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 格式:doc
- 大小:68.50 KB
- 文档页数:12
第二章管理理论的形成与发展本章论述了管理理论的形成与发展过程。
自科学管理产生以后,管理理论经历了古典管理、行为科学和现代管理三个阶段。
20世纪80年代以来,又出现了许多新兴的管理理论。
比如,战略管理、企业文化、学习型组织等。
第一部分内容提要一、古典管理理论阶段1.科学管理理论科学管理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的弗雷德里克·泰罗。
他的代表作有:《计件工资制度》、《科学管理原理》等。
泰罗主张用科学管理方法代替经验方法,形成了一套管理制度,促进了当时工厂管理的普遍改革。
科学管理的核心是要求管理人员和工人双方实行重大的精神变革。
(1)泰罗科学管理的中心问题是提高劳动生产率。
(2)实现最高工作效率的手段,是用科学的管理代替传统的管理。
科学管理理论对以后的管理理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泰罗被尊称为科学管理之父。
2.一般管理理论代表人物是法国的亨利·法约尔。
法约尔在泰罗理论的基础上,充实和明确了管理的概念。
他认为,企业的经营有六项不同的活动,管理只是其中的一项。
法约尔第一次对管理的一般职能做了明确的划分,第一次对管理要素进行了分析,使其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管理过程,因此,他被称为管理过程学派的创始人。
他非常重视管理原则的系统化,探求确立企业良好的工作秩序的管理原则,提炼出十四项原则。
他的代表作是《工业管理和一般管理》,被誉为“经营管理理论之父”,与“科学管理之父”泰罗齐名。
3.行政组织理论代表人物是德国社会学家、经济学家马克斯·韦伯。
他对管理理论的贡献主要是提出了理想的行政管理体系,代表作是《社会组织与经济组织理论》。
由于韦伯是最早提出一套比较完整的行政组织体系理论的人,被称为“组织理论之父”。
二、行为科学理论阶段1.梅奥及霍桑实验乔治·梅奥是美国哈佛大学教授,他对古典管理理论做了重要的补充和发展。
20世纪二三十年代,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和西方电气公司合作进行了有关工作条件、社会因素与生产效率之间关系的试验。
管理理论的形成和发展第一节资本主义早期的管理思想一、早期管理思想的产生管理思想来源于人类社会的管理实践。
在长期的管理实践中,由于社会化生产的发展需要,管理思想逐渐形成为系统的管理理论。
管理的实践由来已久,在古代埃及、中国、希腊和印度的文献中,就有对公共事业进行管理并取得辉煌成就的记载。
不过,那时的管理活动主要表现在处理事务,安排教会活动,指挥军事战役、治国施政方面。
18世纪末工业革命之后,工厂成为资本主义生产的主要方式,从而引起了对工厂如何进行管理的需要,早期的管理思想就是伴随着工厂制度的出现而形成的。
18世纪后期,英国及其他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产业革命。
产业革命是以机器大工业代替工场手工业的革命。
1769年机械师瓦特发明的蒸气机得到广泛采用,手工业的生产转变为机器的生产,工厂这一新的组织形式代替了以家庭为单位的手工作坊。
工厂制度的出现,要求对机器大工业的管理必须采用新的科学的方法,那种依靠个人的主观经验和臆断行事,显然不适应工业革命后工厂制度所代表的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因此,开始了对工厂管理的探索。
英国产业革命时期的理查德.阿克莱特于1769年和1771年设立的毛纺织厂可能就是世界上最早的工厂。
他们在连续生产、厂址选择、工厂纪律、劳动分工、机器、材料、人员和资本之间如何协调等方面都有创造。
1800年英国的索霍制造厂开始有了工作设计;按充分利用机器的要求进行的劳动分工和专业化;完善的工资支付办法;完善的记录和成本核算制等管理工作。
这一时期,尽管管理思想不够系统、全面,也没有形成专门的管理理论和学派,但由于工厂管理实践的结果,管理思想已得到相应的发展,这时,在西方特别在欧洲出现了一些早期管理思想家。
