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地层学
- 格式:doc
- 大小:32.00 KB
- 文档页数:3
考古学中的地层分析技术地层分析是考古学中重要的研究方法之一,它通过对地下的地层进行观察和研究,帮助考古学家了解过去的人类活动和环境变迁。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地层分析技术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和应用。
本文将介绍几种在考古学中常用的地层分析技术。
1. 相对地层学相对地层学是一种基本的地层分析方法,主要根据不同地层的堆叠关系来确定它们的相对年代。
这一方法常用于比较不同遗址中的地层,从而确定它们之间的时间差异。
相对地层学的主要手段包括地层开挖、剖析和观察,通过研究地层中的化石、遗迹等,可以揭示出地层间的测年关系。
2. 绝对年代学绝对年代学是一种通过对地层中的样品进行测定,来获取具体年代信息的方法。
这种技术包括放射性碳测年、树轮序列、铅铀测年等,通过对不同物质中的年代标志进行测量,可以获得地层中的绝对年代信息。
3. 地层磁化法地层磁化法是一种通过地层中的磁性矿物来推断地层年代和环境变迁的方法。
磁铁矿等矿物质会在地磁场的作用下发生磁化,形成磁化方向。
通过研究地层中的磁化方向和磁性矿物的类型,可以推断出地层的年代和地层之间的关系。
4. 栅格取样法栅格取样法是一种通过地下探测技术获取地层分布信息的方法。
通过使用地质雷达、电阻率测量仪等仪器,可以获取不同深度的地层信息,并绘制地层剖面图。
这一方法对于获取大面积地层信息非常有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探测地下的地层结构和缺失区域。
5. 研究遗址地层分析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研究考古遗址中的人类活动和环境变迁。
在进行地层分析时,考古学家通常会根据地层中的不同特征,进一步研究不同时期的人类生活和文化特征。
这些研究结果可以提供有关古代社会、经济、宗教等方面的重要线索。
地层分析技术在考古学研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不仅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人类的发展历程,还可以为环境保护和资源开发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相信地层分析技术将会在考古学领域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
考古学中的地层学原理在考古学中,地层学是一项重要的研究领域,它帮助我们了解古代文明的演变和人类活动的变迁。
地层学原理是研究地球不同地层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形成过程的科学原理。
本文将介绍几个常用的地层学原理,并说明它们在考古学中的应用。
1. 原始水平原理原始水平原理是指地层在沉积过程中以原始水平状态堆积。
根据这一原理,新的沉积物将覆盖在旧的沉积物上,从而形成一系列的地层。
考古学家可以通过研究地层的顺序来确定不同时期的文化遗存,例如,位于较深的地层中的遗物往往比位于较上层的地层中的遗物更古老。
2. 交叠原理交叠原理是指一层地层在沉积过程中覆盖在另一层地层之上。
根据这一原理,如果一块地层延伸到另一块地层上方,那么上方地层一定是较晚形成的,而下方地层一定是较早形成的。
考古学家可以利用这一原理来确定不同地层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了解文化遗存的时序。
3. 连续性原理连续性原理是指同一地层在地域范围内具有连续性。
根据这一原理,考古学家可以通过研究不同地点的地层来了解相同文化遗存的分布情况。
例如,如果在不同地点的地层中都发现了同一类型的陶器碎片,那么可以推断这些地点曾经存在着相同的文化活动。
