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海洋环境化学考试复习

海洋环境化学考试复习

海洋环境化学考试复习
海洋环境化学考试复习

1、海洋环境化学研究的水体范围(D )

A:仅包括海水;B:包括海水和湖泊河流等地表水;C:包括海水、湖泊河流、地下水等液态水;

D:包括地球上所有的液态、固态、气态的水。

2、海洋占地球表面积的(B )A:29%;B:71%;C:80.9%;D:49.8% 2、海洋中的Pb的迁移主要通过(A )界面。

A:海洋-大气界面B:海洋-沉积物界面C:河流-海洋界面D:海洋-生物体界面

3、开阔大洋表层水盐度通常在(B )出现极大值。

A:赤道海域B:亚热带海域C:亚极地海域D:赤道和亚热带海域

4、根据海水恒比定律海水的大部分常量元素,其含量比值基本上不变。下列(B )情况适合此定律。

A:微量或痕量海水组分;B:大洋环流影响海域;C:过去和现在海水继承性研究;D:海底热液影响区域。

5、采用直接干燥称量法来测量海水中的组分时,质量损失最大的是(D )。

A:NaCl B:MgC l·2H2O C:Ca(HCO3)2 D:有机物

6、关于影响气体溶解度的因素(D )是正确的。

A:对于NH3、N2、O2和Ar来说,随着它们的分子量增大,溶解度增大;

B:对于NH3、N2、O2和Ar来说,随着温度的提高,它们的溶解度都增加;

C:对于NH3、N2、O2和Ar来说,随着海水盐度的增加,它们的溶解度都增加;

D:对于NH3、N2、O2和Ar来说,随着它们分压的增加,它们的溶解度都增加。

7、关于海洋中氧气的分布,下述说法错误的是(D )。

A:在表层海水中,溶解氧含量基本一致,与大气处于或接近平衡状态;

B:在次表层海水中,会出现氧气含量的极大值;

C:真光层以下,氧含量会随着水深增加逐渐降低(1000米以内);

D:深层水中(大于2000米),随深度增加溶解氧含量逐渐降低。

8、下列说法错误的是(B )。

A:海洋CO2储库比大气CO2储库大得多,影响海洋碳储库变化的各种过程的微小变化,有可能对大气CO2产生明显影响;

B:海洋CO2储库比大气CO2储库大得多,因此海洋CO2对气候的影响比大气中CO2的影响大得多;

C:在天然海水正常pH范围内,其酸--碱缓冲容量的绝大多数是由二氧化碳--碳酸盐体系所贡献;

D:海水总CO2浓度的短期变化主要由海洋生物的光合作用和代谢作用所引起。

9、关于海水pH值的说法正确的是(C )。

A:海水是多组分的电解质溶液,其中的主要阳离子为碱土金属离子,而阴离子主要为弱酸性阴离子(HCO3-、CO32-、H2BO3-等);

B:海水pH值变化不大,一般在7左右,但仍有小的变化,影响海水pH值的主要因素是海水无机碳体系与生物活动;C:海水盐度增加时,离子强度增大,海水的pH值增加;

D:压力对海水的pH值没有任何影响。

10、下面来源(C )不一定导致海洋中痕量金属的增加。

A:大陆径流;B:大气沉降;C:海底热液作用;D:海底沉积物间隙水向上覆水体的扩散。

11、重金属污染是一种严重的海洋污染,以Cr为例(A )形式的Cr对海洋生物的危害最大。

A:溶解态的Cr6+B:溶解态的Cr3+

C:金属态的纯Cr D:FeCrO4矿粒中包含的Cr6+

12、关于铁在海洋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中的作用下列说法(C )是错误的。

A:铁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在全球气候变化中起重要作用。

B:铁可以影响局部海域的浮游生物种类组成的变化。

C:海洋中溶解态的铁主要分布在中上层海水中。

D:根据海洋的铁假说,铁可以可以刺激固氮作用,影响海洋生产力。

13、下列(C )元素不被认为是海洋中的主要营养盐。

A:N B:P C:K D:Si

1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C )。

A:营养盐的含量、分布、变化和循环主要受其来源控制。

B:磷酸的三级电离指数K1>K2>K3,所以海水中的溶解态无机磷浓度为H2PO4+> HPO42+>PO43+

C:海洋的化合态的氮输入途径主要是火山活动和大陆径流。

D:硝化作用参与海洋中的氮循环,而反硝化作用不参与海洋中的氮循环。

15、那个说法是海源腐殖质的特点(C )。

A:具有明显芳香核心结构、芳香碳占主导。B:高程度的氧化导致聚合度较高。

C:碳含量较陆源腐殖质较低。D:酸度较陆源腐殖质高。

16、下列海水中的溶解有机物的产生过程,其中(A )受光照、营养盐、温度影响较大。

A:浮游植物的细胞外释放;B:摄食导致的DOM释放或排泄;

C:细胞溶解导致的DOM释放;D:颗粒物的溶解。

17、为保护海洋环境,按照海域功能区划,四类海区可以作为海水养殖场,其海水水质不低于(B )水质标准。A:国家一类海水B:国家二类海水C:国家三类海水D:国家四类海水

18、海洋环境保护立法包括环境污染防治和海洋生物资源保护两个部分,我国的《海洋环境保护法》与(B )颁布执行。A:1974 B:1979 C:1982 D:1999

19、在石油污染事件中,对海洋造成危害较大的是(B )部分。

A:几个小时内即可挥发完的C12以下碳氢化合物

B:不易挥发、难溶解、在海面上形成油膜的C12-C20碳氢化合物

C:在海水中容易发生沉降的大于C20的碳氢化合物

D:可溶于海水,且易被洋流稀释的低分子量烃和极性烃。

20、关于赤潮说法错误的是(A )。

A:赤潮又称红潮,虽然赤潮发生的原因、种类、和数量的不同,但爆发海域水体一定会呈现不同的颜色,有红颜色或砖红颜色、绿色、黄色、棕色等;

B:赤潮对海洋渔业和水产资源危害严重;

C:赤潮产生的物质基础是由于城市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大量排入海中,使营养物质在水体中富集造成的;

D:海水的温度是赤潮发生的重要环境因子,20-30℃是赤潮发生的适宜温度范围。

2、海洋中的CO2的迁移主要通过(A )界面。A:海洋-大气界面B:海洋-沉积物界面C:河流-海洋界面D:海洋-生物体界面

3、表层海水盐度通常在(D )变化较大。A:赤道海域B:亚热带海域C:亚极地海域D:沿岸海域

4、现代海水和30亿年前的海水相比较,元素(C )的量增加了。

A:K+;B:Ca2+;

C:Na+;D:Mg2+。5、采用直接干燥称量法来测量海水中的组分时,质量损失最大的是(D )。

A:KCl B:Ca(HCO3)2

C:MgC l2·2H2O D:颗粒有机物

6、关于影响气体溶解度的因素(D )是正确的。

A:对于N2、O2、Ar和CO2来说,随着它们的分子量增大,溶解度增大;

B:对于N2、O2、Ar和CO2来说,随着温度的提高,它们的溶解度都增加;

C:对于N2、O2、Ar和CO2来说,随着海水盐度的增加,它们的溶解度都增加;

D:对于N2、O2、Ar和CO2来说,随着它们分压的增加,它们的溶解度都增加。

7、关于海洋中氧气的分布,下述说法正确的是(B )。

A:在表层海水中,溶解氧含量从表层随着深度递减;

B:在次表层海水中,会出现氧气含量的极大值;

C:真光层以下,氧含量会随着水深基本保持不变(1000米以内);

D:深层水中(大于2000米),随深度增加溶解氧含量逐渐降低。

8、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

A:海洋CO2储库比大气CO2储库大得多,影响海洋碳储库变化的各种过程的微小变化,有可能对大气CO2产生明显影响;

B:海洋CO2储库比大气CO2储库大得多,因此海洋CO2对气候的影响比大气中CO2的影响大得多;

C:pH值的空间变化总体与CO2分压变化的预计相反,即CO2分压越高的海域,pH越低;

D:海水总CO2浓度的短期变化主要由空气中的CO2浓度变化所引起。

9、周转时间(turnover time)是指:通过一系列过程将海洋中某一特定组分全部清除、迁出海洋所需要的时间。也代表通过一系列过程重新产生海洋中现有储量所需要的时间,下列哪种元素的周转时间最长(C )。

A:Fe;B:Pb;C:Cu;D:Mn。

10、下面来源(D )有可能导致海洋中痕量金属的减少。

A:大陆径流;B:大气沉降;C:海底沉积物间隙水向上覆水体的扩散;D:海底热液作用。

11、重金属污染是一种严重的海洋污染,以Cu为例(A )形式的Cu对海洋生物的危害最大。

A:溶解态的Cu2+ B:溶解态的Cu+ C:金属态的纯Cu D:CuCO3矿粒中包含的Cu2+

12、关于铁在海洋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中的作用下列说法(B )是错误的。

A:铁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在全球气候变化中起重要作用。B:铁不能影响局部海域的浮游生物种类组成的变化。C:海洋中溶解态的铁主要分布在下层海水中。D:根据海洋的铁假说,铁可以可以刺激固氮作用,影响海洋生产力。

13、元素Si是海洋中的主要营养盐,方式(A)不是溶解态硅的主要迁入形式。

A:大气沉降;B:大陆径流;C:沉积物间隙水的扩散;D:海底热液作用。14、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

A:营养盐的含量、分布、变化和循环主要受其来源控制。

B:考虑海水的pH值,海水中的溶解态无机磷浓度为HPO42+>PO43+>H2PO4+

C:海洋的化合态的氮输入途径主要是火山活动和大陆径流。

D:硝化作用参与海洋中的氮循环,反硝化作用也参与海洋中的氮循环。

15、那个说法是海源腐殖质的特点(D )。

A:具有明显芳香核心结构、芳香碳占主导。B:高程度的氧化导致聚合度较高。

C:碳含量较陆源腐殖质高。D:酸度较陆源腐殖质低。

16、下列海水中的颗粒有机物的主要来源是(A )。

A:海洋初级生产过程;B:浮游植物的细胞外释放;C:细胞溶解导致的释放;D:颗粒物的溶解。17、海洋港口、航道、海洋开发作业区、围垦种植区、城市排污区的海水水质不低于(C )水质标准。

A:国家一类海水B:国家二类海水C:国家三类海水D:国家四类海水

18、海洋环境保护立法包括环境污染防治和海洋生物资源保护两个部分,我国的海洋环境保护立法源于(A )。

A:上世纪七十年代B:上世纪八十年代C:上世纪九十年代D:本世纪初

19、在石油污染事件中,对海洋造成危害最小的是(A )部分。

A:几个小时内即可挥发完的C12以下碳氢化合物B:不易挥发、难溶解、在海面上形成油膜的C12-C20碳氢化合物C:在海水中容易发生沉降的大于C20的碳氢化合物D:可溶于海水,且易被洋流稀释的低分子量烃和极性烃。20、关于赤潮说法正确的是(A )。

