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佩饰
- 格式:ppt
- 大小:6.50 MB
- 文档页数:28
1.头饰(1)笄是固定发髻的用具,原始社会普遍使用,春秋战国时期出土的实物,用木笄、玉笄、竹笄等。
据《仪礼》等书记载,女子年满15岁便视为成人,如已许嫁便可梳髻插笄。
如未许嫁,到20岁时也要举行笄礼。
女子成年叫及笄。
(2)梳篦是梳理头发的用具,也把梳篦插在头发上作装饰,春秋战国梳篦的形状,背部呈圆弧形,身部有对称纹饰。
山西侯马出土春秋时人纹陶范中女子的头上插着双角形篦,其背部作弯角形,与商周的梳篦背上缘近乎平直,背正中有突起物不同。
故也有人认为是角形冠。
春秋战国时期的实物,有河南淅川春秋墓的玉梳、山西长治分水岭春秋墓的竹梳、湖北江陵拍马山和四川青川战国墓出土的木梳等。
庐芹斋《中国古玉展览目录》所载两件战国玉梳的形状也如此。
再往后,梳的形状就向扁长而低的形状变化,梳齿也更多了,更便于使用。
2.耳饰玦小型的玦是古代从新石器时代流传下来的一种耳饰,春秋战国的玉玦,有圆形缺口素面无纹的,有雕琢成纹饰的,有呈柱状加缺口的。
中山国战国墓出土有夔龙首黄玉玦一件,广东曲江石峡墓出土有圆廓外4个半月形突饰的玉玦,玦的外形有呈柱形的,有呈椭圆形孔不居中的,有上宽下窄椭圆的。
湖南耒阳市一处距耒水600米的山坡上的春秋时越人墓出土水晶玦一件。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有一件径19.5厘米的大玦,那是一种佩玦而非耳饰,象征决断。
如《白虎通》所说:“君子能决断则佩玦。
”《史记》记叙楚汉相争,在鸿门宴上,范增要楚霸王杀刘邦,几次用眼睛盯着项羽,并三次举所佩玉玦向项羽示意,项羽没有理会。
说明秦汉时期仍有在腰间佩玦的习惯。
1983年在河南光山县宝相寺春秋早期黄君孟墓出土龙纹玉玦一双。
战国时期的耳坠制作已很精美。
3.颈饰颈饰是原始社会就很普遍的装饰,春秋战国时代的颈饰出土不少,河南三门峡上村岭虢国墓地出土颈饰,其中一件系由许多不同形状的〓组成,其余为〓形器及一小系璧。
安徽寿县蔡侯墓出土绿松石1518粒,均有穿孔,大小不一,装一盒中,又有穿孔骨珠139粒。
汉服配饰知识点总结大全一、头饰1. 凤冠:凤冠是古代女性的一种头饰,形状如同凤凰展翅的造型,是古代皇室或贵族女性最常见的头饰之一。
凤冠的装饰通常由珠宝、彩色宝石以及金银制品组成,造型高雅华丽,展现出尊贵典雅的气质。
2. 花簪:花簪是古代女性常用的一种头饰,通常由金银、珠宝、玉石等材质制成,花簪的形状多样,有的是花朵形状,有的是飞禽走兽的造型,花簪搭配汉服,可以为整体造型增添一丝娇美风情。
3. 钗子:钗子是一种类似发簪的头饰,也是古代女性常用的饰品之一,钗子的种类繁多,有的是金属制成,有的是玉石镶嵌,有的是彩绘装饰,钗子的款式多样,可以根据不同的汉服款式和场合进行搭配,增加整体的美感和时尚感。
二、首饰1.耳环: 古代女性常戴的一种首饰,一般分为轻便的日常款和华丽的宴会款。
在戴耳环时,要注意选择与发型、服饰相协调的款式和颜色。
2.项链: 项链是一种颇具女性魅力的首饰。
对于配汉服来说,一条精美的项链可以有效修饰颈部线条,并且使整体造型更加精致。
3.戒指: 戒指是一种常见的首饰,可以是金银制品,珠宝、玉石等,不同的戒指款式可以搭配不同的风格和汉服款式,增加整体造型的层次感和风格感。
三、腰饰1.绶带: 绶带是古代男女常佩戴的一种腰饰,通常运用在明制、挑腰带上当作腰间的饰物,有的还会在腰间加挂一些金银饰品,以突出腰部的线条美感。
