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福》优质公开课教学设计、教案
- 格式:pdf
- 大小:52.33 KB
- 文档页数:4
《祝福》教案(优秀8篇)祝福教案篇一教学要求1.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旧社会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
2.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3.体会并理解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
教学时间:四教时。
教学安排:第一教时l本教时重点理清小说的情节结构,了解倒叙的作用。
一、导入新课:我们在初中曾经学过鲁迅的小说《故乡》、《孔乙己》,其中由活泼可爱而变成麻木愚昧的闰土,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孔乙己,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今天,我们学习的是鲁迅先生又一篇著名的小说——《祝福》。
(板书)二、介绍背景:《祝福》写于1924.2.7.,是鲁迅短篇小说集《彷徨》的第一篇,最初发表于1924.3.25.出版的上海《东方杂志》半月刊第二十一卷第6号上,后收入《鲁迅全集》第二卷。
鲁迅以极大的热情欢呼辛亥革命的爆发,可是不久就失望了。
他看到辛亥革命以后,帝制政权虽被推翻,但代之而起的却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封建社会的基础并没有彻底摧毁,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他们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宗法观念、封建礼教仍然是压在人民头上的精神枷锁。
鲁迅在《祝福》里,深刻地展示了这一时期中国农村的真实面貌。
这一时期的鲁迅基本上还是一个革命民主主义者,还不可能用马克思主义来分析观察,有时就不免发生怀疑,感到失望。
他把这一时期的小说集叫做《彷徨》,显然反映了其时自己忧愤的心情。
但鲁迅毕竟是一个“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他决不会畏缩、退避,而是积极奋斗。
《祝福》这篇小说通过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的社会矛盾,深刻地揭露了地主阶级对劳动妇女的摧残与迫害,揭示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指出彻底反封建的必要性。
三、研习课文:1、自读“预习提示”,了解小说的教学重点,明确教学目标。
2、理清情节,了解倒叙的作用。
祝福教案(优秀9篇)《祝福》教案篇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小说创作的时代背景。
2.掌握作品倒叙式的结构方式及运用语言、肖像描绘人物的方法。
能力目标1.训练学生复述小说情节的能力。
2.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其悲剧的社会根源,认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培养学生概括主题的能力。
德育目标1.体味鲁迅先生冷峻叙述中深沉的悲愤之情。
2.培养学生关心他人,同情弱者的高尚情怀。
教学重点1.理解小说以“祝福”为题的深刻含义。
2.分析小说环境描写的作用。
3.真切地体验祥林嫂的痛苦与不幸,关注她的命运,思考其悲剧的根源,领悟作者的创作意图。
教学难点1.祥林嫂有没有反抗性格,该如何评价。
2.学习小说传神含蓄、隽永洗练的语言,领悟其深层含义和情感。
教学方法1.通过学生复述课文,教师指导他们概括小说的情节。
2.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小组讨论分析祥林嫂的悲剧根源及“我”的角色意义等。
3.朗读精彩语段,体悟语盲的深层含义及情感。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整体感知,把握小说情节。
2、指定学生分别从“我”和“祥林嫂”两个角度复述课文,深刻把握小说内容。
3、讨沦几次“祝福”景象描写的意义及作用。
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同学们,鲁迅先生在《坟·灯下漫笔》中把中国封建历史分为“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
这对于“快乐着我们的快乐,幸福着我们的幸福”的二十一世纪的你们来说,真可谓“不是我想象”。
然而,事实原本如此不可更易。
今天,让我们读读先生的《祝福》听听主人公“祥林嫂”哀怨凄楚的倾诉吧!二、解题1.背景介绍《祝福》发表于1924年。
是鲁迅小说集《彷徨》的第一篇,故事叙述的是辛亥革命后中国农村的黑暗现实。
农民问题是鲁迅这一时期一直在探索的问题。
而辛亥革命后,旧中国农村的黑暗是空前的。
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清王朝,赶跑了皇帝,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并没有真正完成,中国仍然处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和压迫下,封建的思想观念和礼教仍然顽固地束缚着广大农民,尤其是妇女,她们更是受尽了剥削和压迫,承受着难以想象的肉体上和精神上的双重重压。
