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文献综述范文-翻译-当前零翻译研究问题与对策
- 格式:doc
- 大小:66.00 KB
- 文档页数:7
翻译目的论在中国的研究现状综述中国的翻译目的论研究现状正处于蓬勃发展的阶段。
翻译目的论作为翻译研究的一部分,研究了翻译的原因、翻译的过程以及翻译的作用,帮助人们了解翻译如何发挥作用。
翻译目的论的研究受到学者们的广泛关注,在中国也出现了大量相关研究和论文。
本文就中国翻译目的论研究现状进行综述,以期为学者和研究者提供研究参考,促进中国翻译目的论领域的发展。
中国翻译目的论研究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出现了一些基础理论研究,但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从2006年到2019年,中国的学者们在翻译目的论领域发表了大量的论文。
这些论文的主要内容是翻译的原因、翻译的过程以及翻译的作用。
学者们着重讨论了翻译的失准、跨文化传播、语言译形式和功能、翻译质量评价和汉语翻译理论等问题。
除了基础理论研究外,中国学者也进行了研究及实践性的实践和探索。
近年来,中国学者们着重研究了翻译的失准原理,以确定语言翻译的准确程度。
此外,一些学者也探索了翻译的跨文化传播,试图揭示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
此外,还有一些学者着重研究了汉语翻译理论,以确定汉语翻译的特点。
最后,还有一些学者调查了语言翻译形式和功能,推动翻译行业的发展。
中国翻译目的论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和挑战。
首先,一些研究报告缺乏系统性和全面性,缺乏实证数据的支持。
其次,翻译质量评价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有待深入探索。
最后,翻译行业中存在着供需矛盾,存在着大量汉语翻译失准的问题,这也需要学者们付出更多的精力才能解决。
总的来说,中国的翻译目的论研究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未来的研究必须在基础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加强跨文化传播的研究,加强汉语翻译理论的研究,深入研究语言翻译形式和功能,并加强翻译质量评价方面的研究。
未来将有更多有利于翻译行业发展的成果,从而满足新市场的需求,促进中国翻译目的论研究的发展。
综上所述,中国翻译目的论的研究现状正处于蓬勃发展的阶段,但也存在挑战,且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我国翻译专业建设—问题与对策》篇一我国翻译专业建设:问题与对策一、引言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翻译专业在我国的建设与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翻译专业不仅关乎语言文化的交流,更是推动我国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桥梁。
然而,当前我国翻译专业建设仍面临诸多问题,如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实践教学等方面存在不足。
本文将针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为我国翻译专业建设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我国翻译专业建设现状及问题1. 人才培养模式单一当前,我国翻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过于单一,过分强调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实践能力的培养。
这种模式导致培养出的翻译人才难以满足市场需求,缺乏创新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2. 课程设置不够科学翻译专业的课程设置往往过于传统,缺乏创新性和时代性。
部分课程与市场需求脱节,无法满足行业发展的需求。
同时,部分高校在课程设置上缺乏系统性,导致学生无法全面掌握翻译技能和相关知识。
3. 实践教学环节薄弱实践教学是培养翻译人才的关键环节,但目前我国翻译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较为薄弱。
很多高校缺乏实践基地和合作企业,无法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实践机会。
同时,部分高校的实践教学方式单一,缺乏创新性和实效性。
三、对策与建议1.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为了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的翻译人才,应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高校应注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加强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
同时,应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和行业交流,拓宽视野,提高综合素质。
