迄今所知中国最早的排水系统
- 格式:doc
- 大小:329.00 KB
- 文档页数:6
中国给排水发展史文/刘可罍,中国最早的盛水容器之一,在此之前,远古的人类茹毛饮血,或以兽角海螺,或以木竹做为盛水的器皿,农耕狩猎劳累时饮用。
人类使用了工具,懂得了水,利用了水。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青铜瓷器的出现丰富了人们的生活,水不再是江河湖泊,而以器皿为载体进入千家万户。
历史的的文明大多发源于河流,这源于古代的农业以种植业为支柱,而在古代城市的选址也要考虑农作物的灌溉,城市的供水,防洪,防火(用水来灭火),或者是航运,运输一些物资到一些比较远的地方等,古代人一般定居在一些地势比较高的地方或者崖壁,这当中可能也考虑了排水的因素,一些废水废弃物等可以流向远离自己居住的地方。
我认为人类最早应用修建是应该是排水设施而不是给水设施,迄今为止我们知道的最早的排水设施是位于河南的龙山时代遗址,是都邑城址南门土路下面的三根陶排水管,管道层层相套,有一定的坡度,雨污水在城内收集后排入城外;而最早的供水管网目前发现于东周时期,在阳城,位于现在的河南登封县告城镇附近,很巧呀,最早的供水设施和排水设施均发现于河南,也许正是因为黄河流域是人类早期的居住地。
阳城地势比较高,取水比较困难,东周时期的人们就从更远的地方的水源地用陶管输送到城外的清水池,然后再通过陶管输送到城内供人们使用,当时技术已比较先进,有陶管直通,陶管三通和陶管四通,还有取水的构筑物如澄清池和阀门坑,再后来出现了井,井成为了人们最主要的取水来源;马桶的雏形最早出现于4000多年前的印度河流域,中世纪在历史上一真被史学家称为黑暗时期,这个时期的人们还没有卫生的概念,人们随地大小便,甚至把大小便随意的泼洒到路上,当时的路当然跟现在相差甚远,或躲到树后或躲到建筑旁大小便。
便桶仅在贵族中使用,直到19世纪的早期,欧洲下层社会的人们才开始使用便壶。
又过了很长一段时间才出现马桶,人们在享用便捷的室内给排水设备时也应该记着这个名字,托马斯·克拉伯,冲水马桶的发明者,当时的第一个马桶被装在了女皇的私密卧室里,再后来,到18世纪的中期,布拉梅改进了马桶,发明了U型弯来用来防臭。
排水的前世今生只要有生活,就会有排水,中国古代先人的智慧给了今天的人们更多的排水方面的遗存。
而公元前至今,诸多古代遗址包括墓葬遗址,均设有不同的排水设施,比如今约4300年的平粮台古城遗址,比如仪征发现的一处藏在地下,疑似由半圆状的筒瓦组合而成的排水管,“方便是其一,第二不易渗漏。
”诸如此类的考古发现,证明了排水系统在古代也是建筑工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城郭排水排涝的重要布局。
排水,也是我们今天生活的人们,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3岁以前,家里的老房子主体为木结构,典型的江南式建筑,“茅坑”也是全家老少唯一一个可以“方便”之所,但无论冬夏,其味道始终是让人纠结的地方。
作为家里小毛孩,唯一幸免的就是可以用痰盂,用完了父母会去倒掉。
“茅坑”为敞开式的,地下挖的大坑,用来积肥,一定时间过后,爷爷就要挑粪出去肥田肥地。
这是“农村”的做法,也是现在还普遍存在的一种如厕方式。
3岁以后,家里造起来三层小楼,80年代小镇,80年代的“现代小楼”,依旧是结构式的,没有厕所,没有洗浴设施。
我和父母住一间,共用一个圆滚滚的马桶,每一到两天就要洗刷一次。
而洗浴也只能用面盆、脚盆来擦擦或者男人小孩去河里打个滚儿,最奢侈的不过是过年前去人家绢丝厂宿舍里排队洗个热水澡。
懵懵懂懂的童年记忆,有河里扑腾的嬉闹,有去大澡堂的热闹,还有那圆滚滚的臭马桶。
再大一些,读书了,家里的新房子造起来了,亮堂的卫生间,给了我最初级的“隐私”的概念。
洗完澡塞子一拔水就咕噜咕噜排走了,上好厕所把手一按就自动冲水,喜欢的很。
再不用去排队洗澡,再不用去河里热闹,更不需要父母清洗马桶。
河水已经被工厂里汩汩的排水给染了色,也赶走了最后一拨玩水嬉戏的人。
下雨的时候,会站在镂空的漏雨水的窨井口,看水滴溜溜地往下走,然后拿个湿纸板糊住漏水口,不多会路面就开始积水,骑过的自行车溅起豪放的水花。
晴天,会看到有些人拿着个钩子样的东西,把窨井撬开了掏啊掏,检查这检查那,还会掏出我以前丢进去的纸板啊,甘蔗渣啊,感觉挺不好意思。
暴雨来袭,古代排水系统比你想象得更高级近日北京及华北地区暴雨冲上热搜,每年这个时候,多地纷纷进入“看海”模式,键入城市名称,搜索结果里大概率会包含#XX暴雨# 的词条。
雨果曾在《悲惨世界》中写到:“阴渠(下水道),就是城市的良心,一切都在那儿集中,对质。
”在城市规划和建设相对发达的今天,人们仍不免为暴雨所苦,古人面对强降雨天气又是如何接招的呢?下面就来盘点一下中国古代城市的良心。
夏商周-春秋战国惠及全城的排水系统逐渐产生迄今所知中国最早的排水系统,出现在距今约4600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是一组出土于河南淮阳平粮台龙山时代城址的陶质地下排水管道。
