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传统园林艺术
- 格式:doc
- 大小:71.00 KB
- 文档页数:2
枯山水的造园及观赏要素1. 引言1.1 定义枯山水,是一种日本园林艺术中的一种设计风格,其特点是不使用真正的水池,而是利用干涸的河床来表现水的形态。
枯山水常常运用砂砾、石头和苔藓等自然材料,通过巧妙的布局和精心的设计,营造出一种枯山水景观的独特美感。
枯山水的定义并不仅限于干涸的水景,它还包含了一种抽象的哲学概念。
枯山水的“枯”意味着枯木、干涸,具有一种深邃而富有内涵的意境。
而“山水”则代表着自然景观,表现出对自然美的崇尚和追求。
综合起来,枯山水就是通过废水妙用,体现出日本园林艺术中对自然的理解和尊重,是一种富有哲思的造园风格。
在日本,枯山水被视为一种具有极高审美价值的园林艺术形式,被广泛用于庭园、庭院以及公共空间。
其独特的设计风格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们前来欣赏和研究。
通过对枯山水这一独特园林风格的深入了解,我们不仅可以领略其美学价值,还可以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深刻哲思和文化内涵。
1.2 历史枯山水,是一种极具禅意的园林艺术形式,在日本被称为“枯山水庭园”或“枯山水园林”。
其起源可以追溯到日本的平安时代(794-1185年),当时仿效中国的风格而产生。
枯山水的前身可以追溯到中国的枯山艺术,这种艺术在中国的盛行时期大约是在宋代。
枯山水庭园被认为是一种“干枯”的自然状态,代表着生命的短暂和无常。
在园林中,枯山水的设计常常取材于自然山水风景,通过枯石、干草、沙地等元素来表现自然之美。
随着时间的推移,枯山水在日本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演变,成为了独具特色的庭园艺术形式。
在日本庭园中,枯山水被广泛运用于各种场所,不仅体现了自然主题,还表现了与之相关的文化和心理意义。
枯山水庭园不仅是庭园景观的设计手法,更是一种对生命和自然的思考和领悟。
其历史渊源丰富深远,体现了人类对自然美的追求和对生命意义的探索。
枯山水庭园的历史可以说是源远流长,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最终成为了一种独具特色且富有内涵的庭园艺术形式。
中日古典园林造园艺术比较摘要中国是东方园林乃至世界自然山水园的发源地,悠久的人文历史和深厚的文化积淀反映在造园艺术中,产生了自然山水园最成熟的形态-人文山水园。
中国的文化思想和造园技艺对日本园林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催生并发展了日本的园林艺术.日本又根据本国地理环境,结合本土文化,结合禅宗文化的美学理念,创造出具有日本特色的“枯山水"和“茶庭”两种形式的园林。
本文将中国园林和日本园林艺术手法进行比较,不仅仅是分析比较两国园林艺术风格异同,更重要的是借鉴日本园林中优秀的因素,加深对中国园林艺术的认识和了解,根植于传统,面向世界,在吸收和继承中,寻求变革与发展。
对中日两国园林艺术比较认识简述如下1。
意义与目的:一、同属东方园林体系,中国园林为本源,日本园林为支流。
二、中国园林的传统人文山水园和日本园林的枯山水与茶庭,都是优秀的园林形式,值得研究探讨.三、通过分析比较,加深对中国园林的认识,了解中日园林当中优秀的造园要素.方法与手段:大致分析对比两国地理环境和文化背景的差别,再从中日园林发展史分析两国园林历史渊源。
造园艺术具体从造园五要素置石,理水,掇山,建筑,植物入手,进行分析比较。
2。
本文的研究内容和研究目的通过回顾分析两国园林发展史,我们能够看到两国园林的演变和发展,中国园林艺术对日本园林的影响,以及两国各自的具有民族特色和传统文化园林最终形成.中日园林造园艺术的差别,主要体现在造园艺术上,通过园林五要素-置石,理水,掇山,建筑,植物具体展现。
