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园林中植物造景艺术与研究(doc 7页)
- 格式:doc
- 大小:2.62 MB
- 文档页数:8
园林景观设计中植物造景的应用研究摘要:植物造景是指以乔木、藤木等树木和草本植物的外观和层次结构为基础,通过修剪调整等多种表现手法,充分发挥植物的形体自然美,通过植物的分布搭配为人们带来视觉冲击,以这种方式创造具备一定审美价值的园林景观。
作为园林景观中的重要因素,植物造景可将园林设计的整体效果进行优化,使其在绿化环境的基础上更具观赏价值和艺术性。
本文对植物造景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问题及应对策略进行分析。
关键词:园林景观;植物造景;应用引言植物是园林景观中不可或缺、不可替代的存在,在布局方案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设计师在布局过程中要对植物的形态、颜色进行全面分析,根据具体的施工类型,科学合理地选择植物。
另外,设计师要充分了解掌握园林景观艺术布局的设施、建筑、路面等不同元素的不同情况,在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的同时保证植物造景和艺术手法合理化。
1植物造景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意义1.1体现层次感植物造景可对园林的整体地形进行修饰,借助各种技术手段进行艺术渲染,提升园林的整体层次价值。
在园林设计中将乔木、灌木等植物相结合,建立错落有致的造景工程,提升园林整体设计感。
1.2提升艺术观赏性随着绿色环保理念的提出,人们对绿色生活的认知日渐提升,园林景观中植物造景技术的应用,可在促进城市绿化,满足绿色生活需求的同时,提升园林景观的观赏价值。
园林相关设计人员,根据不同植物的特点设计搭配方式,充分发挥植物的形体美、色彩美和线条美。
将不同颜色、不同种类、不同生长周期及不同外观形态的植物完美融合至园林景观中,形成植物与园林的和谐统一,在对园林整体起修饰作用的同时,可保证园林空间的合理使用。
1.3改善生态环境缺乏植物的园林在雨水天气的影响下易发生泥石流和山体滑坡。
充分利用植物造景技术的园林,在提升园林多元性层次化和观赏价值的同时,利用植物根系对土壤的固定作用,可有效缓解水土流失问题,从而降低泥石流、山体滑坡的风险。
此外,植物对空气中灰尘和颗粒状物质具有吸附作用,可有效调节太阳能辐射,从而改善园林景观的生态环境。
浅谈中国传统园林景观的运用特点摘要: 人类的生存应当在一个优美、舒适、稳定而具有良性循环的生态环境,所以,园林植物造景是城市园林绿化工作重要体现,是社会发展和人类物质和精神文明发展的必然结果。
关键词: 中国传统园林植物造景一、中国传统园林植物造景的特点中国传统园林中,植物的栽植讲究“景园境异”,同时也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 “园中地广,则多植果木松篁;地隘,只点花草药苗。
园若左有茂林,右必留旷野以疏之,前有芳塘,后有筑台榭以实之”。
“花之喜阳者,引东旭而纳西辉”,“花之喜荫者,植北囿而领南薰”。
二、中国传统园林中植物的栽植类型(1)孤植和对植。
孤植或两棵对植,重于体现单株植物的体态、风韵之美。
在小空间内利于近距离观赏,在大空间中起点景之用。
如沧浪亭外假山驳岸上的朴树、网狮园“竹外一枝轩”前的黑松、寄畅园鹤步滩上的双干枫杨等,它们对控制空间、增加层次起到重要作用;狮子林门厅前后对植的龙爪槐、银杏、会柏,网师园大厅前庭和撷秀楼前,分别对植的龙爪槐和桂花,以及寺庙和殿堂外通常对植的松柏等,都是营造气氛、吸引视线的重要元素。