2. 腰封: 腰封是古代男性常用的一种腰饰,一般由丝绸、布料制成,可以通过不同的打法和搭配方式,展现出不同的气质和风格。
四、袜饰1. 鞋钩: 鞋钩是古代常用的一种袜饰,可以通过不同的款式和材质,来提升整体的气质和风格。
2. 脚环: 脚环是古代女性常用的一种袜饰,通常由金银、玉石、珠宝等材质制成,脚环的种类繁多,可以通过搭配不同的款式和颜色,来提升整体的美感和风情。
五、其他1. 手镯: 古代女性戴手镯是一种展现女性魅力的手饰,不同材质和款式的手镯可以为整体造型增添不同的风情。
2. 绣花巾: 绣花巾是古代女性常用的一种饰品,可以通过不同的颜色、图案和绣花工艺,来为整体造型增添一丝娇美和精致的韵味。
中国古代衣食住行之配饰古人十分重视身上的佩饰,不仅用以美化自身外形,而且借以标志身份等级。
佩饰都系在革带上然后连于大带。
常见的佩饰有玉、珠、刀、帨等。
《释名》:“佩……有珠、有玉、有容刀、有帨巾之属也。
”1.玉玉是最重要的佩饰。
《礼记·玉藻》:“古之君子必佩玉”,又说“君子无故玉不去身”,“故君子在车则闻鸾和(车上的铃)之声,行则鸣佩玉”。
一走动佩玉即发出叮咚的响声,是因为所佩不只一玉。
《大戴礼·保傅》:“下车以佩玉为度,上有葱衡(即青色的珩玉),下有双璜冲牙,玭珠(又称蠙珠,即蚌珠)以纳其间,琚瑀以杂之。
”(《周礼·玉府》,郑注略同。
)因为所佩非一,所以又称杂佩。
《诗经·郑风·女曰鸡鸣》:“知子之来之,杂佩以赠之;知子之顺之(与己和顺),杂佩以问(赠)之;知子之好之(与己同好),杂佩以报之。
”毛传:“杂佩者,珩、璜、琚、瑀、冲牙之类。
”朱熹的《诗集传》说得比较清楚:“杂佩者,左右佩玉也。
上横曰珩,下系三组(丝绳)贯以蠙珠,中组(中间一根组)之半(半截处)贯以大珠曰瑀(其实不是珠而是石之次玉者,朱误),末悬一玉,两端皆锐,曰冲牙,两旁组半各悬一玉,长博而方曰琚,其末各悬一玉如半璧(半圆形)而内向曰璜,又以两组贯珠,上系珩两端,下交贯于瑀而下系于两璜,行则冲牙触璜而有声也。
”玉本是一种贵重的装饰品,为贵族豪富所专有,但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里,统治者却把佩带玉石附会上一种神秘的道德色彩。
《礼记·聘义》有这样一段记载:子贡问于孔子曰:“敢问君子贵玉而贱碈(mín,民,又写作玫。
美石)者,何也?为玉之寡而碈之多与?”孔子曰:“非为碈之多故贱之也、玉之寡故贵之也。
夫昔者君子比德于玉焉:温润而泽,仁也;缜密似栗(栗有坚实的样子),知也;廉而不刿(guì,贵。
刺伤),义也;垂之如队(坠),礼也;叩之,其声清越以长,其终绌然,乐也;瑕(玉上的疵点)不掩瑜(玉之美处),瑜不掩瑕,忠也;孚尹(yún,匀。
古代的饰品名称有很多,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饰品名称:
臂钏:一种套在上臂的环形首饰,西汉以后盛行,样式极多。
步摇:中国古代妇女的一种首饰。
“其形制与质地都是随着社会习俗与审美风尚而不断变化着的” ,它的名称含义可以解释为“步行则动摇” 。
宫绦:一种系在腰间的悬挂饰物,一般配以汉服。
花钿:以金、银、玉、贝等做为材料,制作出各种精美图案的饰物。
华胜:古代妇女的一种花形首饰,为华丽的首饰。
笄:用以装饰发耳的一种簪子,用来插住挽起的头发,或插住帽子。
禁步:古代的一种饰品。
将各种不同形状玉佩,以彩线穿组合成一串系在腰间。
抹额:汉族服饰,明代较盛行。
妇女包于头额,束在额前的巾饰,一般多饰以刺绣或珠玉。