通过对每个要素的展开分析比较,我们可以进一步了解中日园林造园艺术的异同以及各自的优秀品质与特色.园林艺术发展到工业文明的近现代,中国园林发展呈现滞后的状况。
而日本园林在学习西方先进科技的同时,对民族精神与优秀传统进行了认真的总结和研究,以及他们对于生态的保护和资源的珍惜这方面的意识,使日本景观设计具有自身特点的场所性、民族气质以及时代性,这都是我们需要学习的,也是本文的现实意义所在。
日本枯山水大师枡野俊明:日式园林的古典美学和枯山水的极简艺术枡野俊明《禅·庭》枡野俊明,日本国宝级的枯山水大师。
美国《时代周刊》杂志评选为当代值得尊敬的100位日本名人之一。
现担任日本造园设计事务所总设计师,多摩美术大学环境学科教授。
枡野俊明先生一向将景观创作视为自己内心世界的一种表达,将“内心的精神”作为艺术中的一种形式表现出来。
他的作品往往充满了浓厚的禅意,体现了一种淡定、沉静的修为,方寸之间、意犹未尽。
因此,常被誉为具有鲜明人生哲学的设计作品。
枡野俊明的设计理念:创作流传后世的作品“作为禅僧的我一直是遵循建立在禅的精神基础上进行长年创作的。
”枡野俊明《禅·庭》枡野俊明的设计是完全尊崇在“禅”的精神基础上,每一次创作都抱着以「创作流传后世的作品」的信念。
‘作庭’对于我来说是把‘自己’放在不同空间进行表现的一种精神性很高的设计过程。
创作前,西方从外形开始考虑,而东方园林是从深入了解内心状态开始创作。
「创作流传后世的作品」并非是件简单的事。
每天的专心研究必不可少,好的作品绝不可能是突然就能创造出来的。
禅语中有这么一句:牛饮水成乳,蛇饮水成毒(《宗镜录》)重要的是水吗?将空间创造成「毒」还是「乳」,取决于自己。
枡野俊明的日式美学“日本的美不是均质美或几何美。
而是不整齐、不一致却有种独特的平衡感。
不可思议的是这点却能与自然相均衡,而且拥有高度的精神性,使看的人获得平静的力量”枡野俊明的作品时,总能感受到一种内在的精神,一种人与自然真诚的对话。
欣赏者本身也感同身受,一同思考和对话,进而达到心灵上的洗涤和内心的净化。
他将日本的禅宗思想和庭院设计完美的结合了起来,使禅意渗透到了作品的每一处。
枡野俊明的庭院之道:人生的修行‘庭’在我心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
枡野俊明《禅·庭》把作品的创造过程视为修行,到现在为止,一点一点的积累起来。
庭院作为「自我表现」的场所,创作作品的过程是人生的修行。
中日欧园林艺术总结园林艺术是中日欧三个地区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各自都有独特的表现形式和特点。
中日欧的园林艺术在设计理念、造景手法和植物选择等方面存在差异,但共同追求的目标是创造美丽、和谐、富有意境的自然环境。
中国古代园林艺术注重借景手法和意境的营造。
以绘画和诗词为基础,通过人工构造的山水、水池和建筑物等元素的组合,从而达到和谐有序的效果。
中国园林追求的是自然山水和人工景观的有机结合,力图表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传统的中国园林常用明暗、透视、虚实等手法,以及石头、池塘、廊亭等作为构建和点缀,增加景观层次感和艺术性。
日本园林艺术则注重微缩表现和细节的精致处理。
日本园林以纸屋、假山、借景等特点而闻名。
日本庭园注重空间的利用,极力表现小空间的富有意境和变化。
追求的是以极简主义的手法创造出平衡、和谐、富有禅意的环境。
日本园林往往在小空间中通过合理布局、精巧的剪裁植物以及巧妙的水景设计,营造出宁静、隐秘的效果,强调人与自然的交流。
欧洲园林艺术则更着重于几何形状和对称美。
尤其在18世纪的法国和英国,景观花园成为主流,以精细修剪的草坪、对称布局的花坛和喷泉等元素,展示了欧洲贵族和上流社会的奢华和威严。
欧洲园林设计注重人工构建的规模感和视觉效果,通过雕塑、喷泉和建筑物等元素突出主题和文化内涵。
中日欧园林艺术各有特色,但都追求自然与人工的和谐统一。
它们的共同点是注重环境、意境和人与自然的互动。
通过审美的观赏和享受,园林艺术给人们带来美的感官体验和内心的宁静。
