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典籍英译中的文化传递
- 格式:doc
- 大小:28.00 KB
- 文档页数:4
- 222-校园英语 / 翻译探究《管子》的英译及其在英语世界的传播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外国语学院/顾冬建【摘要】《管子》是一部涵盖农、经、商、法等多方面的经典著作,一直以来备受众多海内外学者的关注。
目前,《管子》共有2部完整的英译本,第一部是美国汉学家李克翻译的版本,第二部则是翟江月教授翻译的版本。
因此,本文将基于《管子》的英译研究现状,考察其在英译世界的传播。
【关键词】《管子》 英译 传播【Abstract 】Guanzi is a Chinese classical work covering multiple aspects such as agriculture, economy, commerce, law and etc., which draws the attention of many scholars both at home and abroad. At present, there ’re two complete English version of Guanzi, one is by American Sinologist W. Allyn Rickett, the other is by Professor Zhai Jiangyue. Thus, this paper attempts to study its transmission in the English world based on the current research situation of its English versions.【Key words 】Guanzi; English Translation; Transmisson一、引言《管子》是一部涵盖多方面的典籍著作,国内对于《管子》的研究主要是其成书年代、文章思想、当代影响等,而海外对于《管子》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翻译《管子》以及探讨其中所蕴含思想在西方的影响。
传播学视角下典籍英译探讨一、传播学与翻译在传播学领域,所谓传播即一个系统通过操纵可选择的符号去影响另一个系统,这些符号能够通过连接它们的信号得到传播,以达到一种信息的交流和共享。
翻译是通过对语言符号的转换,达到信息的交流和传播。
因此,传播学与翻译有着共同的特征,即信息的处理和交流。
传播学关注的是如何让信息从信源到达受众,以达到传播者的目的;翻译所关注的是如何将原作者要表达的信息传达给译文读者,以达到译者的目的,二者有着惊人的相似。
典籍英译显然具备传播的特性,只是其传播过程更为复杂些,但并不影响传播学理论对它的指导意义。
将传播学与典籍英译研究相结合本身就是一个有意义的尝试,翻译的传播学特征引起学者们在传播学视域下关注和研究翻译问题。
然而,在当前经济及文化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优秀典籍传播的相对滞后与我国综合国力、国际地位不相符,如何将中华五千年的文化更好的传播出去是当前典籍英译研究的重中之重。
二、中国典籍英译与对外传播的意义“中国典籍”包含两个义项,一是中国古代重要文献、书籍;二是法典、制度(汪榕培,2009:1)。
中国典籍浩瀚渊博,博大精深,汇聚了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文化精髓,是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
典籍英译是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国参与全球文化交流的一个极好途径,同时对提升我国的文化魅力乃至文化软实力大有裨益。
当今,人们谈论最多的是全球化,而全球化不等于西化,不等于美国化。
中华民族是一个海纳百川、好学上进的民族,在漫长的“西学东渐”过程中,我们翻译并学习了大量的西方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的文化。
我们已成功地“拿来”西方的文化,现在的关键是把我们自己的文化“送”出去,积极参与到世界文化交流中,让世界人民更多的了解中华文化,以保持中华民族固有文化身份。
三、传播学视角下典籍的对外传播在国际市场上,如果我们翻译的东西进入不到他们文化的核心部分,那我们的典籍翻译也就是在闭门造车了。
优秀的典籍译本还需要恰当的媒介推广,才能为世界人民了解。
从跨文化传播的视角看《论语》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温聚香尹鸿涛(枣庄学院大学英语教学部)摘要:《论语》中的"仁、义、礼、智、信”等核心思想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在跨文化交流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桥梁作用,因此精准翻译这些文化负载词是世界各民族文化交流的需要,也是文化生态自身平衡的需要,其英译面临着多维度的、全新的解读。
以其英译策略研究为出发点,对比分析和解读其经典英译,结合海外读者的需求、评价及其销售等情况的分析得出:文化负载词的多角度阐释有助于重建原作的风貌,其英译应加入适当的诠释和备注,译者需要考虑交际情景和译文读者的文化背景等方面的差异。
关键词:论语;文化负载词;跨文化传播0.引言二十世纪末以来,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崛起,中华文 化开始向国际传播,我国也进入了由文化大国向文化强国迈进的转型期。
随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的提出,文化复兴渐渐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研究与对外交流的重要任务。
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强调:“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
这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以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坚强决心。