《祝福》(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祝福》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
(2)能够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和人物形象。
(3)能够把握作者鲁迅的创作背景及其对作品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课文。
(2)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探究作品中的象征意义。
(3)学会从多角度审视文学作品,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品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揭示,理解作者的忧患意识。
(2)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关注弱势群体,弘扬人道主义精神。
(3)培养热爱文学、亲近经典的兴趣,提高个人综合素质。
二、教学重点1. 理解《祝福》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
2. 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和人物形象。
3. 把握作者鲁迅的创作背景及其对作品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1. 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及其内涵。
2. 人物形象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3. 作者的创作背景与作品关系的把握。
四、教学方法1. 自主学习: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感知人物形象。
2.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深入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手法和人物形象。
3. 对比分析:引导学生将《祝福》与其他作品进行比较,揭示其独特性。
4. 讲授法:教师讲解课文背景、作者生平及作品意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作者鲁迅及其创作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课文,概括故事情节,了解人物关系。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和人物形象。
4. 对比分析:引导学生将《祝福》与其他作品进行比较,揭示其独特性。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6.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参与度、理解程度和反馈。
对于学生难以掌握的知识点,教师应考虑在课后进行针对性的辅导。
教师也应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看是否符合学生的实际需求,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祝福》(公开课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通过阅读《祝福》,使学生了解鲁迅先生的文学地位和他的创作风格,理解祝福的含义和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实。
1.2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分析作品的情节、人物形象和语言特色,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认识旧社会的黑暗,懂得新中国成立后,劳动人民翻了身的道理。
第二章:教学重点、难点2.1 教学重点重点分析《祝福》中的人物形象,理解作品的主题思想。
2.2 教学难点难点在于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祥林嫂悲剧命运的根源,以及作者是如何通过作品揭示封建社会的黑暗。
第三章: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和讨论法进行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第四章:教学过程4.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鲁迅先生的生平和文学地位,引导学生了解《祝福》的创作背景。
4.2 作品欣赏学生自读《祝福》,感受作品的语言特色和情节安排。
4.3 分析讨论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分析作品的人物形象、情节发展和主题思想。
