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九年级化学集体备课记录.pdf
- 格式:pdf
- 大小:26.67 KB
- 文档页数:2
初中化学组集体备课活动记录
该备课活动旨在促进初中化学教师之间的交流和共享,提高教学效果。
以下是活动记录:
日期:[日期]
参与人员:
- [参与人员姓名1]
- [参与人员姓名2]
- [参与人员姓名3]
- ...
活动内容:
1. 讨论教材内容:参与人员共同探讨了当前教材中的化学知识点和教学重点,讨论了如何更好地解释和演示这些概念。
2. 分享教学资源:每位参与人员带来了自己在化学教学中使用的一些优质资源,包括实验设计、多媒体资料和练题等。
大家互相交流和分享了这些资源,以丰富教学内容和方法。
3. 探讨教学方法:参与人员分享了自己在教学过程中使用的有效方法和策略,包括启发式教学、案例教学等。
大家就教学方法的优劣进行了讨论,并提出了一些改进策略。
4. 教学活动设计:针对某些难以理解或抽象的概念,参与人员共同设计了一些富有趣味性和互动性的教学活动,以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和参与度。
结果和反馈:
该备课活动得到了参与人员的积极反馈。
大家认为通过互相交流和分享,不仅增加了教学资源的丰富性,也拓宽了教学方法和策略的选择。
参与人员表示将会将这次备课活动中的收获应用到自己的教学中,以提高学生的研究成效。
下一步计划:
为了进一步提高备课活动的效果,参与人员决定继续定期举行集体备课活动,并在每次活动中设立特定主题,以便更深入地探讨和分享化学教学方面的内容。
武宁二中集体备课记录表1武宁二中集体备课记录表2活动与探究(一):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阅读有关教材,明确活动目标、实验用品。
学生:我们的活动目标是探究NaCl、NH4NO3、NaOH溶解于水是放出热量还是吸收热量。
学生:实验用品有试管、烧杯、玻璃棒、温度计、NaCl、NH4NO3、NaOH。
设计实验方案。
学生:我组的实验方案是先测出水的温度,再向水中加入溶质,等溶质溶解后测出水溶液的温度。
若水溶液的温度比水的温度高,则物质溶解于水时是放出热量的,反之是吸热。
教师:同学们的实验思路是正确的。
下面我提供一个设计方案,请同学们参考。
阅读教师提供的实验方案。
(1)取三只烧杯,各注入100 mL水,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
(2)将两药匙NaCl、NH4NO3、NaOH分别加入上述三只烧杯中,搅拌至固体完全溶解,测量溶液的温度。
(3)用手背小心触摸三只烧杯的外壁,有什么感觉?(4)把实验后的溶液,倒入指定的容器内。
(5)计算溶解前后液体温度的变化,填入下表中。
物质溶解时的温度变化测量的温度/℃温度的变化(与水相比) 水氯化钠溶液硝酸铵溶液氢氧化钠溶液各小组将老师提供的方案与自己的方案比较,谁的方案更佳?说出你的理由。
你在以后设计实验方案时应注意什么?学生:老师所用的水都是100 mL,三次所加的溶质的质量也相同。
因此老师的方案更好。
教师:假若很少很少的溶质加到大量的水中,水的温度变化情况可能是怎样的呢?学生:这样可能水溶解的物质太少,水形成溶液后的温度变化不明显,测不出物质溶于水是吸热还是放热,甚至得出错误的结论。
学生:要得出正确的结论,必须对实验条件作周密的考虑。
教师:我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实验方案设计中,要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分组实验,填写有关表格。
(表格见上)交流各组实验所得的结论。
学生:NaCl溶于水溶液的温度变化不大;NH4NO3溶于水时吸收热量;NaOH溶于时放出热量。
武宁二中集体备课记录表3教总问题探究,得出结论小组讨论,提出假设。
新世纪中学集体备课记录表(1)年级学科九年级化学课题定量研究化学反应中心发言人记录人时间地点九年级办公室人员中心问题在本章之前,学生对化学变化中物质发生了质的变化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还具体学习了氧气和氢气有关的化学反应。
但是,在前三章中,常用文字表达式来表示物质发生的化学变化,这种表示方法使用起来很不方便,正如本章教材前言中指出的“无法表示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组成,也无法反映出各物质间的量的关系”。
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是初中化学入门的三种重要化学用语,掌握了它们才有可能学好化学,其重要性可想而知。
在前两章中,学生学习了用元素符号表示该元素的名称和该元素的一个原子;还学习了用化学式来表示物质的组成,这些都为本章化学方程式的教学作好了准备。
二、本单元教学内容本章在全书中的地位和作用,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认识:(1)完成了化学用语的教学,使学生学会利用化学式来表示物质之间的化学变化,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2)总结氧气和氢气的化学性质,把表示物质化学变化的文字表达式,改写为化学方程式;(3)对于化学的学习,开始从生成何种物质向生成多少物质的方面过渡。