淮阳平粮台城址出土的陶制管道图源网络史料记载,我们的祖先很早就意识到排水系统的重要性,在城市选址时会充分考虑如何实现给排水、灌溉和防洪等需求。
《管子》有言:“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地高则沟之,下则堤之。
”《周礼·考工记》对匠人挖掘沟渠的要求作了描述,甚至运用了流体力学与结构力学的指导思想来防止排水道阻塞和坍塌。
点击查看《考工记译注》夏代都邑宫殿区的大量宫殿建筑基址已有排水水道,包括明沟和暗道。
以距今3800~3500年的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为例,二号宫殿西侧的明沟底部北高南低,或用来排泄雨水,遗址还出土了由陶制圆管套合的地下排水管,即暗道。
图源《夏商都邑水利文化遗产的考古发现及其价值》商代都城偃师商城遗址的宫殿区发现了地下石砌排水渠道,它们构成一个排水网络,几乎每个宫殿院落的雨水都可由此排泄,出宫城后汇入城门下的水道再流进护城河。
图源《夏商都邑水利文化遗产的考古发现及其价值》而西周早、中期的建筑遗址中已经普遍铺砌散水坡(房屋外墙四周的勒脚处用片石砌筑或用混凝土浇筑的有一定坡度的散水坡),使用的是卵石或经过烧烤的硬化土。
琉璃河燕国城址还发现了一条用卵石砌成的排水暗沟,其底部与侧墙都用鹅卵石砌成,顶部还有木材盖板。
排水设备的发展历程排水设备是为了解决城市排水问题而被发明出来的,它在城市建设和卫生改善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下面将介绍排水设备的发展历程。
古代城市没有现代化的排水设备,主要依靠土地的自然坡度和人工劳动来解决排水问题。
例如,古代罗马城市的排水系统是最早的排水设备之一,利用了罗马城市的地势优势,利用山区的自然坡度,通过地下排水渠将雨水和废水排到大海。
这种排水系统的建设为古代城市的卫生状况提供了很大的改善。
在古代水利技术的基础上,人们逐渐开始使用一些简单的排水设备来解决排水问题。
例如,中国古代的地下排水渠是第一种用于城市排水的设备,它是一种人工挖掘的地下排水系统,可以将废水和雨水排放到河流或溪流中。
这种排水设备在古代中国城市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极大地改善了城市的卫生状况。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排水设备迅速出现。
19世纪后期,工业革命的推动下,城市人口迅速增长,城市面临着严重的污水排放问题。
于是,人们开始研究和设计更高效的排水设备来解决这个问题。
1858年,伦敦的"大粪危机"引发了人们对城市排水设备的重视。
在此之后,英国工程师约瑟夫·贝祖瓦开发了城市排水系统的新方案,他设计了用于处理废水和污水的地下排水系统,这一系统迅速被全球范围的城市采用。
20世纪初,人们开始使用污水处理厂来处理城市废水和污水。
污水处理厂是一种用于污水处理和废水处理的设备,通过物理、化学和生物的处理过程,将废水转化为可以安全排放到水体中的清洁水。
这种设备的出现,使得城市废水得以有效处理,大大改善了城市水环境质量。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排水设备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人们提出了诸如雨水花园、雨水收集系统等新型的排水设备,用于收集和利用雨水资源,降低城市洪涝风险。
同时,还出现了一些智能化的排水设备,如智能下水道监测系统,能够实时监测下水道的流量和水质,提高排水系统的效率。
总之,排水设备在城市建设和卫生改善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灌溉及我国灌溉排水的发展史1.灌溉原则灌溉量、灌溉次数和时间要根据药用植物需水特性、生育阶段、气候、土壤条件而定,要适时、适量,合理灌溉。
2.灌溉种类主要有播种前灌水、催苗灌水、生长期灌水及冬季灌水等。
3.灌溉方法分沟灌、畦灌、喷灌、滴灌、渗灌、浇灌等。
(1)沟灌法即在垄间行间开沟灌水,灌水沟的距离、宽度应根据植物的行距和土壤质地确定。
沟灌适用于条播行距宽的药用植物,如颠茄、紫苏、白芷等。
沟灌的优点是侧向浸润土壤,土壤结构破坏小,表层疏松不板结,水的利用率高。
(2)畦灌法本法是将灌溉水引入畦沟内,使水流逐渐渗入土中。
畦灌法适用于密植及采用平畦栽种的药用植物,如红花、北沙参等。
缺点是灌水欠匀,灌后蒸发量大,容易破坏表层土壤的团粒结构形成板层,空气不流通,影响土壤中好气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因此,灌后要结合中耕松土。
(3)喷灌、滴灌法是近年来发展的新型灌溉方式,优点较多,如喷灌,雾点小,均匀,土表不易板结,节水和节约劳力。
