萍乡饮食民俗
- 格式:doc
- 大小:27.50 KB
- 文档页数:5
萍乡泸溪县特色私房菜泸溪县作为中国江西省萍乡市的一个县级行政单位,因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丰富的农产品资源而闻名于世。
特色私房菜作为泸溪县独具特色的饮食文化体现,为游客提供了一种独特的味觉享受。
本文将介绍泸溪县的特色菜品、制作工艺和独特的口味,以及私房菜背后的文化内涵。
第一部分:泸溪县的特色菜品泸溪县位于江西省中部,地理环境优越,土壤肥沃,民风淳朴。
这里的特色私房菜品充分利用了当地的农产品,注重传统的烹饪工艺,以及积累了数百年的独特口味。
1. 龙虾炒饭:泸溪县著名的水产资源之一是丰富的龙虾。
龙虾炒饭是最能代表泸溪县特色餐饮的一道菜品。
将新鲜的龙虾切割成小块,配以米饭、蔬菜和特制的酱汁,炒制出香气四溢、色香味俱佳的龙虾炒饭。
2. 醉十全:醉十全是泸溪县传统的特色菜品之一,以十全散为主要原料。
将十全散煮熟,加入特制的配料,以其独特的风味和功效,深受当地居民的喜爱。
3. 草鱼砂锅:泸溪县境内水质清澈,草鱼养殖量大。
将新鲜的草鱼斩成块,与豆腐、蔬菜一同放入砂锅中,加入适量的酱油和香料,用文火慢炖,使鱼肉鲜嫩,口感丰富。
第二部分:制作工艺与独特口味1. 精选食材:泸溪县特色私房菜的制作过程中,严格选用当地新鲜的农产品,如草鱼、龙虾等。
这些食材新鲜、口感鲜美,为菜品的成功制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 精湛工艺:泸溪特色私房菜制作过程中,厨师们凭借自己多年的经验和独特的烹饪技巧,将食材加工成美味的菜品。
无论是刀工技艺还是火候的掌握,都经过了反复的实践和总结,确保菜品的质量和口感。
3. 独特口味:泸溪县的特色菜品常常采用独特的调味方法,如酱油腌制、砂锅炖煮等。
这些独特的调味方法使得菜品更加香醇,口感更加丰富。
无论是咸鲜、酸甜还是辣爽,泸溪特色私房菜的口味都能够满足不同顾客的需求。
第三部分:私房菜背后的文化内涵特色私房菜作为泸溪县的饮食文化代表,背后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1. 历史传承:泸溪县的私房菜作为传统烹饪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着泸溪县古老的饮食习惯和文化传统。
萍乡的饮食民俗我是来自外地的一名学生,籍贯江西萍乡,是的萍乡就是我的家乡。
萍乡是一个人杰地灵的省市,虽然面积不大,但在我的眼中是一块心灵的净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江西与安徽属于邻省关系,但是两地的饮食民俗却相差甚远,下面我将详细的阐述我的家乡萍乡的饮食民俗。
古圣人说:“食色,性也”。
的确,饮食是为了满足人的生理需要,并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而逐步发展和完善乃至繁荣起来。
萍乡地处中国内陆,适宜的气候、丰富的食物、缓慢的生活节奏,使我乡人有着充裕的时间和精力去调制饮食;而相对封闭的社会环境又使我乡饮食从此有了不同别地的风情。
萍乡的点心小吃也颇有特色,米制品点心种类繁多,如萍乡米面、米豆腐、推浆米古、米发糕、硬米麻片、空心麻圆、各式棕子、汤圆、艾米古、麻糍、葱油米饼、象形水点心等,这与萍乡地处江南稻米之乡有关。
大安冬粘米的清香,长平山羊肉的肥美,杨岐石鸡的滑嫩,武功冬笋的甜爽,鲜活可口的禾花鲤鱼,热腾腾辣呼呼的杨胡子米面,早春翠绿的艾米古,冬月金黄的腊肉腊味……我乡人对食物的保存是颇具匠心的,我乡人保存食物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熏、晒、腌。
熏。
熏是先将食物用盐渍,晾干后,再将其用烟熏。
我乡人把用这种方法制成的食物一概称之为“腊菜”。
腊菜的制作须在立冬之后,因此时天气寒冷,食物不易变质的缘故。
我乡腊菜品种繁多,美不胜收。
还有不少蔬菜和豆制品也可制成腊菜。
如腊芋头。
芋头新鲜时并不好吃,在我乡甚为便宜,我乡人将其刨皮后,用渍肉后的剩盐浸泡一二天,再将其用绳子穿好,悬挂于烟火之中一周左右。
腊芋头食用时先将其用温水浸涨,切细丝方可。
腊菜体现着一个家庭的殷实富足,体现着一个家庭的热情好客;同时,腊菜在宾客盈门的正月的冰天雪地里,又最能解主人的燃眉之急,因此,腊菜是我乡人的最爱。
另外,每有我乡人须向外乡人送礼之时,腊菜往往是最佳礼物。
萍乡的腊肉、腊味也堪称一绝,易经上就有“日希于阳而炀于火,曰腊肉”的记载。
每年冬至后,农户人家杀了过年猪,就要熏制腊肉、腐均可熏制,熏制前先用盐腌渍2-10天不等,然后悬挂在火塘一米腊味,以备正月里待客,所有的畜、禽肉及其内脏,鱼类及芋头、豆多高处,燃木柴、树蔸、锯屑、谷壳熏制,冬季取暖,一举两得。