2. 优化课程设置高校应根据市场需求和行业发展,优化翻译专业的课程设置。
加强课程创新和时代性,注重跨学科交叉融合,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
同时,应加强对学生职业发展和就业指导的重视,帮助学生更好地规划职业生涯。
3.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高校应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建立实践基地和合作企业,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
同时,应创新实践教学方式,注重实践教学的实效性和创新性。
通过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外文翻译与文献综述模板格式以及要求说明
外文中文翻译格式:
标题:将外文标题翻译成中文,可以在括号内标明外文标题
摘要:将外文摘要翻译成中文,包括问题陈述、研究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等内容。
关键词:将外文关键词翻译成中文。
引言:对外文论文引言进行翻译,概述问题的背景、重要性和研究现状。
方法:对外文论文方法部分进行翻译,包括研究设计、数据采集和分析方法等。
结果:对外文论文结果部分进行翻译,介绍研究结果和统计分析等内容。
讨论:对外文论文讨论部分进行翻译,对研究结果进行解释和评价。
结论:对外文论文结论部分进行翻译,总结研究的主要发现和意义。
附录:如果外文论文有附录部分,需要进行翻译并按照指定的格式进行排列。
文献综述模板格式:
标题:文献综述标题
引言:对文献综述的背景、目的和方法进行说明。
综述内容:按照时间、主题或方法等进行分类,对相关文献进行综述,可以分段进行描述。
讨论:对综述内容进行解释和评价,概括主要研究成果和趋势。
结论:总结文献综述,概括主要发现和意义。
要求说明:
1.外文中文翻译要准确无误,语句通顺流畅,做到质量高、符合学术
规范。
2.文献综述要选择与所研究领域相关的文献进行综述,覆盖面要广,
内容要全面、准确并有独立思考。
4.文献综述要注重整体结构和逻辑连贯性,内容要有层次感,段落间
要过渡自然。
5.外文中文翻译和文献综述要进行查重,确保原文与译文的一致性,
并避免抄袭和剽窃行为。
如何写好一篇文献翻译与综述文献翻译与综述是科研工作中常见的任务,它不仅要求我们将原始文献翻译成自己的语言,还需要对文献进行综合分析和总结。
本文将介绍如何写好一篇文献翻译与综述,包括选择合适的文献、准确翻译、合理综述和良好的文笔等方面。
一、选择合适的文献选择合适的文献对于写好一篇文献翻译与综述非常重要。
首先要确保所选文献与研究主题相符,并且是在可靠的学术渠道上获得的。
其次,要根据自己的研究需求,选择与之相关、权威性强的文献。
此外,还要思考文献的时效性,优先选择最新的研究成果。
二、准确翻译准确翻译是一篇文献翻译与综述的基础。
在进行翻译时,需要具备专业的背景知识,并准确理解原文中的各种术语和概念。
建议采用逐句翻译的方式,确保译文与原文保持一致,并且能够完整地传达原文的意思。
在翻译过程中,应尽量避免直译和生搬硬套,要根据目标语言的表达习惯和读者的理解水平进行适当调整。
三、合理综述在文献翻译与综述中,要善于分析和总结已有的研究成果。
在综述中,可以将不同文献的观点进行比较,并提取共性和差异。
此外,还要注意归纳和整理研究中的问题、方法和结论,形成系统化的综述。
可以根据需要,采用分类、时间轴或主题思路等不同的综述方式,使综述内容更加清晰易懂。
四、良好的文笔一篇文献翻译与综述不仅要求准确和详细,还要求具有良好的文笔。
在文献翻译中,应注意遣词造句的规范和准确,避免出现语法错误和歧义表达。
在综述部分,要注意过渡词的使用,使文章内容流畅连贯。
同时,要注意语言的精炼与简练,避免冗长和啰嗦的句子。
总之,要写好一篇文献翻译与综述,我们需要选择合适的文献,进行准确的翻译,合理的综述和良好的文笔。
通过严谨的学术态度和精细的写作技巧,我们可以提高翻译和综述的质量,为科研工作做出积极的贡献。
文献翻译与综述虽然需要耗费时间和精力,但是它也是我们不断提升自己学术能力和拓宽视野的重要途径。
因此,我们应该认真对待每一篇文献翻译与综述的工作,不断提高自己的翻译和写作水平。
翻译技术研究现状问题与展望
近年来,随着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的发展,机器翻译技术得到了迅速进展,取得了日益优秀的翻译质量。
然而,在实际中,机器翻译还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机器翻译仍然无法完成某些复杂的语言任务。
例如,对于多义词和歧义词的处理、非常规语言和口语表达、文化和隐喻等涉及人类常识和常见经验的问题,机器翻译的表现仍然欠佳。
其次,机器翻译在语言本身的难点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
例如,汉语单个汉字可以有不同的发音、不同的意义,而且汉语定语和谓语的位置可以互换,这使得机器翻译需要更加智能的处理手段实现高质量的翻译。
再次,机器翻译在多语种处理方面也面临许多挑战。
机器翻译需要同时考虑多种语言之间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同时在这些语言之间建立起映射性质的关系。
这对于多语言翻译的准确性和连贯性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最后,机器翻译在应用和实践中,是否能够被广泛应用并受到大家的认可,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实践探索。