璎珞:美玉之意,古代用珠玉串成的装饰品,多用为颈饰。
梳篦:古代简称栉,与簪、髻、钗、步摇等并称为中国古代八大发饰之一,昔为宫廷御用珍品。
以上是一些常见的古代饰品名称,这些饰品的材质、样式和用途都有所不同,但它们都是古代人们生活中的重要装饰品。
古代佩玉的种类和说法古代佩玉是中国古代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也是古代人们追求美好生活和表达身份地位的象征。
佩玉的种类繁多,每一种佩玉都有其独特的象征意义和说法。
一、玉佩的种类1. 玉璧:玉璧是一种圆形或方形的玉器,常用来象征权力和尊贵。
古代帝王常佩戴玉璧,代表着天子的地位和权威。
2. 玉钺:玉钺是一种形似斧头的玉器,象征着武力和威严。
在古代,玉钺是将军的标志,代表着军队的统帅和权威。
3. 玉琮:玉琮是一种古代祭祀用的玉器,形状呈方柱状,上面有纹饰。
玉琮代表着人与天地之间的联系和神圣的意义。
4. 玉佩:玉佩是一种常见的佩戴玉器,形状多样,有环形、方形、饰有动植物等。
玉佩代表着吉祥、幸福和美好的寓意。
二、佩玉的说法1. 龙凤呈祥:古代人们常将龙和凤纹饰用于玉器上,以表达幸福、吉祥和美好的祝愿。
2. 祈福保平安:佩戴玉器不仅能够增加人的气质,还有辟邪、消灾、保平安的作用。
人们相信佩戴玉器可以祈福。
3. 财源滚滚:古代人们相信佩戴玉器可以招财进宝,带来财运,因此玉器也被视为一种财富的象征。
4. 增加魅力:佩戴玉器不仅能够增加人的气质,还可以增加魅力,使人更加吸引人。
5. 表达身份地位:古代贵族和统治者常佩戴玉器,以显示自己的身份和地位。
佩戴不同种类的玉器也代表着不同的身份。
6. 寓意深远:古代人们对玉器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寓意,佩戴玉器也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传承和尊重。
7. 代代传承:古代人们常将玉器作为家族传承的宝贝,代代相传。
佩戴家传的玉器也寓意着家族的繁荣和传承。
总结起来,古代佩玉的种类繁多,每一种佩玉都有其特定的象征意义和说法。
佩戴玉器不仅可以增加个人的气质和魅力,还能够表达吉祥、幸福和美好的寓意。
古代人们对玉器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寓意,佩戴玉器也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传承和尊重。
在现代社会,虽然佩戴玉器的意义有所变化,但其独特的魅力和象征意义仍然吸引着人们的关注和喜爱。
中国古代首饰配饰由于戴官帽时会用簪来固定,故簪常借用来指官宦身份,如簪绂、簪缨和簪笏,用来比喻荣显富贵。
(缨绂是丝帽带,笏乃手版)。
发簪式样十分丰富,主要变化多集中在簪首。
它有各种各样的形状,还爱用花鸟鱼虫、飞禽走兽作簪首形状。
常见的花种有梅花、莲花、菊花、桃花、牡丹花和芙蓉花等。
以动物为簪首的发簪,常见的有龙凤、麒麟、燕雀及游鱼等,其中以凤簪最多,也最为精致。
嵌宝石云形金簪明朝南京太平门外板仓徐达家族墓出土花蝶金簪明朝北京海淀区董四墓村明墓出土梅纹镂空银簪扁银簪檀木簪清代玉簪玉质耳挖簪下面放两张笄的照片,因为造型还是有差别的几种基本形式:商周骨笄战国玉筓1.1.2 钗由两股簪子交叉组合成的一种首饰。
用来绾住头发,也有用它把帽子别在头发上。
