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九年级化学下册第八章常见的酸、碱、盐
- 格式:doc
- 大小:62.50 KB
- 文档页数:5
九年级化学酸碱盐知识点归纳一、酸碱盐的基本概念酸: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
如:HCl、H2SO4、HNO3、CH3COOH 等。
碱: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
如:NaOH、KOH、Ca(OH)2、Ba(OH)2、NH3·H2O等。
盐:由金属离子(或铵根离子)和酸根离子组成的化合物。
如:NaCl、Na2CO3、CuSO4、NH4Cl等。
二、酸碱盐的通性酸的通性: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无色酚酞试液不变色。
与活泼金属反应生成盐和氢气。
与金属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
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
与盐反应生成新盐和新酸。
碱的通性: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无色酚酞试液变红。
与非金属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
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
与盐反应生成新盐和新碱。
盐的通性:有些盐能与酸反应生成新盐和新酸。
有些盐能与碱反应生成新盐和新碱。
有些盐能与某些盐反应生成两种新盐。
三、酸碱盐之间的反应酸碱中和反应:酸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这类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
如:HCl + NaOH = NaCl + H2O。
盐与酸的反应:生成新盐和新酸。
如:Na2CO3 + 2HCl = 2NaCl + H2O + CO2↑。
盐与碱的反应:生成新盐和新碱。
如:CuSO4 + 2NaOH = Cu(OH)2↓+ Na2SO4。
盐与盐的反应:生成两种新盐。
如:Na2CO3 + CaCl2 = CaCO3↓+ 2NaCl。
四、酸碱盐在生活中的应用酸:用于清洁金属表面、除锈、生产化肥等。
碱:用于中和酸性废水、生产洗涤剂、肥皂等。
盐:用于调味、防腐、生产化学原料等。
五、常见的酸碱指示剂紫色石蕊试液:遇酸变红,遇碱变蓝。
无色酚酞试液:遇酸不变色,遇碱变红。
六、溶液的酸碱度pH值:表示溶液酸碱度的数值,范围为0-14。
pH < 7为酸性,pH = 7为中性,pH > 7为碱性。
酸碱指示剂与pH试纸:用于测定溶液的酸碱度。
七、常见的酸碱盐及其性质盐酸(HCl):无色液体,具有刺激性气味,能与多种物质发生反应。
章节测试题【答题】图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答案】2NH3+CO2CO(NH2)2+H2O【分析】本题考查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解答】由图示中相关的物质的结构判断可知A为氨气(NH3)、B为二氧化碳(CO2)、C为尿素[CO(NH2)2]、D为水(H2O),其化学方程式为2NH3+CO2CO(NH2)2+H2O。
【答题】A的浓溶液应该密封保存,是因为该溶液具有______性。
【答案】挥发【分析】本题考查物质的性质。
【解答】A的浓溶液是氨水,应该密封保存,是因为该溶液具有挥发性。
3.【题文】有三种白色粉末,分别是硝酸铵、硫酸铵和尿素,请设计一个实验方案,把这三种物质区分开来,简要写出实验的操作、现象和结论。
【答案】分别取少量白色粉末与熟石灰混合研磨,产生刺激性气味的气体的是硝酸铵、硫酸铵,无明显变化的是尿素;另分别取少量未区别开的两种白色粉末于试管中,加入少量的水,滴加几滴硝酸钡溶液,产生白色沉淀的是硫酸铵,无明显变化的是硝酸铵。
【分析】本题考查化肥的检验。
