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中小企业21世纪10年发展计划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 格式:pdf
- 大小:116.61 KB
- 文档页数:2
新加坡经济社会发展的经验及对我们的启示新加坡是一个国土面积不大、人口稀少的城市国家。
然而,凭借着过去几十年来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加坡已经成为东南亚地区的经济强国和国际金融中心。
其成功的经验给我们带来了许多启示。
首先,新加坡高度重视人力资源的发展。
新加坡政府致力于提供优质教育和培训,使人才能够拥有国际竞争力。
他们注重培养科技和创新的人才,使新加坡成为一个充满创业精神的国家。
这一点告诉我们,教育和培训是培养人力资源的重要手段。
只有通过不断投资和改进教育体系,才能够培养出具备国际竞争力的人才,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
其次,新加坡政府非常重视科技创新和科技产业的发展。
他们积极吸引和鼓励国内外企业在新加坡投资和设立研发中心,促进科技创新和技术转移。
新加坡发展了世界级的科技园区,并且通过慷慨的资金支持和税收优惠政策,吸引了众多创新企业和科技人才。
这一点告诉我们,科技创新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政府应该积极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鼓励和支持科技创新,培育新兴产业,推动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
再次,新加坡高度重视规划和城市建设。
新加坡政府制定了详细的城市规划,注重公共设施的建设和城市环境的改善。
新加坡的交通系统、住房和基础设施都得到了极大改善,为居民提供了良好的生活环境和便利的服务。
这一点告诉我们,城市规划和建设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
政府应该设定明确的发展目标,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方案,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提高城市的宜居性和竞争力。
最后,新加坡重视国际合作和对外开放。
新加坡积极参与国际组织和地区合作机制,与其他经济体建立起广泛的合作关系。
新加坡也积极推动自由贸易,并开展了大量的双边和多边贸易谈判。
这一点告诉我们,国际合作和对外开放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
政府应该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合作,拓展市场,促进贸易自由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提升自身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总之,新加坡的经验给我们带来了许多启示。
我们应该重视人力资源的培养,加强教育和培训投资,推动创新创业;应该重视科技创新,积极支持科技产业的发展;应该重视规划和城市建设,改善基础设施和城市环境;应该重视国际合作和开放,积极参与国际组织和地区合作机制。
新加坡旳重大发展战略及启示从世界地图上看, 新加坡仅是一种小点, 但这个不具有任何资源禀赋旳弹丸小国仅用四十余年旳时间, 实现了从贫穷落后到国富民强旳华丽转身, 成为国际社会赞誉并学习旳楷模。
通过十多天旳学习、观测、感受与体会, 新加坡政府旳战略思维及务实做法给我留下了深刻旳印象。
一、国家绿化战略上世纪60年代新加坡挣脱英国殖民统治后, 面对一穷二白、肮脏落后旳现实, 政府把绿化做为确定国家竞争优势旳首选战略, 开展全国绿化运动, 建设花园都市。
一是选择适合当地生长旳树种。
按照快长高大、枝叶繁茂、不易折枝等原则, 从世界各地引进适合在新加坡生长旳树种, 全国85%旳树种从国外引进, 高大旳雨树成为新加坡都市一道独特、漂亮旳风景线, 让每个到过新加坡旳人念念不忘。
二是美化运用水道。
改造运用新加坡河, 保留河岸原有都市风貌, 克拉码头、游新加坡河成为著名景点, 对新加坡旳原有水系合理整改, 保持原始风貌, 把自然、人文、环境有机结为一体。
三是打造花园中旳都市。
由“花园都市”向“花园中旳都市”前进, 建设280个都市公园、150公里旳环岛绿道, 运用步行通道把各个公园有机串联起来, 全国共种植1100多万株树木, 没有一块裸露土地, 森林覆盖率到达45%。
绿化战略迅速优化了新加坡投资环境, 改善了人们旳生活环境, 并极大振奋了人们旳精神。
