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奥数公式
- 格式:doc
- 大小:28.50 KB
- 文档页数:4
四年级奥数火车过桥问题完整火车过桥问题公式:火车过桥总路程=过桥时间= 车速= 车长= 桥长=例1:一列列车长150米,每秒行19米,全车通过420米的大桥,需要多长时间?练1:一列火车全车400米,以每小时40千米的速度通过一条长2.8千米的隧道,共需多少时间?例2:一列火车全长450米,每秒行驶16米,全车通过一条隧道需90秒。
求这条隧道长多少米?练1:一座大桥长2100米,一列火车以每分钟800米的速度通过这座大桥,从车头上桥到车尾离开共用3.1分钟,这列火车长多少米?例3:一列火车通过180米长的桥用40秒,用同样的速度,穿过300米长的隧道用48秒,求这列火车的速度和列车长度。
练1:一列火车通过199米的桥需要80秒,用同样的速度通过172米的隧道要74秒,求列车的速度和车长。
练2:一列火车长600米,速度为每分1000米,铁路上有两条隧道,火车自车头进入第一隧道到车尾离开第一隧道用了3分钟,用从车头进入第二隧道到车尾离开第二隧道用了4分钟。
从车头进入第一隧道到车尾离开第二隧道共用了9分钟。
问两条隧道之间相距多少米?例4:少先队员346人排成两路纵队去参观科技成果展览。
队伍行进的速度是每分钟行23米,前后两人都相距1米。
现在队伍需要通过一座长702米的桥,整个队伍从上桥到离桥共需几分钟?练1:五年级394个学生排成两路纵队去郊游,每两个学生相隔0.5米,队伍以每分钟行61米的速度通过一座207米的大桥,一共需要多长时间?例5:一列火车长192米,从路边的一根电线杆旁经过用了16秒,这列火车以同样速度通过312米长的桥,需多长时间?练1:一列火车长800米,从路边的一颗大树旁通过用了1.5分钟,以同样的速度通过一座大桥用了3.5分钟。
求这座大桥的长度。
例6:一座大桥长1000米,一列火车从桥上通过,火车从开始上桥到完全下桥共用120秒,整列火车完全在桥上为80秒。
求火车速度和车长?办公室卫生管理制度一、主要内容与适用范围1.本制度规定了办公室卫生管理的工作内容和要求及检查与考核。
计算入门本讲地图一、乘法找朋友二、乘法分配律三、提取公因数四、等差数列一、乘法找朋友基础知识:好朋友:2和5,4和25,8和125例题精讲二、乘法分配律(a+b)×c=a×c+b×c例题精讲计算:127×8计算:125×5×32×5例1例2三、提取公因数a×c+b×c=(a+b)×c例题精讲例3计算:623×727+273×623例4计算:829×1345-829×346+829例5计算:125×3333+250×3332+375四、等差数列基本公式:末项=首项+(项数-1)×公差项数=(末项-首项)÷公差+1和=(首项+末项)×项数÷2例题精讲例6计算:在数列7,10,13,16…中,第907个数是多少?例71—100中所有不能被9整除的数的和是多少?知识点总结一、乘法找朋友好朋友:2和5,4和25,8和125二、乘法分配律(a+b)×c=a×c+b×c三、提取公因数a×c+b×c=(a+b)×c四、等差数列末项=首项+(项数-1)×公差项数=(末项-首项)÷公差+1和=(首项+末项)×项数÷2。
和差倍【和差公式】先求大数:大数=(和+差)÷2小数=大数-差或小数=(和-差)÷2先求小数:小数=(和-差)÷2大数=小数+差或小数=大数-差例1:一批锡铝合金共重500㎏,其中铝比锡重100㎏,问两种金属各重多少千克?(提示:解和差问题时,通常先用公式求一个数,再用减法求另一个数)例2:甲乙丙三个种粮大户去年共收粮食130吨,其中甲比乙多收15吨,丙所收的粮食比甲乙两户所收粮食之和少20吨。
甲乙丙三户去年各收粮食多少吨?例3:数学期末测试中,二班有16人考的成绩不是九十几分,有40人不是考的八十几分。
考九十几分和八十几分的共有50人,考八十几分的有多少人?练习1:姐姐丽丽和妹妹小芳的年龄和是29岁,5年以后,姐姐比妹妹大三岁。
问今年姐姐和妹妹各多少岁?练习2:李强期中测试时语文和数学的平均分是92分,数学比语文多6分。
问语文和数学各考多少分?练习3:在一个减法算式里,被减数、减数和差这三个数的和是256,其中减数比差大32。
