喘证的护理常规1
- 格式:doc
- 大小:15.00 KB
- 文档页数:3
喘证护理常规因外感六淫、内伤饮食、情志不舒及久病体虚所致.以呼吸困难,甚则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为特征,胸中胀满、痰涎壅盛、喘咳上气、动后尤显,甚者面色、唇舌发绀,心慌浮肿为主要临床表现.病位在肺。
慢性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气肿可参照本病护理。
一、护理评估1。
咳嗽,咳痰,喘息及痰量、性质、颜色和气味.2.生活自理能力.3.心理社会状况。
4.辨证寒饮束肺证、痰浊壅肺证、痰热郁肺证、痰蒙心窍证、肺肾气虚证。
二、护理要点1.一般护理(1)按中医内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重症患者卧床休息.胸闷喘息取半卧位。
病情缓解或轻症可适当活动,逐渐增加活动量,不宜过劳。
(3)重症患者做好口腔及皮肤护理,浮肿者记录出人量。
(4)鼓励患者咳嗽、排痰,必要时体位引流。
(5)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①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喘息、浮肿、咳嗽、咳痰等变化。
②出现神志恍惚、面色青紫、痰声漉漉、四肢发凉时,报告医师.配合处理.③出现面赤谵语、胸中闷胀、烦躁不安、舌强难言时,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④出现神志不清、气促、冷汗、四肢厥冷、脉微欲绝时,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2.用药护理中药汤剂一般宜温服,服药后观察效果和反应,并做好记录。
3.饮食护理(1)饮食宜清淡可口、富营养、易消化,忌食辛辣、煎炸、过甜,过咸之品。
(2)寒饮束肺者,忌食生冷水果。
(3)痰热郁肺者,可食清热化痰之品。
(4)有心衰和水肿者,给予低盐或者无盐饮食。
(5)多汗者,注意补液,给予含钾食物,防止脱水,电解质紊乱。
(6)纳呆者,可少食多餐,并注意饮食的色香味.4.情志护理本病缠绵难愈,患者精神负担较重,指导患者自我排解的方法,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与护理。
5.临症护理(1)痰黏稠难咳出时,给予雾化吸入,必要时吸痰,保持呼吸道通畅。
(2)呼多吸少、动则喘甚、紫绀时,立即给予低流量氧气持续吸入,观察吸氧效果,并做好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准备工作,随时准备协助医师进行抢救。
支气管哮喘护理常规
1、执行内科疾病一般护理常规。
2、观察患者意识状态、呼吸频率、节律、深度,监测血气分析。
3、呼吸困难者遵医嘱给予鼻导管或面罩吸氧。
4、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予雾化吸入、胸部叩击痰液黏稠时多饮水,每天饮
水2500~3000ml。
5、遵医嘱用药,观察药物疗效和不良反应。
教会患者正确使用吸入剂,吸药后
10分钟内用清水含漱口咽部。
6、取坐位或半坐位,鼓励患者缓慢深呼吸。
7、哮喘发作时,指导患者勿多讲话及进食,缓解时给予足够热量、营养丰富、
高维生素的清淡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多吃水果和蔬菜,避免食用易诱发哮喘食物。