第五章: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结合《祝福》的内容,写一篇心得体会,思考作品对现实生活的启示。
第六章:教学活动设计6.1 课前准备让学生预习《祝福》,了解作品背景,准备相关问题。
6.2 课堂活动(1) 教师简要介绍鲁迅先生的生平和文学地位。
(2) 学生自读《祝福》,感受作品的语言特色和情节安排。
(3)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分析作品的人物形象、情节发展和主题思想。
(4) 学生分小组讨论,分享各自的看法和感受。
6.3 课后作业学生结合《祝福》的内容,写一篇心得体会,思考作品对现实生活的启示。
第七章:教学评价7.1 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讨论、提问和作业完成中的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
7.2 终结性评价课后收集学生的心得体会,评价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第八章: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并提出改进措施。
《祝福》优秀的教学设计《祝福》优秀的教学设计(精选5篇)《祝福》优秀的教学设计1【设计意图】小说的教学一般是从人物、情节、环境的分析中,获得对小说的理解。
本课堂设计试图用"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理念,重点抓住小说中几个容易被人忽略的小问题,来把握人物的主题,体会小说的创作技巧。
【问题设计】一个日子;二次微笑;三样眼神;四场飞雪:五张账单。
【课堂准备】投影仪、视频材料【课堂时数】二课时【一课时】【教学要点】感知课文,理清情节线索。
分组研究问题。
【教学步骤】一、导入课文:我们在初中曾经学过鲁迅的小说《故乡》《孔已己》,其中由活泼可爱而变成麻木愚昧的闰土,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孔已己,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今天,我们开始学习鲁迅的又一篇杰出小说《祝福》,这篇小说是鲁迅小说集《彷徨》的第一篇。
小说后来被改编成电影或多种话剧。
它为什么会有这样大的魅力呢,请看课文。
二、初步感知课文:⒈速读课文,划出文中表示时间的词语。
⒉指名学生讲述故事梗概,理清情节。
⒊解读课文的叙述技巧。
板书:情节内容时间序幕祝福景象和鲁四老爷叙开端初到鲁镇三个半月五发展被迫改嫁两年高潮再到鲁镇约两年尾声祝福景象和“我”的感受⒈“祝福”的日子到底在那一天?具体时间呢?⒉祥林嫂在祝福前夜寂寞死去,但她生前曾给世人留下过甜甜的笑容,请你找出来读读,你能在这些笑容背后发现什么吗?⒊鲁迅先生说“要极俭省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在本文中,鲁迅是怎样实践他的写作主张的?请你找出本文描写祥林嫂眼睛的句子,并品出其中的内蕴。
⒋鲁迅先生在他的《花边文学》中的《大雪纷飞》一文中,盛赞《水浒传》“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段中写雪的“神韵”。
其实,他《祝福》中的四次写雪更加值得一赞。
请你找出来,品味品味。
⒌熟读课文,找出小说中关于金钱零星表述的语句。
比较阅读,看看能发现什么。
【二课时】【教学要点】交流心得,总结课文。
【教学点拨】⒈“一个日子”:简析:“我”是在“送灶”的这一夜回到鲁镇的,在鲁四老爷家里呆了两天,“我”遇到祥林嫂是“昨天下午”,“又过了一夜”,所以我从短工那里知道祥林嫂死的消息是二十五日或二十六日“晚饭前”。
鲁迅祝福教案(6篇)鲁迅《祝福》教案篇一教学要点1、分析样林嫂所处的典型环境,剖析祥林嫂的悲剧根源及小说主题。
2、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祥林嫂的反抗。
3、深层把握“祝福”的含义。
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我们生活中的任何人,都是“在一定历史条件和关系中的个人,而不是思想家们所理解的‘纯粹’的个人”。
文学反映人的生活整体,也只有通过“生活本身形式”(车尔尼雪夫斯基)才能得到完满的表现。
因此,在艺术作品中对人物形象的分析的“关键在于个别的环境”(马克思)。
那么,在《祝福》中,围绕和促成人物行动的环境究竟是怎样的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
二、研读小说的环境描写1、提问:作者把祥林嫂的悲剧置于“鲁镇”这个“舞台”上来演绎,“鲁镇”是一个怎样的地方在那里表现出怎样的世态风情(1)学生集体朗读小说的第1~2段。
(2)学生勾画关键句子进行体会,然后前后桌进行交流。
(3)学生自由发言后,明确:①鲁镇是一个封闭式的社会。
许多传统习俗、封建观念、男尊女卑等封建等级关系在鲁镇的人与人之间被异常严格地遵守着。
如,当“我”离开五年之后重回鲁镇时,最强烈的感觉是一切“都没有什么大改变”;准备“福礼”的是女人,而“拜的却只限于男人”。
②鲁镇弥漫着浓厚的迷信气氛。
“鲁镇年终的大典,致敬尽礼,迎接福神,拜求来年一年中的好运气”,人们的美好愿望寄托在对神的祈求上。
2、学生思考:鲁四老爷是一个怎样的人(1)学生默读课文,摘录有关语句。
(2)思考后明确:鲁四老爷是一个“讲理学的老监生”。
他崇拜祖先,思想僵化,反对社会的一切变化。
他向“我”大骂康有为,康有为主张变法,但是他因循守旧。