求差是多少?练习4:无线电一厂、二厂原来共有工人864人,后来一厂新招入32名工人,二厂辞退16名工人,这样二厂还比一厂多48人,一厂、二厂原来各有多少人?【和倍公式】两数和÷份数和=小数小数×倍数=大数或两数和-小数=大数例1:某校买了几支红铅笔和白铅笔,已知红铅笔和白铅笔的和是64支,红铅笔是白铅笔的3倍,求两种铅笔各几支。
例2:三堆糖果共有105颗,其中第一堆糖果的数量是第二堆的3倍,而第三堆糖果的数量又比第二堆的2倍少3颗.第三堆糖果有多少颗?(难度:★★★)例3:549是甲、乙、丙、丁4个数的和.如果甲数加上2,乙数减少2,丙数乘以2,丁数除以2以后,则4个数相等.求4个数各是多少?(☆☆☆☆)例4:甲数除以乙数商3余10,被除数、除数、商和余数的和是143,求甲数。
练习1:甲、乙两数和是400。
如果甲数增加45,乙数减少20,甲数就是乙数的4倍。
四年级奥数拓展公式汇总一、图形计数:1、长方形个数=长边线段条数X宽边线段条数二、数列规律:1、末项=首项+(项数—1)X公差2、项数=(末项—首项)÷公差+13、公差=(末项—首项)÷(项数—1)4、首项=末项-(项数-1)X公差三、数列求和:1、求和=(首项+末项)X项数÷ 22、和÷项数=中间数四、页码问题:1、数字只有10个(0—9),数是无限的。
五、盈亏问题:1、一盈一亏:(盈+亏)÷分配差=份数2、两亏(两盈):(大亏数-小亏数)÷分配差=份数3、用亏数(盈数)÷分配差=份数六、追及问题:1、速度差X追及时间=路程差2、追及路程÷速度差=追及时间3、追及路程÷追及时间=速度差竞赛重难点链接一、奇偶分析自然数的分类:1、三分法(质数、合数、1和0)2、二分法(奇数、偶数)偶数:能被2整除的数是偶数,0也是偶数。
奇数:不能被2整除的数是奇数。
性质:1、自然数不是偶数就一定是奇数。
2、偶数+偶数=偶数奇数+奇数=偶数奇数+偶数=奇数偶数X偶数=偶数奇数X奇数=奇数奇数X偶数=偶数3、两个连续的自然数必是一奇一偶,和为奇数,积为偶数。
4、若干个偶数的和必为偶数。
奇数个奇数的和必为奇数;偶数个奇数的和必为偶数。
5、若干个奇数相乘积必为奇数;但若干个整数相乘只要有偶数参加,积必为偶数。
二、牛吃草问题基本思路:假设每头牛吃草的速度为“1”份,根据两次不同的吃法,求出其中的总草量的差;再找出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即可确定草的生长速度和总草量。
基本特点:原草量和新草生长速度是不变的关键:确定两个不变的量:新增草量、原有草量。
基本公式:新增草量=(较长时间X长时间牛头数-较短时间X短时间牛头数)÷(长时间-短时间)总草量=较长时间X长时间牛头数-较长时间X生长量。
高斯求和一、高斯求和相关定义:若干个数按一定顺序规律排列起来就是一个数列。
如果这个数列中任意两个相邻的数之间的差都相等,我们就把这个数列称为等差数列。
其中第一个数称为首项,最后一个数称为末项。
相邻两个数之间的差称为公差,这数列中数的个数称为项数。
求和公式为: 等差数列的和=(首项+末项)⨯项数÷2项数=(末项-首项)÷公差+1末项=首项+公差⨯(项数-1)首项=末项-公差⨯(项数-1)二、例题例1.计算10987654321+++++++++练习 (1) 1917531+++++ (2) 求50以内所有偶数的和。
例2.建筑工地上堆着一些钢管(如图),求这些钢管一共有多少根?练习(1)图中一共有多少个三角形?(2)下图是一垛电线杆的侧面示意图,试计算一下图中共有多少根电线杆?例3.下面一列数是按照一定规律排列的:3,7,11,15,...,95,99.请问:(1)这列数中的第20个数是多少?(2)39是这列数中的第几项?练习:(1)自1开始,每隔三个数数一数,得到数列1,4,7,10......问第100个数是多少?(2)某饭店的餐桌都是能做4人的正方形,如图①所示。
当团体客人在10人以上时,饭店允许客人将餐桌拼成一长条,如图②所示,但每张桌子不能呢个有空位。
问如果团体客人是22人,那么需要几张桌子?例4.计算11+21+31+41+51+61+71+81+91练习:(1)计算:11+13+15+17+19+21+23(2)明明用棋子摆了一个五层图形,每两层棋子的个数相差5,最内层用了18个棋子。
