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通信
- 格式:docx
- 大小:572.30 KB
- 文档页数:19
胶囊内镜人体通信原理
胶囊内镜是一种现代医疗技术,通过胶囊内的摄像头和无线通信模块,可以实现对人体内部的观察和诊断。
它的人体通信原理是通过胶囊内置的无线通信模块将采集到的图像和数据传输到外部设备,医生可以通过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和诊断。
胶囊内镜的无线通信模块采用了射频技术,通过无线信号的传输,将胶囊内部的图像和数据传送到外部设备。
这种通信方式可以帮助医生实时观察胶囊内部的情况,从而及时做出诊断和治疗方案。
在胶囊内镜中,摄像头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它可以拍摄胶囊经过的消化道内部的图像,并将这些图像传输到外部设备。
胶囊内镜的摄像头具有高清晰度和广角视野,可以提供清晰、全面的图像信息。
当胶囊内镜进入人体后,它会通过消化道的蠕动逐渐前进,同时,摄像头会不断地拍摄图像,并将这些图像传输到外部设备。
医生可以通过这些图像进行观察和分析,以了解消化道的情况。
胶囊内镜的人体通信原理是通过胶囊内的摄像头拍摄图像,并通过无线通信模块将图像传输到外部设备。
这种通信方式可以帮助医生实时观察患者消化道的情况,从而做出准确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胶囊内镜作为一种先进的医疗设备,为医生提供了更多的诊断和治疗手段。
它可以帮助医生观察和分析消化道的情况,及时发现并治疗疾病。
胶囊内镜的人体通信原理是通过胶囊内的摄像头和无线通
信模块,将采集到的图像和数据传输到外部设备,为医生提供更准确的诊断依据。
这一技术的应用将进一步提升医疗诊断的准确性和效率,为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效果。
胶囊内镜人体通信原理
胶囊内镜是一种医学设备,也称为智能胶囊消化道内镜系统或医用无线内镜。
它用于检查消化道,尤其是小肠。
受检者通过口服内置摄像与信号传输装置的智能胶囊,胶囊内镜会在消化道内运动并拍摄图像,这些图像通过无线传输方式传送到体外的图像记录仪进行存储记录。
在胶囊内镜的工作过程中,主要涉及以下人体通信原理:
1. 无线信号传输:胶囊内镜内置的摄像机将拍摄到的图像转换为数字信号,然后通过无线方式将这些数字信号传输到体外的图像记录仪。
这个过程中涉及到信号的调制和解调、信号的编码和解码等通信原理。
2. 电源供应:胶囊内镜的电源由一个外部的磁力充电器提供。
当磁力充电器在体外的特定位置时,它会通过磁力为胶囊内镜的电池充电。
3. 运动控制:胶囊内镜在消化道内的运动主要由消化道的蠕动驱动。
但医生可以通过外部的磁场来控制其在某些特定位置的停留,以便更详细地观察某些部位。
请注意,虽然胶囊内镜为消化道疾病的诊断提供了便利,但也有其局限性。
例如,它不能对所有消化道区域进行全面检查,对于某些病变可能需要进一步检查。
在使用这种设备时,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判断。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需了解更多信息,建议查阅医学文献或咨询专业医生。
人体通信的研究方法
人体通信,也称为人体通信(HBC),是一种利用人体作为传输媒介的通信方式。
它利用人体内部的电场进行信号传输。
在人体通信的研究中,主要有以下几种研究方法:
1. 数值人体模型:这种方法主要用于研究人体通信系统的信道特性。
通过建立精确的数值人体模型,可以模拟人体对信号的吸收、反射和传播等行为,从而精确地预测和优化通信性能。
2. 一致性几何绕射理论法(UTD):该方法以各种类型的射线为基础,通过Maxwell方程求解电磁场的高频近似解。
它可以用来预测和解决人体通信中的绕射和衍射问题,尤其是在复杂环境中。
3. 矩量法:这是一种积分方法,用于求解等效于Maxwell方程的波矢量方程。
