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巨细胞病毒与动脉粥样硬化相关性研究进展
- 格式:pdf
- 大小:192.87 KB
- 文档页数:1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672084)通信作者:关秀茹,E mail:gxr0451@sina.comMhem/M(Hb)型巨噬细胞极化在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中的作用罗之晟 王超 刘家汝 关秀茹(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检验科,黑龙江哈尔滨150001)【摘要】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脂质驱动、炎症性的慢性疾病。
巨噬细胞极化是动脉粥样硬化形成、进展的重要参与者与潜在治疗靶点。
Mhem/M(Hb)型巨噬细胞[Mhem/M(Hb)]是一种出血相关的巨噬细胞亚群,现就Mhem/M(Hb)的自身特点及其在斑块中的来源发展进行介绍,探究Mhem/M(Hb)在斑块中发挥的作用以及相应的分子机制和信号通路,为抗动脉粥样硬化治疗寻找新的策略和靶点。
【关键词】动脉粥样硬化;巨噬细胞极化;Mhem/M(Hb)【DOI】10 16806/j.cnki.issn.1004 3934 2021 12 016RoleofMhem/M(Hb)MacrophagePolarizationinAtheroscleroticLesionsLUOZhisheng,WANGChao,LIUJiaru,GUANXiuru(DepartmentofLaboratoryDiagnostics,TheFirstAffiliatedHospitalofHarbinMedicalUniversity,Harbin150001,Heilongjiang,China)【Abstract】Atherosclerosis(AS)isalipiddriven,inflammatorychronicdisease.Macrophagepolarizationisanimportantparticipantandpotentialtherapeutictargetintheformationandprogressionofatherosclerosis.Mhem/M(Hb)isasubpopulationofmacrophagesassociatedwithhemorrhage.ThispaperintroducesthecharacteristicsofMhem/M(Hb)anditsoriginanddevelopmentinatheroscleroticplaques,explorestheirrolesinatheroscleroticplaques,andthecorrespondingpotentialmolecularmechanismandsignalpathway,soastofindnewstrategiesandtargetsforanti atherosclerotictherapy.【Keywords】Atherosclerosis;Macrophagepolarization;Mhem/M(Hb) 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是大部分心脑血管疾病的病理基础,包括冠心病、心肌纤维化、脑软化以及外周血管疾病等,其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是全球健康的重大威胁[1]。
动脉粥样硬化发病机制及治疗的研究进展王新;李春阳;苏立平;周阳【摘要】动脉粥样硬化是导致冠心病和缺血性脑卒中的主要原因,尽管研究已证实动脉粥样硬化是动脉壁炎性病变,但其确切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遗传易感性和环境危险因素(家族史、高胆固醇血症、吸烟、高血压、糖尿病、肥胖等)是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发生心脑血管事件的主要影响因素,也是目前动脉粥样硬化的防治重点.本文主要综述了动脉粥样硬化发病机制及治疗的研究进展.%Atherosclerosis is the leading cause of coronary heart disease and ischemic stroke,although it is confirmed that atherosclerosis is one of inflammatory lesion of arterial wall,but the definite mechanism is still no very unclear so far.Genetic susceptibility and environmental risk factors(familyhistory,hypercholesterolemia,smoking,hypertension,diabetes and obesity,etc.)are major influencing factors of cardiovascular and cerebrovascular events,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emphasis in patients with atherosclerosis.This paper reviewed the progress on pathogenesis and treatment of atherosclerosis.【期刊名称】《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年(卷),期】2017(025)002【总页数】4页(P1-4)【关键词】动脉粥样硬化;发病机制;治疗;综述【作者】王新;李春阳;苏立平;周阳【作者单位】010030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内蒙古医科大学;010030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内科;010030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内蒙古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新华校区基础医学实验室;010030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内蒙古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新华校区基础医学实验室【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43.5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是心脑血管疾病共同的病理学基础,也是导致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