五代五缟《中华古今注·钗子》:“钗子,盖古笄之遗象也,至秦穆公以象牙为之,敬王以玳瑁为之,始皇又金银作凤头,以玳瑁为脚,号曰凤钗。
”钗与簪是有区别的,发簪作成一股,而发钗一般作成两股。
钗不仅是一种饰物,它还是一种寄情的表物。
古代恋人或夫妻之间有一种赠别的习俗:女子将头上的钗一分为二,一半赠给对方,一半自留,待到他日重见再合在一起。
辛弃疾词《祝英台近.晚春》中的“宝钗分,桃叶渡,烟柳暗南浦”,即在表述这种离情。
因为钗子和簪子只是股不同,材质啊装饰啊什么的大同小异我就不赘述了放几张图片:清代点翠发钗当然也有点翠发簪的,之所以特地放这几张图,是想具体讲讲什么是点翠点翠工艺是中国一项传统的金银首饰制作工艺。
它是首饰制作中的一个辅助工种,起着点缀美化金银首饰的作用。
翠,即翠羽,翠鸟之羽。
点翠是我国传统的金属工艺和羽毛工艺的完美结合,先用金或镏金的金属做成不同图案的底座,再把翠鸟背部亮丽的土耳其蓝色的羽毛仔细地镶嵌在座上,以制成各种首饰器物。
据说,翠羽必须由活的翠鸟身上拔取,才可保证颜色之鲜艳华丽。
翠羽根据部位和工艺的不同,可以呈现出蕉月、湖色、深藏青等不同色彩,加之鸟羽的自然纹理和幻彩光,使整件作品富于变化,生动活泼。
《辽、⾦、西夏、元时期的⾸饰佩饰》中国古服饰⽂化(七)辽、⾦、西夏、元时期的⾸饰佩饰(⼀)头饰1.鎏⾦银冠:在内蒙古奈曼旗辽代陈国公主墓出⼟的两顶鎏⾦银冠,⼀顶冠⾝长圆,两侧有⾼翅举展,冠⾝与冠翅均布镂空卷草纹,并有⼆凤对舞。
冠顶饰⼀尊佛像坐于莲花之中,背有由如意云装饰的华美佛光。
冠通⾼32厘⽶。
另⼀顶系⽤掐丝法以银丝编结,前为如意卷云组合之帽屋,后为⾼起的卷云状双翼,再以锤鍱法浮雕圆朵花作点缀装饰,极为精美。
在辽宁省博物馆也藏有辽代⾦冠⼀顶,⾜见契丹⼈是很喜爱⾦冠的。
2.⾦步摇钗:1974年12⽉在陕西省临潼县北河村⾦代窖藏出⼟的⾦步摇钗,顶端⽤锤鍱和掐丝法作成⼀只⼝衔绶带的飞凤,下端分为两股。
有唐宋装饰风味。
⼭东嘉祥元代曹元⽤墓出⼟银⽿挖簪,则素⾯⽆纹。
(⼆)⽿饰1.⽿环此⼀时期的⽿环多附有精美的装饰,有代表性的⽿环,如辽宁建平县张家营⼦出⼟的辽代凤形⾦⽿环和同县碌科出⼟的辽代鱼形⾦⽿环,西安⽟祥门外出⼟元代⾦镶⽟⼈⽿环。
张家营⼦出⼟的辽代凤形⾦⽿环,凤嘴衔花作展翅翘尾状,体空,系⽤两⽚合成。
1956年在张家营辽墓也有此类凤形⾦⽿环出⼟。
碌科出⼟的辽代鱼形⾦⽿环,鱼尾上卷作跳跃状。
西安⽟祥门外出⼟的元代⾦镶⽟⼈⽿环,⼈物梳椎髻,穿⼤袖⾐衫,神情飘逸,胸⼝及前襟下摆处有⾦丝作云纹装饰,背后有⾦丝曳⼀长带,弯曲为环。
⽟质⽩⾊,⾼3厘⽶许。
2.⽿坠1960年在江苏⽆锡出⼟⼀对元代银叶镶琥珀⽿坠,两颗透明的橘黄⾊琥珀形如葡萄,晶莹可爱。
在内蒙古⼟城⼦出⼟⼀对⾦架嵌绿松⽯⽿坠,玲珑新巧。
内蒙古奈曼旗辽代陈国公主墓出⼟⼀对珍珠琥珀⽿坠,⾃⾦⽿穿⽤细⾦丝链锁住红⾊琥珀,间以珍珠两颗,然后再穿过琥珀、珍珠、琥珀珍珠、琥珀,下⾯再以两颗⼤珍珠与⼋颗⼩珍珠串挂琥珀,形成四层活动的坠饰。
(三)银项圈、项饰1974年12⽉在陕西省临潼县北河村⾦代窖藏出⼟⼀个银项圈,系⽤宽0.5厘⽶的银⽚环成三圈,⼀端另以银丝绕合⽽成,未加纹饰。
古代女子腰间挂饰名称
1.玉佩:玉佩通常系在腰部,先秦和秦汉时期,玉佩繁褥华丽,甚至数十个小玉佩,如
玉璜(见2)、玉璧、玉珩(见2)等,用丝线串联结成一组杂佩,用以突出佩戴者的华贵威严。
魏晋以后,女子佩戴玉佩的频率增加,走起路来环佩叮当,悦耳动听,因此“环佩”也逐渐成为女性的代称之一。
2.璜:一般都认为“半璧曰璜”,其中多数璜只是璧的三分之一,小部分会是璧的二分之
一。
3.珩:杂佩上部的横玉。
