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第三单元集体备课记录
- 格式:docx
- 大小:23.31 KB
- 文档页数:2
初中化学组集体备课活动记录
该备课活动旨在促进初中化学教师之间的交流和共享,提高教学效果。
以下是活动记录:
日期:[日期]
参与人员:
- [参与人员姓名1]
- [参与人员姓名2]
- [参与人员姓名3]
- ...
活动内容:
1. 讨论教材内容:参与人员共同探讨了当前教材中的化学知识点和教学重点,讨论了如何更好地解释和演示这些概念。
2. 分享教学资源:每位参与人员带来了自己在化学教学中使用的一些优质资源,包括实验设计、多媒体资料和练题等。
大家互相交流和分享了这些资源,以丰富教学内容和方法。
3. 探讨教学方法:参与人员分享了自己在教学过程中使用的有效方法和策略,包括启发式教学、案例教学等。
大家就教学方法的优劣进行了讨论,并提出了一些改进策略。
4. 教学活动设计:针对某些难以理解或抽象的概念,参与人员共同设计了一些富有趣味性和互动性的教学活动,以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和参与度。
结果和反馈:
该备课活动得到了参与人员的积极反馈。
大家认为通过互相交流和分享,不仅增加了教学资源的丰富性,也拓宽了教学方法和策略的选择。
参与人员表示将会将这次备课活动中的收获应用到自己的教学中,以提高学生的研究成效。
下一步计划:
为了进一步提高备课活动的效果,参与人员决定继续定期举行集体备课活动,并在每次活动中设立特定主题,以便更深入地探讨和分享化学教学方面的内容。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课题三元素第一课时教学实录教学目标:[知识技能]:1、理解元素的定义,知道元素的种类由核内质子数决定的;2、知道元素和原子的区别与联系;3、记住地壳中和生物体中含量较大的几种元素;4、知道物质、元素、分子、原子之间的关系。
[能力培养]:通过对元素定义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宏观与微观的辩证关系,培养总结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元素定义,元素定义的形成及应用,元素与原子的区别与联系。
师:上一节课我们讲了原子的结构,知道了原子的构成,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和相对原子质量,那么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元素,请同学们打开课本59页,我们一起来看一下我们这节课的学习目标,我们的学习目标是1、理解元素的定义,知道元素的种类由核内质子数决定的;2、知道元素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3、记住地壳中和生物体中含量较大的几种元素;4、知道物质、元素、分子、原子之间的关系。
下面请同学们一起读一下课本59页和60页。
生:一起读课本59页和60页。
师:同学们都读得很好!我们一起来看下这些饮料盒,饮料盒上的钙加锌等等,这些钙、锌是元素、原子还是?生:元素。
师:很好,看来同学们昨天都预习过了!我们再来看下这个表格,看看它们有什么区别?生: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一样。
师:对,它们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一样,它们中子数不一样,我们就说它们是三种不同的碳原子,但是它们质子数相同,在化学当中,我们把质子数是6的这一类碳原子统称为碳元素,同理,质子数为8的一类氧原子统称我氧元素,质子数为7的一类原子统称为氮元素。
那么元素的定义是什么呢?生:元素是质子数(即核电荷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师:元素的定义在课本59页第三段最后一句,请同学们把它划出来。
也请同学们一起读一下。
生:元素是质子数(即核电荷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师:元素是质子数(即核电荷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我们一起来理解一下,元素的定义,它是什么相同?生:质子数(即核电荷数)相同师:什么样的原子?生:一类原子。
