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中国古代政治文明演进
- 格式:pdf
- 大小:1.01 MB
- 文档页数:8
专题一中国古代政体的演变和政治文明的演进重点:古代重大政治制度的沿革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皇权与相权、地方与中央)2、中央和地方官制3、封建选官制度近代前期中国人民对民主政治的追求1、君主立宪2、民主共和中共在民主和法治建设上的重大成果1、中共七大(论联合政府、民主集中制原则)2、共同纲领综述:中国政体演变1、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2、近代: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辨析:前者是“谁的权利受谁的限制”,二元制;后者是选举产生3、现代:人民代表大会制一、中央政治制度1、含义:不同时代不同含义封建专制主义:个人独裁中央集权:集权与分权的关系2、三个阶段:萌芽时期(西周):分封制。
周天子为天下共主建立完善(秦汉~隋唐)加强并逐步衰弱(宋元~明清)3、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实质:集权、专制【是中国政治文明的对立物、近代中国社会落后的根源】4、评价:产生:分散的小农经济消亡:中国社会经济制度(资本主义萌芽)的改变,资产阶级需要参政议政。
西方资本主义政治思想。
发展: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衰弱;中央对地方控制不断加强;思想禁锢不断加强影响:(前期)积极,统一维稳、民族融合(即康乾盛世影响)(后期)消极,暴政、阻碍资本主义发展、文化科技落后(即闭关锁国影响)二、地方政治制度1、三个阶段:西周:分封制秦汉:郡县制(西汉郡国并行制)元:行省制异同:同:都是重要的地方制度,目的是巩固中央统治异:(1)时间:分封制时间跨度从西周到东周,而后三者处于封建社会(2)与中央政府的关系:分封制相对其余三者较独立(3)作用影响:分封制前期有一定积极作用,长期则破坏政权稳固后三者隶属于中央政府,有助于各方面的交流三、古代选官制度1、世袭制2、推选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3、科举制四、中国历代法制建设1、演变:春秋战国:韩非子法家思想实施:商鞅变法秦:严刑峻法两汉:儒家大一统思想渗透到法治建设两宋:王安石变法1949:共同纲领(临时宪法)2、古代德政行为的认识古代“民”的含义民是客体,最终目的是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五、古代治乱兴衰与分裂统一1、治乱兴衰:盛世:新王朝建立之初:吸取教训、知人善任、调整政策(减税免役)在前期基础上一以贯之2、分裂与统一(1)三次大分裂、四次大统一(2)近现代的统一(3)世界史上的统一与分裂典型:东西罗马分裂、苏联解体;德意志统一、两德统一日本明治维新:政治统一热点:构建和谐社会民主法制是构建公平、公正的和谐社会的基础,突出人类文明的进步。
古代中国的政治文明古代中国政治文明是中国历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着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制度、管理机构以及思想观念。
中国在古代历史时期出现了多个王朝,每个王朝都留下了独特的政治文明遗产,这些遗产对中国和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古代中国政治文明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国家的政治制度。
早期的中国政府以家族部落为基础,逐渐形成了奴隶制度时期的封建国家。
在封建社会中,帝王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实行君主制,以统一国家和管理人民。
这种制度的核心是天命思想,即皇帝作为上天派来的代表,统治全国。
同时,各地的王侯贵族也充当着地方政权的统治者,协助皇帝管理国家。
大约在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了中国并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秦朝。
在秦朝的统治下,中国政治文明迈出了重要的一步,推动了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
秦朝推行统一的法律和行政制度,建立了严密的官僚机构来管理国家。
这一制度的建立为后来的王朝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基础。
随着秦朝的灭亡,中国政治文明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在汉朝时期,我们看到了更加复杂和成熟的政治制度。
汉朝延续了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但在行政机构和地方管理上进行了改革。
汉朝实行了严格的官僚选拔制度,推行了乡试和殿试制度来选拔官员,使政府效率得到了提高。
汉朝还建立了郡县制度,将国家分成了多个行政区域,以方便地方管理和统治。
在中国古代政治文明中,思想观念的传播和演变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孔子提出了儒家思想,强调仁爱和礼仪的重要性,并对统治者的道德责任提出了要求。
这在中国政治文明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儒家思想成为了中国封建社会最重要的统治思想。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君主权力的合法性和他们的道德责任,对中国政治文明产生了深刻的塑造作用。
古代中国政治文明还表现在管理机构和政府运作上。
在中国古代历史中,我们看到了各种各样的政府机构和管理制度。
例如,宫廷内有丞相、太尉等重要官员,他们负责协助皇帝管理国家事务。
同时,地方政权也有类似的管理机构,如太守和州县官员,他们负责地方的行政和治安维护。