8、做好心理护理,缓解紧张情绪,必要时遵医嘱给予镇静剂,禁用吗啡和大量
镇静剂,以免抑制呼吸。
9、保持病房舒适安静,温、湿度适宜,定时开窗通风,室内禁放花草。
10、指导患者避免接触过敏源。
11、告知患者如出现胸部发紧、呼吸不畅、喉部发痒、打喷嚏、咳嗽等症状,及
时告诉医护人员。
参考文献:《临床常见疾病护理常规》第一版拟定:消化呼吸内科审核:护理部修订时间:2020年9月。
喘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期)中医护理常规喘病,是以呼吸困难,甚则张口抬肩,鼻翼扇动,不能平卧等为主要临床特征的病证。
一、护理评估(1)评估患者有无慢性支气管炎、肺疾病史及有无吸烟嗜好;了解患者生活和职业环境情况。
(2)评估患者有无在原有咳嗽、咳痰、喘息等症状的基础上,出现逐渐加重的呼吸困难。
(3)了解患者肺功能检查情况。
(4)中医临床辨证:舌象、脉象及情志状态。
(5)中医证型:①外寒内饮证。
证候:受凉后出现头痛、身痛,发热畏寒,咳嗽,气急,喉中痰声辘辘,痰液色白清稀,胸闷气憋。
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滑,脉浮紧或弦紧。
②风热犯肺证。
证候:发热,恶风或恶热,头痛,肢体酸痛,咳嗽咽痛,气急,痰黄质稠。
舌质红,苔薄白或黄,脉滑或脉浮数。
③痰浊壅肺证。
证候:咳嗽喘息,咯吐痰涎,量多色灰白,胸肋膨满,气短,不得平卧,心胸憋闷。
苔白腻,脉弦滑。
④肺气郁闭证。
证候:常因情志刺激而诱发,发时突然呼吸短促,息粗气憋,胸闷,咽中如窒,但喉中痰鸣不甚,或无痰声。
平素多忧思抑郁,失眠、心悸。
苔薄,脉弦。
二、护理要点(1)按中医内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护理。
(2)保持病室空气新鲜、温湿度适宜,温度保持在18~22℃,湿度控制在50%~60%。
减少环境的不良刺激,避免寒冷或干燥空气、烟尘、花粉及刺激性气体等。
(3)根据喘息气短的程度及伴随症状,取适宜体位,如高枕卧位、半坐卧位或端坐位,必要时安置床上桌,以利患者休息;鼓励患者缓慢深呼吸,以减缓呼吸困难。
(4)指导患者低浓度、低流量持续吸氧,每日吸氧时间15小时以上。
(5)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鼓励其咳嗽排痰。
(6)保持患者口腔清洁卫生,避免细菌感染,增进食欲。
(7)指导患者注意防寒保暖,避免受凉,根据气候变化及时增减衣服,劝导患者戒烟酒。
(8)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①密切观察患者咳嗽的性质、程度、持续时间、规律及痰液的颜色、性状、量、气味,有无喘促、发绀等伴随症状。
②密切观察患者喘息气短的程度、持续时间及有无短期内加重的征象,评价缺氧的程度,准确记录患者24小时出入量。
哮喘的中医内科护理常规因外邪、饮食、情志、劳倦等因素,使气滞痰阻,气道挛急、狭窄所致。
以发作性喉鸣有声、呼吸困难,甚则喘息不得平卧为主要临床表现。
病位在肺、脾、肾。
支气管哮喘、喘息性支气管炎等可参照本病护理。
一. 护理评估1、既往史、家族病史、发病的诱因及是否接触过敏原。
2、哮喘发作的症状及伴随症状。
3、生活自理能力。
4、心理社会状况。
5、辨证:寒哮证、热哮证、虚哮证(发作期),肺气虚证、脾气虚证、肾气虚证(缓解期)。
二. 护理要点1. 一般护理(1)按中医内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哮喘发作时卧床休息,取半卧位或端坐位,立即给予氧气吸入。