(2 )丛植。
单一植物或多种植物的少量组合种植,花木多三三成组,前后、左右呼应并前不挡后。
如怡园“金粟亭”周围的桂花单一树丛,拙政园“远香堂”前的广玉兰、柏、枫杨组合树丛等。
(3)群植。
一种或多种植物成片种植,通常9株以上,留园“闻木樨香轩”的桂花、拙政园“枇杷园”的枇杷、沧浪亭前后的寿星竹林等单一树种的群植,整体突出,景观纯度高;而拙政园、寄畅园、瘦西湖等中的组合树群,常绿与落叶、乔木与灌草的结合,层次的错落有致、色彩的浓淡相衬、林冠线和林缘线的起伏变幻得到良好的展现。
三、中国传统园林植物的配置造景的方式园林景观,是植物与亭台楼阁、假山跌水等造园素材相互渗透、穿插、融合而成的整体。
植物与建筑、山石、水体的配置才能达到造景的最终目的。
(1)植物与建筑的配置。
中国传统园林中,建筑掩映在植物之中,植物又穿插于建筑之间。
一、国外传统园林中的植物造景方法(一)日本园林中的植物材料多数日本庭园里的植物配置常绿树,花木稀少。
近代日本庭园,对植物配置追求简单而不繁杂,要有含蓄而不是显露,要朴实而不是华丽,要终年好景常在而不是过分突出季节变化,叶的色彩逐渐变换而不是落叶树那样骤然变叶形和叶色。
但也有例外,槭树、吊钟花、冬青等,在庭园中是常见的树种,因为槭树有着丰富的叶品种,吊钟花不公开花细美而且主要是为了欣赏它的秋色叶,锯缘冬青主要是观赏它的在落叶后的红色浆果。
受欢迎,庭园不可或缺,而且常加以整形而具有特殊风格。
姿态优美的松常安置在主要地住成为构图中心。
在泷口有乔木格灌木丛的配置,部分遮掩瀑布以增进深度感。
多采用槭树,可使其枝条伸出到瀑布前,如似在随跌下的水一般,从而冲破瀑布的单调,但既不可把瀑布全遮雠,也不可掩住了瀑布本身的美景部分。
在石类笼旁一般植日本榧、松、柯树,用枝叶半遮光线,在池后边植槭树、落霜红以便有倒影。
桥侧植柳、枫、槭树类,以便用枝叶部分遮掩桥身。
花木类种植在远眺处,中间为开旷地,以欣赏盛花时的整体效果。
大叶的棕榈及芭蕉常种植屋旁以便欣赏雨声,绿篱用的是耐火种类栎树、银杏、皂荚、桃叶珊瑚。
在日本庭园里,成丛的种植往往采取二对一,三对一,五对一等方式。
丛植中的各株间距要使人们从任何角度都能看到全丛的条株树木。
在池畔的树,有的不宜生长过高,不然会影响到湖边赏月。
树丛本身不宜过密而影响通风,或不利于地形起伏的显出,也不宜过于稀疏导致树间关联中断。
多株树或每个树丛不仅本身应是优美的,而且要使全园增色。
这一丛对另一丛要难相互平衡,这个空间和另个空间相接。
直线和弧线相连,空间和线条产生韵律等。
总之要求多样中的统一。
(一)意大利园林中材料意大利境由山地和丘陵组成,其中丘陵占80%。
夏季在谷地和平原上闷热,而山丘上凉爽,这一地理地形气候特点构成了意大利的传统园林――台地园。
意大利台地园中的植物运用也是适应其避暑功能要求的。
中国古典园林中植物配置的特点摘要:中国古典园林文化博大精深,不同的历史时期具有一定的艺术特征。
然而,中国文化一脉相承的特点,使我们通过分析其植物景观构成来研究其多样的表现形式与丰富的精神内涵。
文章介绍了植物配置在中国古典园林中的作用,介绍了中国古典园林中植物配置的特点,探讨了古典园林植物配置对现代园林的启发。
关键词:园林植物;古典园林;植物配置引言中国古典园林有着悠久的造园历史和精湛的造园艺术,在世界园林艺术中素有“世界园林之母”的美称。
植物造景是中国园林的五大构成要素之一。
它是园林空间的弹性部分,可按人们观景审美的需要,随心所欲地进行布局,成为园林中极富变化的动景。