第1讲古代中华文明奠基、形成和发展——先秦、秦汉时期先秦时期(远古~公元前221年)是中华文明勃兴阶段;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是中华文明形成和发展阶段,先秦至秦汉对整个中华文明起到了奠基作用。
1.政治上:从分封制、宗法制逐渐发展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一方面,中央对地方控制逐渐加强;另一方面,官僚体制逐渐代替了贵族体制。
专制皇权逐渐形成,权力高度集中政治体制奠定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基础。
2.经济上:农耕经济是中国古代经济典型特点。
随着社会生产力发展,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以家庭为基本生产单位男耕女织小农经济,成为中国古代经济典型形式;在此基础上,手工业、商业也得到了很大发展。
3.文化上:在思想领域,经历了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演变,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基础;在文学领域,《诗经》和楚辞分别成为我国古代现实主义文学和浪漫主义文学源头;在科技领域,形成了东方特色实用科学。
第2讲古代中华文明曲折发展、成熟与繁荣——魏晋、隋唐、宋元时期魏晋、隋唐、宋元时期(公元220~公元1368年)是中国古代文明继续发展并逐渐走向成熟历史时期。
1.政治上:中央集权制度在魏晋南北朝遭到一定程度破坏,但在隋唐和宋元得以继续发展,隋唐形成了三省六部制、科举制,标志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成熟,在此基础上,宋元中央集权制进一步完善。
2.经济上:魏晋时期北方农耕经济遭到一定程度破坏;隋唐、宋元时期,农耕经济全面繁荣,农业、手工业、商业都取得了辉煌成就,海上和陆路对外交往空前繁荣3.文化上:魏晋南北朝时期,特立独行士人群体形成,推动了书法、绘画、文学等艺术发展;隋唐时期,科举制度扩大了知识分子队伍,推动了文学艺术进步;宋代,知识分子地位提高、市民阶层队伍扩大都推动了文化发展。
第3讲古代中华文明辉煌与危机——明清时期明清时期(1368~1840年)是中国古代文明继续发展时期,也是中国开始落后于世界工业文明潮流时期。
1.政治上: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清朝增设军机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空前加强,严重阻碍了新经济、新思想出现和发展,不利于中国古代文明向工业文明迈进。
古代中华文明的演进历程▲重要提示:1、原始社会:距今约170万年前元谋人——公元前2070年夏朝建立前2、奴隶社会:夏朝(建立)商朝(发展)西周(强盛)春秋(衰亡)前2070年前1600年前1046年前771年前476年3、封建社会:前221年----1840年(鸦片战争前)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民族明清(统一多民族(封建社会(封建社会(封建国家分裂(封建社会融合进一步加强和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前475年前221年 220年 589年 907年 1368年 1840年第1讲古代中华文明的奠基、形成和发展——先秦、秦汉时期【通史坐标】【阶段特征】先秦时期(远古~公元前221年)是中华文明的勃兴阶段;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是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阶段,先秦至秦汉对整个中华文明起到了奠基的作用。
先秦包括原始社会、夏、商、西周和东周(春秋、战国),这一时期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三种社会形态,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形态演变的根本原因。
这一时期中华文明的基础逐步奠定。
①政治上: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中国进入阶级社会②经济上:农业在各部门中的主导地位确立,形成以中原地区长期领先为特点的经济格局③文化上:独具特色的中国传统文化开始形成④民族关系:华夏族主干形成,与周边少数民族接触频繁,形成了第一次民族大融合发展趋势:①由割据分裂趋向统一②奴隶制→封建制③从青铜时代进入铁器时代【知识梳理】一、政治方面:社会制度不断进步(一)从禅让制到王位世袭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我国开始有了早期国家政治制度。
禹死后,其子启即位,原始社会的禅让制被王位世袭制所取代。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建立西周,西周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
(二)等级森严的分封制1.目的:巩固奴隶制国家政权(“封建亲戚,以藩屏周”)2.内容:①分封对象——周王把土地和人民授于王族、功臣、古代帝王的后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②被封诸侯的义务——服从周王的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
专题总结提升一、中国古代政治文明1.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演变主要经历了两大阶段:夏、商、西周到春秋时期的早期政治制度;战国以来到明清时期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2.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早期(先秦时期)政治制度受到宗族血缘关系的明显影响,统治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3.秦至明清时期的政治制度,可分为三条主线:君主专制权力的加强与中央机构的演变;中央集权的加强与地方行政机构的变化;选官、用官制度和监察制度的演变。