他“案头”堆放的是“理学”著作,墙上挂的是朱子格言;孔孟之道流布于周身血脉,封建伦理浸透了通体细胞。
孔孟理学、封建伦常正是他处世立身、待物行事的准则。
可见,鲁四老爷是一个封建思想的坚决捍卫者。
3、学生思考:祥林嫂周围的其他人对其态度如何明确:祥林嫂周围的人对她表现出令人颤栗的凉薄与冷漠。
祝福公开课优质课教案教案标题:祝福公开课优质课教案教案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祝福”一词的含义和用法。
2. 培养学生积极向他人表达祝福的意愿和能力。
3. 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沟通技巧。
教学重点:1. 理解并正确使用“祝福”一词及相关表达。
2. 学会用适当的语言表达祝福的意愿和内容。
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
教学准备:1. PPT或黑板、白板等教学工具。
2. 学生课前准备的祝福语和相关材料。
3. 学生分组的名单。
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展示一些祝福语的图片或幻灯片来引起学生的兴趣。
2. 教师提问:“你们平时在什么场合下会用到祝福语?”步骤二:词汇学习(10分钟)1. 教师给学生呈现“祝福”一词的中文和英文释义,并鼓励学生尝试猜测其含义。
2. 教师讲解“祝福”一词的具体意义和用法,并给出一些常用的祝福表达方式。
步骤三:示范与实践(15分钟)1. 教师示范如何用适当的语言表达祝福的意愿和内容,例如生日祝福、节日祝福等。
2. 学生分组,每个小组成员轮流表达一句祝福语,并互相给予反馈和改进建议。
步骤四:合作创作(15分钟)1. 学生再次分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特定场合,例如毕业典礼、婚礼等。
2. 学生在小组内合作,共同创作一段祝福演讲稿或短文,并准备展示给全班。
步骤五:展示与分享(10分钟)1. 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上台展示并分享他们的祝福演讲稿或短文。
2. 全班同学可以提出问题、给予赞扬和建议。
步骤六:总结与评价(5分钟)1. 教师与学生共同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强调学生在表达祝福时应注意的语言和表达方式。
2.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鼓励并表扬他们的努力和进步。
教学延伸:1. 学生可以在日常生活中积极运用所学的祝福表达方式,例如给亲友发信息、写贺卡等。
2. 学生可以自行收集和分享更多的祝福语和表达方式,拓宽自己的知识面。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理解“祝福”一词的含义和用法,培养了学生积极向他人表达祝福的意愿和能力。
《祝福》教案(优秀6篇)《祝福》教案篇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鉴赏小说中的人物描写、情节安排、环境描写及表现手法。
能力目标:课堂始终是学生学习的主要阵地。
因此,研究性学习是课堂学习的主要方式,课堂阅读教学实施研究性教学,必然是今后课堂阅读教学的主要方向。
本设计旨在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探讨新的研究性教学方式,使学生由传统的接受式学习变成自主式学习。
情感目标:揣摩小说标题的`重要意义,深刻体会造成祥林嫂的悲剧命运的原因。
教学设计提要本设计由4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熟悉课文,展示研究方向,小组明确探究目标;第二课时:小组研讨;第三课时:小组探究成果交流。
第四课时:完成研究小论文教学过程及步骤第一课时1、熟悉课文:学生快速阅读全文,旨在让学生对小说情节有一个大概了解。
2、展示研究方向,明确探究目标:教师将课文分为四个研究课题,每个课题又列若干小课题,具体如下:A、人物鉴赏:a、祥林嫂b、鲁四老爷c、柳妈d、卫老婆子e、四婶f、祥林嫂的婆婆g、我B、情节鉴赏:a、小说情节安排的特点及作用;b、祥林嫂死因探究C、环境鉴赏:a、祥林嫂生活的社会环境;b、祝福景象的描写及其作用;c、文中关于雪的描写及其作用D、表现手法鉴赏:a、人物刻画方法;b、以“祝福”为题的意义。
以上课题用投影展示出来;为使每个大课题都有人研讨,规定每一大组挑选一个大课题。
第二课时小组研讨:第一课时完成后,各小组明确了任务,要求课余时间就开始搜集资料,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选相同子课题的为小组,充分交换意见后,每个大课题组推推举1—3位同学在课内展示本组研究成果。
小组探究成果交流。
每个小组推荐1—3名同学上讲台陈述本组的研究成果,要求每人发言不超过四分钟。
第三课时课内完成研究小论文。
在小组研究成果陈述的基础上。
老师提供下列小论文题目,让学生当堂完成。
题目有:1、祥林嫂的反抗精神2、祥林嫂死因探究3、祥林嫂个人简历4、文题—“祝福”之我见5、(祥林嫂、鲁四老爷、四婶、柳妈……)人物形象之我见6、雪景作用之我见7、描写祝福景象的意义8、祥林嫂生活圈内的人们对祥林嫂的态度剖析9、祥林嫂内心世界探究10、对祝福人物刻画的一点看法《祝福》优秀教案设计篇二教学目标1、识记A、关于《彷徨》B、烟霭等词语2、理解、分析A、理解小说创作的社会背景B、根据人物描写和情节把握人物形象C、分析小说的环境描写及对主题的作用D、倒叙手法(复习)教学课时二课时教学过程预习1、查找相关资料,了解1924年前后中国社会的状况2、读23遍课文第一课时一、导入1、列表回顾中学课本中所涉及的鲁迅的作品、文集、体裁2、关于彷徨及祝福的创作背景A、鲁迅此时的思想状况:由呐喊而彷徨B、1924年前后的历史:辛亥革命1911年、五四运动1919年。
