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1.3从地图上获取信息
- 格式:ppt
- 大小:5.01 MB
- 文档页数:32
新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从地图上获取信息》教学设计与反思名师资料从地图上获取信息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区菱湖三中吴秀华鲍明国一、教学内容本专题为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教科书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综合探究一从地图上获取信息》。
本专题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是带着地图定向越野,是对第一课教学内容的补充和运用,扩充地图的基本知识,旨在让学生学会阅读等高线地形图、分层设色图以及地形剖面图等地图。
第二部分是带着地图去旅行,通过一个虚拟的情境,进一步介绍不同种类的地图及其用途,让学生学会观察地图,从而理解地图对人们生活的重要意义。
二、目标设计(一)知识与技能:了解地图的种类;学会根据实际情况正确选择不同比例尺的地图,学会依据情况选择不同种类的地图,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观察、阅读、逐步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并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阅读和运用地图的能力。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问题,让学生初步尝试从不同种类的地图中获得信息。
具有一定的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树立与人合作学习的精神;培养热爱家乡的情感。
三、重点难点1.重点:深入掌握地图的三要素;地图的基本种类;掌握等高线地形图。
图表的认识分析。
2.难点:根据不同需要学会使用地图。
四、学教方法1.采用探究——研讨的模式进行教学,贯穿讲授法、讨论法,指导学生开展小组探究和合作讨论。
2.采用情境创设法,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生活实践能力。
五、课前准备1.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地形剖面图模型,各种类型的教学地图。
2.学生准备:预习课本,通过网络、旅游地图等查阅厦门的旅游景点。
名师资料从地图上获取信息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区菱湖三中吴秀华鲍明国一、教学内容本专题为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教科书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综合探究一从地图上获取信息》。
本专题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是带着地图定向越野,是对第一课教学内容的补充和运用,扩充地图的基本知识,旨在让学生学会阅读等高线地形图、分层设色图以及地形剖面图等地图。
初中历史与社会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3课《从地图上获取信息》优质课教案省级比赛获奖教案公开课教师
面试试讲教案
【名师授课教案】
1教学目标
1、掌握比例尺的三种表示方法,并能相互转换。
2、知道比例尺大小与表示范围大小和内容详略的关系。
3、能够利用比例尺进行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之间的换算。
4、能够利用一般定向法、指向标定向法和经纬网定向法确定地图上事物的方位。
5、熟悉常用的图例。
6、学会东西半球(经度)、南北半球(纬度)的判读以及五带和中、低、高纬度的划分。
2新设计
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来更好的认识理解地图的语言
3学情分析
本次上课学生为普通班学生,基础较差,接受能力也不是很强,故本次教学内容只选取地图三要素和经纬网的复习,量不是很大。
并且地图三要素作为近几年中考的必考题,经纬网则是中考的难点并往往与方向的判断相联系,故将其合并复习。
4重点难点
根据11年—15年中考真题分析,高频考点在于计算出比例尺以及一般定向法判读,判断中、低、高纬度(例题1、7,练习1、4)。
根据考纲,难点在于比例尺大小与地图实际面积大小和详略的判断以及经纬网定向法的判读(例题2、3、4、8、9、10、11,练习2、3)。
5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
1【导入】直入主题。