在萍乡喝洒随里宾么写(原创实用版)目录1.萍乡的酒文化背景2.萍乡的酒俗和饮酒习惯3.萍乡的特色酒品4.萍乡饮酒礼仪和规矩5.萍乡酒与当地饮食文化正文萍乡,位于江西省中部,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拥有着丰富的酒文化传统。
在这里,饮酒不仅是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一种情感交流的方式。
无论是家庭聚会还是朋友聚餐,酒都是必不可少的元素。
下面我们就来详细介绍一下萍乡的酒文化。
首先,萍乡的酒俗和饮酒习惯非常有特色。
在萍乡,喝酒通常伴随着猜拳、唱歌等游戏,这使得饮酒变得更加有趣和欢乐。
此外,萍乡人非常讲究敬酒,无论是长辈还是晚辈,都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敬酒,这体现了萍乡人对长辈的尊重和对礼仪的讲究。
其次,萍乡拥有一些独特的特色酒品。
其中,萍乡的花雕酒和米酒是最为知名的。
花雕酒是一种以糯米为原料,经过精心酿制而成的酒,其口感醇厚,香气扑鼻。
米酒则是以大米为原料,通过发酵和酿制而成,其口感甜爽,深受人们喜爱。
在萍乡,饮酒也有许多的礼仪和规矩。
比如,在喝酒时,不能拿酒杯砸桌子,这是对酒的不敬;不能把酒瓶倒过来,这是对酒的侮辱;不能把酒瓶放在地上,这是对酒的不尊重。
这些规矩虽然繁琐,但却体现了萍乡人对酒的尊重和讲究。
最后,萍乡的酒与当地饮食文化密切相关。
在萍乡,每逢佳节,人们都会准备丰盛的酒菜,如腊肉、香肠、鱼丸等,这些酒菜不仅美味可口,还能增添饮酒的乐趣。
而在平时,人们也会根据自己的口味和喜好,搭配一些下酒菜,如花生、毛豆、豆腐干等,这些下酒菜不仅经济实惠,还能满足人们的口腹之欲。
总的来说,萍乡的酒文化丰富多样,充满了乐趣和讲究。
江西萍乡的饮食习俗与颇有特色的美食展开全文《孔子家语》中有这样一个记载:楚昭王渡江得萍实,大如斗,赤如日,剖而食之,甜如饴。
昭王派人向孔子求教,孔子说:这是吉祥的象征啊!只有成就霸业的人才能得到它。
从此,这块扼吴头楚尾的土地便命名为萍实之乡------萍乡。
从萍乡地名的溯源来看,这片青山叠嶂,绿水环绕的沃土就与美食结下了不解之缘。
根据考古资料发现:萍乡西周时期的甬钟,春秋战国时期的铜鼎和陶罐。
陶鬲。
陶B(酒具)等大量出土文物,印证了饮馔礼乐制度在萍乡很早就已形成。
三国宝鼎二年(公元267年),萍乡设立县治,便有了驿馆。
伙店。
伙铺。
酒家等从事餐饮住宿的单位。
唐。
宋。
元明。
清时期,交通运输还是以水路船运为主,萍乡是赣江水系与湘江水系的交接部,官宦商贾都要在此换乘船只,因此促成了萍乡餐饮业的繁荣。
许多历史名人也在萍乡留下了不少赞叹美酒佳肴的诗篇。
萍乡食风,深受吴楚文化特别是楚文化的影响,加上东汉末年,北方战乱,大量中原百姓南迁到萍乡,明末清初,福建。
广东两省人民大量内迁到萍乡,因此形成了萍乡食风的诸多特色。
经过两千余年的繁衍生息,历代劳动人民在创造物质文明的同时,也使与“吃”有关的烹饪文化趋向昌明鼎盛,在烟熏火燎与刀勺锅瓢的交响声中,从厨者利用本地特有的物产,演绎出赣西美食的神奇和魅力。
有如:大安冬粘米的清香,长平山羊肉的肥美,杨岐石鸡的滑嫩,武功冬笋的甜爽,鲜活可口的禾花鲤鱼,热腾腾辣呼呼的杨胡子米面,早春翠绿的艾米古,冬月金黄的腊肉腊味……。
这些体现着浓郁乡土风味的菜点,取材多用本地的山珍河鲜,土特产品,精于刀功,注重火候,讲究制汤、用芡、调味,烹调多用烩、炖、爆、炒、煎、氽、蒸等技法。
成菜或质火念味鲜,或滑爽软嫩,或干香酥脆,异彩纷呈,各具特色,口味特点是咸、鲜、香、辣,少用酱色与厚芡,忌甜口,却偏爱单独的甜菜。
三层楼(萍乡杂烩)萍乡的特色菜肴不胜枚举,比较传统的有:三层楼(萍乡杂烩)、红白肚尖、粉皮羊肉、活煮禾花鲤鱼、栽禾米粉肉、莲花血鸭、砂钵牛肉煮仔芋、香酥小河鱼、上栗手撕狗肉、煎太极图(黄鳝)、香辣蔸浆(牛腩)、扎鱼、甲鱼焖猪手、油淋仔鸡、腊肉及各种腊味……萍乡的点心小吃也颇有特色,米制品点心种类繁多,如萍乡米面、米豆腐、推浆米古、米发糕、硬米麻片、空心麻圆、各式棕子、汤圆、艾米古、麻糍、葱油米饼、象形水点心等,这与萍乡地处江南稻米之乡有关。
萍乡风俗习惯萍乡农村有“吃新”的习俗,据说它的来历是与农事季节密切相关。
这天,农家掐早稻熟穗,取新米拦老米蒸食,配鱼肉和新鲜蔬菜,焚香敬天地神灵后合家欢食,以庆祝早稻丰收,除传统节日外,萍乡在饮食习俗、日常忌讳都有独特之处。
萍乡的民间艺术是萍乡文化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勤劳智慧的萍乡人民创造出了独具特色、多姿多彩、异彩纷呈的民间艺术。
其中最古老的社会文化遗产要数萍乡的傩文化。
1、萍乡传统烟花制作技艺萍乡上栗是中国烟花爆竹的发祥地。