无论是中国的山水画般的优雅、日本的禅意清静,还是欧洲的庄严华美,园林艺术都是人类文化遗产中令人赞叹的瑰宝。
日本庭院特点,1.总体形象日本庭院为代表的东方园林以自省、含蓄、恬静、淡泊为美,重在情感上的感受和精神上的领悟。
哲学上追求的是一种清净无为和天人合一,与自然之间保持着和谐的,相互依存的融洽关系,反映出返璞归真的自然观。
日本庭院受中国文化的影响很深,也可以说是中式庭院的一个精巧的微缩版本,细节上的处理是日式庭院最精彩的地方。
此外由于日本是一个岛国,这一地理特征形成了他独特的自然景观,较为单纯和凝练。
他们的基本共同特征是在有限的范围里再现大自然之美,并用象征的方式来表现自然山水的无限意境。
在空间上追求峰回路转,无穷无尽,以含蓄的“藏”的境界为上。
因此平面构图常采用不对称式设计,道路、水岸、地形等以自然蜿蜒的无线构图。
日本庭院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枯山水“,他以石块象征山峦,用砂石象征湖海,再点缀少量的灌木或苔草。
因为植物覆盖的极少,也没有人造假山,故名为枯山水。
2.色调由于庭院多以白色沙石铺设地面,植物覆盖很少,总体色调区域冷色调。
3.常用景观元素以山石主导庭园风格,日本庭院布置的基本元素无外植物、山石与建筑,常常还设置有禅宗意义的建筑小品。
4.具体设计硬质景观:铺地用大片灰色细暖石铺地,同时点缀叠放有致的几尊石组。
小品及构筑物水景软质景观:植物园内地面常用细草,小竹类,蔓类,苔藓类等植物。
日本国与中国一衣带水,从古至今一直有着广泛的交流。
日本与中国的关系始于汉代,从汉末开始,日本不断向中国派出汉使,全方位学习中国文化。
其中日本园林艺术就是在中国园林艺术的影响下,经过漫长的历史变迁,逐渐形成具有日本民族特色的日本园林。
1 日本园林的溯源日本园林历史悠久,渊源流长。
公元六世纪,中国园林随佛教传入日本。
飞鸟、奈良时代是中国式山水园林舶来期,平安时代是日本式池泉园的“和化”期,镰仓、室町时代是园林佛教化时期,桃山时代是园林的茶道化期,江户时代是佛法、茶道、儒意综合期。
日本园林主景的演变过程为:动植物(大和、飞鸟)———中国式山水(奈良)———寝殿建筑佛化岛石(平安)———池岛、枯山水(镰仓)———纯枯山水石庭(室町)———书院、茶道、枯山水(桃山)———茶道、枯山水与池岛(江户)。
日本园林(池泉庭院、枯山水、茶庭)日本比起有着五千年文明的中国,虽然其历史只有差不多一千七百余年,但日本从汉代起,就受中国文化影响。
到公元8世纪的奈良时期,日本开始大量吸收中国的盛唐文化,中国文化也从各方面不断刺激着日本社会。
日本园林便是其中一支,日本深受中国园林尤其是唐宋山水园的影响,因而一直保持着与中国园林相近的自然式风格。
但结合日本的自然条件和文化背景,形成了它的独特风格而自成体系。
日本园林的发展贯穿了整个日本历史,从史前到明治维新,日式园林在不断发展中逐渐趋于成熟。
其中最著名的制式应当数日本庭园黄金时代——室町时代的“枯山水”以及桃山时代的茶亭。
虽然日本园林传承于中国,但发展成熟后的日本园林却有别于中国传统园林所带给人们的感受。
它有别于中国园林“人工之中见自然”,而是“自然之中见人工”。
它着重体现和象征自然界的景观,避免人工斧凿的痕迹,创造出一种简朴、清宁的致美境界。
可以说中国园林是“移步换景”,于山石间品自然之美;而日式的园林则更多的需要静坐于侧,安定心神,于景中感悟其中深意。
日本所特有的山水庭,精巧细致,在再现自然风景方面十分凝炼。
并讲究造园意匠,极富诗意和哲学意味,形成了极端“写意”的艺术风格。
日本园林常以写意象征手法表现自然,构图简洁、意蕴丰富。
其典型表现便是多见于小巧、静谧、深邃的禅宗寺院的“枯山水”园林。
在其特有的环境气氛中,细细耙制的白砂石铺地、叠放有致的几尊石组,便能表现大江大海、岛屿、山川;不用滴水却能表现恣意汪洋,不筑一山却能体现高山峻岭,悬崖峭壁。
它同音乐、绘画、文学一样,可表达深沉的哲理,体现出大自然的风貌特征和含蓄隽永的审美情趣。
这些对自然的提炼、浓缩,并创造出能使人入静入定、超凡脱俗的心灵感受源于日本对“禅宗”的感悟与再现。
早期日本哲学思想的发展,比较滞后。