形似磬而小,或上有折角,用于璧还之上。
4.禁步:一种将各种不同形状的玉佩,以彩线穿组合成一串,系在腰间的饰品,是环佩
中构件相当繁琐复杂的一种。
它的用途是压住裙边,防止女子行走的时候裙子散开。
同时,如果是步伐过大或者走得太快,坠饰相互碰撞发出的声音当然就是急促刺耳了。
也就相当于在提醒女子,收敛一点。
5.香囊:也称“锦囊”或者“锦香囊”。
一般系于腰间或肘后之下的腰带上,也有的系在床帐
或者车辇上。
香囊质地种类很多,有玉镂雕的、金累丝、点翠镶嵌和丝绣的。
形状多样,有圆形、方形、椭圆形、葫芦形、石榴形、桃形、方胜形等。
两片相合中间镂空,也有的中间缩扣,有孔透气,用来散发香味。
6.宫绦:古代女子挂在腰间的一种配饰,相当于今天女生们裙子上的腰带。
宫绦通常是
一根长长的彩色细绳,它的两端悬挂着流苏,它是由多种花结串联而成,且每个花结都是紧密相连的。
中国古代饰品的种类及发展历程人类最原始的首饰,大概可以追溯到遥远的石器时代。
从收集世界各地发现的旧石器时代的资料和现代原始部落的资料中,人们可以发现,早期原始体饰形式主要为:项饰、腰饰、臂饰、腕饰、头饰等几种,而这些形式中尤以项饰和腰饰为主。
它们很大程度上是围绕人体生殖区而装饰的,究其原因,除了这些部位有支持佩戴物的能力之外,大量研究表明这种选择还另有目的。
动物身上的色彩和图案也是一种体饰,自然体饰,雄鸟的头饰、项饰、胸饰、尾饰等等往往在繁育季节呈规律性的变化和显示,而且这些装饰对吸引异性颇有功效。
大量生物学材料证实动物的漂亮装饰在性选择过程中具有很大的优势。
人体纹身是一种类似的体饰形式,人体装饰则正是动物自然装饰的延伸的质变。
世界各地发现的旧石器时代晚期的最早的人体饰物无论是动物牙齿、羽毛、还是石珠等它们均有一个十分显著的特点:光滑、规则、小巧、美观。
而这一特点进一步说明了体饰产生的妆点妆扮、自我炫示、吸引异性的重要心理动因。
因此将体饰起源心理源于生理本能的美感是十分科学的。
而由这种起源动因衍变而来的“人体美化”功能是首饰最原始最根本的功能。
古代饰品分类笄:古代的一种簪子,用来插住挽起的头发,或插住帽子。
簪:由笄开发而来,是古人用来挽定发簪或冠的长针,可用金属、骨头、玉石等制成。
钗:由两股簪子交叉组合成的一种首饰,用来挽住头发,也可用它把帽子别在头发上。
华胜:即花胜。
古代妇女的一种花形首饰,通常制成花草的形状插于鬓上或缀于额前。
步摇:古代妇女附在簪钗上的一种首饰。
钿花:用金、银、玉、贝等做成的花朵状装饰品。
扁方:满族妇女梳旗头时所插饰的特殊大簪,形制与作用与汉人妇女髻上的扁簪类似。
凤冠:是最为华贵精美的古代女子头饰,以龙凤为主。
原始社会,人们也开始懂得美,知道要装饰自己,用贝壳,花朵,鸟骨等,商周时期,以鸟头,兽头图案为主的骨笄,玉笄,铜笄!汉代时期,出现的大量的金银,玉石,珍珠,人们的饰品更在丰富!魏晋南北朝时期,假发出现。
秦汉时期的首饰及佩饰秦汉时期的首饰及佩饰1. 发饰(1)笄、簪、钗、华胜、擿古代妇女一向用笄固定发髻,簪是笄的发展,在头部盛加纹饰,可用金、玉、牙、玳瑁等制作,常常作成凤凰、孔雀的形状。
湖南长沙左家塘曾出土秦代一件有七叉的骨簪。
华胜是制成花草之状插于髻上或缀于额前的装饰。
汉时在华胜上贴金叶或贴上翡翠鸟毛,使之呈现闪光的翠绿色,这种工艺称为贴翠。
明清时皇后所戴凤冠,仍使用贴翠工艺,这种工艺方法可与镶嵌宝石翡翠的工艺媲美。
擿是将头部做成可以搔头的簪子。
《西京杂志》记载,汉武帝过李夫人,就取玉簪搔头,自此后宫人搔头皆用玉簪,唐人诗云:“婵娟人堕玉搔头。
”也指这种簪子。
