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整体预习课
- 格式:ppt
- 大小:2.24 MB
- 文档页数:9
语文园地四一、教学目标1.交流平台回顾本单元的语文要素,了解神话的特点,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感受想象的神奇。
了解故事中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如性情刚烈的精卫、善良勇敢的女娲等。
了解神话故事是古人认识客观世界的一种途径和方法。
2.识字加油站认读字词,重点关注“圃、卉、蕾”等10个字的读音。
在日常生活中认识和欣赏植物,学会多途径自主识字的方法。
3.词句段运用理解词语的意思,并想象词语所描绘的画面,找出这些词语与哪些神话和人物能对应起来,并能运用几个词语展开想象,说一段话。
朗读句子,找出几个句子的共同点,感受想象的神奇,并能与课外神话中的神奇情节联系起来。
4.日积月累在朗读的基础上理解诗歌的意思,并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达到课上背诵的效果。
二、教学重点1.对本单元学习的神话故事的特点进行回顾与整理。
2.借助拼音识记与花卉有关的词语,进行语言表达和逻辑思维训练。
3.在读句子中体会想象的神奇,并与同学交流神话故事中神奇的情节。
三、课前准备1.预习提纲:(1)再次朗读本单元的课文,能按照这几篇神话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复述故事,感受神话人物的鲜明形象。
(2)借助工具书理解“词句段运用”中的词语的意思,并能和相应的神话故事或人物联系起来。
(3)感受神话故事中想象神奇的特点,找出其他神话故事中自己认为想象神奇的地方。
(4)了解《嫦娥》这首诗的大意,了解作者李商隐。
2.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
四、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引导学生回顾、梳理本单元的几篇神话,了解神话特点,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感受神话中鲜明的人物形象以及古人借助神话表达的愿望。
2.引导学生学会在日常生活中多途径地识字,积累识字经验。
认识“圃、卉、蕾”等10个生字。
教学过程一、导入教师导入:同学们,这一单元我们学习了神话故事,现在,就让我们进入语文园地四,学习这一单元的重要知识吧。
(板书:语文园地)二、交流平台1.教师引导:在本单元,我们读了许多神话故事,认识了许多神话人物。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整体备课【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以“作家笔下的动物”为主题,选编了四篇课文:丰子恺的《白鹅》、俄国作家叶·诺索夫的《白公鹅》和老舍的《猫》、《母鸡》,主要是让学生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具体感受作家笔下的栩栩如生的动物形象,体会作者对小动物的情感是如何表达的。
《白鹅》这篇课文用生动诙谐的语言通过对鹅的叫声、步态和吃相三个方面的具体描写,向读者展示了一个高傲的白鹅的形象。
这是本单元的第一篇例文,对于指导学生阅读写作是十分重要的。
《白公鹅》描写了一只白公鹅的所作所为,表下了鹅的海军上将派头。
拟人和夸张的写法,风趣而幽默的语文,是本文写作上的特点。
选编这篇课文的主要意图有:一是通过与《白鹅》进行同题对比阅读,使学生体会到,不同的人写同一类型的食物,语言各具特色;二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通过比较,对文章的写法有所感悟。
《猫》是著名作家老舍的一篇散文。
本文就是通过对猫的古怪性格和满月小猫的淘气可爱,流露出对猫的喜爱之情。
本文寓言浅显易懂,朴实优美。
《母鸡》这篇课文也是老舍先生一篇脍炙人口的佳作,描写了作者对母鸡的看法的变化,表达了对母鸡的赞颂之情。
课文以作者的情感变化为线索,前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通过与《猫》进行对比阅读,感受作者在表现动物特点和表达情感上的异同;二是通过阅读课文,体会作者对母亲的崇敬以及对母爱的赞颂。
【单元学情分析】我所面对的一群来自各地的外来务工子女,而本组课文描写的动物都是极其平常的,学生对于这些动物有一定的接触的,但是由于他们的课外阅读和习作水平的有限,他们对于这些动物的习作并不是十分了解。