二、早期管理思想家及管理思想1.英国重商主义经济学家詹姆斯·斯图亚特在《政治经济学原理研究》一书中提出许多重要的管理思想,如实行刺激工资的思想、工作方法研究、管理人员与工人之间的分工等。
2.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以制针为例说明劳动分工的好处,这无疑对资本主义的经济管理具有重大意义。
2管理理论的形成及发展早期管理思想实际上是管理理论的萌芽,管理理论比较系统的建立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
西方管理理论就其发展的历史和内容来看,大致可分为传统管理阶段、古典管理阶段、行为科学阶段以及现代管理阶段。
一、传统管理阶段这个阶段时间最长,有200多年的历史,一直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
这一阶段虽然没有产生比较系统的管理理论,但是已经在不少方面出现了管理理论的萌芽。
早期管理思想的代表人物主要有亚当•斯密、查尔斯﹒巴贝奇、罗伯特•欧文、鲍顿及瓦特。
1.亚当﹒斯密英国经济学家,1776年发表《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国富论》)(1)提出了劳动分工理论、“经济人”思想、所有权与管理权分离等思想。
老动分工可以使工人重复完成简单的操作,从而可以提高劳动熟练程度,提高劳动效率;(2)分工节省了由于工作变动所损失的时间;分工使劳动简化,使工具专门化,从而有利于创造新的工具和改进设备。
而新机器的发明和应用又使得劳动进一步简化和减少,从而使得一个人能够完成许多人的工作。
2.查尔斯﹒巴贝奇1832年《论机器和制造业的经济》论述了专业分工和机器工具使用的关系,利润分配制度,固定工资加利润分享制度。
3.罗伯特﹒欧文空想社会主义者“人事管理之父”(1)他在工厂内推行了一种新的管理制度,其核心是废除惩罚,强调人性化管理。
(2)他致力于改善工人的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
他还主动把工人的工作时间从13~14小时缩短到10.5小时。
(3)他主张建立教育制度,实行教育立法。
他禁止他的工厂雇佣十岁以下的童工,并将原来雇用的童工送入学校学习。
4.鲍顿及瓦特以上各种管理思想是随着生产力的向前发展,适应资本主义工厂制度发展而产生的。
这些‘管理思想虽然不系统、不全面,没有形成专门的管理理论和学派,但对于促进生产及以后科学管理理论的产生和发展,都有积极的影响。
二、古典管理阶段在西方,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的自由竞争开始向垄断阶段过渡。
第二章管理理论的形成与发展在世界文明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管理的思想自古有之,但形成一套比较完整的理论,则经历了一段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
因此,回顾管理学的形成与发展,了解一些管理先驱对管理理论和实践所作的贡献,以及管理活动的演变和历史,这对每个学习管理学的人来说都是必要的。
第一节早期管理思想的萌芽一、早期的管理实践与管理思想人类社会最初阶段的管理思想,由于缺乏文字记载具有很大的猜测成分。
人类的管理实践,大约已超过6000年的历史。
素以世界奇迹著称的埃及的金字塔、巴比伦古城和中国的万里长城,其宏伟的建筑规模足以证明人类的管理能力与组织能力。
建于公元前2800年的埃及齐阿普斯金字塔,用230万块巨石砌成,平均每块石头约重两吨半。
始建于公元前200多年的中国万里长城,服役者40多万人,全长6700公里。
这在当时的建筑条件下,如此浩大的工程,不但是古代劳动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同时也是历史上伟大的管理实践。
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在各个历史发展时期,都蕴涵着丰富的管理思想。
