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语文A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火的节日》资料2(新版)
- 格式:doc
- 大小:26.00 KB
- 文档页数:1
语文A版《火的节日》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习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火的节日背后的文化内涵。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与沟通能力。
(2)学会通过火的文化,理解民族的精神。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二、教学重点1. 生字词的学习与运用。
2. 理解课文内容,把握火的节日背后的文化内涵。
三、教学难点1. 火的文化在民族精神中的体现。
2. 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联系实际生活。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相关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课文。
2. 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与沟通能力。
3. 案例教学法:结合现实生活中的火的文化现象,进行分析讲解。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课件展示火的节日图片,引导学生关注。
(2)教师简要介绍火的节日的来历及意义。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课文,圈出生字词。
(2)学生分享学习生字词的心得。
3.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生字词,引导学生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详细讲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火的节日背后的文化内涵。
4. 小组讨论(1)教师布置讨论话题:火的文化在民族精神中的体现。
(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讨论成果。
5. 案例分析(1)教师展示现实生活中的火的文化现象。
(2)学生进行分析,联系课文内容。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火的节日背后的文化内涵。
7. 课后作业(1)抄写生字词。
六、教学拓展1. 火的文化在我国其他民族中的体现。
2. 学生自主搜集相关资料,进行课堂分享。
七、课堂练习1. 根据课文内容,完成填空题。
2.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火的节日的认识。
八、评价反馈1. 教师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评价,包括发言、讨论等。
2. 对学生的课后作业进行评价,关注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及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火的节日》习题一、基础过关1.看拼音,写词语。
c háo xuã chuán xián liâyàn chãng hūn qìfēn yīngãr( ) ( ) ( ) ( ) ( ) ( )2.想一想,在()内填上合适的词语。
()的火()的天空欢快地()尽情地()二、综合训练1.把下面的词语补充完整。
此()彼()引()注()四()八()德()望()寡()敌()2.比一比,看哪个句子好。
再照样子扩写句子。
①火把的火苗把村子映红。
②燃烧的火把噼啪噼啪地响着,炽烈的火苗把整个村子上空映得一片通红。
我认为,第()个句子好,因为:________________天空飘着白云。
火把联结成火龙。
三、拓展应用1.书海漫游(1)火把节里有哪些欢快的场面?把你喜欢的一个场面抄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读一读,用黑体的词语写句子。
火呀,到处是热烈的火,到处是炽烈的火,到处是从欢乐的心儿里飘起来的火。
啊,整个村子充满了喜庆的气氛。
2.仿照课文的方法,描写自己亲历过的一个欢快场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一、基础过关1.巢穴船舷烈焰成婚气氛婴儿2.热烈明镜节日舞蹈二、综合训练1.消长人目面方高重不众2.略三、拓展应用1.略2.略。
语文A版《火的节日》教案第一章:火的节日简介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火的节日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2.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
3. 提高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火的节日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2. 火的节日的庆祝活动和习俗。
3. 课文《火的节日》的内容和结构。
三、教学重点:1. 火的节日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2. 火的节日的庆祝活动和习俗。