因此,在教学时应该结合学生的阅读心理,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点,设计教学环节,确立教学重点、难点和目标,继续加强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循序渐进,减少学生的无效劳动,增强计划性,减少盲目性,注意培养学生提前观察动物、搜集资料和预习课文的兴趣和习惯,使学生在丰富多样的语文活动中学语文,用语文,努力是学生大刀课内学,课外用,使语文真正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不可多得的好伙伴,成为学生前进过程中的挚友。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作家笔下的动物》教学设计一、单元教材解读:本组教材围绕“作家笔下的动物”这一专题,编排了中外作家写的4篇文学作品,前两篇《白鹅》《白公鹅》,是不同作家写同一种动物;后两篇是《猫》和《母鸡》,是同一个作家写不同的动物。
在他们的笔下,高傲的白鹅,性格古怪的猫,慈爱尽职的母鸡,无不性格鲜明,栩栩如生,可亲可爱。
每一篇文章的内容和表达方法各不相同,但都表达了同样的情感——作者对动物真正的喜爱和真诚的赞美。
二、单元教学设计思路:在与学生的相处中,我们不难发现,我们的大部分的学生都是非常有爱心的,非常喜欢小动物,乐于与小动物亲密的接触,与它们友好的相处。
但学生在与小动物相处的过程中往往不会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小动物,了解小动物们不同的特点,而本组的四篇课文语言各具特色,表达方法也不尽相同,如何引导通过充分阅读来感受动物们的可爱、可敬,体会每种小动物的特点,体会几位作家语言的不同风格,比较文章表达上的不同特点,从而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这是每个老师值得思考的问题。
学生只有学会从不同角度认真观察自己喜爱的小动物,充分了解了动物的特点,对动物产生了喜爱之情,并学会不同风格的语言表达及不同的表达方法,丰富了自己的语言积累后,就很容易完成第四单元的习作内容,把自己喜爱的小动物写得栩栩如生,活灵活现。
三、单元教学目标:1、掌握本组课文中的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爱的部分。
3、体会每一种动物的特点,感受动物的可爱、可敬、产生热爱的情感。
4、尝试体会几位作家语言的不同风格,比较文章表达上的不同特点,丰富自己的语言积累。
整体预习(2课时)第一课时自主预习教学内容:《白鹅》《白公鹅》《猫》《母鸡》教学目标:1、能正确读写文中词语,并能准确运用。
2、能正确流利朗读四篇课文,粗知课文大意。
一、导入孩子们,你们知道哪些含动物名字的成语呢?是啊,正因为有了这些可爱的小动物的加入,我们这个世界才显得更加五彩缤纷。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预习课桃树坪小学四年级:冯晓翠学习目标1.我要了解《白鹅》《猫》的主要内容。
2.我要识记生字,明白重点词语的意思。
3.我要熟读课文。
教学过程一、单元导读,感知主题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来预习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两篇课文,预习课文之前,请同学们先看大屏幕上的“单元导读”部分,请大家认真读,哪一个同学能从这些内容中读出我们这一单元的学习内容是什么?二、预习课文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课文《白鹅》和《猫》,一起来体会作家笔下栩栩如生的动物形象。
请同学们翻开手中的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出示:预习要求1.划出生字好词,不理解的词语标记出来。
2.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好,课文预习完了吗?现在,进行我们的预习闯关游戏。
首先,我们进入第一关(生齐读;:生字新词我来读)三、生字新词我来读1.大屏幕出示字词。
先掌握几个多音字其他词语有小老师领读、同学提醒易读错的字、同桌互查。
3.生字词同学们都掌握了,想一想,这里面还有哪个词语是自己不理解的?生提出疑问,其他同学帮助解答四、朗读课文我最棒字词都读准了,那么课文同学们读得怎么样呢。
下面进入第二关(生齐读:课文朗读我最棒),请同桌互相检查课文的朗读情况,因时间关系,你可以给你的同桌指定一段或几段课文,看谁能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读错字,把课文读正确。
教师课件出示五个自然段抽查学生朗读情况。
第一段:左边和右边学生赛读第二段:一二小组赛读第三段:三四小组赛读第四段:男女生赛读第五段:老师范读生齐读其他同学认真倾听,并及时评价评价预设:“读”是我们学习语文最基本的方法之一,古人说,我们应该做到“眼到,口到,心到”。