【解答】硝酸铵、硫酸铵属于铵态氮肥,与碱性物质混合研磨后能放出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尿素不能,则分别取少量白色粉末与熟石灰混合研磨,产生刺激性气味的气体的是硝酸铵、硫酸铵,无明显变化的是尿素;硫酸铵中含有硫酸根离子,能与硝酸钡溶液反应生成硫酸钡白色沉淀,另取少量白色粉末于试管中,加入少量的水,分别滴加几滴硝酸钡溶液,产生白色沉淀的是硫酸铵,无明显变化的是硝酸铵。
4.【题文】如图是某化肥包装袋上的部分说明:(1)由标签上的注意事项推测一条碳酸氢铵具有的性质;(2)请谈一点过量施用化肥的弊端。
【答案】(1)易溶于水。
(2)过量施用化肥,对环境造成严重的影响,特别是水域和土壤的污染【分析】本题考查化学肥料的种类,化肥对环境的影响。
【解答】(1)密封保存是防止受潮是因为碳酸氢铵易溶于水,防晒是因为碳酸氢铵受热易分解;(2)化肥中营养元素含量高,并易溶于水,易被作物吸收,可以为农作物的生长提供足够的营养,提高农作物产量;过量施用化肥,对环境造成严重的影响,特别是水域和土壤的污染。
章节测试题1.【答题】有四瓶失去标签的溶液,它们分别是:①CuCl2溶液、②稀盐酸、③硫酸钠溶液、④氢氧化钠溶液,不用其他试剂就可以将它们加以鉴别,则鉴别出来的先后顺序是()A.①②④③B.①④②③C.④①②③D.②③①④【答案】B【分析】本题考查物质的鉴别。
【解答】根据溶液颜色鉴别出蓝色CuCl2溶液,把CuCl2溶液分别加入其余三种溶液时,有蓝色沉淀产生的是氢氧化钠溶液,其余两种无现象,再把其余两种溶液分别加入蓝色沉淀中,使沉淀消失的是稀盐酸,无现象的是硫酸钠溶液。
故选B。
2.【答题】下列图象能正确反映对应的变化关系的是()A.向一定量的稀硫酸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至过量B.向一定量的盐酸和硫酸镁混合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钡溶液C.将足量碳酸镁和氧化镁固体分别加入相同质量、相同质量分数的稀盐酸中D.在一定温度下,向不饱和的硝酸钠溶液中不断加入硝酸钠固体,充分搅拌【答案】D【分析】本题考查溶液酸碱性与pH的关系、复分解反应的发生、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化。
【解答】A、稀硫酸的pH<7,滴加氢氧化钠至过量后,溶液的pH>7,错误;B、硫酸和硫酸镁混合溶液中含有硫酸根离子,开始滴加氢氧化钡溶液就有沉淀生成,错误;C、足量碳酸镁和氧化镁固体分别加入相同质量、相同质量分数的稀盐酸,盐酸完全反应,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等质量的盐酸生成等质量的氯化镁;相等质量的碳酸镁和氧化镁与盐酸反应,碳酸镁生成的氯化镁质量少,错误;D、在一定温度下,向不饱和的硝酸钠溶液中不断加入硝酸钠固体,还能溶解硝酸钠,溶质质量分数增大,当溶液饱和后,不能再溶解硝酸钠,溶质质量分数不再增大,正确。
故选D。
3.【答题】某氯化钾溶液中可能含有碳酸钠、硫酸钠、盐酸中的一种或几种,为测定其成分,先后逐滴加入氯化钡溶液、稀硝酸,产生沉淀质量与时间的关系如图。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OA段发生了两个反应B.B点对应的溶液溶质有两种C.原溶液中碳酸钠与硫酸钠的质量比为106:71D.根据信息可知:该氯化钾溶液中一定含有碳酸钠、硫酸钠,可能含有盐酸【答案】AC【分析】本题考查物质的鉴别。
化学九年级下册酸和碱《酸和碱中的化学世界:化学式的奥秘》嗨,同学们!今天咱们要一起走进化学世界里酸和碱这个奇妙的部分,好好聊聊那些看起来有点复杂的化学式背后的有趣故事。
一、酸和碱的化学式基础首先,咱们得知道酸和碱在化学式上是有特点的。
比如说酸,常见的盐酸(HCl),这就像一个小团队,H(氢原子)和Cl(氯原子)通过一种特殊的连接方式组合在一起。
这个连接方式呢,就类似原子之间的小钩子,这就是化学键啦。
对于HCl来说,H和Cl之间是共价键,就像两个小伙伴共用小钩子来连接彼此。
再看碱,像氢氧化钠(NaOH),这里面有Na⁺(钠离子)和OH⁻(氢氧根离子)。
Na⁺和OH⁻之间靠离子键结合,这就好比带正电的Na⁺和带负电的OH⁻像超强磁铁般吸在一起,因为正负相吸嘛。
二、酸和碱反应中的化学平衡当酸和碱发生反应的时候,就会出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叫化学平衡。
这就像一场拔河比赛哦。
比如说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HCl + NaOH = NaCl + H₂O),反应物(HCl和NaOH)就像一队人,生成物(NaCl和H₂O)就像另一队人。