植物还增添园林的无穷生机和野趣,正如已故著名园林家童寯先生所说:“园林无花则无生气,盖四时之景不同,欣赏游观,怡情育物,多有赖于东篱庭砌,三径盆栽,俾自春至冬,常有不谢之花。
”一、植物配置在中国古典园林中的作用中国古典园林在世界文化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让中国古典园林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宁静、深远、优雅、含蓄、内敛之美使中国古典园林散发出别于他物的魅力,园林中配置的植物则更好地营造出了丰富的意境,提升了中国古典园林观赏效果和艺术水平。
中国古典园林中的植物品种较少,但其通过不同的种植方式,巧妙的搭配手法以及植物本身的独特特性创造了极为丰富的庭院空间,从而渗透和演绎了中国人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需求。
纵观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不难发现,植物在配置手法上突显了一致的原则。
二、中国古典园林中植物配置的特点1、因地制宜我国古典园林植物配置最高境界“宛如天成”,即将人造的产物和大自然的产物相吻合,抹去人为的痕迹,将人的审美与自然的美结合起来。
在我国古典园林的植物配置中,也考虑到了土壤质量对种植植物的影响。
在同一地域中,不同的土壤质量也要区分开,根据植物的喜好来种植。
阳性植物和阴性植物要根据它们的特点来种植。
2、因时制宜春耕夏耘和秋收冬藏是我国古代在种植业和农业中最主要的思想,这一思想也同样应用于园林植物配置中。
公园景区植物造景分析(3篇)目录公园景区植物造景分析(3篇) (1)1动物园的植物造景 (1)1、动物园类型 (3)2、动物园的组成部分 (5)1、动物园植物景观营造原则 (8)2、植物种类选择 (10)3、种植布局 (11)2纪念性公园的植物造景 (14)1、采用规则式布局 (14)2、以纪念性建筑或雕塑作为公园主体 (14)3、以纪念性活动和游览休息等不同功能划分空间 (15)1、纪念区 (16)2、园林区 (16)2、植物选择 (17)3、种植设计 (19)3苏州园林中的植物造景 (23)1.园林的花木分类 (23)2.优化园林植物配置 (26)1动物园的植物造景一、动物园的类型及分区动物园游人宣传普及动物知识,进行科普教育的单位,同时也是供游人休息、游览、观赏的城市公园绿地。
根据《公园设计规范》,动物园应有适合动物生活的环境;游人参观、休息、宣传科普知识的设施;安全、卫生隔离的设施和绿带;饲料加工厂以及兽医院。
检疫站、隔离场和饲料基地不宜设在园内。
全园面积宜大于20 h㎡,绿化面积不低于全园面积的55%。
一般来说,动物园有以下主要任务:科学研究:动物园是研究动物习性与饲养、驯化和繁殖、病理和治疗方法的试验基地。
其收集、记录、分析动物资料所得的科研成果用于解决动物人工饲养、繁殖和改善饲养管理的问题,并为野生动物的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科普教育与教育基地:动物园应向游人普及动物科学知识,宣传生物进化论,使游人认识动物,了解动物种类、动物区系、生活习性,了解动物的发展演化过程以及动物的经济价值,动物、人与环境的相互关系等,从而起到教育人们热爱自然,保护动物资源的作用。
同时,动物园还可以作为中小学生动物知识的直观教材和相关专业大专院校学生的实习基地。
实现异地保护:动物园是野生动物,尤其是濒临灭绝的珍稀动物的庇护场所,是保护野外趋于灭绝的动物种群,并使之在人工饲养的条件下,长期生存繁衍下去的有效措施。