五、课文内容知多少既然课文读得这么好,相信同学们对课文内容也有了一定的了解。
接下来进行第三关(齐读课文内容知多少)课件出示:通过预习,作者笔下的大白鹅和猫各又怎样的特点?从文中找出能体现这些特点的句子读一读六、习作指导,提前放题同学们,通过预习这两篇课文,我们看到了作者笔下这些栩栩如生的小动物,那么作者怎么做才能把这些小动物写的这么形象逼真?我们周围也有许多小动物,我们也能像作者一样写出这么好的文章吗?接下来让我们进入最后一关(齐读习作要求我先知)课件出示本单元习作要求:让学生明确写作要求.并提醒孩子,在接下来的学习中认真学习这类作文的写法.。
目录13 白鹅 (3)14* 白公鹅 (5)15 猫 (7)16* 母鸡 (9)13 白鹅模块一初读课文(一)阅读步骤步骤一:审题建立内在阅读理解目标——预测文章内容与文章结构(课文可能写什么?怎样的文章结构?)步骤二:浏览课文——验证预测,边读边思考。
步骤三:反复读课文,以思维导图梳理课文。
(二)阅读思考1. 你发现课文的结构了吗?是哪些信息告诉你的?2. 在阅读过程你遇到不懂的词语吗?你是怎么做的?(举例说明)模块二我的感悟1.给课文重拟题目,表达你对课文内容的深度理解。
题目: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内容。
课文描述了表现了。
3.朗读课文,读出你的感悟。
模块三我的批注与发现1.给课文的第一、第二段写批注(点明它们在文中的作用)。
2.选择课文3、4、5、6段的其中两段精读,完成以下学习任务:(1)给第一句写批注(点明其在段落中的作用)。
(2)对该段精彩的词语、句子、修辞写批注。
(3)思考该段第一句和后面内容的关系写批注(点明第一句和后面内容的关系)。
3.浏览自己的批注,你发现课文的布局谋篇及其写作特点了吗?将你的发现与同学分享。
模块四我的小练笔选择一种自己熟悉或者喜爱的动物,学习课文的写法,进行片段练习。
提示:你可以先概括小动物的性格特点,然后具体写出能体现这个性格特点的表现。
小练笔评价量规模块五基础知识操练1.自学生字词(1)能读会写(2)想想难字的记字方法(3)想想哪些字的笔画容易写错2.搜集丰子恺的信息,准备与同学分享。
14* 白公鹅模块一初读课文(一)阅读步骤步骤一:审题建立内在阅读理解目标——预测文章内容与文章结构(课文可能写什么?怎样的文章结构?)。
步骤二:浏览课文——验证预测,边读边思考。
步骤三:反复读课文,以思维导图梳理课文。
(导图本)(二)阅读思考:1. 你发现课文的结构了吗?是哪些信息告诉你的?2. 在阅读过程你遇到不懂的词语吗?你是怎么做的?(举例说明)模块二我的感悟1.为课文重拟题目,表达你对课文内容的深度理解。
(2)重点字词解释:
①(少女)小女儿。
②〔溺〕溺水,淹没。
③〔故〕因此。
④〔堙〕填塞。
(3)翻译
●炎帝的小女儿,名叫女娃。
有一次,女娃去东海游玩,溺水身亡,再也没有回来,所以化为精卫鸟。
经常叼着西山上的树枝和石块,用来填塞东海。
(4)人物形象
(坚韧执着)的精卫
语文园地四
■识字加油站:
花圃花卉花蕾花蕊
玫瑰茉莉牡丹海棠
■词句段运用:
腾云驾雾上天入地神机妙算各显神通
三头六臂神通广大未卜先知刀枪不入
●想到的人物有:孙悟空、哪吒、诸葛亮等,想到的故事有《大闹天宫》《三打白骨精》《哪吒闹海》《草船借箭》《八仙过海》等。
日积月累
译文:透过装饰着云母的屏风,烛影渐渐暗淡下去。
银河渐渐沉没,晨星渐渐消失。
嫦娥后悔寂寞,后悔偷吃灵药,现在只有那青天碧海夜夜陪伴着她一颗孤独的心。
第4课《繁星》知识要点及同步练习目录知识点 (1)一、多音字 (1)二、近义词 (1)三、反义词 (1)四、理解词语 (2)五、词语搭配 (2)六、词语扩展 (2)七、句子解析 (3)八、问题归纳 (3)九、课文主题 (4)《繁星》同步练习一 (4)《繁星》同步练习二 (6)知识点一、多音字觉jué(觉得)jiào(睡觉)数shù(无数)shǔ(数不清)看:kān看守kàn看见模:mú模样mó模仿二、近义词静寂——喧闹静寂——寂静微小——渺小忘记——牢记仰望——俯视模糊——清楚梦幻——真实沉睡——苏醒密密麻麻——稀稀落落密密麻麻——密密层层纳凉——乘凉好像——仿佛三、反义词模糊一清楚静寂—嘈杂静寂——喧闹密密麻麻—稀稀疏疏摇摇欲坠一稳稳当当微小——庞大忘记——牢记仰望——俯视模糊——清楚梦幻——真实沉睡——苏醒四、理解词语繁星:多而密的星星。
静寂:没有声音;很静。
群星密布:像天上的星星一样摆布着,形容事物很多。
半明半昧:形容有时明亮,有时昏暗。
纳凉:乘凉。
造句:炎热的午后,树荫下有一群人在纳凉。
密密麻麻:又多又密(多指小的东西)。
摇摇欲坠:形容非常危险,就要掉下来或垮下来。
造句:地震了,只见几座高楼摇摇欲坠。
模糊:不分明,不清楚。
梦幻:如梦的幻境;梦境。
造句:他离奇的遭遇犹如梦幻。
五、词语搭配(密密麻麻)的星星(静寂)的夜 (星群密布)的蓝天六、词语扩展AABC式词语:摇摇欲坠滔滔不绝井井有条彬彬有礼落落大方侃侃而谈津津乐道ABAC式词语:半明半昧自言自语不紧不慢若隐若现绘声绘色不折不扣患得患失七、句子解析1.渐渐地我的眼睛模糊了,我好像看见无数萤火虫在我的周围飞舞。