(3)哮喘缓解后可适当下床活动。
2. 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1)密切观察哮喘发作的时间、特点、咯痰难易、痰色、痰量、神志、面色、汗出、体温、舌脉及哮喘发作与季节、气候、饮食和精神等因素的关系,以及伴随症状。
(2)突然出现呼吸急促,张口抬肩,胸部满闷,不能平卧时,立即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3)哮喘持续发作、汗出肢冷、面青唇紫、烦躁不安、神昏时,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4)夜间喘甚、咯稀泡沫痰、心悸尿少、浮肿时,立即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5)服用含麻黄的汤药后,心率明显增快、血压升高时,立即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6)患者主诉鼻、咽、眼部发痒、咳嗽、流鼻涕等,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7)出现痰热闭阻、喘息不止、咯痰不利、神志恍惚、烦躁不安、嗜睡时,立即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3. 给药护理(1)中药汤剂一般宜温服,寒哮宜热服。
(2)哮喘发作有规律者,可在发作前1~2小时服药以缓解症状,服药后观察其效果和反应。
(3)对喘证患者慎用镇静剂。
4. 饮食护理(1)饮食宜清淡、富营养,不宜过饱、过甜、过咸,忌生冷、辛辣、鱼腥发物、烟酒等食物。
(2)喘憋多汗者,嘱多饮水。
(3)注意饮食调护,保持大便通畅。
5. 情志护理(1)解除患者思想顾虑,消除紧张心理。
(2)满足患者的心理需求,积极配合治疗与护理。
喘证的护理常规喘证是以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为特征。
一、护理评估(一)呼吸困难的程度。
(二)对疾病的认知程度及生活自理能力。
(三)心量社会状况。
1、心肺气虚证:神疲乏力,短气自汗,动则加剧,食少纳呆,咳嗽喘促,心悸怔忡,面色表灰。
舌淡或青紫,苔薄白,脉沉弱或结代。
2、心肾阳虚证:心悸气短,精神不振,畏寒肢冷,尿少浮肿,面色表紫,唇青舌黯。
苔白,脉沉细,或弱或结代。
3、气阴两虚证:心悸怔忡,头晕目眩,气短乏力,口干舌燥,失眠盗汗。
舌红苔少,脉细数或结代。
4、气虚血瘀证:心悸怔忡,胸胁作痛,腹胀痞满,咳嗽气短,两颧暗红,口唇紫绀,浮肿尿少。
舌质紫黯或有瘀点、瘀斑,脉涩或弦或结代。
5、痰饮阻肺证:心悸气短,咳嗽气喘,不能平卧,咯出白痰或泡沫样痰,尿少浮肿,腹胀纳呆。
苔白腻,脉弦滑。
6、痰热壅肺证:发热口渴,咳嗽喘促,不能平卧,痰多粘稠色黄或痰白粘稠难咳,心悸尿黄量少,浮肿。
舌红苔黄,脉滑数。
7、水凌心肺证:喘咳气逆,倚息难以平卧,咯痰稀白,心悸,面目肢体浮肿,小便量少,怯寒肢冷,面青唇紫,舌胖暗,苔白滑,脉沉细。
8、阳气虚脱证:呼吸喘急,呼多吸少,尿少浮肿,烦躁不安,不得平卧,面色苍白或灰喑,张口抬脚,汗出如油,昏迷不醒,四肢厥逆或昏厥谵妄。
舌质紫暗,苔少,脉微细欲绝或沉迟不续。
二、护理要点(一)一般护理1、绝对卧床休息,给予半卧或坐位。
2、保持病房安静,消除病人紧张恐惧心理,保证病人休息与睡眠。
(二)病情观察及并发病护理1、观察患者心律、心率、血压、呼吸、神色的变化。