综合分析,当前机器翻译技术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如何结合语言学、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等多个学科领域的研究成果,来提高翻译的准确性和自然度。
未来的研究方向主要是加强自然语言处理和深度学习等技术的应用,同时提高机器翻译系统的深度和广度,建立更加稳定、可靠、实用的机器翻译技术平台。
⽂献综述(15篇经济类中外⽂)国际经济形势特点与中国外向型模式转变张燕⽣、国家发展改⾰委对外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前⾔2008年得⾦融危机对世界不同的经济体产⽣了不同的影响,因此引发了世界经济形势的变化和主要国家对全球经济均衡⾏问题的思考以及采取的应对措施,但是主要经济体对承担全球经济失衡的调整责任存在很⼤分歧。
对世界经济形势的研究有助于我国抓住机遇,深化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
正⽂⼀、国际⾦融危机影响的严重性和复苏的曲折性超出预期从美国的“⽹络泡沫”“⾦融与楼市泡沫”的形成与破灭到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加剧,以及主要经济体国家对引发经济失衡责任的推诿和对⾦融监管的缺失。
如美国在承担全球经济失衡调整代价和全球治理责任⽅⾯企图想把代价对外转嫁,如责难中国的制度和产业政策,控诉中国倾销和政府对汇率的操纵等等,这些因素都导致了经济复苏⾯临着严峻的考验。
西⽅国家多想尽快的⾛出经济的低迷期,也提出了⼀些具体的措施,如奥巴马要为美国社会在未来5年内创造出200万个新的⼯作岗位和提出了”再⼯业化“的⼝号等等,但是其⾯临着⾼失业率、主权债务⾼筑和严重的内需不⾜以及近⼏年在技术专利申请领域增长率下跌了20%左右,同时随着国内的经济刺激政策的到期,都会使得这些措施举步维艰。
总的来说全球经济现状不容乐观,西⽅主要经济⼤国没有很好的监管⾦融市场,由于其奉⾏的⾃由市场和⾃有竞争,缺少政府的宏观调控,是经济危机产⽣的重要因素。
⼆、2010 年下半年的出⼝形势和引资环境由于⾦融危机的影响导致全球市场的需求减少,加之⼈民币汇率的提⾼,势必会使得我国的对外出⼝降低,挑战与机遇并存,此时也是贸易增长⽅式转变的契机,中国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得中国从⾦融危机中较早的⾛出,国内投资环境良好,但很多投资商从原来的制造业转向房地产业和服务业等。
三、关于我国外向型模式转变的建议中国现在是世界的制造⼯⼚,对外贸易的顺差很多是由处于全球供应链低附加值的环节创造的,因此要强调中国制造,创造⾃⼰的品牌和拥有核⼼竞争⼒,多制造和出⼝⾼附加值的产品。
翻译技术研究现状问题与展望【摘要】翻译技术是在全球化时代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本文从翻译技术研究的历史背景入手,探讨了传统翻译技术的局限性,以及机器翻译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特别地,本文重点讨论了深度学习在翻译中的应用以及翻译技术研究面临的挑战。
在本文展望了翻译技术研究的未来发展方向、人工智能翻译的潜力,以及提升翻译质量的关键技术。
通过对翻译技术的现状问题与展望的分析,可以更好地了解翻译技术领域的最新动态,为未来的研究和实践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关键词】翻译技术研究、历史背景、传统翻译技术、机器翻译、深度学习、翻译挑战、未来发展方向、人工智能、翻译质量、关键技术。
1. 引言1.1 翻译技术研究现状问题与展望翻译技术一直是人类交流和沟通中的重要环节,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对高效、准确的翻译需求也日益增加。
当前,翻译技术研究正处于一个关键时期,面临着诸多挑战和机遇。
传统翻译技术的局限性逐渐暴露出来,机器翻译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成为行业关注的焦点。
深度学习技术的引入为翻译质量的提升提供了新的可能性,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
在未来的发展中,人工智能翻译将有望实现更加智能化和个性化,提升翻译质量和效率。
为了更好地应对翻译技术研究中的现实问题和挑战,探索未来翻译技术发展的方向和关键技术是至关重要的。
只有不断创新和努力,翻译技术才能不断进步,更好地服务于人类的交流和理解。
将成为未来研究的重要方向,为构建一个更加智能和高效的翻译系统打下坚实的基础。
2. 正文2.1 翻译技术研究的历史背景翻译技术研究的历史背景可以追溯到几个世纪以前。
早在古代,人们就开始尝试将不同语言之间的文字进行转换。
最早的翻译工作主要是通过人工进行,翻译者需要具备多种语言的能力和丰富的文化背景才能完成任务。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交流的增加,翻译工作变得越来越重要。
在18世纪和19世纪,随着科学技术和国际贸易的发展,翻译技术逐渐引入了一些机械设备,比如印刷机等,以提高翻译效率和质量。
上市公司财务风险的评价及控制的文献综述0704043046 会计074 唐明婷中国从资本市场建立开始,上市公司也随之不断地发展,上市的公司从行业、类型到地区、规模都呈现多样化趋势。
中国的上市公司,特别是上市公司中的ST公司,存在着严重的财务风险问题,财务风险比较大,对上市公司的发展会有很大的影响。
因此对上市公司财务风险问题的研究是十分重要的。
通过对这一领域大量文献的研究,从企业财务风险的成因、评价体系及控制三个角度综述,加强分析,以期对上市公司财务风险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提供借鉴和指导。