”文化的繁荣发展既是一个国家最深沉的软实力,也是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概括了在历史转型中“文化兴盛、文化繁荣”的重要作用与意义%人民网,2018)。
民族复兴,需要文化兴盛与繁荣。
文化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软实力”的重要体现。
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和文化生态自身的平衡迫切需要中国典籍的英译。
习总书记多次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在历史转型中“文化自信、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作用与意义。
《论语》作为中华民族众多典籍中最具有代表性的著作之一,记载了先贤孔子的言语行事,深受海内外的读者推崇。
近年来,在诸多项目的推动下,《论语》在海外的英译及出版成果显著,如何使其既“走出去”又能有效“走进去”已逐渐成为当下学界研究的焦点。
1.《论语》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现状任何语言均含有丰富的文化负载词,它们具有浓厚的本民族色彩、文化特征和特殊内涵。
典籍英译中的语用充实——以陈荣捷《传习录》(上)英译本为例刘响慧【摘要】从语用学角度看,翻译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语际翻译是一场跨文化交际,语言、语境、交际者都是重要考量因素.典籍英译处于一个跨越时空的历时语境中,语言的语用演变和语义流变造成的信息空缺和信息断点不可避免,实践中应进行语用充实,以期最大限度地实现语用等效.以陈荣捷的《传习录》(上)英译本为例,语用充实类型有篇内衔接型、互文关照型、心理满足型、社交需要型.语用充实为典籍英译的实践和研究提供了新视角.【期刊名称】《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9(018)002【总页数】6页(P116-121)【关键词】典籍英译;《传习录》;王阳明;语用充实;语境补缺【作者】刘响慧【作者单位】赣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西赣州 341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059一、引言中国典籍外译是中华文化“走出去”工程中浩大的一部分。
目前,很多典籍在语言层面上已经“走出去”了,但“走得如何”却值得译者和翻译学人深思,目前也受到学界关注。
既要在语言上让目的语读者顺畅阅读,又要在文化上让他们欣然接受,对于典籍翻译来说,语用学视角不啻为一个良好的选择,因为语用学强调对交际信息的正确理解(或推导),以及信息传递方式和形式的得体性、适宜性[1]58。
语用翻译是指从语用学的角度探讨翻译实践问题,即运用语用学理论去解决翻译操作中所涉及的理解与重构、语用与文化因素在译文中的处理方法、原作语用意义(pragmatic force)的传达及其在译作中的得失等方面的问题[2]88。
翻译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涉及多个主体:源语作者、译者和译语读者等,因此,语际翻译无疑是一场跨文化交际,语言、语境、交际者都是重要考量因素。
一部好的译作能让他者文化读者阅读时体验到交际的成功。
然而,英汉语处于互为异质文化当中,且语言本身也是文化的一部分,翻译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信息缺失和信息不对称等问题,译者须在众多语境假设中选取最可能的那一种对源语进行信息补缺,然后从译语读者的角度,对译语进行语用充实与顺应,即选择最恰当的译语形式来实现源语和译语之间的最佳关联[3]2。
中国文化典籍英译Introduction:Chinese culture is rich and diverse, with a long history that dates back thousands of year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aspects of Chinese culture is its literature, which includes a vast collection of classical texts known as "典籍" (diǎnjí). These texts cover a wide range of topics, including philosophy, history, poetry, and more. Translating these cultural treasures into English is crucial for promoting cross-cultural understanding and sharing Chinese wisdom with the world. In this text, we will explore the standard format and guidelines for translating Chinese cultural classics into English.1. Understanding the Cultural Context:Before starting the translation process, it is essential to have a deep understanding of the cultural context surrounding the text. This includes knowledge of Chinese history, philosophy, and literary traditions. Familiarize yourself with the time period in which the text was written, the author's background, and the societal influences that shaped the work. This understanding will help you accurately convey the intended meaning and nuances of the original text in English.2. Accuracy and Faithfulness to the Original:When