问一共用了多少个棋子?例5.求首项为5,末项为155,公差是3的等差数列的和。
练习:一个有17项的等差数列,末项为117,公差为7,求这个等差数列的和是多少?例6.如图所示,如果用3根火柴摆成一个等边三角形,用这样的方法,按图中所示铺满一个大的等边三角形,如果这个大的等边三角形的底边是10根火柴,那么一共放多少根火柴?练习:如图所示是一个五边形点阵,中心是一个点为第一层,第二层每边两个点,第三层每边三个点,第四层每边四个点,一次类推,如果这个五边形点阵共有100层,那么点阵中一共有多少个点?三、课后练习1、下面数列中,哪些是等差数列?如果是,请指明公差;如果不是,说明理由。
小学四年级奥数知识点总结1.和差倍问题和差问题和倍问题差倍问题几个数的和与差几个数的和与倍数几个数的差与倍数公式适用范围已知两个数的和,差,倍数关系公式①(和-差)÷2=较小数较小数+差=较大数和-较小数=较大数公式②(和+差)÷2=较大数较大数-差=较小数和-较大数=较小数和÷(倍数+1)=小数小数×倍数=大数和-小数=大数差÷(倍数-1)=小数小数×倍数=大数小数+差=大数关键问题求出同一条件下的和与差和与倍数差与倍数2.年龄问题的三个基本特征:①两个人的年龄差是不变的;②两个人的年龄是同时增加或者同时减少的;③两个人的年龄的倍数是发生变化的;3.归一问题的基本特点:问题中有一个不变的量,一般是那个“单一量”,题目一般用“照这样的速度”……等词语来表示。
关键问题:根据题目中的条件确定并求出单一量;4.植树问题基本类型基本公式在直线或者不封闭的曲线上植树,两端都植树棵数=段数+1在直线或者不封闭的曲线上植树,两端都不植树棵距×段数=总长棵数=段数-1在直线或者不封闭的曲线上植树,只有一端植树棵距×段数=总长棵数=段数封闭曲线上植树棵距×段数=总长关键问题确定所属类型,从而确定棵数与段数的关系5.鸡兔同笼问题基本概念:鸡兔同笼问题又称为置换问题、假设问题,就是把假设错的那部分置换出来;基本思路:①假设,即假设某种现象存在(甲和乙一样或者乙和甲一样):②假设后,发生了和题目条件不同的差,找出这个差是多少;③每个事物造成的差是固定的,从而找出出现这个差的原因;④再根据这两个差作适当的调整,消去出现的差。
基本公式:①把所有鸡假设成兔子:鸡数=(兔脚数×总头数-总脚数)÷(兔脚数-鸡脚数)②把所有兔子假设成鸡:兔数=(总脚数一鸡脚数×总头数)÷(兔脚数一鸡脚数)关键问题:找出总量的差与单位量的差。
【关键字】四年级火车过桥和火车与人的相遇追及知识框架火车过桥常见题型及解题方法(一)、行程问题基本公式:路程速度时间总路程平均速度总时间;(二)、相遇、追及问题:速度和相遇时间相遇路程速度差追及时间追及路程;(三)、火车过桥问题1、火车过桥(隧道):一个有长度、有速度,一个有长度、但没速度,解法:火车车长+桥(隧道)长度(总路程) =火车速度×通过的时间;2、火车+树(电线杆):一个有长度、有速度,一个没长度、没速度,解法:火车车长(总路程)=火车速度×通过时间;2、火车+人:一个有长度、有速度,一个没长度、但有速度,(1)、火车+迎面行走的人:相当于相遇问题,解法:火车车长(总路程) =(火车速度+人的速度)×迎面错过的时间;(2)火车+同向行走的人:相当于追及问题,解法:火车车长(总路程) =(火车速度—人的速度) ×追及的时间;(3)火车+坐在火车上的人:火车与人的相遇和追及问题解法:火车车长(总路程) =(火车速度人的速度) ×迎面错过的时间(追及的时间);4、火车+火车:一个有长度、有速度,一个也有长度、有速度,(1)错车问题:相当于相遇问题,解法:快车车长+慢车车长(总路程) =(快车速度+慢车速度) ×错车时间;(2)超车问题:相当于追及问题,解法:快车车长+慢车车长(总路程) =(快车速度—慢车速度) ×错车时间;对于火车过桥、火车和人相遇、火车追及人以及火车和火车之间的相遇、追及等等这几种类型的题目,在分析题目的时候一定得结合着图来进行。