没有出现过像希腊从泰勒斯到亚里士多德的时代和古代中国的诸子百家时代。
因而,不得不移植别国思想。
在中国众多哲学思想中,佛学对日本文化及其思想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日本庭院设计认识日本庭园受到中国的影响,在园林艺术的处理上寓情于景,以景印情,浓缩自然和意化自然。
日本人将造园艺术有发展的纳入自己的文化中,而非对舶来文化的一味照搬。
凭着他们对水、石、和沙的绝妙布局,把造园艺术发展到一个完美的巅峰,从而产生了自己的风格和园林艺术。
在经过长期发展后,也自成一格。
纵观日本园林,它为人们留下集中截然不同的庭院类型,如传统的耙有沙纹的枯山水庭院,融小桥、湖泊与自然景观于一体的古典回游式庭院,以及环绕着竹或树篱的僻静的茶道庭院。
这些不同形式的日本庭院,主要是受到由中国传入的禅宗佛教、茶和山水画的影响,使其产生一种洗练、素雅、清幽的风格。
枯山水庭院大约在6世纪,佛教传入日本,而后与日本本土的神道教融合。
至13世纪,中国佛教宗派“禅宗”在日本流行,它使日本的园林设计更趋严谨、自然。
禅宗园内的造景元素多静止、不变的色调,如苔藓、沙砾和石头、常绿树等,庭院内基本上不使用任何开花的植物,因为在禅宗修行者们看来,花朵是华而不实、易凋谢的,会打乱人们的沉思,以及他们所追求的“苦行”和“自律”精神。
在庭院中,常将一幅画面减至寥寥数笔,营造出一种“增一分则太多,减一分则太少”的园林景观。
灌木、小桥、岛屿、甚至水体这些常用的造园要素均被剔除,只留下岩石、天空和土地等,运用极其简单的材料而能创造不凡的景观,给人以无限的遐想,产生极大的心灵震撼,着实令人赞叹。
它如同日本绘画、文字一样,表达了一种深沉的哲理,而其中的意念则来自禅宗道义。
这就是典型的日本枯山水庭院。
“石”在日本有宗教象征意义。
日本人视“石”为神祭拜,石庭院便成为一处神圣场所。
而岩石的选择及配置自然在枯山水庭院中有特殊重要性。
岩石则采用常用的花岗岩、片磨岩等有个性的石种,还有浅色系的沉淀岩石,如石灰岩或火山岩等。
岩石的设计要经过反复推敲,一般设置多为单数,三五块岩石为一组,注重大小搭配,造型生动而富有整体韵律感。
由于石块呈不规则状,铺设时要加强石块之间的呼应与协调,而与整个环境取得一致。
日本园林发展史的研究摘要:日本的园林艺术又称“和式园林”,以幽雅、静谧、深邃、曲折的艺术风格闻名。
日本历史分成古代、中世、近世和现代四个时代,每个时代又分成若干朝代。
园林历史阶段亦据此而分成古代园林、中世园林、近世园林和现代园林四个阶段。
古代园林指大和时代、飞鸟时代、奈良时代和平安时代的园林,中世园林指镰仓时代、室町时代和南北朝的园林,近世园林指桃山时代和江户时代的园林,现代园林指的是明治时代以后的园林,包括明治、大正、昭和及平成时代的园林。
在论述了日本园林发展历程及其类型特征的基础上,还简单概括了中日园林的差异性。
一、日本园林的发展历程日本园林的发展历史相当悠久,见于文字记载的日本庭园是公园620年飞鸟时代苏我马子庭园。
它是日本早期的庭园发展到初期庭园的一个很有代表性的例子。
日本园林源于中国,从汉末开始,日本就开始不断向中国派遣使者到中国学习。
到了隋唐,日本更是派出大量留学生到中国国子监学习中国园林。
日本园林的发展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时期是奈良、平安时代(公元646~1185年)。
它的形式是有大面积水面的宅院形式的寝殿式庭园和作为佛寺的净土庭园。
这个时期日本园林从直接模仿到逐渐摆脱对中国园林的模仿,开始注重发展自己的文化,汉风文化向和风分化过度,具有日本民族文化特色的庭园在平安时代奠定了发展的基础。
代表作有平等院凤凰堂、金阁寺;第二时期镰仓、室町时代(公元1185~1573年)。
具有武家式样和书院式样的宅院。
宗教园林中枯山水园林比较流行。
从镰仓时代开始,传统的贵族文化开始衰退,日本开始了武士执政,这一历史时期的造园活动大多由禅诗参与。
园林开始呈现新的文化面貌。
具有苍凉美的枯山水禅庭和追求秩序美的茶庭,成为时代审美的精神标志。