A:赤潮又称红潮,虽然赤潮发生的原因、种类、和数量的不同,爆发海域水体不一定会呈现颜色;

B:赤潮对海洋水产资源不会产生严重危害;C:海水的富营养化和赤潮没有直接关系;

D:海水的温度是赤潮发生的重要环境因子,0-15℃是赤潮发生的适宜温度范围。

二、填空题

1、海水中含量最高的元素是H 和O 。

2、在现场大气压为101.325 kPa时,一定温度和盐度的海水中,某一气体的饱和含量称为该温度、盐度下该气体的溶解度。

3、在海-气界面气体交换的薄膜模型中,气体分子的海-气净扩散通量与该气体分子的分子扩散系数有关,一般而言,水体温度的增加,分子扩散系数越大;气体分子量越大,分子扩散系数越小。(从“大、小”中选择)

4、假设某海水的pH值完全由其无机碳体系所控制,则温度升高时,pH值降低;盐度增加时,pH值增加;压力增加时,pH值降低;Ca(Mg)CO3沉淀形成时,pH值降低。(从“增加、降低”中选择)

5、分子式C106(H2O)106(NH3)16PO4通常被用于表征海洋中有机物的平均分子组成。

6、与陆源腐殖质相比,海源腐殖质的芳香组分浓度一般较低,氮、硫含量比较高, 13C比较高。(从“高、低”中选择)

7、海洋中的蛋白质是由一系列氨基酸通过肽键结合而成,活体生物体内的蛋白质含量高低通常可用N 元素浓度来指示。

8在全球海水碳储库中,DIC 的储量最多,其下依次是DOC 、和POC 。(从“DIC、DOC、POC、PIC”中选择)。

9、钓鱼岛属于中国领土(填国家名)。

1、海洋大致形成于38 亿年前。

2、海水中含量最大的化合物是H2O 。

3、在海洋某一深度,氧的产生速率恰好等于消耗速率,这一深度被称为溶解氧补偿深度。

4、海洋的平均盐度为:35 ,pH值为:8.1 。

5、海-气界面气体交换可用薄膜模型来描述,影响主要因素包括:薄膜层厚度、气体分子扩散速率和薄膜层间气体分子的浓度梯度

6、在pH接近8的天然海水中,影响总碱度的弱酸阴离子主要为HCO3-、CO32-、B(OH)4-等。

7、海洋有机物中的C:N:P= 106:16:1 。

8、从分子水平给海洋的有机物分类,包括:氨基酸和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类脂、色素、腐殖质。

9、海洋中的有机物主要以溶解态或胶体态形式存在,二者所占储量在大致相等。

1、什么是海洋硝化作用?反硝化作用呢?

答案:海洋硝化作用是指在氧化性海水中,氨通过海洋细菌的作用被氧化成NO2-,并进一步被氧化为NO3-;

海洋反硝化作用是指在溶解氧不饱和的海水中,一些异氧细菌将NO3-作为电子接受体以代谢有机物,从而将部分NO3-还原为NO2-,并进一步还原为N2。

2、什么是盐度?它和氯度之间有什么关系式可以转化?

盐度:在1 kg海水中,将所有的碳酸盐转变为氧化物,所有的溴和碘为等摩尔的氯所取代,且所有有机物被氧化以后,所含全部固体物质的总克数。单位:g/kg,以符号S‰表示。

盐度与氯度之间的关系:

测定氯度,再根据海水主要成分组成的恒定性规律来计算盐度:S‰= 0.030 + 1.8050×Cl‰

3、请简图表示出Fe元素在海洋中的垂直分布情况。

4、为什么K(钾)不被认为是海洋中的营养盐?它是否

是海洋生物的必须元素?

因为其含量高,不会限制生物生长。它是海洋生物的必

须元素。

5、列举海洋污染有哪些类型?

1.石油及其产品污染2.重金属和酸碱污染3.有机合成

化学品污染—主要指农药4.有机废物和营养盐类5.放

射性物质6.固体废弃物7.热污染

1、简述海水的大致元素组成?

答案:(1)常量元素:大于0.05 mmol/kg,有11种阳离子:Na+、K+、Ca2+、Mg2+、Sr2+

阴离子:Cl-、SO42-、Br-、HCO3-(CO32-)、F- 分子:HBO3

以上占海水总盐分的99%。

(2)微量元素:0.05~50 μmol/kg (3)痕量元素:0.05~50 nmol/kg和<50 pmol/kg

(4)营养盐:N、P、Si(主要)、Mn、Fe、Cu、Zn(微量)等,它们与海洋生物生长密切相关。

(5)溶解气体:O2、CO2、N2、惰性气体等。(6)有机物质。

2、什么是碱度?有哪些海洋学过程可以对其产生影响?

答案:海水中含有相当数量的HCO3-、CO32-、H2BO3-、H2PO4-、SiO(OH)3-等弱酸阴离子,它们都是氢离子的接受体。海水中氢离子接受体的净浓度总和称为“碱度”或“总碱度”,用符号Alk或TA表示,单位为mol/dm3

1、盐度的影响;

2、CaCO3的沉淀和溶解;

3、氮的生物吸收和有机物再矿化过程中溶解无机氮的释放。

3、请简述开阔大洋海水pH值的影响因素,并简图表示其典型的的垂直分布情况。

影响因素:

1、光和作用、代谢作用、矿化、溶解等过程的影响。

2、温度、盐度、压力的影响。

与硝酸盐和活性磷酸盐不同,开阔大洋硅酸盐的垂直分布

并未在1000m左右水深处表现出极大值的特征,为什么?

(6分)

答案:由于蛋白石的溶解相对于有机物的降解是一个

比较缓慢的过程,因此溶解态硅酸盐的垂直分布没有像硝

酸盐和活性磷酸盐一样在1000m水深附近产生极大值。

为什么溶解态Zn在北太平洋深层水中的浓度高于北大西洋深层水,而溶解态Al则相反。

答案:溶解态Zn为营养盐型痕量金属元素,它在上层水中被浮游生物所吸收,当生物死亡后,部分生源物质在上层水体再循环,另有部分通过颗粒沉降输送至中深层。当进入中深层水体的颗粒物发生再矿化作用时,它会重新回到水体中,由于深海热盐环流的流动路径为从北大西洋流向北太平洋,北太平洋深层水的年龄要老于北大西洋,故随着年龄的增长,积累的溶解态Zn越多,故北太平洋深层水中溶解态Zn浓度高于北大西洋。Al为清除型元素,它在大西洋表层具有较高的输入通量,且在深海水流动过程中不断地通过颗粒物吸附从水体中清除、迁出,导致其在北太平洋深层水中的浓度低于北大西洋。

试分析海水中CaCO3的溶解、颗粒有机物的再矿化这两个过程对海水中的TCO2和Alk将分别产生什么样的影响。答案:CaCO3溶解导致Alk增加,TCO2增加。

颗粒物再矿化时,Alk不变,TCO2增加。

5、谈谈你对本课程的认识?你认为海洋环境需要增加哪些内容?答案:无标准答案。

四、计算分析题15分(2题);

2下图分别是海洋中海洋深度与温度、氧气浓度、氧气饱和度之间的关系图,请分析1、为何表层海水氧气浓度基本一致?2、次表层为什么会出现氧气的极大值?(10分)

答案:

表层:溶解氧含量上下基本一致的,与大气处于或者接近平衡。(海-空交换、风力作用混合和垂直交换)

次表层(真光层内):会出现氧的极大值(通常约在50 m 以内)(光合作用产生氧的速率>氧扩散速率,出现暂时积累。)

下图为一些气体在海水中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情况,从中您可得到什么信息。

答案: (1)气体在海水中的溶解度一般随分子量的增加而增加;

(2)气体在海水中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

下图为北太平洋与北大西洋溶解氧的典型垂直分布图,请描述其分布特点,并解释成因。

答案:(1)500~1000m 存在溶解氧极小值;(2)深水中相对较高的溶解氧;(3)北太平洋深层水溶解氧明显低于北大西洋。中层溶解氧极小值是有机物氧化分解与富含O 2冷水的平流输送之间平衡的结果。在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表层至~900m 深度区间,南极中层水(AAIW )的入侵可明显看出。北大西洋深层水(NADW )是高溶解氧海域,从60 N 的表层~2000m 向南至南大西洋3000m 均存在溶解氧极大值。这些NADW 在向太平洋、印度洋的北向输送过程中逐渐损失O 2。南极底层水的形成也导致了南大洋高的溶解氧。

下图为北太平洋与北大西洋文石的垂直分布图,请描述其分布特征,并简单阐述其成因。

答案:大洋表层水对于文石是过饱和的,过饱和约4

倍。随着深度的增加,文石的过饱和程度逐渐降低,直至

其跨过1

=

Ω的线。在太平洋水深200-400m,文石已成为

不饱和。至深层海洋,文石在深海水中是不饱和的,其原

因可能在于温度的降低、压力的升高及有机物的氧化等所

致。另外,太平洋水体文石的饱和程度小于大西洋。原因

在于太平洋深层水比大西洋深层水具有低的CO32-离子浓

度(即高的CO2含量),换句话说,太平洋深层水更具

腐蚀性。这是因为海洋环流与生物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

太平洋深层水年龄“老”于大西洋,因而它包含了更多由

有机物再矿化所产生的CO2,从而降低CO32-离子浓度。

下图为北大西洋与北太平洋总碱度的垂直变化,请描述其分布特征,并简述其成因。

答案:太平洋表层水的Alk低于大西洋,而深层水的

Alk高于大西洋。表层水的差异主要是因为大西洋由蒸发

导致的高盐度,深层水的差异原因在于太平洋水年龄更

老,其累积了更多由CaCO3溶解所释放的CO32-。

下图为南大洋表层水中硅酸盐与硝酸盐随纬度的变化情况,请比较二者的分布有何共同点与不同点,为什么?