(一)国外研究综述西方古典经济学家在十九世纪就已经提出了风险的概念,认为风险是经营活动的副产品,经营者的收入是其在经营活动中承担风险的报酬。
从狭义上看,企业的财务风险是指由于利用负债给企业带来的破产风险或普通股收益发生大幅度变动的风险。
这种观点立足于企业筹资时过多举债或举债不当。
西方国家强调全面风险管理的观念是从资金运动到资本经营整个体系的过程,对财务风险的控制包括风险预警、风险识别、危机处理等内容。
美国经济学家富兰克.H.奈特(Frank H.Knight)在1921年出版的(Risk,Un certai nty and Profit) 一书中认为:风险是指“可度量的不确定性”。
而“不确定性”是指不可度量的风险。
风险的特征是概率估计的可靠性,概率估计的可靠性来自所遵循的理论规律或稳定的经验规律。
与可计算或可预见的风险不同,不确定性是指人们缺乏对事件的基本知识,对事件可能的结果知之甚少,因此,不能通过现有理论或经验进行预见和定量分析①。
②Ross, Westerfield, Jordan(1995在《Fundamentals of Corporate Finance 提到债务筹资会增加股东的风险,使用债务筹资所产生的这部分额外风险称为公司股①[美]Frank H.Knight,王宇,王文玉译.《风险、不确定性和利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②此段原文如下:“The debt finacing increases the risks borne by the stockholders. The extra risk that arises from the use of debt finacing is called the financial risk of the firm equity. In other word,financial risk is the equity risk that comes from the financial policy(i.e. capital structure) of the f1rm. ” Ross,Westerfield,Jordan,Fundamentals of Corporate Finance,1995东的财务风险。
中英翻译课题研究报告中英翻译课题研究报告1. 引言中英翻译是跨文化交流中的重要一环,但由于不同语言结构和词汇的差异,中英翻译常常面临诸多挑战。
本研究旨在探讨中英翻译中的常见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希望能为中英翻译的实践提供参考。
2. 背景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中英之间的交流越来越频繁。
中英翻译作为跨语言交流的重要工具,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然而,由于中英两种语言的差异,中英翻译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
本研究将着重探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语法结构的差异•词汇的翻译与选用•文化背景的考量3. 语法结构的差异中英两种语言在语法结构上存在明显的差异,这也是中英翻译中常见的问题之一。
中文的语言结构主要以主谓宾、名词修饰的结构为主,而英文则以主语谓语宾语的结构为主。
因此,在进行中英翻译时,需要对语法结构进行调整。
解决方法:- 注意主谓宾结构和名词修饰结构的转换,确保句子结构的一致性。
- 学习和理解英文的语法规则,确保翻译结果的准确性。
4. 词汇的翻译与选用中英两种语言的词汇差异也是中英翻译中常见的问题之一。
由于中英两种语言的文化背景和历史背景不同,导致词汇的含义和用法有所不同。
在进行中英翻译时,正确选择和翻译词汇是十分重要的。
解决方法:- 学习和熟悉不同语言的词汇用法和搭配,避免词义的歧义。
- 注意词汇的情境适用性,确保翻译结果的准确性。
5. 文化背景的考量中英两种语言的翻译还需要考虑到文化背景的差异。
不同的文化背景会影响到词汇的选择、口语表达方式的不同等。
因此,在进行中英翻译时,要考虑原文的文化背景并根据需要进行适当的转换。
解决方法:- 学习和了解中英两种语言的文化背景和习惯用语,确保翻译的语言符合当地人的理解习惯。
- 适当运用文化互换的技巧,使翻译更贴近当地的文化背景。
6. 结论本文研究了中英翻译中常见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
通过注意语法结构的差异、词汇的翻译与选用以及文化背景的考量,可以提高中英翻译的质量和准确性。
翻译技术研究现状问题与展望
现代翻译技术已经迅速发展,包括机器翻译、计算机辅助翻译等多种形式。
这些技术的出现,大大提高了翻译的效率,降低了翻译成本,为国际交流和文化沟通提供了有力支持。
机器翻译是最为普及和成熟的翻译技术之一。
在机器翻译中,计算机通过语言处理和算法分析等方式,将一种语言的文本自动翻译成另一种语言。
机器翻译本身已经从最初的简单翻译转变为语言转换和为特定领域提供翻译等更复杂的应用。
然而,机器翻译存在很多问题。
最主要的问题是翻译质量不能与人工翻译媲美。
这是由于机器翻译无法在语言的真实意义上理解单词、短语和句子。
机器翻译还没有完全解决单词歧义、语法结构复杂、多义词和暗示等问题。
此外,机器翻译在各个领域的应用也存在一些限制。
计算机辅助翻译是另一种被广泛使用的翻译技术。
它结合了人工翻译和机器翻译的思想,为译员提供了一些辅助工具,如术语库、翻译记忆库等。
计算机辅助翻译可以提高译员的工作效率、降低翻译成本,并使翻译的一致性更好。
未来,翻译技术的发展仍有很大空间。
首先,机器翻译需要更深加工语料数据,以减少歧义和增加准确性。