它可以用于精确计算任意方向辐射场在有损介电圆柱任意截面定向(极化)的高精度。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建议查阅专业的人体通信书籍获取更全面和准确的信息。
人体的电活动现象是多样的,其中一些主要现象如下:
1.神经传导:人体内的神经系统通过电信号进行传导。
当神经元受到刺激时,会产生动作电位,这是一种电信号,沿着神经纤维传导到目标细胞。
2.心脏电活动:心脏通过电信号来控制心跳。
心脏的电信号起源于窦房结,然后通过心房和心室传导,引起心脏的收缩和舒张。
3.肌肉收缩:肌肉的收缩也是通过电信号控制的。
当肌肉受到神经刺激时,会产生动作电位,引起肌肉纤维的收缩。
4.大脑功能:大脑中的神经元通过电信号进行通信,形成复杂的神经网络。
这些电信号对于我们的感觉、思考、行动等认知功能至关重要。
5.生物电现象:人体还存在一些其他的生物电现象,如生物磁场、脑电图(EEG)、心电图(ECG)等。
这些现象反映了人体内部电活动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总之,人体的电活动现象是生命活动的基础之一,对于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人体通信(Body Area Network,简称BAN)是一种无线通信技术,用于在人体或接近人体的范围内传输数据和信息。
它旨在实现低功耗、短距离和可穿戴的通信,以便监测和传输与人体相关的生理数据或其他相关信息。
人体通信技术的特点包括:
1. 低功耗: 人体通信通常使用低功耗的无线技术,如蓝牙低功耗(Bluetooth Low Energy,简称BLE)或Zigbee等,以便在设备的电池寿命较长的情况下进行通信。
2. 短距离: 人体通信主要用于设备与人体之间的近距离通信,通常范围在数米甚至几十厘米以内。
这有助于减少无线信号的干扰和能量消耗。
3. 可穿戴性: 人体通信设备通常可以穿戴在身体上或与人体直接接触,如智能手表、健康监测器、心率传感器等。
这些设备可以与其他设备、传感器或应用程序进行通信,收集和传输关于人体状态和活动的数据。
4. 传感数据采集: 人体通信设备可以用于监测和收集人体的生理数据,如心率、体温、睡眠质量、活动量等。
这些数
据可以被用于医疗监测、健康管理和运动追踪等领域。
5. 智能医疗: 人体通信在医疗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如远程健康监测、病人监护和药物管理等。
它为医务人员提供了即时、准确和可靠的病人数据,便于诊断和治疗。
6. 数据安全: 人体通信涉及传输敏感的个人健康数据,因此数据安全是一项重要关注的问题。
合适的加密和认证措施应当应用于人体通信系统,以确保数据的隐私和完整性。
人体通信技术对于促进医疗保健、健康监控和个人化健康管理等领域具有重要作用。
它为个人提供了更多的健康数据和反馈,有助于提高生活质量,促进健康生活方式的发展。
胶囊内镜人体通信原理
胶囊内镜是一种现代医疗技术,它通过胶囊内置的摄像头和无线通信技术实现对人体内部的检查和诊断。
这一技术的原理十分精妙,能够为医生提供更准确、更便捷的诊断手段。
胶囊内镜的人体通信原理主要包括图像采集、信号传输和数据接收三个过程。
首先,胶囊内置的摄像头可以实时采集人体内部的图像信息。
这个摄像头经过精确设计,能够在极小的空间内拍摄清晰的图像。
其次,通过内置的无线通信模块,摄像头将采集到的图像信号进行编码和压缩,然后以无线电波的形式传输出去。
这种无线通信技术能够将图像信号稳定地传输到外部设备上。
在数据接收端,医生使用专门的接收器设备接收和解码胶囊内镜发送的图像信号。
接收器将解码后的信号转化为人们可以直接观察的图像。
医生可以通过这些图像来观察人体内部的情况,如消化道的病变、肿瘤等。
这为医生提供了一种非侵入性的诊断手段,避免了传统内窥镜对患者的不适和痛苦。
胶囊内镜的人体通信原理的实现离不开现代无线通信技术的支持。
这种技术的应用不仅为医疗行业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也为患者提供了更好的诊断体验。