滴灌,是使灌溉水缓缓滴出,浸润作物的根系土壤,能适应复杂地形,尤适用于干旱缺水地区。
(4)浇灌法用喷壶或皮管浇水,仅适用栽培小面积药材使用,但阳畦育苗时使用广泛。
4.我国灌溉排水工程发展历史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人口多、耕地少、水资源紧缺、水旱灾害频繁,特殊的气候、地理等自然条件以及社会条件决定了中国农业必须走灌溉农业的发展道路。
我国是世界上从事农业、兴修水利最早的国家,早在5000年前的大禹时代就有“尽力乎沟洫”、“陂障九泽、丰殖九薮”等农田水利的内容,在夏商时期就有在井田中布置沟渠,进行灌溉排水的设施,西周时在黄河中游的关中地区已经有较多的小型灌溉工程,如《诗经,小雅•白华》中就记载有“泥池北流,浸彼稻田”。
意思是引渭河支流泥水灌溉稻田。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由奴隶社会进入封建社会的变革时期,由于生产力的提高,大量土地得到开垦,灌溉排水相应地有了较大发展。
著名的如魏国西门豹在邺郡(现河北省临漳)修引漳十二渠灌溉农田和改良盐碱地,楚国在今安徽寿县兴建蓄水灌溉工程芍陂,秦国蜀郡守李冰主持修建都江堰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千里,水旱从人”的“天府之国”。
中国城市排水管道发展历程
中国城市排水管道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
最早的排水设施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早期,当时的人们已经意识到了防汛的重要性,并采取了一些简陋的排水措施。
在商朝时期,我国出现了较为成熟的排水系统,河南偃师的考古发掘证明了当时的地下排水道采用了雨水和污水分流的管道,将王宫和城里的水分别排到护城河外。
随着时间的推移,排水系统在技术和结构上得到了不断的完善。
秦汉时期,排水系统不仅具备排水功能,还具备了供水和蓄水的功能。
隋唐时期的地下排水系统设置有格栅,能够有效阻拦垃圾和杂物进入下水道。
到了宋朝,排水系统的设计和建造日益成熟,江西赣州的福寿沟是当时的巅峰之作。
明清时期,我国城市的排水系统进一步得到完善。
在现代,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人口的不断增长,城市排水管道面临着更大的挑战。
然而,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和改造,以及对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视,我国城市的排水管道系统正在逐步实现现代化和智能化。
例如,采用新型的管材和施工工艺,建立智能化的排水管理系统,以及推进雨污分流等措施,都在为提高城市排水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做出贡献。
中国给排水发展史文/刘可罍,中国最早的盛水容器之一,在此之前,远古的人类茹毛饮血,或以兽角海螺,或以木竹做为盛水的器皿,农耕狩猎劳累时饮用。
人类使用了工具,懂得了水,利用了水。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青铜瓷器的出现丰富了人们的生活,水不再是江河湖泊,而以器皿为载体进入千家万户。
历史的的文明大多发源于河流,这源于古代的农业以种植业为支柱,而在古代城市的选址也要考虑农作物的灌溉,城市的供水,防洪,防火(用水来灭火),或者是航运,运输一些物资到一些比较远的地方等,古代人一般定居在一些地势比较高的地方或者崖壁,这当中可能也考虑了排水的因素,一些废水废弃物等可以流向远离自己居住的地方。
我认为人类最早应用修建是应该是排水设施而不是给水设施,迄今为止我们知道的最早的排水设施是位于河南的龙山时代遗址,是都邑城址南门土路下面的三根陶排水管,管道层层相套,有一定的坡度,雨污水在城内收集后排入城外;而最早的供水管网目前发现于东周时期,在阳城,位于现在的河南登封县告城镇附近,很巧呀,最早的供水设施和排水设施均发现于河南,也许正是因为黄河流域是人类早期的居住地。
阳城地势比较高,取水比较困难,东周时期的人们就从更远的地方的水源地用陶管输送到城外的清水池,然后再通过陶管输送到城内供人们使用,当时技术已比较先进,有陶管直通,陶管三通和陶管四通,还有取水的构筑物如澄清池和阀门坑,再后来出现了井,井成为了人们最主要的取水来源;马桶的雏形最早出现于4000多年前的印度河流域,中世纪在历史上一真被史学家称为黑暗时期,这个时期的人们还没有卫生的概念,人们随地大小便,甚至把大小便随意的泼洒到路上,当时的路当然跟现在相差甚远,或躲到树后或躲到建筑旁大小便。
便桶仅在贵族中使用,直到19世纪的早期,欧洲下层社会的人们才开始使用便壶。