translating Chinese cultural classics, it is crucial to prioritize accuracy and faithfulness to the original text. Pay close attention to the author's style, syntax, and word choices. Strive to retain the original meaning while adapting it to the target language. Avoid adding personal interpretations or biases that may distort the author's intentions. A faithful translation will preserve the essence of the original work and allow readers to experience the beauty and depth of Chinese culture.3. Language and Style:Translating Chinese cultural classics into English requires a mastery of both languages. The translator should possess a strong command of Chinese and Englishgrammar, vocabulary, and syntax. It is important to choose appropriate English equivalents for Chinese idioms, metaphors, and cultural references. Consider the target audience and aim for a style that is accessible and engaging. Maintain a balance between preserving the original text's literary qualities and ensuring readability for English-speaking readers.4. Footnotes and Annotations:Chinese cultural classics often contain references to historical events, figures, and cultural practices that may be unfamiliar to non-Chinese readers. To provide necessary context and enhance understanding, footnotes and annotations can be added to the translated text. Footnotes should be concise and provide explanations or additional information without interrupting the flow of the main text. Annotations can be used for more extensive explanations or discussions of specific cultural elements.5. Consistency and Coherence:Maintaining consistency and coherence throughout the translation is essential. Use consistent terminology for recurring concepts, names, and phrases. Pay attention to the logical flow of ideas and ensure that the translated text reads smoothly and coherently. Consider the overall structure of the text and how individual sections relate to each other.A well-structured translation will help readers navigate the complexities of the original work and fully appreciate its cultural significance.6. Editing and Proofreading:Once the translation is complete, thorough editing and proofreading are necessary to ensure accuracy and quality. Review the translated text for any grammatical errors, typos, or inconsistencies. Verify that the translation accurately reflects the original text's meaning and intent. Consider seeking feedback from native speakers or experts in the field to further refine the translation. A well-edited and polished translation will enhance its credibility and readability.Conclusion:Translating Chinese cultural classics into English is a challenging yet rewarding endeavor. It requires a deep understanding of both Chinese and English languages, as well as a profound knowledge of Chinese history and culture. By following the standard format and guidelines outlined above, translators can accurately convey the beauty and wisdom of Chinese literature to a global audience. Through these translations, we can bridge cultural gaps and foster a greater appreciation for the richness of Chinese culture.。
