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测量方法与测量系统剖析
- 格式:ppt
- 大小:1.98 MB
- 文档页数:5
两点测量法名词解释
两点测量法是一种测量方法,通常用于测量两点之间的距离或位置关系。
这种方法通常涉及使用测量工具或设备,如尺子、激光测距仪等,来测量两点之间的距离或位置关系。
在具体的应用中,两点测量法可以用于各种不同的场景,如建筑工程、机械制造、航空航天等。
例如,在建筑工程中,两点测量法可以用于测量两点之间的距离或高度差,以便确定建筑物的尺寸和位置。
在机械制造中,两点测量法可以用于测量零件的尺寸和位置,以确保零件的精度和质量。
此外,两点测量法还可以用于确定物体的方向和角度。
例如,在航空航天中,两点测量法可以用于确定飞机的飞行方向和高度,以确保飞机的安全和稳定。
总的来说,两点测量法是一种非常有用的测量方法,可以应用于各种不同的领域和场景。
IATF16949质量管理体系五大工具之MSA(测量系统分析)实操及异常分析。
IATF16949:2016版汽车行业质量管理体系五大工具,其分别是:APQP APQP先期质量策划FMEA IATF16949五大工具:FMEA潜在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详解及案例分析。
MSASPC SPC控制图八大判异准则PPAP IATF16949:PPAP生产件批准程序详解。
附国内某著名汽车公司PPAP案例质量工程师之家今日给大家分享MSA(测量系统分析),本文包含常规的测量系统分析、破坏性测试的测量系统分析和计数型测量系统分析等。
一.MSA定义测量系统定义:用来对被测特性赋值的量具和其它设备,人员,标准,规程,操作,软件,环境和假设的集合,用来获得测量结果的整个过程.测量系统变差来自于:设备,人员,原材料,操作规程,环境等测量误差来源如果测量的方式不对,那么好的结果可能被测为坏的结果,坏的结果也可能被测为好的结果,此时便不能得到真正的产品或过程特性。
准确度与精密度误差:1.偏倚(Bias)是测量结果的观测平均值与基准值的差值。
真值的取得可以通过采用更高等级的测量设备进行多次测量,取其平均值。
1.1造成过份偏倚的可能原因仪器需要校准仪器、设备或夹紧装置的磨损磨损或损坏的基准,基准出现误差校准不当或调整基准的使用不当仪器质量差─设计或一致性不好线性误差Ø应用错误的量具不同的测量方法─设置、安装、夹紧、技术测量错误的特性量具或零件的变形环境─温度、湿度、振动、清洁的影响违背假定、在应用常量上出错应用─零件尺寸、位置、操作者技能、疲劳、观察错误2.重复性(Repeatability)指由同一个操作人员用同一种量具经多次测量同一个零件的同一特性时获得的测量值变差(四同)重复性与偏倚值是独立的零件(样品)内部:形状、位置、表面加工、锥度、样品一致性。
仪器内部:修理、磨损、设备或夹紧装置故障,质量差或维护不当。
基准内部:质量、级别、磨损方法内部:在设置、技术、零位调整、夹持、夹紧、点密度的变差评价人内部:技术、职位、缺乏经验、操作技能或培训、感觉、疲劳。
1 范围本方法适用于各类测量系统的影响测量结果的变异来源及其分布的分析方法。
主要包括:分辨力、偏差、线性、稳定性、重复性和再现性、假设试验分析等。
分辨力、偏差、线性、稳定性、重复性和再现性的分析方法适用于计量型测量系统的研究,假设试验分析法适用于计数型测量系统的分析,不可重复的测量系统可选用控制图法分析。
2 术语2.1测量系统:是对测量单元进行量化或对被测的特性进行评估,其所使用的仪器或量具、标准、操作、方法、夹具、软件、人员、环境及假设的集合;也就是说,用来获得测量结果的整个过程。
2.2测量系统分析:是指检测测量系统以便更好地了解影响测量结果的变异来源及其分布的一种方法。
