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池塘养鱼中的饲料投喂
- 格式:docx
- 大小:38.12 KB
- 文档页数:2
养殖鱼类的饲料消化与饲养效率养殖业在现代农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中养殖鱼类的养殖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而养殖鱼类的饲料消化与饲养效率成为了提高养殖业经济效益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本文将从饲料的消化过程以及影响饲养效率的因素两方面进行讨论。
一、饲料的消化过程饲料是养殖鱼类生长和发育的重要来源,而饲料的消化过程对养殖鱼类的健康生长至关重要。
1. 摄食和口腔消化摄食是鱼类进食的第一步,通常鱼类会通过张嘴吞食饲料。
摄食过程中,鱼类的口腔会参与消化,例如通过咀嚼、分泌唾液等方式将饲料破碎和湿润,为后续消化做准备。
2. 胃消化摄入口腔的饲料会通过食道进入鱼类的胃部,胃部是饲料进一步消化的重要器官。
在胃中,鱼类的胃液会分泌酶类物质,例如蛋白酶和脂酶,这些酶能够分解饲料中的蛋白质和脂肪,使其转化为可被鱼类吸收的物质。
3. 肠道吸收消化后的饲料会进入鱼类的肠道,在肠道中,鱼类的肠道上皮细胞会通过吸收作用,将消化后的营养物质吸收到血液中供养分配至各个组织和细胞,以促进鱼类的生长和发育。
二、影响饲养效率的因素养殖鱼类的饲养效率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下面将介绍其中一些重要的因素。
1. 饲料的质量和成分饲料的质量和成分是影响饲养效率的关键因素之一。
优质的饲料应具备全面的营养成分,包括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和矿物质等。
合理的饲料成分能够满足鱼类的生长发育需求,提高饲养效率。
2. 饲料的颗粒大小和形状饲料颗粒的大小和形状对鱼类的进食和消化有着重要影响。
合适的颗粒大小能够提高鱼类的进食率和摄食效率,进而改善饲养效果。
此外,颗粒的形状也能够影响饲料在鱼类胃中的停留时间,进而影响饲料的消化吸收效果。
3. 饲料的投喂方式和频率饲料的投喂方式和频率也是影响饲养效率的重要因素。
合理的投喂方式能够使饲料均匀分布在水体中,使鱼类能够充分摄食,并且减少饲料的浪费。
同时,合理的投喂频率能够保持适当的饥饱感,促进鱼类的正常进食和消化。
合理投喂养殖饲料的方法饲料投喂是水产养殖中的一个关键环节,合理运用投喂方法是提高经济效益、降低成本的重要手段。
1 区分养殖种类不同种类的鱼,其潜在生长能力及生长所需营养要求各不相同,因此其投饲率也有区别。
如草鱼在25℃左右时的投饲率为5%--9%,鲮鱼则为2%。
同种类其投饲率也不尽相同,如体重100g的尼罗罗非鱼投饲率为1.6%,而同体重的莫桑比克罗非鱼则应达到2.4%。
2 区别饲料品种蛋白质是鱼类生长所必需的最主要营养物质,蛋白质含量也是鱼饲料质量的主要指标。
对于同一种鱼类,蛋白质含量高的饲料可适当减少投喂量,而蛋白质含量低的饲料就应增加投喂量。
由于目前鱼饲料没有统一的营养标准,鱼饲料的蛋白质含量参差不齐,应选择正规厂家生产的饲料。