2、表情淡漠、疲乏无力、腹胀、呼吸深长、胸满气急、恶心呕吐时,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
3、出现吐粉红色泡沫痰、面白唇紫、表情淡漠、泠汗肢厥、脉微欲绝、烦躁心悸时,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
4、保持大便通畅,防止大便用力,病情允许可用缓泻剂或遵医嘱低压灌肠。
(三)给药护理中药汤剂一般温服。
(四)饮食护理1、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忌食辛辣、肥腻之品。
喘症护理常规西医呼吸衰竭参照本病护理。
是指外呼吸功能严重障碍,不能进行有效的气体交换,导致缺氧伴或不伴二氧化碳潴留,而引起的一系列生理功能和代谢紊乱的临床综合症。
(一)护理评估1.家族史,既往病史,病程长短。
2.神志、血压、呼吸、脉搏、体温、皮肤色泽等。
3.尿量及粪便颜色,有无上消化道出血。
4.动脉血气分析和各项化验指数变化。
5. 对疾病的认知程度,生活自理能力,活动能力及心理社会状况。
6.辨证分型:风寒束肺证, 风热犯肺证,痰湿蕴肺,肺肾两虚证。
(二)护理要点1.一般护理按ICU一般护理常规和呼吸困难护理常规护理。
2.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1)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变化。
(2)正确记录24小时出入量及每小时尿量。
(3)注意痰液的色、质、量变化。
(4)观察精神症状,是否有神志模糊、昏睡和烦躁等。
3.给药护理(1)严格按医嘱用药,选择使用有效的抗生素控制呼吸道感染。
(2) 遵医嘱使用呼吸兴奋剂,必须保持呼吸道通畅,注意观察用药后反应,慎用镇静剂。
(3) 中药汤剂宜温服。
4.饮食护理(1)饮食宜营养丰富、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
(2) 肠内营养患者,应按肠内营养护理常规护理。
5.情志护理调畅情志,保持心情舒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6.临证(症)施护(1)四肢不温,可予四肢放置热水袋等保暖,遵医嘱给予参附汤或艾灸。
(2)燥结便秘者,遵医嘱给予大黄、枳实、厚朴通腑治疗或耳穴压豆。
(3)便溏、失眠患者可给予耳穴压豆。
(4)高热,遵医嘱给予降温处理。
(5)喘促痰厥者,及时吸痰,遵医嘱吸氧。
7. 气道管理(1) 鼓励患者咳嗽、咳痰,协助翻身拍背,促进排痰。
必要时机械吸痰。
(2) 神志清醒者可做雾化吸入。
(3)合理用氧:对Ⅱ型呼吸衰竭病人应给予低浓度(25%一29%),流量(1~2L/min)鼻导管持续吸氧。
(4)使用鼻罩或口鼻面罩加压辅助机械通气者,做好该项护理有关事项。
(5) 建立人工气道患者(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应按人工气道护理常规护理。
喘证护理方案范文喘证是一种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也被称为哮喘。
它是由于慢性气道炎症和气道过敏引起的,主要症状包括呼吸困难、咳嗽、胸闷等。
喘证的护理方案旨在控制炎症、减轻症状和预防发作。
下面将详细介绍一些喘证的护理方案。
1.教育患者和家属:教育对控制喘证非常重要。
护理人员应向患者和家属提供有关喘证的详细信息,包括病因、症状、治疗和管理方法等。
讲解如何正确使用和维护呼吸器具,如吸入器和雾化器。