1引言翻译,对于提升跨文化传播的广度及深度均有重要影响。
随着海外了解中国文化的需求增强,学习汉学热潮再度兴起。
中国文化如何更好地“走出去”,从官方至民间,人们普遍希望通过译介中华经典的方式来实现。
如何做好相关译介,用外语发声,表达价值诉求,减少他国误读,是当今时代的一项重要课题。
习近平总书记曾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的国际学术研讨会上说:“研究孔子、研究儒学,是认识中国人的民族特性、认识当今中国人精神世界历史来由的一个重要途径。
”《论语》作为儒家经典,在学术界、传播界及海外文化圈享有盛誉,是“中华文化典籍传播”的标志。
本文通过调查《论语》不同英译本在谷歌学术引擎的受关注情况,结合亚马逊图书网上的销售情况进行数据分析,并对被学界认可、受关注度较高的两个译本的翻译情况进行剖析,探析其翻译特点、策略,从而针对性地提出建议。
2中国文化典籍英译问题研究中国文化典籍的译介是我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途径。
在翻译中,采取归化还是异化的翻译策略仍是译者需要思考的问题。
众多学者也对此进行了相关研究。
王妍(2019)认为,由于外国读者对中国文化的误读,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不合理的翻译使得中国文化不能很好地走向国际舞台。
祝东江(2018)认为,中国文化需要通过翻译在世界范围内获得较广泛的理解与接受,然而各类对外翻译中,硬译、乱译及“奇葩”翻译层出不穷。
在译本的认同性及翻译策略上,谢天振指出:西方对于中国文学作品的忠实译本并未完全理解。
在译介中国文学时常用归化、删节,故译者应更新翻译观念,不能贪大、贪全,应更多地进行节译和改写。
胡安江(2010)认为:真正具有价值的翻译需要汉学家和中国学者共同努力,尽量采用归化策略。
许钧(2014)认为:对外译介是将中华民族最核心、最精华的文化思想与价值观念,通过目的语国家受众较易接受并乐于接受的方式逐步推介。
译者需加强史料搜集梳理,以正确的文化史观,准确翻译中国文化作品。
3《论语》翻译出版及代表性版本情况3.1《论语》翻译出版史《论语》外译,最早可追溯至16世纪末期,先后有众多西方传教士、汉学家、哲学家、文学家、海内外华人学者等对《论语》进作者简介:邓凯月,翻译硕士在读。
从《庄子》英译海外评价看中国典籍的对外传播
雷沛华;杨春丽
【期刊名称】《枣庄学院学报》
【年(卷),期】2022(39)4
【摘要】由国内翻译出版并走出国门的中国文化典籍逐渐增多,但不少学者认为这些译本的实际效果并不理想。
《庄子》国内英译本海外传播现状的客观数据,从一定程度上修正学者观点。
笔者关于国外读者对《庄子》国内外英译本的评价调查表明,翻译质量、译者声誉、装帧设计、译本特色与权威译评对《庄子》的海外传播有重要影响。
文章还指出《庄子》英译对改善中国典籍外译传播效果的启示。
【总页数】6页(P62-67)
【作者】雷沛华;杨春丽
【作者单位】枣庄学院外国语学院;华南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125
【相关文献】
1.试析茶学典籍英译与我国茶文化的对外传播
2.从《孙子兵法》林译本看中华典籍国人英译本海外接受研究
3.从《孙子兵法》林译本看中华典籍国人英译本海外接受研究
4.用外推理论分析思考中医药典籍的对外传播——以《黄帝内经·素问》李照国译本在海外的传播为例
5.基于文学典籍英译本看中国古代军事文化对外传播———以《孙子兵法》英译本进行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浅析翻译在中华文化传播中的作用发布时间:2021-03-22T09:09:56.653Z 来源:《文化研究》2021年3月上作者:张心怡[导读] 中华民族绵延数千年,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对外开放程度与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中国同世界各国的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日益密切,中华文化日益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
在文化跨国传播的过程中,各国语言差异成为文化交流互鉴的最大阻碍。
河南大学外语学院张心怡 475001摘要:中华民族绵延数千年,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对外开放程度与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中国同世界各国的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日益密切,中华文化日益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
在文化跨国传播的过程中,各国语言差异成为文化交流互鉴的最大阻碍。
同时,中华文化底蕴丰厚,注重多重意境和细腻情感的表达,因此,在中华文化对外传播过程中存在较大难度。
如何让中华文化“走出去”,在异国他乡开枝散叶,翻译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翻译;中华文化;文化传播;作用引言:英文作为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语言,具有深远的影响力和话语权;而中文则拥有世界上最多的使用人口,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虽然中文英文发源于不同的地区,承载着不同的文化内涵,但都各自具有显著的地域特色和民族特征。
翻译作为桥梁,在促进文化的区域传播与交流融合中发挥关键作用。
中英翻译是中华文化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必由之路。
一.翻译具备文化传播的特征和属性1.翻译的内涵语言的产生是一个古老的问题,两种不同语言的人们开始接触的时候,就产生了翻译问题。