2.3 分辨力指一测量仪器能够检测并忠实地显示相对于参考值的变化量。
2.4 偏差是指测量结果的观测平均值与基准值的差值。
2.5 稳定性(或称飘移)是指测量系统在某持续时间内测量同一基准或样本的单一特性时获得的测量值总变差。
2.6 线性是指在测量设备预期的工作范围内,偏差值的差值。
2.7 重复性即设备变差:是指由一个评价人,采用同一测量设备,多次测量同一样本的同一特性时获得的测量值变差。
2.8再现性即评价人变差:是指由不同的评价人,采用同一测量设备,测量同一样本的同一特性时获得的测量平均值变差。
2.9计数型测量系统测量数值为一有限的分类数量的测量系统。
2.10 计量型测量系统能获得一连串数值结果的测量系统。
3 准备工作3.1 应该事先决定好测量员数量,测量样本的数量及重复测量的次数。
3.2 测量员应该从那些平时经常操作测量设备的人中选出。
3.3 测试的样本必须从流程测量中选出,并代表该流程的控制范围,每个样本应被看作代表产品偏差的整个范围来进行分析的,每个样本将会进行多次测量,为了便于认别每个样本,必须对它们进行编号。
3.4 按照指定的测量程序,确保测量方式正确。
3.5所有的分析方法都应确保每次读数的统计独立性,为了减少可能得出的错误的结果,应该采取下列步骤:a)测量必须是随机进行,以确保在分析研究中任何测出的偏差或改变随机分布。
测量系统分析与应用一、测量系统分析在汽车制造业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判断制造过程是否超出统计控制状态,是否需要调整设备是以高质量的测量数据为基础的。
而判断测量数据的质量高低则需要进行测量系统分析(MEASUREMENT SYSTEMS ANALYSIS)。
尤其对于汽车零部件生产厂家来说,单纯对量具进行周期检定或定期校准,其结果只能代表该量具在特定条件下的某种“偏倚”状况,而不能完全反映出该量具在生产制造现场可能出现的各种变差问题。
也就是说,“检定/校准合格”的量具、仪器未必能够确保产品最终的测量品质,因此,为避免可能存在的潜在零件质量问题及其造成的产品可能被召回的风险,必须对相关的“测量系统”进行分析。
所以在QS9000(或ISOTS16949等)汽车业质量体系中,均有针对测量系统分析的强制性要求,测量系统分析手册是五大核心工具之一。
2、在进行质量分析时,我们经常使用统计过程控制(SPC)的方法来分析影响产品质量的偶然因素,然而如果我们所用的测量系统本身也产生很大的误差,则在使用SPC时,偶然因素造成的误差就可能被测量系统的误差所掩盖,而无法及时发现并加以控制。
因此,对测量系统进行评价就尤为重要。
由美国三大汽车公司(GM、FORD、CHRYSLER)编写的QS9000配套手册《测量系统分析》中,提出了用测量系统分析的方法对测量系统进行评价。
二、测量系统分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1、测量:是以确定量值为目的的一组操作,是指赋值给具体事物以表示它们之间关于特殊特性的关系。
赋值过程定义为测量过程,而赋予的值定义为测量值。
由此可以看出这不是一个简单的赋值过程,而是应将测量过程看成是一个制造过程,它的产品是数字(数据),它是融于生产中的一道工序。
它与其他工序紧密联系,又相互影响,具有承接性,任何一次测量不准确,都会影响到下一道工序的操作,影响到整个过程的质量。
测量过程输入 输出2、量具:任何用来获得测量结果的装置,经常用来特指用在车间的装置;包括通过/不通过装置。
编辑本段概述基本内容从测量的定义可以看出,除了具体事物外,参于测量过程还应有量具、使用量具的合格操作者和规定的操作程序,以及一些必要的设备和软件,再把它们组合起来完成赋值的功能,获得测量数据。
这样的测量过程可以看作为一个数据制造过程,它产生的数据就是该过程的输出。
这样的测量过程又称为测量系统。