综合探究一从地图上获取信息1-3-1【学习目标】1、理解记忆海拔和相对高度的定义;学会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地势高低起伏和坡度陡缓;2、能在等高线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等;学会绘制地形剖面图;【学习重点】等高线形态与地势高低、坡度陡缓【学习难点】在等高线图上识别地形种类、地形部位名称【课前自学、课中交流】基础知识积累1、以____为起点,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______叫做海拔2、甲地的海拔高度是()A 500米B 1000米C 1500米 D2000米3、甲地与乙地的相对高度是()A 0米 B500米 C1000米 D15004、识图比高度:根据课本中图1-32,回答;①图上最低的、最高的等高线分别表示海拔________米__________米②相邻两条等高线的高度差都是________米③A点的海拔是_______米,B点的海拔是_______米,C点的海拔是_______米。
A、B两点相对高度是______米,A、C两点之间的相对高度是____米。
5、识图比陡缓:课本中图1-32中,①甲乙两地比较____地等高线稀疏,地势起伏比较____(大、小)即地势比较______(陡、缓);____地等高线密集,地势起伏比较____(大、小)即地势比较______(陡、缓)。
②沿BA线爬到山顶容易还是沿CA线爬到山是多么顶容易?为什么?6、地形图分为_______________ 和_______________ 两种7、分层设色地形图能够直观地告诉我们地势的_____状况。
观察图1-33,回答①黄色区域的海拔一般在_____米以上,绿色区域的海拔一般在____米以下②分层设色地形图中,褐色越深的地方,海拔越____,绿色越深,海拔越____。
8、根据课本中图1-34完成书本P18页第一大题(绘图并说一说越野地区沿剖面线地带地面起伏的特点)9、根据课本中图1-34结合自己的兴趣请设计一条翻山的路线①请选择A(从D点开始至西部山峰)B(从E点开始至东部山峰),我选_____。
综合探究一从地图上获取信息一、地图的功能及基本要素1.功能:认识社会,需要获取各种信息。
地图是一种最基本、最常用的获取区域信息的工具。
2.基本要素:方向、比例尺、图例和注记。
二、带着地形图去越野(一)地形图1.类型(分类):等高线地形图和分层设色地形图。
2.作用:可以帮助我们对该区域的地形有一个大致了解。
(二)等高线地形图1.海拔、相对高度2.等高线:如果把一个区域内海拔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这条线就称为等高线。
3.等高线地形图的特征(1)形状:等高线是一条封闭的曲线;同一条等高线上的所有点的海拔相等。
(2)疏密程度:在同一幅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稀疏的地方,表示地势起伏和缓(缓坡);等高线密集的地方,表示地势比较陡峭(陡坡)。
(3)形状特征(不同部位或地形的判断)①山顶:等高线闭合,且数值从中心向四周逐渐降低(中间高,四周低)。
(图5)②盆地:等高线闭合,且数值从中心向四周逐渐升高(中间低,四周高)。
③山脊: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出(注:如右下图中a处)。
(图6)④山谷: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出(注:河流在山谷发育而成,如右下图中的B.C.d处)。
(图7)⑤鞍部:两个相邻山峰之间的低地,形似马鞍(注:如右下图中乙处)。
(图8)⑥陡崖:几条等高线重叠的地方(注:如右下图中甲处,多用锯齿状表示,攀岩应选择陡崖)。
(图9)4.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1)判断地势高低:同一条等高线上各点的海拔相同,等高距在同一等高线地形图上是相等的;地势越高,数值越大;地势越低,数值越小。
(2)判断坡度的陡缓:在同一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越密集,坡度越陡,特别是山区,地图上的等高线非常密集;等高线越稀疏,坡度越缓。
(三)分层设色地形图(见课本附录《世界地形图》)1.含义:在等高线地形图的基础上绘制,能够直观地告诉我们地势的起伏状况。
2.特征:一般蓝色表示海洋,绿色表示平原,黄色表示高原或山地,褐色表示高山,白色表示雪线以上地区。
(四)地形剖面图可以帮助我们对某一地区沿剖面线地带的地势起伏状况有准确的了解。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生活在社区里综合研究一从地图上获守信息课程标准:试试从不同种类的地图和图表中获得所需要的社会信息 .●教材剖析本课时是第一单元知识的整理和运用,学生经过学习是对地图的语言、地图的种类和地图的内容进行读取和运用。
●学生剖析学生在学了前两课的内容以后,对知识的整合和运用。
●教课目的知识目标:学会依据实质状况正确选择不同比率尺的地图;学会依照状况选择不同种类的地图。
能力目标:学会从地图上获得所需信息,解决详细的问题,解决详细的实质问题.感情、态度、价值观目标:培育热爱家乡的感情,建立与人合作学习的精神。
●教课要点与难点教课要点:比率尺大小不同,表示的地区范围不同,表示的内容详略不同样。
教课难点:等高线地形图的使用。
●教课准备部署学生采集各样地图。
●教课手段、方法分组合作学习研究、设置情形法。
教课过程(新课导入)师:经过学习,我们知道,体此刻我们眼前的地图固然是无声的,可是它能够告诉我们好多信息,今日这节课我们就特意来研究地图,看看从地图上我们究竟能够获得哪些实用的信息?【说一说】请同学们取出自己采集到的地图,谈谈自己的发现。
学生介绍自己采集到哪些地图。
(讲解新课)【议一议】假如我想到温州市里玩,手上却带了一张《世界政区图》,这适合吗?为何?生:略。
师:因此,在平时生活中我们要学会选择适合的地图。