胶囊内镜的问世,让医生能够更直观地了解患者的病情,提供更准确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它的出现无疑是医学技术的一次重要突破,对于推动医学的发展和人类的健康事业具有重要意义。
基于人体通信的非接触信息交互技术研究基于人体通信的非接触信息交互技术研究摘要:近年来,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信息交互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传统的信息交互方式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因此,基于人体通信的非接触信息交互技术就应运而生。
本文主要探讨了基于人体通信的非接触信息交互技术研究的相关概念、实现原理及其发展趋势。
首先,介绍了人体通信技术的原理和应用场景;其次,探讨了基于人体通信的非接触信息交互技术在个人健康监测、虚拟现实、安全认证等领域的应用;最后,对未来基于人体通信的非接触信息交互技术的展望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人体通信;非接触信息交互;技术原理;应用场景;发展趋势一、引言信息交互技术是将信息传输到接收者手中的过程,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需求的提升,信息交互技术也得到了不断的改进和升级。
目前,传统的信息交互方式主要分为有线和无线两种,但是这种传统的信息交互方式十分局限,无法满足人们多样化的需求,因此,基于人体通信的非接触信息交互技术成为未来的趋势。
基于人体通信的非接触信息交互技术是利用人体本身作为信息载体,通过非接触式的方式传递信息,具有方便快捷、高效安全等特点。
本文主要探讨基于人体通信的非接触信息交互技术研究的相关概念、实现原理及其发展趋势,以期可以为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提供理论支撑和参考。
二、人体通信技术人体通信技术是指利用人体作为信息载体,传输信息的一种技术。
人体本身就是一个具有多个信号源的电器,人体可以产生多种不同的生物电信号,如脑电波、心电图、眼电图等,通过这些生物电信号来实现信息传递。
人体通信技术可以分为两大类:有线和无线。
有线通信是通过人体表面的导电介质将信号传输到接收端,如皮肤表面的导电贴片、手环等。
而无线通信则是通过体内电流传输实现的,信号可以穿过人体表面,实现人与物之间的通信。
目前,基于人体通信技术应用最为广泛的就是心电图技术,通过心电图技术可以实现人体健康监测、病情诊断等。
人体通信 hbc 原理人体通信(Human Body Communication,HBC)是一种利用人体作为传输介质的通信技术。
它通过利用人体组织中的导电性,将信号传输到不同的设备之间,实现无线通信。
人体通信技术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特别是在医疗、安全和生活领域。
人体通信的原理是利用人体组织的导电性。
人体组织中含有大量的电解质溶液,如血液和细胞液,其中带有正负电荷的离子。
当人体上的电极将电流注入人体时,电流会通过这些离子导体,形成一条电路。
通过调节电流的频率、幅度和波形,可以实现信息的传输。
人体通信的传输距离相对较短,一般在数米范围内。
通信系统通常由三部分组成:发送器、接收器和传输介质。
发送器负责将信息转化为电信号,并通过电极将电信号注入人体。
接收器则负责从人体中接收电信号,并将其转化为可读取的信息。
传输介质即人体组织,它作为电信号的传导媒介,将信号从发送器传输到接收器。
人体通信技术具有多种优点。
首先,它可以实现无线通信,避免了传统无线通信中的天线和电磁波辐射问题。
其次,人体通信技术可以实现更加安全可靠的通信,因为通信信号不会被外部干扰。
此外,人体通信技术还可以实现低功耗通信,因为传输的电流较小。