安图三中“小组互动,分步达标”课堂教学模式集体备课记录主题第三单元课题1 分子和原子备课组九年级化学组主备人唐凤玉2013年9月25日参加备课人刘洋陈祥坤宫英香本节课知识要点对分子、原子的认识;用分子和原子的观点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发言情况学习目标1.演示实验3-1品红在水中的扩散及品红在热水中的扩散,思考:通过本实验,你能得出什么观点?2.探究实验:分子运动现象,观察并记录现象,你能解释这一现象吗?3.观点演示实验:水与酒精的混合,观察并思考:你能得出什么?4. 用分子的观点解释现象:1.气体可压缩储存于钢瓶中?2.相同质量的同一种物质在固态、液态和气态时所占体积不同的原因?3.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刘洋:要注意引导学生分析得出:1.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温度越高分子能量增大,运动速率加快。
2.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3.分子在不断运动。
宫英香:要培养学生语言组织的逻辑性与严密性。
陈祥坤:要强调:分子间有间隔,且间隔的变大或变小唐凤玉:让学生亲自观察体验从中得出结论的教学效果会事半功倍。
学生活动设计学生观察实验,动手实验,独立思考后形成一对一交流再在小组内交流,组织语言总结归纳发言情况教师一定要深入其中,不断更正补充,并根据情况给予指导,这样可以在讲解时省时间练习与检测1.构成物质的分子之间有,气体容易压缩是因为它们分子间的,液体、固体不易压缩是因为它们分子间的。
2.从分子的角度分析并解释下列问题。
(1)水蒸发为水蒸气,所占体积变大。
(2)墙内开花墙外可闻到花香。
(3)香水、汽油要密闭保存。
(4)湿衣服在阳光下比在阴凉处干的快。
(5)6000L氧气在加压的情况下可装入容积为40L的钢瓶中。
(6)混合物与纯净物有什么不同?通过类型练习,使学生对此问题方法上有所掌握,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学以致用对知识进行深化理解培养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
九年级化学备课组活动记录课时安排第三章化学式的计算及复习1、化学式(1)写法:-----化合价的识记和应用(2)意义:如化学式H2O的意义:4点化学式Fe的意义:3点难点:符号中几种数字的含义(3)计算:a、计算相对分子质量=各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之和b、计算物质组成元素的质量比: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之比c、计算物质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第四章安排两个课时课时1了解水资源:(1)水资源。
(2)水污染2、水的净化3、其他(1)水是最常见的一种溶剂,是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氧化物。
(2)水的检验:用无水硫酸铜,若由白色变为蓝色,说明有水存在;CuSO4+5H2O = CuSO4•5H2O课时安排2 -----水的组成:(1)电解水的实验A.装置―――水电解器D.化学反应:2H2O=== 2H2↑+ O2↑产生位置负极正极体积比 2 :1质量比 1 :8F.检验:O2---出气口置一根带火星的木条----木条复燃H2---出气口置一根燃着的木条------气体燃烧,产生淡蓝色的火焰(2)结论:①水是由氢、氧元素组成的。
②一个水分子是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的。
③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而原子不可分。
例:根据水的化学式H2O,你能读到的信息化学式的含义H2O①表示一种物质水这种物质②表示这种物质的组成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③表示这种物质的一个分子一个水分子④表示这种物质的一个分子的构成一个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期中考试考查点分类及详解:(1)化学基本概念和理论的理解和应用。