传统园林中植物造景艺术与研究(doc 7页)中国传统园林中植物造景艺术与研究摘要:回顾了我国园林植物造景的历史, 剖析了我国植物造景的现状并对其发展进行了展望, 探讨了园林植物造景的主要作用。
论述了中国传统园林植物造景的艺术特征与手法。
通过分析中国传统园林植物造景现状,探讨园林植物造景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园林植物植物造景传统园林1、园林植物造景涵义和发展1.1 园林植物造景涵义园林植物造景[1],就是运用乔木、灌木、藤本及草本植物等题材,通过艺术手法,充分发挥植物的形体、线条、色彩等自然美(也包括把植物整形修剪成一定形体)来创作园林植物景观。
1.2 中国传统园林中植物造景的发展我国的古典园林发展历史可谓源远流长,早在奴隶社会时期就已有造园活动见于文献记载[2]。
古典园林历经几千年的发展,已取得了辉煌的成就,造园艺术,到宋代就已达到了极高的艺术水平。
清代中叶以后,更是中国园林史上集大成的终结阶段,现存的古典园林基本上都是这个时期的作品。
纵观园林发展的历史,任何一个时代的园林,其目的都是为人服务的,而其形式与风格正是取决于这个时代人们的生活方式、文化取向及经济技术水平。
1.2.1 殷商至秦汉时期园林植物造景上世纪70 年代,考古学家在浙江余姚河姆渡新石器文化的遗址发掘中,获得一块刻有盆栽花纹的陶块,可见,早在7000 年前我国就有花卉栽培了[3]。
然而,园林植物在各个历史时期,随着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其的认识和应用也在不断的加深和发展。
我国最早的园林形式是囿,出现在殷商时期,它是将一定地域加以范围,让花草果木、鸟兽鱼虫滋生繁育,并挖池筑台,以供帝王贵族狩猎、游乐;后来统称园囿,以后则发展为以种植观赏花木为主的园苑。
在长达五六百年的西周至春秋时期,我们从闻名中外的《诗经》中可知此时园林植物主要是为人有花树,兴庆池畔有醒醉草,太液池中栽千叶白莲,太液池岸有竹数十丛;唐朝的长安城人口一百多万,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规划最严谨的一座繁荣城市。
政府对城市街道绿化十分重视,严禁任意侵占街道绿地。
居住区的绿化由京兆尹(相当于市长)直接主持。
居民分片包干种树,“诸街添补树……价折领于京兆府,乃限八月栽毕”[5]。
主要街道的行道树以槐树为主,间植榆、柳;皇城、宫城内则广种梧桐、桃树、李树和柳树。
据此,可以设想长安城内城市绿化是十分出色的。
1.2.4 宋元清初时期园林植物造景宋元清初时期为我国园林的成熟前期,造园时对花木的选择栽植,利用园林植物造景已形成其独特的风格:造园时十分注意利用绚丽多彩、千姿百态的植物,且注意一年四季的不同观赏效果,乔木以松、柏、杉、桧等为主,花果树以梅、李、桃、杏为主;花卉以牡丹、芍药、山茶、琼花、茉莉等为主,临水植柳,水面植荷渠,竹林密丛等植物配置,不仅起绿化作用,更多的是注意观赏和造园的艺术效果。
在宋朝出现了以花木为主的园林,如天王花园子、归仁园、李氏仁丰园。
《洛阳名园记》[4]中记载归仁园:“归仁其坊名也,园盖尽些一坊,广输皆里余。
北有牡丹、芍药数千株,中有竹千亩,南有桃李弥望”,说明此园为一个花簇锦绣,植物配置种类繁多,以花木取胜的园子。
元朝的版图大,宗教活动多且复杂,寺、观庙宇也很多,其中多有建置园林的,其中又以位于西湖北岸的大承天护圣寺景观最美。
当时到过大都的朝鲜人写的《朴通事》[5]对其有详尽生动的描写:“殿前阁后,擎天耐寒傲雪苍松,也有带雾披烟翠竹,诸杂名花奇树不知其数。
”可见,在优美的园林景观中,植物的造景作用是必须的。