【选一选】假如你是林胜强同学,要认识台湾你会选择什么地图?【比一比】将全班分红几个小组,察看教材图1-11A和图1-11B①,思虑1、哪一幅地图表示的地区范围大?2、台湾省在两幅地图中内容的详尽程度能否同样?概括:A图表示的地区范围大,内容简单;B图表示的地区范围小,内容详尽。
【想想】3、为何会产生这类状况?4、从两幅图中你人分别能认识到什么?在什么状况下你会选择A图?在什么状况下选择B图?并谈谈原因。
指引学生发现:反应地区范围越大的地图,图上内容越简单;反之,越详尽;这是因为它们的比率尺不同,比率尺越大,范围越小,内容越详尽。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生活在社区里综合探究一从地图上获取信息课程标准:尝试从不同种类的地图和图表中获取所需要的社会信息.●教材分析本课时是第一单元知识的整理和运用,学生通过学习是对地图的语言、地图的种类和地图的内容进行读取和运用。
●学生分析学生在学了前两课的内容之后,对知识的整合和运用。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学会根据实际情况正确选择不同比例尺的地图;学会依据情况选择不同种类的地图。
能力目标:学会从地图上获取所需信息,解决具体的问题,解决具体的实际问题.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热爱家乡的情感,树立与人合作学习的精神。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比例尺大小不同,表示的区域范围不同,表示的内容详略不一样。
教学难点:等高线地形图的使用。
●教学准备布置学生收集各种地图。
●教学手段、方法分组合作学习探究、设置情景法。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师:通过学习,我们知道,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地图虽然是无声的,但是它可以告诉我们很多信息,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专门来研究地图,看看从地图上我们到底可以得到哪些有用的信息?【说一说】请同学们拿出自己收集到的地图,说说自己的发现。
学生介绍自己收集到哪些地图。
(讲授新课)【议一议】如果我想到温州市区玩,手上却带了一张《世界政区图》,这合适吗?为什么?生:略。
师: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学会选择合适的地图。
【选一选】如果你是林胜强同学,要了解台湾你会选择什么地图?【比一比】将全班分成几个小组,观察教材图1-11A和图1-11B①,思考1、哪一幅地图表示的区域范围大?2、台湾省在两幅地图中内容的详细程度是否相同?归纳:A图表示的区域范围大,内容简单;B图表示的区域范围小,内容详细。
【想一想】3、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情况?4、从两幅图中你人分别能了解到什么?在什么情况下你会选择A图?在什么情况下选择B图?并说说理由。
引导学生发现:反映区域范围越大的地图,图上内容越简单;反之,越详细;这是因为它们的比例尺不同,比例尺越大,范围越小,内容越详细。
综合探究一从地图上获取信息1-3-2【学习目标】1、学会依据情况选择不同种类的地图;学会选择合适的交通方式;学会在地图上找到既定的地点;学会设计旅游路线。
2、学会从地图上获取所需信息,解决具体的问题,具备一定的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养成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地图的习惯。
【学习重点】学会依据情况选择不同种类的地图。
【学习难点】学会设计旅游路线。
【课前自学、课中交流】一、旅行前准备1、你知道有哪些类型的地图吗?2、出去旅游,你应做哪些准备?(1)确定目的地的________;(2)选择______________;(3)找到______________;(4)设计______________。
二、厦门在哪里?根据图1-35 图1-36回答以下题目:1、想要了解厦门的具体位置,可以从________地图中了解到。
2、请问杭州在福州的哪个方向?______________。
这个结论你是从哪张地图中得出的?______________3、图1-35和图1-36的比例尺哪个大?______________哪一幅地图表示的区域范围大?________。
福建省在两幅地图中的内容的详略程度是否相同?_______。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三、怎样到厦门?图1-371、从杭州到厦门有哪些交通方式?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2、从三方面比较各种交通方式的优劣。
(路上需要的时间、路费花销、交通舒适程度)方式路上需要的时间路费花销交通舒适程度汽车较少较便宜较舒适火车少便宜飞机最少舒适轮船最便宜不舒适3、陈天宇家人想选择相对经济又省时间的交通方式,你认为他们会选择哪一种交通方式?______________四、如何找到既定的地点?图1-38 图1-391、陈天宇在网上搜到一张厦门的电子地图,如图1-38,请问:(1)厦门大学在火车站的什么方向?______________(2)从火车站到厦门大学要乘哪一路公交车______________,在哪一站下车______________。