3 把握吃食时间按照常规标准投喂一定数量的饲料后,鱼类吃完时间不足2h,说明投饲不足,应适当增多。
如果经过较长时间正规投喂,鱼类吃食时间突然缩短,说明鱼体已增重,应调整投喂标准。
投喂草类、螺、蚌等饲料,一般以7h--8h吃完为标准。
4 观看养鱼水色一般肥水呈油绿色或黄褐色,上午水色较淡,下午渐浓。
水的透明度在30cm左右,表明肥度适中,可进行正常投喂;透明度大于40cm时,水质太瘦应增加投饲量;透明度小于20 cm时,水质过肥,应停止或减少投饵。
这在主养鲢、鳙鱼的池塘水面表现得特别明显,当水质过肥时,鲢、鳙鱼会出现头大、尾小、背窄、游动无力的现象,甚至有瘦弱残废的个体漂浮水面,这表明水中浮游生物过少。
主养鲤鱼的水面可根据水的浑浊度来确定投喂的多少,如整池水都很浑浊,呈泥黄色,排除大雨或人为的原因,可证明鲤鱼在池底活动极频繁,不断拱泥而致水体浑浊,由此可判定鲤鱼处于饥饿状态,应加大投喂量。
5 掌握常规标准春季水温低,鱼小,摄食量小,在晴天气温升高时,可投放少量的精饲料。
当气温升至15℃以上时,投饲量可逐渐增加,每天投喂量占鱼类总体重的1%左右。
夏初水温升至20℃左右时,每天投喂量占鱼体总重的1%--2%,但这时也是多病季节,因此要注意适量投喂,并保证饲料适口,均匀。
池塘养鱼的投饲饵料是池塘养鱼的物质基础,适时、适量投喂优质饵料,对于鱼类加速生长和提高产量至关重要。
1.全年预投饲量及预分配池塘养鱼的全年预投饲量主要根据养鱼的计划产量、各种鱼的计划增重量和饵料系数决定。
计算公式为:全年预投饲总量(千克)=全年净产鱼重量(千克)×饵料系数全年各月饵料的预分配,应根据各月水温计算,即根据历年的水温记录,先计算出投饲期内各月总温度占投饲期总温度的百分比,再按该比例数与全年预投饲总量相乘,即得各月饵料预分配量。
计算公式为:本月预投饲量(千克)=全年预投饲总量(千克)×本月总温度(℃)/投饲期总温度(℃)上述计算结果仅作为准备饵料的依据,实际投饲量还须根据各月鱼的生长情况酌量增减。
若没有水温记录参考,可根据当地养鱼户过去养鱼的经验,大体确定各月的预投饲量。
2.投饲方法池塘养鱼投饲实行“四定”法,即定质、定位、定时、定量的投喂方法。
(1)定质要求投喂的饵料要新鲜、适口、营养价值高。
(2)定位投喂饵料要有固定的食场,如配合饵料应在平台或塘埂坡度较缓的硬滩脚上投喂;青草则要投喂在固定的饵料浮框内。
(3)定时池塘投喂饵料的时间一般随水温而定,如4月份,每天投饵2次,上午9时、下午3时;5~6月份,每天投饵3次,上午8时、中午11时半、下午3时;7~9月份,每天投饵4次,上午8时、中午11时、下午13时和15时;10月份投饵次数及时间同5~6月份;11月只投1次。
(4)定量每日的实际投饲量可根据鱼的吃食情况、天气、水质等灵活掌握,如投饲后鱼很快吃完,应适当增加投饲量,较长时间吃不完,则应减少投饲量;天气晴朗可多投,阴雨天少投,天气闷热欲下雷雨时应停止投饲;水色好、肥、爽,可正常投饲,水色淡应增加投饲量,水色过浓则减少投饲。
池塘养鱼投饵“四定”是什么意思投饵“四定”,即定质、定量、定位、定时。
定质:掌握鲜,嫩、活、适(适口)的原则,在鱼病期间,对饵料有必要进行消毒。
定量;按鱼的大小,数量和饵料质量来规定投喂的饲料数量。
定量还要根据天气,水温,浮头等情况而灵活掌握。
