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自然型父母向教练型家长转变
- 格式:ppt
- 大小:74.00 KB
- 文档页数:27
从自我家庭出发分析父母教养方式
1.专制型家长
性格说一不二,比较强势,有比较好的社会地位,可是亲子关系很紧张。
父母限制过多,对孩子控制性强,孩子在人群中会比较被动,缺乏沟通。
如果孩子不听话,家长会通过惩罚或强制执行方式迫使孩子服从。
孩子对你的害怕多过于爱。
2.权威性家长
父母与孩子交流多,对孩子提出很多合理要求,即使孩子有不同意见,也会进一步沟通,接纳孩子的意见并反馈。
以合理民主灵活的方式来教育孩子。
孩子比较快乐,成熟独立,能自我管理,愉快地与人相处。
信任孩子,尊重孩子,把孩子当作独立平等的个体。
往往特别优异的孩子都是权威性家长培养出来的。
3.放任型家长
自我中心型,对孩子放任自流,极少限制或控制孩子,对孩子要求比较低。
孩子容易出现问题行为,社交能力和自控力弱,不成熟。
家长认为自己的事情比孩子更重要,较少投入到孩子的教养问题,经常拒绝或忽视孩子的要求。
孩子会觉得爸妈并不爱我。
4.溺爱型家长
家长积极投入孩子的教育,较少对孩子提出自己的要求,极少对孩子的行为做出强硬控制,允许孩子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想要什么就给什么。
孩子被过分宠溺,可能变得任性、霸道、固执、自我控制能
力弱、不懂得体谅和理解他人。
进入青春期后,孩子可能会变本加厉。
表面上是心疼孩子,纵容孩子,背后却是毁了孩子的整个人生。
从自然型父母到教练型父母郑委从自然型父母到教练型父母今天这个讲座我大概分四个部分,从自然型父母向教练型家长转变,这是一个观念的课,是所有课的根本,只有你观念转变了,你的方法你的行为才能准确,第二个课是今天下午讲到的,是家长最重视的,家长科学有效辅导孩子学习的策略与方法。
第三个课是幸福家庭与夫妻方式调试,第四个课是关于孩子的生活习惯的问题,我们把它叫做生活智慧,教育孩子十大原则,如果你具备了这十大原则你可能就拥有了教育孩子的智慧,这就是这四堂课。
我现在正式来讲我的第一堂课,从自然型父母向教练型家长转变。
家长必须知道的三个问题,我们的家长朋友们,你教育孩子有目的吗?你教育孩子有目标吗?你教育孩子有方法吗?我们有了目的,有了目标,有了方法我们就非常容易的圆满的完成这个工作。
什么样的孩子是好孩子,好孩子的标准是什么?怎样培养一个好孩子的方法?这三个问题必须要知道。
郑委:我们很多家长让孩子成才,我们让他升官发财,为社会做贡献,当官、做明星、为社会做贡献,是不是都希望他幸福?他幸福了,他周边的人也都幸福。
那么第二个目的就出来了,幸福有标准吗?好像没有,如果没有标准的话你怎么样才是幸福呢?有一个爸爸给我讲,他说郑老师,什么叫幸福,我感觉就是这样的,我特别想上厕所憋得不得了的时候,我找不到厕所,这种感觉非常痛苦,我就到处找厕所找厕所,直到最后那一刻,我看着厕所在门口,在我眼前,这种感觉就叫幸福,这是一个爸爸的解释。
我就跟爸爸开玩笑说,这不叫幸福,这叫快乐,大家要知道快乐跟幸福不一样,快乐是一种短暂的感觉,幸福是一种长久的感觉,我就跟爸爸说,你看你见到厕所那一刻你就觉得你很幸福,你出来的时候这种感觉还有吗,是不是很短?所以快乐不是幸福,到底什么是幸福呢?我给大家解释一下。
我们给人的生存状态、孩子的状态定义的一个幸福的状态,我们把它称作为幸福坐标,大家看一下我画的这个座标,横坐标代表现在,纵坐标代表将来,我们每个人生活在现在和将来,评价一个人是否幸福,是现在的生活和将来的生活。
《从自然型父母向智慧型家长转变》感悟领会郑教师的这一课,到现在为止我认为是最鼓励人心的,也是最基本的,我有听了还想听、还想听的感觉,并且每一次聆听总能从中又有新的领会、新的感受。
所以,要写夫妻观看《从自然型父母向智慧型家长转变》光盘的学习感悟,我想把我们已经改变的、懂得的理念写下来作为我们的学习领会。
⑴培养孩子的目的是什么?在听课之前,假如你问我们,我们真不会答复,因为我们考虑过但没找到很好的我们认为对的答案。