例题精讲【例 1】一列火车长,以每秒的速度前进,它通过一座长的大桥用时多少?【巩固】一列火车长米,每秒钟行驶米,全车通过一条隧道需要秒钟,求这条隧道长多少米?【例 2】四、五、六3个年级各有100名学生去春游,都分成2列(竖排)并列行进.四、五、六年级的学生相邻两行之间的距离分别是、、,年级之间相距.他们每分钟都行走,整个队伍通过某座桥用4分钟,那么这座桥长米.【巩固】一个车队以/秒的速度缓缓通过一座长的大桥,共用152秒.已知每辆车长,两车间隔.问:这个车队公有多少辆车?【例 3】小红站在铁路旁,一列火车从她身边开过用了21秒.这列火车长,以同样的速度通过一座大桥,用了1.5 分钟.这座大桥长多少米?【巩固】小胖用两个秒表测一列火车的车速。
年级四年级学科奥数版本通用版课程标题复杂年龄问题(一)前面我们学习的都是两者之间的年龄问题,下面我们主要讨论具有多个关系的年龄问题,即三个或三个以上的人物之间的年龄问题。
一、年龄问题的主要特点:1. 两人年龄的差是不变的量;2. 两人年龄的倍数关系是变化的量;3. 每个人的年龄随着时间的增加都增加相等的量。
二、有关年龄问题的公式:大年龄=(两人年龄和+两人年龄差)÷2小年龄=(两人年龄和-两人年龄差)÷2几年后年龄=大小年龄差÷倍数差-小年龄,几年前年龄=小年龄-大小年龄差÷倍数差。
三、年龄问题的解题要点:1. 入手:分析题意,从表示年龄间倍数关系的条件入手理解数量关系;2. 关键:抓住“年龄差”不变;3. 解法:应用“差倍”、“和倍”或“和差”问题的数量关系式;4. 年龄问题解题正确率的保证:验算;5. 我们掌握了关于年龄问题的几点规律,再借助线段图来处理一些较复杂的问题,那么年龄应用题就不难解决了。
例1 1年前父母的年龄和是兄弟2人年龄和的7倍,4年以后父母的年龄和是兄弟2人年龄和的4倍。
已知爸爸比妈妈大2岁,求妈妈现在几岁?分析与解:由题意及图可知:1大份=2小份。
1年前到4年后,兄弟共增加了10岁,可知1小份=10岁,1年前父母年龄和:7×10=70(岁),妈妈现在的年龄为(70-2)÷2+1=35(岁)。
例2 小明今年8岁,他与爸爸、妈妈的年龄和是81岁,多少年后他们的平均年龄是34岁?这时,小明是多少岁?分析与解:三人的平均年龄是34岁时,三人的年龄和为:34×3=102(岁),经过的时间是:(102-81)÷3=7(年),这时小明的岁数是:8+7=15(岁)。
例3甲、乙、丙、丁四人现在的年龄和是64岁,现在甲21岁,乙17岁;甲18岁时,丙的年龄是丁的3倍。
丁现在的年龄是多少岁?分析与解:甲18岁时,乙是17-3=14(岁),甲、乙、丙、丁四人的年龄和是64-3×4=52(岁),此时丙的年龄是丁的3倍,那么丙、丁的年龄和是丁的4倍,可以得到:18+14+4倍丁的年龄=52,得丁的年龄=5,那么丁现在的年龄是5+3=8(岁)。
四年级奥数:数列与数表经过观察与归纳找出数与图的规律。
观察是寻找规律不可少的手段,是发现本质、归纳规律的先导,有些问题解答不出来,究其原因,与其说是“想不出”,不如说是“看不出”。
在寻找规律的过程中,必须要高度重视对数、形、式等现象的观察,善于抓住问题的本质特征进行归纳,从而得出规律。
只有经过观察、思考和试算,发现数与数、图形与图形相互之间的关系,才能得到题目的答案。
同学们,通过学习,希望你在平时多积累,多归纳,善于发现、总结一些规律,因为学会发现往往比学会几道题目重要得多。
名师点题例1知识概述1、数列:主要包括⑴递增数列(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等差数列为重点考察对象。
⑵周期数列;例如:1,2,4,7,1,2,4,7,1,2,4,7,…⑶复合数列;例如:1,3,2,6,3,9,4,12,5,15…⑷特殊数列;例如:斐波那契数列1,1,2,3,5,8,13,21…2、等差数列通用公式:通项公式:第n项=首项 +(项数– 1)×公差项数公式:项数=(末项–首项)÷公差 + 1求和公式:总和=(首项+末项)×项数÷23、中项定理:对于任意一个项数为奇数的等差数列,中间一项的值等于所有项的平均数,也等于首项与末项和的一半;或者换句话说,各项和等于中间项乘以项数。
4、数表规律给出几个具体的、特殊的图形,要求找出其中的变化规律,从而猜想出一般性的结论。
具体方法和步骤是:⑴通过对几个特例的分析,寻找规律并且归纳;⑵猜想符合规律的一般性结论;⑶验证或证明结论是否正确。