它的完整叙述是:用来对被测特性定量测量或定性评价的仪器或量具、标准、操作、夹具、软件、人员、环境和假设的集合,用来获得测量结果的整个过程称为测量过程或测量系统。
众所周知,在影响产品质量特征值变异的六个基本质量因素(人、机器、材料、操作方法、测量和环境)中,测量是其中之一。
与其它五种基本质量因素所不同的是,测量因素对工序质量特征值的影响独立于五种基本质量因素综合作用的工序加工过程,这就使得单独对测量系统的研究成为可能。
而正确的测量,永远是质量改进的第一步。
如果没有科学的测量系统评价方法,缺少对测量系统的有效控制,质量改进就失去了基本的前提。
为此,进行测量系统分析就成了企业实现连续质量改进的必经之路。
近年来,测量系统分析已逐渐成为企业质量改进中的一项重要工作,企业界和学术界都对测量系统分析给予了足够的重视。
测量系统分析也已成为美国三大汽车公司质量体系QS9000的要素之一,是6σ质量计划的一项重要内容。
目前,以通用电气(GE)为代表的6σ连续质量改进计划模式即为:确认(Define)、测量(Measure)、分析(Analyze)、改进(Improve)和控制(Control),简称DMAIC。
从统计质量管理的角度来看,测量系统分析实质上属于变异分析的范畴,即分析测量系统所带来的变异相对于工序过程总变异的大小,以确保工序过程的主要变异源于工序过程本身,而非测量系统,并且测量系统能力可以满足工序要求。
测量系统分析,针对的是整个测量系统的稳定性和准确性,它需要分析测量系统的位置变差、宽度变差。
在位置变差中包括测量系统的偏倚、稳定性和线性。
测量系统分析指导书1. 目的为正确进行测量系统分析工作提供操作指导。
2. 工作程序2.1 编制测量系统分析计划2.1.1 确定测量系统分析项目,根据技术部的控制计划和特殊特性清单编制《测量系统分析计划》。
2.1.2确定评价人,由于目的是评价全部的测量系统,评价人应该从那些正常操作该检测设备的人员中选择。
2.1.3 确定被测特性,当一个检测设备使用于较多个产品测量特性时,应选择被测产品特性要求最严格的特性进行测量系统分析。
2.1.4 确定分析方法,根据测量系统实际使用要求选择适宜的研究方法。
2.2 测量系统的研究工作2.2.1 选择基准样件,基准样件的选择对适当的分析是很关键的,对计量型检测设备,被测零件的选择应尽可能覆盖整个预期的过程变差。
2.2.2根据《测量系统分析计划》中规定的日期、评价人、分析方法等,由品质部组织测量系统使用部门实施测量系统分析。
当实际情况偏离年度计划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
2.2.3计量型检测设备宽度误差的分析方法,主要是采用平均值和极差法(X&R)研究测量系统的重复性与再现性(GRR)。
2.2.3.1确定评价人,为了增加试验结果的可比性,通常情况下选择3个评价人并编号A、B、C三人;2.2.3.2 选取10个样件(大型样件除外),样件的选择可以是在许多天中每天抽取一件,并在比较隐秘的位置书写编号,编号不要被评价人看到。
2.2.3.3 对被测样件、检测设备和检测环境进行清洁,减少变差影响,并对检测设备进行校准。
2.2.3.4 通过测量收集数据:1)评价人C随机顺序取10个样件给评价人A测量,B将结果记录在《GRR数据记录表》第一行适当的栏位中。
2)让评价人B和C依次测量这10个样件的相同被测特性,不要让他们知道别人的读值;然后将结果分别的记录在第6行和第11行。
3)用不同的随机测量顺序重复以上循环,并将数据记录在第2、7、和12行;如果需要进行三次测量,则重复以上循环,并将数据记录在第3、8和13行。
测量系统分析(MSA)方法测量系统分析(MSA)方法**** 1.目的对测量系统变差进行分析评估,以确定测量系统是否满足规定的要求,确保测量数据的质量。
2.范围适用于本公司用以证实产品符合规定要求的所有测量系统分析管理。