现在我们知道了:我们培养孩子是为了她能一生幸福。
在这个知识点上,郑教师坐标图告诉我们“什么是真正的幸福”,我也是从那天起知道原来自己一直把成功当幸福,所以很多时候自己觉得我假如有一天的幸福那肯定是要花十天半个月的不幸福换来的。
通过学习,我们要努力把自己转到幸福第一象限,也为女儿价值观形成、为一生幸福目的而改变。
⑵培养孩子的目的是什么?(什么是好孩子?)在这个知识点上我们知道有德就一定有才,现在很多家长知道德比才重要,但在实际培养孩子时却往往把才或者说是才能放在首位。
我想原因可能有两个:一个是家长害怕有德不一定有才,还有一个就是在应试教育这个大环境下更多的家长是盲目地更从主流。
通过学习我们坚信有德就一定有才,并从现在起时刻在自己内心形成自律:不管做什么事不伤害、不阻碍别人,要做一个德者。
⑶怎样培养好孩子?在培养孩子漫长的过程中我们难免有这样那样的问习题出现,出现再多的问习题也没关系,关键在于我面对这些问习题会不会很好解决。
这里郑教师告诉我们面对问习题最好的方法是智慧。
智慧=找原因+想规定。
行动五步法:闭上嘴——动动脑——找原因——想规定——迈开腿:去行动,去帮助孩子。
主张少表彰多鼓励,少批评多评价。
在这堂课中,郑教师带给我们最关键的三个观念转变:⑴孩子的问习题本质上是家长的问习题。
⑵姻缘关系重于血缘关系。
⑶“会爱”才是“真爱”,“真爱”需要“学习”。
我们通过学习,已经改变了这三个观念。
在伴随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我们会继续学习,学习正确观念,用智慧帮助孩子,愿我们的孩子、我们全家幸福一生。
父母等于家长吗!2009-12-03 10:33:49(已经被浏览177次)父母等于家长吗?——郑委老师《从自然型父母向教练型家长转变》惠州专题讲座经典语录核心提示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不仅需要学校教育,更需要家庭教育。
父母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肩上的重任,有意识地将自己从自然型父母转变为教练型家长。
在这一转变过程中,家长们不得不首先面对这样一些基本问题——教育的目的是什么,什么样的孩子是好孩子,如何教育好孩子,以及家庭因素在孩子教育中的影响等。
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教育孩子是人类最伟大,也是最艰巨的一项工作。
任何一个工作都有目的,我们培养孩子的目的是什么呢?不同的家长有不同的见解:成才、为社会作贡献、自食其力、以后能走上社会、帮助父母,还有的家长可能希望孩子升官发财,或者当明星……可这些答案背后的根本性目的是什么呢?在这个根本性问题上认识不清,容易使我们的教育出现偏差。
其实,家长无论希望孩子成才、升官发财、为社会作贡献,抑或其他什么,我认为,最根本的还是希望孩子幸福。
什么是幸福教育的目的既是幸福,那什么是“幸福”呢?有一位爸爸跟我说,幸福就是快乐。
幸福的感觉就像你特别想上厕所时,憋得不得了,走来走去,最后终于看到厕所了,这个感觉就叫幸福。
我跟这位爸爸说,你说的是快乐,或快感,但不是幸福。
因为快乐是短暂的,幸福是一个很长久的感觉。
当你上厕所时感觉“幸福”,可出来时那种感觉就没有了。
如果建立一个“幸福坐标”,横坐标代表现在,纵坐标代表将来。
处于第一象限的人,现在生活快乐,未来有目标,生活很积极,这种人是真正幸福的人。
但现代社会真正幸福的人并不多。
为什么呢?因为我们很多人的价值观处于第二个象限,且这种价值观影响了非常多的孩子。
在第二象限,我们的现在是负数,但将来是正的。
这就是说,现在生活可以苦一点,只要有目标,将来能得到就好了。
这种人我们称作把成功当幸福的人,他认为如果“成功”了,目标达到了,他就会幸福。
但是很多人没有意识到,你说挣到10万我就满足了。
教练型父母课程感悟一、课程初印象在接触教练型父母课程之前,我对如何成为更好的父母仅仅停留在传统的观念上,认为给予孩子物质上的满足、关注他们的学习成绩就足够了。
当我踏入这个课程,才发现自己对亲子关系的理解是如此的狭隘。