代表作有京都的大仙院和龙安寺;第三时期是桃山、江户时代(公元1573~1867年)。
主要形式有比较大尺度的庭园以及茶庭。
日本园林在江户时代得到飞速的发展,在茶庭和寺庙得以继续发展的同时,大民园林和庶民园林相继出现,并逐渐成为日本园林的主题之一。
第四章内心的庭园——日本传统园林艺术一、发展简史第一时期:古代(飞鸟、奈良、平安)池泉庭:偏重于池泉为中心的园林构成。
作为住宅形式的寝殿式庭园作为佛教寺院庭园的“净土庭园”第二时期:中世时代(镰仓、南北朝、室町)武家式造庭的手法,后又演变成书院式,规模上小些。
禅宗的引入,山水式庭园、“枯山水”园、回游式山水庭园。
用立石表现群山,石间有叠水和小溪;用白砂、整形树拟水拟波,伏石和整形树拟岛拟船,以苔藓喻大千世界,以原地静观参悟形式达到境界。
第三时期:近世(桃山、江户)茶道——茶庭,为了进行茶道的礼仪而创造的一种园林形式,与茶室相配的庭园,是日本庭园艺术中很有民族特色的类型。
“佗”是茶庭的灵魂,意思是寂静、简素,在不足中体味完美,从欠缺中寻求至多。
日本的茶道有“三千家”之说,它们是指京都的表千家、里千家和武者小路千家。
茶庭的构成有垣塀(土围墙)、露地门、腰挂(用于休息的坐凳)、待合(用于等待的建筑)、蹲踞(用于茶客洗手的低矮洗手钵)、雪隐(厕所)、步石、石灯笼、水井、尘穴(尘壶,用于盛垃圾的地方)、躏口(茶客的出入口)、门口役石(出入口用于踏步、装饰、防滑的功能石)。
园林气氛是以裸露的步石象征崎岖的山间路径,以地上的松叶暗示茂盛森林,以蹲踞式的洗手钵象征圣洁泉水,以寺社的围墙、石灯笼来模仿古刹神社的肃穆清静。
这一切都是为茶道所讲究的“和、敬、清、寂”。
日本最小的庭园叫坪庭。
坪在日本是一个面积的计量单位,一坪相当于3.3平方米。
坪庭的意思就是很小的园林。
坪庭另有一名字叫“壶”,在日语的发音中与坪的发音一样。
中国有“壶中天地”的说法,也就是说体量虽小,但要素齐全,功能完善,别有一番天地。
第四时期:近现代(明治、大正、昭和、平成)手法多样化枯山水、池泉庭、茶庭、西洋式庭园等东京四大名园——桂离宫、仙洞御所、修学院离宫、京都御所日本枯山水双壁——龙安寺石庭与大德寺大仙院方丈东庭二、日本庭园的建造手法1、筑山与野筋(山的坡度很小)为了抬高主景石的位置;作为背景而不是主景石组:指不加任何人工修饰、加工状态下的自然山石的组合。
日本园林艺术的历史与设计原则日本园林艺术源远流长,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它不仅是日本人民对自然的热爱和敬畏的体现,更是一种独特的审美追求。
本文将从历史和设计原则两个方面来探讨日本园林艺术的魅力。
一、历史日本园林艺术起源于古代中国的园林文化,但经过了日本人民的创造和发展,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风格。
最早的日本园林可以追溯到奈良时代,那时的园林多为宫廷和寺庙所建。
平安时代是日本园林发展的鼎盛时期,它们不仅用于供人们休闲娱乐,更是表达主人的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而江户时代则是日本园林艺术的转折点,园林的设计开始更加注重自然和简约的风格。
二、设计原则1. 自然与人工的结合日本园林艺术强调自然与人工的和谐统一。
设计师们通过巧妙地利用自然地形、水景和植物,创造出一种与自然环境相融合的园林景观。
例如,日本的庭院常常会有一片小池塘,池塘中有着精心布置的石块和花卉,形成了一幅自然而又具有艺术感的画面。
2. 空间的层次感日本园林设计注重空间的层次感和景深感。
通常会通过设置不同高度的景观元素,如石桥、小山丘、树木等,来营造出层次分明的景观。
这样的设计可以使人们在欣赏园林时,有一种层层递进的美感。
3. 极简主义的审美日本园林艺术追求的是简约而不简单的美。
设计师们通过精心的布局和精细的细节处理,将园林打造成一个简洁而又富有内涵的空间。
例如,他们会选择少量的植物种类,并将其精心修剪,以展现出自然的美感。
4. 强调季节变化日本园林设计非常注重季节变化的表达。
他们会根据不同季节的特点,选择不同的植物和景观元素,以展现出园林在不同季节的美丽。