又过了很长一段时间才出现马桶,人们在享用便捷的室内给排水设备时也应该记着这个名字,托马斯·克拉伯,冲水马桶的发明者,当时的第一个马桶被装在了女皇的私密卧室里,再后来,到18世纪的中期,布拉梅改进了马桶,发明了U型弯来用来防臭。
IDENTIFICATION AND APPRECIATIONTO CULTURAL RELICS 029文物鉴定与鉴赏2020.04(下)主要体现在菊花纹样的整体统一和细节变化,使整体和细节具有较高的系统性和和谐性。
连续与重复的表现手法可以在明清时期官窑瓷器的图案化分层式构图中得以体现,突出了菊花纹样的形态美和结构美。
对称与均衡表现手法的应用可以在中国画式构图的菊花纹样上得以体现,通过调整枝叶和花朵的结构布局,使整体纹样在视觉上具有完美的结构感,突出了结构美。
②在节奏与韵律上,明清时期官窑瓷器匠人有效贴合了古代统治阶级追求意境美的审美心理,在菊花纹样绘制中对细节进行了规则性处理,并产生了延续性变化,增加了鉴赏价值。
对比与调和表现技巧可以在开光式构图的菊花纹样上得以体现,通过在官窑瓷器的某一部分重点绘制菊花纹样,在其他部分进行细节装饰,增加鉴赏的趣味性。
4 结论我国官窑瓷器装饰拥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官窑瓷器匠人不断积累和丰富菊花纹样的表现特征,采用多种装饰技法和意境表现形式,突出明清时期官窑瓷器的文化美和艺术美。
明清时期官窑瓷器上的菊花纹样具有表现多样和色彩明丽的主要特征,成了中国瓷器在封建王朝千年历史长河中的最后绝响。
分析明清时期官窑瓷器上菊花纹样的形式美,有助于传承我国传统艺术文化和瓷器制作工艺。
■①刘榴:《明清景德镇官窑瓷器之植物纹赏析》,《文物天地》,2018年第8期,第92-95页。
②刘勇:《乾隆官窑菊花题材瓷器研究》,《大众文艺》,2017年第9期,第109页。
◆资讯◆河南淮阳发现中国最早的城市排水系统继20世纪发现倒“品”字形陶质排水管道后,考古队近年来又在河南淮阳平粮台遗址发掘出多组龙山时期陶质排水管道。
专家分析认为,这些管道距今4000多年,节节套扣,与排水沟有序相连,构成了目前所知中国最早的、最为完备的城市排水系统。
平粮台遗址发现于1980年,是我国最早的、规划严整的高等级史前城址,开创城市建设规划的先河。
中国古代排水系统彰显工匠精神作者:庄华峰黄伟来源:《决策探索》2020年第01期古代排水系统较为完善早在先秦时期,就出现了淮阳平粮台古城中的陶制排水管道、二里头木结构排水暗沟、偃师商城石砌排水暗沟、安阳殷墟陶土排水管道、周原卵石排水暗沟等遗迹。
其中,平粮台陶土排水管道是目前中国发现最早的排水系统,距今已有4300多年。
秦汉时期,排水系统的建设开始日益普遍。
杜牧在《阿房宫赋》中云:“渭流涨腻,弃脂水也。
”阿房宫内嫔妃宫女排出的洗脸脂水使渭水上漂浮一层油腻,说明秦朝宫殿的排水系统与渭水是相通的。
当时,修建阿房宫下水道时,采用的是五边形陶土管。
较之方形管道结构,这种管道结构更能承受来自路面的压力。
西汉长安城中的未央宫、长乐宫等遗址,都发掘出大量排水管道。
有些水道末端排水口处,还设有渗井,以确保暴雨之后不积水。
唐代,长安城西内苑不仅建有排水沟渠,还建有多种类型的铁质镂空闸门,分别拦截大小不一的垃圾,既保证了管道通畅,也避免了垃圾排向城外河流后污染水质。
宋代,人们对城市排水防灾的认识进一步深化。
北宋苏州人朱长文有感于苏州城纵横交错的水道,如是说:“城中,众流贯州,吐吸震泽……盖不如是,无以泄积潦,安居民也。
故虽有泽国,而城中未尝有垫溺荡析之患。
”陆游《老学庵笔记》卷六载:“京师沟渠极深广,亡命多匿其中,自名为‘无忧洞’……国初至兵兴,常有之,虽才尹不能绝也。
”东京城地下的排水沟渠之宽阔、深长,由此可以想见。
明清时期,对排水系统也十分重视,京城内外兴建有相对完备的排水系统,当时修建的600多条排水管道至今仍在发挥作用。
古代排水设施在民间也有所运用。
1993年,考古人员在辽宁省绥中县一处秦代遗址中发掘出两个房间,一为污水处理间,一为浴室间。
两者相邻,其间以排水管道连接,且污水处理间内建有1.6米深的渗水井。
汉代民间也有使用排水设施的。
1981年,河南省淮阳县于庄生产队取土时,挖出一座汉代陶庄园建筑模型,包括前院、中庭、后院和田园,田园旁就有排水沟渠。
中国排水管理制度沿革1.引言1.1 概述中国排水管理制度沿革的概述自古以来,中国作为多河流、多湖泊国家,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排水管理一直是一项重要的任务。
中国排水管理制度的沿革可以追溯到古代,但在各个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特点和重点。
古代的排水管理主要集中在治理农田的水利工程上。
中国的农业社会依赖于灌溉和排水系统,为了提高农田的产量,人们开始建立排水渠道、水坝和水闸等基础设施,并形成了一套相对完善的排水管理制度。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城市的兴起,排水管理的范围扩大到都市排水领域。