课程一开始,讲师通过一些生动的案例展示了不同家庭中亲子关系存在的问题,那些似曾相识的场景让我深刻意识到,原来很多家庭都面临着相似的挑战,而我自己的家庭也不例外。
这让我对课程充满了期待,渴望从中找到改善亲子关系的方法。
二、课程核心内容与收获(一)积极倾听的力量1. 改变沟通模式- 在传统的亲子沟通中,我常常是急于表达自己的观点,总是在孩子还没说完话的时候就开始说教或者给出建议。
通过课程学习,我明白了积极倾听的重要性。
积极倾听不仅仅是听到孩子说话的内容,更要理解他们话语背后的情感。
- 例如,有一次孩子回家后很沮丧地说:“今天在学校跑步比赛我输了。
”以前我可能会直接说:“没关系,下次努力就好了。
”但这次我尝试着积极倾听,我蹲下来,看着他的眼睛说:“宝贝,你看起来很失落呢,能和妈妈说说比赛的具体情况吗?”孩子感受到了我的关注,开始详细地讲述比赛中的细节,他的感受也在讲述过程中逐渐得到了宣泄。
2. 增进亲子信任- 当我开始积极倾听孩子的心声后,我发现孩子越来越愿意和我分享他的事情,无论是开心的还是不开心的。
这种信任关系的建立是非常宝贵的,它让我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也为我更好地引导他奠定了基础。
(二)激发孩子内在动力1. 目标设定的智慧- 课程中提到,帮助孩子设定目标是激发他们内在动力的关键。
但这个目标不是我们父母强加给孩子的,而是要与孩子共同商量制定。
- 我和孩子一起制定了他的学习目标。
我们先分析了他目前的学习状况,然后根据他的兴趣和能力,确定了一个在本学期提高数学成绩的目标。
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充分参与其中,他对这个目标有了很强的认同感,并且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他自己主动制定了学习计划,每天都会自觉地完成数学作业后再做一些额外的练习。
【家庭教育】如何做个“教练型”家长“教练型”家长应具备接纳、信任、爱与支持的品质,不会代替孩子成长,而是成为孩子一生的朋友。
那么,“教练型”家长是怎样练就的呢?多关注孩子的优点“快乐的五种语言”中,首当其冲的就是观赏和确实。
存有心理学家说道,人总是朝着被引导的方向行进,这就意味著家长必须高度关注孩子的优点。
那么,家长应该怎样去欣赏孩子呢?首先是语言。
每逢孩子主动做了家务,或者考试成绩有所上升,即使与家长的愿望还相去甚远,家长也要对其提出表扬。
其次是用非语言因素,比如眼光。
对于孩子,家长应多些赞赏的眼光,少些指责甚至鄙夷的眼光。
卸下教训用心交流至于“品质时间”,是说家长要放下教训、指责和教育,而是像朋友一样跟孩子沟通交流。
有时候,虽然家长跟孩子同在一个房间,但家长看报纸,孩子玩电脑,即使时间再长,也没有任何效果,更谈不上品质。
与其这样,不如两人都停下来,平心静气地沟通。
孩子讲讲学校发生的事情,家长可以对其做出评论,以指导孩子今后遇到这样的事情怎样处理。
这种交流,即使只有十分钟,品质也是很高的。
用礼物引导孩子从父母手中接过礼物,孩子可以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爱。
比如,孩子以前考试总在70分以下,这次,孩子考了71分,那么,家长最好买个小礼物,以鼓励孩子的进步。
相同阶段搞相同事在不同的年龄阶段,父母要给予孩子们不同的服务内容。
小时候,家长给孩子洗衣服,负责他们的吃穿,这是服务,而且越体贴越好;到了青春期,孩子有了叛逆心理,家长就要适当减少服务内容,否则会引起他们的反感。
这时,家长要多些宽容,少些追问;等孩子再大些后,家长就可以停止服务,把责任交给孩子,要培养孩子的担当。
多给孩子一些亲吻家长可以通过拍拍头、拥抱、亲脸颊等,让孩子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爱。
尤其是父亲,对孩子在言语、眼神、肢体等方面多些亲密感,对孩子今后的成长有帮助。