一般以投喂后3-4小时吃完为好。
定时:按时投喂。
如静水中常规养殖方法,每天一般投喂二次,上午8-9时一次,下午3-4时一次。
如用流水或温流水培育鱼种,则按一昼夜来定量,定出一昼夜投饵次数和每次的投喂时间。
白天多几次,夜晚少几次。
定位。
食场固定在一个位置,不要随意移动,这样可养成一到时候鱼就游到食台边等待吃食的习惯。
草类食台多用毛竹围成一个三角框,商品饵料食台多用芦席搭成。
脂溶性维生寨对鱼类有何作用
1.维生素a(视黄醇);由维生素元b一胡萝卜素转变而成。
对个眼疾和夜盲症等有治愈能力。
维生素a存在于牛乳、蛋黄、肝脏、绿叶、豆科植物、玉米、苜蓿之中。
2.维生素d(胆钙化醇):皮肤中经光化学反应,由维生素元7-脱氢胆固醇转化而得。
对吸收和代谢关系密切,能参与骨骼形成过程中的钙、磷沉积。
它存在于牛乳、蛋黄,鱼粉、鱼肝油及经日光照晒后的干草中。
3.维生素k,参与血液凝固。
它存在于苜蓿、鱼粉,玉米胚、肝脏、绿叶等内。
维生素k在日光中易破坏。
浅谈池塘养鱼中的饲料投喂1.投饲原则为了提高饲料的利用率,降低饲料系数,投喂饲料时必须坚持四定原则,即定时、定量、定质、定位。
2.投饲场所投喂颗粒饲料的精养池塘,投喂食场的选择很重要。
食场应选择在池塘的下风头或偏下风头处,一般投水深在0.8~1.5米处为宜,食场处底质较硬,淤泥少。
水过深时,光合作用弱,溶氧不足,对鱼类摄食不利。
而池塘下风头处,浮游植物量大,溶解氧高,光合作用强,对鱼类摄食非常有利。
对于夜间需要投饲的鱼类,投喂场所应选择在池塘的上风头处,因夜间上风头处溶解氧相对比较高。
3.投饲数量投饲数量的多少,主要受鱼的种类、规格、大小、水温、水质、饲料质量等诸因素的影响。
不同鱼类因对其饲料的消化利用能力不同,摄食量亦异,故对投饲量的要求也不一样,一般草食性鱼类的摄食量高于杂食性负类和肉食性鱼类。
随着鱼类的生长,体重增加,摄食量增大,绝对投饲量增高。
但随着鱼体重的增加,投饲率反而下降,鱼类的摄食量与体重呈负相关。
池塘水质好环对鱼类摄食量影响很大,水质清新、溶氧充足,鱼类摄食量大。
4.投饲计算日投饲量一般根据鱼的体重和投饲率计算。
鱼类配合饲料的日投饲量,可根据鱼的饲养尾数、鱼的平均尾重和投饲率计算:日投饲量=鱼的平均尾重×尾数×投饲率。
对于快速生长的养殖鱼来说,应经常根据池塘鱼的增重与水温、溶氧调整投饲率,并计算出下一段的投饲量,如按日调整的公式:当日投饲量=(池鱼原重+前日投饲量/预计饲料系数)×日投饲率。
5.投饲次数投饲次数主要取决于鱼类消化器官的特征和摄食的特性。
如虹鳟:虹鳟在鱼苗阶段,日投饲6~8次;开始8次,以后6次。
对于鱼种池,以保证每日4次以上为宜。
长至10克左右,每日投饲两次即可。
对于无胃鱼,其投饲次数应多些,每次投饲时间应长些。
在一定范围内,投饲次数增加,鱼的摄饲量和转化率也增加。
对鲤鱼苗,每日投饲8~10次,每次投饲时间20~30分钟,最好用投饲机投饲。
科学把握水产养殖中的饵料投喂谢全森 刘士学 杨振才(河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河北石家庄 050016)水产养殖的实质是一种以 物换 物的过程,也就是通过水产养殖,把饵料或肥料转化为水产品的过程。