清朝中叶和清末随着园林的日趋成熟,造园时对植物的配置及造景作用,积累了许多丰富的经验。
清代晚中期园林,因建筑物增多,花木不可能密集种植,因此改为同种植物少数植株进行丛植,如丛桂之内,不以其它花木杂之。
或采用几种花木少数植株进行群植,如在粉墙前面竖以湖石,再配置芭蕉、翠竹和其它花木,使富于诗情画意,或在大树周围用砖石砌成花坛,杂莳各种花卉,或在漏窗、景窗前配置园林植物,使之构成一幅幅生机盎然的图画。
尤其在庭园中还运用盆花以弥补永久性灌木景观缺乏变化的不足,开花季节,选择佳种,置于台阶回廊两侧,或置于客厅、书斋内,使园景更加美丽而又不失季相变化。
纵观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文明史,勤劳、勇敢、智慧的中国人民自古以来就学会了植物在园林中的应用,许多植物用于园林中创造植物景观,形成了我国特有的园林文化。
众所周知,中国传统园林独树一帜,为世界造园史上的艺术瑰宝[4]。
1.3 我国植物造景现状新中国成立以来,重视园林建设,尤其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由于改革开放的深入及市场经济的建立,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环境的要求也愈来愈高,运用种种园林植物创造优美舒适的生活环境,建设生态园林,改善环境质量,创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是时代的召唤,历史的潮流。
建国以来有很多以植物景观著称的公园,如早期的杭州花港观鱼公园[6],突出“花”和“鱼”的主题,全园面积18hm2,草坪就占了40%左右,尤其是雪松草坪区,以雪松与广玉兰树群组合为背景,构成空阔景面,气势豪迈;还有柳林草坪区与合欢草坪区,配植以四时花木。
全园观赏植物共采用157个树种,以传统名花中牡丹、海棠、樱花为主调。
另外,成都望江楼公园是我国最大的以竹景为主的公园。
植物景观不仅能创造优美、舒适的人居环境,且还能改善我们的生存环境。
现在,由于环境恶化,人类愈来愈渴望回归大自然。
我国的园林建设也以植物景观为主,建设生态园林满足各方面的需要。
此外,近年来各地积极营建森林公园,相关部门也纷纷成立自然保护区、风景区。
据统计[7],截止1990年底,我国共建立了4 80个自然保护区,其中陆地生物群落保护区438个,面积32151978hm2,占国土面积的2.98%。
在城市园林植配置上,不仅注重植物的造景功能,更注重植物的抗污功能。
众所周知,我国素有“园林之母”的美称,但对园林植物的利用却很少,我国目前大多数园林中,作为园林绿地种植的植物不超过200种,用于绿地常见的园林树种仅有雪松、悬铃木、香樟、龙柏、大叶黄杨、海桐等十几种,草本观赏植物更为贫乏,全国各地几乎千篇一律:一串红、三色堇、金盏菊、鸡冠花、万寿菊、百日草等十几种,且大多数的园林植物从国外引种,我国特有的观赏植物栽培不多。
其次,在选种育种培育优良及新品种上水平较落后。
在植物造景上,除少数大城市如杭州的园林植物造景的科学性及艺术性的水平较突出外,大部分还与国际水平相差甚远。
再者,受市场经济的冲击及传统的古典造园理论的影响,在园林建设中人文景观投资大,占地多,植物造景用的植物种类仍局限在传统的种类及配置方式上。
2、中国传统园林植物造景的思想文化背景和艺术特征及手法2.1 中国传统园林植物造景的思想与文化背景植物,是风景环境中的主体物质之一[8]。
“有名园而无佳卉,犹金屋之鲜丽人”。
植物以它个体和群体的不同组合形式,千姿百态的形状,变幻无穷的色彩,诗画般的风韵,形成了不同的环境气氛,展现着一幅幅生动的画面。