化学基本概念主要包括:①物质的性质、变化的区分和判断;②物质的分类:会区分和判断:混合物、纯净物,单质、化合物及氧化物;③化学反应的分类:会判断化合反应、分解反应,对于氧化反应目前只需知道物质与氧气的反应肯定是氧化反应,要知道剧烈氧化(如:燃烧、由物质燃烧所引起的爆炸)和缓慢氧化(如:呼吸作用、生锈、食物腐败等):④催化剂:注意几个词:“改变”,本身的“化学性质”和“质量”不变⑤熟悉和理解有关物质组成的几个重点概念——元素、分子、原子、离子熟悉指的是:要熟悉描述这三个概念的三句话(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同一类原子总称为元素;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的最小微粒;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理解指的是要把这些概念运用于具体的问题中。
初中化学集体备课记录
初中化学集体备课记录
日期: [填写日期]
地点: [填写地点]
主题: [填写备课主题]
参与教师: [填写教师姓名]
会议记录:
1. 会议开始
- 主持人简要介绍备课主题,并确认会议目标和议程。
2. 复习与讨论上一次备课内容
- 教师们回顾上一次备课的内容并进行讨论,提出任何需要澄清或修改的地方。
3. 讨论本次备课内容
- 教师们逐个讨论本次备课内容,包括教学目标、重点知识、教学方法和评估方法等。
- 教师们彼此分享他们在教学中的经验和教学资源。
4. 教学资源分享
- 教师们分享自己准备的教学资源,如课件、实验设计、作业等。
- 讨论如何充分利用教材和其他资源来支持课堂教学。
5. 实验设计讨论
- 讨论实验的设计和安全措施,确保实验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 教师们就实验中可能遇到的问题进行讨论,并提出解决方案。
6. 教学评估方式讨论
- 教师们讨论适合本次课堂的评估方式,如小测验、作业、实验报告等。
- 讨论如何根据评估结果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7. 任务分工与安排
- 教师们分工合作,确定各自在备课过程中负责的任务和时间安排。
8. 下一步行动计划
- 教师们总结会议内容,制定下一步行动计划,包括备课时间和地点等。
9. 会议结束
- 主持人对会议进行总结,并感谢教师们的参与和贡献。
备注:
- 会议记录将被保存,并用于参考和备课过程中的回顾。
- 教师们可以随时提出他们在备课过程中的问题和想法,以便得到其他教师的帮助和建议。
初中化学集体备课教研活动记录初中化学集体备课教研活动记录「篇一」一学月即将过去,回顾一个月的教研活动,我们高庙小学数学教研组,在校领导的正确组织下,在各位老师的大力合作下,进行了有序的教研活动。
我们从内心体会到课堂教学要体现“引人入胜”的艺术魅力,必须从导入教学开始。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说:“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应抓住导入新课的环节。
一开始就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
”高超的教学导入艺术,是经过教师精心设计的通向优良教学情境的开门钥匙,它可以起到先声夺人、引人入胜的效果,为整堂课的进行做好铺垫。
因此在教研过程中我们通过实践总结出多种创设有效情境导入新课的方法,我们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根本,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积极实施新课程教育,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通过扎实的教研活动,圆满地完成了本学期的教学教研工作。
下面我们回顾一下我们的活动过程和总结一下我们的研究成果。
一、抓常规工作的落实,每位教师心中有教研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这一学期我们认真学习精神,制定符合我校实际情况的教研计划,通过双周工作计划通知到每个办公室,做到人人了解工作计划,个个知道自己常规工作。
课堂是老师的立身之地,是教学的主战场,是切实提高教学效果的最有效的途径。
踏实有效地做好“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教学常规工作,是每一位数学教师的份内之事,我们要求每一位老师认真备好每一节课,扎实做好“教学五环节”,尤其注重备课、上课、反思三环节。
1、以本为本,深入钻研教材。
每一节课要精心备课,确定每一课时的教学目标,重、难、疑点,精心地构思教学的五个环节。