这句话将“我”眼睛模糊时所见的无数星星摇摇欲坠的情态,比作“无数萤火虫在我的周围飞舞”,十分生动形象,富有情趣,有一种朦胧的美、梦幻的美。
2.海上的夜是柔和的,是静寂的,是梦幻的。
【小学语文】四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预习13、《夜莺的歌声》【课文内容理解】:《夜莺的歌声》一文写了歌声诱敌、麻痹敌人、诱敌深入、传递敌情、歼灭敌人、继续战斗几个部分;表现了“小夜莺”的机智勇敢和爱国主义精神。
课文以夜莺的歌声为线索进行记叙①夜莺的歌声打破了夏日的沉寂。
这歌声停了一会儿;接着又用一股新的劲头唱起来.从表面上看;这两句话在描写夜莺的歌声, 机警的小夜莺已发觉了敌人;经过思考;他决定去接触敌人;把敌人引入游击队的埋伏圈;消灭敌人。
②孩子从嘴里掏出一个小玩意儿;递给他;用快活的蓝眼睛望着他。
快活”在这里反映了“小夜莺”在敌人面前表现出超乎寻常的镇静、坦然.③怎么会就剩下我一个?这里有麻雀、乌鸦、猫头鹰;多着呢。
夜莺倒是只有我一个……刚刚一开火;村子就着火了;大家都喊:‘野兽来了;野兽来了’……就都跑了。
这是小夜莺在回答敌人盘问时;说的几句一语双关的话.一方面是把自己当小动物;另一方面是在骂敌人呢。
④有时候学夜莺唱;有时候学杜鹃叫。
胳脯一甩一甩地打着路旁的树枝;有时候弯下腰去拾球果;还用脚把球果踢起来。
这是一方面让敌人确信自己是一个不懂事的小孩;又为后面同游击队联络做准备;⑤你说的是一种蘑菇吗?没有;我们这里没有这种蘑菇。
这里只有红蘑菇、白蘑菇;还有洋蘑菇。
把两个完全不沾边的东西扯到了一起。
正是小夜莺的这一回答;使敌人完全相信了小夜莺。
⑥第二天;在被烧毁的村子的围墙旁边;在那小路分岔的地方;孩子又穿着那件绿上衣;坐在原来那河岸边削什么东西;并且不时回过头去;望望那通向村子的几条道路;好像在等谁似的。
胜利后的“小夜莺”又投入到了新的战斗中;“小夜莺”又在坚守岗位;察看敌情了;以便通知游击队再次歼灭敌人。
这句话照应了文章的开头;结构上使文章首尾呼应;浑然一体。
第十四课:小英雄雨来【课文内容理解】:课文叙写了小英雄雨来的勇敢机智和爱国主义精神。
文章通过:①游泳本领高②上夜校念书③掩护李大叔④勇斗鬼子⑤宁死不屈⑥机智逃生六个小故事贯穿其中。
《普罗米修斯》教案教学目标:1、会认7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体会普罗米修斯的勇敢和献身精神。
3、抓住有关语句揣摩人物的心情。
教学重点难点:感悟普罗米修斯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从有关语段的描写中体会人物的心情。
一、课前交流,导入新课,今天我带给大家一个古希腊的神话故事,我们先来欣赏一段视频,说说你看到了什么?这节课让我们一同走进31课――普罗米修斯,去了解他的英雄事迹。
(提前板书好)!3、过渡:老师先来考考你们,文中写了哪几个神?用波浪线按顺序画出来,标上序号。
课件出示众神名字,让学生自由读。
在这几个神中,你最喜欢谁?为什么?学生答板书,二、研读课文,解疑答难。
(一)、感受无火与有火的不同画面。
让我们一起去探个究竟吧,请用你们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的第一二自然段,想一想从这两个自然段中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并画出相关的语句。
1、学生读书2、提取“火”的两个画面,在对比研读中感受“爱。
”过渡:谁来给大家读第一个画面?一生读。
(课件出示第一个个画面。
)师:让我们展开想象,先走进第一个画面!3、想象:“没有火”人类的生活怎样?(1)预设1:生:人们只好吃生的东西。
抓住只好。
人们一直吃着生的食物,每天过着茹毛饮血的生活。
吃生的东西会给人的身体带来什么?(疾病)师:没有火,除了吃的困难。
人类还有那些困难呢?(2)预设2:生:在无边的黑暗中度过一个又一个长夜!师:在这无边的黑暗中,你什么都看不见,如果野兽豺狼来了,你会感到(害怕恐惧不安)带着这种恐惧,难受一起读读第一个画面。
师;那时,人们渴望什么呢?4、出示:(1)想象“有了火”,又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呢?谁来说说。
课件出示第二个画面。
师;同学们,哪个火眼金睛发现这句后面的标点符号了吗?(2)你们再想想还用火干什么?照明、烧水、取暖……师:火,使人类从黑暗走向光明,从寒冷走向温暖,从疾病走向健康,从痛苦走向幸福。
5、过渡:给人类带来这一切的是谁呢?普罗米修斯,当他看到人类没有火时,他心情怎样呢?带着这种感情读第一个画面。
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案第四单元【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课文主要是围绕“神话故事”这个主题进行编排的。