水产养殖单位面积产量的高低和经济效益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使用的饵料是否合理和投饵的技术是否科学。
对于水产养殖来说,正确合理地选用饵料,科学合理地投喂,是促进养殖动物快速生长,提高饵料转化率,降低饵料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关键。
饵料投喂是水产养殖中的一大关键环节,只有正确把握饲养鱼类的投饵数量,科学投喂,才能提高饵料的利用率,保证养鱼增产增收增效。
目前对于鱼类的研究多集中于鱼类养殖技术、营养和饵料开发方面,对于科学的饵料投喂的报道较为少见。
而这方面的研究结果对于我们开展水产养殖业、提高效益、节省成本以及在环境保护方面是很重要的。
因此,科学把握水产养殖中饵料投喂显得尤为重要。
投饵技术包括投饵量的确定、投饵时间、投饵次数、投饵方法和投饵原则。
下面就投饵技术几个方面以及饵料投喂存在的问题进行阐述,期望能使读者对科学投饵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并且对于解决饵料投喂存在的问题提供借鉴。
1 投饵量的确定水产养殖适宜的投饵量是保证水产动物生长速度、饵料效率和经济效益的关键之一。
合理的投饵量应包含两方面的意义,一要满足鱼类对营养物质的需求,二要满足鱼类的饱食感(吴锐全,2005)。
若投饵量过大,会影响到鱼类对饵料中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率,从而降低饵料的转化率;若投饵量过少,饵料的营养物质中被用于维持鱼类代谢的部分比例偏高,而被用于生长的部分则比例偏低,从而使饵料转化率偏低,并且会使鱼类摄食不均匀,导致个体大小差异悬殊,一些鱼类长期处于半饥饿状态,抑制了鱼类的生长,也造成了饵料的浪费,影响鱼类的正常生长。
所以饵料适宜投喂量的确定十分重要。
投饵量主要受养殖鱼品种、规格大小、水温、水质、溶氧、饵料质量等因素的影响,具体如下:1.1 鱼的种类鱼品种不同,其投饵量和投喂次数也是不同的。
泥鳅的养殖技术泥鳅饵料的投喂技巧-养殖技术“长嘴就要吃”,泥鳅也不例外,泥鳅为杂食性小型鱼类,饲料来源很广,水蚤、蚯蚓、蝇蛆等是泥鳅天然的饵料生物,,在人工养殖条件下可投喂米糠、豆饼、豆渣、血粉、麦麸等。
但是如何吃出最佳成效,这是饵料的投喂技巧。
为了使泥鳅吃饱吃好,快速生长,降低饲料系数,在泥鳅的投喂过程中一定要牢记“四定四看”的原则。
下面具体来了解一下:泥鳅的养殖技术泥鳅饵料的投喂技巧。
一、“四定”投喂技巧池塘饲养泥鳅,鳅苗在下塘后两天内不投饲料,等鳅苗适应池塘环境后再投饲料。
1.定时待池塘中的泥鳅集群到食台上摄食后,在天气正常的情况下,每天投喂饲料的时间应相对固定,从而使泥鳅养成按时来摄食的习惯。
一般日投喂两次,上午8—9时投喂一次,下午14—15时投喂一次。
在泥鳅生长的高峰季节,晚上19—20时还应投喂一次。
2.定量每天投喂的饲料量一定要做到均衡适量,防止过多或过少,以免饱饥失常,影响消化和生长,要按水温的高低以及池塘中泥鳅的摄食情况灵活掌握。
当池塘水温高于30℃或低于10℃时,要相应减少日投饲量或停止投饲;在生长的高峰季节,要结合每天检查食台的情况,科学地确定每天的投喂量,其中晚上的投喂量应占到全天投饲量的50%~60%。