《续汉书·舆服志》:“耳珰垂珠,簪以玳瑁为擿,长一尺,端以华胜。
”玳瑁产于我国黄海、东海、南海、热带、亚热带沿海,海龟属,其甲质板呈黄赭半透明状,可作首饰。
古人贵妇发型以高大为美。
《后汉书·马廖传》上太后疏里说:“闻长安语云: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城中好广眉,四方且半额。
”当时妇女常于真发中掺接假发梳成高大的发髻,插入数枝笄簪将它固定,也有用假发做成假髻直接戴在头上,再以笄簪固定的,称为“副贰”,还有一种以假发和帛巾做成帽子般的假髻,白天往头上一戴,晚上可以取下来,称为蔮、蔮或帼。
《释名·释首饰》谓“恢廓复髻上也,鲁人曰頍,齐人曰幌。
”把〓戴在头上,两旁用镊横簪以固定之。
这类假髻的形制可能有很多变化,但文献资料讲得不具体。
湖南长沙马王堆1号西汉墓軚侯利苍夫人的发髻,作髻时于真发末端加接假发,梳成盘髻式样,上插三枝梳形笄,分别为长19.5厘米、宽2厘米,有11个梳齿的玳瑁笄,长24厘米、宽2.5厘米,有15个梳齿的角笄和用20枝竹签分三束。
再在距顶端1.7厘米处用丝线缠扎而成的竹笄,笄头有朱绘花纹(这三枝梳形笄并非梳头的工具,但可以搔头,可能就是擿了)。
前额及两鬓有长宽约1厘米、厚0.2厘米,涂朱或朱地涂黑、镶金或侧面贴金叶的木花饰品。
唐朝文人玉佩品种和纹饰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文化繁荣、艺术荟萃的时期之一,玉佩作为一种重要的文物文化载体,在唐代文人中备受推崇。
唐朝文人玉佩的品种繁多,纹饰精美,成为了当时文人士大夫身份和品味的象征。
一、品种唐代文人玉佩的品种种类繁多,主要包括玉如意、玉璧、玉琮、玉圭等,每种都有其独特的造型和象征意义。
1. 玉如意玉如意是唐代文人喜爱的一种玉佩。
玉如意呈长条形状,中间稍微弯曲,两端加工成如意形状,象征着吉祥和愿望成真。
这种佩饰多以白玉制作,因其纹理清晰、温润如玉质感,深受文人士大夫的喜爱。
2. 玉璧玉璧在唐代被视为贵重的礼品,并常常被文人佩戴。
玉璧形似圆盘,中间凸起,由玉石制成,具有古朴典雅的纹饰。
其象征着团结和和谐,符合唐代社会儒家思想的观念。
唐代文人佩戴玉璧,不仅显示了他们的高尚品味,还寄托了一种对社会和谐的向往。
3. 玉琮玉琮是一种纺锤形的玉佩。
其左右两边为扁平形,中间有一圆柱形突起,代表与天地结合的意义。
玉琮造型简洁流畅,纹饰大多以祥云纹为主,寓意吉祥如意。
唐代文人喜欢佩戴玉琮,既显示了他们的学识和见识,也展现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4. 玉圭玉圭是一种形似弧形的玉佩,常被唐代文人视为吉祥之物。
玉圭制作精细、纹饰瑰丽,寓意升华和卓越。
唐代文人佩戴玉圭,既展示了他们崇高的追求,又彰显了自己的独特气质和品味。
二、纹饰唐代文人玉佩的纹饰丰富多样,不同的纹饰寓意不同,展现了唐代文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审美情趣。
1. 龙纹龙纹在唐代文人玉佩中被广泛应用。
龙在中国文化中象征着帝王、权力和尊贵,唐代文人佩戴龙纹玉佩,既体现了他们的身份地位,又表达了对大唐盛世的向往。
2. 凤纹凤纹是唐代文人玉佩中常见的纹饰之一。
凤凰象征着吉祥和永恒,常用于婚庆等喜庆场合。
唐代文人佩戴凤纹玉佩,寓意吉祥如意和美好未来。
3. 花鸟纹唐代文人玉佩中的花鸟纹饰华丽精美,常用于女性佩戴。
