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富仁赏析《李凭箜篌引》
- 格式:docx
- 大小:13.56 KB
- 文档页数:7
李贺的诗词《李凭箜篌引》赏析《李凭箜篌引》唐李贺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足歪飞湿寒兔。
【赏析】这首诗较为传神地再现了乐工李凭弹奏箜篌的高超技艺,也表现了作者丰富奇诡的想象力,被推许为“摹写声音至文”。
李凭是唐宪宗时期红极一时的宫廷乐师,因善弹箜篌,名噪一时,其身价之高,似乎远远超过盛唐时期的歌手李龟年。
如此乐师,他的技艺自当不同凡响,箜篌一响,致“空山凝云颓不流”,甚至连善于鼓瑟的湘娥素女都被这乐声感染,以至潸然泪下。
可见,这箜篌声神奇美妙,具有“惊天地,泣鬼神”的魅力。
声音到底多么美妙,作者形容为“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那箜篌声,时而众弦齐鸣,嘈嘈杂杂,仿佛玉碎山崩;时而又一弦独响,宛如凤凰鸣叫,声振林木,响遏行云。
上句是以声写声,着重表现乐声的起伏多变;下句则是以形写声,刻意渲染乐声的优美动听。
芙蓉泣露,香兰含笑,都是极美的事物,诗人用分别用以摹写琴声的悲抑及欢快,具有形神兼备之妙。
全诗以神奇瑰丽、浪漫大胆的想象,把诗人对箜篌声的抽象感觉、感情与思想,描写成具体可感的物象,构成一个令人悦目赏心的艺术境界,曲折而又明朗地表达了作者对乐曲的感受和评价。
扩展阅读:李贺的简介李贺于唐德宗贞元六年(公元790年),出生于福昌县昌谷(今洛阳宜阳县三乡)一个破落贵族之家,远祖是唐高祖李渊的叔父李亮(大郑王),属于唐宗室的远支,武则天执政时大量杀戮高祖子孙,到李贺父亲李晋肃时,早已世远名微,家道中落,隐沦昌谷。
李贺对自己有李唐宗室高贵血统这一点十分自豪,在他的落里一再提起:“唐诸王孙李长吉”、“宗孙不调为谁怜”、“为谒皇孙请曹植”。
但实际上,他这个“宗室王孙”恐怕连大郑王房的嫡脉也不是,至少是家道早就衰落了。
李贺自述家境时说:“我在山上舍,一亩嵩硗田。
李贺《李凭箜篌引》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梦入神仙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出自唐·李贺《李凭箜篌引》,诗人 借助奇特的想象将抽象的音乐转化为具体的物象,赞扬了李凭高超的演奏技艺。
李凭箜篌引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译文 在深秋的夜晚,弹奏起吴丝蜀桐制成精美的箜篌。
听到美妙的乐声,天空的 白云凝聚起来不再飘游。
湘娥把泪珠洒满斑竹,九天素女也牵动满腔忧愁。
出现这种情况,是由于乐 工李凭在京城弹奏箜篌。
乐声清脆动听得就像昆仑山美玉击碎, 凤凰鸣叫; 时而使芙蓉在露水中饮泣, 时而使香兰开怀欢笑。
清脆的乐声,融和了长安城十二门前的清冷光气。
二十三根弦丝高弹轻拨, 打动了高高在上的天帝。
高亢的乐声直冲云霄, 冲上女娲炼石补过的天际。
好似补天的五彩石被击破, 逗落了漫天绵绵秋雨。
幻觉中仿佛乐工进入了神山,把技艺向女仙传授;老鱼兴奋得在波中跳跃, 瘦蛟也翩翩起舞乐悠悠。
月宫中吴刚被乐声吸引, 彻夜不眠在桂树下逗留。
桂树下的兔子也伫立聆听, 不顾露珠斜飞寒飕飕! 赏析 此诗大约作于公元 811 年(唐宪宗元和六年)至公元 813 年(元和八年), 当时李贺任职于长安,官奉礼郎(执掌祭祀的九品小官)。
李凭是梨园弟子,因善弹箜篌,名噪一时。
“天子一日一回见,王侯将相立 马迎”,身价之高,似乎远远超过盛唐时期的著名歌手李龟年。
他的精湛技艺,受到诗人们的热情赞赏。
李贺此篇想象丰富,设色瑰丽,艺术感染力很强。
清人 方扶南把它与白居易 的《琵琶行 》、韩愈的《听颖师弹琴》相提并论,推许为“摹写声音至文”。
[9] 诗的起句开门见山, “吴丝蜀桐”写箜篌构造精良, 借以衬托演奏者技艺的 高超,写物亦即写人,收到一箭双雕的功效。
李凭箜篌引朝代:唐代作者:李贺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赏析李凭是梨园弟子,因善弹箜篌,名噪一时。
