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黄河和治理和措施.32
- 格式:doc
- 大小:231.50 KB
- 文档页数:11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三节河流——黄河的治理与开发》教案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的主题是河流——黄河的治理与开发,属于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三节的内容。
教材通过介绍黄河的自然特征、历史变迁、治理措施以及开发利用,使学生了解黄河在我国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关注生态环境的意识。
教材内容丰富,插图清晰,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我国的主要河流有一定的了解。
但黄河的特殊性和复杂性,以及其在历史、文化、经济等方面的独特地位,可能需要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入探讨。
此外,学生可能对黄河的治理与开发措施有一定的好奇,希望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这些问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黄河的自然特征、历史变迁、治理措施以及开发利用;掌握黄河流域的水土保持、防洪减灾等方面的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查阅资料、讨论交流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关注生态环境的意识,提高学生对黄河治理与开发的关注度。
四. 教学重难点1.黄河的自然特征及其形成原因2.黄河的历史变迁及其影响3.黄河治理的措施及其效果4.黄河的开发利用及其前景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黄河的基本概念、特征、历史变迁等知识。
2.案例分析法:分析黄河治理的成功案例,如小浪底工程、三门峡大坝等。
3.讨论交流法:学生就黄河治理与开发的议题进行讨论,分享各自的观点和看法。
4.实地考察法:如果条件允许,可以学生参观黄河流域的相关景点或工程,加深对黄河治理与开发的理解。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PPT课件,包括黄河的自然特征、历史变迁、治理措施、开发利用等方面的内容。
2.准备相关资料,如黄河治理的文献、报道等,以便在课堂上进行案例分析和讨论。
3.准备实地考察的地点和行程,如果需要的话。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课件,简要介绍黄河的自然特征和历史变迁,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关注。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黄河的治理与开发》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黄河的治理与开发》是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的一章内容。
本章主要介绍了黄河的地理特征、历史变迁、生态环境问题以及治理和开发措施。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黄河对我国的重要性,以及治理黄河的意义和挑战。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对地理现象和问题有一定的认识和理解能力。
但他们对黄河的历史变迁和治理开发可能了解不多,需要通过本章的学习来丰富和深化认识。
此外,学生可能对生态环境问题有一定的关注,但对具体的治理措施和开发策略可能还不够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黄河的地理特征、历史变迁、生态环境问题,掌握治理黄河的基本措施和开发策略。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图片、案例等资料,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综合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黄河治理和开发的关注,提高他们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黄河的地理特征、历史变迁、生态环境问题,治理黄河的措施和开发策略。
2.难点:对黄河治理和开发的理解和分析。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黄河的地理特征、历史变迁、生态环境问题,以及治理黄河的措施和开发策略。
2.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治理案例,让学生了解治理黄河的具体措施和效果。
3.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黄河治理和开发的策略,培养学生的合作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制作包含黄河的地理特征、历史变迁、生态环境问题,以及治理黄河的措施和开发策略的PPT。
2.案例资料:收集相关的治理案例,用于课堂上进行分析。
3.小组讨论材料:准备相关的讨论题目和材料,让学生在小组讨论中进行思考和交流。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黄河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黄河的美丽和重要性,激发他们对黄河治理和开发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通过PPT呈现黄河的地理特征、历史变迁、生态环境问题,让学生对黄河有更深入的了解。
《黄河的治理与开发》教学设计课标: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描述黄河的特点,举例说明其对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的影响教材解读:《黄河的治理与开发》是初中地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三节河流的第三课时内容。