人体通信技术在医疗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例如,在体内植入微型传感器,可以通过人体通信技术实现对生理参数的实时监测。
这对于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非常重要。
此外,人体通信技术还可以用于远程医疗,医生可以通过远程监测设备与患者进行实时交流,提供指导和建议。
人体通信技术还可以应用于安全领域。
例如,在身份认证方面,人体通信可以用于指纹识别、眼球扫描等生物特征的验证。
这种身份认证方式更加安全可靠,无法被仿冒或伪造。
此外,人体通信技术还可以用于安全通信,保护通信内容不被窃听或篡改。
人体通信技术还有许多其他的应用。
例如,在智能家居领域,可以通过人体通信技术实现家电设备的控制和信息传输。
在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领域,人体通信技术可以用于身体动作捕捉和触觉反馈。
基于直扩超宽带的超声波人体通信技术仿真摘要:现有超声波宽带(UsWB)技术应用于人体通信存在速率不高、对多节点干扰抑制能力有限的问题。
为此,提出一种有效抑制多节点干扰的超声波通信技术——直扩超声波宽带(DS-UsWB)技术,利用直接序列扩频和超宽带技术仿真超声人体通信。
即在k-Wave中建模人体信道,利用建模信道的冲激响应仿真人体内多节点通信;根据信道冲激响应的时延特性确定发送信号参数,从而克服人体信道的多径效应。
系统性能分析和仿真结果均表明,与UsWB技术相比,DS-UsWB可有效抑制多节点干扰和多径干扰,具有更高的速率和更低的误码率。
关键词:超声波宽带;人体通信;信道建模;多节点干扰无线终端的小型化、低功耗和低成本使人们对人体范围内的无线信息交换兴趣越来越大。
因此,把体内、体表和人体周围的传感器、便携式终端等通过人体通信技术连接起来构成无线体域网(WBAN)[1]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
其中,人体通信技术把人体作为信号的“传输线”[2],是构建无线体域网的关键所在,在移动医疗和健康监护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利用该技术实现植入式人体通信可应用在个体化用药、基于植入体的原位监测、受控药物输送等方面;可以提供长时间连续、准确的生命体征监测;还可用于监测复杂身体部位的状况。
例如,在神经末稍处的药物输送装置或神经刺激器可提供有效的治疗效果。
现有人体通信技术的研究面临不同的挑战[1]。
其中射频通信技术[1,3]在人体通信应用中存在吸收率高、长期辐射危害大、RF波段拥挤等问题[4];电容耦合人体通信[1,5]的发送端和接收端必须形成对地回路,不适合植入式人体通信;电流耦合型人体通信[1,5]由于受到通信频率的限制,其通信速度较低。
相比之下,超声波自1960年应用于医疗以来,在已知的应用中未对人体产生副作用,并且在临床治疗和诊断中证明功率受限的超声波应用于人体是基本安全的[6]。
此外,超声波无线能量传输系统应用于植入式医疗的研究也取得了进展[7]。
生物医学工程人体通信方向就业生物医学工程是将工程学原理和技术应用于生物医学领域的学科,其研究领域非常广泛,其中人体通信方向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热点之一。
本文将探讨生物医学工程人体通信方向的就业前景和发展趋势。
人体通信是指通过生物传感器、无线通信技术和数据处理技术,实现人体与外部设备之间的信息交互和通信。
在医疗领域,人体通信可以应用于健康监测、疾病诊断和治疗等方面,为医疗工作提供更加便捷和准确的手段。
随着无线通信和传感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体通信在医疗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例如,可以通过植入式传感器实时监测患者的生理参数,并将数据传输到医疗设备或云端平台进行分析和处理。