4. 索取性原理索取性原理是指上层地层中的物质通常源自下层地层。
这一原理在考古学中被广泛应用于石器研究。
考古学家可以通过研究废料堆的构成来判断制作石器的技术和手法,从而推断当时人类的技术水平和生活方式。
5. 确定地质年代的方法地层学原理和化石记录允许考古学家确定地质年代。
例如,通过比较不同地层中的化石组合,可以分析出各个时期的生物组成,从而推断地层的年代。
此外,放射性碳 dating 和树轮年表等方法也广泛用于测定考古遗址的地质年龄。
总结地层学原理在考古学中起着关键作用,它们帮助我们了解文化遗存的时序、人类活动的变迁以及地质年代的确定。
通过研究地层学原理,考古学家能够重建古代文明的历史,还原人类演化的过程。
地层学原理的应用也为考古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考古学中的地层学研究地层学是考古学中一项重要的研究内容,通过对地层的观察和分析,可以揭示古代人类活动的时序和演变过程。
本文将介绍地层学的定义、方法和应用,并通过具体案例探讨其在考古学中的重要性。
一、地层学的定义和意义地层学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各种地层的学科,其主要任务是揭示地层的时序关系、岩性特征以及古地理环境的演变。
地层学为考古学提供了重要的研究手段,通过对不同地层的分析,可以了解到人类活动的年代顺序以及演化历程。
地层记录了地球历史的变迁,包括地壳的隆起、沉降、侵蚀等地质过程,以及矿物、化石的形成等。
而考古学家通过对地层的观察和分析,可以确定古代人类活动的时间顺序和时代特征,为考古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二、地层学的研究方法1. 实地观察:地层学的研究首先需要实地观察地层的特征,包括分层结构、岩性、颜色等。
考古学家需要对地层进行细致的测量和记录,以了解地层的变化和堆积过程。
2. 野外勘探:考古学家还需要进行野外的地层勘探,通过挖掘试坑或探沟的方式,获取地层的样本,以进一步分析地层的性质以及其中的文化遗存。
3. 实验室分析:将采集到的地层样本送往实验室,进行物理化学分析,包括颜色、密度、化学成分等。
这些分析可以为考古学家提供更多关于地层的信息,进一步判断其时代和环境特征。
三、地层学在考古学中的应用1. 文化时序研究:地层学作为考古学的基础学科,可以为文化的时序研究提供重要依据。
通过分析不同地层中的文化遗存,可以确定其时代先后顺序,揭示人类社会的演化过程。
2. 古环境重建:地层中的化石、岩性等信息可以帮助考古学家还原古代的环境情况,包括古地理、气候、生态等方面的变化。
这对于理解人类的生活环境、经济活动和迁移等具有重要意义。
3. 遗址保护与开发:地层学的研究成果可以为遗址的保护与开发提供指导。
通过对地层的研究,可以确定文化遗址的分布范围和分层结构,避免遗址受到破坏,同时为遗址的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案例:黄土地层的考古学研究中国是地层丰富的国家之一,黄土地层被广泛应用于考古学的研究中。
考古地层学原理范文考古地层学是研究考古学中地层的形成、分布、内容和年代的科学方法和理论。
它是考古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门学科,通过对地层的研究可以了解到不同时期的文化演变和古代人类社会生活的变迁。
本文将介绍考古地层学的原理和应用。
一、地层的形成原理地层是地球表面的岩石层,分为不同的层次,记录了不同时代的地质、气候和生态变化。
地层的形成可以通过以下几个原理来解释:1.相对年代原理:地层中较深的岩石层比较古老,较浅的岩石层比较年轻。
这个原理说明了地层的相对时间顺序。
2.原生垂直原理:在没有外力干扰的情况下,岩石层是垂直堆积的。
这个原理说明了岩石层在形成过程中的位置和顺序。
3.杂交陈层原理:岩石层是多次沉积和侵蚀的结果,不同岩石层中夹杂着其他岩石层的碎片,这些碎片可以指示地层的时代和演化过程。
二、地层的分布和内容地层的分布和内容主要通过考察不同地区和地点的地质和沉积物来确定。