巨噬细胞炎症反应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研究进展(全文)随着世界人口的老龄化以及越来越多的肥胖患者和糖尿病患者的出现,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率日益增加,这无疑会对我们的经济及生活质量造成很大负担。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主要是由于冠脉管腔严重狭窄和急性血栓形成严重阻断血流时表现出临床症状。
研究发现,在人类以及建立的动脉粥样硬化动物模型中,在斑块形成的早期阶段,随着脂质的不断积聚,常伴有各种各样的炎性细胞发生聚集,提示炎症反应是引发冠状动脉血管的粥样硬化病变的关键因素[1, 2]。
因此,抑制炎症反应在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及进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但目前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临床治疗策略中,尚以降脂、抑制动脉壁摄取低密度脂蛋白、钙通道阻滞剂等药物治疗为主,尚缺乏针对抑制血管炎症反应始动环节的治疗方法。
易损斑块是导致冠状动脉斑块破裂的关键因素[3]。
易损斑块带有非常薄的纤维帽,其极易发生破裂[4, 5]。
已有研究表明,巨噬细胞与易损斑块大小和纤维帽的厚度密切相关[6]。
巨噬细胞是炎症反应的主要因素,影响心肌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的存活、凋亡、纤维结缔组织代谢等。
巨噬细胞入侵血管内膜组织被认为是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关键始动因素。
当血管组织受到损伤后,血管内皮细胞释放单核细胞趋化蛋白等化学信号,使血流中的单核细胞迁移到血管组织中,在血糖或者血脂升高的前提下单核细胞并分化为巨噬细胞,巨噬细胞浸润到血管内膜组织,吞噬积累的胆固醇脂类导致泡沫细胞的形成并伴随大量炎症因子的释放,而炎症因子又刺激巨噬细胞使其发生募集,进而导致血管内斑块面积不断增大以及斑块成分发生病变。
而其中坏死的巨噬细胞释放脂质物质和组织因子可导致促血栓坏死核心的形成。
坏死核心是不稳定斑块的主要成分,它容易导致斑块的破裂和血栓的形成。
目前针对通过调控巨噬细胞降低炎症反应,改善动脉硬化的程度和发展趋势思路,有二种策略可以实现。
一是调节M1、M2 型巨噬细胞在损伤血管组织中的比例[7]。
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进展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是最常见的动脉疾病之一,也是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病因之一、它是由于血管内皮受损,脂质在血管壁中逐渐积聚形成斑块,导致血管壁增厚和僵硬,最终导致血管狭窄或闭塞,引发心脑血管事件,如心绞痛、心肌梗死、脑卒中等。
近年来,关于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得到了广泛的关注。
以下是一些具有重要意义和突破性的研究进展。
1.造血干细胞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多项研究表明,造血干细胞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
研究发现,外周血中的造血干细胞增加与动脉粥样硬化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
此外,通过干细胞移植或抑制造血干细胞增殖的实验,证明了造血干细胞参与了斑块形成和炎症反应的调控。
2.炎症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动脉粥样硬化一直被认为是一种炎症性疾病,并且炎症反应在斑块形成和破裂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最近的研究表明,特定代谢物质在动脉粥样硬化中引发炎症反应,并参与破裂的发生。
抑制炎症因子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突破,为动脉粥样硬化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3.生物信息学与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随着高通量测序技术的不断发展,生物信息学在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通过对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和正常人基因表达谱的比较,研究人员发现了一些重要的基因和途径,如转录因子NF-κB、IL-6信号通路等,这些发现为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机制以及治疗提供了新的线索。
4.免疫治疗与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免疫治疗作为一种新兴的治疗手段,近年来也引起了对动脉粥样硬化的关注。