其次,在人工智能技术飞速发展的背景下,机器翻译不断向“智能化”方向发展,将逐渐逼近人工翻译的质量。
此外,更多的领域对计算机辅助翻译的需求也在逐步增加。
总的来说,翻译技术在力求提高翻译质量、效率和成本方面,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
未来,我们可以期待翻译技术会更加成熟、智能化,为全球交流和文化沟通提供更高效、更优质的服务。
描述翻译理论视域下的“零翻译”现象研究【摘要】如今我们能够看到越来越多的英文出现在我们的生活里面,这样的现象我们称之为“零翻译”。
根据图里的描述翻译理论,翻译活动都是先出现现象,才有理论的跟进的。
为了更好的处理“零翻译”现象,并且有规范的使用,本文引入了描述翻译理论的概念,并讨论了零翻译的适用范围。
【关键词】描述翻译理论;零翻译;图里;不译如今满大街的iphone,ipad等电子产品,大家都这么称呼,却不知其实际意义。
网上天天都有新词出来,mm,gg一大把,所有的漂亮图片都是ps过的。
在许多英文杂志里头汉语拼音的出现率也是呈高趋势,风靡全球的taijiquan(太极拳),大屏幕中屡屡出镜的gongfu(功夫),还有展现东方女人韵味的qipao(旗袍)等等,不计其数。
这一种现象学界称之为“零翻译”(zero-translation)现象。
针对“零翻译”现象,国内有很多学者从各个角度进行了探讨。
有人从翻译实践的角度认为它不失为一种实用方便的新翻译策略(邱懋如,2001;张治英、朱勤芹,2007),有人对“零翻译”及“不可译”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商榷(邱懋如,2001;贾影,2002),还有学者呼吁重视“零翻译”对汉语及中国文化所造成的影响和冲击,认为它不仅影响了汉语的“纯洁性”,而且是一种“文化殖民”,应谨慎使用(蔡翔,2011)。
各位学者从不同角度对“零翻译”的探讨,侧面证明了“零翻译”现象已经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真真实实存在的一种现象,并且这种现象正呈现愈演愈烈之势。
本文从描述翻译理论的视域来解释“零翻译”现象。
描述翻译理论(简称dts)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代表人物是吉迪恩·图里,他发展了特拉维夫学派著名学者埃文·左哈尔提出的多元系统理论和霍姆斯的翻译研究理论。
这一理论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描写研究在翻译中的重要地位,以目的语为导向的研究方法和翻译规范的研究。
图里重点围绕翻译规范论展开研究。
2001年以来国内生态翻译学研究综述2001年以来国内生态翻译学研究综述陈金莲(广东医学院外国语学院,广东东莞523808)摘要:生态翻译学是从生态视角对翻译进行综观的整体性研究。
它肇始于中国,发轫于2001年。
生态翻译学填补了译学“生态维度”的系统研究空缺,促进了中国翻译理论的发展。
本文分两个阶段回顾了2001年以来中国生态翻译学的研究状况,就其发展历程、研究队伍、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进行纵向总结研究;就存在的问题或缺陷进行了剖析;对生态翻译学的未来研究提出了一些建设性意见,指出未来生态翻译学研究要加强理论研究的系统性、拓展应用研究的深度、完善研究方法和壮大研究队伍,培养领军人物;期望能够对当前和未来的生态翻译学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生态翻译学;翻译理论;外语教学;研究综述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1254(2015)02-0086-08Abstract:Eco-translatology,originated in China in the year of 2001,refers to an approach to translation studies from an ecological perspective,which fills the vacancy of systematic research on transl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cologicaldimension" and promotes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translation theory. This article provides a general survey ofeco-translatology in China since 2001. It presents a longitudinal summary study on the development,research team,research methodology and research contents ofeco-translatology. This paper points out the some limitations in these aspects and suggests that systematic research in theory should be reinforced,the depth of applied research should be expanded,research methodology should be improved,research team should be strengthened and more leading experts in this field should be cultivated,hoping to offer some help to the current and future study on eco-translatology.Keywords:eco-translatology;translation theory;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research survey生态翻译学是从生态视角对翻译进行的探索性研究。