地层可以分为上层、中层和下层,每一层都可能保存有不同时代的文化遗存。
通过对这些地层进行观察和研究,可以了解到当地不同时期的文化演变和经济活动。
常见的地层内容包括土壤、沉积物、植物和动物遗骸等。
三、地层的年代测定地层的年代测定是考古地层学的重要内容,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法进行:1.相对年代测定:根据地层的相对顺序和地质特征来确定地层的年代顺序。
2.放射性同位素年代测定:通过测量岩石中放射性同位素的衰变来确定地层的年代。
3.性别年代测定:通过测量地层中植物或动物遗骸中的性别激素来确定地层的年代。
4.外部关联法:通过比较地层中的文化遗存与其他已被确定年代的遗存进行对照来确定地层的年代。
四、考古地层学的应用1.确定文化遗存的年代:通过对地层进行研究和年代测定,可以确定文化遗存的时代和演化过程,帮助考古学家了解不同时期的文化背景和社会发展。
2.展示地质和气候变化:地层记录了地质和气候的变迁,通过对地层的研究可以了解到不同时期的地质和气候变化,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地球的演化过程。
考古地层学原理教科书《考古地层学原理》教科书第一章:导论本章主要介绍考古地层学的定义、目的和研究对象。
考古地层学是研究考古遗存的空间分布和时代关系的学科,通过对地层和遗存的分析,可以推测出古代人类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发展。
本章还介绍了考古地层学的研究方法和主要内容。
第二章:地层的形成与演化本章主要介绍地层的形成和演化过程。
地层是由地质力学作用形成的各种岩层叠置而成,地质作用包括沉积作用、侵蚀作用和抬升作用等。
地层的演化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通过对不同地层的分析,可以推测出地球的演化历史和环境变迁。
第三章:考古地层学的基本原理本章主要介绍考古地层学的基本原理,包括地层的分层原则、同位素年代学和相对年代学等。
地层的分层原则包括原始横向连续性原则和原始纵向连续性原则,通过对地层的分析,可以确定出不同地层之间的地层关系。
同位素年代学是通过分析地层中的同位素含量,来推测出地质时代的方法。
相对年代学是通过对不同地层中的化石和遗存的分析,来推测出地质时代的方法。
第四章:考古地层学的应用本章主要介绍考古地层学的应用领域。
考古地层学主要应用于考古学领域,可以通过对不同地层中的遗存和文化遗产的分析,来推测出古代人类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特征。
考古地层学还可以应用于地质学、气候学和环境科学等领域,可以通过对地层的分析,来研究地球的演化历史和环境变迁。
第五章:考古地层学的发展与前景本章主要介绍考古地层学的发展历程和研究前景。
考古地层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在过去几十年里取得了很大的发展,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和研究成果,提高了对地层的分析和解释水平。
未来,考古地层学还将发展更多的研究方法和工具,进一步提高对地层的分析和解释能力。
总结:《考古地层学原理》是一本介绍考古地层学基本原理和应用的教科书。
通过对地层的分析,可以推测出古代人类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发展。
考古地层学还可以应用于地质学、气候学和环境科学等领域,可以通过对地层的分析,来研究地球的演化历史和环境变迁。
⽥野考古学基本理论与⽅法⽥野考古学基本理论与⽅法本课程是⼀门考古学⽅法论的专业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能够掌握⽥野考古学的基本理论和从事⽥野考古的基本⽅法。
1、基本理论:考古地层学、类型学、聚落考古学2、基本⽅法:考古调查的基本⽅法、考古发掘的基本⽅法、室内整理研究的基本⽅法。