当地烟花爆竹生产历史悠久,烟花爆竹的发明者李畋便为上栗人。
据《唐史》记载:“李畋,江南西道袁州府上栗麻石人氏,生于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四月十八日。
”据说他曾用自己发明的爆竹,帮助唐太宗李世民驱除山魈邪气,使其龙体康复。
2、莲花打锡2000多年前,莲花就有锡制品。
清康熙年间,皇上曾下旨由街头村锡匠打造锡钱币。
莲花打锡工具简单,工艺讲究。
有“三分打,七分磨”之说。
莲花锡器精细匀称的锡花、弧线优美的造型、雕刻精美的装饰,堪称民间手工一绝。
3、萍乡春锣萍乡春锣是流传在萍乡一带的由“报春”演变来的一种民间曲艺形式,每逢春节之后,报春人身背锣鼓,挨家挨户去告诉人们当年的家事季节,提醒人们注意及时播种、耕田。
随着时代的发展,历史的普及,春锣演唱的内容开始改变,成为向人们恭贺新年、传吉报喜,并逐步发展到说人物、扬善贬恶的一种艺术形式。
4、莲花茶灯舞“茶灯舞”又名“茶灯闹春”,自上世纪30年代以来,在莲花县六市、高洲、坊楼等乡镇广为流传。
村民每逢喜庆佳节,常以“茶灯舞”上门祝福。
每到一处,主人门外鸣放鞭炮相迎。
表演者入堂屋,高喊“恭喜发财”等赞语。
该舞蹈由15人组成男女群舞。
它通过各种灯彩的舞姿变化,绘成了“双龙出水”、“蛟麻花”、“上南天门”、“蛇退壳”、“双龙摆尾”等一幅幅画面。
“茶灯舞”的表演形式特点是:画面多姿,载歌载舞、间有道白、滑稽多趣。
5、安源面塑安源面塑是一种民间传统美术。
萍乡特色美食萍乡市餐饮烹饪行业协会联合良心推荐十大传统名菜的二十道候选菜品,它们是:1、萍乡小炒肉;2、清蒸腊肉;3、小笼粉蒸肉;4、小炒熏肠;5、冬笋炒腊驴肉;6、砂钵牛肉;7、小炒驴肉;8、大烩羊肉;9、手撕狗肉;10、莲花血鸭;11、南坑鹅肉;12、芦溪大块板鸭;13、全家福(大烩海参);14、墨鱼肉丝;15、酢鱼;16、乡村小河鱼;17、禾花鲤鱼煮毛豆;18、煎太极图;19、萍乡煎豆腐;20、扣糯五大萍乡特色小吃的十位有力竞争者,它们是: 1、萍乡米面;2、萍乡炒粉;3、推浆米古;4、家乡米豆腐;5、小豌豆煮汤圆子;6、红薯圆子;7、艾米古;8、黄荆米古;9、砂钵红薯粉丝;10、南门田螺1、萍乡小炒肉主料:猪背脊肥肉100克、瘦肉200克。
配料:本地鲜红椒或鲜青椒150克(根据时令季节而定,冬春季节用干红椒末30克)、芹菜茎30克。
调料:植物油、精盐、酱油、味精各适量。
制法:1.将肥、瘦肉分别切成片,辣椒切碎,芹菜切段。
2.取锅上火加油烧热,倒入肥肉片,爆出油之后,加入辣椒煸炒,再投入瘦肉片炒几下,注入肉汤,加入精盐、酱油、味精煮沸,下入芹菜,翻炒几下,起锅装碗即可。
特点:香辣鲜醇,原汁原味。
是萍乡小炒菜的基础烹调方法。
2、清蒸腊肉主料:新鲜猪肉15000克。
调料:精盐1000克。
制法:1.制作腊肉须在立冬后进行,首先将猪肉皮面刮毛洗净,加入精盐放入缸内腌制20天左右,中途要翻缸两到三次,使肉均匀入味,腌渍好后把肉出缸用铁丝穿好挂在通风处晾干。
然后再挂在熏炉上用木柴、锯木屑、谷壳等燃料熏制。
火不宜大,约需二十天左右。
2.将熏好的腊肉洗净,挂在通风处晾干待用。
3.取腊肉500克,入笼蒸熟,改切成7厘米长、1厘米厚的大片,码入盘中,再入笼蒸十分钟即可上桌。
特点:腊香扑鼻,是佐酒下饭的佳品。
3、小笼粉蒸肉主料:五花肉800克。
配料:糯米粉150克。
调料:精盐、酱油、味精、鸡粉、蚝油、红粬粉、八角、麻油、葱花、姜葱汁适量。
萍乡名点小吃十款1、萍乡米面主料:优质籼米。
调辅料:猪后臀瘦肉、精盐、酱油、料酒、胡椒粉、味精、姜米、高汤、猪油、油酥干红椒末、煎熟荷包蛋、葱花。
制法:1、将籼米浸泡6—12小时,洗净磨成细嫩米浆(500克米加1000克水的比例)。
2、把米浆舀入金属方盘内,转动盘子,使米浆均匀地铺满盘中,放入旺火气足的蒸锅内烫熟成面皮,晾凉后切成韭菜叶宽的面条,待用。
3、将猪瘦肉放入汤钵中煮至八成熟,放入酱油中浸12小时,再切成一寸长的肉丝。
炒锅烧热,放入猪油,投入姜米炸香,放入肉丝煸炒,加精盐、料酒、高汤、味精,做成臊子。
4、取中碗放入猪油、油酥干红椒末、酱油、高汤,味精,将面条逐份放入小竹篓中入沸水锅稍烫,提起控干水,倒入碗中,用肉丝臊子、荷包蛋盖面,撒上胡椒粉、葱花,即可上桌。
特点:面条色白如玉,爽滑韧筋,汤鲜,香辣可口。
为萍乡人主打早餐。
2、萍乡炒粉主料:米粉(湿)250克。
调辅料:鸡蛋1个、瘦肉丝20克、炼猪油50克、绿豆芽、小白菜心、葱花、红干椒末、精盐、酱油、鸡精、味精各适量制法:1、锅上火烧热加炼猪油,把鸡蛋煎成荷包蛋,待用。
2、锅中留底油把瘦肉丝煸炒转色后,再放入米粉、精盐、红干椒末、酱油,翻炒至米粉着色均匀,然后放入绿豆芽、小白菜一起炒软,加入味精、鸡精、荷包蛋、葱花颠锅翻炒,起锅装盘即可。
特点:口味干香,米粉韧道。
3、推浆米古主料:优质籼米1000克调辅料:澄清的石灰水30克、糖粉100克、炒香黄豆粉100克。
