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教师与学生
- 格式:docx
- 大小:29.14 KB
- 文档页数:13
第三节师⽣关系⼀、什么是师⽣关系师⽣关系是教育过程中⼈与⼈的关系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是教师与学⽣在教育过程中以“传道、授业、解惑”为中介⽽形成的⼀种最基本、最主要的⼈际关系,也是⼀定社会政治、经济、道德等关系在教育领域中的反映与体现。
千百年的教育教学实践证明,良好的师⽣关系,有利于调动师⽣双⽅的积极性、⽣动性和创造性,有利于形成轻松愉快、⽣动活泼的教学⽓氛;有利于提⾼教学信息传输的效度和速度;是有效地进⾏教学活动,完成教学任务的必要条件。
我国的师⽣关系是以培养全⾯发展的新⼈为根本⽬标的。
这是⼀种不同于以往任何时代、任何国家的新型师⽣关系,其明显的特征是教育民主、尊师爱⽣、教学相长。
这种师⽣关系是我国社会主义性质的社会关系在教学过程中的反映,是符合教育、教学过程的客观规律的。
⼆、师⽣关系的类型师⽣关系并不是⼀种单⼀的关系形式,⽽是⼀个由多层⾯关系所构成的关系体系。
具体来说,它是由以下⼏种层⾯的关系⽽构成的。
(⼀)师⽣之间的⼯作关系师⽣之间的⼯作关系是教师和学⽣为完成⼀定的教育任务⽽产⽣的关系。
这种关系具有⼯具性的⽬的,即它是以教育活动为纽带服务于⼀定的教学任务,是不以教师和学⽣的主观态度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师⽣之间良好的⼯作关系主要表现为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的教学⽬标上的协调⼀致。
在师⽣关系中,⼯作关系是师⽣关系最基本的表现形式,是师⽣之间⼀种合理化的结合关系,师⽣之间的良好⼯作关系的建⽴,主要取决于教师的教育⽔平和素质修养。
具有较⾼教育⽔平和良好素质修养的教师,能够有效地控制整个教育过程,并充分调动学⽣的主动参与意识,使学⽣⾃觉地、主动地参与到整个教育过程之中,为达到共同的教学⽬标⽽努⼒。
(⼆)师⽣之间的⼼理关系⼼理关系是师⽣通过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实际交往⽽形成和建⽴的⼈际情感关系。
这种关系使师⽣摆脱了既定的“教师”和“学⽣”⾓⾊的束缚,把师⽣双⽅联结在⼀定的情感氛围和体验中,实现⼈格、精神和情感信息的传递和交流。
小学教育学考点命题:4.1学生第四章学生与教师第一节学生教育活动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系统是一个以人的集合为主要构成要素的社会系统。
在诸种要素中,学生和教师是其最基本的要素。
要研究教育系统,研究教育系统中人的活动,首先必须研究学生和教师,研究师生之间的关系。
学生虽然是教育过程和教学过程的最基本的要素之一,是教师工作的对象,但我们以往的教育学对学生的分析和研究却很不够。
虽然我们强调教师应该吃透两头,即充分理解教材和充分认识学生,但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教师的实际工作中,对前一点往往比较重视,后一点却重视得不够。
一、学生的本质属性(一)学生是具有发展潜能和发展需要的人1.学生是人学生是人,这是不需证明的、人所共知的命题。
但是在教育的实际活动中,甚至在教育理论中,却往往会出现否定学生的人的属性的情况。
学生是人,这里所指的人应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含义:(1)学生是能动的主体与生产劳动的对象不同,教育的对象——学生,不是死的自然材料,也不是没有意识的动物和植物,而是活的能动体。
所谓能动体,首先,意味着他具有发展自身的动力机能。
他不仅与其他生物一样能够通过对外界的摄取活动,使自己的身体得以保存和发展,更重要的是,他还表现出人所特有的能动性,能创造和满足自己的物质和精神需要,以发展自己的身心。
其次,他具有主观能动性,具有不同特殊素质,即具有个人的爱好、兴趣、追求,有个人的独立意志。
作为一种实践对象,他不是消极被动地接受塑造和改造,而是能够意识到自己是被他人所塑造和改造的,从而有可能自觉地参与到教育过程中去,以一种与教师相重叠的目的活动,共同完成教育的过程。
(2)学生是具有思想感情的个体学生是有血有肉的人,各具其思想感情。
这也是与作为物的劳动对象完全不同的。
因此,教师对学生的心理反映不仅限于认知范围内的,这也即是说,与其他的实践对象不同,在教师的心理上,应不仅把学生作为一种认识对象,而且应与学生在其他心理系统,诸如情感、需要等建立联系,这种心理联系是双向的,如教师对学生产生某种感情,学生对教师也有感情。
第四章学生与教师第一节学生一、学生的本质属性二、教育过程中学生特点(一)学生是一个完整的人(二)学生是一个发展中的人具有较大的潜能和很强的可塑性(三)学生是以学习为主要任务的人三、学生的权利与义务(一)学生的权利1、生存的权利2、受教育的权利3、受尊重的权利4、安全的权利5、人身自由的权利(二)学生的义务1、遵守法律、法规2、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3、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4、遵守所在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的管理制度四、现代学生观地位及其发展规律有的看法。
学生观是教师对学生采取何种态度与方法的出发点和依据学生观和影响。
(一)学生即是教育过种的客体,也是认识的主体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学生在教育活动过程中具有主体地位,发挥主体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是相互影响,辩证统一的。
学生主体发挥离不开教育的主导,而老师主导作用的发挥,也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只有学生主动参与下才能实现自我的全面发展(二)学生身心发展阶段的特点为是开展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根据首先,学生是独立的个体,他们有生存权利和发展权,有被人尊重的权利。