“天子一日一回见,王侯将相立马迎”,身价之高,似乎远远超过盛唐时期的著名歌手李龟年。
他的精湛技艺,受到人们的热情赞赏。
李贺此篇想象丰富,设色瑰丽,艺术感染力很强。
清人方扶南把它与白居易的《琵琶行》、韩愈的《听颖师弹琴》相提并论,推许为“摹写声音至文”。
诗的起句开门见山,“吴丝蜀桐”写箜篌构造精良,借以衬托演奏者技艺的高超,写物亦即写人,收到一箭双雕的功效。
“高秋”一语,除了表明时间是九月深秋,还含有“秋高气爽”的意思,与“深秋”、“暮秋”之类相比,更富含蕴。
二、三两句写乐声。
诗人故意避开无形无色、难以捉摸的主体(箜篌声),从客体(“空山凝云”之类)落笔,以实写虚,亦真亦幻,极富表现力。
优美悦耳的弦歌声一经传出,空旷山野上的浮云便颓然为之凝滞,仿佛在俯首谛听;善于鼓瑟的湘娥与素女,也被这乐声触动了愁怀,潸然泪下。
“空山”句移情于物,把云写成具有人的听觉功能和思想感情,似乎比“天若有情天亦老”(《金铜仙人辞汉歌》)更进一层。
它和下面的“江娥”句互相配合,互相补充,极力烘托箜篌声神奇美妙,具有“惊天地,泣鬼神”的魅力。
第四句“李凭中国弹箜篌”,用“赋”笔点出演奏者的名姓,并且交代了演奏的地点。
前四句,诗人故意突破按顺序交待人物、时间、地点的一般写法,另作精心安排,先写琴,写声,然后写人,时间和地点一前一后,穿插其中。
这样,突出了乐声,有着先声夺人的艺术力量。
五、六两句正面写乐声,而又各具特色。
“昆山”句是以声写声,着重表现乐声的起伏多变;“芙蓉”句则是以形写声,刻意渲染乐声的优美动听。
“昆山玉碎凤凰叫”,那箜篌,时而众弦齐鸣,嘈嘈杂杂,仿佛玉碎山崩,令人不遑分辨;时而又一弦独响,宛如凤凰鸣叫,声振林木,响遏行云。
李凭箜篌引之公保含烟创作朝代:唐代作者:李贺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赏析李凭是梨园门生,因善弹箜篌,名噪一时.“天子一日一回见,王侯将相立马迎”,身价之高,似乎远远超越盛唐时期的著名歌手李龟年.他的精湛技艺,受到人们的热情赞赏.李贺此篇想象丰厚,设色绮丽,艺术感染力很强.清人方扶南把它与白居易的《琵琶行》、韩愈的《听颖师抚琴》相提并论,推许为“摹写声音至文”.诗的起句开门见山,“吴丝蜀桐”写箜篌结构精良,借以烘托演奏者技艺的高明,写物亦即写人,收到一箭双雕的成效.“高秋”一语,除了标明时间是九月深秋,还含有“秋高气爽”的意思,与“深秋”、“暮秋”之类相比,更富含蕴.二、三两句写乐声.诗人成心避开无形无色、难以捉摸的主体(箜篌声),从客体(“空山凝云”之类)落笔,以实写虚,亦真亦幻,极富表现力.优美悦耳的弦歌声一经传出,空旷山野上的浮云便颓然为之凝滞,似乎在昂首倾听;善于鼓瑟的湘娥与素女,也被这乐声震动了愁怀,潸然泪下.“空山”句移情于物,把云写成具有人的听觉功用和思想感情,似乎比“天若有情天亦老”(《金铜仙人辞汉歌》)更进一层.它和下面的“江娥”句相互配合,相互弥补,竭力烘托箜篌声神奇美妙,具有“惊天地,泣鬼神”的魅力.第四句“李凭中国弹箜篌”,用“赋”笔点出演奏者的名姓,而且交代了演奏的所在.前四句,诗人成心突破按顺序交待人物、时间、所在的一般写法,另作精心安插,先写琴,写声,然后写人,时间和所在一前一后,交叉其中.这样,突出了乐声,有着先声夺人的艺术力气.五、六两句正面写乐声,而又各具特色.“昆山”句是以声写声,着重表现乐声的起伏多变;“芙蓉”句则是以形写声,刻意渲染乐声的优美入耳.“昆山玉碎凤凰叫”,那箜篌,时而众弦齐鸣,嘈喧闹杂,似乎玉碎山崩,令人不遑分辨;时而又一弦独响,宛如凤凰鸣叫,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芙蓉泣露香兰笑”,构思奇特.带露的芙蓉(即荷花)是屡见不鲜的,盛开的兰花也确实给人以张口欲笑的印象.它们都是美的化身.诗人用“芙蓉泣露”摹写琴声的悲抑,而以“香兰笑”显示琴声的欢快,不只可以耳闻,而且可以目睹.这种表现办法,真有形神兼备之妙.从第七句起到篇终,都是写音响效果.先写近处,长安十二道城门前的冷气寒光,全被箜篌声所消融.其实,冷气寒光是无法消融的,因为李凭箜篌弹得特别好,人们陶醉在他那美妙的弦歌声中,以致连深秋时节的风寒露冷也觉得不到了.虽然用语浪漫夸年夜,表达的却是一种真情实感.