答案:硅藻吸收上层水体的的硅酸盐是非常有效的,在40?~50?S的海域,硝酸盐浓度较高,但硅酸盐浓度仍接近于0,说明这些海域硅酸盐浓度限制着浮游植物的生长。在55?S以南,硝酸盐浓度和硅酸盐浓度均比较高,这是因为存在亚极地上升流和生物吸收速率低所共同形成的,这些海域浮游植物的生长被认为受光、低温度及痕量营养盐如Fe 等所限制。

下表为用沉积物捕集器于北太平洋环流区不同深度得到的颗粒物各组分百分含量的垂直变化,试用图形与简单文字描述出各组分的垂直变化特征,并计算出各层位有机物的C/N比,简单阐述C/N比垂直变化的产生原因。

深度(m)

碳酸盐有机物OC N

(%总重量)(%有机组分)

378 35.1 59.5 52.3 6.8

978 72.1 16.2 45.1 5.7

2778 68.4 14.0 45.4 4.9

4280 71.6 10.7 48.9 5.3

5582 61.4 13.5 44.3 5.4 答案:随着深度的增加,有机物、OC、N组分的含量均有所降低,而碳酸盐含量由378m-978m有所增加外,随深度变化不大。原因在于有机物的降解导致了有机物、OC、N组分的含量的降低,而碳酸盐的溶解速率要慢于有机物

的降解,因此其随深度变化较小。

各深度C/N比分别为:378 m: 8.97; 978m: 9.23; 2778m: 10.81; 4280m: 10.76; 5582m: 9.57。其垂直分布显示随深度增加而增加,至2778m后相对稳定。原因在于颗粒有机氮组分的降解速率快于有机碳组分。

计算题

1、分析下表中几种Fe元素进入海洋的途径,通过计算说明海洋中Fe的来源量顺序?(5分)

途径输送量沉降量径流输入37*101236.9*1012大气沉降25*101024.5*1010海底热液输入30*101029.8*1010答案:径流:37*1012-36.9*1012=100*109 大气:25*1010-24.5*1010=5*109 热液:30*1010-29.8*1010=12*109故海洋中Fe的来源量顺序为:径流输入>大气沉降>海底热液输入

假设开阔大洋与沿岸海域浮游植物的Fe:C原子比分别为1:33000和1:3300,已知全球海洋的初级生产力为2.6×1015 molC/a,沿岸海域单位面积的初级生产力是开阔大洋单位面积初级生产力的4倍,且沿岸海域面积是开阔大洋面积的1/9,试计算沿岸海域与开阔大洋浮游植物每年吸收的Fe量。(6分)

答案:沿岸海域初级生产力= 0.8×1015molC/a;开阔大洋初级生产力= 1.8×1015 molC/a

沿岸海域浮游植物吸收的Fe = 242×109 molFe/a;开阔大洋浮游植物吸收的Fe = 55×109 molFe/a

海洋环境化学(二)

1.重金属定义?ρ>4.0 g/cm3的金属元素。

2.海洋重金属污染研究的主要重金属有哪些?汞、镉、铜、铅、锌、铬

3.重金属污染在海洋中的分布规律?

河口及沿岸>外海;底质>水体;生物链上端>下端;北半球>南半球

4.哪个重金属具有挥发性?汞(Hg)

5.无机汞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变成什么?甲基汞,危害神经系统

6.哪个重金属中毒会引发水俣病?汞(Hg)

7.哪个重金属中毒会引发骨痛病?镉(cd)

8.哪种形态的Cr危害更大?水溶性的六价铬

9.哪种形态的Cu危害更大?铜盐中尤以水溶性盐如醋酸铜和硫酸铜的毒性大,2价铜离子

10.什么是LC50?半数致死浓度

11.什么是生物富集系数?生物体内毒物残留浓度/海水中毒物的浓度

12.海洋重金属如何迁移?

海洋重金属迁移转化分为物理、化学和生物化过程:

物理迁移:垂直(吸附、溶解、沉淀)+水平(海流、波浪、潮汐等)。

生物迁移:透皮、摄食、微生物转化。

化学迁移:络合、氧化、还原、水解。

①络合:海水中的络合基能与水合的金属离子发生有效反应,生成稳定的络合物或螯合物。最常见的无机配位基是Cl-、SO4-2、HCO3-、OH-、F-、S-2;最常见的有机配位体:腐殖质和生物分泌物等有机高分子。

②氧化还原:富氧和缺氧的条件下发生电子得失。

③水解:生成氢氧化物。

13.锌在哪种海洋生物中蓄积浓度最高?双壳类软体动物

14.赤潮的定义?

海洋中某一种或某几种浮游生物在一定环境条件下爆发性繁殖或高度聚集(102-106细胞/升),影响和危害其它海洋生物正常生存的灾害性海洋生态异常现象。也称其为“有害藻华”。

15.海洋浮游生物的定义?

是缺乏发达的运动器官,没有或仅有微弱的游泳能力而悬浮在水层中常随水流移动的一类

海洋生物。

16.我国赤潮发生的主要生物?

我国沿海发生赤潮的赤潮生物有30多种,主要是甲藻类(15种),其次是硅藻类(7种)和蓝藻类(4种)。其中夜光虫属于甲藻。

17.赤潮的危害是什么?

①赤潮生物大量繁殖,覆盖海面或附着在鱼、贝类的鳃上,造成呼吸困难甚至死亡。

②赤潮生物在生长繁殖的代谢过程和死亡细胞被微生物分解的过程中大量消耗海水中的溶解氧,使海水严重缺氧,鱼、贝类等海洋动物因缺氧而窒息死亡。

③有些赤潮生物体内及其代谢产物含有生物毒素,引起鱼、贝中毒或死亡。

④居民通过摄食中毒的鱼、贝类而产生中毒。

18.赤潮发生的原因是什么?

①富营养化:是指生物所需的氮、磷等营养物质大量进入湖泊、河口、内湾,引起藻类大量繁殖、水体溶解氧量下降、水质恶化的现象。

②促进赤潮生物生长的有机物:维生素B1、B12和维生素H(特别是B12)是最主要的生长促进物质。

③微量金属元素:铁、锰等是诱发和促进赤潮发生的因素,非金属元素硒也有促进赤潮发生的作用。

④温度:20-30℃是赤潮发生的适宜温度范围。

⑤盐度:盐度在26-37范围内可以发生赤潮。盐度在15-21.6时,容易形成温跃层和盐跃层,为赤潮生物的聚集提供了条件,易诱发赤潮。

19.富营养化的定义?

是指生物所需的氮、磷等营养物质大量进入湖泊、河口、内湾,引起藻类大量繁殖、水体溶解氧量下降、水质恶化的现象。

20.赤潮发生的基本过程?

起始阶段:赤潮生物开始繁殖或胞囊大量萌发,竞争能力较强的赤潮生物可逐渐发展到一定的种群数量。

发展阶段:赤潮生物呈指数式增长并迅速形成赤潮,同时原先的共存种多数被抑制或消失,也可能有个别种随赤潮出现而有增长。

维持阶段:这一阶段的时间长短主要取决于水体的物理稳定性和各种营养物质的消耗和补充状况。

消亡阶段:营养物质耗尽又未能及时得到补充,或遇台风、降雨等各种引起水团不稳定性的因素,或温度的突然变化超过该种赤潮生物的适应范围,造成赤潮生物大量死亡,赤潮现象

就逐渐或突然消失。

21.赤潮的防治方法有哪些?

赤潮的防治:工程物理方法、化学方法以及生物学的方法。

工程物理法:撒播粘土法,利用粘土对赤潮生物的絮凝作用去除赤潮生物。

化学方法:利用化学药剂对藻类细胞产生的破坏和抑制生物活性的方法进行杀灭控制赤潮生物,具有见效快的特点,最早使用的是硫酸铜。

生物学方法:以鱼类控制藻类的生长;以水生高等植物控制水体富营养盐以及藻类;以微生物来控制藻类的生长,采用一些杀藻微生物。

22.石油范畴是什么?

原油和石油制品,原油又分轻质油和重质油。

23.原油分馏产品都包含什么?

轻质油:石油气、汽油、煤油、柴油;重质油:沥青、柴油、燃料油、石蜡、润滑油。

24.石油的化学组成?

碳氢化合物:烷烃(直链和支链);环烷烃(多数是烷基环戊烷、烷基环己烷);芳香烃(多为烷基苯),一般石油中不含有烯烃。

含氧化合物:石油酸为主(环烷酸90%,脂肪酸少量,芳香酸微量),少量中性氧化物。

含硫化合物:硫醇、硫醚、噻吩和二硫化物(热不稳定)。

含氮化合物:吡啶、吡咯、喹啉、吖啶、卟啉和胺类。

微量金属和非金属:共59种,钒和镍占(50-70%)。

有机质成熟度越高,石油比重愈小,轻馏分及烷烃含量增加,含硫量降低。

25.海上溢油的鉴别方法?

尽管原油在海水中浸泡后,其特性有不同程度的变化。但总硫含量,含钒镍卟啉量,钒镍比值,正构烷烃和有机硫色谱的变化不大,具有相对稳定性

26.国内胜利油田的特点?高硫油(重质油)

27.为什么高硫油里面多环烷烃和芳烃?

28.有机质成熟度越高的油品具备什么特点?

有机质成熟度越高,石油比重越小,轻馏分及烷烃含量增加,含硫量降低。

29.海洋石油污染的来源?

天然来源:①微生物合成:陆上和海洋生物合成的烃类,在生物代谢或死亡分解时会释放出来。

②海底石油渗漏:海底储藏的石油通过地层断裂或裂隙向海洋渗漏,陆上渗漏的石油则通过河流而输入海洋。

③海洋环境中有机物的早期成岩以及森林火灾都可使烃类进入海洋。

人为污染:海洋石油污染绝大部分是人类活动产生的。其中以船舶运输、海上油气开采及沿岸工业排污为主。

30.石油污染对环境的危害?

对环境危害

影响到海域自净能力;影响大气和海洋的物质交换影响全球气候,破坏海滨景区;通过食物链危害生物。

对海洋生物的危害

污染海兽的皮毛和海鸟的羽毛,溶解其中的油脂,使它们丧失保温、游泳或飞行的能力。干扰生物的摄食、繁殖、生长、行为和生物的趋化性等能力;使一些动物幼虫、海藻孢子失去固着基质或降低固着能力;渗入较高级的大米草和红树等植物体内,改变细胞的渗透性,甚至使其死亡

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危害人的肝、肠、肾、胃等,使人体组织细胞突变致癌,对人体及生态系统产生长期的影响31.鱼贝体着臭的“临界浓度”?0.01mg.dm-3

32.海洋中溢油扩散的类型?

点源瞬时扩散和点源连续扩散

点源瞬时扩散是指一次将油浊废水投奔海上而引起的扩散现象。

点源连续扩散是指象船舶触礁,碰撞使所装载的油在一段时间内连续不断地流出所引起的扩散现象。这两类扩散现象具有不同的特征。

33.海洋中溢油的自净化途径?

扩散;石油蒸发;石油的溶解;乳化作用;沉积作用;石油在海洋中的光化学氧化;海洋中石油的微生物降解作用34.海上溢油扩散的影响因素?

风是影响油在海面漂移的最主要因素,油的漂移速度大约为风速的3%。

石油中的氮、硫、氧等非烃组分是表面活性剂,能促进石油的扩散

35.海上溢油蒸发的影响因素?