把培养学生的能力作为主要目的,选择有效情境导入新课,让孩子上课伊始就走进数学,做到“一石激起千层浪”。
2、以学生为本,培养学生的能力课堂中,以学生为主体,重在充实调动学生积极性,数学教学要求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各种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
初中化学组集体备课活动记录(上交)12导言这是初中化学组集体备课活动的记录,涵盖了我们在集体备课过程中的讨论、决策和计划。
本次活动旨在提高我们的教学水平,以更好地教授初中化学课程。
活动内容1. 主题讨论:确定备课的主题和重点我们首先讨论了备课的主题和重点。
通过讨论,我们一致认为本次备课的主题应该是化学反应和物质变化。
我们决定将焦点放在反应类型、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以及反应速率等方面。
2. 资料收集:搜集相关教学资料为了备课的需要,我们决定搜集相关的教学资料。
我们将寻找生动有趣的实例、实验室示范和教学视频,以便更好地向学生介绍化学反应和物质变化的概念。
3. 计划制定:安排备课的时间和内容在讨论之后,我们制定了备课的详细计划。
我们决定将备课时间分为三个阶段:引入概念、深入讨论和实践探索。
我们将在每个阶段中分别介绍相关概念、进行实例分析和进行实验室探究等活动。
4. 分工合作:分配备课任务和角色为了确保备课的高效进行,我们决定将备课任务进行分工。
我们每个人都将负责不同的部分,包括准备教学材料、设计实验和策划课堂活动等。
通过合作,我们将共同完成备课任务。
5. 讨论与反馈:分享和讨论备课成果在备课活动结束后,我们将分享我们的备课成果,并进行讨论和反馈。
我们将互相评价和提出改进意见,以便在实施备课过程中不断改善。
结论通过这次初中化学组集体备课活动,我们制定了备课主题和重点,搜集了相关教学资料,制定了备课计划,并进行了任务分工。
我们相信,在集体备课的支持下,我们将能够提供更好的初中化学教育,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化学反应和物质变化的知识。
附件:备课计划、教学资料搜集表、任务分工表、反馈记录表。
第三单元自然界的水本单元概述本单元分四个课题,这四个课题的内在联系是:微观分析概念水的电解分子和原子性质水的组成应用化合物、单质水的净化沉淀、吸附、过滤、蒸馏水源及保护从知识结构上看,本单元内容分为三部分:一是从化学的角度认识水(包括通过实验得出水的组成和从微观角度认识水的变化);二是从社会学的角度认识水(包括水在自然界的作用、水资源状况及其保护);三是一些化学基本概念和化学实验操作(包括单质、化合物、分子、原子和沉淀、吸附、过滤、蒸馏)。
教材从社会实际和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在展现水与人类的关系、世界和我国水资源状况、水的污染和防治等问题的同时,以水为载体,将单质、化合物、物质的组成、分子、原子等概念及沉淀、过滤、蒸馏等化学实验操作技能的学习贯穿其中,力图为学生提供认识和探索周围事物的线索和素材,以及从身边事物学习化学的意境。
本单元的特点有:1.将一些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技能穿插于紧密联系社会、联系生活的内容中。
2.以“讨论”、“活动与探究”、“家庭小实验”、“资料”等栏目引导学生学习运用科学方法学习化学和思考问题。
3.在生动的图片资料和数据表格资料中,留给学生思考的更多信息,通过“调查研究”培养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
4.习题中开放性和实践性题目比例较大,有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5.教材中有些内容的编写给教师备课留出了较大的再创造空间,如课题4。
课标要求1.教学时,要注重选取日常生产和生活中学生熟悉的关于水的素材,引导学生学习,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认识水的组成和变化。
2.从学生熟悉的现象和已有经验入手,设计简单的实验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理解有关物质构成的微观概念,引导学生运用物质构成的初步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化学现象。
3.初步学习过滤、蒸馏的实验技能。