春天的樱花、夏天的荷花、秋天的红叶,都成为了日本园林中重要的景观元素。
5. 和谐与平衡日本园林设计追求的是一种和谐与平衡的美感。
无论是园林的整体布局还是细节处理,都要求达到一种平衡感。
例如,在庭院的布局中,会选择对称的方式来展现出一种和谐的美感。
总结日本园林艺术是日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了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日本传统园林日本古典园林在世界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东方园林中亦是仅次于中国园林,位居第二。
日本过去一直深受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的影响,但其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积淀,也孕育了大和民族独特的文化。
日本园林大致可分为六个时期1.飞鸟时代中国汉代佛教经朝鲜传入日本,与“汉地佛教”不同的是,日本的佛教更倾向于“印度佛教”,园林艺术随之传入,出现中国式园林——池泉庭园,模拟海景和山,有水池,中设岛。
2.平安时代日本园林史的辉煌时期。
在贵族阶级,由唐风园林发展为寝殿造园林。
作为一种住宅形式,发展成为寝殿式庭园。
舟游式池泉庭园成为寺庙园林重要类型。
文化上摆脱了完全模仿,形成和风文化。
3.镰仓时代日本传统的贵族文化开始衰落,开始武士执政的历史。
下层武士的不满和倒幕势力的强大,国内战争四起,政权的不稳定使人们更多地用佛教禅宗的教义来指导现实生活。
与禅宗相应地产生了以组石为中心追求主观象征意义的抽象表现的写意式山水园,最后发展固定为枯山水形式。
枯山水特点:在没有水源的情况下,通过沙、石的组合达到模拟创造出水的感觉。
也有用植物代替沙,叫植物枯山水。
石象征海景,沙象征海水,可分两种:一种是在庭院内堆土或叠石成山、成岛,使庭内富于变化;另一种是在平坦的庭内点置、散置、群置山石。
4.室町时代学问和书院作为贵族、武家和禅僧共同的纽带,把僧家和武家结合在一起,大将军或大名常在晚年出家,或舍宅为寺,或捐建寺园,使园林出现武家和僧家两种特点。
僧家的特点是园林中石组和植物的表达以枯寂和佛义为主。
武家特点的表达是石组和建筑的粗旷和宏伟。
在皇家园林和武家园林中的舟游式寝殿造园林渐渐被舟游和回游相结合的书院造庭园所替代。
书院造后期,枯山水成为一种象征写意式园林。
5.桃山时代茶庭的兴起,其作为茶室的辅助庭园,起源与茶道有关,来源于禅宗。
先进茶庭,再入茶室,包括石灯笼、石水钵。
种植常绿植物,大部分面积为草地或绿苔,开花植物只用梅。
茶庭为培养情绪的缓冲地带,非常注重自然的姿态,在茶道上配置了各种设施,除了普通的园路外,还有匕石、丁布,另外也设置了起照明作用的石灯笼,洗手用的蹲踞,种植上也避开花灌木而选择常绿树为主的植栽。
传统日本园林的设计原则与风格日本的园林艺术源远流长,其设计原则和风格独具特色,深受世界各地的赞赏和借鉴。
传统日本园林的设计原则主要包括自然与人工的融合、景观的层次感、空间的精确控制以及对细节的极致追求。
这些原则使得日本园林独树一帜,成为了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
首先,传统日本园林注重自然与人工的融合。
日本人崇尚自然,他们将园林视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场所。
在园林中,人工建筑物和自然景观相互融合,相得益彰。
例如,日本的庭院常常有水池或小溪流经,水池中的鱼儿和水草增添了生机和活力。
此外,园林中的植物也被精心布置,以营造出自然的氛围。
通过将自然与人工相结合,传统日本园林创造了一种独特的和谐感。
其次,传统日本园林注重景观的层次感。
在日本园林中,景观被分为不同的区域,每个区域都有不同的功能和特色。
这些区域通过巧妙的布局和景观元素的运用,形成了层次感。