在反应开始的时候,反应物这边的人力量比较大,就不断地向生成物那边转化。
但是随着反应进行,生成物这边的人也慢慢变多了,力量也变强了,到了最后呢,就达到了一种正逆反应速率相等的状态,就好像两边拔河的力量一样大了,这时候各种物质的浓度也不再变化了,这就是化学平衡。
三、酸和碱溶液中的分子极性在酸和碱相关的物质里,分子的极性也很重要呢。
咱们拿水(H₂O)来说,水是极性分子。
这就好比一个小磁针,氧原子那一端就像磁针的南极,带负电,而氢原子那一端就像磁针的北极,带正电。
这种极性让水有很多特殊的性质,比如它能溶解很多东西。
再看二氧化碳(CO₂),它是直线对称的非极性分子。
就好像两边完全对称,没有像水那样一端带正电一端带负电的情况,就像一个对称的小玩具一样。
四、酸和碱反应中的配位化合物(如果有涉及的话)在一些复杂的化学反应里,可能会出现配位化合物。
九下化学酸碱盐讲解
九年级化学中,酸碱盐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它涉及到物质的
性质、化学反应等方面。
首先,我们来讨论一下酸碱盐的基本概念。
酸是一类具有酸味和腐蚀性的化合物,如硫酸、盐酸等;碱是一类
具有苦味、滑润性质的化合物,如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等;盐是酸
和碱中和反应产生的化合物,如氯化钠、硫酸钠等。
接下来,我们来谈一下酸碱盐的性质和特点。
酸的特点包括酸味、腐蚀性、可以与碱中和等;碱的特点包括苦味、滑润性、可以
与酸中和等;盐的特点包括溶于水、可以导电等。
此外,酸碱盐在
化学反应中也具有重要的作用,如酸能与金属反应产生氢气,碱能
与酸反应产生盐和水,盐在熔融状态下能导电等。
在日常生活中,酸碱盐也有着广泛的应用。
比如,酸可以用于
清洁和消毒,碱可以用于肥皂和清洁剂的制备,盐则被广泛应用于
食品加工、化工生产等领域。
最后,我们来谈一下酸碱盐的检测方法。
酸可以用蓝色石蕊试
液进行检测,碱可以用红色石蕊试液进行检测,盐可以用火焰颜色、水溶液电导率等进行检测。
总的来说,酸碱盐是化学中的重要概念,它们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对酸碱盐的学习,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物质的性质和化学反应规律,为我们的生活和学习带来更多的启发和帮助。
希望我的回答能够帮助你更好地理解九年级化学中的酸碱盐知识。
说九年级化学下册第八章常见的酸、碱、盐
尊敬的各位领导:
大家好!为便于教师更好的驾驭教材,从而有效地进行教学,较好地落实《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教育理念,我对粤科版精心打造的九年级化学常见的酸、碱、盐一章从三大方面(说课标、说教材、说建议),来解读课程标准、剖析教材,并浅谈建议。
一、解读课标
课标要求是开发、使用教材,从而进行有效教学的根本依据。
本章课程内容在课程标准中均属于一级主题“身边的化学物质”中的“生活中常见的化合物”。
涉及到本章的课标要求是:①认识常见酸碱的主要性质和用途,知道酸碱的腐蚀性;②初步学会常见酸碱溶液的稀释方法;③了解常用酸碱指示剂(酚酞、石蕊)和pH试纸检验溶液酸碱性的方法;④知道酸碱性对人体健康和农作物生长的影响;⑤了解食盐、纯碱、小苏打、碳酸钙等盐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⑥知道一些常见化肥的名称和作用;⑦学习铵态氮肥的检验方法。
二、剖析教材
我分别从本章教材地位作用、教材编写特点、编写意图与体例、教材知识体系、教学重难点五个方面进行分析。
1、教材的地位作用
通过前七章的学习,学生对氧、氢、碳、金属、水、溶液、化学用语、化学计算、原子结构等基础知识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对探究性学习活动已经有了一定的实践体验。
常见的酸、碱、盐是初中化学极为重要的内容。
主要围绕溶液的酸碱性、几种常见的酸(如盐酸、硫酸等)、碱(如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等)、盐(如氯化钠、碳酸钙、碳酸钠等)的性质与用途等内容展开学习与讨论,其间穿插盐碱指示剂、溶液的pH、中和反应、复分解反应、化肥等,并归纳若干反应规律。
教材强调学生从生产、生活中发现问题并获取信息,通过探究性学习获取知识。