定量投喂,可减少饲料浪费,提高饲料消化率,减少对水质的污染、减轻鳅病和促进泥鳅正常生长。
3.定质投喂的饲料要求新鲜、安全卫生、适口、水中稳定性好,各种营养成分含量合理,不能投喂腐败变质的饲料。
发霉、腐败变质的饲料不仅营养成分流失,失去投喂的意义,当池塘中泥鳅摄食后,还会引发疾病及其他不良影响。
要依据不同水温,投喂植物性饲料和动物性饲料含量合理的配合饲料,促进泥鳅快速生长。
4.定位在泥鳅苗种刚入池的几天里,开始投喂饲料时,先是将粉状饲料沿池塘四周定时均匀投撒,逐渐将投喂的地点固定在食台周围,然后将投饲点固定在食台上,使泥鳅形成定时到食台上摄食的习惯。
一般每亩池塘设1~2平方米的食台4~6个。
谈谈水产养殖过程中饵料的投喂技术[摘要] 随着水产养殖业的蓬勃发展,养殖面积的扩大和种类的增多,仅靠天然饵料已远远不能满足水产养殖生产的需求。
因此,必须根据各种鱼类及水产动物的不同食性和营养要求,配制出高效的人工配合饲料并掌握科学的投喂技术,才能达到水产品高产、稳产的目的,进而提高广大养殖者的经济效益。
[关键词] 水产养殖;饵料;投喂技术在渔业生产过程中,投饲技术是直接影响饲料系数和养殖生产效果的重要因素。
饲料的投喂技术在水产养殖生产中十分重要,是现代水产养殖生产者必须熟练掌握的一项实用技术。
一、投饲原则为了提高饲料的利用率,降低饲料系数,在养殖鱼类投喂饲料时,要坚持“四定”和“三看”的投饲原则,以提高饲料效率。
1.定时:即天气正常时,每天的投饲时间应相对固定。
2.定量:投喂饲料一定要科学、定量,防止忽多或忽少,以免饥饱不均,从而影响养殖鱼类的消化吸收和生长。
3.定质:投喂的饲料必须新鲜,清洁、适口,营养相对平衡并尽量符合养殖鱼类的日常需求。
腐败变质的饲料不能投喂。
4.定位:投喂饲料必须有固定的食场和饲料台,使养殖的鱼类养成在固定点吃食的习惯。
5.看天气:要注意天气状况、水温状况随时观察鱼类的吃食情况。
6.看水质:注意观察水质和水体溶氧量的变化,依据水质好坏适当增减投饵量。
7.看养殖鱼类的生长和摄食:养殖鱼类不同的生长阶段对饵料投喂有不同要求。
根据具体情况,随时调节投饲量。
在温度适宜养殖鱼类的季节,天气晴朗时适当增加投饲量;阴雨天气、溶氧低时应停止投喂或减少投喂次数和数量。
二、投饲数量投饲数量是否科学,对饲料的利用和养殖的成本影响很大。
投饲量过低时,养殖的鱼处于饥饿状态,生长发育缓慢;投饲过量,不但饲料利用率低,水质易受污染,增加了鱼病的发病机会,且造成饲料浪费,人为增加养殖户的养殖成本。
因此,正确确定投饲量,合理投喂饲料,对提高鱼产量,降低生产成本有着重要意义。
养殖鱼类的增重与投饲量有着密切的关系,科学确定投饲量是投饲技术的一个关键问题。
农村鱼塘喂鱼技巧
农村鱼塘是一种重要的农业资源,如何科学喂养鱼类,提高鱼塘养殖效益,是每位农民都需要掌握的技巧。
1. 合理配饵。
不同种类、不同阶段的鱼类对饵料的要求不同,应根据鱼的品种、生长阶段和环境条件,选择适当的饵料。
对于小鱼,可以使用小型颗粒状饵料,对于大鱼,可以使用大颗粒或鲜活饵料。
同时,应尽量减少浪费,避免鱼食残留,影响水质。
2. 定时定量喂养。
喂鱼的时间应该稳定,不要让鱼类感到失落或饥饿。
同时,应控制好喂鱼的量,避免过多或过少。
一般情况下,每天喂养2-3次,每次间隔4-6小时为宜。
每次喂饵的量应当以鱼的食欲为准。
3. 观察鱼的行为。
通过观察鱼的行为,可以判断鱼类是否健康以及是否有食欲。