例如,园林中常常有一个中央景点,如一座小山、一块石头或一株特殊的植物,它们成为整个园林的焦点。
围绕中央景点,园林设计师会布置一些次要景点,如小桥、小路、花坛等,形成了一个层次分明的景观结构。
这种层次感使得园林更加丰富多样,给人以深深的印象。
第三,传统日本园林注重空间的精确控制。
日本园林设计师擅长利用空间,通过精确的尺度和布局来创造独特的氛围。
他们注重空间的开合,通过设置不同的门户和过道,使人在园林中有不同的体验。
例如,日本的庭院常常有一条弯曲的小路,人们需要沿着小路走过几个弯角,才能到达目的地。
这样的设计使得空间显得更加广阔和神秘,给人以探索的欲望。
此外,园林中的建筑物也经过精心布置,使得空间更加有序和谐。
最后,传统日本园林注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
日本人对细节的追求可见于他们对园林中每个元素的精心设计和布置。
无论是植物的选择、石头的摆放还是建筑物的装饰,都经过精心考虑和精确安排。
例如,日本的庭院中常常有一些小石子,它们的摆放位置和形状都经过精心设计,以增加美感和趣味性。
「日本园林」枯山水、池泉园、筑山庭、平庭……撩起日本,很多人的脑子便是富士山、樱花、东京铁塔等设计师的大脑一定是日本园林纯净、极致、而有章法。
日本园林一般可分为枯山水、池泉园、筑山庭、平庭、茶庭、露地、回游式、观赏式、坐观式、舟游式以及它们的组合等。
枯· 山· 水又叫假山水,是日本特有的造园手法,系日本园林的精华。
其本质意义是无水之庭,即在庭园内敷白砂,缀以石组或适量树木,因无山无水而得名。
枯山水大师:枡野俊明通过禅宗思想发展起来的庭园样式,其造园手法和形式独具一格,具有浓厚的禅宗思想和东方哲学思想。
枯山水庭园不使用任何水元素,仅用白砂和山石等材料,就能再现水的特征。
枯山水庭园有石庭、苔庭、型木(篱)式枯山水和书画式枯山水等形式。
▼山石形态一个景石代表须弥山石像;两个景石代表坐禅石,老和尚讲经,小和尚听经;三个代表三尊石,一个中尊,两个侍尊;五个即为五行石,金、木、水、火、土;佛菩萨石由几十个景石组成;多组景石组合的有七五三石(15个景石分成7个、5个、3个三组,以一个中心石为对称轴两侧各置一组景石);龟石或鹤石,象形组合,龟石有6块,头、尾、四个足。
鹤石有4块,头、尾、2个鹤羽。
▼景石寓意▼枯山水▼砂娄成波纹状来代表海洋。
传统的波纹:涟漪式、起波式、纲代式、男性式、青海式、漩涡式、狮毛式、观音式等。
池· 泉· 园是以池泉为中心的园林构成,体现日本园林的本质特征,即岛国性国家的特征。
园中以水池为中心,布置岛、瀑布、土山、溪流、桥、亭、榭等。
▼流水▼洗手钵▼桥茶· 庭茶庭也叫露庭、露路,是把茶道融入园林之中,为进行茶道的礼仪而创造的一种园林形式。
面积很小,可设在筑山庭和平庭之中,一般是在进入茶室前的一段空间里,布置各种景观。
步石道路按一定的路线,经厕所、洗手钵最后到达目的地。
茶庭犹如中国园林的园中之园,但空间的变化没有中国园林层次丰富。
其园林的气氛是以裸露的步石象征崎岖的山间石径,以地上的松叶暗示茂密森林,以蹲踞式的洗手钵象征圣洁泉水,以寺社的围墙、石灯笼来模仿古剎神社的肃穆清静。
第四章内心的庭园——日本传统园林艺术
一、发展简史
第一时期:古代(飞鸟、奈良、平安)
池泉庭:偏重于池泉为中心的园林构成。
作为住宅形式的寝殿式庭园
作为佛教寺院庭园的“净土庭园”
第二时期:中世时代(镰仓、南北朝、室町)
武家式造庭的手法,后又演变成书院式,规模上小些。
禅宗的引入,山水式庭园、“枯山水”园、回游式山水庭园。
用立石表现群山,石间有叠水和小溪;
用白砂、整形树拟水拟波,伏石和整形树拟岛拟船,以苔藓喻大千世界,以原地静观参悟形式达到境界。
第三时期:近世(桃山、江户)
茶道——茶庭,为了进行茶道的礼仪而创造的一种园林形式,与茶室相配的庭园,是日本庭园艺术中很有民族特色的类型。
“佗”是茶庭的灵魂,意思是寂静、简素,在不足中体味完美,从欠缺中寻求至多。
日本的茶道有“三千家”之说,它们是指京都的表千家、里千家和武者小路千家。