油膜面积;温度;石油的组份:含碳数、沸点。

含碳原子数小于12的烃在入海几小时内便大部分蒸发逸走,碳原子数在12~20的烃的蒸发要经过若干星期,碳原子数大于20的烃不易蒸发。油的蒸气压。海况:风速、碎浪、气泡。

36.海上溢油的组分对石油蒸发的影响?

石油的组份:含碳数、沸点。

含碳原子数小于12的烃在入海几小时内便大部分蒸发逸走,碳原子数在12~20的烃的蒸发要经过若干星期,碳原子数大于20的烃不易蒸发。

37.海上溢油自氧化速率的影响因素?光强;温度;性状;分散程度;催化剂。

38.海上溢油乳化作用过程的分类?哪种形式更利于油污的去除?

水包油乳化:油膜被冲击成很小的滑油,分散在海水中,这过程将使油逐渐地溶解入水中。

归宿:海水,较不稳定且易消失。

油包水乳化:水滴扩散到油中,含水率在50~60%以上,体积增加5~6倍,比重和粘度亦比原来大的多。

归宿:颗粒吸附→海底,较稳定。

油溢后如使用分散剂有助于水包油乳化的形成,加速海面油污的去除,

也加速生物对石油的吸收。

39.微生物降解海上溢油速率的影响因素?

⑴微生物种类和数量。⑵温度:最适温度(25~37℃)。⑶氧的供应。⑷营养物质含量:N、P。

40.海上溢油的一般处理过程?

围油栏→将溢油围档→防止其扩散。

油回收船、吸油装置→吸油→将大部分溢油回收。

吸油材料→回收残留的少量溢油。

喷撒油处理剂→将无法回收的油乳化分散在海水中或生物处理方法等处理。

41.海上溢油的处理手段?

物理处理(如围油栏,撇油器等)。

化学处理(如消油剂、集油剂、凝油剂、吸油材料等)。

生物处理(如嗜油微生物等)。

42.撇油器种类?

吸式撇油器:真空撇油器、韦式撇油器、涡轮撇油器。

吸附式撇油器:带式撇油器、鼓式撇油器、毛刷式撇油器、圆盘式撇油器、拖把式撇油器。

重油撇油器:用来去除高粘稠石油和乳化油水混合物。

43.海上溢油的吸油材料分类?

无机材料;天然有机材料;高分子材料

分类主要材料特点吸油量吸油性能

无机材料硅藻土、火山灰等便宜,易获得自重的1-2倍差

天然有机材料稻草、芦苇等吸收风化的原油或重燃油自重的5-10倍较好

高分子材料聚乙/丙烯自重的6-30倍优

44.油处理剂种类及定义?

集油剂;消油剂;凝油剂

集油剂:将扩散压比溢油扩散压大的化学试剂撤在溢油的周围,那么溢油的扩散就会被抑制,油面收缩,从而溢油会被集聚起来,这种化学试剂就称为集油剂。

它是一种界面活化剂。不溶解于水,不使溢油乳化,对鱼类毒性小。集油剂也称化学围油栏,把它撒在溢油周围,短时间内溢油向中心压入而集中,从而起围油栏作用,把油控制起来。

适用范围:面积大的油膜薄的溢油。

剂量:每公里(溢油周边长)50升。

消油剂:是一种用来减少溢油与水之间的表面张力,使油迅速乳化分散在水中,使溢油微粒易于与海水中的化学物质反应,易于被微生物降解,最终转化为CO2和其它水溶性物质。

特点:乳化能力高,而生物毒性小。

目前产品:采用酯型主剂,即聚氧化乙烯烷基酯,其溶剂不含芳香族成份,毒性小。分类:一种是水基消油剂,另一种是烃基消油剂。

适用范围:外海或海水交换好的海域。

凝油剂:是一种使溢油凝成粘稠物或果冻状物的化学试剂。

主要用途:一是用来使事故油轮内的残油迅速固化成凝胶状,防止油从破孔中流出来;二是用来使已溢出在海面上的油凝胶状,防止扩散以便回收。

分类:氨基酸系和糖缩醛系凝油剂

剂量:油量的1~2%;

适用范围:氨基酸系凝油剂对原油、燃料油、油脂及润滑油等有较好的凝胶作用,而糖缩醛系凝油剂对乙醇类,芳香族系油剂,甘醇类等有较好凝胶作用。

45.消油剂的分类?一种是水基消油剂,另一种是烃基消油剂

46.凝油剂的分类及适用范围?

分类:氨基酸系和糖缩醛系凝油剂

适用范围:氨基酸系凝油剂对原油、燃料油、油脂及润滑油等有较好的凝胶作用,而糖缩醛系凝油剂对乙醇类,芳香族系油剂,甘醇类等有较好凝胶作用。

47.如果有一片海域发生了溢油事故,如何根据现场环境对传统的处理方法进行综合及优化配置?

记录溢油事故发生海域的海面状况,包括浪高、风速、水速等等以及溢油黏度。

从表6~8中选择出各个影响因子相对应的处理方法,并参考表2~5个处理方法的使用条件。

将个处理方法填入汇总表,选择出有针对性的处理方法。

综合考虑使用设备的经济成本、使用效率以及环境风险等因素,最后确定出最优化的处理方法。

48.什么是核辐射?放射性物质以波或微粒形式发射出的一种能量。

49.放射性衰变的类型?

1) α衰变:核子总数过多(Z > 82)

2) β衰变

β- 衰变: 富中子核素的中子数过剩——中子转换为质子

β+ 衰变: 贫中子(质子过剩)核素——质子数转换为中子

电子俘获:贫中子核素从核外靠内层的电子轨道俘获一个轨道电子使核内质子转换为中子。

3) γ衰变:处于激发态的原子核向低的激发态或基态跃迁时,将过剩能量以γ光子形式发射。通常伴随α或β衰变一起发生。电子俘获有时也伴随γ射线。

50.物理半衰期?生物半衰期?有效半衰期?

物理半衰期(T1/2):放射性强度衰减到原来一半所需的时间。

生物半衰期(Tb):体内核素由于生物体内代谢排出过程而减少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有效半衰期:由于放射性物理衰变和生物排除的双重综合作用,使核素在体内放射性强度减少一半所需的时间。1/Teff = 1/T1/2 + 1/Tb

51.放射性活度?比放射性活度?放射性浓度?

放射性强度(A):一定量的放射性核素,在单位时间内发生衰变的原子核数称为放射性强度或放射性活度。

比放射性活度:单位质量物质内含有的放射性活度称比活度,Bq/g或Bq/mol。

放射性浓度:单位体积溶液内含有的放射性活度称放射性浓度,Bq/L

52.生物受到核辐射的敏感性?

高等动物>低等动物;分裂增殖活跃的细胞>不活跃;分化程度低的组织>高的组织

53.海水中89Sr和90Sr的富集方法是什么?

沉淀法-共沉淀法、离子交换法、溶剂萃取法等

54.《海洋监测规范》中推荐的放射性134Cr和137Cr富集方法是什么?各自的原理是什么?

55.海洋放射性污染指示生物选择标准是什么?

该地定居性种类

监测区域分布广泛的种类

生命周期较长且周年都活动的种类

适当大小和数量以便有足够的样品供分析的种类、易于采集且生命力较强以便能在实验室培养下分析和实验的种类

有较高的浓缩系数以便不必作高度浓缩即可分析的种类、

体内污染物含量应与环境含量具有简单相关性的种类

56.海洋指示生物研究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利用海洋生物群落结构和种群的数量变化来监测环境的质量。

利用某些种类在污染环境中的形态、生化或生理变化来判断水质或地质的状况。

通过测定生物体积聚的污染物的数量来判断水体受污染的程度。

部分研究表明,藻类、海带、双壳类和腹足类软体动物是海洋放射性

环境污染指示生物,不同类型的藻类富集效果可能存在差异。

57.目前海洋放射性原位监测器是什么?

58.海洋物理污染主要包括哪些?

59.海洋的噪声污染实质是什么?

环境化学期末考试试卷

华南农业大学期末考试试卷(A卷) 一填空题(14*1.5’=21’) 1.对于生物来说,任何物质包括机体需要的宏量和微量元素,只有 时才是有益的。过量和不足对生物都会引起危害,这就是化学物质的生物效应。 2.积聚膜的粒子不易被干、湿沉降去除,其归宿主要是。3如果在光化学系统的初级过程中,激发态分子分解产生了后,可引发进一步的暗反应。 4在大气污染物的颗粒物中,可吸入颗粒物的粒径范围是< μm。 5在水环境中,溶质离子以的形式与胶体物质进行作用,从而被吸附的过程被称为专性吸附。 6多氯代二苯并二恶英和苯并a芘的化学结构式分别为 和。 7 水中含有机质的固体物质对溶解在水中的憎水有机化合物的吸附特征 是。8从根系和叶片吸收的F最终会积累在植物的部位。 9一般地,砷酸盐的沉积量与水中磷酸盐含量成比例关系。 10生物转化和是多氯联苯的主要转化过程,随取代的氯原子数目的增加,降解和转化都会越来越难。 11 氟对牙齿和骨骼的形成与结构均有很重要的功能,因在牙齿中会形成, 在牙齿表面形成坚硬的保护层,但摄入过量的氟化物会出现症状。 12 在常规的简单化学沉淀物中,以各类金属离子的形态沉淀的溶度积最低,常用来去除污水中的重金属。 13 硒是人体必须的营养元素,原因是 。 14 环境激素的阻碍对象主要是,它可能抑制该类物质合成过程中某些酶的活性,使酶的功能丧失,致使该类物质不能合成。

二请从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或多个正确答案的代码,填入括号中。(10*1.5’=15’) 1 以下关于气溶胶粒子的三模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爱根核模的粒径小于2.5μm, 积聚模的粒径为2.5~10μm, 粗粒子模的粒径为大于10μm; B爱根核模的粒径小于0.05μm,积聚模的粒径为大于2μm, 粗粒子模的粒径为0.05~2μm; C爱根核模的粒径为0.05~2μm, 积聚膜的粒径小于0.05μm, 粗粒子模的粒径为大于2μm; D爱根核模的粒径小于0.05μm, 积聚模的粒径为0.05~2μm, 粗粒子模的粒径为大于2μm; 2 对流层大气中最重要的吸光物质是( ) A. NO2 ; B. O3; C. HCHO; D. HNO2 ; E. SO2; F. ROOR’. 3 SO 2被氧化成SO 3 形成酸雨的方式主要有() A.SO 2 的气相氧化; B.SO 2 的间接光氧化; C.微生物氧化; D.SO 2 的液相氧化; 4若水体中的酸碱度只是以碳酸和碳酸盐构成,则关于酸度可表示为下式( ) A酸度[ CO 32 -]+[HCO 3 -]+[ OH-]-[H+] B. 酸度=2[H 2 CO 3 ]+[HCO 3 -]+[H+]-[ OH-] C酸度=2[ CO 32 -]+[HCO 3 -]+[ OH-]-[H+] D. 酸度= [H 2 CO 3 ]+[HCO 3 -]+[H+]-[ OH-] 5 重金属污染最大的一个特点是( ) A. 会在生物体内蓄积富集; B.毒性大,污染严重; C. 不能被降解而消除; D.迁移转化的形式多种多样. 6 以下元素已经证实属于会干扰内分泌的环境激素包括() A.Cd; B. Cr; C. Pb; D. Hg; E. Cu. 7当亨利常数在下列哪个范围内,挥发作用受液相控制()。 A. K H > 1.013*102 Pa·m3/mol ; B. K H > 1.013 Pa·m3/mol ; C. K H <1.013*102 Pa·m3/mol; D. K H < 1.013 Pa·m3/mol。