正文以上游、中游、下游的问题与开发为逻辑展开,最后展示治理结果。
侧重点在于中游水土流失问题原因与治理。
在认识黄河各河段生态问题及成因时,了解地理环境中各要素的联系,是培养学生人地协调观非常重要的内容。
教学目标:1、区域认知:运用地图,说出黄河流经的省区、地形区、干湿地区、上中下游分界点及支流。
2、综合思维:结合材料分析黄河中游含沙量大、下游地上河的成因、危害及治理方法。
3、地理实践力:根据地形图、干湿地区分布图分析黄河各河段的水文特点。
4、人地协调观:通过中游水土流失成因分析,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人地观。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黄河中游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及影响。
教学难点:黄河现存问题及治理黄河的措施。
教学过程:导入:视频播放<<将进酒>>的诗歌视频,让学生说一下"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天上是哪里?到海是哪里?引出今天的授课内容.讲授新课:一、探访黄河-了解黄河概况利用PPT展示投影,分别完成以下黄河概况的学习1、黄河发源地、注入海洋2、在地图中找到河流的中下游的3、流经的省区4、流经的地形区5、为什么只能说黄河是我国第二长河,而不是第二大河?(PPT 展示黄河和其他河流的对比图)思考:对比黄河长度和年径流量,你会发现什么,并思考成因?原因:主要是受气候的影响。
黄河的径流量受气候影响很大,黄河流经干旱、半干旱和半湿润区,降水较少,全流域年平均降水400毫米左右,蒸发量大,水量较小。
过渡:黄河作为世界上古老的文明发祥地之一,为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了哪些贡献?二、黄河开发及贡献(自主阅读教材P49,分析总结黄河的贡献?)1、塑造平原(PPT 图片展示相关图文资料)2、提供淡水(PPT 图片展示相关图文资料)3、开发水能资源(PPT 图片展示相关图文资料)4、开发旅游资源(PPT 图片展示相关图文资料)过渡:我们在开发和利用黄河时,也遇到了一些问题,黄河出现哪些忧患呢?,下面我们接着学习。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黄河的治理与开发》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黄河的治理与开发》是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的一节课。
这部分内容主要介绍了黄河的基本情况,包括黄河的流经地区、流域特点、治理历程和开发利用等。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黄河的相关知识,掌握黄河的治理措施和开发利用情况,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地理基础知识,对河流有一定的了解。
但黄河的特殊性和复杂性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更深入的了解和探究。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和实践活动。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黄河的基本情况,掌握黄河的治理措施和开发利用情况。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观察、数据分析等方法,培养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关爱河流、保护环境的意识,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黄河的基本情况、治理措施和开发利用情况。
2.教学难点:黄河流域的特点、治理措施的原理和效果。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2.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课件、地图、图片等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黄河的相关知识。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黄河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黄河的美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了解黄河的基本情况,为课堂讨论打下基础。
3.课堂讲解:教师结合多媒体课件和地图,详细讲解黄河的流域特点、治理历程和开发利用情况。
4.案例分析:分析典型的黄河治理案例,让学生了解治理措施的原理和效果。
5.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黄河治理和开发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和建议。
6.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黄河治理和保护的重要性。
7.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地理观察和实践作业,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三节河流——黄河的治理与开发》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三节河流——黄河的治理与开发》这一节的内容,主要介绍了黄河的基本情况,包括黄河的流程、流域、水文特征等,以及黄河的治理和开发利用。
本节课的内容对于学生来说,既有知识的广度,也有知识的深度,需要学生对黄河有全面的认识和理解。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进入八年级之前,已经对地理学科有了初步的认识和了解,对于一些基本的地理知识有一定的掌握。
但是,对于黄河这样的长河,其流程、流域、水文特征以及治理和开发利用,可能还缺乏深入的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从基本的知识点入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黄河的相关知识。