第⼀部分考古地层学的基本内容⼀、地层学定义所谓考古地层学,就是研究⽂化遗存堆积关系的学说。
指地层堆积和遗迹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研究,即在考古发掘中判明地层和遗迹的相对年代关系。
考古地层学是关于区分遗址内诸遗存堆积层次并确定其先后次序的学说。
它们有⼀共同的认识,就是遗址是由不同层次的堆积由早到晚渐次堆积⽽成,⽽不是⽆规律,杂乱⽆章。
我们只要按照由晚到早的次序逐⼀揭露这些堆积,才能弄清与这些堆积相关连的诸遗迹、遗物的相对早晚关系。
据之⽽重建已消失的各时期的古代⽣活图景。
⼆、地层学的基本内容1、遗址中的⽂化层堆积层次是按时间早晚⾃下⽽上依次堆积形成的。
即从相对年代⽽⾔是有先后之别的。
A、叠压关系⼀个堆积层积压于另⼀个堆积层的现象叫“叠压”。
根据⼤⾯积的地层叠压,可以肯定下层堆积的总体形成年代⼀定早于上层堆积的总体形成年代。
叠压关系⼜可区分为直接叠压关系和间接叠压关系两种情况。
直接叠压关系是⽂化层和遗迹之间的直接重叠。
间接叠压关系表⽰的是⽂化层和遗迹之间并不直接重叠,⽽是经过第三者的过渡⽽间接发⽣关系。
如A叠压B,B叠压C,A和C之间就形成⼀种间接叠压关系,A必晚于C。
在实际的考古学研究中,间接叠压关系也被⼴泛地运⽤于层位关系的研究之中。
B、倒装地层。
应当注意,有时在破坏原⽣⽂化层堆积过程中会形成再⽣的“倒装地层”。
如在坡度较⼤的或断崖陡壁地带,⾼处原有的多层地层堆积,因⾬⽔冲刷或⼈⼯⼤⾯积堆⼟⽽逐次破坏移向低处。
虽然形成下层早,上层晚的堆积层次,但包含物的实际年代却是下层晚,上层早。
2、遗迹和遗迹堆积的形成是和⼀定的地层⾯相联系的。
考古地层学名词解释考古地层学是考古学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地下不同土层、底层和环境形成的时间序列。
下面将对与考古地层学相关的名词进行解释,并介绍其在研究中的作用:1.地层:是指地球表面上的岩石和土壤,在时间上相互覆盖的一层一层压积而成的。
地层可以被分为不同的岩性层和土层。
2.地层学:又称岩相学或土相学,是一门研究地球内部各层构造、组成及演变的学科。
其通过对岩石、地质构造和化石等进行分析,推断出地球历史上的变迁和发展。
3.石器时代:是考古学中划分时间的重要参考点,包括旧石器时代、中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三个阶段,时间跨度大约从大约250万年前到公元前1万年之前。
4.化石:指由生物遗体,在地质时间长期沉积和变化后形成并保存下来的矿物质结构。
化石可以反映生物的特征和地质时期的情况。
5.样品:对于考古地层学而言,样品一般是指从某个地点或遗址中采集的指定的岩石、土壤或化石等物质。
6.层位:考古学家通过挖掘地面上的各层土壤,并对地下的地层进行观察,确定出不同层次代表的文化时期和生存环境。
这些层次代表的文化时期也被称为“层位”。
在考古地层学的研究中,科学家通过从地下的不同层位、岩石和化石等样品中获取信息和数据,推断人类历史中的文化演变和发展过程,以及生态环境的变迁和影响。
通过对不同地层的比较分析,可以得出考古学中著名的“相对年代”,即研究出这些文化时期之间的时间序列。
同时,通过研究不同层次中的特定岩石和化石,还能够对生存环境的演变和生物演化进行深入研究。
总之,考古地层学是有效揭示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等组成人类历史和文化进程的重要分支,为研究地球内部构造、演化和生态环境变化提供了深入的资料和数据基础。
考古地层学一、考古地层学的基本概念考古地层学,是借用地质地层学对地层的研究原理,在田野考古发掘中,科学地取得研究资料的方法,也是考古学研究中最基础的方法之一。
但需要说明的是,地质学中的地层学,是以各种自然堆积(自然层)为研究对象,目的在于搞清地壳形成的历史;而考古学中地层学,则是以主要因人类活动而形成的各种文化堆积(文化层)为研究对象,目的在于究明人类文化堆积形成的原因和过程。
两种地层形成的原因不一样,内涵和存在的形式不同,因此观察和分析地层的方法也不完全相同。