制法:1. 将籼米浸泡12小时后淘洗干净,带清水2000克磨成细嫩米浆,在米浆中加入澄清的石灰水搅匀。
2. 将500克清水入锅煮沸,倒入四分之一的米浆搅成较稀的熟糊,再与另四分之三的米浆混合搅匀。
3. 在蒸笼中垫入洗净的新鲜芭蕉叶,刷油,将米糊倒入笼中,用旺火蒸15分钟,取出晾凉,改切成菱形块,沾上糖豆粉即成。
特点:清凉甜润,豆香诱人。
萍乡习俗:早稻收割后,新谷登场,取新米制作此点心,家家互赠。
江西萍乡8道当地特色美食,喜欢重口味一定要尝尝萍乡是江西省地级市,是江西的“西大门”,素来就有“湘赣通衢”和“吴楚咽喉”之称。
萍乡是个多民族的县市,虽然全市民族是以汉族为主,但是除了汉族以外,还有蒙古族、壮族、白族、佤族、土家族、苗族等一共32个民族,可以说是一个大家庭。
萍乡人的饮食特色深受楚文化的影响,加上多民族聚集,所以形成了萍乡诸多特色的饮食习俗。
萍乡菜讲究刀工,注重火候,口味上喜欢咸、鲜、香、辣,口味比较淡的人估计吃不惯萍乡菜,但是如果喜欢重口味的人一定会爱上这里的每一道菜的。
❤️01.莲花血鸭莲花血鸭是萍乡市的特色名菜,也可以说是家喻户晓的一道菜。
这道菜其实在制作上和红烧鸭肉区别并不大,最关键的一点就是在起锅前要倒入新鲜的鸭血一起翻炒,使得鸭肉看起来紫红油亮,特别好看,不过吃起来味道也确实是香辣可口。
❤️02.上栗手撕狗肉上栗手撕狗肉是江西省萍乡市上栗县的特产。
上栗的手撕狗肉很有名气,把大块狗肉剔骨手撕后,和红薯粉一起煮着,味道很辣。
既有南方狗肉的鲜辣,又有北方吃肉的那种大快朵颐。
寒冬,正是吃狗肉的好时节。
狗肉,味道醇厚,芳香四溢,所以有的地方叫香肉,它与羊肉都是冬令进补的佳品。
狗肉的营养价值很高,是理想的营养食品。
❤️03.武功山石斑鱼武功山石斑鱼是萍乡市的特产,也是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
武功山石斑鱼不仅肉质细嫩,而且营养丰富,是餐桌上不可多得的一道特色菜。
由于产量低,这道菜的价格也确实不便宜。
❤️04.萍乡小炒肉萍乡小炒肉,是江西省萍乡市的传统菜肴。
萍乡小炒肉是以五花肉、瘦肉为主原料,配以精盐、味精、酱油、大蒜、辣椒、食用油等佐料,加入适量高汤炒制而成。
食之肉鲜味美,香气四溢,回味无穷,美味又营养,好吃又开胃,是一道可口的下饭菜。
❤️05.手撕腊鱼手撕腊鱼是江西萍乡的特色菜。
这道菜是用萍乡当地农家自制的咸鱼,经过烟熏之后而成,吃起来不仅腊味十足,而且带着浓浓的烟熏味。
经过熏制的鱼肉肉质紧实,吃起来很有嚼劲,而且越嚼越香。
萍乡特色食品调研报告
萍乡位于中国江西省东部,是一个拥有丰富自然资源和独特文化传统的城市。
在萍乡,有许多特色食品,以下就是我对萍乡特色食品的调研报告。
第一,萍乡的特色小吃非常丰富多样。
其中,最有名的当属“汤元”,它是一种由精选五禽肉、厚朴粉等原料制成的汤制品。
汤元有着独特的韭菜馅和弹牙的口感,每当假日期间,汤元摊子总是人山人海。
此外,还有“汤饼”、“臭豆腐”、“糍粑”、“黄山梨脆饼”等等,这些小吃不仅受到当地人的喜爱,也吸引
了不少游客。
第二,萍乡的农产品也非常有特色。
萍乡土地肥沃,气候适宜,适宜农业发展。
当地的农产品以稻米、果蔬为主要特色,尤其以萍乡大米闻名,其米粒饱满,质地细腻,口感糯软,深受消费者的喜爱。
此外,萍乡还有不少优质特产,如茶叶、油茶籽等,这些农产品也是当地人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三,萍乡的美食文化独具特色。
在萍乡,人们普遍钟爱辣椒和花椒,辣椒和花椒主要用于调味,令菜肴更加香辣可口。
此外,当地的酱菜也非常有名,以腌制黄鳝最为出名,黄鳝酱菜色泽金黄,香味浓郁,风味独特。
萍乡还有一道传统的名菜——“笋煮黄鳝”,选用新鲜的竹笋和黄鳝制成,不仅味道鲜美,而且具有一定的营养价值。
综上所述,萍乡的特色食品丰富多样,口味独特,既有各种小吃美食,也有优质的农产品。
这些特色食品不仅丰富了当地人
的饮食文化,也成为吸引游客的一大亮点。
希望今后,萍乡的特色食品能够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为当地经济的发展和旅游业的繁荣做出更大的贡献。
《孔子家语》中有这样一个记载:楚昭王渡江得萍实,大如斗,赤如日,剖而食之,甜如饴。
昭王派人向孔子求教,孔子说:这是吉祥的象征啊!只有成就霸业的人才能得到它。
从此,这块扼吴头楚尾的土地便命名为萍实之乡------萍乡。
从萍乡地名的溯源来看,这片青山叠嶂,绿水环绕的沃土就与美食结下了不解之缘。