通过调节免疫系统,抑制斑块形成和破裂相关的炎症反应,免疫治疗可能成为未来动脉粥样硬化的治疗方向之一、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抗炎细胞因子和特定抗体的研究显示出潜在的治疗效果。
5.纳米技术在动脉粥样硬化治疗中的应用:纳米技术在药物传递、疾病早期检测和斑块稳定性改善等方面显示出巨大的潜力。
纳米颗粒可以通过被动或主动靶向斑块,将药物递送到斑块区域,减少副作用并提高疗效。
关于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动脉粥样硬化是指中等动脉或大动脉的动脉壁形成脂质斑片状沉积物(粥样斑或粥样硬化斑块),导致血流量减少或阻塞血液流出的一种疾病。
动脉粥样硬化是因动脉壁的反复损伤引起的。
许多因素会造成这种损伤,包括高血压、吸烟、糖尿病和血液高胆固醇水平。
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的血管阻塞是引起心脏病发作和中风的常见原因。
通常,首发症状是当血流量无法满足组织对氧的需求时出现的疼痛或痛性痉挛。
为预防动脉粥样硬化,需要戒烟,改善饮食,定期锻炼,并控制血压、胆固醇水平和糖尿病。
动脉粥样硬化进展出现危及生命的并发症,如心脏病发作或中风时需要急救治疗。
在美国和其他大多数发达国家,动脉粥样硬化是导致疾病和死亡的主要病因。
2016 年,心血管疾病、主要是冠状动脉疾病(动脉粥样硬化累及给心脏供血的动脉)和中风(动脉粥样硬化累及给脑部供血的动脉——见图为脑部供血)导致全世界近1800 万人死亡,使动脉粥样硬化成为全球主要致死病因。
动脉粥样硬化可累及大脑、心脏、肾脏、其他重要器官和腿部的中等动脉和大动脉。
它是最重要和最常见的一类动脉硬化。
动脉硬化动脉硬化,是指动脉变硬(硬化),它是几种疾病的总称,其动脉壁增厚,弹性降低。
存在三种类型:1、动脉粥样硬化2、小动脉硬化3、蒙克贝格动脉硬化动脉粥样硬化是最常见的类型,是指斑块相关的硬化,而斑块是脂质物质的沉积物。
它可累及中等动脉和大动脉。
小动脉硬化是指小动脉的硬化,而小动脉是指较细小的动脉。
它主要累及小动脉壁的内层和中层。
动脉壁增厚,导致小动脉狭窄。
因此,由受累小动脉供血的器官不能得到足够的血供。
肾脏经常受累。
这种疾病主要见于高血压或糖尿病人群。
这些疾病中的任一种都可使小动脉壁处于应激状态,导致其增厚。
蒙克贝格动脉硬化可累及小动脉至中等动脉。
钙积聚在动脉壁内,使它们僵硬但不狭窄。
这种基本上无害的疾病常见于50 岁以上的男性和女性。
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因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是复杂的,但主要事件似乎是通过各种机制对动脉内壁(内皮)的重复、轻微损伤。
防治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脏病的研究进展中国的“拐点”何时出现全球疾病负担研究组织公布最新数据,中国⼼脑⾎管疾病,包括脑卒中、冠⼼病等⼼⾎管病(CVD),⽬前位居死亡原因的前列。
但是,⼤多数欧美发达国家经历了⼼⾎管疾病死亡率从升⾼到降低的“拐点”,对我国⼼⾎管健康促进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中国⼼⾎管疾病报告》显⽰,2019年导致约460万⼈死亡,死因占⽐43%,超过排名第⼆的恶性肿瘤和第三的慢性呼吸道疾病之和,⽽且仍处于急剧上升阶段。
⽽且,中国⼼⾎管病患病率持续井喷式上升,⼼⾎管病患者超过 2.9 亿例。
同时,冠⼼病、脑卒中等重⼤⼼⾎管病也带来严重的社会经济负担。
1980年⾄2015年,中国⼼⾎管病患者出院⼈次和住院费⽤持续上升。
2015 年我国重⼤⼼⾎管病患者出院⼈次⾼达1887.72 万,急性⼼肌梗死直接住院总费⽤为 153.40 亿元,脑梗死的直接住院总费⽤⾼达 524.26 亿元。
因此,加强⼼⾎管病防控刻不容缓。
⼈⼝增长、⽼龄化、城镇化等是我国⼼⾎管疾病负担持续增长的重要社会决定因素。
同时,⾼⾎压、⾎脂异常、糖尿病等患病率上升,超重和肥胖增多,不合理膳⾷、吸烟、缺乏⾝体活动等不良⽣活⽅式持续流⾏,致使我国⼼⾎管病预防和管理形势更加严峻。
“健康中国 2030”规划纲要强调了“全民健康”的发展战略,坚持以基层为重点,预防为主的⼯作⽅针。
要加强⼼⾎管病的⼀级预防和健康管理,开展⼼⾎管病风险评估和分层是重要基础。
借鉴国际经验上个世纪50年代,美国的⼼⾎管疾病患病率飞速增长,1/3的男性在60岁之前患⼼⾎管疾病,患病率是癌症的两倍。
然⽽,当时冠⼼病和卒中发病机制尚不清楚,⽆有效延长患者寿命的治疗⽅法。
为降低⼼⾎管疾病死亡率,1948年美国国⽴⼼肺⾎液研究所启动了著名的弗雷明汉⼼脏研究,这是第⼀项⼤规模多代⼈群⼼⾎管流⾏病学队列研究,探索⼼⾎管疾病的危险因素,为⼼⾎管疾病防控和⼲预提供依据。
弗雷明汉⼼脏研究,发现了⼼⾎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包括吸烟、⾼胆固醇⾎症、⾼⾎压、缺乏运动和糖尿病,这为⼼⾎管疾病防控策略和风险评估,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巨噬细胞极化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研究进展①刘理谢燕飞余军(江西中医药大学医学转化中心,南昌 330004)中图分类号R392.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0-484X(2023)10-2115-07[摘要]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其中粥样斑块的形成与演变直接影响疾病进程。
斑块中纤维帽变薄、脂核区增大、胶原降解酶增多等都会影响斑块稳定性,导致斑块破裂,并进一步形成血栓,最终引发一系列心血管疾病。
巨噬细胞泡沫化后构成粥样斑块中的重要成分。
近年研究发现巨噬细胞不同表型占比影响斑块稳定性。
本文就巨噬细胞表型、巨噬细胞极化对斑块稳定性的影响及相关机制进行综述。