主要由《盘古开天地》《精卫填海》《普罗米修斯》《女娲补天》四篇课文组成。
目的是使学生感受到古代神话故事中人物形象,性格特点,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展开自己的想象,写一个故事。
《盘古开天地》讲述了盘古开天地的故事,文中用充满神奇的想象,生动准确的语言塑造了盘古雄伟高大的形象,赞美了他为开天辟地而勇于献身的精神。
《精卫填海》是一个感人的神话故事,这个故事通过叙述精卫不停地填塞东海,赞扬了精卫那种不畏艰难,坚韧不拔的品格,这正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
《普罗米修斯》写了普罗米修斯为了解除人类没有火种的困苦,勇敢的盗取火种、造福造福人类,而他自己却因为盗取火种遭受了残酷的惩罚的故事。
赞颂了普罗米修斯不畏强权,为造福人类不惜牺牲一切的伟大精神。
《女娲补天》写的是女娲为了让人类重新过上幸福的生活,冒着生命危险历尽千辛万苦补天,并最终让人类获得新生的故事。
【教学目标】1、学会本单元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会背诵《女娲补天》。
3、理解课文内容,能够按照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把故事复述清楚。
4、会读写词语,理解词语意思并在具体语言环境中运用。
5、揣摩文中人物的心情,体会文中人物的精神。
6、引导学生根据本单元课文的写法,引导学生进行习作构思。
学会发现神话故事的特点并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写作能力。
【单元课时分配】单元基础过关 2课时《盘古开天地》 1课时《精卫填海》 1课时《普罗米修斯》 1课时《女娲补天》 1课时习作指导与讲评 2课时语文园地快乐读书吧 1课时第四单元基础过关课(一)【教学目标】1.正确认读30个二类生字及组成的词语。
2.正确书写44个一类生字。
【教学过程】课文诵读关:早读7:50学生自由朗读第12课《盘古开天地》,边读边想象画面。
第四单元13、《夜莺的歌声》【课文内容理解】:《夜莺的歌声》一文写了歌声诱敌、麻痹敌人、诱敌深入、传递敌情、歼灭敌人、继续战斗几个部分,表现了“小夜莺”的机智勇敢和爱国主义精神.课文以夜莺的歌声为线索进行记叙①夜莺的歌声打破了夏日的沉寂.这歌声停了一会儿,接着又用一股新的劲头唱起来.从表面上看,这两句话在描写夜莺的歌声,机警的小夜莺已发觉了敌人,经过思考,他决定去接触敌人,把敌人引入游击队的埋伏圈,消灭敌人.②孩子从嘴里掏出一个小玩意儿,递给他,用快活的蓝眼睛望着他.快活”在这里反映了“小夜莺”在敌人面前表现出超乎寻常的镇静、坦然.③怎么会就剩下我一个?这里有麻雀、乌鸦、猫头鹰,多着呢.夜莺倒是只有我一个……刚刚一开火,村子就着火了,大家都喊:‘野兽来了,野兽来了’……就都跑了.这是小夜莺在回答敌人盘问时,说的几句一语双关的话.一方面是把自己当小动物,另一方面是在骂敌人呢.④有时候学夜莺唱,有时候学杜鹃叫.胳脯一甩一甩地打着路旁的树枝,有时候弯下腰去拾球果,还用脚把球果踢起来.这是一方面让敌人确信自己是一个不懂事的小孩,又为后面同游击队联络做准备,⑤你说的是一种蘑菇吗?没有,我们这里没有这种蘑菇.这里只有红蘑菇、白蘑菇,还有洋蘑菇.把两个完全不沾边的东西扯到了一起.正是小夜莺的这一回答,使敌人完全相信了小夜莺.⑥第二天,在被烧毁的村子的围墙旁边,在那小路分岔的地方,孩子又穿着那件绿上衣,坐在原来那河岸边削什么东西,并且不时回过头去,望望那通向村子的几条道路,好像在等谁似的.胜利后的“小夜莺”又投入到了新的战斗中,“小夜莺”又在坚守岗位,察看敌情了,以便通知游击队再次歼灭敌人.这句话照应了文章的开头,结构上使文章首尾呼应,浑然一体.第十四课:小英雄雨来【课文内容理解】:课文叙写了小英雄雨来的勇敢机智和爱国主义精神.文章通过:①游泳本领高②上夜校念书③掩护李大叔④勇斗鬼子⑤宁死不屈⑥机智逃生六个小故事贯穿其中.15、《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课文内容理解】:《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是一个中国孩子写给联合国秘书长加利的一封信,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反对战争,渴望和平.这篇课文属书信体文章,是一个中国孩子写给联合国秘书长加利的一封信.①孩子,等爸爸回来,我一定送你一顶‘蓝盔’.这里看出爸爸对这次去执行联合国维和行动充满信心,同时也表达了他对和平的希冀与向往②鲜血染红了他的征衣,腕上的手表浸满了凝固的血.从血染的征衣及浸满血的手表这两处细节描写,看出爸爸以身殉职,牺牲壮烈,同时也表达了我痛失爸爸后极其悲痛的心情.③爸爸的嘴张着,仿佛在呼唤着什么.“爸爸”仿佛在呼唤什么?