比较有代表性的有以孔子为代表的追求“以人为本”的儒家思想;以老子为代表的追求“无为而治”的道家思想;以韩非子为代表的追求“法治天下”的法家思想;以孙子为代表的追求“兵法经营”的兵家思想。
在日本和美国的一些大公司甚至把《孙子兵法》作为培训经理的必用书籍。
中国早期的管理思想虽然博大精深,但是这些管理思想大都属于认识性的和经验的积累,并且比较零星分散,而且,管理理论最早却是先出现于西方。
时至今日,中国仍然没有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管理理论,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外国的管理实践和思想也有着悠久的历史,古巴比伦、古埃及以及古罗马人在管理方面都有过重要贡献。
在历史上,有关管理思想的最早记载是《圣经》中的一个例子。
希伯莱(今以色列)人的领袖摩西在率领希伯莱人摆脱埃及人的奴役而出走的过程中,他的岳父叶忒罗对他处理政务事必躬亲、东奔西走的做法提出了批评,他说:“你这种做事的方法不对头,你会累垮的。
第二章管理理论的形成与发展本章要掌握的问题:一、行为科学理论二、现代管理理论一、历史背景在经济学的课程中经常提到亚当·斯密的名字,这是因时古典经济学说作出了主要贡献。
在他1776年发表的[论]一书中,他作出了对组织和社会将从劳动分工中巨大经济利益的光辉论断。
所谓劳动分工,即将工作分一些单一的和重复性的作业。
他以制针行业为例,得出:劳动分工可以提高生产效率。
斯密认为,劳动分工之能够提高劳动生产效率,是因为它提高了每个工人的技熟练程度,节约了由于变换工作浪费的时间,以及有利器的发明和应用。
今天广泛普及的工作专业化,无疑是斯密在200多年前就提出的劳动分工所产生的经济效益。
而20世纪前对管理最重要的影响还是产业革命,它开18世纪的英国,在美国内战结束后又传到了美国。
在革命中,机械力迅速取代了人力,并且使在工厂中制造商品更加经济。
以纺织业来说,在有100个人的毛毯厂中,有些工人专门纺线,有些专门染色,这样工厂就能制造大量的毛毯,而成本比原来低得多。
但是,在这种工厂之中需要管理技能:管理者需要预测需求,保证手头有足够的羊毛用于纺线,向每个工人分派任务,指挥每天的生产活动,协调各种活动等。
当在每个家庭中制作毛毯时,人们很少关心效?率,但有100个人时,如何使工人满负荷工作就变得非常重要了。
于是,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就成为必不可少了。
机械力的出现,大规模生产,随着迅速扩展的铁路系统。
而带来的运输成本的降低,以及几乎没有任何政府法令的限制,这一切促进了大公司的发展。
像标准石油公司这样的大企业建立起来了。
这些大企业需要规范化的管理。
因此,规范化的管理理论在20世纪初叶也逐渐建立起来了。
二、古典管理理论1 、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1)泰罗(1856~1915)简介:美国人,普通工人→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车床前的工人”主要著作:《计件工资制度》(1895年)、《车间管理》(1903年)、《科学管理原理》(1911年)(2)科学管理理论的指导思想、四条原则和三大实验指导思想:科学管理的核心是要求管理人员和工人双方衽重大的精神变革。
第一,科学管理的中心问题是提高劳动生产率。
“馅饼理论”把生产率看作是取得较高工资和较高利润的保证。
科学管理的思想:合作。
第二,用科学代替经验。
四条原则:一是对工人操作的每个动作进行科学研究,用以代替老的单凭经验的办法;二是科学地挑选工人,并进行培训和教育,使之成长,而改变过去由工人任意挑选自己的工作并根据各自可能进行自我培训的情况;三是与工人们亲密合作,以保证一切工作都按忆发展起来的科学原则去办;四是资方和工人们之间在工作职责上几乎是均分的,资方把自己比工人更胜任的那部分工作承揽下来,改变过去几乎把所有工作和职责都推到工人身上的情况。
三大实验:搬运生铁试验,通过搬运生铁试验,摸索出工人的日合理工作量,从而显实行定额管理奠定了基础。
通过铲具试验,探索出铁锹多大铲物效率最高,从而为实行工具标准化奠定了基础。