3. 课文《火的节日》的内容和结构。
四、教学难点:1. 火的节日的庆祝活动和习俗的理解。
2. 课文《火的节日》的深层含义的解读。
五、教学方法:1. 讲述法:讲解火的节日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2. 互动法:引导学生讨论火的节日的庆祝活动和习俗。
3. 阅读理解法:分析课文《火的节日》的内容和结构。
六、教学步骤:1. 引入话题:提问学生对火的节日的了解。
2. 讲解火的节日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3. 引导学生讨论火的节日的庆祝活动和习俗。
4. 阅读课文《火的节日》。
5. 分析课文《火的节日》的内容和结构。
6. 总结课堂内容,布置作业。
第二章:火的节日的庆祝活动和习俗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火的节日的庆祝活动和习俗。
2.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
3. 提高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火的节日的庆祝活动和习俗。
2. 课文《火的节日》中描述的庆祝活动和习俗。
3. 学生对火的节日的庆祝活动和习俗的体验和分享。
三、教学重点:1. 火的节日的庆祝活动和习俗。
2. 课文《火的节日》中描述的庆祝活动和习俗。
3. 学生对火的节日的庆祝活动和习俗的体验和分享。
四、教学难点:1. 理解火的节日的庆祝活动和习俗的意义。
2. 解读课文《火的节日》中描述的庆祝活动和习俗的深层含义。
五、教学方法:1. 讲述法:讲解火的节日的庆祝活动和习俗。
2. 互动法:引导学生讨论课文《火的节日》中描述的庆祝活动和习俗。
3. 分享法:鼓励学生分享对火的节日的庆祝活动和习俗的体验和感受。
《火的节日》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认识本课生字词。
二、过程与方法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自读体会、感受火把节热烈、欢快的气氛。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通过自读自悟,感受语言的优美。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对民俗文化的兴趣。
教学方法讲授法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今天,老师想让大家来做一个体操,可这体操和咱们平时做的可不太一样哦!我们要做的叫“口腔体操”,其实就是绕口令(课件出示文字)化肥会挥发。
指名读,很有趣吧?从同学们的笑脸上我看出了大家意犹未尽,的确,简单的五个字不仅让我们锻炼了口齿,而且给我们带来了无穷的乐趣,这就是我们中国语言文字的魅力。
播放手机精彩的导学作业。
二、新课学习(一)感受文字。
火把花开了,火把梨红了,火呀,到处是热烈的火,到处是炽烈的火,到处是从欢乐的心儿里飘起来的火。
欢乐的火把节来临了。
1.指名读。
谁来说说这段话写了什么?(欢乐的火把节来临了。
)火把节是彝族白族纳西族等民族传统节日。
在云南少数民族中,流传最广、影响最大。
至今至少有二千多年的历史。
你们发现了没有?这段文字中出现最多的字是什么?2.是的,火充满了我们的眼球。
那么,你们看到了什么样的火?(热烈的火、炽烈的火、从欢乐的心儿里飘起来的火)你们发现了吗?这是个什么句?(排比句)这样的句式让你感受到一种怎样的气氛?(热烈、欢乐)谁来试着读一读?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再次感受这热烈、欢乐的气氛。
(二)揭题。
其实,这段文字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20课火的节日(补充板书)的第一自然段,我们就随着作家那家伦一起走进白族的火把节,去感受那份热烈和欢快。
齐读课题。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
在今天这堂课上,要通过你们的自读自悟来学习课文,有信心吗?老师要布置第一个学习任务了。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习任务一:①、自由读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②、想想文章围绕火把节写了哪些内容?2.课文中有一些词语,要特别注意它们的读音,谁给大家读一读?①指名读:(课件出示)船舷、祭奠、寡不敌众、气氛、婴儿、喷香(这是一个多音字,还有一种读音是?组个词吧?)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火的节日》学案
一、学习目标
1.基础知识与能力目标
(1)认识5个生字和1个多音字,会写8个字,学会自主积累词语。
(2)朗读课文,了解火把节的来由,感受节日喜庆的气氛。
2.学习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学会自主学习略读课文。
(2)感受火把节欢快、热烈的气氛,热爱生活。
二、学习过程
抄写生字3遍,使用“手机”拍照,分享给全班同学。
(一)巧妙学字,疏通文意
1.速读课文,然后按要求自学生字、新词
(1)读——课文
(2)画——生字、词
(3)查——字典
(4)找——选择恰当的字义
2.我会认认真真的将生字抄写在下面:
3.读课文,说说你读懂了什么?你有什么疑问?
我读懂了:
我的疑问:
(二)自主探究,整体感知课文。
探究题目:
(1)课文主要写了火把节的哪些方面的内容?
(2)说说火把节的来由。
火把象征着什么?为什么?
我的探究结果是:
(三)合作交流,深入探究
探究题目:
(1)仔细阅读课文7—11自然段,用横线画出文中能体现火把节欢快、热烈气氛的词语或句子。
(2)浏览全文,你能总结出课文的叙述顺序吗?