英语外来语汉译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对策随着世界各国联系日益紧密,外来语成为文化交流发展的必然产物。
外来语在汉语的发展过程中占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不仅扩充了汉语的词汇量和涵盖范围,也将汉语的表意注入了更加丰富的含义。
然而外来语因其地位的特殊性和巨大的影响力,常常因为传播过程中不当的“翻译处理”或“零翻译无作为”现象而遭到非议,也激起了群众对于“语言纯洁性”的热议。
就此,本文特分为三个部分,综述介绍了英语外来语及其影响,且结合大量实例剖析了外来语汉译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系列问题,最后探讨了解决诸类问题的主要翻译方法和对策。
一、英语外来语的概述(一)英语外来语的定义目前,对汉语外来词定义最全面、最准确的是史有为在《汉语外来词》一书中对外来词的界定,他指出:“在汉语中,一般来说,外来词是指在词义源自外族语中某词的前提下,语音形式上全部或部分借自相对应的该外族语词、并在不同程度上汉语化了的汉语词。
严格地说,还应具备在汉语中使用较长时期的条件,才能作为真正意义上的外来词。
”(二)外来语的传入从清朝的闭关锁国到改革开放,早期的基督传教带来了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知识为外来语的穿入奠定了思想与文化的基础,促生了一群正眼看世界的新人,最早开始了翻译大批外来语活动;到与西方商业往来中形成的洋经浜语为外来语的传入奠定了语言的基础。
国人的心理经历了从抗拒到主动接受的转型。
外来词是汉语词汇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汉语对外来词语的吸收继承有着悠久的历史”在汉语发展史上,对外来词的引进大致有过三个高潮”东汉至隋唐时期,随着佛教东传佛经大规模的翻译和汉唐与西域各国交往的扩大,带来了外来词引进的第一次高潮;晚清至五四运动时期,西学东渐,以英语为主的印欧语词被迅速大量地吸收到汉语中来,形成了外来词引进的第二次高潮;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中外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交流空前频繁,外来语词以前所未有的势头进入到汉语中,出现了外来词引进的第三次高潮”。
文献综述范文研究现状(优选13篇)本科毕业论文如何撰写文献综述?一、文献综述的概念、性质和特点文献综述就是对特定的其中一领域的文献进行归纳整理而写成的一篇文章,它介于文献资料汇编和文献评述论文之间。
其特点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文献”性与一般的论文不同,文献综述以文献为文本和素材,而不是以现实中的数据和亲自调查得来的资料为素材。
它所归纳和分析的是文本中的观点和理论这样的事实,而不是外部客观世界的事实。
所以这要求围绕一定的选题范围(这一范围的选择决不是不重要的。
有些同学把文献综述的题目就定为“文献综述”,这就如同把论文的题目定为“论文”一样荒谬!),大量地搜集文献,包括各种类型,各种载体,以及各种历史时期的,经典以及非经典的文献。
(二)“综”合性文献综述要求具有全面、综合的特点,而不是要求“片面而深刻”。
它重视的是归纳的方法,而不是演绎的方法。
它主要关注的不是其中一具体的法学观点,而是这一观点在学术谱系上的位置,即在学术研究历史过程中的逻辑地位。
当然,综述的过程是一个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过程,选取有代表性的观点进行高度浓缩式的阐述,而不是简单地罗列所有搜集到的文献中的观点,哪怕没有多大价值的观点。
文献首先贵“精”而不贵“多”,这主要就表现在对于文献中的观点的取舍上。
(三)阐“述”性文献综述重视对文献的叙述或描述,概括,但并不要求对文献的理论观点给以深入的分析和评价,进行论述。
文献综述基本上不直接发表自己的学术观点,尤其不要排斥与自己观点不同的学者的文献,根本不予搜集和归纳,也就是说要有一个客观、中立的立场和角度,而不是先入为主,带着有色眼镜去搜集和概括文献资料,尽管绝对的客观是不可能达到的。
这也就是说,一篇好的文献综述不是因为具有自己的创新的观点,而是具有自己的创新的系统化的,有条理的叙述方式。
二、文献综述的写作格式和步骤首先,开篇引言,明确所欲探讨的文献的范围或领域。
任何一门学科都有很多领域,不可能一一详细阐述,只能选取其中一方面来进行探讨。
翻译技术研究现状问题与展望随着全球化的发展,翻译技术在促进跨文化交流和了解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翻译技术的发展进展迅猛,但仍存在一些挑战和问题。
本文将探讨当前翻译技术研究的现状问题,并展望未来的发展方向。
机器翻译(MT)作为翻译技术的重要分支,在过去几十年中取得了巨大的进展。
由于语言之间的差异以及复杂的句义结构,机器翻译仍然难以实现与人类翻译相媲美的质量。
尽管神经网络翻译模型(NMT)的出现提高了机器翻译的性能,但其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对长句和罕见词组的处理以及对上下文的理解。
语言资源是翻译技术研究的关键。
构建高质量的平行语料库非常困难和耗费人力物力,这限制了机器翻译性能的提高。