根据考古资料发现:萍乡西周时期的甬钟,春秋战国时期的铜鼎和陶罐.陶鬲.陶B〔酒具〕等大量出土文物,印证了饮馔礼乐制度在萍乡很早就已形成.三国宝鼎二年{公元267年},萍乡设立县治,便有了驿馆.伙店.伙铺.酒家等从事餐饮住宿的单位.唐.宋.元明.清时期,交通运输还是以水路船运为主,萍乡是赣江水系与湘江水系的交接部,官宦商贾都要在此换乘船只,因此促成了萍乡餐饮业的繁荣.许多历史名人也在萍乡留下了不少赞叹美酒佳肴的诗篇.萍乡食风,深受吴楚文化特别是楚文化的影响,加上东汉末年,北方战乱,大量中原百姓南迁到萍乡,明末清初,福建.广东两省人民大量内迁到萍乡,因此形成了萍乡食风的诸多特色.经过两千余年的繁衍生息,历代劳动人民在创造物质文明的同时,也使与“吃”有关的烹饪文化趋向昌明鼎盛,在烟熏火燎与刀勺锅瓢的交响声中,从厨者利用本地特有的物产,演绎出赣西美食的神奇和魅力。
有如:大安冬粘米的清香,长平山羊肉的肥美,杨岐石鸡的滑嫩,武功冬笋的甜爽,鲜活可口的禾花鲤鱼,热腾腾辣呼呼的杨胡子米面,早春翠绿的艾米古,冬月金黄的腊肉腊味……。
这些体现着浓郁乡土风味的菜点,取材多用本地的山珍河鲜,土特产品,精于刀功,注重火候,讲究制汤、用芡、调味,烹调多用烩、炖、爆、炒、煎、氽、蒸等技法。
成菜或质火念味鲜,或滑爽软嫩,或干香酥脆,异彩纷呈,各具特色,口味特点是咸、鲜、香、辣,少用酱色与厚芡,忌甜口,却偏爱单独的甜菜。
萍乡的特色菜肴不胜枚举,比较传统的有:三层楼(萍乡杂烩)、红白肚尖、粉皮羊肉、活煮禾花鲤鱼、栽禾米粉肉、莲花血鸭、砂钵牛肉煮仔芋、香酥小河鱼、上栗手撕狗肉、煎太极图(黄鳝)、香辣蔸浆(牛腩)、扎鱼、甲鱼焖猪手、油淋仔鸡、腊肉及各种腊味……萍乡的点心小吃也颇有特色,米制品点心种类繁多,如萍乡米面、米豆腐、推浆米古、米发糕、硬米麻片、空心麻圆、各式棕子、汤圆、艾米古、麻糍、葱油米饼、象形水点心等,这与萍乡地处江南稻米之乡有关。
萍乡的风俗
萍乡市位于江西省中部,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民俗风情
独特的城市。
以下是一些萍乡的风俗:
1.安东武术:安东武术是萍乡市安源区地方武术,是当地民间文化中
的瑰宝之一。
据传,安东武术起源于清代末期,是当时安源矿区矿工为了
保护自身安全而创造的一种武术。
安东武术主要包括太极拳、形意拳、八
卦掌等门派,被誉为“南方太极之源”。
2.龙舟赛:龙舟赛是萍乡传统的盛事之一,有“水上盛宴”之称。
每
年端午节期间,全市各地的龙舟队伍都会前来参加比赛。
龙舟赛开幕式上,会有舞狮、舞龙等节目,气氛十分热烈。
3.龟蛇宫庙会:每年农历正月初八,萍乡市安源区文化街区的龟蛇宫
就会举办盛大的庙会活动。
庙会上有各种特色美食、手工艺品、民间表演等,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赏和购买。
4.蒋中正故居:蒋中正故居位于萍乡市湘东区太平街,是国家AAAA
级旅游景区。
故居建筑风格浓郁,是富有江南风情的古典建筑。
故居内部
展示了蒋中正先生的生平事迹和历史文物,吸引众多游客前来参观。
5.石梁水乡:石梁水乡位于萍乡市区西北部,是一个典型的山水风光区。
石梁水乡的建筑风格独特,有“小苏州”之称。
这里的民居、大牌楼、石桥、山泉、水榭、花园等景点构成了一个天然的人文生态景观区,吸引
了无数游客前来游览。
江西萍乡美食集锦
1.擦菜炒粉,萍乡传统美食,诱人的色泽,柔韧的米粉,酸爽的擦菜,清脆的豆芽,香气四溢的鸡蛋与肉丝,入口香嫩,非常好吃。
2.杨胡子米面是萍乡最地道的米面,历史悠久,口味极佳,深受广大萍乡市民的喜爱。
3.秋葵,萍乡人称洋辣椒,秋葵已成为人们所热追高档营养保健蔬菜,脆嫩多汁,滑润不腻,香味独特,深受百姓青睐。
4.盐果子是萍乡的土特产,土生土长,是一种地方的手工制作食品,风味独特。
5.莲花血鸭,萍乡莲花县的一道特有的美食,炒出来色泽暗红,却鲜嫩可口,辣味十足,是来萍乡不可错过的一道美食。
6.上栗手撕狗肉,是江西省萍乡市上栗县的特色美食,萍乡十大名菜之一,食之味道醇厚,芳香四溢,含有钾、钙、磷、钠及多种维生素和氨基酸,是冬令进补的佳品。
7.腊肉,江西等南方省市很多都习惯制作腊肉,腊肉吃法很多,在萍乡,冬笋炒腊肉或萝卜丁炒腊肉都是萍乡最具特色的美食之一,不管如何烹调,都香喷可口,超级美味。
8.小炒肉,萍乡的一道不可或缺的美食,鲜香、辣劲十足,有这碗菜,食欲大增,都可以多吃一碗饭,足以可见有多么受欢迎了。
9.武功山小河鱼,是江西省萍乡市芦溪县的特色小吃,油炸出来的美食,入口香酥脆嫩,是下酒的好菜品。
10.南坑鹅肉是萍乡地方特色土菜,以独特的口味深受广大朋友的喜爱,香辣味鲜,质感酥嫩,其历史悠久、经久不衰。
萍乡的传统习俗的作文萍乡,这座位于江西西部的城市,有着许多独特而有趣的传统习俗。
这些习俗就像一幅幅色彩斑斓的画卷,描绘出萍乡人民丰富多彩的生活。
就拿过年来说吧,那可真是一年中最热闹、最让人期待的时候。
进入腊月,萍乡人的过年准备工作就紧锣密鼓地开始了。
大人们开始忙着腌制腊肉、灌香肠。
那一块块肥瘦相间的猪肉,被抹上盐巴、花椒等调料,放进大缸里腌制。
几天后,再拿出来用绳子穿起来,挂在通风的地方晾干。