三. 说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有三个:一是让学生了解黄河的基本情况,包括流程、流域、水文特征等;二是让学生理解黄河的治理和开发利用,以及其意义;三是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四. 说教学重难点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主要有两个:一是黄河的流程、流域、水文特征等基本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二是黄河的治理和开发利用的意义和作用的理解和掌握。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讲授法、问答法、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参与。
同时,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PPT、视频等,帮助学生形象直观地理解黄河的相关知识。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地理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讲解:详细讲解黄河的流程、流域、水文特征等基本知识,让学生对这些知识有全面的理解和掌握。
3.分析:分析黄河的治理和开发利用的意义和作用,让学生理解这些措施对于黄河流域的发展的重要性。
4.讨论:学生进行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理解,提高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5.总结: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6.作业:布置相关的作业,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和运用。
新课标人教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三节《黄河的治理》精品教案学习目标1、掌握黄河的自然特征;2、了解黄河的三个奉献;3、理解“地上河”的成因;4、知道如何根治黄河。
5、加深学生的环境忧患意识,树立正确的人地观念;通过黄河利与弊共存的事实,增强辩证观,学会一分为二地看待问题。
重点、难点1、黄河下游“地上河”成因;2、根治黄河的措施。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引入】找学生背李白的名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师提问:“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中,“天上”和“海”分别指哪里?【指导自学】学生自主完成同步“主干知识”,小组合作交流讨论互动探究第2题。
【自学反馈】各组合作学习讨论交流后的问题汇总,教师释疑。
【质疑释疑】一、黄河概况展示黄河概况图(图2.32)让学生回答并在地图上明确各位置:1、说出黄河的发源地及注入的海洋。
2、说出黄河流经的省区。
3、说出黄河流经的地形区。
4、黄河的上游、中游和下游的划分界点及所在省区?5、指出黄河的主要四条支流,说出分别位于黄河的哪一部分。
(第4、5题找学生上黑板标注)二、母亲河的奉献结合图2.32,让学生总结黄河的主要贡献:1、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2、提供丰富的水能资源(生找出黄河干流上的主要水电站,判断水电站集中分布的河段,小组合作讨论水能资源丰富的原因)3、塑造平原和灌溉作用(生说出塑造的三大平原:宁夏平原、河套平原和华北平原)4、提供旅游资源(说出主要的旅游资源。
)三、忧患与治理1、生总结黄河各河段出现的危害。
(总结:上游荒漠化;凌讯中游水土流失下游洪水;凌讯;断流)2、小组合作交流讨论:(结合课本活动)(1)凌训主要发生在上游宁夏、内蒙古和下游山东境内部分河段的原因。
(2)黄河中游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
(3)历史上黄河下游水灾严重的原因。
(4)下游断流的原因。
3、黄河的治理措施。
针对各问题相应的治理措施,学习小组讨论交流形成书面材料。
《黄河的治理与开发》游渭河、汾河等。
问题2:黄河流域地形、气候分别有什么特点?中、下游分别流经哪些省级行政区、地形区?学生活动:读图,做出回答。
黄河流域以高原、平原为主,气候类型主要有高原山地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季风气候。
黄河中、下游流经的省级行政区主要是山西省、陕西省、和河南省、山东省;流经地形区主要是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
设计理念:通过读图,让学生学会分层读图和提取有效信息的基本技能。
提供资料:黄河的景观图片。
提问:通过读图,你对黄河(水)的第一印象是什么?学生回答:黄河含沙量大。
教师讲述:黄河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之一,这是母亲河的病,而且病的很严重,急需治疗。
(四)黄河忧患(功过)教师讲述:黄河母亲的“病情”到底严重到什么程度?“病因”是怎么产生的呢?让我们扮演黄河的医生,一起来探究。
提供资料:黄河的干流泥沙沿途变化图问题1:黄河个河段泥沙含量有什么变化?学生活动:读图讨论分析数据,认识黄河各河段的泥沙有“上游较小、中游剧增、下游略减”的特点。
问题2:黄河下游有什么特点?学生活动:继续读图,仔细观察,认识教师提供有关黄河中游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的资料和下游“地上河”。
问题:黄河中游为什么泥沙剧增?黄河下游为什么无大支流汇入?学生活动:根据资料和所学知识探究。
探究1:从黄河下游地形特点入手,探究下游形成“地上河”的原因是河水流速减慢,泥沙沉积,河床抬高。
正因为下游形成“地上河”,所以流域面积狭窄,无大支流汇入。
探究2:问题:黄河下游形成“地上河”有什么危害?学生活动:读阅读材料结合活动题,认识黄河水灾危害之大,明确“地上河”河下游水患之间的关系。
环节3:学生归纳:黄河主要的“病症”是下游水患,其“病根”在中游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
环节4:问题:黄河母亲还有哪些“病症”?学生活动:在读“黄河的忧患”图,及教材P50-52活动中的相关资料,简单了解黄河沿途的土地荒漠化、凌汛、断流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