此外,考古地层学中还包括了一些地质地层学中所没有的内容,即除了观察、分析各种文化层形成的原因外,还要拿这种理解来指导发掘工作,处理各层次的遗迹。
为了区别两种地层学,考古学中的地层学就叫考古地层学。
考古地层学研究的首要问题,就是要尽可能准确地将这些性质、时间不同的文化堆积层次区别开来,确定它们的相对年代,即在时间上的先后关系。
二、文化层形成的基本原理文化层的形成,就其最基本的原因来说,是由于人类的各种活动的结果。
人类的文化堆积,必然包含有人类活动而遗留的各种文化遗迹、遗物,由于各个时期堆积形成的原因不尽相同,反映在土质、土色与包含物等方面均有所区别。
考古层学主要任务就是区分各个时期文化堆积的层次,判定古文化遗址中各个时期堆积层次的先后顺序,进而确定各层次遗迹、遗物的地层关系。
一般说来,人类对居住地的选择有一定的共同要求,如近水、向阳、安全和生活资源丰富等。
因此,在一些符合上述条件的理想地点,往往被历代居民都选作居住地。
这样,在同一个遗址中,常常包含有不同时代、不同文化或同一文化不同时期的堆积层次,构成了这一遗址不同时期人类活动过程的记录。
在正常情况下,自然界地层形成的顺序是自下而上依次堆积,即老的在下、新的在上,这叫地层层序律。
文化层主要是由人类活动而形成的,文化层的形成过程,较之自然层要复杂的多,期间除了人类活动的影响之外,也同时受到自然力的作用。
考古地层学的概念
考古地层学是一种研究考古学中不同地层和堆积物的方法,它涉及到对不同地层和堆积物的识别、分析和解释,以确定它们的年代、文化背景和环境背景。
考古地层学的基础是地层学原理,即不同地层和堆积物代表不同的时间和环境。
通过研究地层和堆积物的特征和变化,我们可以了解不同时期人类活动的历史和环境的变化。
在考古地层学中,地层通常被分为文化层和自然层。
文化层是指人类活动留下的堆积物,包括房屋、道路、墓葬、工具、陶器等。
自然层则是指自然形成的堆积物,如河流冲积物、湖泊沉积物等。
考古地层学的研究方法包括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
野外调查是通过对遗址进行观察、测量和取样,了解地层的分布、特征和变化。
室内分析则是对收集到的样品进行实验分析,了解地层的年代、成分和结构等特征。
在考古地层学中,地层的排列顺序是非常重要的。
一般来说,较早的地层位于遗址的底部,而较晚的地层则位于顶部。
通过了解地层的排列顺序,我们可以了解不同时期人类活动的历史和环境的变化。
总之,考古地层学是一种研究考古学中不同地层和堆积物的方法,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人类活动的历史和环境的变化。
通过对地层的研究和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文明的发展过程,为考古学研究提供重要的基础和支持。
考古地层学一、考古地层学的基本概念考古地层学,是借用地质地层学对地层的研究原理,在田野考古发掘中,科学地取得研究资料的方法,也是考古学研究中最基础的方法之一。
但需要说明的是,地质学中的地层学,是以各种自然堆积(自然层)为研究对象,目的在于搞清地壳形成的历史;而考古学中地层学,则是以主要因人类活动而形成的各种文化堆积(文化层)为研究对象,目的在于究明人类文化堆积形成的原因和过程。
两种地层形成的原因不一样,内涵和存在的形式不同,因此观察和分析地层的方法也不完全相同。
此外,考古地层学中还包括了一些地质地层学中所没有的内容,即除了观察、分析各种文化层形成的原因外,还要拿这种理解来指导发掘工作,处理各层次的遗迹。
为了区别两种地层学,考古学中的地层学就叫考古地层学。
考古地层学研究的首要问题,就是要尽可能准确地将这些性质、时间不同的文化堆积层次区别开来,确定它们的相对年代,即在时间上的先后关系。
二、文化层形成的基本原理文化层的形成,就其最基本的原因来说,是由于人类的各种活动的结果。
人类的文化堆积,必然包含有人类活动而遗留的各种文化遗迹、遗物,由于各个时期堆积形成的原因不尽相同,反映在土质、土色与包含物等方面均有所区别。
考古层学主要任务就是区分各个时期文化堆积的层次,判定古文化遗址中各个时期堆积层次的先后顺序,进而确定各层次遗迹、遗物的地层关系。