此外,还应教育患者和家属认识喘证触发因素,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2.监测病情变化:护理人员应定期监测患者的病情变化。
监测包括测量肺活量和峰流速、观察呼吸频率和呼吸困难程度、询问患者的症状变化等。
这有助于及早发现病情恶化,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
3.合理用药:根据患者的症状和病情,合理选择药物治疗。
常用的喘证药物包括吸入式β2受体激动剂、吸入式类固醇和抗过敏药物等。
护理人员应指导患者正确使用吸入器具,如正确的吸入时间和用药剂量。
此外,还应监测患者对药物的反应,如副作用和疗效。
4.控制触发因素:喘证发作的触发因素有很多,如气候变化、气体污染、过敏原、感染等。
护理人员应指导患者识别和避免这些触发因素。
比如,建议患者避免过敏原如花粉、尘螨等;保持室内通风;避免过度劳累等。
此外,应建议患者接种流感疫苗,预防感染。
5.应对发作:如果患者发生喘证发作,护理人员应及时采取措施。
首先,让患者保持镇静、坐位,并给予充足的氧气。
然后,根据患者的医嘱给予相应的药物治疗,如吸入式β2受体激动剂。
同时,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并尽快报告医生。
6.健康宣传:护理人员应加强对患者和家属的健康宣传。
教育患者如何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戒烟、合理饮食、均衡作息等。
此外,还可以提供相关的健康指导和支持,如如何应对焦虑、压力等情绪问题。
总之,喘证的护理方案包括教育、监测、用药、控制触发因素、应对发作和健康宣传等方面。
通过综合管理和个性化护理,可以减轻患者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并预防发作的发生。
支气管哮喘患者护理常规
一、观察要点
1.密切观察患者呼吸频率、节律及紫绀情况。
2.观察动脉血气分析、血氧饱和度等指标。
3.观察患者神志、血压、脉搏、呼吸、尿量。
4.观察哮喘发作的规律及诱发因素。
5.观察药物的作用及副作用。
6.观察哮喘发作的先兆,胸闷、鼻咽痒、咳嗽、打喷嚏等,以便尽早采取相应措施。
二、护理措施
1.为患者调整舒适的坐位或半卧位,鼓励患者缓慢的深呼吸;呼吸困难者给予氧气吸入,遵医嘱给予鼻导管持续吸氧,注意湿化后给氧。
2.保持病室安静、整洁、空气新鲜。
3.给予营养丰富,清淡饮食,多饮水,多吃瓜果蔬菜。
忌食诱发哮喘的食物,如鱼、蛋、虾等。
避免刺激性气体、烟雾、灰尘和油烟等。
4.给予精神安慰,消除紧张情绪,指导放松技术。
必要时遵医嘱给予镇静剂。
5.根据医嘱正确使用支气管解痉剂及糖皮质激素。
6.协助患者排痰,指导有效咳嗽,促进痰液引流,给予充足的水、电解质摄入。
7. 正确选择使用雾化吸入器。
8.劝导戒烟。
寻找过敏原,并避免与有关的过敏原接触。
9.避免精神紧张和剧烈运动。
10.防止呼吸道病毒感染,以免引起气道反应性增高,诱发和加重哮喘。
喘证护理常规范文喘证是一种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又称为哮喘。
它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主要表现为气道痉挛、黏液分泌增多和气道壁水肿。
喘证的基本症状包括呼吸急促、咳嗽、胸闷、气促和喘鸣音等。
为了有效控制喘证的发作,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以下是喘证护理的常规内容。