《祝福》(公开课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师简介:《祝福》是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之一,描绘了旧社会的残酷现实和人民群众的苦难。
1.2 学生分享:让学生提前阅读《祝福》,分享对小说的理解和感受。
1.3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了解旧社会的残酷现实,培养学生对人民群众的关爱和同情。
第二章:文本分析2.1 教师讲解:详细讲解小说的情节,分析人物形象和故事背景。
2.2 学生讨论:分组讨论小说中的重要情节和人物关系,分享讨论成果。
2.3 教学目标:使学生深刻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和人物形象。
第三章:角色扮演3.1 教师指导:为学生分配角色,指导学生进行角色扮演。
3.2 学生表演:学生根据角色扮演要求,进行表演。
3.3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深入理解和感受,提高学生的表演能力。
第四章:小组讨论4.1 教师提出讨论话题:讨论小说中的社会现实和人物命运,分析作品对现实的启示。
4.2 学生分组讨论:分组进行讨论,分享讨论成果。
4.3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思考和分析能力,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社会。
第五章:总结与拓展5.1 教师总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小说的主题思想和现实意义。
5.3 教学目标:巩固学生对小说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第六章:作品背景探究6.1 教师讲解:介绍《祝福》创作的历史背景,包括社会环境、文化氛围等。
6.2 学生分享: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分享对作品背景的理解和发现。
6.3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更全面地理解作品,认识到文学作品与历史背景的关联。
第七章:文学技巧分析7.1 教师讲解:分析《祝福》中的文学技巧,如象征、讽刺、对比等。
7.2 学生讨论:分组讨论文学技巧在小说中的应用和效果,分享讨论成果。
7.3 教学目标:提高学生对文学技巧的认识和鉴赏能力。
第八章:作品主题探讨8.1 教师提出讨论话题:探讨《祝福》中的主题,如封建礼教、人伦关系等。
8.2 学生分组讨论:分组进行讨论,分享讨论成果。
高品质一等奖公开课鲁迅《祝福》教案教学目标1. 通过研究《祝福》,学生能够理解并分析其中所包含的社会现象和思想内涵。
2. 培养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和批判思维能力。
3. 帮助学生理解作者鲁迅的艺术风格和创作理念。
教学内容1. 《祝福》的背景介绍:介绍鲁迅及其作品的重要性和影响。
2. 《祝福》的主要情节梗概:对小说的主要情节和人物进行概述和解读。
3. 《祝福》的社会背景和思想内涵:分析小说中所揭示的社会现象和作家的思想观点。
4. 《祝福》的艺术特色和阅读方法:介绍小说的艺术特点和阅读技巧,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作品。
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引导学生回顾鲁迅的重要作品和其对中国文学的影响,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
2. 背景介绍:简要介绍鲁迅和《祝福》的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作品的重要性和时代背景。
3. 情节梗概:通过讲述小说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形象,帮助学生建立对作品整体框架的认识。
4. 分析讨论:分析小说中所揭示的社会现象和作家的思想观点,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和讨论。
5. 艺术特色和阅读方法:介绍小说的艺术特点和阅读方法,引导学生更加专注地阅读和欣赏作品。
6. 总结回顾:对本节课的研究进行总结和回顾,加深学生对《祝福》的理解和认识。
教学评估1. 课堂讨论:通过课堂上的讨论和问题回答,评估学生对《祝福》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 作业评估:通过布置相关作业,如阅读理解题或写作任务,评估学生对作品的掌握程度。
3. 小组活动:让学生分组进行小组讨论或展示,评估他们对作品的深入思考和合作能力。
参考资料1. 鲁迅.《祝福》.2. 其他相关研究资料和文献,如鲁迅研究专著或相关期刊文章。
备注本教案适用于鲁迅《祝福》公开课的教学设计,可以根据具体教学需要进行调整和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