在杯赛考试中主要将图形规律与等差数列结合到一起来考察。
(1)在数列3、6、9……,201中共有多少数? (2)在数列3、6、9……,201和是多少? (3)如果继续写下去,第201个数是多少? 【解析】(1)因为在这个等差数列中,首项=3,末项=201,公差=3,所以根据公式: 项数=(末项-首项)÷公差+1,便可求出。
小学四年级奥数知识点总复习1.常用特殊数的乘积25×4=100 125×8=1000625×16=10000 25×8=200 125×4=500 125×3=375 7×11×13=1001 37×3=1112.加减法运算性质:同级运算时,如果交换数的位置,应注意符号搬家。
加、去括号时要注意以下几点:括号前面是加号,去掉括号不变号;加号后面添括号,括号里面不变号;括号前面是减号,去掉括号要变号;减号后面添括号,括号里面要变号。
100+(21+58)=100+21+ 58100-(21+58)=100-21- 583.乘除法运算性质乘法中性质:(1)乘法交换律(2)乘法结合律(3)乘法分配律(4)乘法性质(5)积的变化规律:一扩一缩法。
除法中性质:当被除数为几个数字之和或者差时才可以用除法分配律。
积的变化规律:同扩同缩法。
同级运算时,如果有交换数的位置,应该注意符号搬家。
加、去括号时注意以下几点:括号前面是乘号,去掉或加上括号不变号;括号前面是除号,去掉或加上括号要变号。
100×(4×5)=100×4×5100÷(4÷5)=100÷4÷54.最大最小1、解答最大最小的问题,可以进行枚举比较。
在有限的情况下,通过计算,将所有情况的结果列举出来,然后比较出最大值或最小值。
2、运用规律。
(1)两个数的和一定,则它们的差越接近,乘积越大;当它们相等(差为0)时,乘积最大。
3、考虑极端情况。
如“连接两点间的线段最短”、“作对称点”、“联系实际考虑问题”等。
5.比较大小估算最常用的技巧是“放大缩小”,即先对某个数或算式进行适当的“放大”或“缩小”,确定它的取值范围,再根据其他条件得出结果,调整放缩幅度的方法有两条:一是分组(分段),并尽可能使每组所对应的标准相同;另一种方法是按近似数乘除法计算法则,比要求的精确度多保留一位,进行计算。
四年级奥数解题技巧一、速算与巧算。
1. 计算:9999 + 999 + 99+9。
解析:把每个数看作整十、整百、整千……减1的形式,再进行计算。
9999+999 + 99+9 =(10000 - 1)+(1000-1)+(100 - 1)+(10 - 1) =10000+1000 + 100+10-4 =11110- 4 =111062. 计算:489 + 487+483+485+484+486+488。
解析:选480为基准数,489+487 + 483+485+484+486+488 =(480 +9)+(480+7)+(480+3)+(480+5)+(480+4)+(480+6)+(480+8) =480×7+(9 + 7+3+5+4+6+8)=3360+(9+1+6+3+5+4+8) =3360+(10+6+3+5+4+8) =3360+(16+3+5+4+8)=3360+(19+5+4+8) =3360+(24+4+8) =3360+(28+8) =3360+36 =3396二、数列求和。
3. 求1 + 2+3+…+100的和。
解析:这是一个等差数列求和,公式为S_n=(n(a_1 + a_n))/(2)(n是项数,a_1是首项,a_n是末项)这里n = 100,a_1=1,a_n = 100S_100=(100×(1 + 100))/(2)=50×101 = 50504. 求数列3,5,7,9,…,21的和。
解析:这是一个首项a_1 = 3,末项a_n=21,公差d=2的等差数列。
先求项数n=(a_n - a_1)/(d)+1=(21-3)/(2)+1=(18)/(2)+1=10再根据求和公式S_n=(n(a_1 + a_n))/(2)S_10=(10×(3 + 21))/(2)=5×24=120三、定义新运算。
5. 设a、b都表示数,规定a△b=(a + b)×2。
小学1-6年级奥数难点解析,附34个必考公式现在,越来越多的家长希望孩子学习奥数。