其次,学生的可塑性很强,有极大发展潜力。
第二节教师及其职业素养一、教师的概念及其作用(一)教师的概念教师是受过专业训练、在学校中从事传授知识、发展智力、完善品德结构、增强体质、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专职人员(二)教师的社会地位和作用1、2、3、老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加里宁提出),对青少年一代的健康、全面成长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二、教师的职业属性《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一章第3条对教师概念进行了全面、科学的界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一)教师职业的性质从业前,接受专门的教育,成为合格的教师,需要专门技术和特殊智力;老师是提供专门的社会服务,具有较高的职业首先和社会责任感的专业人员;教师职业做为专门职业,具有专业性和自主权教师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引导学生树立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学生个体社会化的过程。
一、选择题1.根据现行法律规定,对中小学生的身份表述是:中小学生是在国家法律认可的各级各类中等或初等学校或教育机构中接受教育的 ( )。
A.未成年公民 B .社会公民 C .普通受教育者 D .青少年儿童2 .个别教师私拆、毁弃学生的信件、日记的行为侵犯了学生的 ( )。
A.公正评价权 B .隐私权 C .人格尊严权 D .名誉权3 .师生关系在人格上是一种 ( )。
A .平等关系B .上下关系C .道德关系 D.’教育关系4 .教师成为一种独立的社会职业,大致是在 ( )。
A .原始社会初期B .奴隶社会初期C .封建社会初期D .资本主义初期5 .教师的根本任务是( )。
A .传授知识B .开发学生的智力C .做学生的朋友D .教书育人6、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是职业角色的( )A、单一性B、多重性C、模糊性D、低级性7、对我国教师的权利和义务作出明确、具体规定的是( )A、《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B、《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D、《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8 .我国教育家( )在《师说》中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A .孔子 B.荀子 C .扬雄 D .韩愈9.教师不得因为各种理由随意对学生进行搜查,不得对学生关禁闭,这是由学生的( )决定的。
A.人格尊严权 B .人身自由权 C.隐私权 D .名誉权10 .学生所享有的受教育权主要包括受完法定教育年限权、学习权和 ( )。
A.名誉权和荣誉权 B .公正评价权 C .隐私权 D .人格尊严权11.《儿童权利公约》的核心精神是维护少年儿童的 ( )。
A .社会权利的客体独立地位B .社会权利主体非独立地位C .社会权利主体独立地位D .社会权利的客体非独立地位12 .学生具有发展的可能性和 ( )。
A.潜在性 B .现实性 C.可塑性 D .特殊性13 .学生主体性的形成,既是教育的目的,也是教育成功的 ( )。
第四章教师与学生练习题一、选择题1、我国首次以法律形式明确规定“国家实行教师资格制度”的文件是(D )A、《教师资格条例》B、《教师资格认定的过渡办法》C、《教师资格条例》实施办法D、《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2、“以身立教”、“为人师表”体现了教师劳动的( A )特点。
A、示范性B、复杂性C、创造性D、劳动方式个体性3、教师的工作目的和使命是(C )A、热爱教育事业B、热爱学生C、教书育人D、创新开拓4、陶行知先生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教育信条体现了教师的( B )素养。
A、教育理论知识B、崇高的职业道德C、文化学科知识D、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5、教师的地位一般是指教师的( A )A、社会地位B、经济地位C、文化地位D、政治地位6、“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体现了教师职业的( C )A、示范者角色B、授业解惑者角色C、传道者角色D、研究者角色7、具有先进的教学理念属于教师的( C )A、职业首先素养B、能力素养C、教育专业素养D、心理素养8、在课程改革过程中,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 B )A、知识的传授者B、平等中的首席C、教学的组织者D、行为的示范者9、现代师生关系的核心是( C )A、以诚相待B、互助互惠C、民主平等D、和谐亲密10、下面哪种表现说明罗森塔尔效应( B )A、老师让背书,学生们认真地背书B、老师对学生说:“你很聪明,只要认真学习,成绩一定会提高。
”结果这个学生成绩提高了C、学生犯了错误,老师批评了他D、老师穿的很漂亮,结果学生们在课堂上积极地配合老师11、学生具有发展的可能性和( D )A、潜在性B、现实性C、特殊性D、可塑性12、“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出自( B )A、《学记》B、《师说》C、《论语》D、《春秋》13、人们常说:“教学有法、而无定法”,这句话反映了教师应具备的素养是( C )A、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B、较强的组织能力C、创造能力D、观察能力二、判断题1、从狭义来看,教师指学校的专职工作人员,是一种专门的职业。
第四章教师与学生第一节教师及其职业素养一、教师的概念教师,是_______的专职人员,是_______的主要实施者。