由此可见,本章的学习质量,将对全部初中化学的学习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研讨解决策略1.,用实验探究的方法验证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守恒。
2.了解化学反应的表示方法、理解方程式书写原则,根据提3.认识化学变化中各物质之间的质量关系和微观粒子,之间的数量关系。
能根据化学方程式解决简单的与化学反应有关的定量问题。
4.在认识物质的和定量等多角度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代表性的、简单的化学变化学变化时初步形成宏观事实、微观本质和符号表征之间主动联系的思维习惯。
5.通过定量研究化学反应,认识定量研究对化学科学发展、工农业生产、生活的重要意义。
结论1.遵循质量守恒定律2.3.产生新物质4.5.6.。
初中化学集体备课记录
初中化学集体备课记录
日期: [填写日期]
地点: [填写地点]
主题: [填写备课主题]
参与教师: [填写教师姓名]
会议记录:
1. 会议开始
- 主持人简要介绍备课主题,并确认会议目标和议程。
2. 复习与讨论上一次备课内容
- 教师们回顾上一次备课的内容并进行讨论,提出任何需要澄清或修改的地方。
3. 讨论本次备课内容
- 教师们逐个讨论本次备课内容,包括教学目标、重点知识、教学方法和评估方法等。
- 教师们彼此分享他们在教学中的经验和教学资源。
4. 教学资源分享
- 教师们分享自己准备的教学资源,如课件、实验设计、作业等。
- 讨论如何充分利用教材和其他资源来支持课堂教学。
5. 实验设计讨论
- 讨论实验的设计和安全措施,确保实验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 教师们就实验中可能遇到的问题进行讨论,并提出解决方案。
6. 教学评估方式讨论
- 教师们讨论适合本次课堂的评估方式,如小测验、作业、实验报告等。
- 讨论如何根据评估结果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7. 任务分工与安排
- 教师们分工合作,确定各自在备课过程中负责的任务和时间安排。
8. 下一步行动计划
- 教师们总结会议内容,制定下一步行动计划,包括备课时间和地点等。
9. 会议结束
- 主持人对会议进行总结,并感谢教师们的参与和贡献。
备注:
- 会议记录将被保存,并用于参考和备课过程中的回顾。
- 教师们可以随时提出他们在备课过程中的问题和想法,以便得到其他教师的帮助和建议。
雨母山中学理化组集体备课记录科目化学课题:4.3性质活泼的氧气中心发言人肖启虎时间第6周周四地点物理实验室参加人杨勇为何宏开舒华龙肖启虎田芸刘静集体备课过程主备说课肖启虎发言:学习目标:1、初步学会制取氧气的方法。
2、明确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
3、增强对化学现象的探究欲,培养学习化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教学难点:实验装置的设计实验用品:试管、锥形瓶、长颈漏斗、带导管的橡皮塞、乳胶管、集气瓶、水槽、药匙、毛玻璃片;过氧化氢溶液、二氧化锰、碎瓷片、火柴;教学媒体选择:多媒体课件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教学过程: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猜一个关于氧气的谜语,接着提出问题:你想知道在实验室里是如何制取一瓶氧气的吗?组织讨论:如果让你到实验室制取一瓶氧气,你需要解决哪些问题?[师生共同分析,得出,展示图片]●反应原理●实验装置●收集方法●实验步骤师小结:在实验室通常采用过氧化氢来制取氧气。
接着又提出新的问题:过氧化氢在常温下是否分解?反应需要什么条件呢?设问质疑:在上述反应中,二氧化锰是一种反应物吗?它起什么作用呢?展示图片:催化剂概念,引导学生分析概念,最后总结实验室制氧气的反应原理。
过渡:我们已经知道了用什么药品来制取氧气,那么该用什么实验装置呢?展示几种常见的气体制取装置。
小结学生讨论的结果,总结此装置的特点(反应物为固体和液体,且反应不需加热)设问质疑:前面我们已学过怎样到操场上取一瓶空气,那么制取的氧气该如何收集呢?图片展示:氧气的物理性质,根据上述信息,你认为该如何收集氧气呢?原因是什么呢?提出问题:用排水法收集氧气时应注意哪些问题呢?指导学生看书讨论,图片展示问题。
设问质疑:如何进行实验操作呢?师生共同分析得出实验步骤,图片展示:1.组装仪器2.检查装置的气密性3.装药品(先固后液)4.收集气体5.拆卸、清洗和整理实施实验方案:指导学生分组实验,亲自动手制备一瓶氧气。
九年级化学集体备课记录
原子的构成(第一课时)
课题名称原子的构成(第一课时)备课时间10.10
教材分析
物质构成的奥秘是初中化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学生今后学习化
学的重要理论基础与必不可少的工具。
而原子的构成又是学习物质结构理
论和认识元素的基础。
本课题是在学生学习分子、原子的概念的基础上
深入探究原子的内部构成及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
然后在学习原子结构的基础上,继续学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得失电子形成离子的过程。