3.职责3.1质管部负责测量系统分析的归口管理;3.2公司计量室负责每年对公司在用测量系统进行一次全面的分析;3.3各分公司(分厂)质检科负责新产品开发时测量系统分析的具体实施。
4.术语解释4.1测量系统(Measurement system):用来对被测特性赋值的操作、程序、量具、设备以及操作人员的集合,用来获得测量结果的整个过程。
4.2偏倚(Bias):指测量结果的观测平均值与基准值的差值。
4.3稳定性(Stability):指测量系统在某持续时间内测量同一基准或零件的单一特性时获得的测量平均值总变差,即偏倚随时间的增量。
4.4重复性:重复性(Repeatability)是指由同一位检验员,采用同一量具,多次测量同一产品的同一质量特性时获得的测量值的变差。
4.5再现性: 再现性(Reproductivity) 是指由不同检验员用同一量具,多次测量同一产品的同一质量特性时获得的测量平均值的变差。
4.6分辨率(Resolution):测量系统检出并如实指示被测特性中极小变化的能力。
4.7可视分辨率(Apparent Resolution):测量仪器的最小增量的大小,如卡尺的可视分辨率为0.02mm。
4.8有效分辨率(Effective Resolution):考虑整个测量系统变差时的数据等级大小。
用测量系统变差的置信区间长度将制造过程变差(6δ)(或公差)划分的等级数量来表示。
关于有效分辨率,在99%置信水平时其标准估计值为1.41PV/GR&R。
4.9分辨力(Discrimination):对于单个读数系统,它是可视和有效分辨率中较差的。
4.10盲测:指在实际测量环境中,检验员事先不知正在对该测量系统进行分析,也不知道所测为那一只产品的条件下,获得的测量结果。
测量系统分析指导1. 目的:为分析各测量和试验设备系统的测量结果存在的差异程度,确保产品测量结果的准确性、稳定性。
2. 范围:适用于与产品质量有关的测量系统的重复性和再现性的研究。
对于新设或改进后的测量系统的偏倚、线性、稳定性的研究,以及计数型测量系统的分析,参见MSA手册有关要求。
3. 术语和定义:参见MSA手册。
4. 职责:4.1质管部根据产品质量先期策划和控制计划提及到的测量仪器,编制“测量系统分析计划”;4.2测量系统分析参加人员可以是质量检验人员或生产车间主要操作人员;4.3相关部门按“测量系统分析计划”安排测量人员;4.4质管部对测量结果进行数据输入和分析,并通知系统使用部门是否合格;4.5测量系统使用部门负责对不合格的测量系统进行改进;4.6质管部负责对测量不合格的检验人员进行测量培训。
5.工作内容:5.1 评价人应依据“测量系统分析计划”选择测量仪器。
5.2 计量型测量系统的分析选择依据测量数据的特性,一般要考虑数据的重复性、再现性、稳定性、线性与偏倚。
5.2.1计量型测量系统的重复性与再现性:具体可选择3个评价人和10个产品重复测量3次,将其测量结果分别记录于MSA的分析报告的表格中,测量系统分析可使用软件,如有客户指定软件,则予以使用。
5.2.2偏倚:选一个标准件,精确测量选定零件10次取平均值为基准值,再用需分析的测量仪器测量零件15次,利用计算和作图法进行偏倚研究。
5.2.3线性:选择5个零件,必须从过程中选取并代表其整个工作范围,精确测量出每个零件的基准值,再由一个评价人测量零件10次,利用计算和作图法进行线性研究。
5.2.4 稳定性:依SPC进行。
5.3计数型测量系统分析选择“KAPPA”方式进行,具体可选择3个评价人和50个产品,计算KAPPA值,KAPPA值应大于0.75以上。
(条款5.2.2~5.2.4、5.3,参见MSA手册有关要求进行)5.4针对测量结果进行测量仪器变异、测量人变异及总变异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