从广义上讲,凡是把_______传授给别人的人,都可称之为教师。
从狭义上讲,教师是指经过_______、在学校_______的专门人员。
教师是_______的主要实施者,根本任务是_______。
传递和传播人类文明学校教育职能知识、技能和技巧专门训练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学校教育工作教书育人二、教师职业的性质与特点(一)教师职业的性质1.教师职业是一种________,教师是________。
教师职业属于专门职业,教师是________的专业人员。
______实施的《教师法》第一次从_______确认了教师的_______。
专门职业专业人员从事教育教学工作1994年法律角度专业地位2.教师是_____,教师职业是促进_________的职业教育者个体社会化(二)教师职业的发展史1.非职业化阶段较为明确的教师职业出现在学校出现之后。
2.职业化阶段3.专门化阶段教师职业的专门化以专门______的出现为标志。
世界上最早的师范教育机构诞生于____。
1681年,法国“_____”神甫拉萨儿在兰斯创立了世界上第一所_____,这是世界上独立的_______的开始。
培养教师的教育机构法国基督教兄弟会师资训练学校师范教育我国最早的师范教育产生于_____。
1897年,盛宣怀在上海开办“______”,分设______、中院、_____和外院。
其中的师范院即中国最早的_____,外院则是_____的附属小学。
师范教育的产生使教师的培养走上____的道路。
清末南洋公学上院师范院师范教育师范院专门化4.专业化阶段(三)教师职业的特点(教师职业角色)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在于_______。
一般来说,教师的职业角色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_____”角色(______的工程师)2.“______”角色(知识传授者、______)3.______角色(榜样)4.“教育教学活动的____、组织者和____”角色5.“家长代理人、父母”和“朋友、知己”的角色6.“_____”角色和“学习者”“学者”角色职业角色的多样化传道者人类灵魂授业、解惑者人类文化的传递者示范者设计者管理者研究者★三、教师劳动的特点(一)教师劳动的复杂性和创造性1.教师劳动的复杂性教师劳动的复杂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教育目的的_____。
(2)_______的多样性(3)劳动对象的______(4)全面性教育任务差异性2.教师劳动的创造性教师劳动的创造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______(2)_______的不断更新(3)教师需要“________”。
因材施教教学方法上教育机智教育机智是教师在________的一种特殊定向能力,是指教师能根据学生新的特别是_______,迅速而正确地______,随机应变地采取及时、恰当而有效的_______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育机制可以用四个词语概括:因势利导、______、掌握分寸、____。
教育教学过程中意外的情况作出判断教育措施随机应变对症下药(二)教师劳动的连续性和广延性(三)教师劳动的___________“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就是对教师劳动长期性的的最佳阐释。
(四)教师劳动的___________长期性和间接性主体性和示范性四、教师威信(一)教师威信概述1,教师威信的概念教师威信是指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______2.教师威信的分类教师的威信有两种:一种是______,一种是_______。
3.教师威信的结构教师威信主要包括了______、_______和______三个方面的内容。
4.教师威信的形成威望和信誉权力威信信服威信人格威信学识威信情感威信(二)建立教师威信的途径1.培养_________道德品质2.培养良好的______和_______。
3.注重_____、_____和______的养成4.给学生以良好的_____5.做学生的______自身良好的认知能力性格特征良好仪表、风度行为习惯第一印象朋友与知己☆☆五、教师的职业素养(一)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是从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的态度上来体现的。
对待事业对待学生对待集体对待自己1.对待事业: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要求教师做到:(1)依法执教,严谨治教;(2)爱岗敬业,廉洁从教2.对待学生:热爱学生______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是教师_______的表现。
热爱学生高尚道德品质3.对待集体:团结协作4.对待自己:为人师表(良好的道德修养)(二)教师的知识素养1.政治理论修养2.精深的_______3.广博的_______4.必备的_____________、______及_________是教师首先要掌握的最为基本的教育学科知识。
此外,教师还要掌握__________。
学科专业知识科学文化知识教育科学知识教育学心理学各科教材教法教育管理方面的知识在以上教师知识结构中,________和__________是教师的“________”,主要解决______的问题;必备的_______是教师的“__________”,主要解决_________传授给学生,即怎么教的问题。
精深的科学文化知识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本体性知识教师教什么教育科学知识条件性知识如何将知识(三)教师的能力素养1.语言_____2._________3.组织管理能力4._________(较高的教育机制)5.研究能力6._______7.观察学生的能力8.______9.教育教学交往能力10.运用_______的能力表达能力教育教学能力自我调控和自我反思能力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四)职业心理健康1.______2.愉悦的情感3._______4.健康的人格高尚的师德良好的人际关系六、教师专业发展(一)教师专业发展的概念从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来看,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以及最终体现就在于______。