《大气环境化学》重点习题及参考答案

《大气环境化学》重点习题及参考答案 1.大气中有哪些重要污染物?说明其主要来源和消除途径。 环境中的大气污染物种类很多,若按物理状态可分为气态污染物和颗粒物两大类;若按形成过程则可分为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按照化学组成还可以分为含硫化合物、含氮化合物、含碳化合物和含卤素化合物。主要按照化学组成讨论大气中的气态污染物主要来源和消除途径如下: (1)含硫化合物 大气中的含硫化合物主要包括:氧硫化碳(COS)、二硫化碳(CS2)、二甲基硫(CH3)2S、硫化氢(H2S)、二氧化硫(SO2)、三氧化硫(SO3)、硫酸 (H2SO4)、亚硫酸盐(MSO3)和硫酸盐(MSO4)等。大气中的SO2 (就大城市及其周围地区来说)主要来源于含硫燃料的燃烧。大气中的SO2约有50%会转化形成H2SO4 或SO42-,另外50%可以通过干、湿沉降从大气中消除。H2S主要来自动植物机体的腐烂,即主要由植物机体中的硫酸盐经微生物的厌氧活动还原产生。大气中H2S主要的去除反应为:HO + H2S - H2O + SH。 (2)含氮化合物 大气中存在的含量比较高的氮的氧化物主要包括氧化亚氮(N2O)、一氧化氮(NO)和二氧化氮(NO2)。主要讨论一氧化氮(NO)和二氧化氮(NO2), 用通式NO x表示。NO和NO2是大气中主要的含氮污染物,它们的人为来源主要是燃料的燃烧。大气中的NO x最终将转化为硝酸和硝酸盐微粒经湿沉降和干沉降从大气中去除。其中湿沉降是最主要的消除方式。 (3)含碳化合物 大气中含碳化合物主要包括:一氧化碳(CO)、二氧化碳(CO2)以及有机的碳氢化合物(HC)和含氧烃类,如醛、酮、酸等。 CO的天然来源主要包括甲烷的转化、海水中CO的挥发、植物的排放以及森林火灾和农业废弃物焚烧,其中以甲烷的转化最为重要。CO的人为来源主要 是在燃料不完全燃烧时产生的。大气中的CO可由以下两种途径去除:土壤吸收(土壤中生活的细菌能将CO代谢为CO2和CH4);与HO自由基反应被氧化为CO2。 CO2的人为来源主要是来自于矿物燃料的燃烧过程。天然来源主要包括海洋脱气、

完整word版环境化学考试知识点总结

一绪论: 1环境污染:大气污染、臭氧层破坏、酸雨、水资源短缺、土地沙漠化、绿色屏障锐减、垃圾、物种濒危、人口激增、温室效应。 2造成环境污染的因素: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的三方面,其中化学的占80%~90%。 3环境化学的特点是从微观的原子、分子水平上来研究宏观的环境现象与变化的化学机制及其防治途径,其核心是研究化学污染物在环境中的化学转化和效应。 4由于环境污染物种类繁多,世界各国都筛选一些毒性强、难降解、残留时间长,在环境中分布广的污染物优先进行控制,称为优先污染物。 5当前世界范围内最关注的化学污染物主要是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具有致突变、致癌变和致畸变作用的所谓“三变”化学污染物,以及环境内分泌干扰物。 6按环境变化的性质划分,则可分为环境物理效应、环境化学效应和环境生物效应。 7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主要有机械迁移、物理-化学迁移和生物迁移。 二大气环境化学 1根据温度随海拔高度的变化情况将大气分为四层: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 2大气污染物按照化学组成还可以分为含硫化合物、含氮化合物、含碳化合物和含卤化合物。 3燃料燃烧过程中影响NOx形成的因素:根据NOx形成的机理,燃烧过程中NO的生成量主要与燃烧温度和空燃比有关。 4甲烷是一种重要的温室气体,每个CH4分子导致温室效应的内力比CO2分子大20倍。 5氟氯烃类化合物既可以破坏臭氧层也可以导致温室效应。 6逆温:在对流层中,气温一般是随高度增加而降低,但在一定条件下会出现反常现象。 7大气稳定度是指气层的稳定程度,或者说大气中某一高度上的气块在垂直方向上相对稳定程度。气块在大气中的稳定度与大气垂直递减率和干绝热垂直递减率(干空气在上升时温度降低值与上升高度之比用Td表示)有关。一般来讲,大气温度垂直递减率越大,气块越不稳定。 8影响大气污染物迁移的因素:空气机械运动如风和湍流,由于天气形势和地理地势造成的逆温想想以及污染源本身特性。 9光化学反应:分子、原子、自由基或吸收光子而发生的化学反应。 10大气中的HO·和HO2·的来源:对于清洁大气O3的光解是大气中HO·的重要来源;对于污染大气,如有HNO2和H2O2存在,光解可产生HO·,HO2·主要来源于醛的光解尤其是甲 醛的光解。 11光化学烟雾:含有氮氧化合物和碳氢化合物等第一次污染物的大气,在阳光照射下发生光解 反应产生第二次污染物,这种由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的混合物所形成的的烟雾污染现象。他的特征:烟雾呈蓝色,具有强氧化性,能使橡胶开裂,刺激人的眼睛,伤害植物的叶子,并使大气能见度降低;光化学烟雾的形成条件是大气中含有氮氧化物和碳氢化合物存在,大气温度较低,而且有强的阳光的照射。 12光化学烟雾的控制对策:控制反应活性高的有机物的排放、控制臭氧的浓度。 硫酸烟雾与光化学烟雾的比较

环境化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环境化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环境问题:人类各种活动或自然因素作用于环境而使环境质量发生变化,由此对人类的生产、生活、生存与持续发展造成不利影响的问题称为环境问题。 2、环境污染:由于人为因素使环境的构成或状态发生变化,环境素质下降,从而扰乱和破坏了生态系统和人们的正常生活和生产条件,叫做环境污染。 3、富营养化:是指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生物所需的氮、磷等营养物质大量进入湖泊、河口、海湾等缓流水体,引起藻类及其它浮游生物迅速繁殖,水体溶解氧量下降,水质恶化,鱼类及其它生物大量死亡的现象。 4、分配系数:非离子性有机化合物可以通过溶解作用分配到土壤有机质中,并经过一段时间达到分配平衡,此时有机化合物在土壤有机质和水中的含量的比值称为分配系数。 5、标化分配系数:达分配平衡后,有机毒物在沉积物中和水中的平衡浓度之比称为标化分配系数。 6、辛醇-水分配系数:达分配平衡时,有机物在辛醇中的浓度和在水中的浓度之比称为有机物的辛醇-水分配系数。 7、生物浓缩因子:有机毒物在生物体内浓度与水中该有机物浓度之比。 8、亨利定律常数:化学物质在气——液相达平衡时,该化学物质在在水中的平衡浓度和其水面大气中的平衡分压之比。 9、水解常数:有机物在水中水解速率与其在水中浓度之比称为水解常数。 10、直接光解:有机化合物本身直接吸收太阳光而进行分解反应。 11、敏化光解:腐殖质等天然物质被光激发后,将激发的能量转移给有机化合物而导致分解反应。

12、光量子产率:进行光化学反应的光子占吸收总光子数之比称为光量子产率。 13、生长代谢:微生物可用有机化合物(有机污染物)作唯一碳源和能源从而使该化合物降解的代谢。 14、共代谢:某些有机污染物不能作为微生物的唯一用碳源和能源,须有另外的化合物提供微生物的碳源和能源,该化合物才能降解。 15、生物富集(Bio-enrichment):指生物通过非吞食方式(吸收、吸附等),从周围环境(水、土壤、大气)中蓄积某种元素或难降解的物质,使其在机体内的浓度超过周围环境中浓度的现象。 16、生物放大(Bio-magnification):同一食物链上的高营养级生物,通过吞食低营养级生物富集某种元素或难降解物质,使其在机体内的浓度随营养级数提高而增大的现象。 17、生物积累(Bio-accumulation) :指生物从周围环境(水、土壤、大气)和食物链蓄积某种元素或难降解物质,使其在机体中的浓度超过周围环境中浓度的现象。 18、半数有效剂量(ED50)和半数有效浓度(EC50):毒物引起一群受试生物的半数产生同一毒作用所需的毒物剂量和毒物浓度。 19、阈剂量:是指长期暴露在毒物下,引起机体受损害的最低剂量。 20、最高允许剂量:是指长期暴露在毒物下,不引起引起机体受损害的最高剂量。 15、基因突变:指DNA中碱基对的排列顺序发生改变。包括碱基对的转换、颠换、插入和缺失四种类型。 16、遗传致癌物:1)直接致癌物:直接与DNA反应引起DNA基因突变的致癌物,如双氯甲醚。 2)间接致癌物(前致癌物):不能直接与DNA反应,需要机体代谢活化转变后才能与DNA反应导致遗传密码改变。如二甲基亚硝胺、苯并(a)芘等。