1.了解患者的病史和病情:护理人员在接待患者时,应详细询问患者的病史、病情及以往治疗情况。
了解患者的发作频率、持续时间以及患者对不同刺激物的敏感性,有助于制定个性化的护理计划。
2.避免过敏原接触:喘证患者的发作与过敏原接触密切相关。
护理人员应尽量避免患者接触可能引起过敏的物质,如花粉、尘螨、霉菌等。
保持室内的空气清新,做好室内清洁卫生,降低致敏物质的浓度。
3.保持室内环境湿润:干燥的室内环境容易刺激呼吸道,引发喘证的发作。
护理人员应通过加湿器、植物、室内水源等手段保持室内空气的湿度,防止呼吸道黏膜干燥。
4.必要时使用辅助呼吸设备:对于呼吸困难明显的患者,可以使用辅助呼吸设备,如吸入式雾化器、氧气瓶等。
护理人员应了解患者使用这些设备的方法和时机,及时地帮助患者进行操作。
5.让患者保持合适的体位:对于喘证发作的患者,抬头俯卧或坐起可以减轻呼吸困难和胸闷感。
护理人员应帮助患者采取正确的体位,缓解症状。
6.注重心理护理:喘证是一种慢性疾病,容易引起患者的心理负担和焦虑。
护理人员应与患者进行积极沟通,了解患者的心理需求,提供温暖和支持。
可以通过鼓励患者参加适当的体育锻炼、学习呼吸训练和放松技巧来提高患者的心理素质,减轻症状。
7.定期复查和监测:喘证患者需要定期复查和监测,以了解治疗效果和病情变化。
护理人员应帮助患者建立治疗日记,记录用药情况、症状发作的频率及持续时间,帮助医生判断治疗方案的有效性。
8.积极健康教育:护理人员应向患者提供喘证的相关知识,如喘证的病因、诱发因素、病理改变和常见的症状等。
教育患者认识喘证的自然诱因,如感冒、气候变化、过敏原等。
并教授患者正确使用吸入器和掌握紧急情况下的自我救治方法。
喘证护理喘证是以呼吸困难。
喘急气促,严重时张口抬肩、难以平卧为特征的一种疾病,多出现于许多慢性疾病中,常为某些疾病的主要症状。
喘证一般分虚实两类:实喘多由风寒或痰浊、痰热等壅阻于肺,使肺气郁闭不宣、肃降失常所引起;虚喘多由肺弱肾虚,由于肺不降气、肾部纳气、精气内虚所形成。
喘证病位主要在肺、肾,但与肝、脾关系密切。
辨证施护一、实喘(一)寒喘1.症状:喘息气促,胸闷咳嗽,咯痰色白而清稀,鼻流清涕;初起多见恶寒发热,头痛无汗,口不渴,舌苔薄白,脉浮紧。
2.护理:(1)寒喘病人要注意保暖,室温宜适当偏高,避免外感风寒之邪。
如有外感,应首先治疗外感。
(2)饮食上忌食生冷、瓜果,以及肥甘厚味。
(3)科配合针灸天突、列缺、膻中等穴,多灸或用温针。
(二)热喘1.症状:喘促气粗,甚至鼻翼煽动,痰黄稠粘,身热烦躁,口渴,小便黄,舌质红,苔黄腻,脉数。
2.护理:(1)热喘病人室内温度不宜过高,保持一定温度,多通风换气,避免吸入刺激性气体或灰尘,严禁吸烟。
(2)饮食上宜多食瓜果或清凉饮料。
(三)痰喘1.症状:喘咳,痰多而粘稠,喉间有痰鸣声,舌苔白腻,脉滑;或兼有恶心、呕吐痰涎、便秘等症状。
2.护理:(1)痰喘病人应尽量排出痰液,保持呼吸道通畅。
(2)饮食宜清淡,忌食肥甘厚味,以防生痰、生湿。
二、虚喘(一)症状喘促气短,咳声低弱,语言声微,自汗恶风,舌质淡红,脉虚弱者,多为肺虚;若见喘促日久,气息短促,呼吸不畅,呼多吸少,动则喘息更甚,形体瘦弱,精神疲惫,汗出肢冷者,多为肾虚。
(二)护理1.虚喘病人宜注意生活起居,避免外感风寒而加重喘证。
2.喘证发展到严重阶段,出现烦躁不安、肢冷汗出、脉浮大无根等心阳衰竭、孤阳浮脱的症状时,宜急用参附汤或黑锡丹,以扶阳救脱、纳气归肾,并立即报告医生进行抢救。
3.喘证平息后,宜加强锻炼,可做呼吸操和气功,以增强体质。
饮食上忌食辛辣、粘腻和带刺激性的食品,以清淡为宜。
喘证的护理常规1疾病定义:中医病名:喘证;西医:慢性阻塞性肺气肿.肺心病等。
2 临床表现;外寒内饮证:受凉后出现头疼、身痛,发热恶寒,咳嗽,气急,痰白清稀。