语言是认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最重要的途径,同时也是文化的载体。
先贤孔子有言“言之无文,行之不远”,语言文字记载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记录着先贤哲人的思想见解,更承载着国家和民族的文化。
翻译是将一种语言转化为另一种语言的过程,更是文化之间交流传播的过程,它始于人类的社交活动,并服务于上层建筑。
语言与翻译2020年第1期中国典籍如何“走出去”“走进去”“走‘深’进去”?——以《史记》英译为例魏泓(淮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淮北235000)摘要:颇为成功的《史记》英译案例对于中国典籍如何“走向世界”深具启示意义。
《史记》英译的系统性进程可分为三个阶段,其中产生了许多零星翻译和七个节译本。
《史记》译本各具特色与功能,其中以倪豪士、华兹生、杨宪益的翻译内容为最多。
侧重可读性的华译接受广泛,大大拓宽了《史记》在西方的接受广度;志在充分性全译的倪译满足了学术读者需求,大大拓深了《史记》在西方的接受深度。
中国典籍若要“走出去”,需采用多种译介方式,调动多种系统因素。
现阶段,要想让中国典籍“走进去”“走‘深’进去”,以汉学家为译者的译介主体、以汉学家主导的国际性团队合作模式最为可取。
关键词:中国典籍;翻译;传播;汉学家;国际性团队合作模式中图分类号:H15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0823(2020)01-0058-061.引言《史记》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巅峰之作,既是历史、亦是文学名著,不仅是中国古代文化史上的一个高峰,也是世界文化史上的奇观。
西方比较正式的《史记》翻译可能是始于1828年,小布罗塞(Marie —FélicitéBrosset)把《史记》第123篇《大宛列传》翻译成法语(Pokora1962:154)。
《史记》有着近二百年的西传翻译史,已被翻译成世界多国语言,产出了多样化的译本与大量的学术研究成果。
《史记》是中国典籍中的典范之作,其英译成果丰硕,举世瞩目。
《史记》英译虽属个案,但对中国典籍如何“走出去”“走进去”“走‘深’进去”深具启示意义。
本文借用描述翻译学进行全面描写与系统阐释,同时应用译介学考察翻译传播与接受效果。
2.《史记》译介与中国典籍“走向世界”体大思精的《史记》颇受世界关注。
西方学者涉及到中国文学、历史、哲学等话题时,常会涉及到《史记》内容的翻译。
论中华典籍名著翻译的意义作者: 黄中习发表日期: 2006-10-31 00:39 点击数: 1429一、翻译对文化传播的重要性民族的生存与发展既有赖于其政治、经济和军事实力,又有赖于其文化活力。
文化活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它与民族兴亡息息相关。
从文化角度看,翻译是不同文化交流、会通与融合的关键,翻译对文化传播的重要意义显而易见。
一般认为, 我国历史上有四次翻译高潮:东汉至唐宋时期的佛经翻译、明清两代西学翻译、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后的文学翻译和改革开放至今的百科翻译。
上个世纪初,梁启超曾把翻译当作“救国之道”;上个世纪20年代,鲁迅也把翻译当作激发中华民族的血性、热情和斗争的民族解放之道。
我们甚至还可以说,“翻译决不仅仅是译者译得好不好的个人的小事,它是关乎到一个民族文化的传承、交流与发展的大事”。
(许钧,2003)中华民族勤劳智慧,历史上对世界文明文化做出了卓绝贡献,举世公认。
华夏文明与汉语汉字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用汉字书写的文史典籍(即历代各领域的权威性著作)浩瀚渊博,举世罕见。
汇集华夏文明精髓的典籍是全人类共同的宝贵精神财富, 我们炎黄子孙应该很好地利用,自不待言;向世界广为传播,作为大家的共有财富,也是应有之议。
在当今越来越多的中外文化交流中, 具有较高汉语水平的外国友好人士也希望了解更多的汉文化。
然而,由于种种历史原因,辉煌悠久的汉文化典籍却鲜为世界所知。
尽管汉语是联合国的工作语言之一,使用汉语的人数越来越多,但汉语言全球化在目前不具有可能性。
英语是世界上最广泛应用、影响力最强的语言,一超独霸。
中外交流只有运用汉语—英语交互式方式阐释传播中国典籍和当代文本, 即用第一世界的形式(语言传播)传送第三世界的内容(思想文化)。
在当今世界多元文化交流中,西学仍在东进,中学也将西传。
无论西方和东方,也都需要从中国文化中获取丰富的养分。
二、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和现状世界文化交流本该是双向的输入与输出,交流的双方是互为主客体,以双方各自对对方的需要为基础,以双方各自对这种需要的意识为前提。
从跨文化传播角度看《黄帝内经》文化负载词的英译研究作者:何艳秋任俊伟来源:《校园英语》 2021年第2期文/何艳秋任俊伟【摘要】中医药典籍英译是中医药跨文化传播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环。
鉴于其成书背景,《黄帝内经》中富含大量承载中国文化的文化负载词,这也一直是中英译的重点与难点。
如何将这些带有鲜明文化特色的词语翻译成英语,被读者所理解,从而更好地促进中医药的跨文化传播,值得我们思考。
【关键词】跨文化传播;《黄帝内经》英译;文化负载词【作者简介】何艳秋(1982-),女,江西中医药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跨文化交际、中医英语翻译;任俊伟(1983-),男,江西中医药大学,讲师,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医英语翻译。
【基金项目】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为JC19232)。
自1925年《黄帝内经》首个英译本面世,截止到目前,国内外共出现20个不同的英译版本,如李照国教授的译本、llza Veith译本、文书德译本、吴氏父子译本等。
本文从跨文化传播角度出发,以《黄帝内经·素问》中文化负载词英译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李照国教授版本与Ilza Veith译本中的文化负载词英译情况。
一、《黄帝内经》英译介绍作为中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典籍,《黄帝内经》由《灵枢》《素问》两部分组成,每部分各9卷,因此共18卷162篇。