奥数对青少年的脑力锻炼有着一定的作用,可以通过奥数对思维和逻辑进行锻炼,对学生起到的并不仅仅是数学方面的作用,通常比普通数学要深奥些。
今天,搜集整理了1-6年级奥数学习重点和部分例题,相信一定可以帮到各位家长。
一年级奥数一年级的孩子刚刚踏入小学。
不论是学习习惯还是学习方法,都需要全面的培养和正确的引导,这就需要家长对整个六年的小学学习有一个全面的规划。
学习重点难点解析:巧算与速算的基本知识: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计算是学生学习时遇到的第一个问题。
如果能够在看似无序的算式中寻找到一定的规律,化繁为简,那么学生一定能够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另外,计算与速算是各种后续问题学习的基础。
学好数学,首先就要过计算这关。
认识并学会数各种基本图形:正方形、长方体、圆和立方体等是小学学习中最常见的图形。
通过系统的指导,使一年级的学生能够计算出各种基本图形的个数;使学生建立起有序思维,为建立思维模式打下基础。
学习简单的枚举法:枚举法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的确是有一定的困难。
在华数课本中,介绍这一难题时采用数数这种更为直观的方式,将复杂抽象的问题形象化,便于孩子们理解。
枚举法训练的重点在于有序的思维方式,学习之初将抽象问题形象化,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去主动思考,建立起自己的思维方式。
数字的奇与偶、不等与相等等关于数论的基础知识:数论问题是后续学习中的一个重点,而这学期将要学到的:数字的奇与偶、不等与相等等无疑将会是今后学习的基础,在这里我们把数论问题分解为各种类型逐一讲解,使华数学习更加系统。
二年级奥数二年级是开发孩子智力、形成良好思维习惯的最佳时期,学习奥数不仅能够极大地锻炼孩子的思维能力,也能为孩子之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对于二年级的学生家长来说,激发孩子对华数的兴趣是最主要的。
学习重点难点解析:计算要过关:对于二年级学生的奥数学习来说,最先碰到的问题就是计算问题,计算问题是重点也是难点。
奥数知识(四年级)1、笔画数等于奇点数的一半,即:奇点数/2=笔画数2、等差数列公式:中项=(首项+末项)/2末项=首项+(项数-1)*公差项数=(末项-首项)/公差+1和=中项*项数=(首项+末项)*项数/2首项=2*和/项数-末项末项=2*和/项数-首项3、等式规律:等式的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一个相同的数,等式不变。
等式的两边同时乘以或除以一个相同的不为零的数,等式不变。
4、分数规律: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以或除以一个相同的不为零的数,分数值不变。
5、定义新运算:定义新运算没有交换律,也没有结合律。
6、周期问题:关键在于找出周期。
7、可能性问题:可能性的大小,一般用分数表示,如果整个事情有m种可能,而符合条件的只有n种可能,则符合条件要求的可能性是n/m。
8、抽屉原理:9、差倍问题:小数=差/(倍数-1)大数=小数+差10、和差规律:小数=(和-差)/2大数=(和+差)/211、原龄问题:两人年龄差是永运不变的量。
两人年龄之间的倍数关系,随着年龄的变化而变化。
12、植树问题:分封闭路线与不封闭路线两种,规律如下:封闭路线上植树:棵数=段数不封存闭路线上值树可分为三种:两端都植树:棵数=段数+1一端植树,另一端不植树:棵数=段数两端都不植树:棵数=段数-113、还原问题:解答时,从所给的结果出发,抓住顺序相反,运算相反这两条原理,由后向前一步步倒推.14、盈亏问题:人数=(盈+亏)/两次分配平均数之差15、两次亏缺:人数=(大亏-小亏)/两次分配平均数之差16、两次盈余:人数=(大盈-小盈)/两次分配平均数之差17、相遇问题:速度和*相遇时间=总路程18、列车过桥:车速*过桥时间=桥长+车长19、追及问题:速度差*追及时间=追及距离20、环形问题:如果两个物体同时同地背向运动,它们相遇时合走了一个环形全程,如果两个物体同时同地同向运动,它们相遇时,快的物体比慢的物体多运动了一个环形全程。