一般说来,人类对居住地的选择有一定的共同要求,如近水、向阳、安全和生活资源丰富等。
因此,在一些符合上述条件的理想地点,往往被历代居民都选作居住地。
这样,在同一个遗址中,常常包含有不同时代、不同文化或同一文化不同时期的堆积层次,构成了这一遗址不同时期人类活动过程的记录。
在正常情况下,自然界地层形成的顺序是自下而上依次堆积,即老的在下、新的在上,这叫地层层序律。
文化层主要是由人类活动而形成的,文化层的形成过程,较之自然层要复杂的多,期间除了人类活动的影响之外,也同时受到自然力的作用。
但在正常情况下,居住于同一地点的历代居民活动形成的堆积,也是按时间的早晚,自下而上依次堆积而成的。
即年代早的在下,年代晚的在上。
下部地层中包含的遗迹、遗物年代也应早于上部地层中的包含的遗存。
考古层学就是依据这一基本原理,来判定古文化遗址中不同时期堆积层次的先后顺序,进而确定各种遗迹、遗物的地层关系和相对年代的。
三、文化层的划分与地层关系1、文化层的划分由于不同时期人类活动的内容、生存环境等有所不同,故不同时期的文化堆积,在土质、土色和包含物等也就会产生差异。
这些就成为划分文化层的主要依据。
由于人类文化总是不断地发展变化的,不同时期的人类文化遗存的内涵和形态有所差异,故文化遗存的变化也是划分文化层的依据之一。
考古地层研究的主要任务,就是主要依据土质土色的变化、并参考包含物的变化及遗迹现象等,准确地将不同时期的人类文化堆积层次划分开来,并确定它们在时间上的先后关系。
土质:堆积物的岩性如颗粒成分(粘土、粉砂土、砂土等)、结构(疏松、紧密等)、质地(软、硬等),是划分地层的重要依据之一。
有些层次的土色虽相近,但结构或颗粒成分不同,即可划分为不同的层次。
土色:土色是指堆积物呈现的颜色,由于不同时期堆积中的包含物或形成的原因、气候等不同,土色也常有区别。
常见的土色有灰色(浅灰、深灰)、黑色(浅黑、深黑等)、褐色(黄褐、红褐、灰褐等)、红色(浅红、深红)、黄色(浅黄、棕黄等),可依据土色的区分出不同的堆积层次。
包含物:每一文化层均含有数量不等的人类遗物(残破的或较为完整的),由于文化是发展变化的,遗物的形态、制法、质地等也会发生变化。
在发掘中,如果包含物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特别注意本层最晚的器物),则表明堆积物的时代已经发生了变化。
此时应特别注意文化层的区分。
遗迹现象:每一遗迹(如窖穴、地穴式房屋、水井、墓葬等)都应开口于当时的地面,即使当时的地面被晚期破坏,现在发现的遗迹开口部位也应是被破坏时的平面,与叠压于其上的地层不应属同一个层次。
故每当遗迹开始露头时,应特别注意土质、土色等方面的变化,以确定遗迹的开口层位。
总之,划分文化层主要依据土质、土色,只要土质、土色发生了变化,就应划分出新的层次。
此外,包含物和遗迹现象等也是区分不同层次的重要依据,只有把这几个方面有机地结合起来,地层的划分才能保证准确无误。
2、地层关系所谓地层关系,指的是不同时期人类活动而形成的地层之间的相对年代关系。
地层关系包括叠压关系、打破关系和共存关系等。
考古发掘中的一切遗迹、遗物,都要依据其所处的地层关系来确定它们的相对年代。
1、叠压关系是指两层或两层以上的堆积自上而下依次叠压而形成的地层关系,在这一地层关系中,叠压者及其包含物要晚于被叠压者。
就一个遗址的整体来看,文化层的早晚依次叠压是绝对的。
但就局部而言,则常常呈现出跳跃式的地层叠压关系。
2、打破关系指晚期人类活动的遗迹打破早期的地层或遗迹而形成的地层关系。
如人们在挖井、建屋、修墓时,可能会挖穿同一地点早期的堆积层次或打破早期的的窖穴或房基,从而形成打破关系。
在有多层文化堆积并代表了不同时期几个聚落的遗址中,遗迹间或遗迹与地层间的打破关系,是最常见的地层关系之一。
在这一地层关系中,作为打破者的的年代要晚于被打破者,打破者之中包含的遗物的年代一般也应晚于被打破者。
3、共存关系在上述地层关系中,每一地层或遗迹单位(如一座墓葬、一座窖穴、一座房基等)中包含的各种遗物,构成了共存关系。
凡属有共存关系的遗物,从地层学的角度来看,它们的年代可视为是同时的,收集遗物时应按遗迹单位的共存关系分别收集。