随着时间的推移,腊肉慢慢变得色泽金黄,油光发亮,散发着诱人的香味。
每当路过挂满腊肉的屋檐下,我都会忍不住深吸一口气,那股子香味仿佛能直接钻进心里,让人满心欢喜。
灌香肠也是个技术活。
把调好味道的肉馅一点点灌进肠衣里,然后用棉线一节一节地扎好。
做好的香肠一节一节的,圆润饱满,看着就特别有食欲。
到了腊月二十几,家家户户都开始打扫卫生,这叫“扫尘”。
大人们会把家里的家具、被褥都搬出来清洗晾晒,把屋子里的角角落落都打扫得干干净净。
孩子们也没闲着,帮忙擦窗户、递东西,虽然累得满头大汗,但心里却是美滋滋的。
到了年三十,这一天可就更热闹了。
一大早,大人们就开始忙着准备年夜饭。
厨房里热气腾腾,香气四溢。
炖鸡汤、红烧肉、清蒸鱼……一道道美味佳肴接连出锅。
我最喜欢的就是帮着大人贴春联了。
红红的春联一贴,过年的氛围一下子就浓了起来。
贴完春联,还要在门口挂上红灯笼,到了晚上,灯笼一亮,红彤彤的,特别喜庆。
年夜饭是一年中最丰盛的一顿饭。
一家人围坐在一起,欢声笑语,其乐融融。
大人们互相敬酒,说着祝福的话,孩子们则大口吃着美食,眼睛还不时盯着桌上的糖果和水果。
吃完年夜饭,大家就坐在电视机前,一边看春晚,一边守岁。
等到十二点的钟声敲响,外面顿时鞭炮声震耳欲聋,烟花璀璨夺目,整个城市都沉浸在欢乐的海洋中。
除了过年,萍乡还有很多其他的传统习俗。
比如端午节的时候,家家户户都会包粽子。
萍乡的粽子可跟别处的不太一样,我们喜欢用碱水浸泡糯米,然后包上腊肉、红枣等馅料,吃起来别有一番风味。
萍乡节⽇饮⾷风俗⼤揭秘节⽇饮⾷的主要职能不是为了满⾜⽣理需要,⽽是更多的从社会需要出发。
这些饮⾷习俗经过千年的沉积、演变、发展、定型,已经被世代⽣长在萍乡这块红⾊⼟地上的⼈民甚⾄后来的迁徙民所接受。
(⼀)春节⾷俗农历正⽉初⼀到⼗五,是春节。
萍乡⼈的春节对饮⾷⼗分看重。
在腊⽉⼆⼗四以后,就开始准备了。
春节饮⾷包括两部分:整个节⽇期间的荤菜和零售。
荤菜以腊菜为主,前已叙之,此处不论。
萍乡⼈热情好客,⾃正⽉初⼀到⼗五,凡有⼈上门拜年,⼀定以零⾷招待。
较为经典的零⾷有以下⼏种:“⽼三⽚”。
即红薯⽚、⿇⽚、冻⽶糖⽚。
红薯⽚是将红薯切⽚、过⽔、晾⼲后,或油炸、或⼲炒,⾊泽红褐,⾹甜可⼝。
⿇⽚⽤⽶粉揉成椭圆形,还可加⼊⿊芝⿇,蒸熟后切⽚,晒⼲。
⾷⽤⽅法也是油炸,本品炸后⾊泽似雪,⼊⼝即化。
吾乡⼈节俭持家,平⽇将锅底剩饭晒⼲,⼩⼼贮藏,腊⽉⾥将其炒⾹,加以麦芽糖或红薯糖,定型后切⽚。
⽼三⽚者属易潮⾷品,多在⼤瓮底铺以⽯灰储藏。
“盐果⼦”。
在⽠菜丰饶的夏秋季节,萍乡⼈即开始为过年作准备。
他们将⾖⾓、⼑⾖、辣椒、青菜梗、苦⽠、南⽠、茄⼦、马齿式苋、紫苏叶等,在骄阳下晒⼲。
⾄此时将其加⼊⽩糖反复蒸,再加以⽢草粉、辣椒粉、少量⾷盐即可。
盐果⼦爽⼝⽽且回味⽆穷,是吾乡⼈最为⼀往情深的⼩吃。
(⼆)元宵⾷俗元宵表⽰长达半⽉的狂欢的结束,所以在萍乡话中被称为“出元宵”,和全国⼤部分地区相似,本地以吃元宵来度过这个节⽇。
不过以⽔磨糯⽶粉⼝感最佳。
萍乡⼈说:“三⼗夜⾥的⽕,⼗五的灯”,⼗五夜⾥群众⾃发组织的龙灯使元宵丸⼦有了别样的回味。
(三)清明⾷俗萍乡的清明不仅有家业节令意义,更重要的是这也是萍乡⼈的祭祀节⽇。
在这⼀天或前⼏⽇,萍乡⼈须为逝去的亲⼈上坟。
为此,萍乡⼈须特制艾⽶古作为祭品。
艾为多年⽣草本植物,⽣于路旁⽥埂菜地,全⾝散发⼀股特殊的芳⾹。
因其⽣⽣不息的特性能让⼈⼼灵产⽣深深的安慰,故为上坟必需品。
艾⽶古的制作过程极为复杂且须精⼼:彩柔嫩的艾,细细择拣,在⼤锅⾥加⼊清⽔和适量⽯灰熬艾,⾄艾熟透,挤尽其中的⽔分,剁细加⼊适量的糯⽶粉,抒成⽶果状,蒸熟即可。
萍乡市地方美食
萍乡市是江西省的一个美食之城,拥有丰富多样的地方美食,深受当地居民和游
客喜爱。
本文将介绍萍乡市几种独具特色的地方美食。
油茶
油茶是萍乡市的传统美食之一,历史悠久。
制作油茶的主要原料是茶叶和花生油,口感浓郁香甜,具有独特的风味。
油茶在冬日暖身,夏日解暑,是萍乡人日常生活中
不可或缺的美食。
菱角饼
菱角饼是萍乡市的特色糕点,外皮金黄酥脆,内馅口感绵软甜美。
以当地特产菱
角为主要原料,加入红糖、芝麻等制成,香甜可口,是萍乡人喜爱的传统小吃。
荷叶饼
荷叶饼是萍乡市的传统糕点,以荷叶为包裹,内馅多为糯米、绿豆等原料,经过
蒸煮制作而成。
荷叶饼具有清香扑鼻的荷叶味道,口感软糯香甜,是萍乡市独有的美
食文化代表之一。
萍乡市地方美食丰富多样,传承着浓厚的地域文化和历史渊源,每一道美食都承
载着当地人民的情感和记忆。
体验萍乡地方美食,就像品味一段历史传承和文化传统,让人感受到美食背后的故事与温情。
萍乡市美食攻略
萍乡市作为湘赣核心区域和龙头城市。
有“湘赣通衢”、“吴楚咽喉”之称,是一座有1700多年历史的文化古城。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萍乡市美食攻略,欢迎阅读!