舌质淡苔薄白,脉滑或弦紧。
风热犯肺证:发热,恶风或恶寒,头痛、肢体酸痛,咳嗽咽痛,气急,痰黄质稠,舌质红,苔薄白或黄,脉滑或脉浮数。
痰浊雍肺证:咳嗽喘息,痰多色灰白,心胸憋闷,气短,不得平卧,苔白腻,脉弦滑。
肺气郁闭证:常因情绪刺激而诱发,突然呼吸短促,息粗气憋,咽中如窒,但喉中痰鸣不甚或无痰声。
苔薄,脉弦。
3 喘证的护理:(1)保持病室空气清新流通,病室安静、整洁。
(2)急性期卧床休息,协助病人取舒适卧位,如半坐卧位,氧气吸入,一般给鼻导管、低流量、低浓度持续给氧。
(3)根据医嘱正确及时给药,观察药物滴速、疗效及副作用。
(4)密切观察呼吸的频率、节律、深度及呼吸困难程度,监测生命体征,以便及时发现异常并配合医生救治。
(5)病情稳定后鼓励病人呼吸运动,如缩唇呼吸、腹式呼吸。
(6)遵医嘱耳穴埋豆,选择交感、心、肺等穴位。
(7)遵医嘱隔物灸,选择气海,关元等穴位。
4 饮食护理:饮食以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为宜,同时避免摄入过多碳水化合物及易产气食物。
多食绿叶蔬菜及水果,食物以蒸、煮为宜,食物宜软烂,以利消化吸收,同时忌辛辣、肥腻、过甜、过咸即煎炸之品.外寒内饮证:宜食辛温祛寒之品,如白果煲鸡、紫苏粥等。
风热犯肺证:宜食清热之品,如梨、金银花茶等。
痰浊雍肺证:宜食清肺化痰之品,如银耳白合粥等。
肺气郁闭证:宜食开郁宣肺之品,如杏仁粥,萝卜生姜汁等。
5 情志护理(1)本病病程长,患者精神负担重,多与患者沟通,及时给心理疏导。
(2)鼓励病人之间多交流,指导自我放松的方法,如听音乐、看电视等。
(3)责任护士主动讲解疾病知识,指导排痰方法和呼吸功能锻练,改善其治疗依从性。
6健康指导(1)注意保暖,随天气变化增加衣服,避免感受外邪诱发或加重病情。
(2)劳逸结合,起居有常,保证充分的休息和睡眠,病情加重时减少活动量。
喘病中医护理常规喘病是一种发作性痰鸣气喘肺系疾病。
发作时喉间哮鸣有声,呼吸急促,甚则张口抬肩,鼻翼煽动,喘息不得平卧为主证,严重者可由喘致脱出现喘脱之危重证候。
证型及临床表现1.外寒内饮证:受凉后出现头痛、身痛,发热畏寒,咳嗽,气急,喉中痰声漉漉,痰色白清稀,胸闷气憋。
舌质淡,苔薄白,脉滑或弦紧。
2.风热犯肺证:发热,恶风或恶热,头痛、肢体酸痛,咳嗽咽痛,气急,痰黄质稠。
舌质红,苔薄白或黄,脉滑或脉浮数。
3.痰浊雍肺证:咳嗽喘息,咯唾痰涎,量多色灰白,心胸憋闷,气短,不得平卧,脘痞纳少。
苔白腻,脉弦滑。
4.肺气郁闭证:常因情志刺激而诱发,发时突然呼吸短促,息粗气憋,胸闷,咽中如窒,但喉中痰鸣不甚,或无痰声。
平素多忧思抑郁,失眠、心悸。
苔薄,脉弦。
病情观察要点1.密切观察咳嗽的性质、程度、持续时间、规律以及咳痰的颜色、性状、量及气味,有无喘促、发绀等伴随症状2.密切观察患者喘息气短的程度、持续时间及有无短期内突然加重的征象,评价缺氧的程度3.痰呈黄绿色脓性痰,或大咯血时,立即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4.年老久病,痰不易咯出,出现体温骤降、汗出、尿少、头昏、心悸、嗜睡、四肢不温等脱证时,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临证护理:咳嗽咳痰1.保持病室空气新鲜、温湿度适宜,温度保持在18~22℃,湿度控制在50%~60%。
减少环境的不良刺激,避免寒冷或干燥空气、烟尘、花粉及刺激性气体等。
2.使患者保持舒适体位,咳嗽胸闷者取半卧位或半坐卧位,持续性咳嗽时,可频饮温开水,以减轻咽喉部的刺激。
3.每日清洁口腔2次,保持口腔卫生,有助于预防口腔感染、增进食欲。