这不仅可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还可以及时发现疾病的变化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在人体通信方向的就业领域,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人才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
首先,医疗机构和医疗设备制造商是人体通信领域的主要用人单位。
他们需要招聘具备生物医学工程背景知识和技能的人才,来研发和应用人体通信技术,提高医疗设备的性能和功能。
生物医学工程人体通信方向的专业人才还可以在科研机构和高校从事相关研究工作。
他们可以参与人体通信技术的创新和开发,推动该领域的发展。
同时,他们还可以指导学生进行相关研究,并培养更多的生物医学工程人才。
人体通信技术在智能医疗、健康管理和远程医疗等领域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随着人们对健康管理和医疗服务需求的增加,相关岗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因此,生物医学工程人才可以在医疗机构、医疗器械公司、健康管理公司等企事业单位就业,从事人体通信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工作。
为了在生物医学工程人体通信方向的就业中获得竞争优势,专业人才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首先,他们需要熟悉生物医学工程的基本理论和技术,了解人体生理学、信号处理、无线通信等相关知识。
其次,他们需要具备良好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够与其他学科的专业人士合作,共同解决实际问题。
专业人才还需要不断学习和更新知识,紧跟技术的发展趋势。
人体通信Željka Lučev, Igor Krois, and Mario Cifrek萨格勒布大学电气工程和计算系摘要.生物遥测术是远程监测、计量和记录下生命体组织的功能、活动或状态。
传感器节点网络放置或植入到一个生物体体内形成的网络叫做肢体区域网络(BAN)。
这项工作中我们将描述肢体区域网络的原则,肢体区域网络利用人的身体作为一个传输媒介,即人体通信(IBC)。
我们将描述IBC系统设置的局限性,人体绝缘体的性质作为传输介质,指定不同的方法通过人体传输信号和比较IBC系统且用文学表述。
关键词:生物遥测技术, 人体通信(IBC),电容耦合,电流耦合。
1 简介生物遥测术是用在测量从一生物体传送信号到一定距离外接收机的遥测方法[23]。
它是用来远程观察,衡量和证明一个人或动物的功能、行为或位置。
它用在几个领域,如医疗和人类研究生物遥测术,这些领域的可植生物遥测术和动物生物遥测术。
医学生物遥测术用来远程跟踪病人的生理功能,如体温、心率、血压、心电图、脑电图信号,等等,甚至操作设备如药物递送系统和修复装备。
主要用于发送装备的植入式生物遥测术可植入人体或动物处于研究阶段,如人工耳蜗和植入式起搏器。
动物生物遥测术被广泛用于引导自然环境和动物迁徙时的动物行为研究。
在这里我们将注意力聚焦于只用于监测人类行为的生物遥测术系统,即医疗的植入式生物遥测术系统。
一个生物遥测术系统的主要成分是位于发射机生理功能传感器、传输路径和接收机。
带有传感器的发射器放在人体表面或植入内部。
与医学生物遥测术比较,植入式意味着接收机和发送机间没有作为传输介质的电线。
然而,因为电线能干扰到病人和医护人员,在监测中是不必要的。
使用不同的无线技术给病人提供了更好的自由运动和流动性,这在一个长期监测每日活动、非流动的患者和外科手术治疗中特别重要。
放置在人体的便携式传感器网络叫做肢体区域网络(BAN),必须符合下列要求:●不能妨碍人体功能,因此放置在身体的传感器节点必须依照现行规章、指导[22,28];●提供实时交流;●低功耗的要求;●传感器节点之间没有电磁干扰;●传感器网络的放置,不得干扰病人正常活动,即传感器网络是轻小型。