21、流水中航行:顺水速度=船速+水速逆水速度=船速-水速船速=(顺水速度+逆水速度)/2水速=(顺水速度-逆水速度)/222、乘法原理:如果完成某件事需分几个步骤,做第一步有a1种不同方法,做第二步有a2种不同的方法,……做第n步有a n种不同方法,那么完成这件事共有:N=a1*a2*……*a n种不同方法24、方阵问题:方阵不论在哪一层,每边上的人(或物)数量都不相同,每向里一层,每边上的个数就少2,实心方阵总数=每边人(或物)数*每边人(或物)数。
四年级奥数年龄问题8个一、父子年龄问题1. 题目爸爸今年43岁,儿子今年11岁。
几年后爸爸的年龄是儿子的3倍?解析设公式年后爸爸的年龄是儿子的3倍。
公式年后爸爸的年龄是公式,儿子的年龄是公式。
根据题意可列方程:公式\[\begin{align}43+x&=33+3x\\3x x&=43 33\\2x&=10\\x& = 5\end{align}\]所以5年后爸爸的年龄是儿子的3倍。
2. 题目父子年龄之和是60岁,8年前父亲的年龄正好是儿子的3倍,问父子今年各多少岁?解析设儿子今年公式岁,则父亲今年公式岁。
8年前儿子的年龄是公式岁,父亲的年龄是公式岁。
根据8年前父亲的年龄正好是儿子的3倍,可列方程:公式\[\begin{align}52-x&=3x24\\3x+x&=52 + 24\\4x&=76\\x&=19\end{align}\]儿子今年19岁,父亲今年公式岁。
二、母子年龄问题3. 题目妈妈今年35岁,儿子今年10岁,几年前妈妈的年龄是儿子的6倍?解析设公式年前妈妈的年龄是儿子的6倍。
公式年前妈妈的年龄是公式,儿子的年龄是公式。
根据题意可列方程:公式\[\begin{align}35-y&=60-6y\\6y y&=60 35\\5y&=25\\y&=5\end{align}\]所以5年前妈妈的年龄是儿子的6倍。
4. 题目母子年龄和是41岁,4年前母亲的年龄恰好是儿子年龄的10倍。
母子今年各是多少岁?解析设儿子今年公式岁,则母亲今年公式岁。
4年前儿子的年龄是公式岁,母亲的年龄是公式岁。
根据4年前母亲的年龄恰好是儿子年龄的10倍,可列方程:公式\[\begin{align}37-x&=10x-40\\10x+x&=37 + 40\\11x&=77\\x&=7\end{align}\]儿子今年7岁,母亲今年公式岁。
四年级奥数附小学奥数常用公式2.比较比较下面两个积的大小:A=987654321×123456789,B=987654322×123456788.分析经审题可知A的第一个因数的个位数字比B的第一个因数的个位数字小1,但A的第二个因数的个位数字比B的第二个因数的个位数字大1.所以不经计算,凭直接观察不容易知道A和B哪个大.但是无论是对A或是对B,直接把两个因数相乘求积又太繁,所以我们开动脑筋,将A和B先进行恒等变形,再作判断.解: A=987654321×123456789=987654321×(123456788+1)=987654321×123456788+987654321.B=987654322×123456788=(987654321+1)×123456788=987654321×123456788+123456788. 因为 987654321>123456788,所以 A>B.2. 得多少分一次数学考试后,李军问于昆数学考试得多少分.于昆说:"用我得的分数减去8加上10,再除以7,最后乘以4,得56."小朋友,你知道于昆得多少分吗?分析这道题如果顺推思考,比较麻烦,很难理出头绪来.如果用倒推法进行分析,就像剥卷心菜一样层层深入,直到解决问题.如果把于昆的叙述过程编成一道文字题:一个数减去8,加上10,再除以7,乘以4,结果是56.求这个数是多少?把一个数用□来表示,根据题目已知条件可得到这样的等式:{[(□-8)+10]÷7}×4=56.如何求出□中的数呢?我们可以从结果56出发倒推回去.因为56是乘以4后得到的,而乘以4之前是56÷4=14.14是除以7后得到的,除以7之前是14×7=98.98是加10后得到的,加10以前是98-10=88.88是减8以后得到的,减8以前是88+8=96.