我们组的探究结果是:
(四)学后反思
1.我本次学习的经验有:
2.我本次学习的不足有:。
语文A版《火的节日》教案第一章:火的起源与演变1.1 火的起源1.2 火的演变过程1.3 火在人类历史中的重要地位第二章:火的利用与技术革新2.1 火的最初利用:烹饪与取暖2.2 火的科技进步:炉具的发展2.3 火的现代应用:能源与工业第三章:火的节日与文化习俗3.1 火的节日:燃烧的节日与火的庆典3.2 世界各地的火文化:火焰与祭祀3.3 火的民俗:烟花与烛光第四章:火的象征意义与文学艺术4.1 火的象征意义:光明与热情的化身4.2 文学中的火:火焰的图像与隐喻4.3 艺术中的火:火焰的表现与创作第五章:火的危险与防范措施5.1 火的危险性:火灾与安全5.2 火灾预防:居家与公共场所的安全5.3 火灾应急:逃生与灭火知识第六章:火的科学原理与技术6.1 火的科学原理:燃烧的三个条件6.2 火焰的形态与颜色:化学反应的体现6.3 火焰控制与应用:火焰温度与燃烧技术第七章:火的自然现象与环境保护7.1 自然界的火:森林火灾与草原燃烧7.2 火的生态作用:生态系统的循环与恢复7.3 环境保护:控制火源与减少火灾对自然的影响第八章:火的宗教与神话传说8.1 宗教中的火:神圣的火焰与祭祀仪式8.2 神话传说中的火:火的神话与传说故事8.3 火的文化传承:火焰在民间信仰中的角色第九章:火的文学创作与艺术表现9.1 文学作品中的火:火的叙事与情感表达9.2 绘画与雕塑中的火:火焰的艺术表现9.3 现代艺术中的火:火焰表演与火的艺术装置第十章:火的未来展望与挑战10.1 火的可持续利用:新能源开发与环保技术10.2 火的未来技术:高级燃烧技术与火焰控制10.3 火的挑战与应对:火灾预防与应急响应的未来趋势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一:火的起源与演变补充说明:可以通过展示古代壁画和文献,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火的演变过程,以及火在人类历史中的重要地位。
重点二:火的利用与技术革新补充说明:可以通过展示古代烹饪工具和现代炉具的对比,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火的利用与技术革新。
语文A版《火的节日》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火的节日》。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火的节日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3)掌握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讨论、分享,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2)运用图片、视频等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火的节日的认识,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
(3)培养学生团结互助、合作共赢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火的节日》。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火的节日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3)掌握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教学难点:(1)火的节日的意义和背后的文化内涵。
(2)生字词的理解和运用。
三、教学准备1. 教材:《火的节日》课文。
2. 教具:课件、图片、视频等。
3. 参考资料:关于火的节日的相关资料。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火的节日的背景和意义。
(2)学生齐读课文《火的节日》。
2. 学习课文(1)教师带领学生逐句理解课文,解释生字词。
(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3. 图片、视频展示(1)教师展示与火的节日相关的图片、视频等资料。
(2)学生观察、思考,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4. 朗读与背诵(1)学生分组朗读课文,互相交流。
(2)教师引导学生背诵课文,加强记忆。
5. 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火的节日的意义。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
五、课后作业1. 家庭作业:(1)熟读并背诵课文《火的节日》。
(2)运用所学生字词,写一篇关于火的节日的短文。
(3)调查了解自己所在地区的民族风情,下节课分享。
2. 拓展作业:(1)收集关于火的节日的相关资料,进行研究性学习。
(2)参观博物馆或文化遗址,深入了解火的节日的文化内涵。
语文A版《火的节日》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习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火的节日的来历和意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2)通过课文学习,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节日的尊重和热爱。
(2)培养学生对火的恐惧和敬畏之心。
(3)培养学生对生命的珍惜和自我保护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习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火的节日的来历和意义。
2. 教学难点:(1)生字词的学习和运用。
(2)对课文细节的理解和分析。
(3)火的节日的文化内涵的解读。
三、教学准备1. 教学材料:课文《火的节日》,生字词卡片,火的相关图片或视频。
2. 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音响设备。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火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关注火的现象。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火的认知和感受。