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是教师作为______,从_____到_____、专业能力、______等方面由不成熟到比较成熟的发展过程,即由____发展成为_____或_____的过程。
专业人员专业思想专业知识专业心理品质一个新手专家型教师教育家型教师(二)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1._______的建立2._____的拓展3._____的提高4._____的形成专业理想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自我(三)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_____”取向的教师专业发展阶段论认为教师专业发展分为“____”阶段、“____”阶段、“____”阶段、“____”阶段、“____”阶段五个阶段。
自我更新非关注虚拟关注关注生存任务关注自我更新关注(四)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1.师范教育2.入职培训3.在职培训4.自我教育(五)教师专业化的实现1.国家和政府对教师专业化的促进与保障(1)加强______。
①建立____和_____的教师教育体系。
②要改革_____,包括_____,增加____和____的比例;强化____;整合______。
教师教育一体化开放式教师教育课程调整课程结构教育理论课程选修课程实践性课程课程内容(2)制定_____我国于1993年颁布《_______》,首次以____规定国家实行_____。
(3)提供经济保障法律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法律形式教师资格制度2.教师个人为实现专业化应做的主观努力(1)___ (2)恒于研究(3)____ (4)勇于实践善于学习勤于反思第二节学生一、学生的特点(一)学生是教育的对象(客体)第一,从教师方面看,教师是____的___、___,学生是____的作用对象,是____、被组织者和____。
第二,从学生____看,学生具有____、依赖性和____。
教育过程组织者领导者教师教育实践活动被教育者被领导者自身特点可塑性向师性(二)学生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自觉性,也称____,这是学生____最基本的表现。
(2)能动性,也称____,这是___进一步发展的表现。
(3)创造性,这是学生_____的最高表现。
主动性主观能动性自主性自觉性主观能动性(三)学生是发展中的人1.学生具有和成人不同的_____。
2.学生具有发展的______。
3.学生有____。
身心发展特点巨大潜在可能性发展的需要☆二、现代学生观(一)学生是________,要用_________认识学生1.学生的身心发展是______2.学生具有________3.学生是处于_____的人4.学生的发展是______发展中的人发展的观点有规律的巨大的发展潜能发展过程中全面的发展(二)学生是_______1.学生是_______2.每个学生都有______3.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______独特的人完整的人自身的独特性巨大的差异(三)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1.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______之外,不以______为转移的客观存在2.学生是_______3.学生是_______教师的头脑教师的意志学习的主体责权主体第三节师生关系一、师生关系概述(一)师生关系的概念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_______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_____、_____和_______等。
师生关系是_______人与人关系中_____、最重要的关系。
教育教学活动中所处的地位作用态度教育活动过程中最基本(二)两种对立的观点1.教师中心论教师中心论的典型代表包括_____和_____,他们认为教师在______起主宰作用,强调教师的______。
赫尔巴特凯洛夫教育教学过程中权威作用2.儿童中心论(学生中心论)儿童中心论则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______,因此教育要从_____和____出发,整个_____要围绕儿童进行,其代表人物有法国的____和美国的____。
促进儿童的成长学生的兴趣需要教育过程卢梭杜威教师中心论仅看到了_______,但忽视了学生的_____,在教育实践中使_____脱离_____,以致难以达到_____。
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观能动性教育活动学生的实际预期的效果学生中心论则____学生的_____,忽视了学生是____这一基本事实,结果导致____下滑。
过分夸大了主观能动性教育对象教育质量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____的,既要重视____,又要重视_____。
辩证统一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二、师生关系的内容(一)师生在_____的教学上结成______1.从教师与学生的_____规定的意义上看,教师是____,学生是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