低功耗无线系统设计的两个主要议题,一个是可以收到信号的距离,另一个是发射机设计,两个都使用发射机的电源。
考虑到表面组装技术用于设计、电池通常是发射机封装的最大部分。
人体的运动自由度和电池大小与容量所决定的发射机功率可以权衡。
具有较大电池大功率的发射器可以在更大的距离的传送信号,但是比较难放置或植入人体并且没有严重地影响人体行为和热量。
2 规则外露于电、磁时变效应的安全限制, 基于建立的健康效应的电磁场(EMF)参见国际委员会的电离辐射防护(ICNIRP)[22]及不同民族考虑[28]。
外露在EMF会影响身体内部电流和组织的能量吸收。
防止不良的健康影响要求电、磁效应不能超出所提出的基本限制。
指南和法律法规设定的接触电磁场的基本限制定义了两个类型的群体[22,28]。
职业性露天群体由成年人构成,这些人通常在已知的条件下有相当的经验,能意识到潜在的风险,采取适当的防范措施。
另一组是普通公众,包括不同年龄的个人和不同的健康状况,也许还包括特别容易得病的团体或个人,如儿童、妇女和慢性病的人。
因此,建议比职业上受辐照影响的群体,一般公众有更严格的外露限制,这些在此讨论时考虑在内。
根据频率的领域,物理量用来指定外露在EMF的基本限制如下[22,28]:图1:●频率范围1Hz-10MHz的电流密度(J);●指定频率范围100kHz-10GHz的能量吸收率(SAR);●频率范围10-300GHz的功率密度(S)。
图1. 暴露于电磁场的限制条件限制电流密度是防止影响神经系统功能。
最严格的限制是设定在频率4 Hz 和1 kHz范围之间,此时最大电流密度是2mA/m2,这是由于这个频率范围需一个低阈值的神经刺激。
4Hz以下及1kHz以上感应电流的基本限制增大。
感应电流密度的基本限制rms值由表1给出。
,f代表频率,单位为赫兹。
表1.头和躯干的最大电流密度(rms)[22]100kHz和10GHz之间,特定能量吸收率的基本限制是为防止全身热应力和局部组织过多供热。
推荐给公众人口最大SAR值如下:全身平均SAR 值0.08 W /kg,头部和躯干的局部SAR值2 W /kg,和四肢的局部SAR值4 W /kg。
限制功率密度为了防止在或接近人体表面的组织热量过大。
推荐为公众设置的最大能量密度值10 ⁄。
w m2部分人认为人类知觉及其他间接影响是通过接触电流。
I c是当人体和接触的物体不同电位间流过的电流,此时,身体和物体都因电磁场而带有电荷[22]。
频率高于110MHz,为避免电击危险和烧伤,给定了接触电流的限制。
参考点基准级显示在表2 (f是频率/kHz)。
10MHz-110MHz频率范围任何肢体电流参照值低于局部SAR的基本限制值。
这个值对一般公众设置在45mA。
表2.导体时变接触电流基准级[22]3 无线生物遥测系统在这一章中,我们以一个典型的无线肌电图描述系统作为一个例子分析一个无线传感器网络。
肌电图无线系统由四个放置在身体的EMG传感器节点和一个简单的放置在几米远的医学数据采集系统(图2所示)。
传感器节点和中央通信单元使用一个标准的无线连接,如无线局域网,蓝牙,RFID或ZigBee。
虽然常用于生物遥测术,这些标准在其他方面应用也是很好的,如:数据传输的无线局域网,语音传输的蓝牙,用于识别、跟踪的RFID、工业应用的ZigBee。
无线及蓝牙通信模块的数据速率在生物技术上的应用是足够的,但他们发出的EMF辐射很高,能导致组织过热和过敏。
高发射功率也需要频繁更换电池,,这在植入传感器的设计中也是不合理的。
ZigBee、RFID射频模块具有较低的功耗,但他们的较低的数据率不足以在生物技术上应用。
这些通信模块的共点是它们专为几十米的通信距离设计,所以它们能产生较大的功率。
人体发射机EMG传感器发射机EMG传感器发射机EMG传感器发射机EMG传感器标准无线电线路接收机中央单元图2.典型无线肌电图系统考虑到这一点,,设计与开发了一种称为人体通信(IBC)无线数据传输的新方法。
IBC 采用人体作为信号传输介质。
它是一种短距离的(可达2米)通信,功耗很低(< 1 mW),和一个足够满足生物遥测术应用的数据率。
所有发射机节点不需要直接与远距离的中央单位进行通信,如图2,而是与一个放置在人体近距离附近地区的接收机连接,如图3,从而进一步降低了功耗。