“紫皇”是双关语,兼指天帝和事先的皇帝.诗人不用“君王”而用“紫皇”,不单是遣词造句上追求新奇,而且是一种巧妙的过渡手法,承先启后,比拟自然地把诗歌的意境由人寰扩展到仙府.以下六句,诗人凭借想象的同党,飞向天庭,飞上神山,把读者带进更为辽阔深广、神奇绮丽的境界.“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乐声传到天上,正在补天的女娲听得入了迷,居然忘记了自己的职守,后果石破天惊,秋雨倾泻.这种想象是何等年夜胆超奇,出其不意,而又感人肺腑.一个“逗”字,把音乐的强年夜魅力和上述奇瑰的现象紧紧联络起来了.而且,石破天惊、秋雨霶霈的现象,也可视作音乐形象的示现.第五联,诗人又从天庭描写到神山.那美妙绝伦的乐声传入神山,教令神妪也为之打动不已;乐声感物至深,致使“老鱼跳波瘦蛟舞”.诗人用“老”和“瘦”这两个似平枯槁的字眼修饰鱼龙,却有着完全相反的艺术效果,使音乐形象更加饱满.老鱼和瘦蛟原本羸弱乏力,行动困难,居然陪伴着音乐的旋律腾跃起舞,这种出奇不虞的形象描写,使那无形美妙的箜篌声浮雕般地出现在读者的眼前了.以上八句以形写声,摄取的多是运动着的物象,它们联翩而至,新奇绮丽,令人目不暇接.结末两句改用静物,作进一步烘托:成天伐桂、劳累不胜的吴刚倚着桂树,久久地立在那儿,竟忘了睡眠;玉兔蹲伏一旁,任凭深夜的露水不时在洒落在身上,把毛衣浸湿,也不愿离去.这些饱含思想感情的优美形象,深深印在读者心中,就像皎洁的月亮投影于水,显得幽深渺远,逗人情思,发人联想.诗的最年夜特点是想象奇特,形象鲜明,充溢浪漫主义色彩.诗人致力于把自己关于箜篌声的抽象觉得、感情与思想借助联想转化成详细的物象,使之可见可感.诗歌没有对李凭的技艺作直接的评判,也没有直接描述诗人的自我感受,有的只是关于乐声及其效果的摹绘.然而纵观全篇,又无处不寄予着诗人的情思,曲折而又明朗地表达了他对乐曲的感受和评价.这就使外在的物象和内在的情思融为一体,构成可以悦目赏心的艺术境界.。
李贺《李凭箜篌引》赏析:描绘音乐之美的经典诗篇李贺的《李凭箜篌引》是一首描绘音乐之美的经典诗篇,全诗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将箜篌的音乐魅力展现得淋漓尽致。
以下是对该诗的详细赏析:一、作品赏析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二、译文及注释1、译文秋夜弹奏起吴丝蜀桐制成的精美箜篌,听到美妙的乐声,山上的白云都凝聚起来不再飘游。
湘娥把点点泪珠洒满斑竹,九天素女也被牵动满腔忧愁;这高妙的乐声从哪儿传出?是乐工李凭在京城弹奏箜篌。
乐声清脆得就像昆仑山的美玉被击碎,凤凰在鸣叫;时而又像像芙蓉在露水中饮泣,像兰花迎风开放笑语轻柔。
清冷的乐声让人觉得长安城沉浸在寒光之中;二十三根弦丝高弹轻拨,帝王的心弦也被乐声打动。
高亢的乐声直冲云霄,冲上女娲炼石补过的天际;好似补天的五彩石被击破,引落了漫天绵绵秋雨。
幻觉中仿佛看见乐工进入了神山,把技艺向神女传授;湖中老鱼兴奋得在波中跳跃,潭中瘦蛟也翩翩起舞乐悠悠。
月宫中吴刚被乐声吸引,彻夜不眠在桂树下徘徊逗留;桂树下的兔子也伫立聆听,不顾露珠斜飞寒飕飕!2、注释李凭:当时的梨园艺人,善弹奏箜篌。
杨巨源《听李凭弹箜篌》诗曰:“听奏繁弦玉殿清,风传曲度禁林明。
君王听乐梨园暖,翻到《云门》第几声?”“花咽娇莺玉嗽泉,名高半在玉筵前。
汉王欲助人间乐,从遣新声坠九天。
”箜篌引:乐府旧题,属《相和歌·瑟调曲》。
箜篌:古代弦乐器。
又名空侯、坎侯。
形状有多种。
据诗中“二十三丝”,可知李凭弹的是竖箜篌。
引:一种古代诗歌体裁,篇幅较长,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有五言、七言、杂言。
吴丝蜀桐:吴地之丝,蜀地之桐。
此指制作箜篌的材料。
张:调好弦,准备调奏。
高秋:指弹奏时间。
这句说在深秋天气弹奏起箜篌。
王富仁赏析李凭箜篌引Newly compiled on November 23, 2020独到的组接方式独特的美学效果——李贺诗《李凭箜篌引》赏析王富仁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鲸吸鳌掷,牛鬼蛇神,不足为其虚荒诞幻也。