当前,大量的平行语料库仍然是有限的,并且很多语种的平行语料库几乎没有。
研究者们需要致力于解决语言资源的问题,包括收集更多的平行语料库和开发强大的自动数据清洗和对齐工具。
文化差异是机器翻译所面临的另一个挑战。
不同语言和文化有着不同的语法、词汇和表达方式,这是机器翻译所难以克服的问题。
一些短语和成语在不同的语言中可能没有直接的对应关系,这会导致机器翻译的困难。
研究者们需要进一步探索如何在机器翻译中处理这些文化差异,并提供更准确和自然的翻译结果。
另一个重要领域是机器辅助翻译(CAT)技术的研究。
CAT技术通过提供翻译记忆库、术语库和自动翻译建议等工具,辅助人类翻译者完成翻译工作。
目前的CAT技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在处理长句和复杂结构时的性能下降,以及在处理不同领域和专业术语时的困难。
未来的研究应该致力于改进CAT技术的性能,并加强对不同语种和领域的支持。
当前翻译技术研究的发展面临许多挑战,但也有许多机会。
基于深度学习和人工智能的研究正在不断推动翻译技术的进步。
通过更好的模型设计和训练方法,机器翻译和机器辅助翻译的性能将获得显著提高。
随着语音识别和机器翻译的结合,实时语音翻译将成为可能,并在跨语言交流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翻译技术研究虽然取得了巨大的进展,但仍然面临许多挑战。
外国语学院2018届毕业论文文献综述(示范)一、研究背景近来多篇论文中出现零翻译的提法(杜争鸣,2000;邱懋如,2001;刘明东,2002;袁斌业,2002a,2002b,2002c,2002d;石琳,2003;余清萍,2003;余清萍,秦傲松,2004;肖耀田,2004),但国内学者所编三本译学词典(林煌天,1997;孙迎春,1999;方梦之,2004)均未出现零翻译这一词条,国外三本词典/术语著作(Shuttleworth & Cowie,1997;Baker,1998;Delisle,2004)亦未收入这一条目,只有国内孙迎春(2001)编著的《汉英双向翻译学语林》收进了“零翻译(音译、形译之一种)zero translation”(58页)及“zero translation零翻译(音译、形译之一种)”(268页)两个条目,同时又有贾影(2002)反对零翻译提法,并认为承认不可译有“积极作用”。
但零翻译现象确实存在,如DIY(自己动手),IQ(智商),EQ(情商),这些零翻译词汇经常在汉语中出现。
英语中也有类似情况,如美国《时代》周刊中报道中国特色事物时经常使用拼音,如aizi(矮子),pizi(痞子),shiganjia(实干家),yuan(缘)(王祥兵,2002),shuangying(双赢),guanxi(关系)(顾静,2005)。
这些研究成果揭示了零翻译现象的存在,引进了零翻译的概念,促进了翻译理论概念的扩大,但是从发表的论文及孙迎春(2001)的这两个条目来看,各自运用的名称虽同(也有不同,如杜争鸣称为不译),但概念的内涵及外延均有出入,因此有必要探讨当前零翻译研究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研究对策。
二、研究现状及不足1. 定义不统一、模糊不清传统翻译理论多把零翻译归结为“音译法”、“移译法”,只看到技巧层面的意义,如秦建栋(1999)讨论“英汉词汇空缺现象刍议”列举“音译法”、“移译法”,袁斌业(2001)论及“英语本族人音译汉语词汇的语用分析”,虽然看到“音译在我国只能用来翻译名词,而在国外则可以用来翻译包括名词在内的各种词语”,但未能从中提炼出零翻译的概念,实际上这里已包含有零翻译与音译的某些区别。
国内最早使用zero translation这一术语的是杜争鸣(2000),但他称之为“不译”,并分析了直译、意译与不译三种翻译策略。
他不停留于策略本身,从跨文化交际的视角分析了三种策略的社会语言学与跨文化交际涵义,并看到了不译的三层文化含义。
不译背后体现译者对于翻译目的的认识,“而翻译的目的必然直接或间接地反映反映译者本人对翻译的文化含义的意识与潜意识,反映他翻译时所采取的文化姿态与立场。
”即翻译观的问题。
但从术语的精确性来说就值得反思。
不译,顾名思义就是不翻译或称非翻译(non-translation)。
既然否定了翻译为何还能称其为一种翻译?因为该文中说“由于不译是翻译的反面,而翻译就是翻译意义,所以音译词就是不译。
然而,不译还可以是源语形式完全照搬。
”音译历来是当作一种翻译策略的,亦即认为是一种翻译,所以从术语的统一上来讲,该文中所讲不译还是要称为零翻译,事实上用的英文都是zero translation。
不过由此可以追问,不译与零翻译区别在哪里?不译又是指什么情况?或不译/非翻译的研究对翻译研究有何意义?这些问题国内尚无详细的研究成果。
2001年1月邱懋如(2001)针对常规翻译概念中不可译的问题提出引进零翻译的概念,用了英文术语zero translation,并认为零翻译“就是不用的语中现成的词语译出源语中的词语,这里包含两层意思:1)源文中的词语故意不译;2)不用的语中现成的词语译源文的词语。
”邱先生首先指出零翻译概念的引进是针对常规翻译概念下的不可译现象,但该文中列举的零翻译例子如DIY,AIDS却并不是不可译。
其次邱先生把省略(ellipsis)归入零翻译,如英译汉时不译某些冠词和人称代词,汉译英时不译某些量词。
但是省略法作为一种翻译技巧,其理据是英汉两种语言表达形式上的差异,是否也是零翻译存在的理据呢?或者说省略法能否归入零翻译的范畴?再次“不用的语中现成的词语译源文的词语”,其埋伏的预设(preposition)一是汉语中有现成的词语去译源文的词语,说明还是可译的,只是不用罢了,二是零翻译处理的是源文中的词语,除此之外,短语、句子、甚至段落或篇章则不是零翻译涉及的范畴了。
事实果真如此吗?例如在翻译异形诗时有时不得不采用解释(paraphrase)和零翻译相结合的办法,这是零翻译用于篇章翻译的例子。