只有接收机单元使用一个标准的无线协议与远距离的中央单位进行通信。
人体通信通过以人体作为导电介质进行低频和低功耗传输,所以这样一个系统的功耗低于蓝牙或无线局域网系统。
图3.IBC 无线肌电图系统人体通信系统主要组成部分如图4所示。
IBC 系统由一系列发射器和一个接收机组成,接收机连接远程中央医疗单位(因低功率的要求)。
一些发射机可以作为一个信号路由器。
一个典型的组合发射机将生理功能传感器组合在一起,实现获取生物医学信号、信号编码器、调制器、适配器的功能。
接收机由一个探测器、解调器,信号译码器和信号处理单元组成。
选择调制、耦合方法、发射器的位置要考虑接收机的要求、耦合方法和其应用决定的电极布局。
人体 发射机EMG 传感器发射机EMG 传感器 发射机EMG 传感器发射机EMG 传感器人体通信接收机标准无线电线路 中央单元图4. 人体通信系统4 人体组织的介电性能人体介电性质,电导率和相对介电常数,分别决定电流大小以及极化幅度的影响。
10 Hz 至10 GHz频率范围,生物组织介电性能在[9 - 11]中Gabriel et al作了描述和总结。
结果表明,组织的介电性能由组织类型、频率、温度、特定组织的含水量决定[11]。
37°C下,人体组织传输大部分信号的频率范围由电导率σ和相对渗透率的εr决定(皮肤湿度和干燥度,纵向的肌肉组织,脂肪和硬骨)分别如图5和图6。
它假定了信号平稳的通过一个特定组织,因为在观察的频率能够穿透的深度大于身体尺寸[20]。
图5.不同人体组织的频率-导电性能[20]。
信号能最好的在通过肌肉传输是由于整个频率范围都有高电导,见图5。
不同的频率达最高到1 MHz潮湿及干燥皮肤的电导率和介电常数是不同的。
对于皮肤高频率的介电常数值和肌肉的介电常数值几乎相等。
超过100MHz所有组织的电导率迅速增大。
为人体通信选择适当的载波频率需要平衡几个要求:为了防止普通生物信号干扰而限制安全规定,超低功耗需求,和信号载波频率组织的高电导(高频率时所得)。
图6.不同的人体组织频率-相对介电系数[20]。
5 人体作为一个信号传输媒介IBC系统的传输特性取决于组织属性和信道,它由发射机相对于接收器的位置、信号传输方法、信号幅值、载波频率和调制方式决定。
身体外部电场减小人体表面电荷,导致人体电流降低。
这些电流的分布取决于暴露的条件、身体的大小和形状、人体在电场中的位置。
不同的方式通过人体来发送和接收信号,它可以归纳为两个主要方法:•电容信号耦合;•电化信号耦合。
电容信号耦合信号由发射机电极间的电位控制。
在电化信号耦合信号由流过人体的电流控制。
5.1 电容信号耦合1995年麻省理工学院提出利用人体作为一个信号传输媒介[43],该提议首先应用在个人区域网络(PAN)[43,44]。
PAN系统包括一个接收机和发射机,两个都是电池供电并且都是有一对电极组合:一个信号电极附在人体上,和一导向外界的接地电极。
Zimmerman et al提出存在弱电场时,人体作为信号的信号导向和耦合静电信号(电容),周围环境作为返回路径(空气、人体附近各种物体)。
调制信号电极之间的电压以传输信号,这个过程是通过接收机检测和解码实现。
通过身体的感应电流皮安级,对人体组织无害。
图7 . 人体通信电容产生的电场如图7,在电容式人体通信,系统不同部分的不同电位间建立感应电场。
发射机在人体上有一接地的振动传感器,产生位于发射机信号电极和人体间的电场Ea,人体和发射机接地电极间的电场Eb,电极Ec和Ed在人体和环境之间,和一位于人体和接收机信号电极间的Es:E a=E b+E c+E d+E s周围环境和发射机接地电极间电场Eg阻断了返回发射机的通道。
由于电场Eb, Ec 和Ed 的存在,大部分发射机信号阻断了返回发射机接地极的通道,接收机电场Es非常小,但足以获得所需的信息。
此外由于Es以距离的三次方减小[44],电容性人体通信只能在才能近距离实现。
电容耦合方法处理接收信号电平,受以下因素的影响:发射机相对接收机的方向、连接人体的接地电极数量、接收机接地层的大小以及周围环境[4][1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