联系上下文便可清楚地知道,“爸爸”在呼唤和平,在呼唤人们捍卫和平.英雄牺牲时仍不忘和平,这一细节描写更加深刻地表现了爸爸以及我们对和平充满渴望.④但是世界并不太平,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只要有局部的战争存在,整个世界就难保太平.只要有罪恶的子弹存在,这“和平之花”虽然美丽,却容易被摧残.所以,和平需要全世界人民共同捍卫.⑤让那已经能够听到脚步声的21世纪,为战争敲响丧钟,让明天的世界真正成为充满阳光、鲜花和爱的人类家园!这句话饱含着一个失去亲人的孩子对和平无比渴望的真挚情感,同时也表达了中国孩子向国际社会呼吁“救救孩子,要和平不要战争”的心声.第十六课: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课文内容理解】:《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这是一首呼唤和平的诗,它以一个孩子的视角,揭示了战争给自然世界带来的种种不安宁,发出对和平的呼唤.语文园地四:1.读读写写:沉寂盘问口哨埋伏凝神烧毁维护壮烈牺牲谢意沉浸神情凯旋征衣凝固阿姨精通经济贡献圣坛罪恶呼吁健康不慌不忙杂草丛生聚精会神模模糊糊以防万一断断续续永驻人间2.读读记记:木屑蘑菇呻吟宛转芦苇苇絮打扮脊背枕头防备卓越蓝盔弥漫威胁蔚蓝巡弋梦幻阻挡睁眼瞎手榴弹绿茵茵飘飘悠悠歪歪斜斜不速之客3.日积月累:知已知彼百战百胜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围魏救赵声东击西四面楚歌腹背受敌草木皆兵风声鹤唳兵贵神速突然袭击神出鬼没所向无敌4.我的发现(课文79页):P79两组句子都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但表达了不同的情感.第一组把雨来比作“小泥鳅”和“小鸭子”,突出了他的可爱、机灵;第二组把敌人的手和眼睛分别比作“鹰的爪子”和“恶狼的眼睛”,突出了敌人的残暴与可恶.5.习作:废墟中的孤儿,战火中的啼哭一.习作内容:这张照片是1937年8月28日,日本侵略者轰炸上海火车站时,被记者拍下来的真实情景.仔细观察照片,想一想这个小孩为什么哭?他的父母在哪里?当时可能发生了什么事?这个孤独的孩子后来的命运如何?联系照片的人和景,把你看到的和想到的写下来.内容要具体,语句要通顺,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二.习作指导:本次习作,是让学生写一篇看图作文.写好看图作文的前提是要仔细观察照片,想象当时的情景,想象要丰富合理.可以从这个小孩的外貌、年龄,想一想这个小孩为什么哭?他的父母在哪里?当时可能发生了什么事?这个孤独的孩子后来的命运如何?要联系照片的人和景,把看到的和想到的写下来.三.学生佳作:【学生佳作一】一张旧照片提起旧照片,很多人都会想起自己童年时期快乐的情景.然而今天我要展示的这张旧照片,会让你想起60年前那场残无人道的战争.1937年8月28日,日本侵略者轰炸了上海火车站,这张照片就是被当时记者拍下来的真实情景.这一天,上海南站和往常一样,涌动的人群川流不息,正在这时,天空中突然传来“翁翁”的敌机声,还没等人们醒悟之即,“轰轰”几声巨响,顿时,火车站硝烟四起,建筑物坍塌了半边.“鬼子的飞机来了”“快跑呀、快跑呀”“爸爸、妈妈……”哭声、喊声,顿时连成了一片,人们慌作一团,不知所措.可敌人的轰炸还在继续,天桥倒塌了,此时的火车站变成了一片废墟.人们停止了涌动,一片片尸体倒在了血泊中,刚才还在喧哗的南站现已死一般的寂静,只是偶尔还能听见几声低微的呻吟.“妈妈,你在那里.”“爸爸,我害怕……”就在这寂静的片刻,突然传来了一个小男孩的哭喊声.他坐在铁轨中间,满身是血,正张着大嘴呼喊着.他看着眼前满身是血迹的父母,不知发生了什么事情,他不知父母为何一动不动,他也不知道从此以后即将成为孤儿,他更不知道今后该怎样生存……眼前的废墟,眼前的孤儿,不都是日本侵华战争在中国留下的滔天罪行吗?孤苦伶仃的孩子不已证明你们在中国的“东亚共荣”是谎言吗?这张旧照片让我们无法抹杀掉每个中国人心灵的震撼,那一幕幕日本侵华的滔天罪行让我们历历在目.简评:文章从旧照片入手,引出了日军侵华的滔天罪行.作者通过细心观察抓住小男孩的外貌描写,字里行间充满了对日军的仇恨,突出了中心,也体现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学生佳作二】战争中的孩子1937年8月28日,日本侵略者轰炸上海火车南站.“轰”的一声巨响,火车站的候车室瞬间倒塌了.车站里那成千上万的人们惊惶失措,逃的逃,叫的叫,哭的哭,乱成一片.顿然间,硝烟滚滚,血肉横飞.这时,从被炸的候车室的废墟和碎片中传来一个幼儿的哭声,闻声过去,一个三、四岁的男孩正坐在废墟里,他的周围都是血肉模糊的尸体,他身上也都溅满了血.那男孩显然已被周围发生的一切吓怕了,他一脸惊慌,眼睛瞪得大大的,满脸都是灰尘,还张着大嘴拼命地哇哇啼哭着,连脖子、脸上的青筋都露出来了.这个可怜的孩子是在用他那拼命的哭声找寻自己的爸爸妈妈,找寻自己熟识的亲人.