金属切削试验前后共花了26年的时间,15万美元的费用,写出了3万多份试验报告,仅形成的切屑就过80万镑,最后取得了丰富资料,为制定各种机床进行高速切削和精密加工的操作规程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3)主要内容(管理措施和管理方法):制订科学的作业方法;科学地选择和培训工人;实行有差别的计件工资制;将计划职能和执行职能分开;实行职能工长制;在管理上实行例外原则。
(4)泰罗兵团:普及和推广。
亨利•甘特(时间和成本在计划和控制的重要性——甘特图、弗兰克•吉尔布雷思和莉莲•吉尔布雷思夫妇2、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1)法约尔(1841~1925):法国人、“办公桌前的总经理”曾长期担任大企业的总经理。
主要著作:《工业管理和一般管理》、被称为经营管理之父。
(2)充实和明确了管理的概念:他认为,企业的经营有六项不同的职能,管理只是其中之一项。
这六项职能是技术职能(指生产、制造、加工);商业职能(指购买、销售、交换);财务职能(指资金的筹集和运用);安全职能(指维护设备与保护职工安全);会计职能(包括存货盘点,资产负债表的制作、核算、统计等;管理职能(包括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
管理处于核心地位。
(3)法约尔的14条原则。
a.分工。
b.权力与责任。
c.纪律。
d.统一指挥。
e.统一领导。
f.个人利益服从整体利益。
g.人员报酬。
h.集中。
i.等级链。
j.秩序。
k.公平。
l.人员的稳定。
m.首创精神。
n.集体精神。
“组织管理理论”以企业整体为研究对象,着重研究管理的职能作用、企业内部的协调、探求管理组织结构的合理化、管理人员职责分工的合理化等问题。
也适用于企业以外的其他组织。
3、韦伯的行政组织理论(1)马克斯•韦伯:(1864~1920)德国社会学家、经济学家和德国古典管理理论的代表人物。
代表作:《社会组织与经济组织理论》被称为“组织理论之父”。
(2)理想行政组织体系的特点:所谓理想的行政组织体系理论,是指通过职务或职位而不是通过个人或世袭地位来管理,他所讲的“理想的”并不是指最合乎需要的,而是指现代社会最有效和合理的组织形式。
认为任何组织都必须有某种形式的权力作为基础,才能实现目标。
只有权力,才能变混乱为秩序。
存在三种纯粹形式的权力:理性-合法的权力、传统的权力、超凡的权力。
特点:a.明确的分工; b.自上而下的等级系统; c.人员的使用;d.职业管理人员;e.遵守规则和纪律;f.组织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三、行为科学理论行为科学作为一种管理理论,开始于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的霍桑实验,而真正发展却在20世纪50年代。
1、梅奥及霍桑实验:八年霍桑试验得出人非“经济人”而是“社会人”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间(1924年~1932年),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和美国西方电气公司合作进行了有关工作条件、社会因素与生产效率之间关系的试验。
由于该项研究是在西方电气公司的霍桑工厂进行的,因此,后人称之为霍桑试验。
(1)试验的四个阶段: a.工厂照明试验; b.继电器装配试验; c.谈话研究; d.观察试验。
(2)发现以下现象:a.工人们之间似乎有一个“合理的日工作量”;b.在工人中形成的一些非正式团体,(3)得出三条结论:a.人是社会人;b.企业中不但存在着正式组织,而且存在着非正式组织;c.新的领导能力在于提高职工的满足度,在于通过提高职工的满足度来鼓舞职工的士气。
这三条结论构成了早期人际关系学说的主要内容,也是后期行为科学的基本理论基础。
2.人际关系学说:在霍桑试验的基础上,梅奥创立了人际关系学说,提出了与古典管理理论不同的新观点、新思想。
主要内容是:a.职工是“社会人”。
b.满足工人的社会欲望,提高工人的士气,是提高生产率的关键。
c.企业存在着“非正式组织”。
“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有重大的区别,在“正式组织”中以效率的逻辑为重要标准,而在“非正式组织”中则以情感的逻辑为重要标准。