从古代的无组织排水到现代的梯级排水体系,中国城市的排水管理经历了多个阶段的演进。
早期,城市的排水主要依靠自然排水系统,如沟渠和池塘。
然而,随着城市化的加速和城市规模的扩大,这种方法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排水需求。
因此,中国在改善城市排水系统方面付出了大量的努力。
大规模的排水工程项目开始兴建,并创造了一系列的法规和规范来管理和监管城市排水。
现代中国的排水管理制度在20世纪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的规模和数量迅速增长,这对排水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
为了应对城市排水问题,中国政府加大了对城市排水建设和管理方面的投入,建立了一系列相应的法律法规和标准,如《城市排水管理条例》等。
同时,中国也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的排水管理经验和技术,加强与国际合作,推动排水管理制度的创新和改进。
综上所述,中国排水管理制度的沿革经历了从古代农田排水到现代城市排水的演进过程。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城市的变迁,排水管理制度不断完善和提升,为保障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然而,仍然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如水污染、城市排水设施的老化等,需要进一步加强管理和改进措施。
未来,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中国的排水管理制度将继续发展,为建设美丽中国和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如下:文章结构本文主要围绕中国排水管理制度的沿革展开,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古今中外的城市排水系统~北京故宫赫然在列解读︱古今中外的城市排水系统北京故宫赫然在列2016-07-21 土木极客100 多年前,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在《悲惨世界》中写道:下水道是“城市的良心”。
有人曾经问华人作家龙应台,如果被带到一个陌生的国度,如何分辨它是否发达?龙应台说:“一场雨足矣。
最好来一场倾盆大雨,足足下它3 个小时。
如果你撑着伞溜达一阵,发觉裤脚虽湿却不肮脏,交通虽慢却不堵塞,街道虽滑却不积水,这大概就是个先进国家;如果发现积水盈足,店家的茶壶飘到街心来,小孩在十字路口用锅子捞鱼,这大概是个发展中国家。
”从中国的北京故宫、江西赣州、山东青岛,到日本东京、法国巴黎、德国慕尼黑等等,对于日益扩张的城市而言,优良的排、蓄水系统如同健康的心脏和血管,保证城市正常的循环、代谢和安全。
01故宫:“千龙吐水”不怕大暴雨据史料记载,故宫历史上曾经历了千余次特大暴雨,但从未有过因雨水过多而积水栓塞的情况。
那么,故宫的排水系统究竟有何神奇之处,可以数百年面对暴雨都始终如此淡定。
今天的紫禁城始建于明永乐四年(1406年),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落成。
和中国古代的众多古城一样,紫禁城的建筑理念也充分利用了原有条件和地理特点,先设计一套涵盖地上、地下的完整布局和总体规划,然后先地下后地上地逐步施工。
排水系统是紫禁城地下规划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实践证明,在紫禁城初建时,就已经对排水系统考虑得十分周密。
因为紫禁城自建成后,除了明代中期又加建了一个外城城墙之外,全城的总体布局直至1949年北京解放为止都没有重大改变。
整个紫禁城的排水系统经过了精心测量、规划设计和施工,用于排水的干道、支道,明沟、暗沟,涵洞、沟眼,纵横交错,主次分明,共同形成了四通八达的排水网络。
总的走向是将东西方向流的水,汇流到南北走向的干沟,然后全部排入内金水河。
内金水河是紫禁城的内河,也是紫禁城排水的最终汇集之地。
因为是从西郊玉泉山引水,西在五行中属金,“金生丽水”,故名金水河。
中国古代的水利工程与灌溉系统一、引言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几千年来,中国人民在面对水资源短缺问题时,创造了许多令世人瞩目的水利工程与灌溉系统。
这些工程和系统不仅解决了粮食和水资源短缺的问题,也为中国古代文明的繁荣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本文将介绍中国古代的水利工程与灌溉系统的发展历程,以及对中国古代社会与文化的影响。
