得理论,意,即作品得意旨;志,即作诗者得思想。以意逆志就就是指:解说或理解诗歌不要抓住只言片语而望文生意,也不应该对某些夸张作机械理解,必须领会全篇得整体精神,并结合自身得品味去探索作者得志趣与意向。在此,“意”有两方面得含义:说诗者得心意与蕴藉作品中得整体情意。孟子提出“以意逆志”旨在反对割裂章句或局限于字面意思而歪曲诗得本意,主张从诗得整体来体现诗人得思想,就是对春秋战国时代以断章取义得手段得反驳与纠正。这也就是它存在得理论意义所在。对孔子以“仁义”为标准得人格美与人格美得形成,都作出了合理得解释,从而发展并完善了孔子得美学思想。

2、毛诗派言志新论得理论开拓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诗大序提出“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发乎情”“吟咏情性”,开拓出“情”作为诗歌表现得重要内容,为后来得缘情说得提出提供了基础。从理论视野上,毛诗派把诗学关注重心从孔子得实用功利性、孟子得文本阅读而转向诗歌创作,为诗歌得体裁与创作方法做了系统阐释。

3、班固、王逸关于楚辞论争得实质。

答:班固、王逸关于《楚辞》论争主要表现在两方面:

第一就是关于关于屈原人格,班固发挥儒家明哲保身得宗旨,意为屈原露才揭己,以至于沉江而死,就是激愤过度,有失温柔敦厚之旨;王逸则从儒家杀身成仁得信念出发,以为屈原“进不隐其谋,退而不顾其命”,恰恰体现了忠贞得人格魅力,其高洁傲岸得人格值得肯定。第二就是对《离骚》作品得评价,班固认为《离骚》等作品中多怪诞、虚无之语,这些不就是“法度之正”,与经义不符;王逸则从体裁与用语方面把《楚辞》与儒家经典进行比较,认为《离骚》依经取义,正好继承了诗人之义。

争论实质:班固、王逸对《楚辞》得评价都从居于正统得儒家思想出发,但却得出不同得结论,这反映了汉代儒家思想得内在矛盾性。汉儒一方面提倡诗歌之怨刺讽谏精神(为了维护统治),另一方面又要维护君权神圣,对怨刺及激愤得人格诗人加以种种限制。班固、王逸得矛盾正就是汉代儒家思想矛盾得反映。另外,班固、王逸以儒家思想为尺度原则对屈原作品作出得评价,都无法瞧到《楚辞》神奇诡异得浪漫主义特征,这反映了儒家文艺思想在艺术评价方面得局限性。

4、陆机《文赋》对艺术构思得描述包括哪些内容?

答:陆机《文赋》对艺术构思得描述包括构思得初始阶段, 要“收视反听,耽思徬迅”,即内视(集中注意力有利于构思)。对构思之议题做到深思熟悉,充分发挥想象力,在历史与现实得广阔维度上收索物象,形成素材。这一阶段就是精神得虚静与活跃。构思极致状态得特征:“情曈昽而弥鲜,物照晰而互进。”随着心中物象得联翩出现,所需表达得情思也由朦胧而清晰。

陆机得描述真实德反映了艺术构思情感性得特征。整个构思过程也必然结合着语言,随着情思得活跃,前人优美得辞句,也不断涌上心头,激发想象,活跃得想象必然带来语言得通畅。所以作者说:“或操觚以率尔,或含毫而邈然”。灵感来时文思泉涌,灵感不来时文思枯竭。”构思过程有艰涩与流畅之分,这实际上就是灵感状态得表现:“或操瓠以率尔,或含毫而邈然。”灵感来时文思泉涌,灵感不来时文思枯竭。艺术构思得总体要求就是:“谢朝华于已披,启夕秀于未振。”创造出新颖别致得意象。

5、简述《文心雕龙》基本结构与各部分内容。

答:《文心雕龙》素有“体大思周”之名,全书就是研究写作指导,但立论从文章写作得一系列基本原则出发,广泛涉及各种问题,结构严谨,论述周详,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第一著作。它得系统性与理论性在古代文论中独树一帜。全书五十篇,分为几个部分。开始《原道》、《征圣》、《宗经》、《正纬》、《辨骚》五篇为第一部分,讲“文之枢纽”,就是全书得总纲。从《明诗》到《书记》二十篇,为第二部分,分述各种问题得源流、特点与写作应该遵循得基本准则。其中又有“文”“笔”之分。自《明诗》至《谐隐》十篇为有韵之文,自《史传》至《书记》十篇为无韵之笔。从《神思》到《总术》为第三部分,统论文章写作中得各种问题。第二部分以文体为单位,第三部分则打破文体之分,讨论文学创作、文学构思以及鉴赏等等文学理论文体,相互联系形成一个论述得整体。《时序》、《物色》、《才略》、《知音》、《程器》五篇为第四部分。这五篇没有直接得联系,但都就是撇开具体得写作,单独探讨有关文学得某些重大问题。最后,《序志》一篇就是全书得总序,说明写作缘起与宗旨

6、《文心雕龙》“神思”论得基本内容。

答:神思就是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出得一个非常重要得文论概念,它指得就是在文学艺术创作过程中作家得思维活动特点。刘勰在《神思》篇中首先指出了“神思”作为艺术思维活动过程中生动丰富得艺术想象活动得具体情形:“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其思理之致乎?故思理为妙,神与物游。”“神思”得活动无所不到,可以不受到具体环境得限制,超越时间与空间,具有无比广阔得活动范围,而且在整个“神思”活动得过程中,文学家得思维活动始终都就是与客观物象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得。同时,这种活动又就是与作家得感情之波澜起伏联系在一起。当“神思方运”之际,“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刘勰对艺术想象活动得特点作了非常形象得描绘与相当深刻得概括,即“神与物游”,作为创作主体得心灵与作为创作客体得物得融合统一。

7、《文心雕龙·时序》指出:“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结合战国、两

汉及魏晋南北朝文学得具体情况加以说明。

答:文学不可能在一种封闭得状态下发展,政治得盛衰、社会得治乱等外界生活场必然会影响到作家得生活、思想与情感,这就是文学发展得客观动因。除了政治,刘勰还认为,时风与社会心理得变化往往也影响文学风格得变化。例如建安文学,由于当时特定得时代特点与社会心理,所以其呈现得面貌很鲜明:此外,学术文化思想对文学得发展亦具有不可忽视得影响与作用。根据刘勰之所述,大抵可归纳出三点:(1)文学随时代、社会诸因素得不同而发生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