相互依存,对生产效率的提高有很大的影响。
人际关系学说的出现,开辟了管理理论研究的新领域,纠正了古典管理理论忽视人的因素的不中。
同时,人际关系学说也为以后的行为科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3.行为科学理论行为科学的研究,基本上可以分为两个时期。
前期以人际关系学说(或人群关系学说)为主要内容,从20世纪30年代梅奥的堆桑试验开始,到1949年在美国芝加哥讨论会上第一次提出行为科学的概念止。
在1953年美国福特基金会召开的各大学科学家参加的仁义上,正式定名为行为科学,是为行为科学研究时期。
行为科学的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两种。
广义的行为科学是指包括类似运用自然科学的实验和观察方法,研究在自然和社会环境中人的行为的科学。
已经公认的行为科学的学科有心理学、社会学、社会人类学等等。
狭义的行为科学是指有关对工作环境中个人和群体的行为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进入60年代,为了避免同广义的行为科学相混淆,出现了组织行为学这一名称,专指管理学中行为科学。
目前组织行为学从它研究的对象和小涉及的范围来看,可分成三个层次,即个体行为、团体行为和组织行为。
(1)个体行为理论主要包括两大方面的内容:A.有关人的需要、动机和激励方面的理论,可分为三类:a.内容型激励理论,包括需要层次论、双因素理论、成就激励理论等。
b.过程型激励理论,包括期望理论、公平理论等。
c.行为改造型激励理论,包括强化理论、归因理论等。
B.有关企业中的人性理论。
主要包括X——Y理论、不成熟——成熟理论。
(2)团体行为理论正式团体和非正式团体,松散团体、合作团体和集体团体等。
主要是研究团体发展动向的各种的因素以及这些因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依存的关系。
如:团体的目标、团体的结构、团体的规模、团体的规范心脏信息沟通和团体意见冲突理论等。
(3)组织行为理论主要包括领导理论和组织变革、组织发展理论。
领导理论又包括三大类,即领导性格理论、领导行为理论和领导权变理论等。
四、现代管理理论1、管理过程学派:创始人:亨利•法约尔。
该学派的主要特点是把管理学说与管理人员的职能联系起来。
他们认为,无论是什么性质的组织,管理人员的职能是共同的。
2、经验学派:代表人物:德鲁克和戴尔。
该学派主张通过分析经验(即指案例)来研究管理学问题。
通过分析、比较、研究各种各样的成功的和失败的管理经验,就可以抽象出某些一般性的管理结论或管理原理,以有助于学生或从事实际工作的管理人员来学习和理解管理学理论,使他们更有效地从事管理工作。
3、系统管理学派:主要代表人物:卡斯特和落森茨。
系统管理学派认为,组织是由一个相互联系的若干要素组成、为环境所影响的并反过来影响环境的开放的社会技术系统。
它是由目标和价值、结构、技术、社会心理、管理等五个分系统组织。
必须以整个组织系统为研究管理的出发点,综合运用各个学派的知识,研究一切主要的分系统及其相互关系。
4、决策理论学派:主要代表人物:赫伯特•西蒙。
决策理论学派认为,管理就是决策。
管理活动的全部过程都是决策的过程,管理是以决策为特征的;决策是管理人员的主要任务,管理人员应该集中研究决策问题。
西蒙将决策分为程序性决策和非程序性决策,他的研究重点放在非程序性化决策方面,提倡用电子计算机模拟人类思考和解决决策问题。
5、管理科学学派:管理科学学派主张运用数学符号和公式进行计划决策和解决管理中的问题,求出最佳方案,实现企业目标;经营管理是管理科学在管理中的运用;信息情报系统就是由计算机控制的向管理者提供信息情报的系统。
6.权变理论学派:该学派认为,由于组织内部各个部分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外界环境的影响,组织的管理并没有绝对正确的方法,也不存在普遍适用的理论,任何理论和方法都不见得绝对的有效,也不见得绝对的无效,采用哪种理论和方法,要视组织的实际情况和所处的环境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