环境化学考研要点分析

2011考研复习重难点知识全攻略(环境化学) 万学海文 近年来,随着各种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和影响范围的不断扩大,环保问题成为21世纪全球的焦点。世界各国均把环保作为国家发展的一个重要部分,中国也不例外。国家已经把环境保护作为一项基本国策,环保产业也成为我国重点发展的产业之一。在高新技术产业化政策的引导下,环保技术开发、技术改造和技术推广的力度不断加大。因此,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作为将来的热门与重点学科,吸引了众多的考研学生的目光。 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不是国家规定的统考专业,因此考生在复习时感觉无从下手,如何才能对症下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呢,我们万学海文教研中心经过悉心的研究,发现,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的试卷也有规律可循。 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各高校自主命题,参考书参差不齐,从研究中我们发现,主要的考试科目有环境科学、环境工程、环境化学和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等科目,而主要的高频参考书目有《环境化学》(戴树桂主编)、《水污染控制工程》(高廷耀编著)、《大气污染控制工程》(郝吉明等编著)、《环境工程学(第二版)》(蒋展鹏)、《环境管理学》(叶文虎主编)、《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第二版)》(周群英、高廷耀)、《环境微生物学》(王家玲等)、《环境生物学》(孔繁翔主编)、《固体废物的处理与处置》、《环境科学概论》(杨志峰、刘静玲等)等书目。 下面我就将分析一下环境化学的通用核心知识点: 第一章:环境化学;环境问题;环境污染物;环境污染物的类别;环境污染物在环境各圈的迁移转化过程 第二章:大气环境化学;温室气体和温室效应;大气的组成及其主要污染物;氮氧化物的转化;光化学烟雾;大气污染数学模式 第三章:天然水的分类;天然水的性质和组成;水环境化学;水中营养元素及水体富营养化;水中有机污染物的迁移转化;天然水中污染物的存在方式及治理;氧化还原平衡;氧平衡模型;有机毒物的环境行为;膜化学原理在水处理中的应用 第四章:土壤的组成和性质;土壤酸碱性;土壤吸附性;土壤的污染;土壤中农药的迁移转化;主要重金属在土壤中的积累和迁移转化 第五章:耗氧有机污染物质的微生物降解;生物体内污染物质的运动过程及毒性;污染物质的生物富集、放大和积累 第六章:有机污染物;持久性有机污染物 第七章:受污染环境的修复 通过真题分析,我们发现历年的题目均针对以上各章节的重要知识点进行不同侧重点、不同深度、不同题型、不同分值的考查,如西南大学2007年的试题分别对环境问题、环境污染物的类别、环境污染物在环境各圈的迁移转化过程简介、温室气体和温室效应、大气的主要污染物、光化学烟雾、水环境化学、大气环境化学、水中无机污染物的迁移转化、有机毒物的环境行为、土壤酸碱性、土壤中农药的迁移转化等知识点进行了名词解释、填空题、名词辨析、中英互译、简答题等题型的考查,因此希望各位考生能够认真学习和掌握。

环境化学总复习题附答案但不完全)

《环境化学》总复习题 第一章 绪论 一、填空 1、造成环境污染的因素有物理、化学和生物的三方面,其中化学物质引起的约占80%-90%。 2、污染物的性质和环境化学行为取决于它们的化学性质和在环境中的迁移。 3、环境中污染物的迁移主要有机械、物理化学和生物三种方式。 4、人为污染源可分为工业、农业、交通运输和生活。 二、选择题 1、 属于环境化学效应的是C A 热岛效应 B 温室效应 C 土壤的盐碱化 D 噪声 2、五十年代日本出现的痛痛病是由A 污染水体后引起的。 A Cd B Hg C Pb D As 3、五十年代日本出现的水俣病是由B 污染水体后引起的。 A Cd B Hg C Pb D As 三、问答题 1、 环境中主要的化学污染物有哪些? 2、 举例简述污染物在环境各圈的迁移转化过程。 第二章 大气环境化学 一、填空 1、写出下列物质的光离解反应方程式 (1)NO 2 + h ν NO + O · (2)HNO 2 + h ν HO · + NO 或HNO 2 + h ν H · + NO 2 (3)HNO 3 + h ν HO · + NO 2 (4)H 2CO + h ν H · + HCO · 或 H 2CO + h ν H 2 + CO 2、大气中的NO 2可以转化为HNO 3、N 2O 5和N 2O 3 。 3、碳氢化合物是大气中的重要污染物,是形成光化学烟雾的主要参与者。

4、乙烯在大气中与O 3的的反应机理如下: O 3 + CH 2 == CH 2 H 2CO+H 2COO CH 2(O 3)CH 2 5、大气颗粒物的去除与颗粒物的 粒度 和_化学性质_有关,去除方式有 干沉降 和 湿 沉降 。 6、制冷剂氯氟烃破坏臭氧层的反应机制是: CFmCln + hv CFmCln-1 + Cl · Cl · + O 3 O 2 + ClO · ClO · +O O 2 + Cl 7、当今世界上最引人瞩目的几个环境问题_温室效应_、_臭氧层破坏_、_光化学烟雾_等是 由大气污染所引起的。 8、许多大气污染事件都与逆温现象有关,逆温可分为_辐射逆温_、_平流逆温_、_融雪逆 温和地形逆温_。 9、SO 2的催化氧化速度与_催化剂_、_温度_和_浓度和PH 离子强度_有关。 10、大气中最重要的自由基为_HO ·_。 11、燃烧过程中NO 的生成量主要与_燃烧温度_和_空燃比_有关。 12、能引起温室效应的气体主要有_CO 2_、_CH 4_、_CO_、_氟氯烃_。 13、CFC-11的分子式为_CFCl 3_和_CF 2ClBr_。 14、大气的扩散能力主要受_风_和_湍流_的影响。 15、按污染成因分,气溶胶可分为_一次气溶胶_和_二次气溶胶_。 16、根据温度垂直分布可将大气圈分为对流层、平流层、_中间层_、热层和逃逸层。 17、伦敦烟雾事件是由_SO 2_和_颗粒物_引起的。 18、大气中CH 4主要来自_有机物的厌氧发酵_、_动物的呼吸作用_、_原油及天然气的泄漏_ 的排放。 19、富集因子法可以推断气溶胶污染源,如(EF )地壳>10,则表示待查元素i________。 20、降水中主要阴离子有_SO 42-_、_NO 3-_、_Cl -_、_HCO 3-_。 二、选择题 1、由污染源排放到大气中的污染物在迁移过程中受到ABCD 的影响。

(1)--环境化学期末考试(试卷1)

示范试卷一 一 、名词解释(本题共18分,每小题 3 分) 1. 环境化学 2. 大气的温度层结 3.K OW及其环境学意义 4.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 5.水体富营养化 6. 绿色化学 二 、填空(本题共16分,每小题 0.5 分) 1、在对流层中,当大气的温度随着高度的增加而,则出现了逆温 现象。 2. 大气颗粒物湿沉降去除包括 和 两个过程。 3. 大气中主要氧化性自由基为 OH,请用方程式表达其主要反应途径 ; 。 4. 请列举一种CO2以外的温室气体 。 5. 颗粒物在酸雨的形成过程中具有双重作用:1)催化SO2的氧化;2)。 6. 冰的密度 水,是因为在两种状态下,水分子形成 的结构不一样。 7. 写出水体总酸度的表达式 。 8. p E的一般表达式为 。 9. CH3OCONHC6H5的水解反应产物为 、 和 。

10.林丹是 ,与其外消旋混合物相比,林丹具有较 的生物富集性。 11. 土壤颗粒是以为骨架,附着着和 的混合体,其中有机质因为结构不均一,在研究吸附时,有学者提出将其分为和 ,来表示其结构变化的难易性。 12. 土壤的理化性质主要通过影响重金属在土壤中 而影响重金属的生物有效性。土壤的理化性质主要包括土壤的质地、有机质含量、 、pH等。(尚有很多答案) 13. 土壤胶体是主要的吸附剂,农药在其上的吸附机理很复杂,包括 、、范德华作用力、氢键作用等。 14. 是产生肿瘤细胞的分子基础。 15. QSAR的全称是 ;其中一个结构参数E lumo的含义为 ;代表分子 电子能力。 16. 例举一个可被还原有机污染物 。 17. 写出一个表面活性剂的结构式 。 18. 影响Fenton反应的主要条件有:pH值、H2O2浓度、 、反应温度。 19. 重金属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技术可分为:植物提取、植物稳定、 。 20. 为了提高修复现场的微生物修复效率,接种活性微生物,并为其提供适宜条件,这一技术称为 。 21. 请例举一个绿色溶剂 等 。 三 、简答题及计算题(本题共66分,每小题 6 分)

最新环境化学考试参考题要点

环境化学试题集 一、填空题(10分,每空1分) 环境化学:主要研究有害化学物质在环境介质中的存在、化学特性、行为和效应及其控制的化学原理和方法。 温室效应:大气中的CO2等气体吸收了地球辐射出来的红外光,将能量截留于大气中,从而使大气温度升高的现象,叫做温室效应。 酸沉降:大气中的酸性物质通过干、湿沉降两种途径迁移到地表的过程。 光化学烟雾:所谓光化学烟雾是指含有NO X和HC等一次污染物的大气,在阳光照射下发生光化学反应而产生二次污染物,这种由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的混合物所形成的烟雾污染现象,称为光化学烟雾。 大气中一氧化碳的去除由两种途径:土壤吸收和与HO反应。 ≤2.5μm。目前人们对于大气颗粒物的研究更侧重于PM2.5,其中PM2.5是指D p 对于碳酸平衡,pH=8.5时,体系中的碳酸的主要形态是HCO3-。 在高pE值的天然水中(pH=5~9),铁以Fe(OH)3形态存在。 二、简答题(35分,每题5分) 1、环境化学的研究内容:①有害物质在环境介质中存在的浓度水平和形态;②有害物质的来源,以及在环境介质中的环境化学行为;③有害物质对环境和生态系统及人体健康产生效应的机制和风险性;④有害物质已造成影响的缓解和消除以及防止产生危害的方法和途径。 2、环境化学的研究特点?①研究的综合性;②环境样品的低浓度性;③环境样品的复杂性。 2、大气组分按停留时间分为哪几类,有什么意义? 大气组成按停留时间分类:准永久性气体、可变化组分、强可变组分;其中属于环境化学研究中关注的是可变化组分和强可变组分。

3、简述对流层大气的特点。①.对流层温度随高度增加而降低,空气存在强烈的 对流运动,②绝大多数天气现象均发生在此层;③密度大,占空气总质量的3/4;④ 污染物的迁移转化均发生在此层。 4、简述CFCs 在对流层中可以稳定存在的原因及其在平流层中的危害。解:CFCs 在对流层中可以稳定存在的原因:①对波长λ〉290nm 的光不易吸收,不发生光 解;②不与HO 等反应,不易被氧化;③不溶于水,不易随降水从大气中消失。 平流层中危害:①发生光化学反应,破坏臭氧层②温室效应二氧化碳高得多。 4、大气中CO 的去除方式主要有土壤吸收和与HO 反应。(参考教材P31) 5、简述大气中HO 自由基的主要来源。解:清洁大气中, HO O O H O hv 2223+?→?+ 污染大气中,NO HO hv HNO +→+2 , HO hv O H 222?→?+ 6、简述大气中NO 向NO 2转化的各种途径。解:NO 向NO 2转化的主要途径有: ①与O 3反应 NO+O 3→NO 2+O 2 ②与氧化性自由基反应 NO+RO 2→RO+NO 2 ③与NO 3反应 NO+NO 3→2NO 2 7、列出大气中RCHO 和RH 可能的反应途径。 解:参考教材P94图2-38 8、列出大气中由C 2H 6生成PAN 的反应途径。 解:参考教材P79 PAN 的生成 9、列出乙烯在大气中的可能反应路径。解:①与HO 反应;②与臭氧反应;③ 与NO 3反应。 10、列出乙烯与臭氧在大气中可能的反应及产物。 解: 22322CH CH O H CO H COO =+→+