4.古代中国的统一(指中国古代的某些王朝或政权在政治上的一致、集中及结合为一个整体)发展史可分为四大阶段:夏商周时期、秦汉时期、隋唐时期、元明清时期。
5.古代中国的民族交融主要有三个高潮时期:春秋战国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
1.古代中国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趋势(1)专制政治日趋完备和强化。
商周时期的专制主义表现为宗法制下的集权政治,它以西周时期为典型;秦朝以后的专制主义表现为中央集权,宋朝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2)官僚机构不断膨胀与吏治的制度化、法制化。
中国古代调整国家机关的组织与职官制度的行政法律规范,从唐代起已经自成系统,制度的完备和规范达到当时世界先进水平。
(3)君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是政治制度中的基本矛盾。
其基本趋势是君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地方服从中央、地方基层行政组织长期稳定。
2.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的演变趋势及其原因(1)演变趋势①逐渐由二级区划演变为三级区划。
②地方行政区划面积逐渐变小,数目逐渐增多;南方行政区划数目逐渐增多。
③最高行政区划(行省)的边界设置,山川形势和犬牙交错原则并行。
④最高行政区划往往由吏治监察区和军务督理区转变而来,地方最高行政长官往往由中央官转变而来。
⑤地方权力越来越小,中央集权逐渐加强。
⑥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设置不同于汉族的行政制度来进行管辖。
(2)原因:经济社会发展,地区(南方)开发,人口增多;疆域的扩展;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强化的需要。
高中历史每个朝代的政治制度
秦朝:实行郡县制和法家思想,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汉朝:继承了秦朝的政治制度,但同时也采纳了儒家的某些思想,如“天人感应”等。
隋唐:隋唐时期实行科举制,选拔官员,同时实行三省六部制,加强了中央集权。
宋朝:宋朝实行中央集权制度,强化了君主专制,同时设立了参知政事、枢密院和三司使等机构,分散相权。
元朝:元朝废除了三省制,实行一省制,即中书省。
明朝:明朝废除了丞相制,设立了内阁,加强了君主专制。
清朝:清朝实行了满族的八旗制度和议政王大臣会议,但随着时间的发展,逐渐加强了君主专制。
模块一中国政治文明的历程专题一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演进★知识整合一、中国古代的政体——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1、产生及维持的原因(1)理论基础:华夏族共同的社会文化传统,有利于这一制度的长期维持。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奠基时期,这一时期的思想流派大都强调“大一统”和“天人合一”的思想,法家思想在秦朝的成功,儒家思想在汉代的胜利,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莫定了理论基础——思想基础。
(2)经济根源:封建小农经济具有分散性,需要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安定,保证小农经济的生产与再生产;封建的地主经济也需要建立中央集权来保护他们的土地私有制,镇压人民的反抗:(3)社会根源:战国时期,奴隶制度进一步崩溃,新兴地主阶级为反对奴隶主贵族的需要,改革变法,封建制逐渐形成。
为巩固封建国家的统治,需要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同时长期的分裂割据,也需要中央集权来巩固统一。
(4)地理原因:中国特殊的地理和气候条件也是促成制度形成和巩固的重要因素。
2、演变过程(1)萌芽——战国时期:①理论上,韩非子提出建立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国家的主张。
②实践上,秦国商鞅变法,规定废除分封,行县制,实行中央集权制度,初步确立。
(2)创立——秦朝:①内容:皇帝制度、中央设三公九卿、地方行郡县、颁秦律;统一度量衡、货币和文字;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②特点:把专制主义的决策方式和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有机的结合起来。
③皇位世袭,权力不可转移;皇权至上,地位不可僭越,是专制制度的重要特征。
④意义:客观上适应了封建地主阶级在政治上、经济上的需要,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注意:秦始皇旨在加强中央集权的一系列措施及其历史影响)(3)巩固——西汉:①内容:实行刺史制度;西汉推行郡国并行制,导致王国势力膨胀。
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和附益之法,解除王国的威胁;思想上实行“大一统”(即采纳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而巩固了政治上的统一。
文明史知识体系下的高考专题教学设计专题一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演进★复习目标导航政治文明是人类政治实践活动所创造的政治财富的总和。
中国古代政治文明调节中国古代社会几千年,成为古代中国繁荣昌盛的重要内部条件,也是今天建立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必须认真对待的历史积淀。