由于本章所涉及的物质在工农业生产、科学技术和日常生活中都有广泛的用途,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都有密切的联系。
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实验虽多,但现象鲜明,容易引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教材的编写特点
①本章知识在课程标准中均属于“身边的化学物质”中的“生活中常见的化合物”范畴。
②内容安排逻辑性强,逐步深入,符合学生认知规律。
本章共五节。
第一节溶液的酸碱性,是先学习定性检验溶液酸碱性的指示剂,再进一步学习定量、检验溶液酸碱性强弱的pH,为后面系统学习酸、碱化学通性打下基础;第二节常见的酸和碱,较系统地学习重要酸碱的特性和酸碱的通性:先认识盐酸和硫酸两大强酸,介绍浓硫酸的强吸水性、脱水性和腐蚀性,再学习稀酸的化学相似性规律;然后了解熟石灰的制取原理和烧碱的特性,进而学习碱溶液化学相似性的基本规律,为下节学习酸碱相互反应打下基础;第三节酸和碱的反应一节内容起了揭示酸碱的组成成分,对酸、碱性质、用途、检验和反应类型归纳总结,领会反应本质原因的作用;第四节常见的盐,在学习了常见的酸、碱的基础上,再来学习常见的盐,是知识的自然发展。
本节教材借助四种常见盐的认识作为切入口,进一步对盐的组成特点、盐的基本反应作了概述,然后重点突出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
因此是初中化学酸碱盐知识和反应类型与规律的延伸与完善;第五节化学肥料是盐类知识的延伸和应用。
使学生了解化肥对解决人类人口增长所带来的粮食问题的重大贡献,同时了解化肥的分类、概述性状、主要功用、铵态氮肥的检验、如何防止化肥施用对环境的污染等,这对于指引学生联系农业生产、环境、生态的实际有重要的作用。
③本章的教学内容与农村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紧密。
酸、碱、盐在生活中有非常广泛
的用途,在教材中引入了适量的生活素材,如食醋中含有醋酸,喝的酸牛奶中有乳酸,汽车或摩托车用的蓄电池中有硫酸;建筑要用熟石灰;烹调要用食盐,做馒头要用到发酵粉碳酸氢钠等。
④鼓励学生参与,引导学生加强思维训练。
为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在协作学习中勤动手、善动脑,教材安排了6个观察活动、5个学生实验活动、3个讨论与交流。
教材留有较多的空白,供学生实验、观察、思考后填写。
⑤加强科学方法教育。
教学的很多内容是在学生活动与探究中完成的,通过循序渐进的引导,让学生体验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体会学习成功的喜悦。
3、教材编写意图与编排体例
教材编写意图决定教材编排体例;反过来教材编排体例体现出教材编写意图。
教材编写意图与编排体例是一时双鸟的辩证统一体。
粤科版九年级化学的每一节内容编排体例板块一般包括:①标题、②要点提示、③你知道吗、④正文、⑤讨论与交流、⑥长话短说、⑦观察活动、⑧学生实验探究、⑨操作指引、⑩调查活动、⑪实践活动、⑫知识视窗、⑬检查站、⑭习题等。
下面我通过列表来说明编排体例的版块及其这样编写的意图。
4、教材知识体系
第八章常见的酸、碱、盐
常
见
的常见的
酸酸和碱
、
碱
、
盐
常
用
的
盐
5、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①酸碱指示剂检验溶液酸碱性与pH检验溶液酸碱度的方法。
②酸、碱的化学通性。
③中和反应,酸、碱化学相似性的归纳。
④盐的化学性质。
⑤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
⑥怎样检验铵态氮肥。
教学难点:①pH与溶液酸碱性强弱的关系。
②浓硫酸吸水性与脱水性的区别与应用。
③酸、碱具有化学相似性原因的理解。
④设计中和反应实验方案。
⑤根据复分解反应发生条件、判断具体反应能否发生。
⑥常见化肥化学式的书写。
⑦铵态氮肥的检验方法。
三、浅谈建议
1、教学建议。
①科学设计本单元的教学目标。
全面体现科学素养的三维目标,应根据具体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来确定,防止教学目标的制订流于形式。
应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活动,使本单元的教学目标的设计具有更强的指向性。