作为一部比较系统完整的医学典籍,《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学中人们对于人体生理、病理、诊断以及治疗的认识基础,被称为中医学典籍之首。
《黄帝内经》不仅是一部医学典籍,还包含中国古代哲学、天文、地理、风俗等众多知识,具有丰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自问世以来,已成为中医学习者和中国文化爱好者的必读经典。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尤其是近年来“一带一路”的提出,中医药跨文化传播的影响也变得更加深远。
通过中医药典籍,学习者既能全面系统地学习中医,也能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与价值观,因此中医典籍英译是中医药跨文化传播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黄帝内经》英译本的重要性也不言而喻。
On the Extraverted Translation and Circulation of Ancient Chinese Classic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ersuasion——A case study of the English versions of some short essays of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作者: 张晓雪[1]
作者机构: [1]华东师范大学外语学院,上海200241
出版物刊名: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页码: 171-176页
年卷期: 2021年 第5期
主题词: 典籍外译;传播与接受;明清小品文;影响因素;策略
摘要: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大背景下,国内掀起了一股典籍外译的热潮,尤以大中华文库系列丛书为代表.然而,时至今日,很多学者意识到并指出,这些译本在海外的接受效果欠佳,实则沦为自产自销、自娱自乐的对象.本研究以明清小品文英译本为例,基于译本在海外主要图书馆的馆藏量,学界对译本的关注和评论,以及译本在网上书店的销量等数据,展开细致的分析与探讨.结合翻
译说服论的相关启示,从译者、受众、译本、译境等方面探讨林语堂译本相对成功的原因,进而总结一系列积极有效的翻译和传播策略,为促进中华典籍外译和中国文化对外传播提供借鉴与参考.。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典籍英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典籍英译一、项目背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典籍英译,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委员会为推动我国传统文化国际传播和交流而设立的重要项目之一。
该项目旨在通过对我国传统典籍的英译工作,让世界更加全面地了解我国古代文化,促进中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共同推动世界文明的发展。
二、项目意义1.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典籍英译,有助于将我国古代典籍中蕴含的思想精华、价值观念以及艺术表现形式传播给世界各国。
这些典籍不仅是我国文化的瑰宝,也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通过英译可以使更多的人了解和体会到我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2. 推动国际间文化交流我国拥有着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通过英译这些典籍,可以促进中外文化的相互理解和交流。
文化交流不仅是增进各国人民之间的友谊,更是推动不同文明间的融合与共生。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典籍英译对于推动世界文明的多元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项目实施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典籍英译的实施过程需要经过严格的筛选和评估。
需要确定要翻译的典籍,面对我国悠久的文化传统,如何选择有代表性、有影响力的典籍是一个重要的考量。
需要选派具有丰富我国古典文化知识和出色英文翻译能力的研究人员参与翻译工作。
在保持原著内涵的前提下,将典籍翻译成通畅、地道的英文,提高其国际传播的有效性。
四、项目成果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典籍英译取得了良好的成绩,通过这项工作,许多我国的古典著作被翻译成了英文版本,比如《论语》、《道德经》等,使得这些经典能够被更多人了解和学习。
这些英译典籍的出版与传播,进一步推动了中华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增进了我国与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与合作。
也为国际学术界提供了更多的我国古代文化素材,促进了我国古典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和认知度。
五、我的观点和体会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典籍英译的重要意义不仅在于推动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更在于促进世界文明的多元交流与共生。
关于文化空白与英译的思考摘要:中华典籍的英译受到越来越多学者专家的关注,而《道德经》作为中华典籍的杰出典范,也成为很多学者研究的对象。
本文以《道德经》为例,探讨了文化空白及其英译方法,力争将源语中的文化因素完整地传递给译文的读者,从而达到文化等值的效果。