花鸟纹以花朵、鸟类等自然元素为主题,表现了文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
古代男子配饰名称大全
古代男子的配饰种类繁多,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名称:
1.玉佩:古代男子常佩戴在腰间或胸前的玉器,常用玉石、玛瑙、翡翠
等制成,形状各异,有各种花纹和图案。
2.玉簪:插在发髻上的玉制工具,除了装饰作用外,还可以固定发髻。
3.玉带:以玉为材料制成的腰带,是古代官员的官品标志之一。
4.玉镯:戴在手腕或手臂上的玉制饰品,有男款和女款之分。
5.玉扳指:戴在拇指上的玉制饰品,最初用于拉弓射箭,后来成为一种
装饰品。
6.玉牌:雕刻有各种花纹和图案的玉制饰品,可以佩戴在胸前或腰间。
7.玉锁:挂在脖子上的玉制饰品,常用于避邪保平安。
8.玉杯:玉制的酒杯或茶杯,常常镶嵌有金银等金属装饰。
9.玉簪:插在头发上的玉制工具,有各种形状和花纹。
10.玉带钩:古代男子用来钩住腰带的玉制饰品。
除了以上列举的配饰外,还有许多其他的名称和种类,如玉环、玉佩、玉坠等等。
这些配饰在古代不仅是一种装饰品,还具有象征意义和文化内涵。
古人的佩饰都有什么?战国时的错金嵌玉铁带钩(中国国家博物馆藏),古时主要用于束带。
佩饰的起源很早。
其最初的发端,是古人图方便将物品随身携带而系于腰带上。
后来逐渐演化,有的具有避邪的功能,有的则是作为财富的象征。
而后,佩戴于身上的物品有了变化。
《诗·卫风·芄兰》中有“芄兰之叶,童子佩韘”的诗句,韘是射箭时戴在右手拇指上用以钩弦的工具,多以象骨、玉石制成,亦称“玦”,俗名“扳指儿”,为古代成人所佩之物,“佩韘”即表示已经成年。
在《诗·郑风·女曰鸡鸣》中,妻曰“知子之来之,杂佩以赠之。
知子之顺之,杂佩以问之。
知子之好之,杂佩以报之。
”名为“杂佩”的佩饰成为传达感情的媒介。
古人非常注重身上的佩物,把它当作美化外表、显示身份的一种装饰,为此,佩饰便成为衣饰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往往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
上古时期,最显眼的佩饰是各种玉饰件。
《礼记·玉藻》说:“古之君子必佩玉”,又说:“君子无故玉不去身。
”无论男女,都要佩玉。
佩玉除表示贵族身份外,还是君子的各种美德。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称:“玉石之美有五德。
润泽以温,仁之方也;勰理自外,可以知中,义云方也;其声舒扬,专以远闻,智之方也;不挠而折,勇之方也;锐廉而不技,洁之方也。
”玉被制作成各种形状,用于不同的身体部位。
安放在冠冕上的玉叫瑱、鎏,耳朵上悬挂的叫珰璩,身上佩戴的叫琼、琚,怀里装的叫瑾。
人们为了便于佩戴玉,还把多块玉组成一组饰件,佩挂在身上,俗名“杂佩”。
杂佩由珩、璜、琚、踽、冲牙五部分组成。
珩是一串玉饰中最上面的一条横玉,下面系着三条丝带。
中间一条在半腰间悬挂的玉石就叫踽。
最下边系着一件两端尖形的玉条,叫冲牙。
旁边两条丝带各悬挂一块方玉,叫作琚。
末端各挂一件半圆弧形的玉片,叫作璜。
佩戴上这一串玉饰,走起路来叮当有音,清亮悦耳。
古人崇尚玉的晶洁,用玉来显示礼教修养,因而玉在衣饰中具有特殊的作用。
玉环、玉玦也是古代重要佩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