然而,这凄惨的哭声没有惊动他的爸爸妈妈,没有惊动他的亲人.唯一的答案,就是这些亲人已被日本侵略者的炸弹夺去了生命.头顶上敌人的轰炸机还在盘旋着,一枚枚炸弹继续攻击着,地上的人们死的死,伤的伤,小河里血流成河悲惨得难以想像.就在这时,他听到他旁边的废墟里,传来一个微弱的声音,他知道,这是他妈妈的声音.于是,他拼命爬过去,手上、脚上都被碎片划破了一道道口子,鲜血在流,可他全然不顾,一个三四岁的孩子一下子仿佛成了一个懂事的小大人,因为他有一个希望,一定要看看妈妈,一定要把妈妈救活.终于,小男孩爬到了妈妈身边,看到妈妈一脸的鲜血,小男孩赶紧伸手去帮妈妈擦,妈妈从牙缝里挤出两面个字“孩子”就断了气.就这样,本来一个幸福的家庭由于日本侵略者的轰炸,这个孩子成了孤儿.这个孤独、可怜的孩子,他以后的生活又会如何?相信他会记住这段历史,发奋读书,为振兴中华而不懈努力.【学生佳作三】一件真实的事情这是一张非常残酷的照片,这张照片是在1937年8月28日,日本侵略者轰炸上海火车南站时,被记者拍下来的真实情景.在这张照片上有一个小孩.这个小孩为什么哭呢?也许是他的父母要回老家,但是发生爆炸时,突然火车一响,他的父母就不知了去向,就只剩下小孩一个人在这里嚎啕大哭!那他的父母在哪里?或许这个小孩的父母已经被日本人夺去了宝贵的生命,但不敢让人们相信的是当时的抗日战争让多少人失去了那宝贵的生命.但在当时可能发生了什么事?在当时父母可能要离开这个地方去坐火车回老家.可能他们并不知道危险面临着他们,向他们逼近.但日本侵略者轰炸上海南站时,他的父母就已经离开了这个世界.留下小男孩,但是小男孩再也见不到他的爸爸妈妈啦!这个孤独的小男孩以后的命运如何?说不定在战争过后小男孩会被好心人收养,也说不定也会被日本人收养,或者他长大以后想为他的父母报仇,为国家报仇,为人民报仇.这一连串的疑问出现在我的脑海中,也知道问题已经解决了!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抗日,不让敌人欺负我们的国家.我们要维护和平,让和平永远留在我们每个人之间吧!【学生佳作四】废墟中的孩子这幅照片是1937年8月28日,日本侵略者轰炸我国上海火车南站时的情景.啼哭的婴儿,倒塌的房屋,使我们不由得仿佛又回到了我们中华民族遭受欺凌的屈辱年代.这是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这时本应当是学生上学,工人上班,老人和孩子在房前屋后小憩和玩耍的时候.可是由于日军的狂轰乱炸,上海城内的学校和工厂很多已被炸毁,人们已不能正常的上班和上学.这时的上海火车站,由于北站已成为战区,交通被切断,南站就成了交通的惟一出口,所以上海火车南站,人流拥挤不堪.忽然空中传来飞机的轰鸣声,日本敌机飞来投下大量炸弹.上海火车站顷刻间变成了一片废墟,车站,天桥月台以及铁轨被炸得稀烂.站内的人们死伤无数,地上躺满了横七竖八的尸体.火光中,父母焦急的呼唤着孩子,孩子哭喊着寻找着亲人,炸伤的人们痛苦的呻吟着,废墟中幼儿悲惨的啼哭声更是让人心痛.几分钟前,这个婴儿可能还在妈妈温暖的怀抱中撒娇,手里还玩着爸爸亲手为他做的玩具.几分钟后,侵略者的炸弹顷刻间将这美好的一切都毁灭了.敌机投下炸弹的瞬间,孩子的母亲努力用自己的身体为孩子遮挡住纷飞的瓦砾和弹片,孩子的母亲被炸弹夺去了年轻的生命.侥幸活下来的孩子已认不出血肉模糊的母亲,他大声的哭喊着.可是眼前没有出现妈妈慈祥的笑脸,更没有爸爸平时那有力的双手来抱起他.孩子那稚嫩的哭声似乎在质问侵略者:你们为什么要这样的残忍,夺走我父母的生命,夺走我幸福的童年,我这么小,我以后将怎样生活啊!是呀,是战争使原本繁华的街市变成了废墟,是战争摧毁了人们原本幸福的家园,是战争打碎了孩子们童年的梦想.愿这样的历史悲剧永远不再重演,让全世界的儿童都能拥有幸福美好的童年,让世界永远充满幸福和欢笑.【学生佳作五】战火中的哭泣“轰!轰!轰……”的爆炸声响彻云霄,划破了本来应该宁静的天空,曾经繁华的上海火车南站顷刻间灰飞烟灭,一个不到三岁的小男孩坐在废墟旁号啕大哭,撕心裂肺的哭音和飞机的轰炸声,交织成了一首罪恶的交响曲.这个孩子为什么哭?他的爸爸妈妈在哪里?这里到底发生了什么?让人产生了一连串的疑问.查阅历史资料: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爆发.同年8月28日,日机疯狂轰炸上海火车南站,车站天桥,月台,铁轨被炸坏,地上满是焦黑的残缺尸体,广场上很多被炸死的妇女紧抱着无头缺肢的孩子,日机投掷的燃烧弹使车站和郑家桥燃起大火,一时间烟雾弥漫,惨不忍睹.一位记者拍下了一张记录日本侵略者罪恶的照片,孤苦伶仃的孩子,满目疮蜚,惨不忍睹.我猜想,硝烟迷漫中,一位年轻的母亲抱着不到三岁的儿子去避难,他们一家三口来到火车站,来火车站避难的人真是人山人海,不到三岁的孩子抱着自己心爱的小狗准备上火车.就在这时,日本侵略者的飞机野蛮地赶到,他们疯狂的扔下一颗颗炸弹,顿时上海火车南站成了一片废墟,火车站的人们被炸地死的死伤的伤,小男孩还没弄清楚怎么回事,又一颗炸弹投掷了下来,爸爸、妈妈,赶紧把孩子揽入怀中,裹在了身子里.