二、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起源早在约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中国古代人民就开始探索水利工程的建设。
他们利用山间的河流和湖泊,开挖堰渠,在农田中引水,实现了对农作物的灌溉。
最早的水利工程主要集中在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
这些早期的水利工程奠定了中国古代农业的基础,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三、秦汉时期的水利工程秦朝和汉朝是中国古代水利工程发展的高峰时期。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实行了一系列的水利工程建设,主要目的是解决南方地区的水患问题。
他下令修建了著名的都江堰,这是世界上最古老且至今仍在使用的灌溉系统之一。
都江堰利用了岷江水源,通过开凿渠道将水引至平原地区,解决了长期以来南方地区的水灾问题。
四、隋唐时期的大运河随着国家统一和对外开放的需要,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规模进一步扩大。
隋朝时期,大运河的修建成为一项宏伟的工程。
大运河连接了长江和黄河,全长逾1800公里,贯穿了当时中国最繁荣的地区。
大运河不仅成为重要的经济水道,也对隋朝和唐朝的政治、军事和文化交流产生了巨大影响。
五、明清时期的南方水利工程在明清时期,中国的水利工程重点转移到了南方地区。
南方地区水资源丰富,但也面临着严重的水患问题。
为了解决水患,明清时期的统治者们积极推进水利工程建设。
其中,著名的西湖灌溉系统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西湖灌溉系统将西湖的水引入农田,有效地解决了长期以来南方地区的灌溉问题,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六、水利工程对中国古代社会与文化的影响中国古代的水利工程与灌溉系统不仅解决了水资源短缺和水灾问题,也对中国古代社会与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迄今所知中国最先的排水系统,是一组距今4000连年前、埋于地下的陶质排水管道。
它们出土于河南淮阳平粮台龙山时期城址。
在中国古代,夯土城墙的功能之一,确实是防洪。
值得注意的是,这处中原国家形成期的城址,是同时期的城址中布局最为方正规矩的一座。
而尔后,(长)方形几乎成为中国历史上城市建设计划的一个全然思想和原那么。
它的南北两门大体居中,已很有中轴线的味道。
南门门道双侧还有门卫房。
城内的建筑也很是讲究,规格较高。
有学者推测这应是一一处贵族专用的“门禁社区”,因此应属雏形的城市或都邑。
城址南门中间的路土下铺设有三组陶排水管,剖面呈倒“品”字形,水管节节相套,两头有高差,便于向城外排水。
这应该是迄今所知中国最先的有计划的公共排水设施。
可见,在古代中国,排水系统一开始就与社会复杂化、文明的生活方式、城市和国家挂上了钩。
已有的研究说明,中国古代城市的主流是“政治性城市”。
张光直先生即指出,“中国初期的城市,不是经济起飞的产物,而是政治领域中的工具。
”因此,都邑成为中国古代城市的典型代表。
作为政治性城市的初期都邑,计划性成为最重要的特点之一,而排水系统又在其中取得了相当的重视。
河南偃师二里头,是迄今所知中国最先的王朝都城遗址。
这是一处经缜密计划、布局严整的大型都邑,其存在时刻约距今3800~3500年。
在初期宫殿建筑之间的通道下,发觉了长逾百米的木结构排水暗渠。
晚期宫城中大型宫殿建筑的院内,又发觉了石板砌成的地下排水沟和陶排水管组成的地下排水设施,二者的铺设都是为了向院外排水。
由于这种先进的排水系统仅发觉于宫殿区,可知它并未走进公共生活,仍为那时的权利阶级所垄断。
稍晚的河南偃师商城,一样以为是商王朝的重要都邑。
那个地址发觉了规模更大、更为考究的排水设施。
这一设施由宫城内的池苑,经东城墙上的一座城门通向城外的城壕。
排水暗道铺设于门道路土下,水道宽2米,原水腔高度约~1.8米,系用石板三面围砌,上面横铺粗大木材。
双侧壁采纳木石混合结构,垒砌的石块间夹木柱以加固。
迄今所知中国最早的排水系统,是一组距今4000多年前、埋于地下的陶质排水管道。
它们出土于河南淮阳平粮台龙山时代城址。
在中国古代,夯土城墙的功能之一,就是防洪。
值得注意的是,这处中原国家形成期的城址,是同时代的城址中布局最为方正规矩的一座。
而此后,(长)方形几乎成为中国历史上城市建设规划的一个根本思想和原则。
它的南北两门大体居中,已颇有中轴线的味道。
南门门道两侧还有门卫房。
城内的建筑也颇为讲究,规格较高。