环境化学期末考试题及答案B

环境学院环境化学课程考试题 A盐度升高 B pH降低C增加水中配合剂的含量D改变氧化还原条件4、五十年代日本出现的水俣病是由___B—污染水体后引起的。 A Cd B Hg C Pb D As 5、由污染源排放到大气中的污染物在迁移过程中受到一、B、C、D _的影响。A风B湍流C天气形式D地理地势 6、大气中H0自由基的来源有A、C、D 的光离解。 一、填空(20分,每空1分) 1、污染物的性质和环境化学行为取决于它们的化学结构和在环境中的存在状态。 2、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归趋以及它们对生态系统的效应是环境化学的重要研究领域。 3、大气中的N02可以转化成HNO? 、NO 3 和___ 2O5 o 4、大气颗粒物的去除方式有干沉降和湿沉降° 5、水环境中胶体颗粒物的吸附作用有_________ 表面吸附________ 、离子交换吸附________ 和专 属吸附。 6、有机污染物一般诵过吸附作用、挥发作用、水解作用、光解作用、生物富 集和生物降解作用等过程进行迁移转化。 7、天然水的pE随水中溶解氧的减少而降低,因而表层水呈氧化性环境,深层水及底泥呈还 原性环境。 & 一般天然水环境中,决定电位的的物质是溶解氧,而在有机物累积的厌氧环境中,决定电位的物质是有机物。 9、土壤是由气、液、固三相组成的,其中固相可分为土壤矿物质、土壤有机质 。 10、土壤具有缓和其_ ____ 发生激烈变化的能力,它可以保持土壤反应的相对稳定,称 为土壤的缓冲性能。 二、不定项选择题(20分,每小题2分,每题至少有一个正确答案) 1、五十年代日本出现的痛痛病是由_A_污染水体后引起的。 A Cd B Hg C Pb D As 2、属于环境化学效应的是____ C ___ o A热岛效应 B 温室效应C 土壤的盐碱化 D 噪声 第 13、以下—A、B、C、D 因素可以诱发重金属从沉积物中释放出来? 古 A O3 B H2CO C H2O2 D HNO2 7、烷烃与大气中的HO自由基发生氢原子摘除反应,生成B、C 。 A RO B R 自由基 C H2O D HO2 &两种毒物死亡率分别是M1和M2,其联合作用的死亡率M0.10 C >1.00 D >2.00 10、气溶胶中粒径___ A ____ ym的颗粒,称为降尘。 A >10 B <5 C >15 D <10 三、判断题(10分,每小题1分,正确的请在括号内打“错误的请在括号内打“X”) 1、金属有机态的毒性往往小于无机态的毒性。(X ) 2、硫酸烟雾主要是由于燃煤而排放出来的SO2,颗粒物以及由SO2氧化所形成的硫酸盐颗粒物所造成的大气污染现象。(V ) 3、干沉降是大气中NOx最主要的消除方式。(X ) 4、光化学生成产率白天高于夜间,峰值出现在阳光最强时,夏季高于冬季。(V ) 5、在天然水的碳酸平衡封闭体系中加入强酸或强碱,总碳酸量不受影响。(V ) 6、有机化合物吸附在颗粒物矿物质等组分的表面,等温线是线性的,存在竞争吸附,放出的 吸附热小。(X ) 7、腐殖质包括:富里酸、胡敏酸、胡敏素。其中,胡敏酸溶于稀酸稀碱;富里酸只溶于稀碱,不溶于稀酸;胡敏素不被碱液提取。(X ) &同价离子中,半径越大,被土壤交换能力越强,例如Al3+的交换能力大于Fe3+。(X )

石油大学 环境化学 在线考试附答案..

《环境化学》综合复习资料 一、填空题 ⒈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主要有、和三种方式,最重要的是迁移形式是。 ⒉由近紫外光(200nm<λ<400nm)引起光化学离解的物质键能E应满足:(c=3.0×108m/s,h=6.626×10-34J.s/光量子) < E < 。 ⒊将下列物质:乙烯、正丁烯、正丁烷和异丁烯,按照光化学反应活性大小依次排列为 > > > 。 ⒋大气颗粒物依照表面积与粒径分布的关系得到了三种不同类型的粒度模,分别是、和,并用来解释大气颗粒物的来源与归宿。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将可吸入粒子定为D p <的颗粒物。 5.根据温度层结、密度层结和运动规律,可将大气划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和热层,其中随高度的增加气温降低的是和;臭氧主要分布在中; 内的空气处于高度电离状态,该层也称为电离层。 6.由可见光(400nm<λ<780nm)引起光化学离解的物质键能是(c=3.0×108m/s,h=6.626×10-34J.s/光量子) < E < 。 7.大气颗粒物有三种重要的表面性质:、和。雨滴的形成就属于。 8.水环境中的有机污染物一般通过、、、、生物富集和生物降解等过程进行迁移转化。 9.根据土壤中H+离子的存在方式,土壤酸度可分为和潜在酸度,根据提取液的不同,潜在酸度分为和。代换性是矿物质土壤潜在酸度的主要来源。 10.含镉废水通入H 2 S达到饱和并调整pH值为8.0,水中Cd2+浓度是(已知饱和 H 2S溶液的浓度为0.1mol/L,解离常数K 1 为8.9×10-8,K 2 为1.3×10-15,CdS的溶度积为 7.9×10-27)。 11.已知25℃时,E0(Fe3+/Fe2+)=0.68V,a(Fe3+)=0.01mol/L, a(Fe2+)=0.1mol/L。计算pE0为,pE为。 12.水中有机污染物一般通过、、、和 等过程进行迁移转化。

环境化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环境化学期末考试复习 资料 https://www.doczj.com/doc/13300092.html,work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mpany.2020YEAR

环境化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环境问题:人类各种活动或自然因素作用于环境而使环境质量发生变化,由此对人类的生产、生活、生存与持续发展造成不利影响的问题称为环境问题。 2、环境污染:由于人为因素使环境的构成或状态发生变化,环境素质下降,从而扰乱和破坏了生态系统和人们的正常生活和生产条件,叫做环境污染。 3、富营养化:是指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生物所需的氮、磷等营养物质大量进入湖泊、河口、海湾等缓流水体,引起藻类及其它浮游生物迅速繁殖,水体溶解氧量下降,水质恶化,鱼类及其它生物大量死亡的现象。 4、分配系数:非离子性有机化合物可以通过溶解作用分配到土壤有机质中,并经过一段时间达到分配平衡,此时有机化合物在土壤有机质和水中的含量的比值称为分配系数。 5、标化分配系数:达分配平衡后,有机毒物在沉积物中和水中的平衡浓度之比称为标化分配系数。 6、辛醇-水分配系数:达分配平衡时,有机物在辛醇中的浓度和在水中的浓度之比称为有机物的辛醇-水分配系数。 7、生物浓缩因子:有机毒物在生物体内浓度与水中该有机物浓度之比。 8、亨利定律常数:化学物质在气——液相达平衡时,该化学物质在在水中的平衡浓度和其水面大气中的平衡分压之比。 9、水解常数:有机物在水中水解速率与其在水中浓度之比称为水解常数。 10、直接光解:有机化合物本身直接吸收太阳光而进行分解反应。 11、敏化光解:腐殖质等天然物质被光激发后,将激发的能量转移给有机化合物而导致分解反应。 12、光量子产率:进行光化学反应的光子占吸收总光子数之比称为光量子产率。 13、生长代谢:微生物可用有机化合物(有机污染物)作唯一碳源和能源从而使该化合物降解的代谢。 14、共代谢:某些有机污染物不能作为微生物的唯一用碳源和能源,须有另外的化合物提供微生物的碳源和能源,该化合物才能降解。 15、生物富集(Bio-enrichment):指生物通过非吞食方式(吸收、吸附等),从周围环境(水、土壤、大气)中蓄积某种元素或难降解的物质,使其在机体内的浓度超过周围环境中浓度的现象。

(2)--环境化学期末考试(试卷2)

示范试卷二 一、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5题,15分) 1、环境化学 2、大气垂直递减率 3、生物强化技术 4、水体富营养化 5、绿色化学 2、填空题(每题0.5分,共48空,24分) 1、存在于 的臭氧层,可以阻挡紫外线对于地球生物的危害。 2、在对流层中,当一个气团的温度随着高度减少的速率小于周围大气温度随高度减小 的速率时,则认为这个气团处于 状态。 3、比较下述自由基的稳定性,(CH3) 3C? CH3CH2 CH2?。 4、UV254是在光化学反应中经常用到的光源,请计算1 mol分子吸收此波长光子可打 破化学键的能量 。 5、用方程式表达大气中产生 OH的一种途径 6、颗粒物在酸雨的形成过程中具有双重作用:1) ;2)对酸性的缓冲作用 。 7、比较下述两个化合物在大气中的半衰期 CCl3F CCl2F2。 8、光化学烟雾是氮氧化物及 等一次污染物,在太阳光照射下,经光化学反应形成 等具有氧化性质的二次污染物,形成的烟雾。 9、硫酸型烟雾主要发生在 季气温较 的时候。 10、在我国影响降雨酸性的主要离子有SO42-、Ca2+和 。

11、请写出Cl?和ClO?协同消耗臭氧的两个方程 、 。 12、直径小于0.1 微米的颗粒物主要通过 去除。 13、水分子形成 ,造成水的沸点和熔点异常高。 14、发生专属吸附时,重金属主要作为 与颗粒物表面基团作用。 15、写出氧化还原电位E与反应自由能 G的关系 。 16、请用方程式列举一个有机污染物的还原反应 。 17、请写出水解的假一级速率常数表达式 。 18、一个化合物在水体中发生光化学降解的速率随着溶解性有机质出现先升高后降低 的趋势,是因为有机质即可以充当光化学反应的 ,又可以充当猝灭剂。 19、土壤颗粒是以 为骨架,附着着 和 的混合体,其中有机质是一个不同分子量 分子组成的一个连续体,其结构中包含 、脂肪链和 等。 20、土壤的理化性质主要通过影响重金属在土壤中 而影响重金属的生物有效性。土 壤的理化性质主要包括pH、土壤的质地、 、有机质含量、 、 等。 21、络合剂的一个危害是加大沉积物中重金属 。 22、土壤胶体是主要的吸附剂,农药在其上的吸附机理很复杂,包括 、 、范德华 作用力、氢键作用等。 23、请写出DDT发生还原脱氯反应的方程 。 24、林丹是 ,与其外消旋混合物相比,林丹具有较 的生物富集性。 25、从分子水平上,植物可分泌 等物质,与重金属形成配合物,表现出对重金属 的耐受性。 26、生物体内,糖类物质最终通过 过程而代谢。