他的父母被活活地炸死,他从血肉模糊中爬了出来,哭喊着找妈妈,找爸爸,喊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他现在没了亲人,是谁让他失去亲人?是谁让他无家可归?是战争!是罪恶的子弹!我的心头像潮水般涌出了对战争的憎恨,对战争发起者的厌恶.今天,我们中国孩子虽生活在和平的环境里,但世界并不太平,现在伊拉克,伊朗、阿富汗等国家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我代表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们向整个国际社会呼吁:为了母亲不再失去儿子,为了妻子不再失去丈夫,为了人们不再失去亲人,全世界应该维护和平,制止战争!让和平之花开满全世界!【学生佳作六】一个真实的故事1937年8月28日,天昏沉沉的,在上海火车站的人们提着大小包行李,明显加快脚步,因为他们已经知道一件坏消息,日本马上就侵略上海,急忙赶到安全的地方去.在人际茫茫的火车站中,三五成群的乞丐,特别显眼,只见他们穿着盖不住的衣服,伸出脏兮兮的手,不断向别人乞求什么的.可人们并不理会,快步向车队走去.在众多人群中,有一对母子在火车站盘旋着,明显没有钱买车票,但又不想放弃,只好来回走着,怀中抱着不到两岁的男孩,母子旁边没有其他亲人了,显然易见,爸爸并不在上海,或是已经牺牲了.孩子也不时哭着.就在这时,天突然沉下来,不时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人们知道,事情不妙,脚步从走改成了跑,远远看见飞机向这片地方驶来.那位母亲更是急得满头大汗,只听“轰”,一个炸弹从天而降,火车站里的人就像热锅上的蚂蚁,来不及逃跑,人们就呼喊着呻吟着.那位母亲抱着孩子飞快逃跑,可还是难逃一劫,孩子的母亲被钢铁绊倒了,一块石头朝她压来,她“啊”的一声惨叫,她用颤抖的双手抱着孩子,吻了吻,把他往空地上一扔,便死去了.孩子惊慌的看着四周,到处都是尸体,横七竖八的尸体,便嚎啕大哭,似乎在说:“可恶的日本人,害我家破人亡,你们会遭到报应的.”。
14 普罗米修斯▶教学目标1.认识“斯、惨”等13个生字,读准多音字“还”,会写“悲、惨”等14个生字,正确读写“人间、悲惨”等15个词语。
2.能按照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讲述普罗米修斯“盗”火的故事。
3.能和同学交流故事中触动自己的人物或情节。
4.通过阅读课后“阅读链接”,比较阅读,感受中西方神话的神奇。
▶教学重难点1.能按照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讲述普罗米修斯“盗”火的故事。
2.能和同学交流故事中的人物或情节,把握“火”背后的文化内涵和时代意义。
▶教学策略1.字词教学教学本课要求会认的生字时,指导读准字音,如“惨、锁、遭”读平舌音,“惩”读后鼻音;归还的“还”是一个多音字,读“huán”;“恶”是一个多音字,在“凶恶”一词中的读音是“è”。
教学要求会写的字时,重点指导“佩”和“愤”的写法。
2.阅读理解本单元教学的重点是“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感受神话神奇的想象和鲜明的人物形象”,要落实教学重点,需要训练学生理清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并将之连贯起来,简要讲述主要内容。
课文学完后,能和同学交流故事中最触动自己的人物或情节,感受神话神奇的想象与鲜明的人物形象。
教学时让学生多次读课文,分别提出“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注意读好众神的名字”“默读课文,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有感情地朗读,感悟天神之爱”三种要求,让学生学习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掌握神话故事的特点。
3.表达运用抓住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练习简要、完整地概括主要内容;通过与同学交流故事中最打动自己的人物或情节,感受神话神奇的想象和鲜明的人物形象。
▶教学准备1.预习提纲:完成对应课文预习作业。
2.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疏通词句,通过事情的发展顺序,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
2.学习“盗”火起因,感悟普罗米修斯一心造福人类的伟大形象。
▶教学过程板块一看图竞猜,导入新课一、竞猜激趣,导入新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