[关键词]巨噬细胞;极化;斑块稳定性Research progress on macrophage polarization and atherosclerotic plaque stabilityLIU Li,XIE Yanfei,YU Jun. Center Office of Translational Medicine,Jiangx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Nanchang 330004, China[Abstract]Atherosclerosis is a chronic inflammatory disease in which formation and evolution of atherosclerotic plaques directly affect progression of disease. There are many factors that affect stability of plaques such as thinning of fibrous cap, enlargement of lipid nucleus and increase of collagenase, which can lead to plaque rupture and formation of thrombus and ultimately lead to a series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Macrophage foam constitute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in atheromatous plaques. In recent years, studies have found that proportions of macrophages with different phenotypes affect stability of plaque. This article reviews relationship between macrophage phenotypes, polarization and plaque stability and related mechanisms.[Key words]Macrophages;Polarization;Plaque stability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其主要病变表现为部分动脉脂质沉积,并伴有平滑肌细胞和纤维基质增生,逐渐发展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斑块破裂往往伴随纤维帽变薄、脂质池增大、炎症活动增加、蛋白水解酶含量增加等现象[1]。
巨噬细胞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作用分析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巨噬细胞是炎症反应中的重要细胞成分。
巨噬细胞主要通过吞噬和清除摄取血管内发生的病理性事件而发挥作用。
首先,巨噬细胞是动脉粥样硬化中的主要炎症细胞。
在动脉内膜发生损伤或炎症反应时,血管内皮细胞会释放趋化因子,诱导周围巨噬细胞向受损区域迁移。
这些巨噬细胞可以通过吞噬和消化降解血管内的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和胆固醇结晶,从而减轻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
其次,巨噬细胞参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和稳定。
斑块是由血管内壁的脂质沉积和巨噬细胞的浸润形成的,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典型特征。
巨噬细胞通过释放细胞因子和生长因子引导斑块的形成,并促进斑块内的胶原纤维增生,增强斑块的稳定性。
与此同时,巨噬细胞还扮演着吞噬和清除斑块内细胞垃圾和死亡细胞的角色,从而维持斑块的稳定状态。
此外,巨噬细胞还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炎症反应。
巨噬细胞释放一系列的炎症介质,如白细胞介素(IL)-1、白细胞介素(IL)-6、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白细胞介素(IL)-8等,增强炎症反应并招募其他炎症细胞的浸润。
炎症细胞的浸润会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引发斑块不稳定和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
最后,巨噬细胞还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修复过程。
当斑块发生破裂时,血管内的血小板和血浆凝固因子会接触到斑块内的胆固醇和oxLDL,并形成血栓。
巨噬细胞会参与血栓的清除和溶解过程,从而帮助修复破裂的斑块,预防血栓形成,并减少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
总结起来,巨噬细胞在动脉粥样硬化中通过吞噬和清除降低胆固醇脂质的沉积,促进斑块的形成和稳定,参与炎症反应的调节以及修复破损斑块等多种方式发挥作用。
了解巨噬细胞的功能和作用对于预防和治疗动脉粥样硬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人巨细胞病毒与动脉粥样硬化相关性研究进展
发表时间:2015-10-16T11:04:20.537Z 来源:《航空军医》2015年7期作者:李维维[导读] 河北大学临床医学院河北保定 071000 本文参阅大量国内外文献,就人巨细胞病毒(HCMV)与动脉粥样硬化(AS)的相关性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河北大学临床医学院河北保定 071000
【摘要】动脉粥样硬化发病率逐年增高,且趋于年轻化,严重危害人类健康,但其机制尚不十分清楚,大量流行病学和实验室研究表明人巨细胞病毒感染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病中起重要作用,本文参阅大量国内外文献,就人巨细胞病毒(HCMV)与动脉粥样硬化(AS)的相关性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关键词】人巨细胞病毒;动脉粥样硬化;相关性动脉粥样硬化是严重危害人类,尤其是老年人健康的疾病之一,其致病机制一直备受关注,Fabrieant 等[1] 在1985年用鸟类疱疹病毒在火鸡体内诱发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第一次证明HCMV与As之间存在密切关系,之后国内外许多学者的研究都表明H C M V感染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生中起着重要作用,本文就人巨细胞病毒与动脉粥样硬化相关性研究予以综述。