环境化学考试内容

《环化》知识点 一、基本概念 光化学反应:分子、原子、自由基或离子吸收光子而发生的化学反应。 光量子产率:进行光化学反应的光子与分子吸收总光子数之比。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是指通过各种环境介质(大气、水、生物体等)能够长距离迁移并长期存在于环境,具有长期残留性、生物蓄积性、半挥发性和高毒性,对人类健康和环境具有严重危害的天然或人工合成的有机污染物质。 湿沉降:通过降雨、降雪等使颗粒物从大气中去除的过程。 干沉降:指颗粒物在重力作用下沉降,或与其他物体碰撞后发生的沉降。 光化学烟雾:含氮氧化物和碳氢化合物等一次污染物的大气,在阳光照射下发生光化学反应而产生二次污染物,并和一次污染物混合所形成的烟雾污染的现象。 逆温层:对流层中,大气温度随高度升高而增加的层带。 温室效应:地面吸收太阳短波辐射增暖后,以长波辐射散发热量时,被大气中不断增加的CO2、甲烷等温室气体截留,从而使大气温度升高的现象。 分配系数:在一定温度下,达到分配平衡时某一物质在两种互不相溶的两类物质中的浓度之比。 标化分配系数:以有机碳为基础表示的分配系数。 辛醇-水分配系数:化学物质在辛醇中质量和在水中质量的比例。 共代谢:某些有机污染物必须在另外的化合物向微生物提供碳源或能源时才能被降解的现象。 土壤盐基饱和度:土壤交换性阳离子中盐基离子所占的百分数。 盐基饱和土壤:当土壤胶体上吸附的阳离子均为盐基离子,且已达到吸附饱和时的土壤。 盐基不饱和土壤:当土壤胶体上吸附的阳离子有一部分为致酸离子(也即不全为盐基离子)的土壤。

土壤环境容量:在不使土壤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受到损害的条件下,土壤中所能承纳污染物的最大量。 潜性酸度:土壤胶体吸附的可代换性H+和Al3+,通过离子交换作用进入土壤溶液之后产生的酸度。 活性酸度:又称为有效酸度,指土壤中氢离子浓度的直接反映。 质体流动:由水、土壤或两者共同作用所引起的污染物质随土壤微粒一起流动的现象。 半衰期:施药后附着于土壤的农药因降解等原因含量减少一半所需的时间。 残留期:指施于土壤的农药,因降解等原因含量减少75%~100%所需的时间。 胞吞:少数固体物质与膜上具有特殊亲和力的蛋白质接触,改变膜的表面张力,引起膜的外包或内陷而被包围进入膜内的一类物质运输过程。 被动扩散:脂溶性物质顺浓度梯度扩散通过有类脂层屏障的生物膜。 主动转运:在需消耗一定的代谢能量下,物质在低浓度侧与膜上高浓度特异性蛋白载体结合,通过生物膜,至高浓度侧解离出原物质的转运。 排泄:污染物质及其代谢物质向机体外的转运过程 生物积累(富集):生物从周围环境(水、土壤、空气)和食物链蓄积某种元素或难降解物质,使其在机体中的浓度超过周围环境中浓度的现象。 生物放大:是指在同一食物链上的高营养级生物,通过吞食低营养级生物蓄积某种元素或难降解物质,使其在机体内的浓度随营养级数提高而增大的现象。 急性毒性:是指高剂量(浓度)毒物在短时间内进入机体而产生的致毒作用。 二、基本问题(关系、原理) (一)大气环境化学部分 1.大气中光化学烟雾与硫酸烟雾形成的条件

(完整版)环境化学期中考试试卷_09环科

i o o o 华侨大学环境化学期中考试试卷 系别化工学院09环境科学考试日期年月日 姓名学号成绩 一、填空题(共24分) 1、(2分)POPs 指具有性、性和性,在环境中,能在大气环境中长距离迁移甚至到极地,并能沉降回地表,对人类健康和环境造成严重危害的有机污染物质。 2、(2分)大气中SO2的控制浓度为150μg/m3,相当于 ______ppm(0℃和1.013×105Pa下计)。 3、(2分)对于垂直方向上不稳定的大气,其垂直递减率(γ)和干绝热直减率(γd)的关系是______。发生逆温现象时(是否)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 4、(3分)清洁大气中HO自由基的来源为的光离解。烷烃与大气中的HO自由基发生 反应,生成。 5、(2分)酸雨是指pH ______的雨、雪或其它形式的降水,我国酸性降水中的关键性离子组分有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 6、(4分)到达地球表面的太阳辐射最短波长为290nm,则1mol该 波长的光量子能量为J/mol。大气中SO2分子在吸收该波长光量子后,(能否)引起分子中S-O键断裂。(普朗克常数为6.626×10-34J·s;S-O键的键能为5.64×105 J/mol) 7、(3分)大气颗粒物的消除方式通有两种,分别为 、,前者存在的两种机制分别为、;后者存在的两种机制分别为、。

f o r 8、(2分)已知氮气在干空气中含量为78%。查表得25 ℃时水蒸气分压P (H2O)= 0.03167×105 Pa ,K H(N2)= 6.4×10-9 mol/(L·Pa),则氮气在1.0130×105 Pa 、25℃饱和水中的溶解度为 mg/L 。9、(4分)胶体的等电点(ZPC )的含义为 。土壤的 活性酸度是指 ,而潜性酸度是指 。 二、简答题(共60分) 1、(6分)说明环境污染物迁移、转化的概念及举例。 2、(8分)简述光化学反应的概念及一般过程。并说明为什么红外光 一般不能引起光化学反应? 3、(10分)列表给出伦敦烟雾和洛杉矶光化学烟雾的区别。 4、(8分)平流层臭氧消耗的一般机理是怎样的? 5、(8分)天然水体碳酸平衡在开放体系与封闭体系中有什么异同点? 6、(6分)在一个视作封闭体系的25℃水样中,加入少量下列物质时总碱度如何变化:(1)HCl ;(2)NaOH ;(3)CO 2; (4)Na 2CO 3; (5)NaHCO 3; (6)Na 2SO 4 7、(8分)什么是土壤的阳离子交换性能,这种性能有什么环境作用? 8、(6分)土壤中重金属的存在形态分哪几种?它们对重金属在土— —植物体中迁移的有何影响? 三、计算题(共16分) 1. (8分)为了减轻温室效应,有关专家提出可用人工方法多量繁殖

环境化学第三章水环境化学复习知识点

第三章水环境化学 1、水中八大离子:K+、Na+、Ca2+、Mg2+、HCO 3-、NO 3 -、Cl-和SO 4 2-为常见八种离子 2、溶解气体与Henry定律:溶解于水中的气体与大气中的气体存在平衡关系,气体的大气分压P G与气体的溶解度的比表现为常数关系,称为Henry定律,该常数称为Henry定律常数K H。 [G(aq)] = K H PG K H-气体在一定温度下的亨利定理常数 (mol/L.Pa) PG -各种气体的分压 (Pa) 3、水体中可能存在的碳酸组分 CO 2、CO 3 2-、HCO 3 -、H 2 CO 3 ( H 2 CO 3 *) 4、天然水中的碱度和酸度:碱度:水中能与强酸发生中和作用的全部物质,即能够接受质子H+的物质总量;酸度:凡在水中离解或水解后生成可与强碱(OH-)反应的物质(包括强酸、弱酸和强酸弱碱盐)总量;即水中能与强碱发生中和作用的物质总量。 5、天然水中的总碱度=HCO3-+2CO32-+ OH- —H+ 6、水体中颗粒物的类别(1)矿物微粒和粘土矿物(铝或镁的硅酸盐)(2)金属水合氧化物(铝、铁、锰、硅等金属)(3)腐殖质 (4)水体悬浮沉积物 (5)其他(藻类、细菌、病毒等) 影响水体中颗粒物吸附作用的因素有:颗粒物浓度、温度、PH。 7、水环境中胶体颗粒物的吸附作用有表面吸附、化学吸附、离子交换吸附和专属吸附。 8、天然水的PE随水中溶解氧的减少而降低,因而表层水呈氧化性环境。 9、吸附等温线:在一定温度,处于平衡状态时被吸附的物质和该物质在溶液中的浓度的关系曲线称为吸附等温线;水环境中常见的吸附等温线主要有L-型、F-型和H-型。 10、无机物在水中的迁移转化过程:分配作用、挥发作用、水解作用、光解作用、生物富集、生物降解作用。 11、PE:pE 越小,电子活度越高,提供电子的倾向越强,水体呈还原性。pE 越大,电子活度越低,接受电子的倾向越强,水体呈氧化性。 pe影响因素:1)天然水的pE随水中溶解氧的减少而降低;2)天然水的pE随其pH减少而增大。 12、什么是电子活度pE,以及pE和pH的区别。 答:定义电极上电子有效浓度为电子活度,记作E,其负对数记作pE。电子活度越大或pE 越小,电子供出电子的倾向越大。在电化学研究中,通常用电极电位表示电极供出或接受电子的倾向,当给出电子活度E 和电子活度的负对数pE 明确的热力学意义之后,就可以明确地表示不同电对在反应条件下供出或接受电子能力的相对大小。 在一定温度下,pE 与电极电位成直线关系,pE越大,电子活度越小,电极的氧化能力或接受电子的能力越强,供出电子能力越弱,pE与电子活度的关系同pH与H+活度的关系相似。 pH亦称氢离子浓度指数,是溶液中氢离子活度的一种标度,也就是通常意义上溶液酸碱程度的衡量标准。pH值越趋向于0表示溶液酸性越强,反之,越趋向于14表示溶液碱性越强,pH=7的溶液为中性溶液。 若水体的PE值高,有利于下列Cr、Mn在水体中迁移。 13、腐殖质的组成:由生物体物质在土壤、水体和沉积物中经腐败作用后的分解产物,是一种凝胶性有机高分子物质。分为腐殖酸:溶于稀碱但不溶于酸的部分;富里酸:即可溶于碱又可溶于酸的部分;腐黑物:不能被酸和碱提取的部分。一般认为,当浓度较高时,金属离子与腐殖质的反应以溶解为主,当金属离子浓度较低时,则以沉淀和凝聚为主。 14、沉淀物中重金属重新释放诱发因素:①盐浓度升高:碱金属和碱土金属阳离子可将被吸附在固体颗粒上的金属离子交换出来。②氧化还原条件的变化:有机物增多,产生厌氧环境,铁猛氧化物还原溶解,使结合在其中的金属释放出来。③pH值降低:氢离子的竞争吸附作用、金属在低pH值条件下致使金属难溶盐类以及配合物的溶解。④增加水中配合剂的含量:天然或合成的配合剂使用量增加,能和重金属形成可溶性配合物,有时这种配合物稳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