1、煎太极图
煎太极图听上去很神秘,实际上就是煎黄鳝,由于煎的黄鳝自动卷成圆圈,因此得名。
黄鳝的要求很高,因为直接影响这道菜的成败。
2、米粉肉
米粉肉要选用肥瘦相间的五花肉作为原料,按照个人口味不同,肥肉的部分可以选择*挑选,一般来说需要有些肥肉吃的才有滋味。
3、萍乡炒粉
先炒好一个鸡蛋备用,然后切一些肉丝,无论是猪肉还是牛肉都可以,炒到八分熟即可,跟炒好的鸡蛋放在一起。
4、莲花血鸭
莲花血鸭,赣湘边界莲花县的传统名菜,属赣菜系萍乡菜一支,现在莲花血鸭正被越来越多的人喜欢,而以这道菜命名的酒家、菜馆,已经遍布天南地北。
5、艾米古
艾米古是萍乡的一款特*小吃,是用艾草制作。
6、萍乡扣肉
萍乡扣肉在别的地方叫梅干菜扣肉,由于萍乡的满满的都是诱人的五花肉,菜很少,所以形成了这里的特*菜。
7、萍乡小炒肉
萍乡小炒肉的肉选择比较随意,什么肉都可以做,切成丝,配料是辣椒、大蒜,将肉放进热的油锅里,翻炒一会。
8、辣炒田螺
辣炒田螺,是萍乡的一道特*菜肴。
9、辣子炒薰肉
辣子炒薰肉,是萍乡传统菜肴,俗语讲“*西人辣不怕,辣在萍
乡”。
因为毗邻湖南的关系,萍乡人在吃辣上煞是生猛,据说连水蒸蛋都要放辣椒末。
辣子炒薰肉则是典型的辣菜,但辣味补给到了薰肉身上,使薰肉香的抒发更加酣畅浓烈。
萍乡的饮食民俗
我是来自外地的一名学生,籍贯江西萍乡,是的萍乡就是我的家乡。
萍乡是一个人杰地灵的省市,虽然面积不大,但在我的眼中是一块心灵的净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江西与安徽属于邻省关系,但是两地的饮食民俗却相差甚远,下面我将详细的阐述我的家乡萍乡的饮食民俗。
古圣人说:“食色,性也”。
的确,饮食是为了满足人的生理需要,并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而逐步发展和完善乃至繁荣起来。
萍乡地处中国内陆,适宜的气候、丰富的食物、缓慢的生活节奏,使我乡人有着充裕的时间和精力去调制饮食;而相对封闭的社会环境又使我乡饮食从此有了不同别地的风情。
萍乡的点心小吃也颇有特色,米制品点心种类繁多,如萍乡米面、米豆腐、推浆米古、米发糕、硬米麻片、空心麻圆、各式棕子、汤圆、艾米古、麻糍、葱油米饼、象形水点心等,这与萍乡地处江南稻米之乡有关。
大安冬粘米的清香,长平山羊肉的肥美,杨岐石鸡的滑嫩,武功冬笋的甜爽,鲜活可口的禾花鲤鱼,热腾腾辣呼呼的杨胡子米面,早春翠绿的艾米古,冬月金黄的腊肉腊味……
我乡人对食物的保存是颇具匠心的,我乡人保存食物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熏、晒、腌。
熏。
熏是先将食物用盐渍,晾干后,再将其用烟熏。
我乡人把用这种方法制成的食物一概称之为“腊菜”。
腊菜的制作须在立冬之后,因此时天气寒冷,食物不易变质的缘故。
我乡腊菜品种繁多,美不胜收。
还有不少蔬菜和豆制品也可制成腊菜。
如腊芋头。
芋头新鲜时并不好吃,在我乡甚为便宜,我乡人将其刨皮后,用渍肉后的剩盐浸泡一二天,再将其用绳子穿好,悬挂于烟火之中一周左右。
腊芋头食用时先将其用温水浸涨,切细丝方可。
腊菜体现着一个家庭的殷实富足,体现着一个家庭的热情好客;同时,腊菜在宾客盈门的正月的冰天雪地里,又最能解主人的燃眉之急,因此,腊菜是我乡人的最爱。
另外,每有我乡人须向外乡人送礼之时,腊菜往往是最佳礼物。
萍乡的腊肉、腊味也堪称一绝,易经上就有“日希于阳而炀于火,曰腊肉”的记载。
每年冬至后,农户人家杀了过年猪,就要熏制腊肉、腐均可熏制,熏制前先用盐腌渍2-10天不等,然后悬挂在火塘一米腊味,以备正月里待客,所有的畜、禽肉及其内脏,鱼类及芋头、豆多高处,燃木柴、树蔸、锯屑、谷壳熏制,冬季取暖,一举两得。
熏知时宜文火慢熏,半月后取下洗去烟垢,晾晒干爽,色泽金红。
如浸在茶油缸里,可经年不坏。
腊肉腊味可蒸可炒,萍乡的“蒸五花腊肉”、“冬笋炒腊驴肉”等。
时空迈入改革开放的今天,萍乡菜点也是东西贯通,南北交融,争奇斗艳,推陈出新,在继承发扬传统特色风味的基础上,与时俱进,朝着“保健、营养、文化品位、色、香、味、形、器俱佳”的更高层次,为赣菜开辟一片新的天地。
晒。