二、经济全球化战略从建国开始, 新加坡就清醒地认识到, 只有跟世界旳经济接轨, 才能发展自己。
为此, 新加坡把自身发展同亚洲发展亲密地关联, 以世界旳眼光来谋篇布局, 从而在联结东西方旳世界产业体系中精确定位。
一是大力引进跨国企业。
组建经济发展局, 针对世界500强上门招商, 并在税收等方面对跨国企业出台优惠政策, 使得新加坡成为1965-1993年期间发展中国家吸引外资最多旳国家。
目前, 新加坡已引进7000多家外资企业, 其实4000家为区域总部, 新加坡旳GDP中有42%由跨国企业发明。
新加坡模式在中国的借鉴和应⽤⽑概第⼆次作业——新加坡模式⽥野⽣态12 412630061.什么是新加坡模式:新加坡模式,是指新加坡建国后⼏⼗年⾥建⽴起了⼀个政治民主、政府清廉、社会⽂明、经济繁荣、⼈民幸福和谐、环境优美国度的治国⽅略和模式。
新加坡社会发展取得巨⼤的成功,成为世界上许多国家的政治、经济体制改⾰学习的样板和追求的模式,故⼜称为新加坡经验。
2.新加坡模式的创新举措经济的增长总是伴随着成本的提⾼,持续增长很难⼀再依赖有形资本的积累和投⼊。
特别是⾦融风暴后,⾯对国际形势的重⼤变化,新加坡深刻地感觉到以往的发展模式已经不再适⽤了,必须"与时俱进",牢牢抓住知识经济带来的机遇,逐步转变成"创新型"的发展模式。
(1)研究开发新加坡于1991年成⽴了科技局并制定了国家科技发展计划,计划周期为五年。
第⼀个五年计划从1991~1995年,政府共投⼊20亿新加坡元,⽬标是建⽴和完善研究设施,包括建⽴公共研究所和科学园区,以资助的⽅式⿎励本地企业投⼊研发,更新技术。
(2)创新创业为⿎励技术发明⼈创业和中⼩企业技术创新,新加坡政府在五年计划中对相关的法律和规定进⾏了重新检讨和修订,出台了⼀系列重⼤举措。
例如建⽴风险投资基⾦,与风险投资商共同投资技术起步公司;按⽐例⽀付中⼩企业的技术更新和技术咨询费⽤等;允许个⼈利⽤组屋住宅(在限定的⾏业)创办公司,⼤⼒弘扬创业⽂化;扶持创新产业的发展;发起了多项融资计划,牵线搭桥,设法解决⼩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图改变本地中⼩企业不受重视,"⼆等公民"的地位形象。
(3)公司竞争法《公司竞争》法于2004年10⽉通过,适⽤于新加坡境内的所有公司,⽆论本地外资、⽆论规模⼤⼩、⽆论国有私⼈。
但电信、新闻、邮电、交通、能源、环保等10个⾏业不包括在内,因为这些⾏业已经有了相应的规定。
制定竞争法的⽬的是为所有参与竞争的企业划⼀条平等的起跑线,创造公开透明的竞争环境,提⾼活⼒。
新加坡模式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启示一、经济历程一个时期。
2001年人均GDP和国民收入达到5.1万美元以上,世界前列。
1、进口替代。
工业化为中心,大力改善公共交通服务设施,蚊香、电子、纺织为主导产品。
2、出口导向。
重点发展造船修船炼油,做强物流原材料储备。
3、迅速增长。
重点发展电脑信息技术系列化,国家重点支持。
4、产业升级。
鼓励企业投资海外,将本国打造成跨国公司的枢纽中心,制定法律保障增强开放,吸引外商外资投资。
5、经济转型。
面对跨国公司撤资不利等,重点发展制药、环保、生命科学。
二、经济发展成功经验主因。
1、清晰实用赋有远见的经济发展规划。
2、决策者与民众保持忧患意识和头脑清醒。
3、健全法律制度为经济发展提供保障。
公平有序有效竞争。
4、开放市场为竞争提供优势。
高度市场经济:不实行金融管制、不设外管局、不设外汇管制、不设物价局、不实行物价管制、不实行发票管制、不实行关税制、不实行员工低工资管制。
减少贸易壁垒与撤销使国家经济与周边国家竞争中占得先机。
不实行管制,在某些环节一定时期较少国民收入,但从长期可较少国家与民众、雇主与劳工间纠纷,增强双方选择性,提高经济运转活力。
5、全民教育和精英人才促进经济决策可行性有效性。
三、我国经济转型发展的借鉴。
1制定科学、稳定、有效发展目标,理顺中央与地方权责利关系,实现速度、结构、效益、投资、消费、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相协调。
2、优化经济结构,推动产业升级换代。
推动经济主要靠工业带动向第三产业协调带动转变,发展资源能源消耗低污染少效益好高新技术产业,用新技术新材料改造传统产业优化升级。
发展循环经济,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加快生态环保治理,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之路,严格控制产能过剩严防新上项目。
3、加快分配改革,真正让全体人民分享改革成果。
提低控高扩中。
4、法制建设。
发展市场经济必然要求公权置于法律框架之下,接受组织与民众监督约束。
法制是加强社会管理、公平正义、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