我国历代园林都很注重植物景观的营造,选择植物题材更有许多传统的手法和独到之处。
中国园林植物造景深受历代山水诗、山水画、哲学思想乃至生活习俗的影响。
在植物选择上十分重视“品格”;形式上注重色、香、韵,不仅仅为了绿化。
而且还力求能入画,要具有画意,意境上求“深远”“含蓄”“内秀”。
情景交融、寓情于景。
喜欢“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诗情画意般精巧玲珑的景点布置,偏爱“曲径通幽”的环境[8]。
我国园林植物造景由于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善于寓意造景,选用植物常与比拟、寓意联系在一起。
如竹,因有“未曾出土先有节,纵凌云处也虚心”品格,被喻为有气节的君子,还常常利用植物的形态和季节变化,表达人们一定的思想感情和形容某一意境。
如“夜雨芭蕉”表示宁静的气氛。
有的植物,只从其名称上便可直接领会其含义,如吉祥草、如意兰。
2.1.1 “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与自然观人类按哲学观与文化传统去创造空间。
中国古代强调“天人合一”,人类是自然中的一部分,因此追求返朴归真、向往自然。
老庄哲学开起端,模仿自然山水营建园林成为一时风尚,形成了中国古代山水诗画与文人写意山水园林,在这类园林中极力模仿自然,贯穿了天人合一,顺从自然的哲学观[8]。
其立意多为清高隐逸、超世脱俗,反映了守土重农的意思。
其中“三境界”观(生境、画境、意境)对植物造景的影响最大。
反映在植物造景中则是要求仿照自然状态错落有致地组合成人工群落,与山石、水体等一同形成神似自然状态的环境,并要求园林建筑与环境协调。
2.1.2 传统文化对中国传统园林植物造景影响传统文化对植物造景影响有以下几个方面[8]:(1)运用植物的特征、姿态、色彩给人的不同感受而产生的比拟、联想,作为某种情感的凭拖或表达某一意境。
各种植物由于生长环境和抗御外界环境变化的能力不同,在人们的观念中留下了它们各自不同的性格特征。
如松刚强、高洁,梅坚挺、孤高,竹刚直、清高,菊傲雪凌霜,兰超尘绝俗,荷清白无染。
杭州的西冷印社,以松、竹、梅为主题,比拟文人雅士清高、孤洁的性格。
(2)人们对花草树木的鉴赏,从形式美升华到意境美。
在相互的交往中。
常用花木来表达感情。
这种美感多由文化传统逐渐形成。
自古以来,咏草颂花的诗词歌赋,以植物为题材的各类作品数不胜数。
不同的植物,被赋予不同的情感含义。
2.1.3 生活习俗对中国传统园林植物造景的影响常言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不同地区、民族,由于生活习俗不同,对植物造景中植物的运用也各有看法[8]。
(1)在我国的民间风俗习惯中,往往利用植物的谐音或艺术形象借物寓意。
如用玉兰、海棠、桂花相配,示意“玉堂富贵”;用松鹤相配表示“延年益寿”。
(2)在日常生活中,将植物人化,使一些植物具有特定的别名,以表达某种意义,如地位、品行、气质……。
(3)人们从生活情趣出发,根据植物的特性形成了一定的造景程式。
南方庭园喜在墙前植芭蕉、棕竹及观赏竹类,以求“粉墙作纸,植物作画”的效果,江南园林更有“无竹不美”之说。
(4)结合民间习俗、传统节日,作一些植物景观的特殊游赏。
(5)不同地区、民族,由于审美意思不同,因而对同一种植物在不同的环境中,寓意不同。
因此不同地区和民族有自己喜爱的植物。
(6)传统文化对人们日常生活中馈赠花木、寄托感情方面也有一些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