”杜牧《李长吉歌诗序》这句评语,不仅指出了李贺诗的怪奇诞幻,同时也指出了李贺诗的巨大吞吐量。
我认为,唯其李贺诗有“鲸吸鳌掷”的巨大吞吐量,它们才给人以虚荒诞幻的强烈感受:牛鬼蛇神,尽入其中;仙魔神幻,无奇不有。
驰骋想象,百感攒集,使人的神经一直在高度的紧张状态,不稍松弛,终其篇如奇峰林立,怪石嶙峋,无一平坦舒适处。
为什么李贺的诗会有如此巨大的吞吐量呢我认为,李贺的诗实际上对中国古代诗歌内部结构进行了一个重大的革新,为中国古代诗歌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组接方式。
中国古代的诗歌,一般来说有两种基本的组接方式:一是共时性的,即通过对描写对象的各个侧面的共时性描写,构成一个相对静止的艺术画面,其中的分别描写都属于描写对象的不同侧面,故虽相离而相连,不给人突兀奇僻之感。
中国古代很多景物诗、咏物诗都属于这一类。
二是历时性的,即以跨度大小不同的时间顺序叙述一个历时性的过程,造成一个与该过程相应的人生感受或通过过程逐渐展开一个整体的艺术画面。
全诗也就给人以层次井然之感,即使有起伏、有波澜,也在人们的预想之中,不会造成难以理解的滞涩感觉。
中国古代许多叙事诗和抒情诗、咏物诗都采用这种方式。
显而易见。
艺术两类组接方式,都受到描写对象的直接制约,诗人的想象力是由描写对象直接激发出来的。
他们纳入诗人视听范围之外的意象的方式主要有下列几种:(1)描写对象本身便属于想象中的虚幻景象,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等;(2)由描写对象直接引起的联想,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等;(3)通过比喻、象征纳入场景外的各种意象,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一类的诗句。
《李凭箜篌引》诗词鉴赏《李凭箜篌引》诗词鉴赏1“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这两句是说,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李凭用吴丝蜀桐精制而成的箜篌,弹奏《箜篌引》;弹奏者技艺高超,优美悦耳的弦歌声一经传出,连空旷山野上的浮云都好像停留下来静听。
以空山凝云形容乐音效果,形象而又有传神之妙。
李贺《李凭箜篌引》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注①吴丝蜀桐:谓箜篌是吴地丝弦、蜀地桐材精制而成。
②张:指乐器上弦。
此处作弹奏解。
③高秋:九月深秋,秋高气爽。
④空山:空旷的山野。
⑤李凭:当时的梨园弟子,箜篌国手,名噪一时。
⑥箜篌引:箜篌,古代拨弦乐器名,有竖式和卧式两种。
箜篌引,乐府《相和六引》之一,亦名《公无渡河》。
参考译文在深秋的夜晚,弹奏起吴丝蜀桐制成精美的箜篌。
听到美妙的乐声,天空的白云凝聚起来不再飘游。
湘娥把泪珠洒满斑竹,九天素女也牵动满腔忧愁。
出现这种情况,是由于乐工李凭在京城弹奏箜篌。
乐声清脆动听得就像昆仑山美玉击碎,凤凰鸣叫;时而使芙蓉在露水中饮泣,时而使香兰开怀欢笑。
清脆的乐声,融和了长安城十二门前的清冷光气。
二十三根弦丝高弹轻拨,打动了高高在上的天帝。
高亢的乐声直冲云霄,冲上女娲炼石补过的天际。
好似补天的五彩石被击破,逗落了漫天绵绵秋雨。
幻觉中仿佛乐工进入了神山,把技艺向女仙传授;老鱼兴奋得在波中跳跃,瘦蛟也翩翩起舞乐悠悠。
月宫中吴刚被乐声吸引,彻夜不眠在桂树下逗留。
桂树下的兔子也伫立聆听,不顾露珠斜飞寒飕飕!翻译:在深秋的夜晚,弹奏起吴丝蜀桐制成精美的箜篌。
听到美妙的乐声,天空的白云凝聚起来不再飘游。
湘娥把泪珠洒满斑竹,九天素女也牵动满腔忧愁。
出现这种情况,是由于乐工李凭在京城弹奏箜篌。
乐声清脆动听得就像昆仑山美玉击碎,凤凰鸣叫;时而使芙蓉在露水中饮泣,时而使香兰开怀欢笑。
李凭箜篌引全文赏析
《李凭箜篌引》,出自晋代诗人李白的手稿,,向来被誉为中国诗歌史上的佳作。
它的叙事便是:“当时君子静听萧瑟,玉弦琴发箜篌声;双泪落黄泉路,银鞍登金河边。