关键词:文化空白;翻译方法;《道德经》英译中图分类号:g642.4文献标识码:d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2-0022-01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汇集了中华文明的典籍也是浩如烟海。
在当下国际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如何能将作为全人类共同精神财富的中华典籍,正确而完整地介绍给世人,从而让全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华文化参与世界文化交流,这是许多专家学者所关心的问题。
而《道德经》作为中华典籍的典范,既是道家哲学的思想体现,又是中华文化的精华所在。
在从其首译开始至今的一千多年里,《道德经》被公认为英译次数仅次于《圣经》的著作,对西方世界的哲学,宗教,文学和艺术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这种情况下,对其英译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
1文化与翻译文化与翻译的关系,一直以来就倍受学者们的关注。
20世纪80年代初,翻译研究进入了新的时代:翻译的文化论。
susan bassnett 和 andre lefevere 是这场所谓翻译的“文化转向”(culturalturn)运动中的重要干将。
他们指出,翻译就是文化内部与文化之间的交流,翻译等值就是原语与译语在文化功能上的等值。
从80年代开始,bassnett 与lefevere 就一直从事文化翻译的研究,并出版了许多重要的著作。
比如,1980年出版的bassnett的《翻译研究》(translation studies),1990年两人合著的《翻译,历史和文化》(translation,history and culture)以及2001年出版的合著《文化构建:文学翻译论集》(constructing culture-essays on literary translation)等。
中华典籍英译中的文化传递
随着孔子学院在世界范围的建立,越来越多的中华典籍被译成英语和其他语言。
这一对外传播和翻译活动,本质上是一种跨文化交流活动。
在翻译的过程中,我们既要尽可能保持原作品的内容和风格,又要满足译文受众的理解需要,这就需要我们在翻译过程中重视文化的传递和呈现。
《道德经》是中国文学和哲学史上的一颗明珠,在各个领域均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本文以《道德经》英译本作为研究对象,从词和句两个层面分析翻译过程中的文化传递。
一、文化的概念
文化所指的范畴极为宽泛,有人认为文化是历史上所创造的生存式样的系统,具有为整个群体共享的倾向,或是一定时期中为群体的特定部分所共享。
也有人则认为,文化指的是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其他作为社会成员的人们能够获得的包括一切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合型整体。
由此可见,语言和文化之间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在翻译的过程中,如何准确进行文化传递成为信息传递之外的重要环节,甚至足以衡量译本质量。
美国翻译理论家奈达曾指出,翻译的本质是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
如果我们真正想要将一部作品成功由源语言翻译成另一种语言,熟悉两种文化甚至比掌握两种语言更重要。
对译者而言,在翻译过程中,我们必须将中西方文化相结合,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中体会作品语言的含义,不然翻译就不可能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对等转换。
然而中西文化差异带来的困难是不容小觑的,往往会引起翻译时一些文化意象的遗失或者歪曲。
在对外传播中华典籍文化的过程中,长期存在的西化思想和西方中心论,导致翻译过程中存在以西方概念解释中华文化典籍中的类似概念的情况,造成了文化传递中的扭曲和误解,影响了中华优秀思想文化的对外传播和发展。
我们只有对典籍英译过程中的文化传递有正确的认识,才能够更好地进行典籍翻译。
二、《道德经》英译本简介
《道德经》的作者为春秋时期的老子(李耳),现代通行版本共81章,约5000字,分为《道篇》(前37章)和《德经》(后44章),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涵盖了哲学、自然、社会等各方面;是除《圣经》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行量最多的作品之一。
《道德经》的英译不仅仅是将中文译成英语,更是将中华文明传播到西方,这种时间和空间上的巨大跨度,再加上其艰涩的上古汉语和不易理解的哲学思
想,很大程度上增加了翻译的难度,也为翻译过程中的文化传递设置了额外的障碍。
要想更好地完成《道德经》的英译,译者必须对作品本身、老子生平及其思想等进行必要的研究,努力去理解并阐释《道德经》中体现的源语文化,并通过这种阐释,把他所理解的源语文化呈现在英语文化的读者面前。
译者不仅需要拥有丰富的语言功底,更需要理解中华文化背景下特定的文化内涵。
要使西方读者明白老子大智大慧的哲学思想和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不是单纯地将字面上的意思翻译出来,或者用西方哲学的概念进行阐释就可以了,还必须把文字背后隐藏的文化内涵阐释清楚。
三、《道德经》英译本中的文化传递
《道德经》的英译本众多,为了使分析更加客观,本文选取了自1868年后出现的有明确作者和出版时间的译本,这些译本既有西方学者翻译的译本,也有我国学者翻译的译本。
通过词汇、语句层面的分析研究,得出文化传递过程中我们应采取的策略,以便于译者在翻译其他文化典籍的过程中能够更好地将作品中体现出的文化用另一种语言对外推广和传播,让中华典籍中的精髓向全世界传播。
1. 词汇层面
《道德经》可称得上是字字珠玑,可供研究和分析的词汇众多,如果一一加以阐述,面面俱到,难免会造成长篇大论。
因此,本论文仅从其中选取了典型的词汇进行分析。
例:道可道,非常道
James Legge:The Tao that can be trodden is not the enduring and unchanging Tao.