4.密切观察咳嗽的性质、程度、持续时间、规律以及咳痰的颜色、性状、量及气味,有无喘促、发绀等伴随症状。
5.加强气道湿化,痰液粘稠时多饮水,在心肾功能正常的情况下,每天饮水1500ml以上,必要时遵医嘱行雾化吸入,痰液粘稠无力咳出者可行机械吸痰。
6.协助翻身拍背,指导患者掌握有效咳嗽、咳痰、深呼吸的方法。
喘证的护理常规
喘证是以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为特征。
一、护理评估
(一)呼吸困难的程度。
(二)对疾病的认知程度及生活自理能力。
(三)心量社会状况。
1、心肺气虚证:神疲乏力,短气自汗,动则加剧,食少纳呆,咳嗽喘促,心悸怔忡,面色表灰。
舌淡或青紫,苔薄白,脉沉弱或结代。
2、心肾阳虚证:心悸气短,精神不振,畏寒肢冷,尿少浮肿,面色表紫,唇青舌黯。
苔白,脉沉细,或弱或结代。
3、气阴两虚证:心悸怔忡,头晕目眩,气短乏力,口干舌燥,失眠盗汗。
舌红苔少,脉细数或结代。
4、气虚血瘀证:心悸怔忡,胸胁作痛,腹胀痞满,咳嗽气短,两颧暗红,口唇紫绀,浮肿尿少。
舌质紫黯或有瘀点、瘀斑,脉涩或弦或结代。
5、痰饮阻肺证:心悸气短,咳嗽气喘,不能平卧,咯出白痰或泡沫样痰,尿少浮肿,腹胀纳呆。
苔白腻,脉弦滑。
6、痰热壅肺证:发热口渴,咳嗽喘促,不能平卧,痰多粘稠色黄或痰白粘稠难咳,心悸尿黄量少,浮肿。
舌红苔黄,脉滑数。
7、水凌心肺证:喘咳气逆,倚息难以平卧,咯痰稀白,心悸,面目肢体浮肿,小便量少,怯寒肢冷,面青唇紫,舌胖暗,苔白滑,
脉沉细。
8、阳气虚脱证:呼吸喘急,呼多吸少,尿少浮肿,烦躁不安,不得平卧,面色苍白或灰喑,张口抬脚,汗出如油,昏迷不醒,四肢厥逆或昏厥谵妄。
舌质紫暗,苔少,脉微细欲绝或沉迟不续。
二、护理要点
(一)一般护理
1、绝对卧床休息,给予半卧或坐位。
2、保持病房安静,消除病人紧张恐惧心理,保证病人休息与睡眠。
(二)病情观察及并发病护理
1、观察患者心律、心率、血压、呼吸、神色的变化。
2、表情淡漠、疲乏无力、腹胀、呼吸深长、胸满气急、恶心呕吐时,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
3、出现吐粉红色泡沫痰、面白唇紫、表情淡漠、泠汗肢厥、脉微欲绝、烦躁心悸时,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
4、保持大便通畅,防止大便用力,病情允许可用缓泻剂或遵医嘱低压灌肠。
(三)给药护理
中药汤剂一般温服。
(四)饮食护理
1、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忌食辛辣、肥腻之品。
2、给予少盐或无盐饮食。
(五)情志护理
消除紧张心理,保持情绪舒畅,神静心安,防止情绪波动造成病情加重或复发。
(六)临证(症)施护
1、有呕吐、发热时,宜食清热利水之品。
2胸闷、气促、口唇紫绀者,遵医嘱吸氧。
3、痰粘稠难出者,可用生理盐水或化痰清热之煎剂作雾化吸入。
三、健康指导
(一)起居有常,慎风寒。
避免各种有害气体及烟尘刺激。
要节制房事。
积极进行体育锻炼以增强体质。
(二)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忌食生冷、瓜果及肥甘厚腻之品,戒烟忌酒。
食疗方:
肺虚者:1、珠玉二宝粥。
肾虚者:2、核桃炖蚕蛹。
(三)调畅情志,避免情绪波动,保持良好的心态。
(四)中医特色技术指导
艾灸疗法:取膻中、足三里等穴,每穴艾条灸5-10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