4.结合具体的真实事件,引导学生体会化学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培养学生关心社会、关心自然的责任感。
本单元内容与教学思路分析在第二单元中学习的氧气是大量存在于空气(一种混合物)之中的单质,和空气一样,水也是自然界普遍存在,且为生命不可须臾离开的物质。
武宁二中集体备课记录表1武宁二中集体备课记录表2活动与探究(一):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阅读有关教材,明确活动目标、实验用品。
学生:我们的活动目标是探究NaCl、NH4NO3、NaOH溶解于水是放出热量还是吸收热量。
学生:实验用品有试管、烧杯、玻璃棒、温度计、NaCl、NH4NO3、NaOH。
设计实验方案。
学生:我组的实验方案是先测出水的温度,再向水中加入溶质,等溶质溶解后测出水溶液的温度。
若水溶液的温度比水的温度高,则物质溶解于水时是放出热量的,反之是吸热。
教师:同学们的实验思路是正确的。
下面我提供一个设计方案,请同学们参考。
阅读教师提供的实验方案。
(1)取三只烧杯,各注入100 mL水,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
(2)将两药匙NaCl、NH4NO3、NaOH分别加入上述三只烧杯中,搅拌至固体完全溶解,测量溶液的温度。
(3)用手背小心触摸三只烧杯的外壁,有什么感觉?(4)把实验后的溶液,倒入指定的容器内。
(5)计算溶解前后液体温度的变化,填入下表中。
物质溶解时的温度变化测量的温度/℃温度的变化(与水相比) 水氯化钠溶液硝酸铵溶液氢氧化钠溶液各小组将老师提供的方案与自己的方案比较,谁的方案更佳?说出你的理由。
你在以后设计实验方案时应注意什么?学生:老师所用的水都是100 mL,三次所加的溶质的质量也相同。
因此老师的方案更好。
教师:假若很少很少的溶质加到大量的水中,水的温度变化情况可能是怎样的呢?学生:这样可能水溶解的物质太少,水形成溶液后的温度变化不明显,测不出物质溶于水是吸热还是放热,甚至得出错误的结论。
学生:要得出正确的结论,必须对实验条件作周密的考虑。
教师:我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实验方案设计中,要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分组实验,填写有关表格。
(表格见上)交流各组实验所得的结论。
学生:NaCl溶于水溶液的温度变化不大;NH4NO3溶于水时吸收热量;NaOH溶于时放出热量。
武宁二中集体备课记录表3教学流程(包括课题引入,教学进程,总结等方面。
初中化学集体备课活动记录范文活动主题:初中化学教学策略与课程内容优化。
活动时间:[具体时间]活动地点:[详细地点]参与人员:初中化学备课组全体教师。
一、开场。
[主持人老师]:“各位化学大侠们,咱们今天又聚在一起进行集体备课啦,就像一群超级英雄要共同商量拯救化学小迷糊们的大计。
”大家哈哈一笑,开始了今天的备课活动。
二、教学进度交流。
1. [教师A]:“我先说下我教的那几个班的情况哈。
现在讲到化学方程式这一块了,感觉学生们就像是进入了迷雾森林,看着化学方程式这个‘大怪兽’有点懵。
”2. [教师B]:“我也有同感啊。
我本来想着这化学方程式就像是按照配方做化学蛋糕,原料和成品的关系嘛,可他们就是搞不清反应条件、配平那些。
我现在进度比你慢一点,还在化学式书写这卡着呢。
”3. [教师C]:“哈哈,你们这情况都挺典型的。
我觉得咱们得给学生把基础夯实,就像盖房子打地基一样。
像化学式书写,那些元素符号就像建筑的小砖头,得让他们记得牢牢的。
”三、教学方法讨论。
1. 化学方程式教学。
[教师A]:“我想在化学方程式教学里用点小游戏。
比如弄个方程式拼图比赛,把方程式拆成反应物、生成物、反应条件等部分,让小组竞赛拼方程式,这样他们既能记住各个部分,又能理解方程式的整体结构。
”[教师B]:“这个点子不错啊。
我觉得还可以让学生自己编化学方程式的口诀,像编顺口溜一样。
他们自己创作的,肯定记得更牢。
我举个例子哈,对于氢气燃烧这个方程式,‘氢气燃烧生成水,二二得水真完美’。
”大家听了都笑了起来,觉得这个口诀又好记又有趣。
[教师C]:“那我们还可以把化学方程式和生活联系起来。
像讲铁锈的形成,就说铁在空气中就像人没穿衣服在风雨里,氧气和水一欺负它,就变成铁锈啦,对应的方程式也就容易理解了。
”2. 化学式书写教学。
[教师D]:“我教化学式书写的时候,发现很多学生对化合价这块特别迷糊。
我就想啊,能不能把化合价编成一个化合价歌,像元素周期表的那个口诀一样,让他们天天唱,唱着唱着就记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