②精心设计本单元的科学探究活动,加强实验教学。
教师应充分认识科学探究对于促进学生科学素养发展的独特价值,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精心设计探究活动,有效组织和实施探究教学。
教师在教学中应高度重视和加强实验教学,充分发挥实验的教育功能。
应认真组织学生完成课标要求的“溶液酸碱性的检验、酸碱中和反应、稀酸的化学相似性、碱溶液的化学相似性”这四个必做的实验,来继续培养学生的基本化学实验技能以及观察、分析现象、归纳结论、表达等综合能力。
③注意贴近学生的生活,理论联系实际。
在教学中,应密切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帮助他们感受身边的化学物质及其变化,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认识化学知识在生活实际中的应用。
④重视学科之间的联系。
在教学中,应有目的、有计划的设计一些学习活动,加强化学与物理、生物、数学等学科的联系。
增强学生融合各学科基础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⑤灵活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必须转变教学方式,要根据具体的教学的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启发讲解、实验探究、自主学习等教学方式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2、评价建议。
课程实施评价的重点是学业评价,其功能主要是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改善教师的教学,进一步完善课程实施方案。
①评价角度多维化,关注学生三维学习目标的达成,强化评价的诊断与发展功能,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并重。
②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能有效评价学生的学习结果。
③评价方式多样化,一般包括课堂作业、纸笔测验、课堂活动表现、面谈交流、建立学习档案等。
④评价主体多元化,包括自我评价、同学评价、教师评价、家长评价、邻人评价等。
3、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设。
①加强化学实验教学。
做到每个学生都能亲自动手来做本章课标要求的四个必做实验,在课余时间向学生开放实验室,鼓励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开展实验探究活动。
②提倡因地制宜合理使用实验仪器和试剂。
教师应指导学生利用生活中的废弃物制成简易的实验仪器,从日常生活用品中寻找可替代的化学试剂。
从而培养学生资源利用的意识和实践能力。
③及时总结学生学习的实践经验。
教师应注意及时指导学生总结成功的学习经验和学习成果,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组织学生开展交流,促进全体学生共同提高学习水平,达到学生间资源共享。
④善于发掘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的学习素材。
教师应结合日常生活和生产实际问题,设计适合学生动手操作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自主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⑤充分利用学校和社会的学习环境。
学生利用学校图书馆配备的科普读物、专业书籍和报纸杂志收集一些与本地环境、资源、能源和化学工业相关的信息资料,为自己自主学习、开展实验和科学探究活动提供帮助。
学校应建立开放的科普资料室供学有余力的学生使用。
根据学校所在地区的实际,开发、利用和管理好具有本地特色的课程资源,有利于把化学课程学习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热爱家乡的情感有机的结合起来。
敬请各位专家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