引出一条绝好曲,思忆这昔日相聚时。
醉眼望空里,触籁拂低空。
李白写《李凭箜篌引》,以比喻表达自己的心情。
他萧瑟的音乐,带给人流连忘返的无尽欢乐;箜篌的清奇,给诗人带来深深的思绪辗转;落寞的旋律、离别的泪痕,再加上他怀念的友情,让他沉浸在登高远望的悲叹之中。
《李凭箜篌引》的诗句流畅委婉,表达出李白的思念之情。
诗中所提及的“双泪落黄泉路”比喻了他与朋友形影不离时的思念之情;“君子静听萧瑟,玉弦琴发箜篌声”则形象地表达了他思忆时的离别之景。
而他拂弦思念未暇之情,也得到有力的表达:“引出一条绝好曲,思忆这昔日相聚时。
醉眼望空里,触籁拂低空。
”
此外,《李凭箜篌引》并不仅仅是一首清新芬芳的抒情诗,它更饱含着祝福的意义。
从《李凭箜篌引》的最后两句“再醉一杯谁的杯,谁人再聊将安排”可以看出,作者在思念友情的同时,还将永远的祝福留给他的朋友,希望他们能再次遇见,并继续开怀畅饮。
透过《李凭箜篌引》,我们可以看到古典作家们对友情的深深思念,又可以细细体会他们对朋友的祝福之心。
此诗中,李白用音乐来表达他对友情的怀念,用箜篌清奇的声音表达他对友情的祝福,从而把友情的美好完美的展示出来,也让我们穿越历史的尘埃,彷佛也真的感受到了友情的真挚。
《李凭箜篌引》李贺唐诗注释翻译赏析箜篌是中国古代传统弹弦乐器,又称拨弦乐器。
演奏时,将琴置于桌上,左右手各执一拨弹奏。
箜篌的历史悠久,在古代,箜篌常被用于宫廷雅乐、民间音乐和宗教音乐等领域。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这两句诗描绘了箜篌的制作材料和演奏环境。
“吴丝蜀桐”,说明箜篌的制作材料十分精美,“张高秋”则点明了演奏的时间,“空山凝云颓不流”,则进一步烘托出了演奏环境的清幽。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这两句诗描述了乐声的感染力。
“江娥啼竹素女愁”,通过描写湘江女神和素女听到箜篌声后的反应,表现出了乐声的美妙动人,“李凭中国弹箜篌”,则点出了演奏者的名字,为下文描写箜篌的演奏技艺埋下了伏笔。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这两句诗是对箜篌演奏技艺的正面描写。
“昆山玉碎凤凰叫”,形容乐声清脆,犹如昆山玉碎,凤凰鸣叫,“芙蓉泣露香兰笑”,则形容乐声优美,犹如芙蓉泣露,香兰欢笑。
这两句诗通过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手法,生动地描绘了箜篌的演奏效果。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这两句诗描写了箜篌声的宏大。
“十二门前融冷光”,形容长安城十二道城门的寒气在箜篌声中消散,“二十三丝动紫皇”,则形容箜篌的弦音打动了天上的皇帝。
这两句诗通过对长安城和皇帝的描写,进一步烘托出了箜篌声的宏大。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这两句诗描写了箜篌声的震撼。
“女娲炼石补天处”,引用了女娲补天的神话故事,形容箜篌声的宏大,犹如女娲炼石补天,“石破天惊逗秋雨”,则形容箜篌声的震撼,犹如石破天惊,逗引秋雨洒落。
这两句诗通过对神话故事的引用和对自然景象的描写,生动地描绘了箜篌声的震撼。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这两句诗描写了箜篌声的奇幻。
“梦入神山教神妪”,形容李凭的箜篌声能够进入神山,传授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则形容箜篌声的奇幻,犹如老鱼跳波,瘦蛟起舞。
这两句诗通过对神话故事和自然景象的描写,生动地描绘了箜篌声的奇幻。
古诗李凭箜篌引翻译赏析《李凭箜篌引》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李贺。
其古诗词全文如下: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前言】《李凭箜篌引》是唐代诗人李贺的作品。