做个“好家长”不如当个“好教练”-家长身份要转变为人父母的朋友们大概都有这样的感觉,都想把最好的东西给到自己的孩子,给他吃最好的饭,穿最好的衣服,接受最好的教育,生怕自己的孩子受到什么委屈,遭受什么不幸。
不止这样,很多观念超前的父母可能感觉自己的水平不高,文化素质低,花钱报了很多的父母课程,亲子课程。
可到头来,钱没少花,时间也没少花,反而弄得自己整天亢奋不止,神经兮兮,本以为自己下了大工夫,却更加不能和自己的孩子好好沟通,连最初和孩子和谐相处的氛围也打破了。
用“东施效颦”“邯郸学步”来称呼这些家长也不过。
有人问了,为什么当个好的家长怎么就这么难呢?其实,并不是作个好家长很难,原因是你做的方法可能不对。
这里我们提出的观点是“作个好家长不如作个好教练”。
有人可能问了?为什么是教练,而不是老师,培训师,朋友,抑或是孩子们口头上常说的“闺蜜”“死党”呢?说到这里,我们先来看看教练这个词的意思。
国际教练联盟的解释,“教练”是一个长期的伙伴,旨在帮助客户成为生活和事业上的赢家。
教练帮助他们提升个人表现,提高生活质量。
教练经过专业的训练,来聆听,观察,并按客户个人需求而定制Coaching方式。
他们激发客户自身寻求解决办法和对策的能力,因为他们相信客户是生来就富于创意与智慧的。
教练的职责是提供支持,以增强客户已有的技能,资源和创造力。
”从解释中可以看出,关于“教练”有几个关键词:“伙伴”“专业训练”“根据个人需求”“激发客户自身”“支持”。
由此可以看出,所谓教练并不是我们通常以为的那种类似于“驾校教练”“足球教练”那样对自己的学员呼来喝去,大声指责、批评,并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学员的做法,相反是把对方当成“伙伴”,根据这个“伙伴”的自身优势和性格特点,因材施教,支持(注意而不是帮助或教育)他,激发“伙伴”用自己的“创意”“智慧”提升个人能力和表现。
说到这里,大家可能有点明白“教练”的真正含义了。
在这里,我想具体谈谈教练文化,以便帮助大家更好的理解。
转换视角看问题——教练式家长一、什么是教练式家长?我们要将焦点解决的理念和技术运用到家庭教育当中。
教练技术强调“陪伴重要的人物去TA想要去的那个地方”,最大限度地激发当事人的活力与潜力,培养能力,提升觉察力,增加责任感,培养自信心。
教练也是一种管理的方法,一种做人的策略,一种思考的模式。
给大家分享一个关于教练的小故事。
我们从教练的身上看到了什么?他的教练态度。
我们也能看出,教练的技术和教练的态度比起来,态度更重要一些。
在家庭教育中,我们家长的教育态度才是最重要的。
当孩子出现一个问题的时候,我们能否不要指手画脚,训斥孩子,而是做到用专注的、欣赏的、好奇的、信任的眼光看待我们的孩子呢?能否相信孩子自己能解决问题呢?这也是焦点解决的基本理念之一:相信当事人是解决自己问题的专家。
二、什么是焦点解决?焦点解决的创始人De Shazer 设计了一系列的焦点问话技术,这些技术以语言为载体,通过寻找例外经验和小的改变,帮助个体从自身找到问题解决的资源,并最终解决问题。
这些问句技术在家庭教育过程中会给家长提供具体而有效的方法支持,帮助家长在教育中收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成果。
焦点解决理念告诉我们:问题本身不是问题,看问题的方法、角度才是问题。
比如有一天您孩子考试得了90分,而全班很多孩子都是95分以上,还有几个满分的孩子,您会如何跟孩子说呢?下面请大家做一道选择题:A家长说“为什么你没得90分以上,那么多同学都得了95分,还有100分的,而是得了90分?哪里丢分了?下一步该怎么提高?”B家长说“90分,他是怎么得到的呢?如果再前进一小步,他会怎么做?”如果你是那个孩子,你听了这两个家长的不同表达,你会有什么不同的感受呢?为什么?如果你是孩子家长,孩子也得了90分,你跟哪位家长是一样呢?你是选A?还是选B?选A和选B他们的视角有什么区别呢?选A我们看到的是什么?是问题!选B我们看到的是什么?是资源,优势,已经做到的!这就是看问题的视角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