1.实验室检查与分子生物学证据
1.1 AS患者血清检测
许从峰等[2]对304例动脉硬化患者和164例非动脉硬化患者进行血清抗CMV的IgG抗体检测,结果显示动脉粥样硬化组血清中CMV的阳性率显著高于非动脉粥样硬化组(分别为82.2%和61.0%,P=0.02)。
王凌燕等[3] 用ELISA方法对56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A组,及48例未合并冠心病组的(B组)血清人巨细胞病毒IgG、IgM 抗体进行检测,结果 A 组患者HCMV IgG、IgM 阳性率均明显高于B组。
以上研究显示HCMV及其抗体在AS患者血清中含量显著高于正常人,表明HCMV可能在动脉粥样硬化形成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1.2 AS患者动脉斑块检测
许从峰等[2] 对15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组织标本和7例正常血管组织标本进行HCMV基因检测,显示结果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HCMV 基因出现率显著高于正常血管组织(13/15和2/7,P=0.O1),此实验证明AS患者动脉斑块中HCMV的含量较正常水平高,HCMV感染可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与发展。
1.3 AS患者血管组织检测
陈瑞珍[4]等人利用原位杂交的方法检测了32例临床上AS患者的动脉血管组织以及32例患者的正常血管组织(22例取动脉,10例取大隐静脉)中HCMV DNA 序列,结果显示阳性分别为13/32及3/22,表明HCMV 感染与AS的发生有密切关系。
而且HCMV DNA 主要见于内膜下平滑肌及中膜平滑肌.外膜组织及细胞外间质则少见,提示HCMV 感染血管组织后,在血管皮细胞核中增殖、复制,而后释放,自内膜逐渐向中膜肌层扩散。
李心怡[5]等人对15例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外周动脉标本,采用原位杂交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的方法,定性及定位检测外周动脉中人巨细胞病毒核酸及抗原的表达情况,结果原位杂交结果为人巨细胞病毒核酸在15例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外周动脉中均为阴性表达。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为人巨细胞病毒抗原pp65在15例标本中14例为阳性表达,1例为阴性表达;人巨细胞病毒抗原IE1 72在15例标本中为阴性表达。
结论动脉粥样硬化动脉标本中存在人巨细胞病毒感染的证据2.流行病学证据
在80年代后期,Stanford大学医学院对301位心脏移植并使用大量免疫抑制剂患者进行研究发现,有91位患者发生HCMV感染,5年后,HCMV感染阳性组的患者有69%由于移植心脏加速出现了严重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而导致移植失败,而无非HCMV感染组中这一比例为27%[6]。
美国Minnesota观察研究了102位接受心脏移植并接受大量免疫抑制剂的患者,移植术后2年有HCMV感染的患者有32%出现了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而无HCMV感染者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仅为10%。
这些研究都表明HCMV可增加发生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性。
综上可知,流行病学调查、实验室检查和分子生物学证据都表明人巨细胞病毒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存在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但HCMV导致AS发生发展的确切机制及影响因素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Fabrieant CG,fabrican tJ,Litre nta M M,eta1.Journal of Experimental MediCine.1978,148:335-40.
[2] 许从峰,陈瑞珍等.巨细胞病毒感染对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J].免疫学杂志,2003,19:451-53.
[3] 王凌燕,吴金等.糖尿病合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血清抗人巨细胞病毒抗体检测[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2,3:225-26.
[4] 陈瑞珍,李武,杨英珍.原位杂交检测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组织中人巨细胞病毒 D N A[J].中华医学杂志,1995,75:592-593.
[5]李心怡,张宗泽等.人巨细胞病毒感染与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研究[J]山东医药,2002,52:73-73.
[6]Grattan M,Moreno-Cabral C,Starnes V,et al.Cytomegalovirus infection is assosiated with cardiac allograft rejection and atherosclerosis [J].JAMA,1989,261(24):35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