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物实验报告-光的等厚干涉

  • 格式:docx
  • 大小:323.47 KB
  • 文档页数:7

下载文档原格式

  / 7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物理实验报告实验名称:光的等厚干涉

学院:机电工程学院

班级:车辆151班

姓名:吴倩萍

学号:5902415034

时间:第8周周三下午3: 45开始

地点:基础实验大楼313

一、实验目的:

1•观察牛顿环和劈尖的干涉现象。

2•了解形成等厚干涉现象的条件及特点。

3•用干涉法测量透镜的曲率半径以及测量物体的微小直径或厚

度。

二、实验仪器:

牛顿环装置、钠光灯、读数显微镜、劈尖等。

三、实验原理:

在平面玻璃板BB上放置一曲率半径为R的平凸透镜AOA,两者之间便形成一层空气薄层。当用单色光垂直照射下来时,从空气上下两个表面反射的光束1和光束2在空气表面层附近相遇产生干涉,空气层厚度相等处形成同一级的干涉条纹,这种干涉现

象称为等厚干涉。

1.用牛顿环测量平凸透镜表面的曲率半径

(1)安放实验仪器。(2)调节牛顿环仪边框上三个螺旋,使在牛顿环仪中心出现一组同心干涉环。将牛顿环仪放在显微镜的平台上,调节45 °玻璃板,以便获得最大的照度。(3)调节读数显微镜调焦手轮,直至在显微镜内能看到清晰的干涉条纹的像。适当移动牛顿环位置,使干涉条纹的中央暗区在显微镜叉丝的正下方,观察干涉条纹是否在显微镜的读数范围内,以便测量。(4)

转动测微鼓轮,先使镜筒由牛顿环中心向左移动,顺序数到第

24暗环,再反向至第22暗环并使竖直叉丝对准暗环中间,开始记录。在整个测量过程中,鼓轮只能沿同一个方向依次测完全部数据。将数据填入表中,显然,某环左右位置读数之差即为该环的直径。用逐差法求出R,并计算误差。

2.用劈尖干涉法则细丝直径

(1)将被测细丝夹在两块平板玻璃的一端,另一端直接接触,

形成劈尖,然后置于读数显微镜载物台上。( 2)调节叉丝方位

和劈尖放置方位,使镜筒移动方向与干涉条纹相垂直,以便准确测出条纹间距。(3)用读数显微镜测出20条暗条纹间的垂直距离I,再测出棱边到细丝所在处的总长度L,求出细丝直径do (4) 重复步骤3,各测三次,将数据填入自拟表格中。求其平均值o 四、实验内容:

观察牛顿环

(1)接通钠光灯电源使灯管预热。

(2)将牛顿环装置放置在读数显微镜镜筒下,并将下面的反射

镜置于背光位置。

(3)待钠光灯正常发光后,调节光源的位置,使450半反射镜正对钠灯窗口,并且同高。

(4)在目镜中观察从空气层反射回来的光,整个视场应较亮,

颜色呈钠光的黄色,如果看不到光斑,可适当调节45度半反射镜的角度及钠灯的高度和位置,直至看到反射光斑,并均匀照亮视场。

(5)调节目镜,在目镜中看到清晰的十字叉丝线的像。

(6)放松目镜紧固螺丝,转动目镜使十字叉丝线中的一条线与标尺平行,即与镜筒移动方向平行。

(7)转动物镜调节手轮(注意:要两个手轮一起转动)调节显

微镜镜筒与牛顿环装置之间的距离。先将镜筒下降,使45度半反射镜接近牛顿环装置但不能碰上,然后缓慢上升,直至在目镜中看到清晰的牛顿环像。

五、实验数据处理与分析:

罚毋犬竽肠理实捡抵告

2 °| «i/e+r

一%

MXJ

卜* f

£E卩;匕kr如必

1---- —=-

^—匚'u^ 1

也必4衣斗卅

6 1 0诂

窪丄亠>

n*~C?

半Qg,丹沾4『屮静、《

7口号

n.fiJt^时小0&口6T・“a

冬典昭魯落*9m汁

fi-6 * 1 a-

M

-I V

4伍T蜀円呵",於4丄€

■ - -—-4

苗g 4札讪小门枳时H

0、2培0

I

如冷”

址胡卫站0讥找AW ¥

曲j E詁码5対"

>#-.-;匸*丫

X1氏

“J ;坠册虧艸”皿注ZE羽M0

1M 1str&.叱I4£ ”0o、X?o

j $2 iJL oJ刼F厂J騒对工

k r韶加你H七粉谢莎+鸟呼仔'甲丄匕3^/购衬2罠观应._

「a^_M」i_•■ I ―*-i ——~—-- - ■ _ ■ ■ ■

9_\ 良二心jpslfl土吐血上

7*1

~ ""八由虫關ii二圖歸M

六、思考题:

1牛顿环干涉条纹一定会成为圆环形。

答:不一定。若不是等厚干涉,就不一定成圆环形2、实验中为什么要测牛顿环直径,而不测其半径?

答:因为无法确定牛顿环的圆心在哪里,难以测出其半径。

3、实验中为什么要测量多组数据且采用逐差法处理数据,答减少实验的偶然误差。

七、附上原始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