如果鱼类不食或者有病变,应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治疗。
4. 给鱼塘补充氧气。
鱼塘中的氧气含量是影响鱼类生长的重要因素之一。
如果水质不好或者气温较高,鱼塘中的氧气含量会下降,影响鱼类生长。
因此,应该定期检查鱼塘的水质和氧气含量,并适时补充氧气。
5. 防止污染。
鱼塘的水质对鱼类的生长非常重要,因此应该避免污染。
在鱼塘周围不要进行化肥、农药等化学品的使用。
同时,鱼塘中的底泥应该定期清理,避免污染。
农村鱼塘的喂养技巧涉及到多个方面,需要农民们对鱼类的生长
习性及其所需要的环境特点有一定的了解。
只有掌握了科学的喂养技巧,才能够提高鱼塘的养殖效益,从而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
水产渔业S h u ic h a n yu ye 随着水产养殖种类的不断增多以及养殖环境与养殖方式的不断转变,传统的饵料投喂技术已经不能满足现代水产养殖的需求,而饵料投喂技术是养殖主生产过程中重要环节,直接影响着养殖品种的产量和质量的提升。
因此,必须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对饵料投喂技术加以改良,从而实现“减量、增收、提质”的目的。
本文主要分析了影响养殖对象摄食量的主要因素,重点从投喂原则、投喂数量、投喂方法、投喂次数以及投喂时间等方面讨论了水产养殖过程中饵料的投喂技术。
1影响养殖对象摄食量的主要因素1.1养殖对象自身因素不同品种、不同体积以及不同生长环境下的养殖对象食性、胃及消化道容积、生理状态、适应性能力和群体效应之间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而这些差异决定了饲料投喂方法的选择以及摄食量的多少。
草食性鱼的摄食量大于杂食性鱼以及肉食性鱼;成鱼的摄食量大于鱼种以及幼苗。
部分鱼会在胃排空后开始摄食,所以这些鱼的摄食量总是比不上其他鱼的。
当鱼处于饥饿状态时,摄食量明显增多,但长期饥饿或处于应激状态时,摄食量就会减少,而繁殖期间鱼的摄食量也是呈下降趋势的。
此外,长期喂养一定的饲料或将鱼饲养在同一水环境,鱼会产生一定的适应性,通过影响鱼的生理反应影响鱼的摄食量。
一般来说,群体摄食量大于单体摄食量,而当群体数量到达某一峰值时鱼群的摄食量就会减少。
所以说,要在养殖过程中注意控制水体中鱼的数量。
1.2环境因素环境因素包括水温、溶氧、水体透明度以及水环境污染。
在一定范围内,养殖对象的摄食量与水温呈正比。
也就是说,水温升高,养殖对象的摄食量越大。
而水温的变化通常与季节变化有关,夏季养殖对象摄食量大,冬季养殖对象摄食量小。
水体中溶氧量较高的情况下,养殖对象摄食旺盛,生长较快,饵料报酬也高。
根据水生生物的对氧的需求,需要在水产养殖过程中将水中溶氧控制在每升水五毫克氧以上。
由于大部分养殖对象靠视觉摄食,所以水体透明度也会影响水生生物的摄食量。
池塘养鱼饲料投喂量确定方法准确掌握饲料投喂量是养鱼成功的保证。
它既能使鱼吃饱吃好,又不至于造成饲料浪费。
一般养鱼户对“四定”投喂中的定时、定质、定点不难理解,但对定量的概念比较模糊,现介绍几种确定池塘养鱼饲料投喂量的方法供参考。