有学者推测这应是一一处贵族专用的“门禁社区”,因而应属雏形的城市或都邑。
城址南门中间的路土下铺设有三组陶排水管,剖面呈倒“品”字形,水管节节相套,两端有高差,便于向城外排水。
这应该是迄今所知中国最早的有规划的公共排水设施。
可见,在古代中国,排水系统一开始就与社会复杂化、文明的生活方式、城市和国家挂上了钩。
已有的研究表明,中国古代城市的主流是“政治性城市”。
张光直先生即指出,“中国初期的城市,不是经济起飞的产物,而是政治领域中的工具。
”因而,都邑成为中国古代城市的典型代表。
作为政治性城市的早期都邑,规划性成为最重要的特征之一,而排水系统又在其中得到了相当的重视。
河南偃师二里头,是迄今所知中国最早的王朝都城遗址。
这是一处经缜密规划、布局严整的大型都邑,其存在时间约距今3800~3500年。
在早期宫殿建筑之间的通道下,发现了长逾百米的木结构排水暗渠。
晚期宫城中大型宫殿建筑的院内,又发现了石板砌成的地下排水沟和陶排水管组成的地下排水设施,二者的铺设都是为了向院外排水。
由于这类先进的排水系统仅发现于宫殿区,可知它并未走进大众生活,仍为当时的权力阶层所垄断。
稍晚的河南偃师商城,一般认为是商王朝的重要都邑。
这里发现了规模更大、更为考究的排水设施。
这一设施由宫城内的池苑,经东城墙上的一座城门通向城外的城壕。
排水暗道铺设于门道路土下,水道宽2米,原水腔高度约1.5~1.8米,系用石板三面围砌,上面横铺粗大木料。
两侧壁采用木石混合结构,垒砌的石块间夹木柱以加固。
整个排水道全长约800余米,高差明显。
在与这一排水道相对的西城门下,又有由西城壕引水入城并通向宫城内池苑的引水渠,组成发达而完备的给排水循环系统。
偃师商城的给排水渠在商王朝的都城郑州商城、安阳殷墟,西周王朝的都城陕西丰镐遗址、周原遗址,以及北京房山琉璃河燕国都城遗址等地,都发现有排水管道、沟渠等排水设施。
春秋战国时期,列国分立、兼并战争频繁的政治军事形势和社会经济的长足进步,都促进了城市的进一步发展。
与城市经济的发展相对应,夏商西周三代以宫殿区为重、偏于松散的城市居住形态开始瓦解,较严格的民居规划与管理体制开始出现。
“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居民区从分散状态逐渐集中于郭城之内,郭城内有更明确的功能分区。
与此同时,统一的、惠及全城的给排水系统逐渐形成。
山东临淄齐国故城、曲阜鲁国故城、河北易县燕下都、邯郸赵国故城、湖北江陵楚都纪南城等都发现有较完备的排水设施。
史载战国时期“临淄之中七万户……临淄之途,车毂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成雨,家敦而富,志高而扬”。
据推算其人口已超过30万人,富庶繁荣程度在诸侯国都城中名列前茅。
其城市规划建设,也代表了当时的先进水平。
齐都临淄城建于淄河和系水两条河流之间,由大、小两城组成。
其南、北墙外有城壕,东、西两面则以两条河流为天然城壕。
城内有全城性的排水系统,宫殿区所在的小城和居民点、手工业作坊集中的大城都发现有排水道。
小城内宫殿区的排水设施尤其讲究,建筑的周围发现有卵石铺成的斜坡散水,地下排水管道由断面呈三角形或圆形的陶质水管组成,可使院内积水流出院外,汇入城市排水系统。
临淄全城已发现三大排水系统。
其中连通小城、纵贯大城西部的排水明渠长逾千米甚至数千米,宽达20米。
由于城西北部是全城最低洼处,因而在北墙西部和西墙北部设置了两个排水道口,这里是大型排水渠的终点。
最精妙壮观的排水设施,是建于大城西墙北部城墙下的石砌涵洞。
涵洞东西长43米,南北宽7~10.5米,深3米左右,用天然巨型青石砌垒而成。
分为进水道、过水道和出水道三部分。
位于西墙内外侧的进、出水道呈外窄内宽的喇叭口形,上面分三层砌筑15个方形水孔。
中间的过水道穿过城墙,与进、出水道口相接。
过水道和出水道内部石块交错排列,每个小孔不直通,水可通过石隙流过,人却不能通过,因而具有排水御敌的双重功效。
齐国故城排水道口肇始于距今2000余年秦汉时期的帝国时代,历代王朝都城的建设都增强了规划性,以广大的京畿地区为背景,都城总体规划取开放之势,利用所处自然环境,建设周密完善的城市水系,从而综合解决城市给排水和交通等问题。
西汉长安城的城市排水系统由城壕和排水明渠、暗渠组成。
除了宽大的城壕外,在郊外开挖的昆明池等池苑,具有调洪蓄水的作用。
以其为中心,通过人工渠道串联长安附近的天然河流,形成完整的给排水网络。
其中明渠自西向东横贯全城,长达9公里。
由城壕和明渠组成的排水干渠总长达35公里。
长安城内的排水主要依靠街道两侧的路沟。
这些路沟与城内的大型排水渠相连,或直接流入城壕,再汇入附近的河流。
这些路沟和水渠在经过城墙时都构筑了涵道。
一般以砖石砌筑,宽可达2米,上部为拱形的券顶。
城中宫殿、官署等建筑的排水设施主要有渗水井和排水管道。
陶质管道剖面多呈五角形,也有呈圆形者,在排水量较大的地方还设置双排管道。
汉长安城直城门下的排水涵洞隋唐长安城在建城前经周密调查和精心设计,其后不断修建扩充,成为当时首屈一指的国际化大都市。