但实际上,由于晚期人类的活动,往往对早期地层有破坏或扰动现象,晚期地层或遗迹单位中,就会数量不等地包含有早期的遗物,但早期的原生文化层则不应有晚期的遗物。
一般说来,墓葬中的随葬品和被毁弃房屋居住面上共存的器物,特别是易碎的陶器,它们的同时的可能性较大。
而地层和废弃的窖穴在填埋过程中,往往会混入一些早期的遗物,这就需要依据考古类型学来识别。
田野考古发掘是考古学研究资料的主要来源,也是考古学研究的基础。
考古发现的任何遗物、遗迹,都必须借助于地层关系来确定其相对年代,如果失去了地层依据或层位关系混乱,就会使出土物失去应有的科学研究价值。
即使是在日益广泛地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测定年代的今天,考古地层学的作用也并没有削弱。
因为任何一种测定年代的方法都离不开正确的地层划分,若地层混乱,不同时代、不同文化的遗存混杂,那么,即使测出的数据再精确,也很难起到应有的作用。
四、考古地层学的重要作用及局限性地层学是田野考古学的基本理论之一,它为田野发掘提供了最基本的方法论,使田野发掘科学获得资料成为可能。
重要作用:1、地层学使田野考古能获得有层位关系的文化堆积资料,为每一个文化堆积单位相对年代研究提供了坚实依据。
或地层学使发掘的古代人类文化遗存的堆积层次得到科学展示,成为研究各文化遗存相对年代的坚实而科学的依据。
2、地层学使田野考古能获得有共时关系的资料,为确定遗存组合关系提供了必要前提。
或地层学使发掘的古代人类文化遗存的共存、组合关系得到科学展示,为研究各类遗存的时间关系和内在联系,以及对类型学研究、分期断代、文化内涵、功能联系、社会等级、交流传播等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地层学使田野发掘能逐次揭露出遗迹的面貌。
发掘中只有按照诸堆积形成的次序逐次进行,才能使遗迹自然显露出来,否则必然会使遗迹面貌遭受破坏。
局限性:1、地层学直接确定的是堆积形成的先后关系,据之确定的遗物早晚只是遗物被埋藏的先后关系,并不能绝对准确地反映出遗物制造和使用的先后关系。
2、层位关系相同的堆积单位,地层学就不能判定它们之间的早晚关系。
3、决定地层厚度的因素是堆聚时间、堆聚方式和受破坏程度,不能根据地层厚度推测地层跨越的时间长度。
4、一个堆积单位内部也有形成过程,但在堆积成份不变的情况下,难以再区分层次。
5、地层学不能确定堆积单位之间有多大的时间间隔,认为地层的直接叠压就反映了时间连续,甚至认为在文化上是相袭的观点是错误的。
6、地层并不与历史发展的各时代一一相对应。
划分地层的根据是地层成份的变更,而一个文化期内,由于生活内容改变导致垃圾成份不同或取土来源发生变化都可以形成新的地层,而社会政治制度变革却不一定导致地层成份的变化。
7、由于同期同文化的人们在不同地点形成的地层堆积成份不一致,因而不能像地质学那样,把地层在较大的地区范围内作统一对比,也就不能判定两个以上遗址之间诸堆积的相对先后关系。
五、地层学基本内容(要点)1、直接发生叠压或打破关系的堆积,一定是被叠压或被打破的堆积,在年代上早于叠压它或打破它的堆积。
2、任何遗迹堆积都是在某一时期的表面形成的,因此确定年代主要是看它的基底或开口处在哪一层面。
3、有遗迹堆积的地方,不一定形成同一时期的地层堆积,如墓地很难形成堆积。
4、同一时期的堆积可以处于不同的水平深度,而同一水平深度的堆积在时代上可以相差很远;地层堆积不是水平的,自然力的作用有时可使地层堆积发生局部的位移;遗迹堆积具有打破前期堆积或突入后期堆积的特点。
5、遗迹的建造、使用和废弃是三个不同的时间概念,在同一遗迹的内部堆积有时可进一步区分出使用堆积和废弃堆积,且前者早于后者。
6、晚期堆积可以出早期遗物,早期堆积不可以出晚期遗物。
7、一种堆积的年代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是靠其中的包含物来确定的,但只有其中年代最晚的遗物才代表了该堆积的形成年代。
8、堆积有原生堆积和再生堆积之分,区分堆积及其包含物早晚时,要先判断堆积的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