研究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特征及历史进程,对社会主义现代政治文明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古代政治文明一直是高考关注的重点内容之一。
近6年高考试题有关中国古代史部分的内容占有一定比例,其中,政治文明类试题占客观题的62%、主观题的50%。
从命题思路看,非常值得注意的特点有四:一是出现了许多引人注意的新的命题角度。
如对政治制度进行经济、文化和文明观念的考查;对政治文明建设促进社会和谐、国家统一,促成盛世景象或者相反结果的考查;对政治制度创新程度的考查等等。
二是命题呈现明显的文明价值取向,即试题突出文明的进步,答案要求用文明史话语。
如2004年北京卷关于汉高祖“约法三章”的认识,所列答案中“体现了对人的生命和财产的尊重”的用语,就是一种明显的文明史话语。
三是强调大综合,往往是古、今、中、外的综合。
如2004年北京卷第37题,将包括“约法三章”在内的不同国家、不同时代的“人权宣言”综合在一起设置的试题即是。
四是对政治文明建设中的特色内容特别关注。
如中央政府在边疆民族地区推行的政策和制度,地方性少数民族政权实行的双轨制等都是。
在日常教学与复习备考中,我们应重点关注:1.中央政治制度的形成及其发展演变的趋向与演变所呈现的阶段性特征和历史影响。
2.地方政治制度的形成及发展演变过程中的阶段性特征和历史影响。
3.选官制度的历史沿革(世官制——察举制——科举制)及其必然性与历史影响。
4.中华民族维护国家统一的历程及经验教训。
5.中国古代社会的法制建设。
6.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特征的历史评析。
考点知识整合中国古代的政治文明建设是以群集的方式沿着集权和统一的方向逐次推进的。
在整个演进过程中,出现了几个集中性政治制度群创建时期,如战国秦汉时期、隋唐时期、宋代和元明清时期。
高中历史阶段特征总结目录模块一、中国古代文明 1 单元一:中华文明的奠基和初步发展——-先秦、秦汉时期: (1)A.祖国历史的开篇——先秦时期(距今170万年——-公元前221年) (1)B.封建社会的初步发展——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 (2)单元二:中华文明的成熟与繁荣——魏晋至元时期: (3)A.封建国家的分裂与民族大融合——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年——公元589年): (3)B.封建社会的繁荣——-隋唐时期(公元581年——公元907年) (4)C.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907---1368) (4)单元三: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与迟滞—明清时期(1368——1840): (5)模块二、中国近现代文明: (6)单元四: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的变革与转型——两次鸦片战争后的中国(1840——1894) (6)单元五:近代中国的觉醒和探索——甲午战争后到五四运动前的中国(1894——1919年) (7)单元六:近代中国的新方向——五四运动到新中国的成立(1919年——-1949年) (8)A.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和国民大革命时期(1919---1927) (8)B.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7年——1937年) (9)C.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1945年) (9)D.人民解放战争时期(1945年——1949年) (10)单元七:社会主义曲折发展中的探索——新中国的成立到改革开放前(1949---1978) (10)A.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时期(1949年——1956年) (11)B.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年——-1966年) (12)C.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 (12)D.两年徘徊时期(1976---1978) (13)单元八: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的探索—改革开放新时期(1978—) (13)模块三、世界文明: (14)单元九:西方文明的源头——古代希腊、罗马制度及人文精神的起源(欧洲奴隶社会阶段) (14)单元十:工场手工业时期文明的兴起——工业革命前资本主义的兴起与发展 (14)单元十一:工业资本主义时期的文明发展——两次工业革命及资本主义的发展变化 (15)A.资本主义的蒸汽时代(18世纪中后期——19世纪中期) (15)B.资本主义的电气时代(19世纪70年代——20世纪初期) (16)单元十二:20世纪现代化模式的探索——二战前世界文明的创新与调整 (16)A.十月革命到经济大危机前世界文明的发展(1917——1929) (17)B.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动荡和文明的创新与调整(1929——1945) (17)单元十三:二战后世界文明的演变与拓展——两种社会制度的共存竞争与国际政治经济局势的演变.. 17A.两极格局下的世界(1945——1991) (18)B.两极格局结束后的世界(1991——) (18)附中国朝代记忆口诀 (19)模块一、中国古代文明:政治、经济、文化尽显文明古国风采;专制、抑商、海禁导致近代迟滞单元一:中华文明的奠基和初步发展——-先秦、秦汉时期:A.祖国历史的开篇——先秦时期(距今170万年——-公元前221年)1.原始社会时期(距今170万年——公元前2070年):(1)政治上:先后经历了原始人群和氏族公社(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两个阶段;原始社会晚期盛行禅让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