此诗运用一连串出人意表的比喻,传神地再现了乐工李凭创造的诗意浓郁的音乐境界,生动地记录下李凭弹奏箜篌的高超技艺,也表现了作者对乐曲有深刻理解,具备丰富的艺术想象力。
全诗语言峭丽,构思新奇,独辟蹊径,对乐曲本身,仅用两句略加描摹,而将大量笔墨用来渲染乐曲惊天地、泣鬼神的动人效果,大量的联想、想象和神话传说,使作品充满浪漫主义气息。
【注释】⑴李凭:当时的梨园艺人,善弹奏箜篌。
杨巨源《听李凭弹箜篌》诗曰:“听奏繁弦玉殿清,风传曲度禁林明。
君王听乐梨园暖,翻到《云门》第几声?”“花咽娇莺玉嗽泉,名高半在玉筵前。
汉王欲助人间乐,从遣新声坠九天。
”箜篌引:乐府旧题,属《相和歌·瑟调曲》。
箜篌:古代弦乐器。
又名空侯、坎侯。
形状有多种。
据诗中“二十三丝”,可知李凭弹的是竖箜篌。
引:一种古代诗歌体裁,篇幅较长,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有五言、七言、杂言。
⑵吴丝蜀桐:吴地之丝,蜀地之桐。
此指制作箜篌的材料。
张:调好弦,准备调奏。
高秋:指弹奏时间。
这句说在深秋天气弹奏起箜篌。
⑶空白:一作“空山”。
《列子·汤问》:“秦青抚节悲歌,响遏行云”。
此句言山中的行云因听到李凭弹奏的箜篌声而凝定不动了。
⑷江娥:一作“湘娥”。
李衎《竹谱详录》卷六:“泪竹生全湘九疑山中……《述异记》云:‘舜南巡,葬于苍梧,尧二女娥皇、女英泪下沾竹,文悉为之斑。
’一名湘妃竹。
”素女:传说中的神女。
《汉书·郊祀志上》:“秦帝使素女鼓五十弦瑟,帝禁不止,故破其瑟为二十五弦。
”这句说乐声使江娥、素女都感动了。
独到的组接方式独特的美学效果——李贺诗《李凭箜篌引》赏析王富仁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鲸吸鳌掷,牛鬼蛇神,不足为其虚荒诞幻也。
”杜牧《李长吉歌诗序》这句评语,不仅指出了李贺诗的怪奇诞幻,同时也指出了李贺诗的巨大吞吐量。
我认为,唯其李贺诗有“鲸吸鳌掷”的巨大吞吐量,它们才给人以虚荒诞幻的强烈感受:牛鬼蛇神,尽入其中;仙魔神幻,无奇不有。
驰骋想象,百感攒集,使人的神经一直在高度的紧张状态,不稍松弛,终其篇如奇峰林立,怪石嶙峋,无一平坦舒适处。
为什么李贺的诗会有如此巨大的吞吐量呢?我认为,李贺的诗实际上对中国古代诗歌内部结构进行了一个重大的革新,为中国古代诗歌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组接方式。
中国古代的诗歌,一般来说有两种基本的组接方式:一是共时性的,即通过对描写对象的各个侧面的共时性描写,构成一个相对静止的艺术画面,其中的分别描写都属于描写对象的不同侧面,故虽相离而相连,不给人突兀奇僻之感。
中国古代很多景物诗、咏物诗都属于这一类。
二是历时性的,即以跨度大小不同的时间顺序叙述一个历时性的过程,造成一个与该过程相应的人生感受或通过过程逐渐展开一个整体的艺术画面。
全诗也就给人以层次井然之感,即使有起伏、有波澜,也在人们的预想之中,不会造成难以理解的滞涩感觉。
中国古代许多叙事诗和抒情诗、咏物诗都采用这种方式。
显而易见。
艺术两类组接方式,都受到描写对象的直接制约,诗人的想象力是由描写对象直接激发出来的。
他们纳入诗人视听范围之外的意象的方式主要有下列几种:(1)描写对象本身便属于想象中的虚幻景象,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等;(2)由描写对象直接引起的联想,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等;(3)通过比喻、象征纳入场景外的各种意象,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一类的诗句。
但李贺的一些诗并不遵循上述两种组接方式。
他更重视的是对描写对象的不同的感受侧面,当他抓住了这些不同的感受,便离开了描写对象,而在整个的文化传统中、亦即在自己的全部意识储存中寻找最能表达这种感受的意象及艺术画面。
当他把这些最强烈的感受都找到了独立的表达方式,然后再组接在一起,构成整首诗。
这样,每一种感受所运用的意象都是独立的,从外部找不到直接联系,当组接在一起,不但异彩纷呈,而且奇崛险怪,有一种独特的审美效果。