因此邱懋如对于零翻译概念的提出仍有漏洞有待论证弥补。
同年7月出版的孙迎春著《汉英双向翻译学语林》(2001)收入了“零翻译(音译、形译之一种)zero translation”(58页)及“zero translation零翻译(音译、形译之一种)”(268页)两个条目,但与邱懋如的概念显然有出入。
孙先生把零翻译定义为音译、形译之一种,据此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零翻译这个术语是音译、形译的上义词(superordinate),是一种翻译技巧层次的提法;2.零翻译包括两种表现形式即常规翻译概念中的两种“翻译方法”:“音译”与“形译”,但邱懋如(2001)提出的移译法(transference)则未包括在内。
同时移译在方梦之那里又称为迻译(translating/translation),书面语,即翻译,译界概念不统一,比较混乱。
①这种混乱局面随之而来的问题是,零翻译概念的外延不明确,或称之为边界不明确,如零翻译作为一个上义词,其下义词(hyponym)有哪些?即零翻译除了音译形译之外还有哪些表现形式?邱懋如把音译(transliteration)、移译(transference)、省略法(ellipsis张培基,1980:88)包括进去,刘明东(2002)则把省译(ellipsis)、移译(transference)、音译(transliteration)、音义兼译(sound-meaning combination translation)、补偿(complementary translation)、象译(image translation)、直译加注(literal translation with notes),甚至把归化(adaptation)都包括了进去。
姑且不论归化与省译等其他方法是否处于同一层次②,单就这些方法技巧而言其上义词应为“翻译方法”或“翻译技巧”(方梦之,2004:89-120)。
换句话说,“零翻译”的提法就是多余,或者“零翻译”是位于“翻译方法”或“翻译技巧”与“音译”、“移译”、“省译”等这些具体翻译方法之间的一个概念,表示一种方法或技巧而已。
这当然不是说一个名词术语的概念层次只能处于某个固定的位置,如“翻译”可指翻译过程,翻译行为,翻译者,译文或译语,和翻译工作(方梦之,2004:9),但零翻译是否就是局限于这种技巧层面呢?因为按邱懋如的定义,至少移译是一种零翻译,那么这种与源文一模一样的东西如何在译入语中发挥作用?在译入语中有没有制约因素,亦即这种零翻译如何成其为翻译?因为翻译的目的一般说来是满足不懂源文的读者/听众去理解源文,而零翻译产品与源文一模一样,不懂源文的读者/听众又如何去理解并接受这种翻译呢?亦即零翻译存在的机理是什么?移译是在译文中移植了源文的图形与语言文字符号,而音译、补偿、象译、直译加注均未移植语言文字符号,显然其在译文中存在的机理是不同的。
由此可见,零翻译背后存在着某种原因,使移译不同于其它翻译技巧,因而这种因素使得零翻译不再局限于技巧层面,虽然移译作为零翻译的一种形式,零翻译概念可以是一种技巧层面的概念,但深究下去,则超脱于技巧之外了。
由此可见,零翻译是一个与翻译一样多层面的概念术语(当然位于翻译之下)。
而刘明东(2002)“绝对零翻译”与“相对零翻译”的提法亦有问题。
他的绝对零翻译包括省译与移译。
省译前面已有分析,与零翻译不是一个层面的术语,移译反映了零翻译的本质。
而相对零翻译实际上就是常规翻译概念下的翻译技巧或方法,只是相对于源文的距离不同而已,如音译、象译与源文距离要近一些,音义兼译、补偿、直译加注和归化与源文距离远些,而离译语读者近些。
这些翻译技巧的本质实质上对译语读者而言就是常规的翻译了,因为形式上采用了译语语言符号,而且读者是用译入语语言文化去理解这种译文的,所以本质上与移译是不同的,因此他的相对零翻译的提法并不反映零翻译的本质,没有实质性意义。
我们从硕士博士论文库中搜索到2003、2004、2005年各有一篇关于零翻译的硕士论文。
2003年论文《文化视域下的零翻译研究》,作者是严霁洁,授予学位单位是武汉大学,指导老师王玉香。
该文认为邱懋如(2001)的定义不当,重新对零翻译下定义为:“对源语信息意义上的故意零处理从而造成该信息在的语中的空缺或是意义上的空缺。
”并说“这一定义同样包含两层意思,其一是指对源语中的信息故意省略不译,其二是指对源语中词语的意义故意不作翻译转换。
”我们认为这个观点与邱懋如的相差不大。
首先,该文仍然把省略(语言省略与文化省略)包括在零翻译之内,没有看到两者的生成理据是有区别的。
其次,把零翻译看作是译者的“故意”的“不作翻译转换”,即译者的不作为。
这与翻译实践是不相符的,除非不负责任的译者,这种故意的不作为是违背译者道德规范即翻译的伦理规范的,而且译者在这种情况下常常借助其他手段如解释,附注等帮助读者理解零翻译项目,即译者没有也不可能“故意零处理从而造成该信息在的语中的空缺或是意义上的空缺。
”实际上他们对零翻译的理解主要是在“零”字上做文章,认为在目标语言中看不到或看不出意义来就是零翻译。
我们认为这样的理解与探讨缺乏深度,虽然该文从文化层面对零翻译的现实依据作了分析,但囿于概念理解不充分,不严密,这种分析也没有到位。
2004年论文题目是《从文化角度看零翻译》,作者是梅莲,授予学位单位是上海大学,指导老师傅敬民。
该文与2003年的硕士论文惊人地相似,绝大部分篇幅内容完全一致,故不在我们讨论范围之内。
2005年论文题目是《零翻译初探》,作者是郑瑞,授予学位单位是东北师范大学,指导老师宋志平。
该文没有把省略包含在零翻译的定义内,首先论证了借用与零翻译的区别,根据Vinay & Darbelnet(1958; 1958/1995)观点,认为借用发生在英语、法语、德语等语调型语言之间,用来描述“移植”(transference)这种已经得到承认的合法行为,而在汉语这种声调语言中,“移植”是一种新的翻译现象,因为以前没有源语直接用于汉语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