我乡地处亚热带,日照时间长,特别适宜晾晒物品,我乡人于是充分利用了这一点,将食物晒至脱水,使之不易产生霉变,从而得以长久保存。
我乡蔬菜丰饶,邑人将豆角、青菜梗、茄子、苦瓜、笋、姜、辣椒等等。
晒干后的蔬菜,食用方法有两种。
一是将其当成菜肴。
每年青黄不接时,我乡人以晒干的蔬菜为接济来度过难关。
而此外种干菜味道迥乎平常蔬菜,因此也能起调节口味的作用。
特别须指出的是,我乡人对辣椒情有独钟,一日无此君不可下饭,故干辣椒是每家必备之物。
二是将其当成待客之零食。
我乡人的盐果子风味绝佳,其原料就是干菜。
“老三片”中的红薯片,同样也是晒成的。
而且,我乡人还喜晒米粉肉。
先用五花肉,切成三厘米厚的肉块,起腌后,拌成糯米粉、红曲粉、微量八角粉,至烈日下暴晒即可。
米粉肉油而不腻,有一种独特的浓香。
腌。
腌是将食物加上盐、酒、糖等,与空气隔绝一段时日而成。
腌制食物在我乡饮食中所占比重相当大。
我乡腌菜最为常见的是“搓菜”。
取上等大青菜、芥菜或萝卜菜,洗尽,沥干,晒至半干,加盐,用力搓,搓至其熟透再晒,脱水程度视个人品味而定(喜酸者,水分重些;不喜酸者,水分少些),将其放置于坛中,坛口封紧,在坛托里每日加水以此隔绝空气。
搓菜在我乡极为普遍,故在我乡方言中,有“便宜得像搓菜一样”的说法。
霉豆腐也是我乡人最爱的腌菜之一。
冬至以后,将白豆腐切块,静置一个星期左右,待其发出香味,以辣
椒粉、盐、红曲粉拌之,装坛,加少量优质白酒,有的加入冷油浸泡,密封即可(冷油:是将油烧红后,倒出冷却后称之)。
辣酱也是非常大众化的腌菜。
秋季,将新鲜红辣椒晒至半干,剁碎,拌之以盐、豆豉、刀豆丝、西瓜皮、微量糖、酒,装坛,密封。
同样,扎鱼也是我乡腌菜中的佼佼者。
先将鱼用盐腌,晒至半干,加酒再装坛,即可。
菜系因地理、气候、习俗、特产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地方风味,菜系的划分单就汉族的饮食特点而言,目前有四大菜系、八大菜系、十大菜系之说,而且划分系类仍有继续增加的趋势。
不过,从总体上来说,我国菜系大致划分为四川、广东、江苏、山东四大菜系。
从菜系的命名看,虽以省命名,但是它影响所及则远远超出省的界限,凡在饮食习俗方面都受其影响,口味、烹调都一般相同,这就是菜系的范围。
我乡地处江南丘陵,多水田,因此,我乡人的评论为米饭。
我乡水稻一年两熟,早米虽不及晚米口感好,但更出饭,因此,在物质贫乏的年代里,早米反更受我乡人的欢迎。
另外,我乡有一种几风俗:早米收成后,乡人将其送至各家亲戚处,称之为“新米”。
新米用来煮稀饭、做米果,别有一番滋味。
我乡红薯产量高,过去,乡人稻米不够,多在米饭中搀杂红薯丝。
红薯丝是将生红薯刨成丝,晒干而成。
米与红薯的比例不定,视各家情况而定。
菜肴,指素菜和荤菜。
我乡素菜和荤菜各类繁多,但最值得一提
的是辣椒。
其实,辣椒并非原产于中国,它的家乡在中、南美洲,是
印第安人重要的调味品,于十六世纪末,传入中国,当时称之为“番椒”,不过是作为一种观赏植物。
至清乾隆年间,辣椒最先被长江中
下游地区的人们食用,由此可推知,我乡人食用辣椒的历史最长也不
会超过三百年。
不过,一则因我乡号称江南煤都,煤矿工人常年在湿
气弥漫的井下作业,二则因我乡毗邻嗜辣的湖南,故我乡人嗜辣如命。
在我乡,除极少数的蔬菜外,绝大部分菜肴烹调中都离不开辣椒。
而
且我乡人对辣椒的做法也花样百出,聊举几例:腌辣椒是将青辣椒晒
至半干,收于酱菜坛中密封而成,可清炒也可加肉等荤菜;白辣椒,
将青辣椒用开水过一下,晒干,油煎而食;煎辣椒,是将青或红辣椒
去把,洗净,用力打扁,先放油,待油红后,放入辣椒和豆豉、大蒜
片等,即可,特别是扯苗辣椒煎着更好吃。
以上仅为我的家乡的一小部分饮食民俗,但是当属于我乡的一大
特色,然而,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物质生活的提高,人口流动等诸
多因素的影响,一些传统的习俗正慢慢的消失,我希望我们当代年轻
人应该予以重视,努力学习,传承我乡的饮食特色。
姓名:杨伟
学号:2302140128
学院班级:食品药品学院,食
安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