方法一:以鱼净增重倍数和饲料系数计算年投喂量、月投喂量、日投喂量。
(1)年投喂量。
根据鱼净增重倍数和饲料系数来进行推算,即鱼种放养量×净增重倍数×饲料系数。
鱼净增重倍数一般为4~5。
全价配合饲料的饲料系数一般为2~2.5,混合性饲料则为3~3.5,如果是几种饲料交替使用,则分别以各自的饲料系数计算出使用量,然后相加即为年投喂量。
(2)月投喂量。
即年投喂量×当月饲料分配百分比。
一般3月份投喂年投喂量的1%,4月份投喂年投喂量的 4%,5月份投喂年投喂量的8%,6月份投喂年投喂量的15%,7月份、8月份、9月份均投喂年投喂量的20%,10月份投喂年投喂量的9%,11月份投喂年投喂量的3%。
(3)日投喂量。
根据月投喂量分上、中、下三旬安排。
3~8月,上旬日投喂当月投喂量日平均数的80%,中旬为日平均数,下旬为日平均数的120%;从9月份起,上旬为当月投喂量日平均数的120%,中旬为日平均数,下旬为日平均数的80%。
方法二:根据鱼存塘数确定日投喂量。
水温在15~20℃时,日投喂量为鱼体重的1%~3%;水温在20℃以上时,日投喂量为鱼体重的3%~5%。
方法三:观察鱼摄食情况,确定日投喂量。
此方法操作方便,简单易行。
饲料投喂后,一般以鱼2~3小时吃完为度,或以80%的鱼吃完游走为标准。
此方法也可与方法二结合使用,即以方法二计算出当日投喂量,投喂后,根据鱼吃完时间和鱼离开状况,酌情增减,以达到最适投喂量。
鱼塘喂鱼食的最佳时间和方法
鱼塘喂鱼食的最佳时间和方法
章节一:最佳时间
鱼塘喂鱼食的最佳时间是在早晨和傍晚,这两个时间段是鱼类活动最为活跃的时候。
早晨的光线比较柔和,水温相对较低,鱼类的新陈代谢较为活跃,此时喂食可以促进鱼类的消化吸收。
傍晚的时候,鱼类的活动也比较频繁,喂食可以增加鱼类的体力和免疫力,有助于鱼类的生长发育。
章节二:最佳方法
1. 量力而行:鱼塘喂食时,要根据鱼塘的面积、鱼的数量和种类、水质等因素来确定喂食的量和频率,不要过度喂食,以免造成浪费和水质污染。
2. 选择适宜的饲料:饲料的种类和成分对鱼的生长和健康有着重要影响,应选择适宜的饲料。
一般来说,对于草食性鱼类,可以选择植物性饲料;对于肉食性鱼类,可以选择动物性饲料。
3. 均匀喂食:在喂食时,应将饲料均匀地撒在鱼塘的各个角落,以免鱼类争夺食物而造成伤害。
同时,也可以避免鱼类在某一区域过度聚集,造成水质污染和
疾病传播。
4. 观察鱼类的反应:在喂食时,可以观察鱼类的反应,如果鱼类对饲料的反应不够积极,可以适当减少喂食量,或者更换适宜的饲料。
5. 定期清理鱼塘:鱼塘的水质对鱼类的生长和健康有着重要影响,定期清理鱼塘可以有效地减少水质污染,保持水质的清洁和透明度。
总结:
鱼塘喂鱼食的最佳时间是在早晨和傍晚,最佳方法是量力而行、选择适宜的饲料、均匀喂食、观察鱼类的反应和定期清理鱼塘。
以上方法可以帮助鱼类健康成长,同时也可以保持鱼塘的水质清洁和透明度,提高养殖效益。
浅谈池塘养鱼中的饲料投喂
1.投饲原则为了提高饲料的利用率,降低饲料系数,投喂饲料时必须坚持四
定原则,即定时、定量、定质、定位。
2.投饲场所投喂颗粒饲料的精养池塘,投喂食场的选择很重要。
食场应选择
在池塘的下风头或偏下风头处,一般投水深在0.8~1.5米处为宜,食场处底质较硬,淤泥少。
水过深时,光合作用弱,溶氧不足,对鱼类摄食不利。