茶庭的构成有垣塀(土围墙)、露地门、腰挂(用于休息的坐凳)、待合(用于等待的建筑)、蹲踞(用于茶客洗手的低矮洗手钵)、雪隐(厕所)、步石、石灯笼、水井、尘穴(尘壶,用于盛垃圾的地方)、躏口(茶客的出入口)、门口役石(出入口用于踏步、装饰、防滑的功能石)。
园林气氛是以裸露的步石象征崎岖的山间路径,以地上的松叶暗示茂盛森林,以蹲踞式的洗手钵象征圣洁泉水,以寺社的围墙、石灯笼来模仿古刹神社的肃穆清静。
这一切都是为茶道所讲究的“和、敬、清、寂”。
日本最小的庭园叫坪庭。
坪在日本是一个面积的计量单位,一坪相当于3.3平方米。
坪庭的意思就是很小的园林。
坪庭另有一名字叫“壶”,在日语的发音中与坪的发音一样。
中国有“壶中天地”的说法,也就是说体量虽小,但要素齐全,功能完善,别有一番天地。
第四时期:近现代(明治、大正、昭和、平成)
手法多样化
枯山水、池泉庭、茶庭、西洋式庭园等
东京四大名园——桂离宫、仙洞御所、修学院离宫、京都御所
日本枯山水双壁——龙安寺石庭与大德寺大仙院方丈东庭
二、日本庭园的建造手法
1、筑山与野筋(山的坡度很小)
为了抬高主景石的位置;作为背景而不是主景
石组:指不加任何人工修饰、加工状态下的自然山石的组合。
象征“山”;永恒不灭;精神寄托的象征。
须弥山石:单个景石。
坐禅石:两个一组的石组。
主景石是上座石,巨大,表面平整,适于坐禅;配石称为副石,小巧,体态圆满,适于观望。
三尊石:立石(主人石、守护石)——释迦;伏石——左普贤、右文殊,象征佛陀与其两个弟子。
阿弥山石、势至石、观音石。
一高两低,一主两副,“品”字形的三石构图。
七五三石:十五个景石按三组形式配置。
三组景石一般在苔地和沙地上,背后有树木背景。
龟石:一个龟头石、一个龟尾石、四个龟足石;鹤石:一个鹤头石、一个鹤尾石、两个鹤羽石。
龟头石低于水中,鹤头石则高昂入空。
在池泉园中,龟岛和鹤岛上还种有松柏等长寿的植物。
2、池、泷与遣水
3、中岛、出岛与岩岛
中岛、岩岛:全部浸于水中;出岛(半岛):一半入水的岛
蓬莱岛、龟岛、鹤岛
中岛、主人岛、客人岛
4、植物、亭、塔、园门、垣与塀
5、园路、步石、石灯笼、洗手钵石组和尘穴
三、中日园林对比
1、自然环境
(1)地理环境决定园林山水性质
中国城市园林西北为山、东南理水布局,本质上是对中国地形的模仿。
日本园林均以水为母题,以池拟海洋,以石拟矶岛。
反映于“泉为水源,池为水象,池泉为基础,石岛为点缀,舟桥为沟通”。
(2)气候差异决定园林建筑和植物差异
(3)园林掇山叠石的形态与人的身高有关
2、风格类型
中国:偏重于皇家和私家园林;皇家园林气势大、轴线明、装饰浓;私家园林表现为文人园林;中国寺院园林风格不明显,依附于文人园林。
日本:偏重于寺院和私家园林;皇家园林气势弱、中心势、装饰素;私家园林表现为武家园林;日本寺院园林风格明显,独立于三大园林。
3、历史变迁
中国:产生时间早;渐变型
日本:引进影响;突变型
4、文化思想
园林哲学:儒型与佛型
园林美学:仁型与智型
文学意境:中国偏于理性积极;日本偏于苍凉悲哀。
绘画、书法
园林活动:中国有茶无道,日本有茶有道;日本有茶庭而中国无;插花盆景
5、造园手法
(1)意境和意象
仁山与智水;人之喜与物之哀
繁花美居与枯石陋室;儒林雅意与佛身道气
(2)景区构成
前宅后园与前园后宅(寺院园林)
轴线与中心;对称与自由
中国以水岛为平面中心,以山亭为视觉中心;日本以水砂岛石为平面视觉中心。
划分与围合:中国大园重分,小园求曲;日本重合不重分。
一池三山与缩景
(3)园林游览体验
在动静上各属动游型和静观型;在交通上各属路游型和舟游型
在游线上各属串连式和环心式;在身心上各属身游型和心游型
在功能上各属居住式和参悟式;可触式游览和敬畏式游览
四时游、四季游、阴晴游
小结
日本园林是从中国直接传承过去的,自然的布局,存在中国园林“仁山智水”的痕迹。
日本园林的存在本身就说明中国园林的辉煌及可塑性。
当中国园林从自然山水园向文人山水园发展之时,日本园林一反中国人诗情画意的世俗浪漫情趣,走向枯、寂、佗的超凡脱俗之境界。
日本园林的精彩之处在于它的小巧而精致,枯寂而玄妙,抽象而深邃。
用极少的构成要素达到了极大的意蕴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