当我们按照一般的阐释方式阐释他的这一类诗时,就很难顺理成章、熨帖自然了。
王琦就是按照阐释其他诗歌的方式来阐释李贺的《李凭箜篌引》这首诗的,他在《李长吉歌诗汇解》中企图从该诗中发现一个统一的时间脉络:琦玩诗意,当是初弹之时,凝云满空,继之而秋雨骤作,洎乎曲终声歇,则露气已下,朗月在天,皆一时实景也。
而自诗人言之,则意味凝云满空者,乃箜篌之声遏之而不流;秋雨骤至者,乃箜篌之声感之而旋应。
似景似情,似虚似实。
读者徒赏其琢句之奇,解者又昧其用意之巧。
显然明白之辞,而反以为在可解不可解之间,误矣!王琦这里强作解释的痕迹是十分明显的。
如果说“石破天惊逗秋雨”便真是下起雨来,那么“梦入神山教神妪”就真是做起梦么?“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是在皇宫之中,又怎能看到“老鱼跳波瘦蛟舞”这种大海或大江大河中的景象呢?王琦说曲终之时才“露气已下”,那么“芙蓉泣露”的露又是从何处来的呢?实际上,该诗写的并不是一个具体场景,也不是一个有头有尾的时间过程,这是该诗与白居易《琵琶行》根本不同的特点。
白居易按时间先后写音乐,故而有起有伏,有疾有徐,有断有续。
因为任何一个乐曲,都只是为了造成一种独特的高峰体验,其高潮只有一个。
从开始到高潮,迤逦而行,都是为了这种高潮的到来做铺垫、做准备的。
但李贺该诗,几乎是每句诗都是一种高峰的情感体验,“江娥啼竹素女愁”是相思之愁,愁之至者也;“昆山玉碎凤凰叫”是清脆悦耳的繁弦密声,能起凤舞凰的至美之声也;“二十三丝动紫皇”、“石破天惊逗秋雨”、“老鱼跳波瘦蛟舞”莫不是极强烈的艺术效果。
绝感不出一首乐曲的起伏、断续、疾徐的发展过程来。
所以,我们必须超越于一个具体的场景来欣赏这首诗。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这两句诗当然可以理解为李凭手持箜篌欲弹未弹之际,但也可以理解为她弹奏时的艺术效果。
实际上,即使将此理解为她欲弹未弹之际的景象,还不是由她弹奏的艺术效果造成的!如若人们并未欣赏她弹奏的乐曲,她未弹之际的这种紧张的期待气氛也是不可能造成的。
所以,我们与其以未弹时的特殊气象理解它,不如直接理解为她的弹奏效果。
在这里,首先写的是人们的一种心灵状态,而未必是真情实景。
是否真情实景又有何干呢?李凭的一副精美的箜篌,她的精妙的乐曲,一下子便清楚了人们心头的各种芜思杂念,虚其心,静其气,屏其思,止其息,在这时,整个世界、整个宇宙,都好像一下子变得清虚廓大起来。
这里的一个“张”,一个“高”,一个“秋”,把人们心灵的澄澈净明、清虚廓大的感受有力地传达出来。
并且这种清虚廓大、澄澈净明的状态好像静止在宇宙中一样,“空山凝云颓不流”把这种静止的状态进一步明确化起来,并且在这种静止中又注入了一种欲动未动的强大势能。
在“空”空孕育着“有”,在“凝”中暗示着“动”,在“不流”中有着“流”的感觉。
这是一种达到饱和状态的情绪氛围,把李凭箜篌艺术的情绪感染力和对人们精神的净化作用以最有力的艺术方式表现了出来。
这里的“张高秋”未必是实际的秋天,“空山凝云颓不流”更不一定是弹奏时的自然环境。
如果说第一、二句还勉强解释为欲弹未弹之时的实景描写的话,那么,三、四两句就绝不能理解为拨弦初弹时的艺术效果了。
这里不是白居易的《琵琶行》中“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时的音乐效果。
舜有二妃,舜崩,二妃涕泣,泪洒竹上,竹尽斑。
二妃哭舜之情,人间之情也,感天动地,入人心何等之深!素女鼓五十弦瑟,至悲之声也,连天帝也不忍其悲,禁而不止,才破其瑟为二十五弦。
所以这里写的是李凭箜篌弹奏悲愁之曲时的巨大艺术效果,有感天地、泣鬼神的力量,怎能认为是始弹之时的情状呢?“李凭中国弹箜篌”,顺笔交代所咏对象,其作用在全篇,不仅与“江娥啼竹素女愁”句有关。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这里又是另一种极强烈的艺术效果。
玉石,最洁美玲珑之物也;玉石之声,世间最清新圆润之声也。
昆山产玉,可视为玉石之山;昆山玉碎,玉山崩裂,玉石杂击,言其繁弦密声,尽皆清脆圆润、美不可言。
凤凰,中国人想象中的最美之鸟也;凤凰的叫声,也当是世间最悦耳动听的鸟声。