Arthur Waley:The way that can be told of is not an Unvarying Way.
John.C.H.Wu:TAO can be talked about,but not the Eternal Tao.
Lin Yutang:The Tao that can be told of is not the Absolute Tao.
D. C. Lau:The way that can be spoken of is not the constant way.
Gu Zhengkun:Tao never dies;it is a deep womb. And the opening of the womb,is called the root of heaven and earth.
“道”,原意本是道路或者方法,其指称老子《道德经》贯穿全文的核心哲学概念。
然而并不是每个译者都理解这一词汇的文化背景,所以他们尤其是西方译
者在翻译过程中加入了自己对这一概念的理解。
这些译本大概可以分为以下几类:①使用韦氏拼音Tao;②在Tao的基础上将其专有名词化,即TAO;③将其译为Way,他们认为道就是一种方法;④Way,使用了《圣经》中的概念代指道的概念。
我们经过观察不难发现,中国学者多采Tao这一翻译形式,而西方学者的译本则采用Way这一具有圣经宗教色彩的词汇。
这就体现出在翻译的过程中,西方学者多采用了归化的翻译策略,而中国学者多采用了异化策略。
2. 语句层面
《道德经》中有不少语句后来都演化成成语,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思想价值。
现从中选取典型案例进行比较分析。
从句型层面上探究典籍翻译中的文化传递特点。
例:治大国若烹小鲜
James Legge:Governing a great state is like cooking small fish.
Arthur Waley:Ruling a large kingdom is indeed like cooking small fish.
John.C.H. Wu:RULING a big kingdom is like cooking a small fish.
Lin Yutang:Rule a big country as you would fry small fish.
D. C. Lau:Governing a large state is like boiling a small fish.
Gu Zhengkun:Ruling a large state resembles frying a small fish (It is inappropriate to turn it over frequently).
“治大国若烹小鲜”,是《道德经》中老子政治思想的体现。
其字面含义为人们在烹制鱼的时候,烹制大鱼比较容易;而烹制小鱼,就不能经常翻炒,以避免破坏鱼的整体完好。
如果译者能够理解烹鱼的过程,他们就能够理解老子想要表达的是:治理一个国家,就像烹制小鱼一样,不要经常进行政策的调整,这会扰乱老百姓的安定生活状态。
从译文中我们不难看出,大部分译者都理解了这句话的字面含义,只有辜正坤教授将其隐含的政治思想很好地阐释了出来。
这就表明,译者在进行典籍翻译的过程中,不仅仅是要完成句子字面的翻译,译者还要理解并阐释作品隐含的含义并解释给译文读者,避免在对外传递文化的过程中造成文化误解。
从对《道德经》英译本的分析中我们不难发现,译者作为中华典籍的原作者和读者之间的桥梁,在翻译典籍时必须重视文化传递。
因为一个译本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文化传递是否准确。
中西方文化差异巨大,我们在翻译典籍时更应注意保留中华文化的精髓,并将之推广至世界,而不是用西方原有的概念和文化解释中国的概念和文化。
参考文献:
[1]郭建中.文化与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0.
[2]刘宓庆.文化翻译论纲[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