而池塘下风头处,浮游植物量大,溶解氧高,光合作用强,对鱼类摄食非常有利。
对于夜间需要投饲的鱼类,投喂场所应选择在池塘的上风头处,因夜间上风头处溶解氧相对比较高。
3.投饲数量投饲数量的多少,主要受鱼的种类、规格、大小、水温、水质、饲
料质量等诸因素的影响。
不同鱼类因对其饲料的消化利用能力不同,摄食量亦异,故对投饲量的要求也不一样,一般草食性鱼类的摄食量高于杂食性负类和肉食性鱼类。
随着鱼类的生长,体重增加,摄食量增大,绝对投饲量增高。
但随着鱼体重的增加,投饲率反而下降,鱼类的摄食量与体重呈负相关。
池塘水质好环对鱼类摄食量影响很大,水质清新、溶氧充足,鱼类摄食量大。
4.投饲计算日投饲量一般根据鱼的体重和投饲率计算。
鱼类配合饲料的日投
饲量,可根据鱼的饲养尾数、鱼的平均尾重和投饲率计算:日投饲量=鱼的平均尾
重×尾数×投饲率。
对于快速生长的养殖鱼来说,应经常根据池塘鱼的增重与水温、溶氧调整投饲率,并计算出下一段的投饲量,如按日调整的公式:当日投饲量=(池鱼原重+前
日投饲量/预计饲料系数)×日投饲率。
5.投饲次数投饲次数主要取决于鱼类消化器官的特征和摄食的特性。
如虹鳟:虹鳟在鱼苗阶段,日投饲6~8次;开始8次,以后6次。
对于鱼种池,以保证每
日4次以上为宜。
长至10克左右,每日投饲两次即可。
对于无胃鱼,其投饲次数
应多些,每次投饲时间应长些。
在一定范围内,投饲次数增加,鱼的摄饲量和转化
率也增加。
对鲤鱼苗,每日投饲8~10次,每次投饲时间20~30分钟,最好用投
饲机投饲。
对鲤鱼种每日投饲6次。
据资料报道鲤鱼每天投喂4次,能使鲤鱼的生长和饲料效率达到最佳境地。
6.投饲时间研究证明,鱼在吃饱以后,摄食就会有一个间歇期。
如果每天投
饲一次,则以中午为宜;投饲两次,第一次投饲可于上午9时左右,第二次可在下午4~5时。
在这两次之间可投喂1~2次。
7.讨论
(1)鱼类生长不是随着投饲量的增加而增长,这是因为过量的饲料不能完全
被采食和完全消化。
与此同时,饲料进入消化道后,在消化吸收过程中,会引起鱼类机体有较大的新陈代谢活动,用于鱼体生长的蛋白质脱氨基作用需要消耗能量,过量的投饲不但增加成本,而且抑制生长,并增加水体的污染;过量的投饲又会降低水中含氧量,残饵会粘附于鱼鳃,严重地干扰并降低供氧量,鱼类会在供氧不足条件下而死亡。
投饲量掌握“八成饱”的原则,这对提高养殖鱼类食欲、减少投饲损失是行之有效的。
(2)蛋白质的消化率受饲料在消化道内消化时间长短的影响,蛋白质在消化
道内被消化的程度决定于消化酶的数量、浓度、作用的时间和温度,而底物和酶接触的时间是一个重要因素,当这一时间不同时,消化吸收率就会发生变动。
一般情况下,当消化时间缩短,其消化率就会降低。
饲料在鱼的消化道中的移动速度受摄食的影响,当摄食时,消化道内含物急剧移动,投饲次数增多,消化饲料的时间缩短,消化率便下降。
温度上升时,肠内含物移动加快,消化时间短,但由于酶的活哇增高而得以补偿。
因此根据水温的不同,必须科学合理地确定投饲次数。
另外,对不同饲料成分,投饲次数对鲤鱼生长和饲料利用率有影响。
喂淀粉饲料时,每天投饲两次就能使鲤鱼达到最佳增重和饲料利用率。
对含糊精的饲料,每日投饲4次,鲤鱼增重可得到改善;每日投饲6次时,鲤鱼便能提高对葡萄糖等短链碳水化合物的利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