本
课题难点比较集中,有微观表征:电子的分层排布、离子的形成;有化学
用语:原子结构示意图、离子符号;也有把宏观与微观架起桥梁的知识:
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化学性质的关系。
这些内容是引领学生把学习注
意力由宏观世界转到微观研究的重要过渡,为学生探求宏观物质变化的奥
秘打开了一个微观领域的窗口,是引发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和向往,是培养学生对微观世界学习兴趣的一个很好的素材。
并介绍相对原子质量。
学情分析学生在前面学到的微观知识有限,积累的感性知识不充分,而原子的构成内容抽象、远离学生的生活经验,并且教材语言以结论性的叙述型语言为主,这成为本节教学的难点。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
了解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
认识原子的结构及核电荷数,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的关系。
分析原子内部各粒子的带电情况。
知道原子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
了解离子的形成,初步认识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了解原子结构示意图涵义及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了解原子的实际质量和相对原子质量的意义,并会查相对原子质量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数据信息的分析比较,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提炼规律。
通过想象、猜想→探索证明→归纳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培养学生空间想象力。
观察l~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归纳小结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
性质的关系。
探究分析NaCl的形成过程,了解离子的形成,初步认识离子是构成物质
的一种粒子。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建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可分的”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观;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
通过原子构成的认识,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对微观世界学习的兴趣。
唤起学生对科学的好奇与向往。
教学重点原子的结构,离子的形成过程、核外电子排布,相对原子质量
教学难点对原子结构的微观认识形成。
核外电子排布的特点,离子的形成过程。
求算相对原子质量。
教学流程一、原子的构成
1.复习知识
【回忆】我们知道分子、原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那么分子和原子
主要的不同在哪里呢?
【回答】在化学变化中分子会分化而原子不能再分。
2. 【引入】分子很小,但在化学变化中还可进一步分成原子,而原子在
化学变化中无法再分了。
那么原子是不是不可再分的最小微粒了呢?
3.教师大比方帮学生建立原子形象。
4.学生阅读课本,了解原子的构成,交流归纳。
并试着画出原子构成的简单网络
5.学生阅读课本,找出为什么原子不显电性,交流归纳,并得出原子中质
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
6.学生分析表3-1,获取一些有用信息。
交流小结。
二、核外电子的排布
1.教师大比方帮学生建立原子构型形象。
2.设问:原子核外电子是如何运动的呢?学生想象、汇报,教师小结。
3.教师讲解核外电子分层排布的规律。
4.学生试着画出质子数为8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并与课本对比、学会。
5.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本上1-18号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归纳出最外层电
子数与元素化学性质的关系。
6.根据上面的分析得出离子的定义,教师教给学生离子的表示方法,教学生领会离子符号的意义,引导学生学会比较离子与原子的不同(尤其是从原子结构示意图上分析质子数与电子数的关系)。
通过分析氯化钠的形成
过程获知离子也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三、相对原子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