这样倒推使问题得解.解{[(□-8)+10]÷7}×4=56[(□-8)+10〕÷7=56÷4答:于昆这次数学考试成绩是96分.2.等差数列求等差数列1,6,11,16…的第20项.解:首项a1 =1,又因为a2;大于a1;,公差d=6-1=5,所以运用公式(1)可知:第20项a20=a1=(20-1)×5=1+19×5=96.2.应用题综合在一次象棋比赛中,规定每个选手必须与其他选手恰好比赛一盘,胜者得2分,负者不得分,平局各得1分.现有五名工作人员分别统计了全部选手的得分总数,各为:131分,132分,133分,134分和135分当然,至少有四个数是错的.经核实,确有一个人统计结果正确.那么,有____名选手参加比赛?解答:参赛选手有12名.参赛选手中每两人赛一盘,与若干个点、每两点连一条线段相当.可用数线段方法算出比赛的总盘数,每盘提供2分.不论赛多少盘,选手所得的总分应是偶数,所以,131分,133分和135分必不对.1.排列由数字0,1,2,3,4组成三位数,可以组成多少个无重复数字的三位偶数?解答:因为要求组成无重复数字的三位偶数,那么个位只能填0,2,4。
四年级上数学公式
基本概念:
行程问题是研究物体运动的,它研究的是物体速度、时间、行程三者之间的关系。
基本公式:
路程=速度×时间;路程÷时间=速度;路程÷速度=时间
关键问题:确定行程过程中的位置
相遇问题:
速度和×相遇时间=相遇路程(请写出其他公式)
追击问题:
追击时间=路程差÷速度差(写出其他公式)
流水问题:
顺水行程=(船速+水速)×顺水时间
逆水行程=(船速-水速)×逆水时间
顺水速度=船速+水速
逆水速度=船速-水速
静水速度=(顺水速度+逆水速度)÷2
水速=(顺水速度-逆水速度)÷2
流水问题:关键是确定物体所运动的速度,参照以上公式。
过桥问题:关键是确定物体所运动的路程,参照以上公式
【和差问题公式】
(和+差)÷2=较大数;
(和-差)÷2=较小数。
【和倍问题公式】
和÷(倍数+1)=1倍数;
1倍数×倍数=另一数,
或和-1倍数=另一数。
【差倍问题公式】
差÷(倍数-1)=较小数;
较小数×倍数=较大数,或较小数+差=较大数。
【平均数问题公式】
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
【一般行程问题公式】
平均速度×时间=路程;
路程÷时间=平均速度;
路程÷平均速度=时间。
【反向行程问题公式】
或和-1倍数=另一数。
【差倍问题公式】
差÷(倍数-1)=较小数;
较小数×倍数=较大数,或较小数+差=较大数。
【平均数问题公式】
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
【一般行程问题公式】
平均速度×时间=路程;
路程÷时间=平均速度;
路程÷平均速度=时间。
【反向行程问题公式】
反向行程问题可以分为“相遇问题”(二人从两地出发,相向而行)和“相离问题”(两人背向而行)两种。
这两种题,都可用下面的公式解答:
(速度和)×相遇(离)时间=相遇(离)路程;
相遇(离)路程÷(速度和)=相遇(离)时间;
相遇(离)路程÷相遇(离)时间=速度和。
【同向行程问题公式】
追及(拉开)路程÷(速度差)=追及(拉开)时间;
追及(拉开)路程÷追及(拉开)时间=速度差;
(速度差)×追及(拉开)时间=追及(拉开)路程。
【列车过桥问题公式】
(桥长+列车长)÷速度=过桥时间;
(桥长+列车长)÷过桥时间=速度;
速度×过桥时间=桥、车长度之和。
【行船问题公式】
(1)一般公式:
静水速度(船速)+水流速度(水速)=顺水速度;
船速-水速=逆水速度;
(顺水速度+逆水速度)÷2=船速;
(顺水速度-逆水速度)÷2=水速。
(2)两船相向航行的公式:
甲船顺水速度+乙船逆水速度=甲船静水速度+乙船静水速度
(3)两船同向航行的公式:
后(前)船静水速度-前(后)船静水速度=两船距离缩小(拉大)速度。
(求出两船距离缩小或拉大速度后,再按上面有关的公式去解答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