“凤凰叫”既是说李凭的箜篌声令凤凰也精神振奋,乍然欢叫,也是说她的箜篌声能像凤凰的鸣叫,婉转悦耳。
芙蓉、香兰,花草中的美之至者也。
李凭的箜篌声令草木动心,故有泣有笑。
芙蓉出水,玉洁冰清;香兰开花,奇香无比。
芙蓉、香兰之美,同时也暗示了李凭箜篌声之美。
总之,这两句诗写李凭箜篌所造成的另一种极强烈的艺术效果:清脆圆润,悦耳动听。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皇城长安,四面十二门,为至尊皇帝所居,富丽堂皇之至者也。
这两句写李凭箜篌的清正典雅的最高艺术效果。
富丽典雅,如有温意,李凭若于皇宫演奏,整个皇室乃至整个长安城都会暖意融融,至尊天帝也为之动情。
可以想见,这也是李凭箜篌演奏的一种极高的艺术效果。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这两句写李凭箜篌所能造成的惊心动魄的最高艺术效果。
“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爁炎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
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淮南子·览冥训》)“女娲炼石补天处”,是古代历史故事和神话传说故事中最令人感到惊心动魄的一幕,在这里,每一个突然的变动都是天塌地陷的惊人变化,它使人的精神处于最高度的紧张状态。
在这种情况下,突然石破天惊,秋雨骤至,该是何等的惊心动魄呵!而李凭的箜篌也有时会使你体验到这样的感情。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这两句写的是李凭箜篌所给人的精神振奋的巨大作用。
老鱼、瘦蛟原本是已经没有旺盛的生命力的动物,而听到李凭弹奏的箜篌,老鱼也欢跳起来,瘦蛟也狂舞起来,其精神之亢奋达于极致。
由“老鱼跳波瘦蛟舞”一句返观“梦入神山教神妪”,则知我们不能依照凡常的理解认为李凭的技艺为神妪所授,而应按诗句直接告诉我们的,是李凭的超群技艺在梦中可入神山,传于神妪,使神妪的技艺再显神力,如使老鱼再跳波、瘦蛟再狂舞一样。
总之,这两句把李凭箜篌的起死回生、振奋精神的作用以最有效的语言表达出来。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这两句是全诗的结尾,但却不能理解为李凭弹箜篌的结束。
它同样是李凭箜篌的一种独特的艺术境界,表现悠思缅怀之情的感人力量。
该诗句中的“吴质”我们还没有考证清楚,不知它的特殊含义何在。
有人疑为“吴质”为“吴刚”之误。
我认为,在“吴质”有何特殊作用未有定论之前,我们暂且理解为“吴刚倚桂树”也没有妨碍,因为这里的“桂树”、“寒兔”都是传说中的月中事物。
吴刚同嫦娥一样,离却人间,长住月宫,寂寞孤独。
李凭箜篌的音乐力量,唤起他的绵绵悠思。
虽已是露脚斜飞,使玉兔生寒,将玉兔濡湿,但他依然斜倚桂树,漠然无觉,如醉如痴,失魂落魄,完全被李凭箜篌的音乐力量所征服了。
如上所述,李贺该诗不是按照时间先后的常规方式结构全诗的,所写也不是一个场景,而是从不同的艺术境界所造成的最强烈的艺术效果入手。
这样,他便超脱了具体描写对象对自己的束缚,更自由地在全部文化积淀中选取最有变现力的意象或典故,把大量非直接现实中的意象最大限度地纳入诗歌中来。
在该诗中,有江娥啼竹、素女鼓瑟、昆山玉碎、凤凰鸣叫、芙蓉泣露、香兰微笑、富丽的宫殿、至尊的紫皇、补天的女娲、骤至的秋雨、神妪再献技、老鱼重跳波、瘦蛟新起舞、吴刚倚桂树、露脚湿寒兔,还有空山凝云、清秋高张,它们自身并无必然的联系,但都被纳入到这同一首诗中来,真是无奇不有、无美不备、气象万千、色彩缤纷,天上人间,任意驰骋,造成了独特奇幻的美学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出自“文艺学与中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丛书”之《语文教学与文学》,王富仁着。
在网上未搜到原文,故而花了两三个小时一字一字打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