对于这样一座总面积达83平方公里、人口逾百万的特大城市而言,排水系统对于整个城市的正常运转具有重要的意义。
此时的中国古代城市已发展到了封闭式的里坊制阶段。
隋唐长安城南北11条、东西14条大街,将全城划分为110个坊。
排水系统就遍布于由“街”、“坊”组成的棋盘格状的都市中。
建筑周围常见砖铺散水、渗水井和排水管道。
与汉长安城一样,隋唐长安城大部分街道的两侧都修有水沟,有土筑和砖砌两种,均为明沟。
明沟外侧设人行道。
大路路面中间高、两边低,便于及时排除雨水。
城门下则建有排水涵洞。
永安渠、清明渠和龙首渠在流经城内的里坊和池苑后,注入渭河和浐河,除供应城市用水外,也起到了分洪的作用。
作为全国性的政治中心,隋唐长安城给排水系统的设计布局优先考虑了城内贵族人群的需求,宫室禁地中的排水设施也最为讲究。
如大明宫太液池岸发现的排水渠道内设置有横向砖壁,雨水在经过时可将较大的杂物拦截下来。
西内苑发现的排水暗渠为砖石结构,为防止渠道淤塞,分段安装了多道铁质闸门,第一道闸门先由铁条构成直棂窗,拦阻较大的垃圾杂物,第二道闸门布满细小的菱形镂孔,可以滤出较小的杂物。
闸门拆卸自如,方便疏通。
这可以说是初级的水处理装置了。
唐长安城西内苑下水道铁闸门北宋都城汴梁(现河南开封)有着发达的水系,四条穿城而过的河道连通三重城壕以及城内外的湖池。
市内的排水系统,是在干道两侧用石条砌筑宽约1米的明渠,废水通过城墙下构筑的涵洞流向城壕。
据记载,城内有排水沟二百余条,开封府安排专人巡逻,严禁居民倒垃圾入沟,以防堵塞。
中国古代都城规划,发展到北宋时期,已从封闭式的里坊制转变为开放式的街巷制。
但北宋汴梁是在唐代汴州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从城市规划的角度而言,属于新旧合一的城市。
随着都城人口的膨胀和商业的繁荣,以往封闭的管理体制给城市生活带来的不便日益彰显,各种“侵街”之举层出不穷。
与唐朝都城长安宽阔的街道相比,北宋汴梁的街道狭促了许多。
按规定,主要街道大约宽三十米,道路两旁还有排水沟和绿化树木。
街道两边林立的店铺,因招徕顾客和商业经营的需求,常常侵占道路、排水沟和绿化带。
这类社会转型期特有的状况,给城市规划管理提出了新的课题,而这一新的问题在新旧合一的城市中很难得到圆满的解决。
历史把机遇留给了元大都的设计和建设者。
元大都的选址避开了仍保存唐代街坊形式的金中都,平地起建,全面谋划,成为开放式街巷制城市规划的典范。
就排水系统而言,其规划设计与排水设施的铺设与城市的整体规划与建设同步。
其城市建设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因地制宜,最终成为中国古代城市建设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元大都城内的河湖水系分为两个系统,一是由高粱河、海子(积水潭)、通惠河构成的漕运系统;一是由金水河、太液池构成的宫苑用水系统。
大都城的建设中,不仅充分利用自然河流开渠引水,而且修建了完善的排水系统,明渠与暗沟相结合。
依北高南低的地势,大都城的南北主干道两侧,都有排水干渠,沟渠两旁还有东西向的暗沟,引胡同内的雨水排入干渠。
在今西四附近的地下,曾发现石条砌筑的明渠,渠宽1米,深1.65米。
在通过平则门内大街(今阜成门内大街)时,顶部覆以石条。
元大都的水系在大都城东、西城墙的北段和北城墙西段发现3处向城外泄水的涵洞。
涵洞的底部和两壁以石板铺砌,接缝处勾抹白灰,并平打了很多铁锭。
涵洞顶部用砖起券呈拱形,中部装置着一排铁栅栏。
整个涵洞的做法,与《营造法式》所记“卷辇水窗”的工艺完全一致。
在元大都的基础上改扩建而成的明清北京城,放弃城北部分城区,后又展拓南城,加建外郭,最终形成“凸”字形格局。
城市中心也由元代的城北积水潭一带逐渐转向城南。
除南移和扩展宫城、皇城外,此时还开挖南海,扩大了原太液池的水面。
但总体上看,其坊巷布局、市坊结合的城市格局,基本上继承元代旧制,没有太大的变革。
在排水系统上,它保留和疏浚了元大都的排水沟渠。
后继的清王朝仍以北京为京师,城市布局一仍其旧,除个别局部调整,在西郊兴建皇家苑囿外,总体上并无多少变化。
此时增设了一些新的排水渠道,最主要的是内城沿东西城墙内侧各开明沟一条、外城三里河以东从大石桥至广渠门内的明沟,以及崇文门东南横贯东西的花市街明沟。
作为明清王朝的政治中心,北京城的排水设施当然也不例外地具有区域和等级之别。
内城尤其是东部城区,多是官仓和达官贵人的宅邸,这里修建有完善的下水道,通往排水主干渠。
一般居民区的排水设施则相对较差。
据估算,明清北京城内的河道密度为每平方公里1.07公里,全城水系总容量超过1935万立方米,每平方米蓄水容量为0.32立方米,分别是唐长安城的2.4倍、3.3倍和4.5倍。
一般认为,这应是北京城罕有洪涝灾害的主要原因。
可以说,元大都和明清北京城在排水系统上的设计建设,是积淀千年的中国古代都城排水智慧的高度结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