(3)引出课文《火的节日》,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好奇心。
2. 朗读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词义。
(2)教师辅导学生朗读课文,纠正发音错误。
(3)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增强对课文的理解。
3. 学习生字词(1)教师出示生字词卡片,学生跟读生字词。
(2)学生组内讨论生字词的意思和用法。
(3)教师选取几个生字词,让学生造句,巩固记忆。
4. 理解课文内容(1)学生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分享自己的理解。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火的节日的来历和意义。
(3)学生讨论火的节日的文化内涵,分享自己的观点。
五、课堂小结与作业布置1. 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化重点知识。
2. 作业布置:(1)学生回家后,向家人分享课文《火的节日》的内容。
(2)学生写一篇关于自己最喜欢的节日的作文。
《火的节日》资料1那家伦(1938~)白族,云南大理市人,生于昆明。
1950年10月志愿参军就读军队医校后从医。
1954年发表作品后一直业余写作。
1960年出席全军文艺创作会议并全国第三次文代会受老舍提名表扬,后即改行从文,50余年潜心创作,业涉文学诸多领域。
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等。
发表作品近九百万字。
结集为书有小说《篝火边的歌声》、《真挚的爱》、散文《澜沧江边》、《放歌春潮间》、《花海集》、《那家伦散文选》,散文诗《红叶集》、《孔雀集》,作品合集《情系大理·那家伦卷》,大型军事文献纪录电影《插红旗的人们》(任编剧、解说词撰稿、导演助理,八一电影制片厂摄制),与人合编《名家笔下的大理》。
1995年《百花洲》发表长篇小说《黄金与人欲》。
多部中篇及许多短篇小说在全国发表。
主要从事散文与散文诗创作,每年有数十万字发表。
成就收入许多史典传集,有史以专节论述。
50部(篇、首)以上作品获省、部及全国奖励。
长篇报告文学《开拓者》获全国第三届报告文学大奖,全国少数民族文学荣誉奖、煤炭部文艺创作奖等。
两项作品荣获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大奖。
诸多作品获《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等数十家报刊奖。
百余篇(次)作品入选《中国新文艺大系》、《新华文摘》、《小说月报》、《小说选刊》、《散文选刊》等百余种重要专集。
及中、小、大学课本。
2006年春云南省授予:云南文学艺术成就奖。
2006年秋云南省授予:“从事文艺工作50年以上文艺家”称号,颁发纪念勋章及勋牌等。
2008年大理州、市分别授予“特别奖”。
近获“改革开放三十年杰出作家称号”。
以祖国的名义那家伦三十年来中国有多少具世界启示意义的创举,历史还将在总结中铭镌在册,它将丰富人类的新智慧与新思维。
以作家身份,作为亲历者、参与者、实践者、享受者,我着意感动的是三十年来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事业的巨大变化和成就。
如果越过岁月,我把目光投视得再远些,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开端说起,这种变化便更有意义。
《火的节日》资料3
节日解析
火把节的起源与发展走向
火把节在凉山彝语中称为“都则”即“祭火”的意思。
火把节的原生形态,简而言之就是古老的火崇拜。
在今天的山地社会,我们依然能够从种种民俗事象的考察中发见到这个节日“祭火”的信仰观念与文化内核。
火把节在“西南文化区”的传承
火把节不仅仅只是彝族的传统佳节,作为西南民族民俗文化的地域性传承,在彝语支其他民族如纳西族、哈尼族、傈僳族、拉祜族、基诺族等民族中也有相当久远的历史。
火把节习俗在这些民族中的形成与发展,一方面与各民族的原生崇拜、民间信仰以及本土宗教有直接联系,另一方面也与这些民族尤其是彝语支民族的历史源流、文化传承和社会交往紧密相关。
火把节的民俗文化内涵
由于长期的历时性发展(时间维度上的)和地域性的演变(空间维度上的),火把节所呈现出的民俗文化内涵不可能还是早期那种单一形态,而是复合形态,含括了传统社会的多种活动事项,包容着宗教、信仰、伦理、歌舞、技艺、民间审美等丰富的内涵。
民间广泛流传的“火把节传说”,就为我们提供了分析和研究的可能性。
渗透在火把节中的‘狂欢化’的民俗精神
山地彝族的火把节最完整、最丰富保留着人类群体文化演进的历史轨迹,其主题一向是对人类生命繁衍的讴歌,对族群生活理想的希冀,故而成为研究彝民族文化史和思想史的一个重要角度。
换言之,彝族火把节作为盛大的传统佳节,渗透着一种“狂欢化”的民俗精神,传达着素朴的生命观念和生活态度。
火把节与口头传统的保护
彝族地区素有“火之故乡”的美誉,彝族人民能歌善舞,秉持着先人千百年传承下来的音乐舞蹈传统和口头艺术,在火把节习俗形成的歌调、传说乃至史诗
表演等也当属“人类口头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一宗重要传承。
《火的节日》资料2
火把节简介
火把节是云南许多民族的共同节日,通常在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或二十五日举行。
其中以彝族和白族的火把节最为隆重,具有代表性。
活动
在彝族山寨,到了火把节之夜,村村寨寨都要竖起一个高丈余的大火把,各家的小火把放在大火把周围,以示团结齐心。
人们穿上节日盛装,围着火把唱歌跳舞。
在最高潮的时候,人们还要举着熊熊燃烧的火把,绕住房和田边地头巡,边走边唱,并发出阵阵宏亮的歌声的吼声;火把相连,形成条条火龙,蔚为壮观。
火把节期间的白天,男子们参加摔跤、赛马。
斗牛。
斗羊、爬杆等活动和比赛。
妇女们的动主要是唱歌、跳舞、有的向摔跳、斗牛等比赛的优胜者敬酒…
起源
彝族火把节来自一个古老的传说:名叫十大力的恶魔到人间破坏人们的幸福生活。
地上的一名叫包聪的大力士与他摔跳定胜负。
恶魔斗输后放出各种害虫来糟踏人们的庄稼。
包聪又集合起人们点燃一支文火把去烧死害虫,保卫了人民的幸福生活。
这一天正好是农月二十四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